数学整体素质教育管理论文

2022-04-24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小学教学管理也面临着重大的挑战,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在新时期开展小学教育管理改革是时代的必然要求。小学作为学生学习的基础阶段,更是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阶段,因此,加强小学教育管理,实现小学教育管理的创新与改革,对学生未来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更是为社会提供更多优秀人才的前提。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数学整体素质教育管理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数学整体素质教育管理论文 篇1:

高校教育管理中“刚柔并济”新模式探析体会

摘要:随着近年来教学改革的深入,大学教育也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转变以往的教学方式,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就成为了教学的重点。“刚柔并济”是高校教育管理的新方法,它强调教学的双重任务,在严格按照规章办事的同时,还要对学生予以关注,从他们的心理出发,增强服务意识。传统的高校教育过于保守,学生处于被动地位,教师也把握不好管理的“度”。目前社会人才迎来了更激励的竞争,要想发挥高校的育人作用,担负起应有的社会使命,就必须完善教育管理工作,积极构建“刚柔并济”的管理模式,以精英教育为根本,为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奠定基础。

关键词:高校教育;管理;刚柔并济;新模式

所谓“刚柔并济”的管理模式指的是一种制度管理与人性化管理并存的方式,它适用于当前高校教学的情况,也与现代化教学息息相关[1]。以往的大学教学在手段上相对单一,为了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一味地让他们死读书,不注重对学生心理上的教学,存在“重知识轻实践”的弊端。伴随新课程改革与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高校教育也面临着新的变化,特别是计划、组织、领导以及控制这“四大职能”在教学中的应用,更是对教学工作提出了严格的要求。高校学生从本质上而言是祖国的未来,少年强则国强,一个强大的国家离不开优秀的大学生。因此,我国高校教育要打破固有思想的局限,重新界定高校“刚柔并济”管理模式的重要性,平衡好学生的发展,探索出符合学生实际的管理办法。

一、“刚柔并济”管理新模式的概述

“刚柔并济”是我国的一个成语,意思是刚强的和柔和的相互补充、相互配合,以达到恰到好处的作用。高校教育管理中的“刚柔并济”指的是强制性手段与激励机制共同发挥效力的一种管理办法。

所谓“刚”是要规范性地提出大学生应该遵守的准则,它要求大学生按规矩办事,用科学的制度约束他们的言行和举止,以塑造健全人格为根本。俗话说“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高校教育也应该有严明的纪律,抓住学生的学习、生活底线,对他们实施引导。具体而言,“刚性管理”包括依法管理、班级制度建设以及校纪校规管理[2]。大学是一个较为宽松的学习空间,如果约束不当,学生很容易受到不良思想的影响,进而出现打架斗殴、吸毒等违法行为。所以,依法管理是高校教育管理的根本,学校要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告诫学生不得触碰底线。而在学校管理中,还要强化班级制度建设与校纪校规建设,合理的班级管理制度能够督促学生不断完善自我,为他们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对班集体具有认同感,自觉地遵守班级纪律。作为一个大学生必须要严格按照学校规范做事,把校园纪律牢记在心,做一个合格的大学生。

“柔性管理”是刚性管理的补充形式,也是相对柔和与宽松的管理办法。它首先强调管理要“以人为本”,从学生的角度看问题,时刻为学生着想。具体表现为,教师在管理中也要增强服务意识,多关注学生的生活和心理特征,与他们进行平等的对话和沟通,在遇到问题的时候也应该耐心地予以指导和解答。当然,柔性管理要掌握好一个“度”,不能过分地顺着学生,而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以相对宽松的环境鼓舞学生的士气,真正实现“刚与柔”的有机结合[3]。

二、当前高校教育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管理力度弱化

当前我国高校教育面临的问题之一就是管理的弱化,究其原因主要是泛伦理化思维的影响。大学起源于欧洲中世纪时代,随着我国文化环境的改善,高校教育水平也逐渐有了提高,并在内涵和理念上进行了创新。目前,我国大学生普遍存在泛伦理化,即个人中心主义的思想,大学管理相对宽松,学生自由时间充足。长此以往,学生的思想容易出现懈怠,班级管理较为松懈,甚至影响学生在大学学习的质量,导致他们基础知识掌握不牢靠,不利于学生更好地就业。

2教育管理存在软化倾向

我国高校始终强调构建宽松、自由的新学府,当前的大学校园相比以往更有深度和广度,学生学习多以自觉为主,整个大学也被看作是进入社会的试砖石[4]。但是教育的深度却比较缺乏,大学已经不仅仅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场所,更重要的作用是学生进入社会前的一个缓冲带。现在的大学最主要的一个特征是,校园中商业化宣传的元素越来越多,大学在知识的感召力和魅力方面的优势正在弱化。也正是这些因素的影响,导致了当前的大学学术氛围下降,最终的结果是造成大学教育软管理现象的发生,这与大学“象牙塔”及教育的宗旨是背离的。

3对人性化管理认识不足

据调查,目前我国许多院校对于高校教育管理还存在很多误解,学生处于被动管理和听命于人的状态,主观能动性也无法被调动。基于这样的情况,高校学生只能服从“命令”,对于自己的想法也不敢表达。长期下去不仅影响班集体的建设,甚至会形成逆反心理,對自己所扮演的角色不能进行有效的定位。与此同时,教学工作没有站在学生的角度看问题,大学生关于生活和学习上的问题得不到解决。

4忽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在校大学生基本上都是远离故土,第一次离开父母长时间居住,在融入新环境后难免会出现不适应的情况。特别是班级成员之间如何相处,寝室共同生活,以及学习和管理上的变动等,都会引起学生的不适应感。在高校教育管理中如果不注重学生这些心理上的变化,就很容易引发一系列问题,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据调查,目前很多教师都忽视了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上的管理,大学生普遍存在有压力且无人倾诉的问题。

三、高校教育管理中“刚柔并济”新模式的重要性

对于高校教育而言,走出过去的单一管理模式,建立以“刚柔并济”为主的管理方法对于整个教学而言具有重要的作用。

首先,它符合高校教育的价值取向。高校教学是为社会培养人才的主要方式,教学要坚持以学生为根本的原则,如果仅仅以刚性管理或柔性管理为主,都会导致教学的缺失,学生也无法得到全面的培养。相反,如果坚持“刚柔并济”的管理新方法,能够制定更规范的高校管理体系,在强化校园规范的同时也为学生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挖掘他们的潜能和创造力,让高校教学不断完善。

其次,它能够提高管理效率,达到优化的目标。“刚柔并济”的管理新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灵活和多元的,要构建创新管理机制,养成学生的好习惯,就必须实现管理效率最大化。明确学生应该遵守的规范,并多多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树立他们的团队意识和健全思想,以达到优化管理的目的。

最后,它有助于培养健全人才。“刚柔并济”的管理方式弥补了过去高校管理存在的不足,它一方面约束了学生的行为,让学生不去触碰法律的底线[5];另一方面也能够给学生更大的自由度,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为塑造他们的健全人格奠定基础。

四、构建“刚柔并济”的大学教育管理模式需要注意的问题1大学本位的正确思考是构建“刚柔并济”的大学教育管理模式的前提和基础

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教育已经进入一个大众化、商业化的发展阶段,大学教育管理应该更加贴近社会和生活,才能培养出既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又具备过硬的综合素质的创新型人才。大学本位思考可以让教育管理工作者正确构建大学教育管理模式,依据培养各种素质共同发展的理念,倡导合理的人性教育。另一方面,教学和科研是大学的两项基本职能,然而,近年来我国高校却出现了“官本位”的现象,这种现象正呈现出愈演愈烈的趋势,并逐渐渗透到教学、科研以及管理等多个方面,导致高校学术精神逐渐缺失。这种大学本位思想可以不断提高我国高校的教学质量和科研发展水平,提升学生就业能力[6]。倡导大学本位的思考,就是要把学术性教育、素质性教育、研究型教育、创造性教育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理性认识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

高校教学作为培养社会人才的主要方式,属于精英文化中的一种。目前,高等教育逐渐普及,大学生生源不断增多,学生的整体素质也存在较大的差异。但是大学教学始终要坚持精英教育这一根本,不能搞平庸化教学那一套,而是要在深入大众市场的同时抓住教学根本任务,树立大学生正确的学习理念,塑造他们的健全人格。

3建立明确的教学目标

“刚柔并济”的管理方式不仅仅是一句口号,要真正实现有效教学,为社会输送大批人才,就必须制订严格的计划,明确高校教育管理的新方式。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确定管理的目标,控制好一个“度”,调整好学生的心态,教会他们换位思考,以实现有效教学的目的。对此,高校教育与管理要以学生为核心,引导他们形成严谨的学术作风,做好每天的课程安排。灵活运用教育管理办法。特别是对于大学生而言,更是要塑造他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科学目标为指导,调整好学生的心态,树立他们的新思维。

五、高校教育管理中“刚柔并济”新模式的运用

从以上论述中,我们能够直观清晰地看到目前高校教育管理存在的各种问题。要找到科学管理的新方法,实现“刚”与“柔”之间的协同配合,打破原有管理模式的束缚,就必须认清高校管理的重要性,以法律和人性化管理为基准,为实现高质量教学做铺垫。

1“刚”与“柔”的结合

刚柔管理是互相制约、相辅相成的,如果只进行“刚性管理”很容易激化矛盾,使管理变得僵硬。只进行“柔性管理”则容易缺乏强制性手段,造成管理失控。针对这样的现象,必须坚持“刚与柔”的有机结合,告诉学生怎么管理自己,严格遵守校园管理制度,一切都要按规矩办事。同时,还要加入柔性管理措施,在不违背规范的基础上关心学生的心理状况和生活情况,平时多与学生进行沟通,引导学生坚持正确的方向。

2重新界定“刚与柔”之间的关系

“刚柔并济”的大学教育管理模式强调教育管理者既要掌握好制度的刚性,又要发挥人性化管理的韧力,确保真正做到在教育管理中体现大学生的主体性。制度性主要体现在课程的设置和大环境下严格的学业管理,相应地,人性化管理主要体现在具体的教育管理过程中。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随着生理和心理年龄的增长,他们对很多事情都有了主见,有了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为人处世方式,特别是针对自己的大学规划,更是多样化。大学教育管理者要充分认识到这个问题,要针对这些问题确立人性化的管理模式,做到惩罚具有弹性、引导具有张性、管理具有分寸,尽量减少与学生的摩擦和对立。与此同时,管理者还要学会与学生换位思考,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困难,疏导他们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问题,引导他们多角度地看问题,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真正把人性化管理融入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加强宣传,让学生自觉遵守学校规章

对于我国高校而言,学生对“刚柔并济”的管理新模式还没有深刻的认识,不理解刚与柔之间的关系。对此,高校要积极进行宣传,让学生明确刚与柔之间究竟指的是什么。然后将刚性管理的内容加以完善,明确校园规章制度,包括寝室关门时间、在校大学生准则规范以及上课秩序等等。這样一来,学生能够更加明确“刚柔并济”对于教育管理的重要性,并自觉地遵守相关规定。

4基于学生的实际进行管理

好的管理方式离不开学生的支持,缺乏群众基础的管理办法必然无法有效发挥作用。特别是在柔性管理中,必须要以学生为本,站在他们的角度看问题。对此,高校教师和管理人员要多与学生进行沟通,了解他们的诉求和想法,学会换位思考。班级管理也应该推行“刚柔并济”的管理模式,在强化具体规范的同时定期举办班级活动,给他们提供更多自主学习的机会,在刚性管理中渗透柔性化的措施,逐渐养成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提高团队的凝聚力,真正体现“刚柔并济”管理模式的重要意义。

六、结束语

构建“刚柔并济”的大学教育管理模式在新时代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这种管理模式的探讨和尝试充分体现了大学的严谨和活泼,也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引导作用。作为高校的管理者,必须要认清“刚”与“柔”在管理上的关系,结合学生实际制定学校、班级管理制度,明确管理目的,推动管理计划的有效实施。同时,在柔性管理中要多从学生的角度想问题,彻底抛弃传统的管理理念,贯彻教育管理的自主化、多元化与人性化,有张有弛,有理有度,采用理性而又平衡的“刚柔并济”教育管理新模式。

参考文献:

[1]张命华,姚元居.《小学数学学习策略》教学对提高民族地区小学生数学成绩的实验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4):39—44.

[2]武姣娜,刘佰龙,赵福才,李路路,罗帅.论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刚柔并济”[J].课程教育研究,2017(24):216—217.

[3]张苏伟.高效课堂,贵在“衔接”——初中与小学“数与代数”教学的衔接策略[J].中学数学研究:华南师范大学版,2017(2):1—2+6.

[4]馮鹏飞.“刚柔并济”的大学教育管理模式构建策略探析[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6(8):153.

[5]刘广智.浅谈如何提高小学三年级学生的数学成绩[C]//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第十一卷,2016:2.

[6]王储平.分析“刚柔并济”的大学教育管理模式构建[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6(2):48.

Key words:university education; management; combining rigidity with flexibility; the new model

(责任编辑:朱岚)

作者:付艳梅

数学整体素质教育管理论文 篇2:

浅析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教育管理改革

【摘 要】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小学教学管理也面临着重大的挑战,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 在新时期开展小学教育管理改革是时代的必然要求。小学作为学生学习的基础阶段,更是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阶段,因此,加强小学教育管理,实现小学教育管理的创新与改革,对学生未来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更是为社会提供更多优秀人才的前提。

【关键词】新课程背景 小学教育 管理策略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在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教育管理模式也必须顺应时代发展需求,根据教育发展标准转变教育管理模式,从而在提高小学教学效率的同时,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与认知水平推动学生全面发展。小学教育管理需要以教育为基础,根据教育大纲要求与小学教育的特点,制定更加完善的教育计划,健全校园教育管理系统,落实相关管理责任,提高教师教学质量。

一、丰富教育环节,完善教育过程管理

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传统的评价模式基本通过学生的考试成绩,考查其对书本知识的再现能力,忽视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学习态度的考查。新的评价体系将评价过程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把教育者是否能引导学生产生对学习的主动性,促使学生树立自主管理观念,有意识地进行自我学习作为评价标准。合理的教育评价体系通过科学手段,能够真实地反映出教师教学效果和职业能力。小学教育管理是由一系列的环节组成的,而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加强教育管理应该从各个教育环节分别着手。教育过程从总体上可以分为教学环节、活动环节、娱乐环节以及其他环节等等。这些环节可以结合利用,也各有其教育特点。就活动环节来说,它给学生带来的影响较为短暂但比较深刻。教师可以将教学与活动环节相结合,比如在做“分水果”活动时可以将《孔融让梨》的故事讲给小学生听,使其思考并做出行动,达到“在做中学”、“寓教于乐”的教育管理效果。通过这种活动,学生不仅学会了礼让、尊重他人,也对人际交往的礼仪和尊老爱幼的道德规范有了基本认知,这不仅对学生的个人成长产生积极作用,也为和谐班集体的营造起到了积极影响,从而也有助于教师的教育管理。

二、改变培养方式,提高管理能力

教师是落实新课程改革的主体,他们的素质将影响到新课程改革的落实,作为管理者要注意改变对教师的培养方式,帮助教师完成专业成长,使学生真正从新课改中获益。首先,要帮助教师转变教学理念,积极为教师创造学习条件。如,订购有指导意义的教育教学书籍或者邀请专家学者对教师进行培训,还可以利用假期时间来开展远程研修等。其次,管理者可以在学校内部举办教学比赛,以此来激励教师提升教学技能。比如开展教学基本功竞赛,夯实教师的基本专业素质;开展多媒体课件大赛,提升教师在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方面的能力等。第三,管理者要对青年骨干教师给予足够的重视,比如在学校内部进行新老搭配,以老带新,实现优势互补;举行多层次的听课互动,要求青年教师准备汇报课,骨干教师展示精品课,在互相交流中推动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同时提升所有教师的整体素质。

三、重视对学生的管理,完善教育管理队伍建设

在进行小学教育管理的过程中,教师要发挥自身的主体地位。重视对学生的管理,并且完善和落实管理策略,学校首先要具备以人为本的观念,重视人的管理,做到以人为本。在学校的日常管理中,不能只把教师当成简单的管理对象和教学工具,要从发展的、长远的、客观的角度考虑学校教育的发展,把教师作为拥有发展需求的人,加强对教师的培训。这是以人为本的体现,也是为实现学校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一种手段。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顺应时代潮流,引导教师提高工作效率和职业道德是教育管理者的当务之急,只有如此小学教师的整体师资力量才能够得到有效提高。在重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同时,也不能忽视对科学的方法理论运用和对有益的经验方法的借鉴。只有将三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够使现代小学教育的管理工作顺应教育事业的发展方向,才能促进小学教育事业更加积极健康的发展。

四、明确管理目标,建立管理机制

小学教育教学管理改革要设定明确的管理目标,找准学习的方向,只有这样,管理机制的建设才能更加有的放矢。对于教师来说,管理目标应设定为:促使教师自觉主动地解决实际教学问题,开展教学研究,承担起教育教学责任。例如,青年教师在开展数学教学时,缺乏拓展学生数学思维的科学方法,这时青年教师就应主动听老教师的课程,汲取经验,整理出方案,并在后续数学教学中加以运用。在管理机制方面,管理者要把握好规范、民主、人文化的方向。首先,学校要确保校务公开。例如:将学校发展规划、学杂费明细、财务流向等都予以公示,将学校管理置于教师、学生和社会的监督之下;其次,要保证管理的宽严适度。如教师因生活困境影響到正常工作时,管理者不能武断地进行处罚,更应了解教师的实际情况,帮助他们解决问题,使学校管理更加人性化,教师则会以更加饱满的状态投入到教学当中。在这种管理之下,学校的整体风貌将得到很大改观。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通过对小学教育管理的有效策略进行研究,有助于为学生打造好教育基础,为学生日后接受高层教育铺路。加强对小学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视,落实好小学教育管理,是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因此,作为教师队伍中的一员,只有更新专业知识和理论,学习研究有效的教学策略,才能为教育事业现代化的发展贡献力量,同时也为自身的专业发展打好基石。

参考文献

[1]杨又庭.基于目标管理的小学教学改革探索 [J] .教学科研,2018(01):1158-1160.?

[2]安源红.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 .内蒙古师范大学,2016(03):1125-1126.

[3]马桂英.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教育管理改革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6(06):1011-1012.?

作者:陈应玲

数学整体素质教育管理论文 篇3: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管理观探讨

摘 要 学生是学校教育的主体,学校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以知识为中心。作为受教育方,学生很多时候所需要的,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道德教育、综合素质提升都是他们所欠缺、所需要的。但是,教育者往往会忽视这些东西,对于学生的成长是极为不利的。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呼吁转变教学观念,摒弃以往一味地注重知识性产物的观念,以学生为中心,更多去关注学生的实际需求,更好地引导学生的成长道路。

关键词 教育管理观;评价方式;创新实践

1 引言

在当今社会,教育全面普及化已成大势所趋。在这一趋势的推动下,不仅仅是受教育的群体扩大化,受教育的水平也得到极大提升。但与此同时,一些陈旧的教育观念也给当今的教育体系带来一些问题。对于当今教育行业而言,教育者所要做的已经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这样简单的工作。如今,教育方面已经形成一个趋于成熟、完善的教育体系,相关工作者普遍将其称为“教育管理”。原因在于,现今不仅要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与教育,更要对学生、对教育方式与方法等进行进一步的管理,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新型教育观念与教育方法,推动教育事业进一步发展。

2 当今教育观念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教育管理观念陈旧落后 教育管理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对于教育主体起着重要的支配作用,教育观念正确与否,决定着最终教学效果的好坏。就目前而言,许多教育者的教育观念仍然处于较为陈旧、落后的状态,尚未真正树立起新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念。而过去陈旧落后的教育观念必然是与当今飞速发展的社会现状不相适应的,这就必然会导致教学质量的下降。

学校管理模式行政化倾向严重 自古以来的“官本位”行政化思想,历经千百年的发展与变迁,深深扎根于人们的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之中。在教育体系中,这样的思想同样表露无遗。各个院校都建立起完整的行政管理体系,其从属关系不仅体现在师生之间,而且体现在普通学生与班委成员、学生会成员、团委成员等关系上。这样的分管方式更加强调了层级附属与管理关系。身在其中的各阶层人员,不论是教育者还是被教育者,都会不自觉地受到这种关系的压力与束缚,长此以往,必然不利于“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管理观念的深入推广与实施。

忽视了教育的全面性 尽管现代教育学家不断呼吁应当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但是事实上,由于我国目前人口较多,加之所采用的应试教育等原因,这一理念大多数情况下并未得到真正落实。就学生的实际需要而言,道德教育、审美教育、体质培养是学生成长道路上不可或缺的东西,是教育体系中应当涵盖的内容。然而现实情况下,大多数教育者所重视的仅仅是知识与政治方面的教育,而对于其他方面的重视程度显然太过缺乏。这样急功近利,忽视教育的全面性,一味地追求其中的一两个方面,而忽视道德、素质、体质教育的结果,就会导致受教育者容易产生道德滑坡、个人素质降低、审美情趣低下、身体素质较弱等问题。学生是国家和社会未来的继承者与发展者,学生群体的整体素质降低,对于国家和社会而言,将会是非常负面的。

教学评价标准过于单一 当今教育体系中,对于教育成果的评价方式便是考试,以知识考试成绩结果的高低判定输赢,其中最明显的就是小升初、初升高以及备受关注的高考。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趋势下,考试分数与分数线决定了考生的将来。但是,这样的教学评价方式显然过于单一,不仅不利于学生的全方位发展,更不利于“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的实践与推广。

一线教师的边缘化 在教学工作中,一线教师是教学任务最重、工作量最大、承载的压力最大、付出的精力最多的群体。一线教师与学生的接触非常密切,对学生的影响也非常重要,原本应当受到充分重视,但事实上,一线教师所面临的境遇却存在一些尴尬。秉承着对学生负责的原则,一线教师在教学法方面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按照经济学的成本与收益原则,他们本该得到更多的收益,但事实上,一线教师的收益并不算高。根据调查,部分高校同一职称水平的教师,教学部的教师教学绩效收入甚至比不上行政部门教师的收入。一線教师收入的边缘化现象,会导致其责任感、荣誉感的大幅度降低,长此以往,极易导致优秀一线教师流失,更加不利于新型教育思想的推广应用。

3 以学生为中心的内涵

学生是教学管理工作中的主体,这一观念已经日渐深入人心,逐渐成为教育学家和相关从业人员的基本认知。但是在实际操作中,许多教育者却很难领会到这一命题的实质,很难将其真正地运用到实际教学中去。那么,什么是“以学生为中心”呢?这一问题可以追溯到20世纪末,那时的教育学家就开始对“教育的核心”这一问题展开探讨。到后期,这一问题的结果产生出两个分歧:其一,教育管理以教师为中心;其二,教育管理以学生为核心。这两个结果显然是截然对立的。

“以教师为中心”的一方认为,教师是教育管理中的绝对主导者,教师丰富的经验与渊博的知识能够让他们正确地选择将要传授给学生怎样的知识,采用何等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教育是最佳的,并且对学生施以管控,以保证学生能按照其方法有效地进行学习,防止学生散漫、惫惰,或者是走上错误的道路。

而“以学生为中心”的一方则认为,学生才是受教育的主体,学生对于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习内容可以进行自主选择,而不完全受到教师的束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仅仅是起到引导与解惑的作用,而不过多地影响学生的自主学习。

经过多年的实践与探索,最终证明,“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管理方式是正确的。如今,“以学生为中心”这一观念强调的更多的是以育人为本,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引领学生全面发展。在这样的教育观念下,学生具有更强的自主选择性,所受到的束缚将会大幅度减少,同时能够更好地培养自主思考、选择、学习的能力,而不是如以往一样跟着教师一步一步按部就班。这样的教学观念对于新形势下人才的培养,无疑是非常有利的。

4 以学生为中心的具体实践

师重引导,学为中心——教师角色的灵活转变 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下,教师不再作为教学工作的主导者和决定者,而是将主导权放归學生手中。应当去选择怎样的学习方法,如何去正确地进行学习,这些问题需要学生自行进行思考,教师在这些方面并不对此进行过多干预,而只是尽职地进行授课,发挥从旁引导和协助的作用。

但同时,以学生为中心,也并非贬低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在教学方面,教师所起到的作用仍然是非常重要、不可或缺的。教师的正确引导能够更好地保证学生的学习效率,并且作为师长,教师对于学生仍然起着一定的约束作用。尽管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导,但并不意味着对学生言听计从,一味地放任,在学生出现错误之时,也需要教师正确地批评与引导。

突破传统,全面发展——教育评价方式的多元化 目前在我国教育体系中,对于教学成果的评价还仅仅局限于通过文化课考试成绩进行评价这样单一的方式。显然,随着时代的发展,这样单一的评价方式终有一日不能满足人才培养的需求,也不利于以学生为中心的观念的推广。所以,教育评价方式的多元化改革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人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变化中、多方面的过程,在不断地学习、成长过程中,每一位学生的各个方面都在发生不同的变化,所以学生所需要的评价也应当是全方位、多角度的。这样多方位的评价方式,既有利于发掘学生的优势,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也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全方位的高素质人才。

主动参与,自主创新——课堂设置的精心设计 要更加注重以学生为中心,在课堂的设计方面,对于教育者而言,就提出更高的要求。由于不再是像过去一样,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全部根据教师的喜好决定,而是结合学生的意愿和实际需求,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水平和学习需要,并据此制订教学计划,设计更加能够引起学生注意力的课堂,让学生更多地亲身参与到课堂学习与互动中来,形成更好的学习氛围。

按照内涵跨学科组建团队——创新实践活动的开展 对于学生而言,创新实践是课堂学习以外的又一提升自我的重要平台。近年来,各个学校和地区所举行的创新实践活动也非常丰富。传统的创新实践活动体系或科技竞赛体系的构建是以专业的教师团队的研究方向为基础,再选拔优秀学生组队开展工作。但这样的选拔方式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要推动更多的学生走出课堂,创新发展,可以首先以学生的兴趣和研究目标为中心,再根据项目内涵去寻找和配备合适的指导教师,以学生的自主创新为主。这样更能激发学生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5 结语

教育是关乎一个国家、社会发展的重要部分,当今的教育管理观念在很多情况下尚且存在许多缺陷,如何改进教育管理观念,推动教育事业更好地发展与进步,是当今教育行业面临的巨大问题。笔者认为,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新型教育观念,从宏观层面推动教学方式改革,促进学生全方面、个性化发展,才能更好地推动教育发展,完善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冀钢,魏朝夕.基于“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的信息化教学模式探讨[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4(23):143-144.

[2]杜尚贵.试论小学数学课堂中的三“多”三“少”:基于学生中心教学观的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6(13):142.

[3]程俊.博士生教育质量生成机制研究:基于“以学生为中心”的博士生教育质量评价[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14.

[4]叶海燕.以学生为中心理念下新生班级管理初探:以中职学前教育专业为例[J].西部素质教育,2016,2(11):88.

作者:初庆东

上一篇:灌区水管单位研究管理论文下一篇:国内中小企业营销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