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教室环境的班级文化论文

2022-04-28

摘要:在学校里,学生学习、生活的具体环境就是班集体。班级的文化氛围直接影响着学生对学校生活的感受和参与程度,影响到学生的社会化和个性发展水平,影响到学校教育的成果和质量。和谐的班级文化不仅能为学生的素质发展创设良好的氛围,还能为形成一个勤奋向上、充满活力的班集体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构建和谐的班级文化,是优化班集体的有效途径,也是优化学校教育的有效途径。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基于教室环境的班级文化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基于教室环境的班级文化论文 篇1:

高中班主任班级管理中实践环境育人的策略

【摘要】构建育人环境,是班主任德育功能的具体体现,也是班主任落实立德树人教育任务的主要途径。对此,在组织高中班级德育管理活动的时候,笔者以环境建作为切入点,多途径地构建适宜的育人环境,使学生在体验中自然而然地与育人环境互动,受到育人环境的熏陶。具体的策略与实施方法,笔者进行了如下探究。

【关键词】高中班主任;班级管理;环境育人

引言:班级是班主任落实立德树人教育任务的载体,是班主任实施德育管理的主要场所。班级德育管理内容是多种多样的,环境管理是其中之一。环境对学生的成长、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环境育人是班主任进行德育管理的主要方式。在组织高中班级德育管理活动的时候,笔者从物质环境、制度环境和文化环境入手,应用多样策略构建班级环境,实现环境育人的目的。在本文中,笔者将结合自身的德育管理经验,具体阐述构建班级育人环境的策略。

一、构建文化环境

建设班级物质环境和制度环境,对构建文化环境起到了推动作用。班主任在构建班级环境的时候,可以利用以上内容构建文化环境,此外,还可以结合实践,探索其他方法,推动文化环境的构建,有效构建出育人环境,驱动学生发展。

(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班主任和学生是体验班级活动的双主体,二者的关系如何,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班级环境的建设情况。班主任和学生是人文性的具体代表,二者良好的关系,直接推动了人文环境的建设。尤其,当师生关系和谐的时候,学生对参与班级活动会产生强烈兴趣,自主地投身到班级活动中,成为班级活动的主体,形成主人翁意识,产生班级责任感。此外,在和谐师生关系的作用下,学生还会主动地与班主任交流,自然而然地锻炼了其交往能力,促进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为有效地参与社会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立足师生关系的重要性,在建设人文环境的时候,笔者用多元化的方式与学生沟通、交往。例如,在日常的班级活动中,班主任是与学生接触最频繁的人,最为了解学生,班主任能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对学生给予指导。针对班主任的这一特点,在建设文化环境的过程中,笔者依托日常对学生的观察情况,发现他们存在的问题,及时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并有针对性地给予指导,帮助他们解决问题,促进学生的长久发展,同时自然而然地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提升班级文化环境的建设效果。

(二)创设多样的班级活动

多样的班级活动是学生参与班级管理活动的载体,也是构建适宜的班级文化环境的主要途径。在立德树人教育任务深入落实的今天,教育领域提出了创设多样活动的要求,借助活动,增强学生的班级活动参与积极性,同时营造出浓郁的文化氛围,使得学生受到文化熏陶,提升自身的发展水平。对此,笔者在建設班级文化环境的时候,会结合多种因素来创设活动。以“新时期的榜样”为例,针对此主题,笔者鼓励学生搜集抗疫英雄、扶贫攻坚榜样的故事,在课堂上合作交流,深入分析这些人物身上的精神品质,体会到新时期的爱国精神,为榜样身上的爱国品质所熏陶,借此指导自我,践行爱国行为。

二、构建制度环境

学生是参与班级管理活动的主体。学生在成长发展的过程中,很容易受到自身情感、思想等因素的影响,做出一些出人意料的行为。如此行为,不但会对自身发展产生消极的影响,也会对他人产生消极影响。正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在缺乏有效制度的情况下,学生会随心所欲地作出不良行为,影响班级环境,导致班级德育管理的效果不佳。制度是班主任管理班级的“法宝”,可以约束学生的不良行为,使学生在遵守制度、规则的过程中,践行良好行为,促进班级构建良好环境,同时也推动学生构建规则意识,践行良好行为,提升自身的发展水平。基于此,在开展高中班级德育管理活动的过程中,笔者着力地构建制度环境。

(一)让学生成为制度的制订者

在传统的高中班级管理活动中,部分班主任为了约束学生的不良行为,会遵循学校提出的要求和规则,按照自己的意愿制订诸多的制度。实践表明,如此制订的制度,与学生的发展情况和发展需求存在差异,导致部分学生无法尊重制度,甚至出现了故意违反制度的行为,影响了班级制度的“权威”,同时也导致班级环境不良的情况。针对此问题,在建设班级制度环境的过程中,班主任要切实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以学生的意愿为基础,指导他们自主地制订制度,借此保证学生能有效遵守、践行制度,提升班级制度环境建设效果,驱动学生践行良好行为。具体而言,在实施班级德育管理活动的过程中,笔者学会放权,将制订制度的权利还给学生。在指导学生制订班级制度的时候,笔者将班级中的一切事务展现出来,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形式,合作交流如何完成这些事务,借此将具体的做法转化为制度。如,开关灯,针对此事务,学生根据天气情况和教室内的阴暗情况制订了明确的开关规则,并指定具体的学生负责此项活动。由此可以看出,引导学生自主地制订班级制度,不但可以完善制度内容,使得班级制度符合学生的发展情况,驱动学生自主遵守,还可以使学生自然而然地成为体验班级活动的主体,形成主人翁意识,推动班级环境建设和管理的发展。

(二)让学生成为制度的践行者

遵守制度,按照制度办事,是制订班级制度的主要目的,也是学生有效发展的主要途径。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自我意识在不断发展,在参与班级管理活动的过程中,尽管可以主动地制订制度,但是在践行的时候,却出现了诸多问题。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为班级管理带来了挑战,但也为班级管理指出了新方向。因为自我意识的发展,使得学生渴望得到他人的关注和肯定。对此,班主任在建设制度环境的时候,可以根据具体的制度内容,设定相应的奖惩制度,驱动学生自主地遵守制度,践行良好行为。笔者在制订奖惩制度的时候,同样尊重学生的主体性,鼓励学生参与其中,让学生就如何奖励、如何惩罚提出意见。之后,综合全体学生的意见,设定具体的制度。如此做法,不但可以使学生形成班级主人翁的意识,还可以使他们受到激励,约束自己的不良行为,改正自我,久而久之提升自身的发展效果。

三、构建物质环境

物质环境是班级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直接进行互动的育人资源,还是班主任首要构建的环境。在进行高中班级德育管理的时候,笔者从如下几个方面做起,构建育人性的物质环境。

(一)装扮墙壁

墙壁是教室物质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日常进行互动的对象。在参与班级活动的过程中,大部分学生会有意或无意地与墙壁进行互动。心理学研究表明,当教室中的墙壁上空无一物的时候,整个教室氛围是沉闷、压抑的。学生在体验班级活动的过程中,会因此产生不良心理问题,甚至会逃避班级活动,影响自身发展。改造、装扮教室墙壁,使教室墙壁具有特色,改进了空白墙壁的不足,是有效构建物质环境的主要途径。所以,在组织高中班级德育管理活动的时候,笔者和学生对教室墙壁进行了装扮。例如,笔者带领学生将教室中没有窗户的那面墙壁装扮成了“每月之星”的展示区。在该区域,笔者和学生一起将一月内学习进步、行为良好的学生的照片以及其良好的表现出来,自然而然地呈现出学习榜样,营造出积极向上的氛围。学生在日常观看展示区中的内容的时候,内心深处会受到触动,自主地将有进步的学生作为自己学习的榜样,主动地向榜样学习,改正自己的不良行为,提升自身的发展水平。

笔者要求地面不能留纸屑,如发现谁的位置上有纸屑,全班就由他来打扫;窗台、黑板、门上不能有灰尘,值日生每节课间一定要及时擦黑板,特别是擦讲台,要力争做到教师来上课时讲台不得有粉尘。在如此高标准、严要求下,一间整洁明亮的教室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借此机会,不仅能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而且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学生在自己建设的整洁有序的环境里学习和生活,其审美意识和保护环境的意识便会得到增强。在整洁明亮的教室里,墙壁上挂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小学生守则》《课堂守则》以及笔者所在学校从《中小学生守则》中提炼出的学生行为习惯24字(3个层面),即学习层面:阅读、钻研、专心、认真;生活层面:运动、卫生、勤俭、独立;处世层面:自爱、合作、礼貌、团结。当然这些行为准则不仅仅挂在墙上,笔者在工作中将其落到实处,在班级管理中,全方位、全过程探索实践,持续发力,久久为功,开展班级德育工作。除了制度准则,教室的墙壁上还张贴了印有班级口号的横幅,愿望树(同学们把目标或愿望写在纸上并张贴),感动班级十大人物展(每月评选出感动班级的十名学生,并对他们的感人事迹进行展览,供同学们学习)。为了充分利用教室的每一块墙壁弘扬班级文化,笔者定期用教室的后黑板办黑板报,大多以安全和德育为主题,例如“我爱我的祖国(国庆节)”,“我读书,我快乐(打造书香班级)”,“五彩缤纷中国年(元旦节)”,“心怀感恩、与爱同行(心理健康教育)”,“文明礼仪伴我行(文明礼仪教育)”,“中国梦——我的梦(理想信念教育)”等。黑板报是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窗口,办好黑板报有利于塑造并弘扬优良的班风、学风。2020届高三毕业班面对着比往届高三更大的心理压力,于是,笔者每天在黑板上写一句勉励学生的名言警句,不仅能激发学生斗志,也利于学生积累作文素材;临近高考,笔者在班里挂上高考倒计时牌,在黑板上写下“距離高考××天”,学生看到“高考”二字,自然生发出紧张感、紧迫感。笔者正希望用有形的、看得见的东西来激励学生,用显性的物质来建设班级文化。

(二)改造角落

角角落落,同样是教室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班主任在实施班级德育管理的过程中进行改造的场所。以教室后侧角落为例,大部分班级将其作为清扫工具收纳区,指导学生将所有的清扫工具摆放到那里。尽管班主任提出了整齐摆放的要求,但事实上,清扫工具没能得到整齐地摆放,导致角落混乱。同时,学生也会向角落里丢放垃圾。在日常参与班级活动的过程中,学生通过与这样的角落环境互动,自然而然地会受到消极影响。对此,在构建物质环境的时候,班主任可以和学生一起改造角落。例如,笔者在德育管理实践过程中,和学生一起在教室里后侧的角落里摆放一个橱柜,要求学生将清扫工具摆放到橱柜中,如此保证了角落干净。橱柜本身就是不可多得的德育资源。笔者还和学生一起改造橱柜。如在橱柜上作画,写诗,使得橱柜具有文艺性。在橱柜的作用下,整个教室里也充满着文艺气息。学生在体验班级活动的过程中,自然会受到如此良好环境的影响,推动自身的有效发展。

结论:综上所述,在实施高中班级德育管理活动的时候,班主任要重视环境的作用,应用多样策略构建物质环境、制度环境和文化环境,使学生受到环境的积极影响,形成良好认知,践行良好行为,强化自身发展效果,同时,推动立德树人教育任务落地生根,提高班级管理质量。

参考文献:

[1]莫云吉.高中班主任育人管理中激励策略的应用[J].当代家庭教育,2019,(25):164.

[2]李守诚.高中班主任管理过程中与学生和谐关系的构建[J].中华辞赋,2019,(07):235-236.

[3]谭志彬.提升高中班主任德育能力的实践研究[J].高考,2019,(16):156.

作者:邵建文

基于教室环境的班级文化论文 篇2:

让和谐成为一种向上的力量

摘要:在学校里,学生学习、生活的具体环境就是班集体。班级的文化氛围直接影响着学生对学校生活的感受和参与程度,影响到学生的社会化和个性发展水平,影响到学校教育的成果和质量。和谐的班级文化不仅能为学生的素质发展创设良好的氛围,还能为形成一个勤奋向上、充满活力的班集体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构建和谐的班级文化,是优化班集体的有效途径,也是优化学校教育的有效途径。作者几年来一直在班主任岗位上工作,在本文中写下了他在构建和谐班级文化尝试中的一些做法和感悟,和大家一起探讨。

关键词:和谐;班级文化;策略;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班级文化是学校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我国学者朱颜杰在其《学校管理论》中给学校文化下的定义是:“所谓学校文化,是指一所学校内部所形成的为其成员共同遵循并得到同化的价值观体系、行为准则和共同的作风的总和。”作为学校文化的细胞,我认为,班级文化是指围绕对班级学生的教育、教学活动所建立起来的一整套价值取向、行为方式、语言习惯、制度体系、班级风气等的集合体,是开发学生潜能的软环境。

美国学者杰克逊从课程论的角度出发,指出优秀学校文化是一种“隐性课程”,具有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可以“促进学生的社会化”。同理,我认为,和谐的班级文化能调动学生的潜在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素养和人文素养,有利于塑造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和形成勇敢面对困境的乐观豁达的心境,可以养成学生对知识的尊重和持续求知的欲望,继而完善他们自我优秀的人格品质。

具体而言,我认为,和谐的班级文化具有以下教育功能:

第一,和谐的班级文化具有明确的导向功能。和谐的班级文化能够把班级全体成员的思想和行为统一到班级的教育目标和培养目标上来,体现班级精神和追求,并逐渐形成一种与之相适应的环境和氛围。

第二,和谐的班级文化具有强烈的凝聚功能。和谐的班级文化所包含的共同的价值观念、理想信念、行为规范等群体意识,是一种精神粘合剂,可以使班级全体成员产生归属感,增强凝聚力和向心力。

第三,和谐的班级文化具有内在的激励功能。和谐的班级文化强调对班级全体成员的尊重、关心、培养和提高,注意满足学生的高层次的精神需求,积极发挥学生在班集体建设中的主体作用,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以实现既定的教育目标。

正是基于以上认识,我在日常的班级管理中努力开展和谐班级文化创建的尝试,并积累了许多经验。

二、和谐班级文化建设策略

班主任应该实践新的基础教育理念,履行起班级建设指导者的职能,抓住教育的各个要素,从不同的渠道和环节入手,构建自觉、乐学、充满向上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和谐班级文化。

(一)从创建环境入手,加大班级文化熏陶力度

1.创建优美整洁的教室物质环境

教室是学生主要学习的空间,除干净整洁外,还要尽可能做到美化、净化、人性化、教育化。比如,在黑板的正上方贴上国旗板图,时时暗示学生“国旗在我心中”,时时鼓励学生上进;在墙垛上挂上条幅,写上“淡泊明志,宁静致远”、“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等标语;在墙壁上绘班级生命树,树上结着代表着班级的每一个学生的红苹果,苹果附近写着这个学生取得的成绩和进步等。

2.创建宽松和谐的班级精神环境

①建设人性化环境。班里设有班级集体相册。这里记录着学生每一阶段的成长和所取得的成绩,特别是取得优异成绩或为班级争光的学生,一定会有照片放在这本相册里留念。每个月一次的集体生日,让每位学生感受到集体的温暖。为了给师生情感交流开辟一个绿色通道,班里还专设了知心信箱,学生在学习或生活上遇到困难需要老师帮助时,对班级管理、老师教学有什么建议时,老师失察或一时失误对自己造成伤害时,生长发育遇到烦恼时,都可以悄悄地将书信、便条投入信箱,老师定会选择合适的时间、场合,做出答复。

②建设职责化环境。叶澜教授曾说过:“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气息;把创造还给学生,让教育成为充满智慧的事业;把精神生命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校充满勃勃生机。”创设民主、宽松、和谐的班级管理氛围,有助于实现学生与环境的和谐。根据学生特点和班级实际,我把班级工作进行了量化,实行“人人有岗位”、“岗位轮换”的班级民主管理模式。我在班内设立多个服务岗位,管理岗位人员通过毛遂自荐、竞争上岗的途径产生,努力做到“人人有岗、个个尽责,鼓励兼岗、定期轮岗,真诚服务、各展所长”,力求使每个学生在集体中都能获得一个最适合自己发挥的角色,让每一个人都感到自己重要,让每一个人都富有责任感,让每一个人都成为班集体的建设者和奉献者,成为构筑和谐班级的生力军。通过充分发扬民主,让全体学生积极参与管理,有效地增强了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及集体荣誉感。

③建设自主化环境。在班级管理中,我注意加强班干部队伍的建设。我定期召开班干部会议,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对班内的各项事务明确到位、分配到人。在班级管理方面,我坚持“学生自己能管的,尽可能自己管;班干部能管的,由班干部全权处理;班主任抓大方向,班干部抓日常常规,学生自己管好自己”,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发挥。

④建设活动化环境。良好的班风、学风的形成离不开各种活动的开展。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进来,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和才干,尽量满足每个学生多层次的需要,大家在活动中互相认识、互相了解、互相信任、互相信赖,齐心协力拧成一股绳,团结友爱、诚信互助。如开展科学幻想画竞赛、编小报比赛、歌唱比赛、科技小论文评比、科技小制作比赛、拔河比赛、跳绳比赛、歌唱比赛、劳动竞赛等活动,能让争强好胜的学生主动涉猎更多的知识,让有些学习并不出色的学生在这些活动中有用武之地,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进而增强班级的凝聚力;而社会公益劳动、环保活动、德育基地活动、军训实践基地等社会实践类活动,使学生们在面向社会、面向他人、面向家庭,接受传统美德教育。在寻找服务的项目与岗位,培养劳动观点、劳动技能的同时,也必然促使学生树立为集体、为家乡、为社会服务的思想。

在活动中,学生的才能得到了展示,交往的品质、活动的能力得到了提高,积极进取、顽强拼搏的精神得到了培养,从而为构建和谐班级提供了动力。

⑤建设人文化环境。在班级里添置书橱,是打造班级文化的重要办法。为使学生爱上读书,养成终身阅读的美德,我组织开展了“每人为班级书橱捐一本书”的活动。学生在学习之余有课外书可读,既充实了他们的学习生活,又丰富了他们的精神生活,也提高了他们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让学生在读书的感悟中,用心灵和高尚的灵魂进行对话,从中得到美的享受,得到热爱生活、笑对人生的感悟,保持心态健康,实现人与自身的和谐。

⑥建设文明化环境。我通过班报、黑板报,以及举办“告别不文明行为”、“做文明学生、创文明学校”主题班会等形式,进一步宣传班级精神文明建设的意义;通过“我是班级的主人翁”等为话题的班会活动,营造了正确的班级舆论导向。校领导给全班学生作有关精神文明建设的报告,营造浓厚的创建氛围,激发了广大学生参与创建的热情。

(二)从关爱学生入手,构建其乐融融的师生和谐

和谐师生关系首先是人格上的平等,在交互活动中是民主的、在相处的氛围上是融洽的。只有师生心理相容,心灵的互相接纳,才能搭建师生之间爱的桥梁,形成真挚的情感关系。学生在与教师相互尊重、合作、信任中全面发展自己,获得成就感与生命价值的体验,获得人际关系的积极实践,逐步完成自由个性和健康人格的确立;教师则通过教育教学活动,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自主的尊严,感受到心灵成长的愉悦。

1.要做到热爱学生

“教育不能没有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教育的灵魂。只有热爱学生,才能正确对待、宽容学生所犯的错误,才能耐心地去雕塑每一位学生。班主任要注意对学生的“感情投资”,克服“保姆式”、“家长制”的班级管理形式,保持人情味,和学生建立朋友关系。以“爱”为切入点,用“唤醒、激励”的方法与学生进行温柔的冲撞,用微笑的表情、期待的眼神、温和的语言、饱满的情绪去感化学生,使学生有信任感和安全感,让学生身心处在和谐的师生关系中。在班级管理中,做到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个学生,使每个学生都享受到优质教育,让每个学生都走向成功的道路。不以成绩、纪律的好坏来评价学生的好坏,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闪光点。

2.要做到尊重学生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核心就其本质来说,就在于让学生始终体验到自己的尊严感:我是一个勤奋的脑力劳动者,是祖国的好公民,是父母的好儿女,是一个有着高尚志趣、激情和不断进取的完美的人。”自尊心是学生心灵中最敏感的角落,作为教育者一定要尊重和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让他们在健康的发展中发挥潜能。可以说尊重体现了师生之间的真情,尊重构建了师生之间沟通的桥梁,以尊重表达的期望,更能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动性。在我带毕业班的时候,一个资质中等的学生在课堂上睡觉,被我当着学生的面批评。这个学生在一段时间内情绪低迷。但马上就要中考了,我必须想办法让他好起来,让他能以全部精力备战中考。于是我安排了一节班会课,在课上当着大家的面主动向他道歉。自此,他精神振作,学习的劲头儿也足了,在中考时顺利地考上了省重点高中。这个教育案例使我认真思考了一个问题,就是怎样才是真正地尊重学生。

3.要做到研究学生

“尽可能深入地了解每个孩子的精神世界——这是教师和校长的首条金科玉律”。只有了解学生的社会、家庭背景、个性差异、兴趣爱好、心理变化、发展特点,我们才有与学生相处的基础。班里有个学生的家长曾经因为偷盗而入狱,这使他在同学面前抬不起头来,对“犯罪”这类词也特别敏感,为此我就经常找他谈话,开导他,并暗地里让其他的同学在各个方面帮助他,不在他面前提犯罪的事,我也在班上一有机会就当面表扬他。这样,他渐渐地开朗起来了,与同学们相处也越来越融洽了。

4.要做到适应学生

师生关系是对立统一的,教师处于矛盾的主要方面,在运动变化中起着主导作用,因此,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关键在于教师。作为教师首先应该结合自身的工作转变观念,加强自身修养,提高师德素养和教学能力,以高尚的品格和过硬的素质去感染学生,征服学生。很多教师就是因为这点让他们每到一个新的班级都会获得学生的一片欢呼。其次,应该做好角色的转换。在素质教育中教师不再是独奏者而应是伴奏者,舞台的中心应该是学生,教师的任务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不是学生的监督者。

(三)从融洽关系入手,构建互尊互谅的生生和谐

一个班集体的学生来自各种各样的家庭,带着各自的性格和习惯,刚到一起的时候,彼此之间需要多次“磨合”,才能逐步“默契”,其间难免发生摩擦,产生不愉快的交往。那么在学生之间,应该建立怎样的和谐融洽的生生关系呢?

1.要倡导理解包容

让学生心胸宽广些,使学生对别人多加理解和包容。中学生应海纳百川,多吸收别人的优点,对他人的缺点,应多加理解和包容。平时对一些生活中出现的鸡毛蒜皮的纠纷,不要太耿耿于怀,该忘的忘,该原谅的原谅,该和解的和解,不要太放在心上。利用班会课让学生亲自编演一些有关同学之间相互理解和包容的节目,从而锻炼学生的心胸,使大家友好相处。

2.要倡导团结互助

让学生真诚地对待他人。同学间应建立团结互助的关系,比如在班里建立互帮互助学习小组,让基础较好的学生帮助基础较差的学生,不仅减轻了教师补差的工作量,而且密切了生生关系,不仅促进了基础较差的学生成绩进步,同时提高了基础较好的学生助人为乐的公德意识并激励其更加好上加好,从而使班级的学习成绩呈现整体上升的态势,使班级的同学关系呈现团结、和睦、融洽、齐心的氛围。这样互惠互利的好事,何乐而不为呢?

3.要倡导学会赞美

让学生多一点发自内心的赞美。从心理学角度看,赞美是一种很有效的交际技巧,它能有效地缩短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渴望获得赞美是人类最基本的天性。既然渴望获得赞美是人类的一种天性,那么我们在生活中就有必要学习和掌握好这一人生智慧。现实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人不习惯赞美他人,因为不善于赞美别人或得不到他人的赞美,从而使自己的生活缺乏很多美好愉快的情绪体验。我们要努力让学生学会欣赏、赞美他人,要求他们每天至少说一句让人感觉舒服的话,比如:“你太棒了!”“你这个见解很好!”这样久而久之就习惯成自然了——赞扬的话会不时地脱口而出。相信这样会使同学们的关系变得越来越融洽。

4.要发挥火车头效应

班团干部是班主任的得力助手,是班级管理的直接实施者,同时他们也是班级中的普通一员。班团干部与班级其他同学之间是否能和谐相处是班级稳定与发展的重要因素,是构建和谐班级的一个重要环节。我们既要给予班团干部独挡一面的权力,也要要求他们注意工作方式与方法;既要给班团干部自主开展工作的自由,也要要求他们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和同学打成一片。

5.发挥活动润滑剂作用

根据不同学习阶段开展各项文化活动,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享受合作学习带来的乐趣。通过诗歌朗诵比赛、球类比赛、主题班会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各展其能,各得其所,取长补短,通力合作,共同完成任务,享受合作带来的快乐。

(四)从家校合作入手,构建温馨祥和的亲情和谐

和谐的家庭关系对孩子的成长至为重要。在亲子关系上,有的家长望子成龙心切,不能正确了解孩子的需求,教育方式不当,容易引起他们对父母的反感。和谐的家庭关系应该是家庭成员相互尊重,彼此体贴、关心、爱护,这种和睦、民主、愉快的家庭生活有助于孩子身心健康地发展。家长要努力营造这样融洽的家庭关系,教育孩子热爱自己的父母,孝敬自己的父母长辈,关心父母长辈的健康和冷暖,体恤父母的辛劳和苦心,尊重父母的权威,配合父母的教育和引导,力所能及地为父母分忧解难。通过这种亲子情感教育激发孩子积极的情感体验。当然作为家长对孩子要多一些平和,少一些苛刻;多一些引导,少一些高压;多一些民主,少一些一言堂。要理解尊重孩子的相对独立性,可以适当给予孩子一定的自主权利,给孩子以充分表现自我、表达意愿的自由和机会,多与孩子进行平等的对话和心灵沟通,努力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做孩子的知心朋友。所以我经常和家长沟通,和他们交流一些教育孩子的方法,同时建议家长允许孩子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如洗衣服、洗菜、扫地、洗碗等,在锻炼他们意志的同时也能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一举两得。另外,积极开展一些感恩教育等活动,如为父母洗脚、母亲节献花、春节说段令父母感动的话、父母琐事趣谈等,以此增强父母和子女间的互信互谅。

(五)从科学上网入手,构建学生业余精神空间的和谐

网络是科学发展给教育工作者提出来的一大难题,因为它在学生身上体现为消极作用、负面影响远远大于其积极的作用。这种局面的形成和学生的年龄小有关系,和学生单调的学习生活和较大的学习压力有关,和青少年的“闭锁心理”与平等交流的渴望矛盾有关,和家庭不正确的教育环境有关,也和我们教师的消极冷处理相关联。现在的问题学生,可以说大部分都和网络相关,学生一旦沉迷于网络,就会带来一大堆问题;而教师一旦失去网络教育这块阵地,其他方面的努力都可能付诸流水。因此,我们班主任要夺回自己的领地,要让网络为班级的和谐文化创建出一分力。

1.利用班级“网络空间”,增进互敬互爱的班级向心力

班级文化,在学校里存在于班级生活中,而当学生回家之后这种班级生活便随之不复存在了。而基于网络的班级网站却可以将班级的文化氛围延伸。班级网站中的“全家福”,让学生乐于把自己的生活照片贴到上面与大家分享,其他同学看后予以点评,浓浓的班级大家庭的气息扑面而来。一个几十人的班集体,每个学生的性格不同,行为方式不同,处理问题的方法不同,容易产生矛盾,出现磨擦,甚至产生正面冲突。有的时候基于自尊心、面子等问题谁都不愿意让步,无形之中使矛盾激化,非常不利于同学之间的友谊和班级的发展。而在班级网站这个网络天地中,学生们有了一个坦诚交流的空间。在这个空间里,小伙伴间出现的矛盾,不用顾及不好意思和尴尬的场面,尽可以大胆地畅所欲言,清除误会,增进友谊。隐藏在心中的阴霾消失了,回到了学校,同学之间的相处会更加和谐。除了这种一对一的交流之外,还可以不定期地举行小小的班级论坛,对近期班级里发生的事情进行评论,甚至提出建议,增强每个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使每个人都有机会参与到班级的管理中去。这样更有助于提高班级的向心力。

2.搭建师生“网络之桥”,共建理解共荣的班级沟通平台

要让学生真正地去贴近一个老师,去喜爱他,一味的“家长制”的教育是行不通的,必须注意和学生的交流,去倾听他们的意见。但这种交流存在一定的困难,因为大多数学生在老师的面前都有一定的畏惧心理或是存在一定的隔膜。通过网络,孩子们可以把想对老师说的话都说出来,甚至可以不署名。这样就免去了一些孩子的“后顾之忧”,同时也使老师能够倾听到最真实的声音。通过这种交流,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和老师之间就能够达到“配合得适当匀称”,学生和老师就能在和谐的师生关系中共同成长。我曾经利用QQ聊天的方式把一个逃学的学生劝回学校,然后经过耐心的教育,使他毕业时顺利考入省一级重点高中。

3.构建网络“学习广场”,创建和谐有效的网上学习环境

利用班级网站这个平台,为学生开辟一个个具有特色的“学习天地”,使他们能够自由地在这一个个“天地”里展示自己,品尝成功的甜果,树立自信,达到良性的循环。比如同学们可以把自己中意的作文在班级网站上发表让其他同学品评,可以把自己的书画展示出来供同学们欣赏,也可以把自己的的小制作“摆”上去吸引大家的眼球,甚至可以把自己的奇思妙想“说”出来让大家支招。总之,学生可以在这里尽情地去展示自己,也可以品味其他同学的佳作,从而促进自己的学习。

4.举行班级“网络竞赛”,增强趣味活力的班级竞争氛围

适度的游戏可以开发学生的智商,适当的放松可以更好地学习。网络不能只是用来学习,偶尔休闲放松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找些健康简单而又充满趣味的小游戏,大家一起玩,这样既满足了玩的心理,又增强了学生敢于竞争、乐于竞争的心态,何乐而不为呢?

三、感悟和思考

通过多年的和谐班级文化建设实践,我有了一些粗浅的感悟和思考。

(一)教师要成为和谐班级文化建设的先行者

在班级文化建设的过程中,班主任无疑是乐团的指挥,是师生关系中的主导。班主任的教育理念、思想方法、表率作用对班级文化的构建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班主任对班级文化的理解和定位,以及具体操作中的态度和方法,直接影响着班级文化的形成速度和品质,进而影响到学生在班级文化氛围中所受教育和教化的程度。

因此,班主任要做和谐班级文化建设的先行者。班主任要努力提高自己的品格修养,用全部的热情、才智、人格魅力和高尚的道德品质去影响、鼓励和唤醒学生。班主任要树立人道、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观念,关爱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意志品质的发展,使学生能够自由地与教师交换意见,坦率地向教师表达自己的思想,发展自己的判断力和选择能力,从而对学生人生发展、精神成长及智慧、审美价值的生成起到指导和引领的作用。班主任还要善于运用心理学理论对学生人际交往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心理辅导,帮助学生解除烦恼,引导学生克服心理障碍,正确地引导学生中的非正式群体,从而使学生在团结友爱、相互尊重、融洽和谐的人际环境中,得以健康地成长。

(二)要注重和谐班级文化建设的针对性和创新性

我在实践中体会到和谐班级文化建设的各种策略是互相融合和互相促进的。作为班主任,要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在班级发展的各个阶段,有针对性地开展和谐班级创建活动。譬如,在班级文化建设初始阶段,要重点做好班级环境创建;在班级文化建设的发展阶段,要重点做好班级融洽关系的营造;在班级文化建设的成熟阶段,要重点做好家校合作共建等。同时,班主任要不断结合时代发展和学生成长的新情况,创造性地开展班级文化建设,如针对网络的负面作用,引导学生学会科学用网,创建网上家园;针对学生的追星现象,开展有关理想与榜样的大讨论,树立班级的学习模范和成长典型。

总之,班主任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机智而创新地开展各种和谐班级文化建设,以期收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三)要将和谐班级文化建设不断引向深入

和谐的音乐使人陶醉,和谐的山水使人神怡,和谐的人际关系使人有前行的动力,和谐的班级文化更像一块“磁铁”,它营造的心理氛围,可以带出良好的人际交往和强烈的道德认同感,形成一种催人向上的教育情景。它会激励班级内的每一个成员努力进取、奋发学习、热爱生活,使他们的潜能得到最大的发挥。和谐的班级文化的建设,就是想让和谐转化为一种班集体蓬勃向上的力量,这种力量一旦形成,它的作用将是可持续和发散性的。因此,我以为,每一位班主任都需要认真研究和深入实践和谐班级文化建设,使之成为班级管理和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途径和有效举措。

参考文献:

1.朱颜杰,《学校管理论》,辽宁教育出版社,第131页

2.钟启泉等编,《新课程师资培训精要》,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100)

3.沈国良,《和谐班集体中班级文化建设之我见》

4.戴应科,叶锦,《构建和谐班级推进班级文化建设》,2007.10

5.赵祥麟,王承绪编译,《杜威教育论著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

6.魏书生,《班主任工作漫谈》,1993.3

7.郑金洲,《教育文化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8.方晓会,《利用强化作用加强班级管理》

9.赵国祥,《论马斯洛的动机理论》

作者:孙唯真

基于教室环境的班级文化论文 篇3:

管理中提升环境育人功能的若干尝试

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用环境、用学生自己创造的周围情景,用丰富集体精神生活的一切东西进行教育,这是教育过程中最微妙的领域之一。”这句话揭示了校园环境的育人功能;环境育人是育人整体工程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校环境的创造性。如何理解环境育人功能呢?又该如何营造育人环境、提升它的育人功能呢?

环境指环绕着人群的空间及其中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各种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总称。环境育人是在一定时代背景下,教育者按照育人目标的要求,努力自觉能动地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科学、合理、充分地利用环境资源为育人教育服务以提高育人效果的一种教育方法和艺术。育人环境则是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立志成才的过程中所处的内部、外部条件及氛围。育人环境有正效应和负效应之分。所谓正效应是指能够促进事物的发展、前进的对社会有益的效益;负效应是指阻碍事物发展、前进的效应,它对社会有负面作用。

根据构建的环境对学生成长发展的作用,可以把育人环境分为积极环境和消极环境。积极环境是指能够对育人工作施加良好影响,促进育人活动顺利进行的客观存在的总和。反之,对育人工作有不良影响,阻碍育人活动有效进行的客观存在的总和叫消极环境。积极环境不断地给人提供新的信息,刺激人的大脑,使人产生新的思想,拓展人思维;积极环境不断向人提出新问题,迫使人去思考它,解决它,从而促进思想进步。环境新变化能引起人情感的共鸣,会激发人的积极性;会使人产生新观念。积极环境会用规范来约束人,迫使人遵纪守法。

消极环境则是环境变化不大,没有新鲜感,对人刺激和吸引不够,影响人对信息的接受,阻碍人新思想的产生。消极环境变化使人产生厌恶、颓废、得过且过的想法,影响人对学习能力的培养。消极环境的示范性、导向性和约束性差,容易误导人的行为,影响人的价值取向,增加育人工作的难度。

任何类型的环境都包含着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在一定条件下,它们可以相互转化,从而对育人工作产生不同的影响。因此,学校在构建环境育人时,要凸显以人为本,注重“择优避劣”,择取环境中的积极因素来推进育人的作用,避免环境中的消极因素来提升育人的功能。

在学校的环境和设施建设中为提升环境育人功能,我们做了如下一些尝试。

一、多用途教室,凸显以人为本

班级环境建设是校园环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营造文明优美的班级环境,创设具有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生活性的班级文化氛围,既能为学生提供展现自我的平台,也有利于陶冶学生情操,形成良好班风。作为班级的物质载体,教室的环境和优劣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身体健康。由于学生学习生活的绝大部分时间在教室,因此,教室的设计应体现简洁、现代、可变通、实用、经济的特点,教室应实现规格形式有弹性,空间规划多样化,设备设施生活化的多功能性。

1.拼接桌椅,自由组合。教室桌椅设计成可以组合拼接的模式,可根据课程需要随时变化,授课时,可如传统教室布局一样分组排列;讨论或实验时,又可迅速组合为岛式桌椅,4-6人环坐在一起,无拘无束地畅谈;分组辩论和竞赛时,亦可搭建为环状,模拟舞台模式进行面对面交流,增添趣味性和仿真度。

2.辅助教室,彰显人性设计。在大教室的设计规划中增加一个用来个别辅导或谈话的半封闭小空间,即辅助教室。这样,教师既可根据需要随时请学生进行单独谈话,又可随时兼顾班级其他学生的动态,同时基于半封闭的设计不让其他学生听到谈话内容,尊重了学生的隐私。辅助教室中设置老师办公桌的同时,还有专为学生准备的座椅,在老师需要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或谈话时,先请学生坐下,平等面对面的交流,一个小小的细节,减少对学生的压迫感,让人感到平等、温馨,这样的氛围,本身就是一种教育。

3.主题教室,自己动手的情境教育。教室是学生的天地,让学生们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布置教室,有利于他们树立自己的主人翁意识。根据教学大纲的进度以及时事热点话题,重大节庆及纪念日设计主题布置任务,如“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李白诗歌游园会”等,分配给学生设计和实施,寓教于乐,学生在自己思考,动手设计和布置教室的过程中,不仅动脑、动手,而且集思广益,充分挖掘自身潜在的素质,同时积累与收集好的信息内容。潜移默化之中,掌握了知识,并且学会了如何张扬个性以及发挥集体智慧。

二、多场馆建设,与新课程接轨

学校的环境和设施建设要与新课程接轨,要为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提供空间,要为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提供支持性的环境及相应的资源,尤其要建设好强大的实验室与图书网络资源,同时为学生提供生动直观、信息最大的多媒体光盘。学校也要树立成本意识和效益观,把“设备设施利用效率的最大化”作为学校建设与管理追求的目标。

1.科学互动室。许多学生最初接触物理、化学等学科时会产生畏难的情绪,究其根源,在于这些学科包含许多高度抽象的原理,初学者难以自主将其与现实生活进行有机结合,因而在知识的理解上存在障碍。学校可以通过配备科学互动室这样的载体,配备声、光、电、力、水等各方面的系列仪器,将光的反射,声的传播,力的分解,电的产生等自然常识和科学原理以最直观的形式演示,让科学动起来,让科学更好玩。学生通过亲自操作,动脑动手发现其中的奥妙,就能在玩中感悟科学,提高科学素养,不仅掌握了学科知识,更满足了学生对科学的渴求,激发了学生的科学兴趣。

与此类似,设置地理专用教室,生物专用教室,历史专用教室等,将课本上的模型和情境搬到现实,让学生置身其中自己动脑探索,可以为传统的授课教学提供很大的辅助。这不仅是硬件环境的改善,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讲,更是寓教于无形的实践。从人的心理状态出发而言,无意识的教育是最有效的教育途径。实验室教育是教师按照预定的教育内容和方案,令学生置身一定的环境和氛围,引导学生去感受和体味,使学生在满足兴趣、爱好的同时,掌握知识,启迪思维。正如张楚廷教授所说,“学校的使命就是为学生提供一个能最好地进行感知、感受和体验的场所或环境。”

2.信息化的图书馆资源。馆藏图书的合理利用,可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培养自学能力。图书馆要加强管理与服务,保证专业齐全、知识结构合理,借阅方便,并根据学生知识信息的需求及思想道德状况及时有针对性地调整图书的供应。除此之外,建立高度信息化的数据资源库,引导学生进行校园网上学习,一方面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另一方面更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一项重要举措。为学生配备学习卡,将图书馆“搬进家”,除了课堂学习以外,还能自主进行网上学习,每周上网时间及各科学习时间均有反馈,以便适时获得帮助和引导。这样的方式可以充分利用资源达到个性化学习的目的。

3.气象园、生物园。树德育人,树木亦“育人”,校园绿化不比其他地方的绿化,它是一种生态之绿,观赏之绿,亦是一种教育文化之绿。我校把气象园、生物园的建设搬到大楼之顶,可谓是“立体绿化”的一个成功尝试。这一尝试不但解决了学校征地、用地的困难,还解决了学校教育教学之所需。气象园中,用风向标、百叶箱、雨量计等单纯的气象观测设备组成小型的气象观测站,再与环境监测设备等一起组成综合性的气象环保观测站,是进行地理、环境等学科实践教学的重要基地;生物园是生物进化演变的缩影,是中学生物学科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有效途径。在生物园地中,系统地展现了动植物进化的规律,加深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补充、扩展和深化。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分析创新的能力和提高环保意识。

三、多艺术雕塑,彰显办学理念

雕塑,是三维空间形象的艺术,是艺术美、自然美及文化积淀的和谐统一,是“凝固的舞蹈”、“凝固的诗句”。雕塑集中反映了特定群体的道德价值观,是进行道德教育的最好的素材之一。列宁十分推崇雕塑的教育功能,认为雕塑(尤其是纪念性雕塑)在人民思想审美中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在他的倡导下,苏联1918年颁布特别法令,要求在全国各个城市建造雕塑。作为校园物质景观重要组成部分的校园雕塑,不仅充当着校园形象和校园精神的代表,还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功能。一件好的雕塑作品,等于一篇传记。

当前的校园雕塑形式有许多,趣味性雕塑、审美性雕塑,也有纪念性雕塑、象征性雕塑、激励性雕塑等,而这之中又以纪念性雕塑最为普遍。我校斥资建立的郑成功文化走廊,结合学校校名以及“成人、成才、成功”的办学理念,将纪念性与激励性结合在一起,不失为环境育人的重大尝试。整个郑成功文化走廊长约90米,分三部分展示。第一部分表现了文化走廊的中心主题,有石雕郑成功全身立像,石刻“郑成功传”及郑成功“复台”诗篇,雕像东侧地面上有泥塑地形图——台湾。第二部分有三方面内容,图文并茂。一为“文韬武略、少年才俊”,二为“北伐抗清,威震东南”,三为“收复台湾、建设宝岛”。第三部分是错落有致的郑成功碑林,呈现为石刻廊群,仿全国各地书法精英多幅的题字,融楷书、行书、草书、隶书于一廊,展现了郑成功爱国主义的崇高精神和中华民族的伟大文化艺术。学生徜徉其中,不仅能够激起对英雄人物的无限崇敬,而且能培养学生为真理而献身的崇高情感。仁人志士的浩然之气,融入学生的精神之中,内化为学生人格的一部分。

总而言之,提升环境育人功能的根本在于学校“物质文化”的建设,要有改革的精神,创新的思路,体现着时代的特点,反映着校长的办学理念;提升环境育人功能的出路在于优化“隐性课程”的设计,要针对中学生的性格特点和年龄特征,打造适合学生成人、成才、成功的校园文化氛围,促使他们身临其境,不断体验感悟、受到良好教育;提升环境育人功能的关键在于校长“深邃的思考和智慧”的组织行为,要符合现代教育的需求,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

作者:戴寅生

上一篇: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传播论文下一篇:大数据分析煤矿安全生产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