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环境保护的石油工业论文

2022-04-28

内容提要: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得到国家批复,被东营市确立为四大支柱产业之一的石油装备制造业近几年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是从整个制造业总体上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产业集群度不高等问题较为突出。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基于环境保护的石油工业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基于环境保护的石油工业论文 篇1:

中国2000—2009森林旅游发展的实证分析

摘 要:基于2000—2009年中国森林旅游的统计数据分析表明,中国森林公园的数量和面积年增加了153个和74.3万hm2,中西部和东北地区森林公园数量多且平均规模较大。森林公园的旅游直接收入年均增长34.7%,上海、浙江、江苏森林公园单位面积收入水平最高。森林公园游客接待增长迅速,年均增长18.6%,但海外游客仅占2.5%。因此,发展中国森林旅游必须发挥中西部与东北的国有林区资源优势,重视森林资源的生态服务与旅游价值,加强长三角地区森林公园景区保护与环境管理,积极引导国外游客和东部地区游客向中西部地区流动。

关键词:森林旅游;森林公园;实证分析

随着旅游业的高速发展和旅游产业的转型,森林公园已经成为旅游的重要景区。2006年至2009年, 全国森林公园共接待森林旅游人数超过10.66亿人次(图1), 以门票为主的森林旅游直接收入达690亿元, 创社会综合旅游收入超过5700亿元。2009年中国森林公园共接待游客3.33亿人次,占国内旅游总人数的17%,增长20%;直接旅游收入225.9亿元,增长21%,均高于国内旅游涨幅,带动社会综合旅游收入近1800亿元,林业生态服务收入超过100亿元。

图1 2000—2009年国家森林公园数量

森林旅游的研究随着森林旅游蓬勃发展的实践成为旅游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截至2010年3月,国内中文核心期刊关于森林旅游的研究论文多达150多篇,涉及森林旅游产业及其发展战略研究[1-2],森林旅游环境承载力和环境容量的研究[3-4],森林生态旅游及可持续发展研究[5-6],森林与少数民族发展及城市森林研究[7-8]等领域。

然而,作为森林旅游赖已存在的森林公园发展阶段、特征、数量与质量建设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作为林业产业重要组成部分的森林旅游产业体系及其产业结构研究远远不能满足森林旅游业发展的需要。

一、中国森林旅游发展历程分析

森林旅游的时间远远早于森林旅游的理论研究。在1872年,世界上第一个国家森林公园——黄石国家森林公园建成,标志着森林旅游作为一个产业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方政府重视。1982年,中国建立了第一个国家森林公园——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到2009年底,国内各级各类森林公园2458处, 总规划面积达1652.5万hm2, 其中国家级森林公园就有730处(图2)。

图2 2000—2009年中国森林公园面积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1-2009

(一)中国森林公园数量分析

2000—2009年,中国森林公园总量从1078个增加到2458个,增加了1380个,年均增加153个;国家级森林公园从344个增加到730个,增加了386个,年均增加近43个,尤其是2000—2005年增长最为迅速,年均增长超过50家。

(二)中国森林公园规模分析

2000—2009年,中国森林公园面积从983.8万hm2增加到1652.5万hm2,年均增加74.3万hm2(图3)。但值得注意的是中国森林公园平均面积却在缩小,2001年中国单个森林公园的平均面积为3万hm2,而到2009年则缩小到2.2万hm2左右。

(三)中国森林公园分布特征

2008年,全国共有各级各类森林公园2277个 ,其中广东、山东、河南、江西、四川、黑龙江、浙江森林公园数超过100个,占全部森林公园数的44.94%。

2008年,全国共有森林公园面积1629.83万hm2,其中吉林、黑龙江、黑龙江森工集团、西藏、新疆、内蒙古森林公园面积超过100万hm2,占全部森林公园面积的57%(图4)。

图3 2008年各省森林公园分布情况——合计--国家级资料来源:中国林业统计年鉴2009

图4 2008年各省森林公园面积■国家级□总面积

二、中国森林旅游收入分析

(一)中国森林旅游收入变化分析

2000—2009年,中国森林公园旅游直接收入从12.93亿元增加到225.9亿元,增长了近17.5倍,年均增长34.7%(图5)。2009年带动社会综合旅游收入近1800亿元。森林旅游已经成为林业产业重要的经济增长点。2009年,中国平均每个森林公园旅游直接收入为919万元,单位森林公园面积所产生的直接收入为1367元/hm2。

图5 2000-2009年中国森林公园直接旅游收入

(二)中国森林旅游收入构成分析

2008年中国森林公园旅游收入187.11亿元,其中门票收入41.59亿元,食宿收入84.16亿元,娱乐收入26.69亿元,其他收入34.87亿元;它们分别占公园旅游收入的22%、45%、14%和19%(图6)。 森林公园旅游收入主要集中在餐饮业, 森林生态旅游娱乐业收入比重较低,表明中国森林生态旅游大多是基本旅游消费,景区生态旅游产品开发层次不高,以休闲、健康、疗养为内容的生态服务水平有待提高。尽管2009年中国森林公园旅游收入增长了21%,达225.9亿元,但森林生态旅游产品结构没有得到根本的提高。

2006—2008年,森林公园旅游收入年均增长20%。森林公园旅游收入中,食宿收入的比重最高,从2006年的43%增长至2008年的45%;门票收入的比重变化不大,占总收入中的22%左右;娱乐收入的比重有了小幅提高,从2006年12%增长至2008年14%;其他收入比重在逐步降低。

(三)中国森林旅游收入特征分析

2008年浙江、江西、四川、江苏森林公园旅游收入超过10亿元(图7),占全国森林公园旅游收入的56%。

图7 各省森林旅游收入情况

中国森林旅游收入分布严重失衡,在较少的省份实现了较高的收入,而在一些资源较为集中的东北林区收入水平并不高,表明东北等国有森林公园景区森林旅游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值得注意的是,各地森林公园单位面积产出差距很大,上海、浙江、江苏三地单位面积带来的森林旅游直接收入较高,分别为1.798668、1.637676、1.244837万元/hm2(图8),长三角地区森林资源并不丰富,平均面积也并不高,上海每个森林公园仅488hm2,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6.82%。

三、中国森林旅游游客数量分析

(一)中国森林公园游客总量分析

2000年以来,中国森林旅游逐渐受到广大游客的青睐,从2000年的0.718亿人次增长为2009年的3.33亿人次,年均增长18.6%(图9)。分析表明森林旅游游客在经历了2003年“非典”以后的高速增长后,步入了平稳增长期,2009年又进入一个高速增长期。

图8 2008年各省森林公园单位面积带来的旅游直接收入

图9 2000-2009年森林公园游客人数及增长率——旅游人次;---增长率

(二)中国森林公园游客构成分析

中国森林旅游游客以国内游客为主,国内游客占总游客人数的97.5%,海外游客的比重很低(图10)。2007年国际金融危机后,海外游客的比重在进一步降低。加强森林公园景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森林旅游知名度和拓展新的森林旅游产品是提升森林旅游业质量的重要途径。

图10 2000-2009年海外游客所占比率

(三)中国森林旅游游客地区特征

2008年浙江、江西、四川、江苏森林公园旅游收入超过10亿元,占全国的森林公园旅游收入56%。2008年广东、江苏、河南、重庆、山东、浙江、江西、湖南、辽宁和四川国内森林旅游人数突破了1000万人次(图11),分别占国内和国际森林旅游人次的71.5%和78.5%。

图11 各省森林旅游人次——旅游总人数;海外旅游者

四、中国森林旅游发展趋势分析

(一)中国森林旅游增长空间将进一步拓展

据2000-2009年人均GDP与国内旅游收入的相关性分析,其相关系数为0.993182(图12,这为人均GDP与国内旅游收入之间的线性回归函数图,2003年因“非典”偏离较大)。2009年,人均GDP接近4000美元,这意味着中国居民的消费结构将发生巨大的改变,旅游消费无疑会成为这轮消费结构转变中的一大亮点。随着城乡居民收入稳步提高和带薪休假制度相应的落实,旅游自身消费的结构也会进一步发生变化。森林旅游作为一种有特色的中高端旅游产品,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图12 人均GDP与国内旅游收入函数图

森林旅游与国内旅游业发展具有极强的相关性,将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而不断扩张,其增长速度高于旅游业的平均增长速度(图13)。

图13 中国旅游总收入与森林旅游直接收入增长率比较——森林旅游直接收入增长率;---国际国内旅游总收入增长率

据预测,“十一五”期间,全国森林公园接待人数接近15亿人次,直接旅游收入近1000亿人民币,分别是“十五”期间的2.3倍和2倍。2010年森林旅游带动社会综合旅游收入将突破2000亿人民币,较2009年增长25%左右。

(二)森林旅游将成为休闲养生的重要手段

森林旅游依托大量的森林资源和原始生态系统,有利于创造幽雅恬静的环境,负氧离子含量较一般旅游景区高,大量植物组织和器官会发出来的有机物具有防病、治病、健身强体和改善睡眠等功效[9],森林休闲旅游作为健康养生的重要手段将越来越受到旅游者的重视(表1)[10]。特别是一些经济发达国家,森林休闲业已成为最大的产业之一。以美国为例,1977年的户外休闲消费突破了1600亿美元,超过了石油工业而成为美国最大的产业;到20世纪80年代,美国的户外休闲消费高达3000亿美元,美国人均收入的1/8都用在了户外休闲上;到20世纪90 年代,美国每年参加户外休闲的人次高达20多亿,几乎是美国人口总数的10倍。据美国农业部20世纪90年代初的统计,3/4来自郊外休闲项目。在法国,仅枫丹白露森林每年吸引的森林休闲者就多达1000万人次,其中70%集中在周末及节假日。法国每年到森林中去旅游的达6亿人次,城市中60%的家庭每年至少到森林旅游一次。目前,英国、德国、西班牙、意大利到森林旅游的人数分别占本国人口的39%、50%、38%、46%。

(三)森林旅游产业技术含量与产业关联不断提升

旅游业产业波及广泛,基于2007年中国投入产出表的完全消耗系数分析,完全消耗系数越大,表明一个产业对另一个产业的关联度越大。旅游业、娱乐业、餐饮业、住宿业、石油及燃料加工业关系密切,与2002年投入产出完全系数相比[11],石油及燃料加工业成为旅游业的重要密切相关产业,表明旅游者出游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自驾游与乘坐飞机开始成为旅游者出游的重要方式。旅游业与雷达及广播设备制造业、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电子元器件制造业、其他通用设备制造业等制造业的完全相关系数小,表明中国旅游业发展的技术含量不高(表2)。

尽管旅游业与农、林、牧、渔服务业完全后向相关系数仅为0.01868,与林业的完全前向关系数为0.03312,但是旅游业发展的产业特征为提高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提供了经验指导。森林旅游服务业必须提高其技术含量,加强与相关产业联系,扩大森林旅游的产业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

五、结论

基于2000—2009年中国森林旅游数据、中国旅游业发展状况和2007年投入产出表的的分析表明,中国森林旅游整体发展迅速,但资源分布极不均衡,东北、西部和南方丘陵地区森林旅游资源较为丰富,遗憾的是其森林旅游业发展水平和效益并不高,资源优势并没有转换为森林旅游优势。

就森林旅游收入状况而言,中国经济水平较高的地区较少的森林公园收入实现了近60%的森林旅游直接收入;上海、浙江、江苏三地单位森林公园面积带来的森林旅游直接收入较高,分别为17986.68、1.637676、1.244837万元/hm2;森林旅游收入构成中门票的收入比重较高,表明森林旅游产品开发滞后,产业技术含量低,服务体系不够健全。

森林旅游大多是国内游客,只有少数地区有部分海外游客且比重很低,仅占全部旅游人数的2.5%,游客大多集中在影响力大、知名度高的森林旅游景区;从地区来看,东部、南部地区成为大多数游客森林旅游的主要目的地,占全部人数的近50%,给本来就并不丰富的森林旅游资源带来了较大的生态压力。

要增强中国森林旅游的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需要提高森林旅游服务的技术含量,突出森林资源的生态服务功能,积极开展森林休闲、健康养生、娱乐教育旅游;加强森林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的相互联系,利用产业转型和国内政策的有利条件,推进森林旅游科学化、规范化、体验化、安全化发展,提高产业的整体素质;积极引导海外游客和东部、南部地区游客开展森林旅游,扩大森林旅游的影响力和国际知名度,降低东部地区森林旅游景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压力。

参考文献:

[1]陈秋华.试析我国森林旅游产业发展对策[J].生态经济,2002(4):58-61.

[2]邓和平.对湖南森林公园和森林旅游产业的若干思考[J].经济地理,2007(3):526-528.

[3] 谭周进.旅游踩踏对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土壤微生物区系及活性的影响[J].土壤学报,2007(1):184-187.

[4]戴彬. 张家界森林公园生态旅游环境容量分析[J].生态经济,2006(10):108-110.

[5] 赵敏燕. 滇中森林生态旅游环境解译系统的现状及构建对策[J].生态经济,2006:185-187.

[6]董翠玲. 山东昆嵛山国家森林公园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J].四川动物,2007(4):878-880.

[7] 李志飞. 少数民族山区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和态度[J].旅游学刊,2005(3):21-25.

[8]李忠博. 城市森林旅游开发策略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5(12):2381-2382.

[9]吴楚材,吴章文.森林环境资源与森林旅游产品开发——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7:182-190.

[10]只木良也,吉良龙夫.人与森林——森林调节环境的作用[M].唐广仪,译.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2:205-241.

[11]宋增文.基于投入产出模型的中国旅游产业关联度研究[J].旅游科学,2007(2):7-12.

(责任编辑 张月红)

An Empirical Study on Development of ChineseForest Tourism: 2000-2009

LIU Shiqin, QU Zuoxin

(Forestry International Travel Agency, Beijing 100714, China)

Key words:forest tourism; forest park; empirical study

作者:刘世勤,屈作新

基于环境保护的石油工业论文 篇2:

基于“钻石”模型理论的东营石油装备制造业发展对策研究

内容提要: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得到国家批复,被东营市确立为四大支柱产业之一的石油装备制造业近几年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是从整个制造业总体上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产业集群度不高等问题较为突出。基于波特的“钻石”模型理论,东营市应从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企业的战略、结构和同业竞争状况五个方面入手,采取系统的、有针对性的措施,实现石油装备制造业的产业升级,促进区域内石油装备制造业更好更快的发展。

关键词:“钻石”模型;石油装备;石油装备制造业

一、问题的提出

东营市借助地处胜利油田的优势,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和发展,石油装备产业已形成集研发、制造、服务、内外贸于一体的较为完整的产业体系,石油装备产品涵盖了勘探机械、钻井机械、采油机械等为重点的8个门类50多个系列。2009年4月,国家科技部批准东营市建立东营石油装备特色产业基地,2009年12月,国务院批准了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作为四大支柱产业之一的石油装备制造业面临着巨大的发展契机。

但是,目前东营市石油装备制造业总体上还处于一个无序的初级发展阶段,产业集群化程度不高、产品结构单一等制约因素依然存在,再加上近期国际经济危机和美国反倾销的影响,东营市石油装备制造业发展面临着诸多困难。

东营市石油装备企业如何度过寒冬;东营市政府如何增强石油装备制造业的资源聚集与辐射带动能力;东营市经济发展如何成功转型,摆脱对石油的过分依赖,做大做强石油装备制造业,这一系列问题是东营市石油装备制造业需要破解的难题。

本文基于波特的“钻石”模型,结合我国石油装备制造业的发展状况,全面分析东营市石油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优势、劣势,结合国内国际形势,提出针对性的建议。

二、石油装备制造业发展模型分析

(一)石油装备制造业的内涵及特征

“装备制造业”概念的正式出现,见诸于199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的“要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石油装备制造业是装备制造业的具有石油行业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即为石油工业的发展和石油安全提供技术装备和技术服务的企业的总称。由此可见,石油装备制造业不仅仅提供具体有形的石油装备,同时无形的石油工程服务也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石油装备制造业是装备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也集成了装备制造业的集群特征:产业链长,对产业关联要求程度高,产业关联紧密度高;技术含量高、科研投入大、科研周期长,要求产业协同研发;技术存在内在关联性,通过产业的集聚来提高产业的技术水平。

(二)石油装备制造业发展模型分析

迈克尔·波特(Michael.E.Porter)在1990年出版的著作《国家竞争优势》中将产业集群定义为:那些既竞争又合作的相互关联的公司、专业化供应商和服务商、相关产业的企业和机构(如大学、行业协会)在特定领域内的地理集中。以此提出了“钻石”模型(见图1)。

模型中有四个主要的基本因素,分别是:生产要素(包括人力资源、天然资源、知识资源、资本资源、基础设施);需求条件(市场的需求);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相关上游产业);企业的战略、结构和同业竞争状况。其中还有两个不确定因素:政府和机会,机会在此不再赘述,其中政府的政策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对整个制造业影响巨大。

依据该模型本文将装备制造企业集群归纳为两种基本模式:以产业链分工为主导的产业集群模式和以竞争互补为主导的产业集群模式。

一是以产业链分工为主导的产业集群模式。产业集群内企业之间有比较明确的专业生产分工,并由此分化出三级成员:直接配套企业、二级以下配套企业、服务企业和最终客户(见图2)。目前东营石油装备制造业在区域内存在层次等级较低的产业链分工。

二是以竞争互补为主导的产业集群模式。在以竞争互补为主导的产业集群中,制造企业之间往往不是上下游链接关系,而表现为“竞争一合作”关系(见图3)。大企业在集群中处于技术能力优势地位,也是集群中重要的技术源泉,其产品主要集中在附加值较高的高端产品领域。

基于“钻石”模型,结合东营市实际下文将对东营市发展石油装备制造业做详细阐述。

三、东营市发展石油装备制造业的优劣势分析

(一)东营市发展石油装备制造业的优势分析

按照波特的“钻石”模型,从机会、政府、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企业的战略、结构和同业竞争状况等方面,对东营市发展石油装备制造业进行分析。

1 黄河三角洲开发提供发展机遇

“钻石”模型中,机会和政府支持是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2009年东营在黄河三角洲的开发上投资1100亿元,发展石油化工、石油装备制造和现代渔业及畜牧业三大主导产业,2009年11月,黄河三角洲规划得到国务院批复,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中央、山东省必将提供更多的政策和资金支持,而石油装备制造业在规划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东营市重点发展的三大产业支柱之一。石油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恰逢千载难逢的机遇。

2 强大的需求能力是石油装备产业发展的必要条件

胜利油田作为我国第二大油田,连续20多年保持2700万吨以上的产量,胜利油田强有力的需求是东营市石油装备制造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胜利油田素有“地质大观园”之称,复杂的地质构造也为各种石油装备的开发实验提供了便利条件,从而形成了东营市石油装备制造业的特殊竞争优势。

3 石油装备产业链发育完善

相关产业的发展和完善为石油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目前,东营市已初步形成石油装备制造业集群发展的势头,形成了以大型成套钻采设备、钻杆等为重点,涵盖物探、钻井、测井、固井等各领域的完整产业链。初步形成了“钻机N部驱动装置一钻杆一钻铤一泥浆泵一电控装置”、“钢管一油管一抽油机一抽油杆一抽油泵一修井机一控制系统”、“输油(气)管一输油(气)泵一储油罐一压缩机”、“钻井测井仪器一采油测井设备一测井辅助设备”四大产业链条。

4 科研提供有力的发展支撑

销售收入3亿元以上的企业都有自己的研发中心,东营市各石油装备制造企业的科研投入逐年加大,石油行业龙头高校中国石油大学坐落于东营市,石油工程等相关专业在全国居于领先地位,并且聚集了一批石油领域的知名学者和专家,具有很强的科研能力。

胜利油田的地质科学研究院、物探设计研究院、钻井工艺研究院、采油工艺研究院、勘察设计研究院和技术检测中心(简称“五院一中心”)具有很强的科研力量,有一大批多年从事石油装备研究的高级人才,具有很强的研发能力。

(二)东营市发展石油装备制造业的劣势分析

东营市从事石油设备、石油配件、石油助剂制造及技术服务企业230多家,在“钻石”模型中,以产业链分工为主导和以竞争互补为主导的两种产业集群模式均在东营市中得以体现,但是产业链分工层级目前还相对较低,主要表现为初级部件的分工布局,其中以竞争互补为主导的产业集群态势较为明显,大企业与小企业之间存在产品雷同,以价格为主导因素的竞争现象比较严重,加之战略规划、资金投入等方面统筹与控制力不足,甚至引发无序竞争。石油装备制造业企业数量庞大,但一直没有建立起与产业发展相适应的信息交流、资源共享等公共服务平台,没有形成强大的产业链,形成了“集群而不集聚”的产业布局。除在产业布局上存在一系列需要改进的问题外,东营市石油装备制造业还存在以下四个不利因素,其中按照波特模型分析,目前石油装备制造业的劣势主要集中在生产要素方面。

1 人才结构不合理,缺乏高层次人才

波特把人力资源作为重要的生产要素。目前石油装备制造业人才队伍的突出表现为“三少一多”:即骨干人才少、高层次人才少、相关专业人才少,流失的人才多。同时科研人才相对年轻化,科研人员断层比较严重,由于缺少经验丰富的科研人员,致使研发周期长,科研进度无法保障,对原有产品的革新力度不够,新产品研发缓慢,从而导致一些企业陷入了“技术引进一落后一再引进”的怪圈。

2 企业融资途径不畅,应对风险能力差

资本资源是生产要素中重要的一环。对于70%的企业来说,融资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壮大的重大问题。东营市中小企业发展迅速,对资金的需求量大,但是目前东营市金融体系建设还不能满足中小企业的需要。在经济危机的影响下,一些企业由于订单的锐减,导致公司效益急剧下降,由于融资途径不畅,直接影响了公司的现金流,甚至危及公司的生存。

3 区域知名度低,对外交流层次低

交通等基础设施的影响导致了区域对外交流闭塞。东营市现在是中国石油装备制造业最集中的地区之一,无论销售收入,还是产品种类,在全国几个石油装备制造区域中均名列第一,但是缺乏统一策划和对外宣传。再加上交通条件以及其他历史因素的影响,石油装备制造业的对外交流依然处于较低层次,大多以产销形式对外进行交流合作,而技术与经营方式的交流合作还比较少。

4 产品“山寨”严重,企业维权能力有待提高

东营市本身许多企业产品被模仿现象比较严重,无序的恶性竞争致使正当厂家市场份额受到影响,据了解,一些企业还没有充分的利用法律的武器,同这种现象进行斗争。

目前美国对石油管、钻杆高举反倾销大棒,对东营市石油装备企业影响巨大,许多企业维权意识逐步提高,但是由于经验少,国际形势复杂,相关人才匮乏,维权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四、东营市发展石油装备制造业的对策与建议

按照波特的“钻石”模型,影响石油装备制造业的因素包括政府、机会、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企业。其中政府和企业作为主要的主动变量,政府通过自身优势与企业一起推动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的发展,这种一体联动的格局不断优化,又会带来不断扩大的市场。针对东营市发展石油装备制造业的建议,本文重点以政府作为推手。

(一)制定石油装备制造业发展规划

政府要组织人员对东营市石油装备制造业的发展现状进行评估,摸清石油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优势和不足,以及相关的制约因素,详细弄清哪些因素是东营市未来五年内的优势、十年内的优势;哪些是目前短期的劣势,长期劣势;哪些是企业做得,哪些需要政府来主导,基于市情及波特的“钻石模型”理论,制定“东营市发展石油装备制造业规划”,明确全市重点支持发展的重点领域和重点企业。基本形成以总体规划为总纲,以产业专项规划和区域布局规划为两翼,以行业龙头规划为支撑的石油装备制造业基地建设框架体系。在编制规划中,特别要注意防止和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同时,应该遵循市场规律,采用引导的手段,在市场中实现企业的重组、兼并、整合。培育创新能力突出、带动作用强的现代化大企业集团。

(二)搭建高端科研人才引进平台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创新,对于石油装备企业来说,只要重视科研,不断创新才能在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建立以政府为引导,企业为主体的研发经费投入体制,政府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对石油装备企业科技创新的扶持引导,企业要积极主动加大研发投入。政府在创新项目上给予财政支持,确保每年有一批重点项目得到政府的支持,每年有一定金额的财政支出。

在科研经费有保障的基础上,搭建高端科研人才引进平台,加快在东营市建设中国石油装备制造行业技术中心,采取政府主导,企业参与的方式,进行石油装备的基础研究,着力攻克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加强石油装备制造技术与数字化和智能化设计与制造技术、管理集成技术、高性能基础零部件设计制造技术、环境保护与资源综合利用技术、新型材料加工技术等的有机结合。加强与中国石油大学、胜利油田“五院一中心”的合作,在技术中心的基础上,设立石油装备新技术产业化孵化园区,并积极推进科研成果的转化。

(三)设立石油装备发展基金委员会

现有的直接融资主要面向大型企业,中小企业在直接融资中的份额还比较低。大量中小企业,尤其是新经济、新商业模式企业缺乏在资本市场获得直接融资的有效渠道,已成为制约创新企业发展的障碍之一。石油装备产业属于投资密集型产业,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流动资金需求较大,一些较大的投资项目和生产订单往往需要较大的资金投入,甚至一家银行的信贷资金不足以满足企业需要。特别是目前东营市石油装备制造业处于快速发展阶段,许多企业还处于创业和成果转化阶段,还不具备大规模盈利的能力。这个阶段企业资金的充裕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发展壮大。

建议由政府主导,金融机构以及大型石油装备制造企业参股的方式,通过市场运作的手段成立石油装备制造业基金委员会,有专门的机构进行管理,对有潜力的中小企业进行资金扶持,同时借助该基金可以有效地推动石油装备产业布局的优化。

(四)建立国际石油装备技术论坛

2009年在东营市举办了高水平的第二届石油装备博览会,吸引了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美孚、壳牌、哈利伯顿、斯仑贝谢、国民油井等国内外著名石油石化企业和石油装备企业参加,极大地促进东营市石油装备制造企业与国际石油石化以及石油装备制造巨头的交流,既提高了东营市的国际知名度,也提高了东营市石油装备制造企业的产品知名度。建议下一步在做强石油装备博览会的基础上,细化博览会分类,适时启动海洋石油装备博览会。

石油装备博览会是一个展销平台,为进一步提升东营的石油装备层次,建议在博览会的基础上,建立国际石油装备技术论坛。定期组织国际技术交流活动,扩大东营与世界联系的范围,借助论坛让东营了解世界石油装备技术,全面介绍东营市石油机械装备制造业的发展盛况和优势,推动东营石油装备技术向高端发展。

(五)建立石油装备制造业维权协会

政府出面,组织龙头企业以及相关律师事务所成立东营市石油装备制造业维权协会,通过市场化对企业提供法律援助,政府提供政策倾斜,共同应对来自国际市场的各种压力和不利因素,运用法律和国际惯例来维护企业自身权益。同时,借助该协会,认真研究各种法律政策,充分利用好各种有利于石油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有益因素,促进整个行业更好更快的发展。

[作者简介]王桂荣(1960-)。女,江苏连云港人,中国石油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与黄河三角洲区域经济与文化研究中心教授。研究方向:经济学、能源经济与管理、投资学;翟广忠(1986-),男,山东滨州人,胜利油田高原石油装备有限责任公司。

[收稿日期]2011-06-27

责编:启方;校对:启方

作者:王桂荣 翟广忠

基于环境保护的石油工业论文 篇3:

我国能源消费需求的时变弹性分析

摘要: 为了科学分析相关经济因素变化对我国能源需求的影响效应,本文在提取能源消费需求主要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建立了基于Bayesian理论的时变系数回归模型,利用MCMC方法获得了各时变回归系数的估计。同时,利用HP滤波方法,得到了能源消费需求相对于各相关因素弹性系数的趋势及波动情况,并就能源需求对各相关经济因素弹性系数的趋势变动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在不同的时间段内,能源价格、产业结构、经济增长、全国总人口以及能源消耗结构对能源消费需求的影响强度具有时变效应;②电力价格变动对降低能源消费的作用最为显著,但边际效应在逐年下降;煤炭价格的提高对能源消费的增加具有很大推进作用,但“煤电联动”、能源价格市场化的建设可能进一步抑制能源需求;③城镇化建设进程可进一步优化人口结构、产业结构以及能源消费结构,这将在很大程度上限制能源需求的加速增长。

关键词 :能源需求;MCMC;时变回归分析;弹性系数

能源是经济增长与社会进步的重要物质基础,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城市化进程加速、经济高速发展对能源依存度的不断加大,未来能源基础能否支撑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增长,成为国内外十分关注的重要问题。因此做好能源消费需求的相关分析,建立科学的分析模型,不仅可以为保障我国能源安全、解决能源瓶颈提供有效途径,而且可以为我国的能源规划、预测以及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目前,国内外许多学者对此进行过研究,得出了一些比较实用的建模方法,大致可以归结为:部门分析法、时间序列趋势法[1]、能源弹性系数法[2]、投入产出法[3]、协整理论与误差修正模型[4,5]等。但基本是在所选时间段内平均意义上的分析,均可以归类为常系数的回归分析,而使用常系数的回归模型会使考察期内因素间相互关系的变动得不到有效反映。因此,如果能对考察期 内不同时间段的能源消费进行分析,建立时变回归模型并进行分析,可弥补常系数模型的不足。

1 模型选择

从某种意义上讲,每一种预测方法都基于不同的信息源,而归结起来,信息源主要有两种:被预测变量自身的历史信息(纵向信息)和相关影响因素的信息(横向信息)。本文将首先通过文献回顾提取影响因素,然后建立时变系数的回归分析模型,分析各影响因素对能源需求影响效应的变动趋势。

2 能源需求的时变回归分析

能源消费需求的建模与分析是制定能源发展战略、规划部署的基础之一。能源需求分析是从研究一个国家[6]、地区[7]或特定范围内能源消费的历史与现状,根据其消费行为,归纳影响能源消费的各种因素,寻求消费与这些因素的关系[8,9],根据这些关系对能源需求发展趋势作出估计与评价。

根据经济学的需求理论,价格因素是影响商品需求的首要、关键因素。但是除了能源价格之外,还有很多因素影响着未来的能源需求,有的因素甚至比能源价格的影响还要重要得多,例如,国民经济发展速度及其结构变动、总人口、资源的合理利用等,因此,在对能源需求进行建模与分析时,这些因素应该考虑其中并加以研究与分析。

首先,能源工业是一个长期性高投入的产业,其发展水平直接受制于经济发展水平[10],因此经济增长将是影响能源消费的一个非常重要因素。其次,由于各产业的能耗指数相差较多,故随着产业结构调整,综合能耗指数必将受到影响,因此,在能源需求建模与分析过程中也必须考虑到产业结构的变化对能源需求的影响[11,12]。再次,人口是社会系统中最基本的因素,能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故人口总量的多少直接影响能源的总消费量[6]。最后,由于中国是世界上极少数几个以煤炭为主要能源的国家之一,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使得能源利用效率低及能耗指数偏高,导致了过快的能源消费增长,因此,在能源需求预测过程中必须考虑到未来优化能源结构对能源需求的影响[13,14]。

刘东霖等:我国能源消费需求的时变弹性分析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0年 第2期根据前面的影响因素分析,可得出影响能源需求的主要因素有能源价格、经济的 增长、总人口、产业结构的变化和能源消费结构。能源价格采用各能源品种的出厂价格指数,经济的增长一般都采用国内生产总值(GDP)来表示;人口可直接用全国总人口数来表示;产业结构变化我们采用工业在国民经济的比重来加以衡量,因为工业即是国民经济的重要部门,它在国民经济中比重的变化反映了产业结构变化;能源消费结构用煤的消费比重来表示,因为煤炭在中国能源消费中占的比例达69%左右,虽然近几年能源消费结构有所改善,但煤炭消费仍很高,所以煤消费比例的变化可以反映能源消费结构变化。本文采用所有数据都来自《中国统计年鉴》和《能源统计年鉴》。

本文假定:Y为能源需求;xi(i=1,2,3,4,5,6,7)为自变量,分别代表:电力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煤炭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石油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的比重、GDP、全国总人口、煤的消费比重;ε为随机误差项。

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本文先用一般的回归分析测算能源需求其它影响因素的敏 感度。利用1981-2007年的统计年鉴数据,本文得到选定的因素对变量的解释能力达到了99.83%,方程显著通过检验,具体测算结果见表1。

其中,各个回归系数代表能源需求对各个变量的敏感系数,除第二产业结构外,所有因素都显著通过检验。但这种一般回归反映的是在整个历史考察期内的平均弹性,事实上,在各个不同时间段有不同的政策冲击以及国际环境的变化,能源需求变动对各影响因素的反映也不一样。如何分析各个不同历史时期能源需求对各变量的反应,下面将建立一般的理论时变系数的动态回归模型来解决这个问题,这种模型是一种高度的非线性模型,所以在估计时,不必检验变量的平稳性,直接进行估计和分析。

lny(t)=α1(t)lnx1(t)+α2(t)lnx2(t)+α3(t)lnx3(t)+α4(t)lnx4(t)+α5(t)lnx5(t)+α6(t)lnx6(t)+α7(t)lnx7(t)

由于数据量较小,且时变动态模型利用一般的算法也很难估计,而基于Bayesi an原理的MCMC算法很容易对这种方程进行估计。利用MCMC方法抽样30 000次,前10 000次作为训练样 本,得到各时变系数的估计(见表2)。

为了清楚显示能源需求对能源价格、产业结构、GDP、总人口以及能源结构的弹性变动趋势,本文利用MCMC方法及HP滤波技术,给出了各个时期能源需求相对能源价格、产业结构、GDP、总人口以及能源结构弹性系数的趋势图结果(见图1-7)。

图1 电力价格调整对能源需求的影响趋势

Fig.1 The trends of the impact of electricity price

adjustment on energy consumption

从图1中的曲线趋势(反映电力价格变化对能源消费的影响趋势)来看,1997年后电力价格的变动对节能的影响效应开始减弱,但节能效果仍很显著。在本文所考虑的能源品种中,电力价格变动对能源消费的影响最大。主要因为近年来世界石油、天然气价格居高不下,煤炭价格也

持低价供电,用户为逃避承担高价能源,趋向多用电力,凡是能用电力替代石油和天然气的都尽可能用电力替代,故电力价格变动对能源消费的影响最为显著,但由图1可见边际效应在逐年下降。

由图2中的曲线趋势(反映煤炭价格变化对能源需求的影响趋势)来看,从1996年开始 煤炭价格的提高对能源需求上升的正向推动效应是一路直上,造成这种现象也不难解释。自1992年国家决定逐步放开煤炭价格后,由于经济的高速增长,导致能源消耗量的加速增长,煤炭市场价格也由于需求的拉动而不断上升,占相当比例的电煤价格虽受国家控制,也随着市场煤炭价格的提高而提价。同时我国煤炭开采管理监督混乱,“从量计征”的资源税偏低,安全或违规惩罚成本较低,导致煤矿大量不合理开采。同时煤电价格联动仍受到煤电双方价格市场化程度不一以及国际政策的制约,煤炭价格的上涨并不能迅速反映在电力价格的变动上。故使得煤炭价格的上涨不但不能达到降低能源需求的目的,反而由于电力相对价格低廉使得高耗能的用电企业有利可图,会不断加大地方政府及社会各界的投资力度,加大重工业投资比例,增加能源需求;同时,煤炭价格的上升,加大了煤炭开采业的利润,使得煤炭的开采量也不断加速。故合理的制定煤炭价格、加大考虑外部成本和可持续发展的税费征收、尽快推行煤电联动是降低能源需求的重要前提。

由图3中的曲线趋势(反映石油价格变化对能源需求的影响趋势)来看,2002年以前石油价格的上升对能源需求的上升起助推作用,2003年后石油价格的上升对能源需求上升的促进作用开始减弱,而且呈不断下降的趋势。由于我国的资源约束,原油对外依存度越来越大,以大庆原油期货价格为代表的国内原油价格已与国际接轨,但成品油价格还未完全由市场竞争形成,仍由国家价格主管部门采取指导价方式予以监管,2001年10月15日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发布“关于完善石油价格接轨办法及调整成品油价格的通知”,规定将国内汽、柴油价格与新加坡市场单一挂钩改为与新加坡、鹿特丹和纽约三地市场价格挂钩,但除放开灯用煤油、化工轻油和燃料用重油价格外,汽、柴油零售价仍实行政府指导价。2002年后国际原油价格开始居高不下,并一路疯涨,国内原油价格也相应上涨。数据显示,2002年商用柴油价格仅上涨1%,而2003、2004、2005年商用柴油价格分别上涨10.93%、20%、20.15%,这说明由于政策的执行、油价的逐渐市场化,使得石油价格上涨对能源需求上升的促进作用开始在一定程度上降低。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中国要保障自身能源安全,关键需要将中国巨大的能源需求转变为市场强势。需求并非等于市场,只有建立了买卖双方可以议价的交易平台,完善了充分的信息披露机制,明确相应的权利和义务,才能形成一个真实的市场。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巨大的能源需求国家,如果不能建立一个与全球供需相衔接、机制相融合的市场,很难保障中国自身的能源安全和环境保护。本文测算了不同时期能源价格变动对能源需求的影响程度,据此可根据能源需求对能源价格的弹性系数作为对能源价格调节的依据。

的弹性系数在逐渐降低,但1993年后便开始上升,这说明第二产业比例的上升在1993-2005年期间对能源需求的边际推动效应越来越大。这主要是由于工业内部结构的变动,重工业比重不断上升,从1999年开始的5年多时间内,我国工业发展出现转折性变化。无论是在产值、投资或者利润增长方面,还是在产业比重上,重工业都超过了轻工业。1999年重工业增长速度超过了轻工业1个百分点,2003年则高了4个百分点;重工业的比重2003年达到了64.3%。特别是作为重工业化主要指标之一的制造业结构变化更为明显。1990-2003年,轻型制造业在制造业中的总产值比重从41.17%下降为30.08%,重型制造业从58.83%上升为69.92%。可见,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制造业内部结构呈现出重工业化与高加工度化的趋势。但2005年“十一五”规划的出台及一系列能源政策的实施,遏制了产业结构的不良化发展趋势,使得能源需求相对产业结构的弹性系数开始平稳过渡。因此,推进产业结构优化是能源政策非常重要的一方面。

图5中的曲线趋势给出了在考虑多种因素的前提下,能源消费的弹性系数的变动趋势,主要在0.245-0.265间波动,由图5可见,1992年后能源消费的弹性系数开始下降,但2003年后又开始有上升的趋势。

影响趋势)说明总人口的上升对能源需求的上升有显著的促进效应。1997年能源消费相对人口变动的弹性系数达到最大,然后逐年降低,这主要是由于人口结构变动及人均生活能耗变动所致。城镇化所带来的居住、就业、生活和消费方式等方面的深刻变化,不仅涉及到社会、经济问题,也涉及到能源问题。在能源需求方面,城市人口与农村人口的生活用能需求存在很大差别。城市居民人均商品能源消费远远高于农村,并且清洁能源如电、气等占很大比重,而农村主要以煤为主。1999年,城市居民人均生活用能为131.25公斤标油,农村人口仅51.66公斤标油,相当于 城市人口的40%,城镇化都将有助于促进商品能源的消费需求。同时由于技术及产品的节能作用将使得人均生活能耗降低。但在生活用能结构方面,城市居民用优质、清洁能源的发展速度明显快于乡村,其标志是城镇生活用煤的总量和比例逐年快速减少,而乡村用煤的比例在缓慢下降,总量在缓慢增加。1985年乡村生活用煤占总用能的85.2%,城市占83.8%,相差无几,而1996年乡村用煤占的比例仍然较大,为71.6%,城市用煤下降较快,占46.1%。而且城镇化同第三产业比例的相关系数达到0.92,同水电、核电、风电等新能源消费比例的相关系数也达到0.91,城镇化促进了产业结构及用能结构的优化。推进产业结构优化,促进城镇化也是能源政策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

图7中的曲线变动给出了能源结构调整对能源需求的影响趋势,由图7中数据可见,能源需求相对煤炭消费比例的弹性系数为负,在考虑很多其他影响因素变动的前提下,煤炭的消费比例每升高1个百分点,使得能源需求下降幅度大于0.15个百分点,相对中国的能源需求总量,能源的节约总量颇为可观。表面上看,好像不符合规律,中国的经济增长需要强大的能源需求来支持,而煤炭并不是优质能源,在同等的发热条件下,消耗石油及天然气等其它优质能源更能降低能源的消费量。如果从供需角度来看并不矛盾,产品的需求由价格及供应决定,中国的煤炭供应基本平衡,但其它一次能源却具有很大的对外依存性。故当国际能源价格上涨时,由于政府的价格管制,国内的历史煤炭价格基本低于国际市场价,但石油及成品油很大一部分是从国外进口,不管国家如何控制成品油价格,国际的能源价格终究会冲击到用能行业,国内煤炭及电力的低价使得煤炭消耗比例上升就在所难免。整个一次能源价格是呈上涨趋势的,能源消费的边际效应却是递减的。故能源需求相对煤炭消费比例的弹性系数为负。但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后,国际一次能源价格不断上涨,为应对能源安全,节能降耗,国内的一次能源价格在逐步放开市场,故1998年后煤炭消费比例对能源需求的边际作用强度在逐年递减。

4 结 论

利用时变回归模型及HP滤波方法,同时考虑了能源价格、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的比重、GDP、全国总人口、煤的消费比重等因素对能源需求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的时间段,各因素对能源需求的影响效应会出现一定程度的波动。能源价格中,由于“煤电联动”下,电力价格的变动起着降低能源消费需求的作用,但作用强度至1998年后在逐年降低,但煤炭价格的提高从1996年开始对能源需求上升的正向推动效应是一路直上。2005年“十一五”规划的出台及一系列能源政策的实施,遏制了产业结构的重工化发展趋势,使得能源需求相对产业结构的弹性系数开始平稳过渡。经济的增长加大了能源的需求,1992年后能源消费的弹性系数开始下降,但2003年后又开始有上升的趋势。同时,城镇化的发展及生活用能结构的优化加大了产业结构及能源消费结构的优化进程,使得人口增长对能源需求的边际推动作用开始减弱。

在经济需求可持续增长的情况下,必须要注意通过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的优化调整、城 镇化建设及能源价格的市场化来降低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减缓能源消费需求的加速增长。随着国家在经济结构调整上的政策力度不断加大,使得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的调整空间不断降低。为保障我国能源安全,对内要改善能源价格的扭曲程度,加强节能降耗的宣传力度,不断地开发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加大勘探的资助力度,大力开展水能、核能等项目的投资建设;对外要积极加强能源外交,拓宽能源进口渠道,利用金融工具降低能源进口风险,保持我国国民经济健康、持续、稳定发展。(编辑:田 红)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Volkan S.,Edigera, Sertac, Akar. ARIMA Forecasting of Primary Energy Demand by Fuel in Turkey[J]. Energy Policy, 2007,35:1 701-1 708.

[2]史丹. 产业结构变动对能源消费需求的影响[J].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1999,(12): 50-52.[Shi Dan.The Impact of Changes in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on Energy Consumption[J].Quantitative & Technica Economics,1999,(12):50-52.]

[3]袁碧玉,姚裕春.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煤炭资源投入产出分析[J].能源技术与 管理,2004,(2):78-80.[Yuan Biyu,Yao Yuchun. The Inputoutput Analysis of Coal Resources Based on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J].Energy Technology and Management,2004,(2):78-80.]

[4]George Hondroyiannis. Estimating Residential Demand for Electricity in Greece[J]. Energy Economics, 2004,26: 319-334.

[5]Khalifa H Ghali, M I T ElSakka. Energy Use and Output Growth in Canada: A Multivariate Cointegration Analysis[J]. Energy Economics, 2004, 26:225-238.

[6]Ni Xiao, Jay Zarnikau, Paul Damien. Testing Functional Forms in Energy Modeling:An Application of the Bayesian Approach to U.S. Electricity Demand[J]. Energy Economics, 2006,(1):1-9.

[7]Ceylan, H, Ozturk, H K. Estimating Energy Demand of Turkey Based on Economic Indicators Using Genetic Algorithm Approach[J].Energy Conversion and Management , 2004, 45:2 525-2 537.

[8]Zarnikau, J. Functional Forms in Energy Demand Modeling[J]. Energy Economics, 2003,25 (6):603-613.

[9]Yetis Sazi Murat, Halim Ceylan. Use of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s fo r Transport Energy Demand Modeling[J]. Energy Policy,2006, 34: 3 165-3 172.

[10]周总瑛,张抗,周庆凡. 中国能源消费特征与发展战略分析[J]. 资源产业,2001,(5) :25-27.[Zhou Zhongying,Zhang Kang, Zhou Qinfan. Chinas Energy Consump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Strategic Analysis[J].Resources and Industries,2001,(5):25-27.]

[11]路正南.产业结构调整对我国能源消费影响的实证分析[J].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1999,(12): 53-55.[Lu Zhengnan. The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Impact of Readjustment of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on Chinas Energy Consumption[J].Quantitative & Technica Economics, 1999,(12): 53-55.]

[12]史丹,张金融. 产业结构变动对能源消费的影响[J].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03,(8 ): 30-32.[Shi Dan,Zhang Jinrong. The Impact of Change of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on Chinas Energy Consumption[J].Economic Theory and Business Management,2003,(8): 30-32.]

[13]贺菊煌.中国经济增长与能源需求的多部门模型[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1997,(11):3-5.[He Juhuang.The

Multisectoral Model Chinas Economic Growth and Energy Demand[J].Quantitative & Technica Economics, 1997,(11): 3-5.]

[14]林伯强.结构变化、效率改进与能源需求预测——以中国电力行业为例[J].经济研 究,2003,(5):57-65. [Lin Boqiang. Structural Changes,Efficiency Improvement and Electricity Demand Forecasting[J].Economic Research Journal, 2003,(5):57-65.]

Time Varying Elasticity of Energy Consumption Demand

LIU Dongling ZHANG Junrui

(School of Management,Xian Jiaotong University,Xian Shaanxi 710049,China)

filter method, the article got the volatility and the trend of the elastic coefficient between energy demand and the related economic factors, and then analyzed reasons of the tendency of the elastic coefficient. The result showed that:①In different periods, the impact intensity of energy price, industrial structure, economic gain, population and energy structure on the energy demand have the time varying effect. ②The changes of the electricity price plays the most significant role to 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but the marginal effect declines year by year. The increase of coal price causes increasing energy consumption, but the mechanism of coalelectricity price link age and marketization of the energy price can restrain the energy demand. ③Urbanization can further optimize the population structure,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the energy structure, and limit the accelerated growth of the energy demand.

Key words energy demand; MCMC; time varying regression; elastic coefficient

作者:刘东霖 张俊瑞

上一篇:长江流域水资源环境保护论文下一篇:贫困大学生教育方式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