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核心能力论文

2022-04-19

高职院校核心能力论文 篇1:

核心能力与高职院校的发展

[摘 要] 我国众多的高职院校都在寻求自身的发展。在竞争的教育环境中,有的高职院校不断取得发展,有的高职院校却在叹息后劲不足,难以前进。成功的高职院校靠的是自身的核心能力。高职院校的核心能力包括创新能力、学习能力以及资源整合、优化和有效执行能力。建设院校核心能力应紧抓管理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和部门建设。

[关键词] 核心能力;高职院校;发展

[文献标识码] A [

学校核心能力是学校管理学的一个重要概念。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核心能力成为研究高等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核心能力建设也成为高职院校的关键任务。

一、高职院校核心能力的定位

1990年普拉哈德(Prahalad)和哈默尔(Hamel)提出企业的核心能力理论,两位伟大的管理学家认为“核心能力是组织中的积累知识,特别是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术流派的学识”。普拉哈德和哈默尔还认为,将资源与技能的结合形成核心竞争力,是一个企业与其他竞争者的显著区别[1]。这对正在发展中的我国高职院校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我国学者周游提出“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是学校在长期教育活动中积累的知识体系,是学校在教育产品研发、生产和经营等某一个或多个环节上所具有的持续竞争优势能力,且不易被竞争对手仿制的独特能力”[2]。笔者认为学校的核心能力是学校运用其在长期的发展历史中形成和积累起来的知识体系,适应和利用环境变化,有效整合学校内外资源,不断培养出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并为社会提供有意义的服务,给教育者、受教育者带来价值提升的特有综合素质,它能为学校提供较大的发展潜力,支持着学校在教育市场中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可见,核心能力是学校的隐性能力,是一所学校的优势所在,是一所学校处于竞争有利地位的内在根据。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客观上需要大批“实用型”、“技能型”的职业技术人才。怎样才能使我们所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够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是高职院校必须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高职的教育市场正在逐步形成和发展,合理的教育市场机制有利于高职教育事业的发展。各高职院校面对市场的竞争和选择,要努力去拼搏,去寻找自己的优势,学校才能生存发展。我们可以看到有些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供不应求。同时,这类院校也是家长和学生向往的学校。我们在感叹这些学校取得优良成绩和获得赞誉的时候,得透过学校成功的表面现象,看到他们成功的关键因素是什么。在众多因素中,最重要的因素是学校的核心能力。从高职院校的业务关系上,核心能力可以分为与学校内部有关的创新能力、组织的自我学习能力和自我改进能力、学校资源的优化整合能力、有效的执行能力,还有高职院校适应社会需求的能力。高职院校的核心能力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核心能力体现高职院校为社会输送的人才具有较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较扎实的专业动手能力、较优秀的职业素质、较强劲的持续发展潜力的人才;学校能与社会实现良好的对接。

(2)核心能力具有明显的个性特征或差异性,是在高职院校发展过程中长期培育和积淀而成的,孕育于高职院校的文化中,深深融合于高职院校内质之中,难以被他校模仿和替代,是竞争力各要素中最重要、最关键、最本质的部分。

(3)核心能力是高职院校通往未来之门的关键,能够以就业、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不断开拓发展。

二、核心能力建设对高职院校发展的特殊作用

核心能力是高职院校的优势,是高职院校竞争优势的支撑。它是高职院校在较长时间里形成的,是高职院校特殊历史进程中的产物,可称之为“管理遗产”。核心能力影响着高职院校的发展和战略选择,是高职院校在竞争中获取领先地位的关键性能力。一所高职院校缺少核心能力虽仍可以维持生存,但这样的生存是低级的、没有发展的存续。社会需求的不断变化以及竞争对手的发展将使得没有核心能力的学校必然要被淘汰出局。因此,核心能力对高职院校具有特殊的作用。

1.创新能力建设引领高职院校进入发展的新天地

创新是高职院校发展的永恒主题,高职院校是培养技术人才的组织,其创新能力对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管理学的一代宗师彼得·德鲁克曾说,创新意味着为顾客创造新价值和新的满意度。我国的高职竞争市场逐步形成,高职院校的创新价值体现在提升学生(这群特殊的“顾客”)个人的价值,满足他们面向社会与市场的要求,从而提高学生的满意度。只有具备创新能力的院校才能为学生创造新的价值。具备创新能力的高职院校也为自身的发展开辟了新天地。

首先,产业结构的升级与优化要求高职院校有创新能力,有创新能力的高职院校在竞争的环境里显示其优势。伴随着科技的创新与发展,我国知识密集型的产业逐渐增加,传统的产业结构在优化提升,新兴产业不断涌现,因此需要大批高等职业技术创新人才。创新技术人才成为用人单位争取的对象。创新人才需求的竞争,其本质上是高职院校在创新能力上的竞争。要想让自己的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高职院校要善于把现代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与本校特色相融合,在借鉴的基础上创新,学校才能有所作为,培养出来的毕业生才有创新能力的素质,有较强劲的持续发展潜力。有创新能力的高职院校能为社会提供更好的服务,从而保持和提高自己的声誉和地位。同时,高职院校必须根据产业结构环境的变化,结合自身的内部特点,在学校的相关环节和相关领域,能够发现发展的新方向,产生新思路和创造出新成果,并应用于教学和管理中,从而推动高职院校向新的领域发展。可见,创新能力对于学校提升竞争力和保持学校竞争优势具有重要的意义。

其次,高职院校创新的过程也是其发展的过程。以就业、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高职院校加强新的学科建设、重视师资队伍建设与教育教学质量及科技成果的创新。高校的三大职能是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服务社会是高校生存的基础。高职院校只有坚持走创新之路,服务社会的办学方向,才能不断推进自身的发展。高职院校的创新能力是新时期实施创新教育的基础,也是面对变化的产业环境和社会需求而进行自我发展的基础。高职院校重视创新能力提升,有助于发展学校优势,提升其办学水平,从而促进高职院校的发展。

2.学习能力是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发展,也对教育不断提出新的要求。高职院校必须不断地学习和改进,才能适应市场需求,提高自身的生存能力。学习能力是关系到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能力,它对学校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

首先,学习能力是建立学习型高职院校的需要。传统的高职院校组织模式和管理观念已经难以适应新的形势,如何保持可持续发展成为高职院校管理者关注的问题。学习型高职院校的建立是高职院校自身调整适应新形势的迫切需要。而学习型组织关键是学习能力,即高职院校能从自身发展的历程中汲取宝贵经验并能从其他学校、组织获取有益知识,从中受到启发,并通过一定的调整从而运用于新的实践的能力。学习能力是高职院校不断获得新的知识进而采取适应新情景的能力,也是学校不断创新和改进的能力基础。

其次,学习能力的提升有利于建立高职院校的学习文化。学校的学习文化是指学校关于学习方面的氛围、意识、行为模式等,反映一所学校具有继续学习的精神风貌。高等院校要创造良好的学习文化氛围,学校的成员必须有学习能力,这里的学习能力是区别于一般的学习,学习能力是侧重强调吸收、创新及应用的能力。教师由单一的教学型向教学、科研、生产实践一体化的“双师型”教师转换,这样,教师的视野更广,发展空间扩大了。同时,高职院校要有民主、自由、宽松的氛围,要有尊重个人特质,强调自我管理的体制,学校成员才有不断学习,不断创新的动力与行动,并将所获得的学习能力应用于工作中,并在工作中不断改进、创新。这样,学校成员的学习能力得到提升,高职院校的学习文化也增强了。

第三,学习能力强的高职院校自身在不断地改进。学习能力强的高职院校在发展中会一直关注自己的发展方向,分析内外环境的变化,有能力从多方面获取改进工作的信息,预测和发现问题,制定科学的方案,解决学校的问题,不断把高职院校推向新的发展阶段。

3.资源整合、优化及有效执行力与高职院校的发展

学校的资源包括有形资源与无形资源。有形资源是指人力、物力与财力;无形资源是指学校的员工能力、学校的声誉及人际关系等。高职院校的资源优化、整合可以提高高职院校资源的聚合能量。高职院校的资源在未整合前,是处于松散状态,学校必须按自身的发展目标聚集资源、调整资源以使资源为学校运行和发展发挥最佳的效益。因此,资源的整合与优化是学校的核心能力,对高职院校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

首先,整合、优化可以提高有形资源的利用率。学校物力资源的整合包括对学校现有设施、设备资源的整合。学校的物力资源本身是静态的,但为了使静态的资源更好地发挥作用,需要与高职院校发展和教育教学改革所要求的活动或任务紧密结合。同时,整合学校资源有利于降低高职院校的“经营”成本。随着我国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大学的办学自主权日益加强,高校已经逐步成为一个办学经营的实体。高职院校在经营过程中必须树立成本意识,努力使校内资源运用得更加有效。

其次,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提升人力资本绩效。人力资源是高职院校最宝贵的资源,人力资源整合的目的是使人的潜能得到最大的发挥,且人力资源的数量、质量,要与时间、任务、岗位要求相匹配。

第三,有效的执行力为高职院校创造新的价值。高职院校资源的整合、优化配置及人力资源的绩效提高都要靠有效执行力来贯彻。通过有效的执行力,高职院校的发展战略得以实现,并且创造了新的资源和成果。

4.环境适应能力与高职院校的发展

适应环境能力是高职院校的一项重要核心能力。高职院校处在社会动态的环境中,本身作为一种开放系统,必须适应内外环境及其需求的变化,求得自身与外界的平衡。在寻求平衡中,高职院校不断地在动态中求得发展。

首先,具有适应外部环境变化能力的高职院校,就应当具有灵敏的反馈系统。高职院校通过正式和非正式渠道获得信息,敏锐感知政府政策、投资和服务,充分利用其他社会资源,按照政府的政策和市场需求目标来自动适应不断变化着的外部环境。高职院校的办学应以就业、市场、社会需求为导向,否则,培养出来的学生将不符合社会要求。高职院校必须坚持“立足地方、依托地方、服务地方”的方针。在区域定位上,立足本地、面向全国。结合经济发展的态势、科技发展的趋势,开辟新的专业领域,培养实践型、应用型的人才,从而实现学校与社会的有效对接。

其次,发展中的高职院校要与强校合作,依托产业办学,从而谋取更大的发展空间,充分挖掘自身的潜力。与强势的院校合作,能促进发展中的院校分享强势院校的先进经验,在学校管理、师资培训、特色创新等方面快速积累。市场经济决定了现代教育具有产业属性,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办学要主动适应产业需求,学会用经济学的观点分析教育,管理教育。要依托地方产业办学,学院联袂当地企业及有关部门建立互助、互利的合作关系,以便学院能够紧紧地把握市场脉搏,了解产业发展的需求,能够培养大批企业需要的熟练掌握专业操作技术、具有一定理论基础、素质全面的专业人才。高职院校的办学能够为地方产业服务,就能取得社会的认同,这样的高职院校能够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赢得有利的地位。

三、高职院校核心能力建设的若干关键因素

高职院校发展与其核心能力有着鱼水关系,高职院校的核心能力建设对其本身至关重要,需要有管理文化、学校制度、高职院校各部门关系的协调作为基础。

1.管理文化是高职院校核心能力建设的灵魂

“所谓学校的管理文化,是讲校长要有‘文化治校’的理念,在文化中管理学校、发展人,即通过对文化的经营整合,如思想观念的确立、价值取向的认同、文化氛围的创设、协作意识的强化等挖掘干部教师的内在潜质,实现干部教师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提升,并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培育形成且共同遵守的管理的最高目标、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和管理行为规范。”[3]高职院校的管理文化是根植于学校的隐性文化,在学校的管理过程中影响着管理者及管理对象的行为,影响着管理活动的全过程,决定着管理活动的效果。

高职院校的管理文化是高职院校文化在管理领域的具体化。高职院校的不同核心能力建设都有与之相应的管理文化,管理中有创新、学习、改进、执行等相关的价值观、信念、意志、态度。核心能力的建设过程也是相关的管理文化的建设过程。

2.高职院校制度建设与学校核心能力

学校的制度是学校里的各种规章制度的复合体,目的在于引导、规范、促进组织里成员和学校各部门的行为。高职院校的制度根据其涉及的活动领域可分为党政制度、教学制度、科研和实践制度、人事制度、财物制度、后勤管理制度、学生就业指导制度等,各大制度中还有若干小制度。判断一所高职院校的制度先进性,最关键是看其能促进高职院校健康稳步的发展。而且好的制度要能随着形势的发展,不断地进行调整、完善,实现高职院校的内外平衡。学校的制度对核心能力建设具有支持或限制的作用,如鼓励成员创新的制度会促进学校的核心能力建设,而一些限制成员交流学习的制度会压抑师生的创造性。因此,作为学校管理者要认真研究制度的优越性与落后性,而且各制度要以保障、促进学校核心能力建设为归宿。

3.高职院校内部各部门建设与其核心能力建设

高职院校所制定的战略,要分化为具体部门任务。各部门是高职院校具体工作的执行者与管理者。高职院校的资源具体分配到各部门,且各部门成为名副其实的资源拥有者。高职院校的核心能力是将各部门的资源根据学校的发展战略,结合各部门的具体任务,进而对资源进行配置的能力,以达到各部门资源共享,实现学院的整体发展。可见处理好学校各部门的关系十分重要。一所有生命力的高职院校应该具有高效率、灵活、反馈快的组织,能为高职院校的核心能力发展提供组织保障。

[参考文献]

[1] PrahaladC K,Gary Hamel.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M].in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68(May-June,1990),79-91.

[2] 周 游.学校经营——理论、模式与机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245.

[3] 安宝娣,方铭琳.学校文化建设——校长与管理文化[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211.

On the Relationship of Core Capability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Colleges

TANG Han-lin 1,QIU Yong-qu2

(1.College of Educ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Fuzhou 350007, China;

2.The Research School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 Fuzhou 350007, China)

Key words: core capability;vocational college; development

作者:汤汉林 邱永渠

高职院校核心能力论文 篇2:

基于职业教育国际化的 高职院校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支撑体系研究

【摘 要】本文论述高职院校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模式的支撑体系包括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实践活动体系、评价体系、保障体系等5个子体系,并分析这5个子系统对人才培养的保驾护航作用,认为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支撑体系是人才培养工作开展的关键,应把各个职能部门纳入人才培养工作体系,使各个职能部门相互独立而又相互联结,相互推进而又相互支持,维系各个职能部门相互协调,共同为人才培养工作服务。

【关键词】职业教育国际化  职业核心能力  支撑体系  人才培养  实践活动  评价体系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企业逐渐由以“技术”为中心转化为以“人”为中心,对人才提出新的要求,即从单一的技术要求逐步发展为技术、素质的双重要求,这是经济发展要求职业教育做出相应变革。企业既需要职业院校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技术能力,也需要他们具备跨专业、会迁移、可转换的职业适应力和职场竞争力,这种能力就是职业核心能力。越来越多企业尤其是大中型企业日益重视员工的职业核心能力,特别是职业核心能力赋予员工的可持续发展和职业适应能力。职业核心能力逐渐成为用人单位选人、用人、培养人的重要标准,是当今世界发达国家、地区职业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的热点,也日趋成为职业教育的重要培养目标。“基于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进行课程设计是世界各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主流趋势,也是高职院校、用人单位、毕业生‘三方’的迫切需求”。由此,在职业教育国际化的教育发展背景下,职业院校必须“培养学生将来在社会上就业、择业和创业的能力,实现由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转变,着眼于现实职业对学生实际技能的需求,以发展的眼光来培养学生对未来职业的适应能力”,满足职业院校、用人单位以及职业院校学生的需求。

一、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模式的支撑体系

“职业核心能力具有可迁移性的特征,需要从行为表现的一贯性、发展性、特殊性等角度去衡量”。可见,与专业技能培养不同,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具有其独特性,不是一朝一夕、一门课程就能完成的事,而是持续时间长、涉及部门多、需要集合众多部门资源的庞大的系统工程,它具有纵横两个维度,需要多个支撑体系联合支持,贯通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理论和实践,贯穿学生的整個学习周期,学生终身受益。职业院校为了达到职业核心能力培养预期目标,在做顶层设计时,统筹安排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学生活动等各项工作,合理安排各项能力以及不同能力等级培养的时间、实践活动方式等内容,使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活动能够循序渐进地开展。培养过程需要协调各部门工作,对不同专业所需的职业核心能力及能力等级进行细致的分析,把培养计划写进人才培养方案,在教学场地、设备、人员、学分、资金等方面给予制度上的保障,配套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实践活动体系、评价体系、保障体系等支撑体系,为人才培养工作提供全面连续的制度保障,保证培养工作能够顺利进行。没有完善和强有力的支撑体系作后盾,职业核心能力培养难以达到预期目标,所以支撑体系是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模式能够获得成功的关键,是保证职业院校能培养出适应社会形势发展、符合用人单位需求人才的关键。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模式支撑体系如图1所示。

二、支撑体系对人才培养的保驾护航作用

再完美的构想,如果没有充实完善的支撑体系作为辅助,人才培养工作只能是华而不实的花架子,难以落到实处。支撑体系是保障职业核心能力能够全面实施的基石,是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工作能够顺利开展的重要前提。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支撑体系由5个子体系组成,既互相独立又互相联结,即独立运行又在特定时期沟通完成同一个工作任务,全方位保障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顺利开展。

(一)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目标与人才培养过程相比,虽然不起眼,却对人才培养是否成功起着决定性作用。现阶段我国正处在社会经济转型期,各产业和行业结构不断进行调整,新兴行业迅速发展,有的行业逐步走向衰落。这就要求职业院校在复杂多变的局势中,在国家政策指导下,根据地方经济结构,依据自身特色及优势,剖析专业结构和专业特点,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做好人才培养规划,把培养计划写进人才培养方案,明确人才培养的具体目标,这样才能使人才培养工作有的放矢。不同专业由于专业特点以及实际工作岗位的需求不同,职业核心能力及能力等级不能简单笼统地进行描述,需要职业院校和企业共同对不同工作岗位在职业核心能力方面的具体要求进行细致的剖析,在重点培养的职业核心能力及能力等级,教学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开设的学期等具体问题上进行反复论证,并进行科学描述,以人才培养方案的形式加以明确,使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工作有条不紊。

(二)课程体系。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工作依靠课程教学得以实现,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依靠公共必修课、公共选修课、专业理论课、专业实践课、专业选修课共同实现。职业院校学生要想在激烈的就业市场中脱颖而出,“除了要具备过硬的专业技能,还必须注重具备专业的拓展能力的培养,把专业技能合理地、结构性地向相关学科延伸”,职业院校学生在具备专一的专业技能前提下,还必须具备职业核心能力。在公共必修课中,系统接受职业核心能力知识及技能训练;在专业理论课、专业实践课上,在模拟的工作情境中运用职业核心能力,并检验学习效果;在公共选修课、专业选修课上,有针对性地加强某个模块能力,使职业核心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例如市场营销专业,在公共必修课中系统接受了与人交流、与人合作、数字应用等8种职业核心能力的知识及技能训练;在专业课“市场营销策划”中,需要运用数字应用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与人合作能力等完成课程任务;在选修课“社交礼仪与口语艺术”中,需要运用与人交流能力、自我提高能力、创新革新能力等完成课程任务。职业核心能力从公共课到专业课、选修课,全方位培养了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学生在课程任务完成过程中,深刻了解职业核心能力的重要性和自己的不足,在教师的帮助下,进行自我完善和提高。因此,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不是单一的课程能够完成得了的系统工程,需要多门课程通力合作才能“全员”“全程”“全方位”完成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目标。

(三)实践活动体系。美国教育学家杜威的实践教育理论认为,实践是促进知识向能力转化的唯一途径,强调“做中学”。实践活动是培养职业核心能力的必由之路,职业学校对学生能力培养的显著特征之一就是实践性,这种实践性的特征主要表现在教学过程具有实践性。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贯通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理论课与实践课,培养的目的不是为了让学生掌握高深的理论知识,而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在真实场景中解决实际问题,满足工作需求。专业实践活动、技能竞赛、校园社团活动、创业创新实践以及社会实践都是检验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效果的场所。在这些实践活动中,学生出于完成实践活动而不是完成课程任务的目的,有意识地运用与人合作能力、与人交流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职业核心能力,这就在主观动机上发生了从被动到主动的转变,在客观效果上达到了锻炼职业核心能力的目的。例如在中华经典诵读比赛中,参加合诵的学生从组队、选作品、选服装、编排表演形式到每次的排练,在反复的交流讨论中运用了与人交流能力、与人合作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为了使表演效果更好,对排练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不断进行改进,运用了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革新能力;比赛结束后的活动反思运用了自我提高能力。

通过实践活动,学生意识到了职业核心能力对于提高活动效率和质量的重要作用,在运用职业核心能力过程中体会到了职业核心能力运用的场景和技巧。一方面学生能在实践中验证理论知识,强化运用技巧;另一方面学生形成自我培养意识,为将来在职业生涯中实现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完善、自我发展,从而实现终身受益这个目的提供可能。因此,在实践活动课程中进行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学生从认知层面到行动层面确切地了解到学什么、为什么学、怎么学、怎么做和做了会怎样这几个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在行动过程中养成职业核心能力。

(四)评价体系。在学生的能力构成中,专业技能属于显性范畴,职业核心能力属于隐性范畴。在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中,职业核心能力由于其普遍性和适用性,是所有职业都需要的能力,能影响职业发展,显得分外重要。构建合理的评价体系,采用科学的评价方式,对职业核心能力进行评价,通过评价结果对培养效果、培养方向、培养方式做出反馈,及时进行调整,使培养效果更佳。因此,科学的评价体系是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应做到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内容全面化、评价方式多样化,注重评价体系的科学性、权威性和可操作性,建立具体、可测量、可观察的评价指标体系,对评价的质量、数量做出明确要求。职业核心能力以考查学生能力养成为重点,对课程的考核方式从总结性考核转向过程性考核,不以一次考试决定最终成绩,有利于通过教学活动过程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可通过三种方式考查学生能力培养效果:其一,通过课程的过程性考核考查理论知识掌握情况以及能力培养情况;其二,以相应能力等级证书考查学生能力水平;其三,在日常的专业学习活动和校园活动中,考查能力养成及灵活运用情况。例如,营销类专业学生的评价可采用课程笔试+口试+职业核心能力等级证书+校园活动+专业比赛+第三方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手段。三种评价方式构成的评价体系,涵盖职业核心能力课程学习、专业课程学习、校园活动实践到专业学习活动,在课程宽度上覆盖了专门的培养课程、渗透性课程和实践课程,在时间维度上纵穿整个学习生涯,在课堂上既有专门的培养课程又有专业课等渗透性课程,在课外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终身受益。

(五)保障体系。缺少实施条件的人才培養模式,只能是空中楼阁,只有给予充实的各项保障,才能使人才培养工作落到实处。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涉及教学场地、教学设备、教师队伍建设、学分、活动分、资金等各方面问题,需要(下转第135页)(上接第87页)院校各个方面的通力配合,少了哪一方面的支持,人才培养工作都会受阻,甚至半途而废、事倍功半。例如,教学场地需要特殊的教室和教学设备,教务部门应给予响应;教务部门、人事部门在教师队伍的组建、培训以及后续教育问题上要积极配合;学生参加校园活动方面,学生工作部门需予以满足;购买教学设备、教具、教学耗材、学生活动用具等需要教务部门和财务部门划拨专项经费。这些构成了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保障体系,是人才培养工作能够顺利实施的必要条件和重要保障。

在互联网时代,互联网技术通过网络平台穿越了行业的边界,就业竞争比的是“跨界”的能力,比的是个人能力,而个人能力比的就是职业核心能力。职业院校学生“跨界”就业趋势越来越明显,仅仅具备专一的专业技能已经不能满足其就业要求,掌握一定的跨界能力,即职业核心能力成为职业院校学生的必修课。因此,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是职业院校学生快速适应社会发展变化、提高职业素养、拥有“跨界”能力的重要手段,而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支撑体系是人才培养质量高低的关键。没有支撑体系作为保障,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工作难以顺利开展,提高职业院校学生职业素质、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学生职业生命质量也就无从谈起。因此,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支撑体系是人才培养工作开展的关键,应把各个职能部门纳入人才培养工作体系,使各个职能部门相互独立而又相互联结,相互推进而又相互支持,维系各个职能部门相互协调,共同为人才培养工作服务。

【参考文献】

[1]曹洋,冯琦琳.基于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项目化课程设计及实施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4(7)

[2]周瑾.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体系构建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6:38

[3]邓峰,吴颖岩.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2(9)

[4]周瑾.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体系构建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6:41

【基金项目】2018年度柳州社科联资助社科研究课题“职业教育国际化背景下柳州高等职业教育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模式研究”(SKLY2018-22)

【作者简介】杨 珩(1979— ),女,壮族,广西岑溪人,柳州职业技术学院通识教育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及高职语文教育研究;杨 华(1979— ),女,壮族,广西岑溪人,广西交通技师学院办公室,经济师。

(责编 卢 雯)

作者:杨珩 杨华

高职院校核心能力论文 篇3:

卫生类高职院校职业核心能力训练的研究①

[摘 要] 为了适应卫生类高职院校的发展,提升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拓展学生的职业发展道路,我院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职业核心能力为导向,以《职业核心能力训练-问题解决能力》选修课为例,开创实施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培养模式,以期提升学生的就业质量。

[关 键 词] 卫生类;高职院校;职业核心能力

现如今人才招聘时,除了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还要具备通用能力。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于1998年在《国家技能振兴战略》中明确提出了开发职业核心能力培训认证体系,即自我学习、数字应用、信息处理、与人合作、与人交流、解决问题、外语应用及革新创新,其中明确提出职业核心能力是人们在工作、生活中除了专业岗位所要求的能力之外要取得成功所必备的基本能力。

“众多院校的实践证明,科学合理的职业核心能力训练对即将走入职场的毕业生来说,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并使他们更快地适应职场不断变化的需求。”[1]为了适应卫生类高职院校的发展,提升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我院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职业核心能力为导向,以《职业核心能力训练-问题解决能力》选修课为例,开创实施培養大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培养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开展职业核心能力训练的意义

加强高职院校学生的与人交流、与人合作、解决问题等核心能力的训练,可以提高学生的职业发展能力,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就业质量。从事学生就业工作多年的实际来看,学生在实习期间由于不善于沟通,每年都有学生在实习期间遇到问题,严重者甚至会终止在实习单位的实习。从就业来看,不少学生的操作和理论考试都没有问题,但是在面试环节会失败。由此可见,在学生的职业发展过程中,不论是面试还是职务晋升,核心能力都是需要的。

在职业核心能力训练的过程中,教师会以案例的形式和学生互动,学生会以小组的形式合作,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改进计划,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个人或小组合作方式程序,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完成案例。通过这样的形式,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交流谈论的能力,学会倾听,能合理表达自己的想法;能够理解合作目标,接受工作安排;可以提出对策,改进方案。

二、《职业核心能力训练-问题解决能力》选修课的实践过程

(一)目前选修课开展情况

自2015年度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指导项目“卫生类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训练的研究”(项目编号:2015SJD335)立项以来,《职业核心能力训练-问题解决能力》选修课每学期开设一期,截至目前已经开设4次,每次18课时,分6次课讲授。为了进行小班化教学,提升课堂教学效率,限选人数为40人,参加学生的专业涉及护理、药学、康复、临床、针灸推拿等。授课地点在大学生活动中心四楼,桌椅可以自由移动,便于学生交流以及教师对全场的掌控。

通过学生自由组合,教师协调将认识的人分散在不同的小组,每组6~8人。每组通过各自的方式选一个负责人,小组合作学习有很多优势,也符合现代社会需要与人合作的特点。

(二)课程进行

教材不需要学生人手一册,教师采用的是《解决问题能力-训练手册》(人民出版社)课程以学生为中心,每次分享的案例或者提问的问题,都由学生本人自行思考,再小组讨论交流,推选一个最佳答案代表小组交流,全部交流结束之后由任课老师点评。初级训练主要从“分析问题、提出对策”“实施计划、解决问题”“验证方案、改进计划”三个部分推进。

从选修课安排来看,每次都有一个主要的安排,形式不一,如表1所示。案例分析可以锻炼学生的发现能力,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实践作业分享交流可以磨炼学生的胆量,主动和教师交流,获得前辈的指导;角色扮演可以锤炼学生的舞台表演,展示自己的特长;课外实践方案的实施可以结合学生的专业技能,走进社区进行血压测量、推拿、健康知识宣讲等,用己所长,为社会服务。知识讲授为辅,实践为主,教师为辅,学生为主,这种方式可以勉励学生不断突破自身的不足,收到较好的实践效果。以项目教学法为主的职业核心能力训练教学启发了学生对职业社会能力和认知职业方法能力的认知度,提高学生掌握未来职业发展的核心能力,进行高职特色的项目教学改革实践[2]。

(三)考核方式

课程考核的成绩组成主要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课堂表现分数(占总分40%),包括小组互动情况、代表发言次数、发言质量、团队等;第二部分是实践作业分数(如表2所示)(占35%),作业要求学生必须按照课程理论讲授的内容,和班主任预约一次当面聊天,分享最近自己遇到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解决思路,并在分享课上分享过程以及收获;第三部分是2000字的课程总结(占25%),三部分分数综合即为最终选修课的分数。

从历次的职业核心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实践作业的分享汇报会来看,通过这样的作业形式,学生从最开始的不理解或者不愿意去完成,到和班主任预约时间完成作业,进而完成现场交流部分以及班主任的反馈以及行动收获,学生收获的不仅仅是一次约谈,而是克服自己的惰性,收获的是自信。在这个过程中,还能将课程中学习到的如何和上级相处等知识点在实际中运用,理论联系实际。

三、关于在高职院校职业核心能力训练的思考

(一)申请职业核心能力培训试点单位

2015年5月10日上午在北京举行首届“职业教育活动周”全国启动仪式,指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形成“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的良好氛围。在现在的就业市场,专科生仅凭借一张专科毕业证很难找到好工作。双证书就业就具有一定的优势。现在我院的学生在校期间可以考专业类的推拿按摩师、美容师、育婴师等资格证书,如果能申办成功通用能力类的职业核心能力,对学生来讲又可以增加就业成功的几率。

(二)一体三翼,推动就业质量稳步提升

近年来,我院以学生就业为中心,以就业指导课、通用能力选修课、学生干部培训为三翼,合理推动就业质量提升。一是就业指导课在传统理论讲授的基础上,增加案例教学,引导学生自主思考;二是开发职业核心能力系列选修课,在与人合作、与人交流、问题解决等多方面提升学生的素质;三是举办互动类学生干部培训,增强学生干部的素质和能力,以学生干部带动普通学生,协同发展。

(三)开发适合医学高职院校的校本教材

每年在实习检查以及和教学医院的交流过程中,都可以发掘很多学生顶岗锻炼中的案例,这些案例的整理和汇总对学生的成长非常有意义,既是一种提醒,更是一种助力成长。在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方面,如果能编撰一本适合医学高职院校学生的校本教材,根据时间的变化,每两年更新一次,与时俱进,无疑对学生的培养有重大意义。

经过近两年《职业核心能力训练-问题解决能力》选修课,从学生的反馈以及后期观察来看,学生的相关能力确实得到了提升,选修课在学生中也有较好的口碑。对我们高职院校学生工作者来说,我们应该要努力开创实施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培养模式,以实际行动提升学生就业质量。

参考文献:

陈忠良.高职院校职业核心能力课程教学整体设计探讨:《以解决问题能力》课程教学整体设计为例[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5):1-7.

作者:葛萍 童佳红 何江阳

上一篇:师范生公共心理学论文下一篇:数学心理障碍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