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心理特征的班级管理论文

2022-04-27

[摘要]基于标准化模块的解构与重构,探索个性化学习的基本原则和整体框架。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基于心理特征的班级管理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基于心理特征的班级管理论文 篇1:

基于问题改进的培智学校教学质量提升

【摘   要】北京市培智学校基于20多年的课程建设与教学经验,梳理出目前培智学校教学的困难主要聚焦于“缺乏对学生的有效评估,在课程实施时找不准目标;学生个别化教育计划目标与教学主题活动内在联系不够;现有教师队伍不适应主题教学的实施”三个方面。以此问题为核心,研制了基于学生课程本位评估系统,制订了以个别化教育计划为核心的教学实施方案,构建了三方参与的教师研修模式,着力于提升培智学校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问题改进;教学提升;培智学校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国家对特殊教育的重视,培智学校课程建设不断发展,但一些教学质量问题也随之凸显:学生的个体差异大,课堂教学效率低,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每个学生的发展。究其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缺乏对学生的有效评估,在教学时找不准目标

原有的课程评估是基于2007年《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1],现有分科的课程设置在评估上很难与综合主题教学内容对接,在评估時缺乏具体、系统的指导标准,教师操作过于烦琐,因而亟需一套基于学生的课程本位评估系统及评价机制,力求在实施综合课程的各个阶段做好每一个学生的教育评估,找到学生最近发展区,准确定位每个学生的目标,促进其最大限度的发展。[2]

(二)学生个别化教育计划目标与教学活动内在联系不够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对以个别化教育计划为课程主导,主题教学代替分科教学达成共识。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发现,学生个别化教育计划目标与教学活动内在联系不够。首先,教育诊断部分内容较开放,诊断结果对于教育计划目标的制定及课程目标的选择参考作用不够。其次,课程目标与个别化教育计划目标难以很好对接,教师要将一个班级若干学生的上百条目标统整在一起并通过主题教学来达成,这极具挑战性。

(三)现有教师队伍不适应主题教学的实施

培智学校主题教学的开展需要教师具备多领域、复合型的知识结构,具有熟练的应用性专业能力,[3]但目前培智学校教师队伍还存在师资数量不足、单一学科背景、专业水平不高、教学和科研能力不强等问题。[4]因此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高职业素养的特教团队成为应对综合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

北京市培智学校自20年前开始进行课程建设与教学研究的探索,在综合主题教学、个别化教育计划的制订与实施、包班制的教学组织形式、校本教材建设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逐渐形成了课程内容主题化、主题内容问题化、问题焦点生活化的课程实施模式。基于以上问题,学校重点围绕评估系统的开发、教学的有效实施、教师队伍的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实践探索。


二、改进的主要内容

(一)研制基于学生的课程本位评估系统

本课程评估系统贯彻“以儿童为主体、育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以个别化和支持性教育理念为指导,从人的发展性、社会性和实践性三个基本属性出发,由专家和教研组骨干团队共同研制。

1.评估贯穿于课程实施的各个阶段

该评估系统可应用于课程开始前、过程中、结束后,以评估学生的基线能力,判断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确定最近发展区,调整教育教学计划,检验学习效果,帮助教师反思课程设计,为决策和执行人员制订及实施教育方案提供科学、可靠的依据。

2.评估内容系统化

该评估系统将智力障碍儿童教育总目标分为88个基线能力和514个细化目标。该系统有较强的系统性和连续性,能够帮助个别化教育计划的制订者和实施者尽可能地预测学生在各个领域的发展进步和需要支持的力度,掌握个别化教育计划的运作情况。

3.评估主体多元化

该评估系统改变以往由教师评估学生的单一方式,建立了学生自评互评,教师、学校管理人员、家长以及其他必要的专业人员(心理咨询师、言语治疗师、主要照顾者以及物理治疗师)等共同参与评价的制度。

4.评估方式多样化

为提高评估有效性,该评估系统将评价方式由单一的定量评价转化为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评价,采用观察法、访谈法、操作法、活动法四种评估方法,通过五级评估等级进行个别化目标评估,力求评估的真实性和可信性,让家长感受到孩子的点滴进步和成长历程。

(二)制订以个别化教育计划为核心的教学实施方案

根据评估结果为每一个学生制订个别化教育计划是教学质量提升的关键。[5]在教学实施过程中,针对“个别化教育计划目标与教学主题活动内在联系不够”的问题与困惑,学校从三个层面进行突破。

1.重构个别化教育计划模板,规范制订流程

根据国内外个别化教育计划制订的先进经验以及各学校近年来探索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学校重构个别化教育计划撰写模板,主要调整了教育诊断与综合分析、长期目标与短期目标两大部分。

(1)教育诊断与综合分析。针对个别化教育计划所要了解的基本情况,教师要尊重医学诊断结果,编写各种不同内容的评量表格、调查问卷等对学生进行“个性心理特征”“特殊行为”“特殊服务需要”等方面的观察评估,通过入户观察、访谈家长和学生,记录和描述教育诊断的现状和结论。新版的表格和问卷为教师提供了勾选形式的参考选项,这既能给教师以启示,又能减轻工作量。

(2)长期目标与短期目标。基于前期课程本位评估与学生资料分析,确定学生的教育重点以及阶段性长、短期目标是个别化教育计划的核心,最重要的是处理好其中个体长期目标、短期目标和班级教学目标的关系,真正让个别化教育计划成为培智学校课程的主导,并转化为教学的实际行为。

2.有效对接个别化教育计划目标和课程目标

制订每个学生的个别化教育计划只是教学过程中的第一步,继而要将班级中每个学生的长期目标汇集、梳理后,整合为班级教学计划,并根据学期教学时间确定教学主题与单元。最后,将长期目标通过不同形式落实到教学中,达到课程标准要求。

(1)统整个别化教育计划目标,确定班级教学计划。首先,教师要分析班级所有学生的长期目标,按照趋同原则,将班级内所有学生个别化教育计划中的长期目标分成4~8个组;其次,根据目标的内容和性质确定每个组的单元名称,梳理、整合出班级教学重点目标,从而制订班级教学计划。

(2)匹配个别化教育计划目标,落实课程标准。个别化教育计划中长期目标与课堂教学目标对接是落实课程标准的重要环节。其可分为三个步骤:第一,将个别化教育计划目标与主题活动进行匹配,形成基于班级目标统整的完整内容,并划分为若干主题,每个主题匹配若干教学目标。在实施教学前,建立起层级目标体系,将班级教学目标不断细化成单元、课题、周、日、课时目标,通过长短期目标的层级细化,将个别化教育目标落实到教学活动中。第二,将个别化教育计划目标与学生一日生活进行匹配,因为有些目标需要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实现,无须进入各个主题单元。第三,将个别化教育计划目标与家庭教育相匹配,由于学生的部分目标需要家长配合完成,因而要将其设计成家长辅助完成的家庭目标。

3.统整课程,实施主题教学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应以学校、家庭、社区生活为背景,分析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生活经验,根据班级教学目标,按照学段总结出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有延续性的主题教学内容资源,尤其要优先保证与“生活”“经验”“活动”等有关系的课程内容,建构起综合课程主题内容体系。

教师根据学期教学时间,将班级教学内容按照情境、时间、程序等线索梳理成内容脉络,分解成单元、周、日、课时教学内容,统整生活语文、生活数学、生活适应的劳动技能等学科领域知识,采用综合教学形式,通过设计不同的教学活动,灵活地选择集体、分組、个别等教学方式,实施情景教学、综合内容与核心知识灵活处理等策略,逐步落实集体、组别和个体的教学目标。

4.增强个别化教育计划管理,注重灵活性和科学性

(1)增强个别化教育计划管理的灵活性。学校加大培训力度并注重实施过程的监管,将个别化教育计划实施与学校现有的学生档案体系相结合,在引领教师掌握个别化教育计划相关技术的基础上,通过规范制订流程减轻教师制订计划和具体实施的负担,并将个别化教育计划的有效实施作为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监控的重要手段与途径。

(2)增强个别化教育计划管理的科学性。学校通过对个别化教育计划的评估管理,衡量提供给学生的个别化教学是否适当、充分;个别化教学的时间以及提供服务的相关内容是否合适;学生学习环境和教学资料的匹配程度;学生体能锻炼和功能训练的发展程度等。

(三)构建教师研修模式

1.形成教研管理机制

为加强对北京市特殊教育教研团队的管理,有关部门制定了《北京市特殊教育教研员管理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办法》)。[6]《办法》对教研员的任职条件、推选办法、履职要求等作了明确的规定;建立了专家导师制、教研员定期交流汇报制度,改变了教研组长孤军奋战的局面,增强了综合教研组的团队意识,教研员互相学习、研讨,形成了重教研、促教学的合力。

2.形成三方参与的教师研修模式

教研组活动以“中心管理+专家指导+组长负责”为基本模式,体现了市特教中心的统领、组织作用,并强调了专家对教研活动的专业指导以及各教研组组长在活动具体执行过程中的实际管理角色,确保所有活动在目标、宗旨上的一致性。在教研活动内容与形式的设计方面,以“集中培训、专题引领、专业化发展”为宗旨,将不同的内容与特定的活动形式相结合。主要方式有以下三个方面。

(1)以集中培训为基础。专家就教研活动的意义、指导思想、课程理论等方面对教师进行培训指导,指导其深入认识综合课程的理念、实施方法,以提高特教理论水平,又学习开展教研活动的基本方法,以利于教研活动的科学开展。

(2)专题研究与课堂教学实践相结合。专题研究的问题来源于课堂教学实践,而课堂教学实践是检验研究是否有效的场所。教研组设立系列专题开展教研活动,通过集中培训、校本实践的形式,在各教研学校启动至少一个实验班级的教学实践。如“找准学生能力起点”研究专题就是以牵头学校为核心,带动各综合课程实施学校,以起始年级为例,从中选择不同残障程度的学生,运用《北京市培智学校课程本位评估系统》进行评估,以点带面,逐步推广实践经验。在“个别化教育计划有效制订与实施”的教研专题中,综合课程教研组编制了课堂观察记录表,教研员以此记录综合课教学中学生个别化目标的达成情况,研讨、反思教学设计与实践,不断提升综合课程意识。而“综合课程规划与实践”研究专题教研组,则走进多所培智学校,立足校本,总结出以班级为核心的综合课程主题统整、实践途径以及学校综合课程规划与管理经验,为各学校综合课程的深入实践奠定了基础。

(3)形成多样化的教研方式。结合各培智学校教学实践及师资现状的三方参与的教师研修模式,创新了教研形式,在集体教研中逐渐形成“专题教研”“课例研讨”“微课研究”等教研方式,提高了教研活动参与度和实际效能。在培智学校校际间实践探索的以体验式、对接式为特色的“驻点影随”“跨校联合教研”等教研形式,有效发挥了牵头学校、骨干教师的引领帮带作用,促进了综合课程教师专业素养的稳步提升,推动了学校综合课程管理的科学规划与实践。
三、效果与反思

(一)效果

1.提升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1)学生生活能力明显提高。由于教学内容是基于学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中选择适当的主题单元,以帮助学生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学生通过学习明显地提高了生活能力。

(2)学生社会适应能力进步显著。通过不同主题单元的教学、实践,学生逐步走出校园,走进社区、公园、博物馆等公共场所,增强了与人沟通交往的能力,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

(3)学生情绪情感和自主意识增强。教学改进后的课堂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自主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学生的自我发现、自我选择和自我解决问题能力得以充分体现和提升。

2.促进了培智学校教师的专业成长

(1)课程观念逐渐转变。教师从研究教学内容转向研究学生,教育教学更加倾向于从学生的需求出发,关注重点也从学生的缺陷转向学生的潜能。教师从干预者、管理者转向学生的帮助者和支持者,教学方法从讲授式转向多种教学方式相结合。

(2)个人专业能力提升。培智学校的教师由课程的实施者逐渐转变为课程的开发者,其跨学科整合的专业能力以及个别化教育计划设计和实施、班级管理、创设环境、教育评估、沟通合作、教材编写等能力都有所提高,逐渐向复合型、全能型教师发展。

(3)教学科研能力得到锻炼。通过培智学校教研组的教学研磨、日常的校本教研,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得到提升,从单一的教学实施者转向教学实施与科学研究并重者。

(二)反思

1.深化课程建设成果

该探索是在培智学校课程发展的過程中,根据学生的现实需要、家长的需求和教师的困惑而做出的必然选择,是一种从评估、学生个别化教育计划的制订到班级教学活动实施的渐进式建构过程。培智学校教学研究应坚持教学和科研相结合,以科研促教学,以教学深化科研,进一步深化课程建设成果。

2.拓展可用课程资源

综合课程的教材和教学资源开发是为学生和教学服务的。培智学校要根据学生多样化的特殊教育需求,提供个别化的课程教材和教学资源。因此,现有可推广的教材及配套资源应随着教育对象的改变、社会的发展、国家课程标准的研制等变化在教学实践与研究中不断完善,并在更广泛的领域推广拓展和实践检验,实现课程资源的多级、多元开发。

3.构建质量提升的支持体系

培智学校教学质量提升并不是一项孤立的活动,是受学校、家庭、社会等因素的共同影响的。[7]学校的研究氛围、课程开发团队建设、师资培训的力度和形式、为课程开发提供的时间和物质保障等因素将直接影响教学改进的效果;家庭的协作、家校教育观念的共识是教学质量提升的基础。因此,今后要积极构建以“政府支持、学校主导、家庭协作”为一体的培智学校教学质量提升的支持体系,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印发《盲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聋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方案》和《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的通知. [EB/OL]. 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3331/201112/xxgk_128271.html.

[2]邓猛,景时,李芳.关于培智学校课程改革的思考[J].中国特殊教育,2014(12):28-30.

[3][6]孙颖,郭楠,王善峰.北京市培智学校个别化课程实施模式的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15(11):8-12.

[4]孙颖,王善峰,冯雅静.北京市特殊教育教研队伍建设与教研工作开展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13(11):54-56.

[5]傅王倩,王勉,肖非.美国融合教育中个别化教育机会的发展演变、实践模式与经验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2018(06):102-104.

[7]孙士博.培智学校智力落后学生教育支持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0.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   100089)

作者:孙颖 陆莎

基于心理特征的班级管理论文 篇2:

网络个性化学习与模块标准化重构

[摘           要]  基于标准化模块的解构与重构,探索个性化学习的基本原则和整体框架。从标准化解构视角,探讨职业标准化要求与个性化学习的关系,梳理标准化模块之间的结构逻辑;探究通过个性化学习提升高职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机制;以经济金融指标解读课程为例,重构标准化模块,完善和优化个性化学习效果的评价体系。为此,需要从更加重视个性化培养方法手段、更加重视课程平台体系化建设、更加重视课程的反馈评价机制等三个层面加以推进。

[关    键   词]  个性化学习;标准化重构;职业教育

一、引言

个性化学习是目前我国高等教育领域一个正在被广泛关注和逐步深入研究的主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了“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尊重个人选择,鼓励个性发展”和“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的要求。但无论在理论还是在实践层面,“个性化”与“标准化”之间存在着矛盾和冲突。

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在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职业化培养。而这种职业导向的模式,由于受到职业证书、准入资质、行业标准等因素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往往更加注重“标准化”,相对忽视学习中的个性化。

在理论层面,个性化学习是近年来国内研究的热点问题,国内学者从系统平台、行为模式、校本建设、学科教学等方面进行探讨。但是在高职教育领域,国内目前仅有朱敏丹(2006)[1]从分层次教学、禹禄君(2006)[2]从个性化教育、胡还甫(2017)[3]从MOOC的个性化学习等少数几篇论文初步探讨了高职教育中的个性化学习问题,整体上仍处于起步阶段。

事实上,标准化与个性化是一个辩证统一的整体。由于两者所涉及的层面不同,从逻辑上看,要避免两种常见的错误:(1)简单地否认一方而赞成另一方;(2)模糊地将两者“辩证统一”而没有进行深入的哲学思考和细致的实践检验。本文就试图解决来自这两方面的基本问题。

从实践方面看,经济金融指标解读是面向大金融类专业学生和银领学院开设的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有鲜明特色的校级精品课程。自2008年开设以来,受益学生超过8000人。目前主要采取系列讲座的形式,每年受益学生超过600人。但同时也面临课堂人数较多,原有基础差异较大,授课时间、场地受限等挑战。

本文就试图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对“标准化”与“个性化”进行解构和重构,以经济金融指标解读为例,探索在现代职业教育理论与实践中,由学习目标、内在动力、外部激励、实际效果等维度构成的现代职业教育空间内部个性化学习的向量方位。同时,借鉴和采用立体化维度来综合考察个性化学习中标准化模块的解构与重构,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高职教育中“个性化”与“标准化”之间的矛盾

(一)高职教育中的标准化理想:职业标准和考核的需求

高职教育中的标准化理论基础主要来自两方面:行业从业标准的标准化和基本职业素养的标准化。行业从业标准的标准化主要依托职业资格证书的获取,但对流程化职业技能的考核较弱。而基本职业素养的标准化难度更大。这给高职院校的课堂教学带来挑战。目前基本的方式是课堂教学标准化+取得职业证书为主。

一方面课堂教学标准化存在对学生吸引力不足的问题。课堂教学标准化的内涵十分丰富,至少包含以下内容:(1)前提基础,教师需要事先通过系统调查,了解、掌握和分析某一课程的教学情况;(2)心理学支撑,即需要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3)教学要素,包括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经验和教育理念;(4)经验分享,实现教育资源共享,方便教师交流互动;(5)提炼总结,优化教学结构与授课内容,提高教学效率,总结出适用性较强的授课标准[4-5]。这个过程十分复杂,每一个环节都不容忽视,而且容易陷入为标准而标准的僵化误区。

另一方面取得职业证书也可能存在一刀切和认可度较低等方面的挑战。鼓励学生考取各类职业证书,成为当前许多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的主要措施。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在发展学生职业技能、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同时,也面临着培养方向模糊、证书混杂、师资不足和社会认可度不明等问题。地方高校应积极破解学生考取职业证书中的各类难题,注重学生实际能力的提高。

(二)高职教育中的个性化现实:个体禀赋、能力的异质性

高职教育中的标准化理想主要是从标准化的职业发展领域的需求方和供给方角度,表面上达成了一致,但是却忽视了接受职业教育,并在将来从事职业活动的主体即学生的现实问题:个体禀赋、能力的异质性。

这种异质性,从职业教育和职业发展层面来看,至少包含三个主要维度,即知识体系学习能力(基础维度)异质性、职业技能体系(操作维度)掌握能力异质性以及发展潜力综合素养(增长维度)层面的异质性。这三个维度的异质性,将对标准化教学的效果带来极大的不确定性。

(三)高职教育中“个性化”与“标准化”的共生模式

從上文的分析来看,高职教育“个性化”与“标准化”的配合中,薄弱环节在于个性化,尤其是在个性化教学中对于职业素养的提升。要完善“个性化”与“标准化”的共生模式,重点在于提升职业素养。而当前职业素养的提升仍然面临着诸多挑战。

从解决“个性化”与“标准化”内在矛盾的角度来看,实施标准化教学和个性化培养,搭建链接两者的自主平台,可能是形成“个性化”与“标准化”共生的可行路径。而“互联网+”的思维和模式大大增强了“个性化”与“标准化”共生的可行路径的操作性。

三、经济金融指标解读课程改革实践

(一)经济金融指标解读课程概况

经济金融指标解读是融理论与实践为一体,注重应用和分析的一门专业课程,是银领学院三门先修课程之一。课程分为“国民经济指标解读”“货币市场指标解读”“资本市场指标解读”“外汇市场指标解读”“保险市场指标解读”“房地产市场指标解读”六个专题。

通过对经济金融重要指标的学习,有助于对经济金融领域中的经济现象做出解读和分析,对未来宏观经济和金融市场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课程内容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应用性较强,对于金融专业学生、金融从业人员、从事投资活动的非专业人士分析宏观经济和金融市场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课程改革过程中,采取“标准化教学”和“个性化教学”相结合的“1+X”的教学模式是结合职业教育“项目制教学”改革、个性化培养、提升职业能力的需要,因材施教,进行课程改革和建设的积极探索和实践。

(二)集中授课:夯实标准化的基础

通过“互联网+”手段,夯实标准化教学的基础,需要对不同类型的教学单元进行更加细致的功能性区分,并以相应的教学手段加以配合。主要包括三个层次,对于知识单元,需要课前准备与课堂讲解相结合;对于技能单元,需要课堂演练与课后练习相结合;对于发展单元:需要课堂提问与课后实践相结合。

(三)网络教学:拓展个性化的边界

通过“互联网+”手段,拓展个性化培养的边界,需要以更丰富的视频教学资源来拓展个性化知识边界、更丰富的课外补充资源来拓展个性化技能边界、更丰富的实践互动机会拓展个性化发展边界。经济金融指标解读就通过基础板块微课视频、延伸板块微课视频和实践板块微课视频搭起资源骨架,并配合其他类型更加丰富的途径和素材,不断拓展个性化培养的边界。

四、小结与建议

本文以经济金融指标解读课程依托,探讨了标准化模块的解构与重构,探索个性化学习的基本原则和整体框架。(1)基于标准化解构视角,探讨职业标准化要求与个性化学习的关系剖析,梳理标准化模块之间的结构逻辑。(2)探究通过个性化学习提升高职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机制。(3)以经济金融指标解读课程为例,重构标准化模块,完善和优化个性化学习效果的评价体系。从对策建议角度来看,主要从以下三个层面加以推进。

(一)更加重视个性化培养方法、手段

充分利用“互联网+”优势,更加重视高职教育中“个性化”培养的手段。加深对高职教育中个性化学习目标的理解。即处理好个性化学习目标与标准化职业标准之间的辩证关系。拓展高职教育中个性化学习手段的外延。进一步丰富个性化学习的方法和模式,尝试综合采用多种方法。

(二)更加重视课程平台体系化建设

进一步通过理论探索、研究驱动、实践检验,构建总体方案—行动指南—工具箱三位一体的教改体系,丰富自主学习情境。处理好课堂教学与自主学习的关系,第一课堂到第n课堂之间的关系,通过选修课、学科竞赛、社会实践等各种模式,优化个性化培养方案。

(三)更加重视课程的反馈评价机制

进一步采用更加丰富和前沿的研究方法,积极反馈教改成效,更好地平均教改的实际效果。探索在个性化培养过程中,开展自主学习的实地田野实验。主要研究驱动+数据驱动的模式,借鉴实验经济学和行为经济学的前沿理论和方法,对于“互联网+”网络化教学、标准化模块的解构与重构的实际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和因果关系推断。

参考文献:

[1]朱敏丹.实施分层次教学,倡导个性化教育:职教英语教学模式的探索和尝试[J].职业技术,2006(12):83.

[2]禹禄君.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个性化教育研究[J].长沙通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3):14-16.

[3]胡还甫.“互赏互助”合作模式在高职班级管理中的运用与效果[J].卫生职业教育,2017,35(6):137-138.

[4]宋露露.项目导向式教学中的标准化教学与个性化培养的探讨[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4(6):53-55,67.

[5]劉德林,王宇飞.高校课堂标准化教学模式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3(32):65-66,74.

编辑 马燕萍

作者:姚星垣

基于心理特征的班级管理论文 篇3:

百万扩招背景下机电类专业“分层次、多方向”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摘要:当前百万扩招背景下,机电类专业在教育教学中要能够基于学生自身所存在的差异有针对性地选择教育教学策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分层次、多方向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能够更好地对自身需求进行满足,以此更好地满足社会发展需求。为此,本文先分析分层次,多方向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必要性,接着提出机电类专业分层次、多方向对人才进行培养,对人才培养机制进行改革,更好地实现社会发展。

关键词:分层次;多方向; 人才培养;策略

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将高职院校扩招计划列入其中,随着扩招政策的落实,高等教育发展不断有所发展落实,人们对人才质量培养也有了更多的认识,当前机电类专业教学中学生生源参差不齐,学生存在很大的差异。但是在教育教学中还是采用统一的教学计划和质量来开展教学,没有认识到学生所存在的差異和特征,有针对性的采用因材施教,为此,不能很好地提升教育教学效果。为此,在机电类专业教学中要注重采用分层次、多方向的教育方式方法,以此强化社会发展,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1 高职院校分层次人才培养改革与创新的必要性

教育教学中采用分层次、多元化的教育教学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需求。在教育教学中要能够寻找实力自身发展的教育教学路径,以此更好地提升教育教学效果。

1.1 社会经济发展需求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当前各行各业都对人才的发现呈现出多样化,区域之间以及产业之间也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和差异,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高职院校在人才的培养方面有不同的侧重点,这就要求对于人才的培养要能够根据本区域发展的需求,开展多样化多层次的教学方式,以此更好地满足社会的发展需求。

1.2 教育发展需求

随着扩展背景的发展,高职院校在发展中也不断改革,通过自主招生方式来招收学生,具体来说生源主要有高考生以及三校生的生源成分,可以说相对比较复杂,学生存在的差异也比较大,学生一般知识基础比较薄弱,能力发展水平以及心理特征等也都存在很大的差异,由于学生自身多样化的需求,要注重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对人才进行多样化的培养,以此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发展,通过分层次、多元化教学模式的开展,也能够更好地满足高职院校生源多样化的特点,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自身的发展需求。

1.3 院校自身发展的需要

随着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教育与社会以及产业等方面的发展都会出现脱节现象,同样存在招工难和就业难得的问题,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高校人才模式的改革势在必行,当前很多本科院校都已经向应用型人才性质进行转型。高职院校生存的空间也不断受到挤压,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同时高职院校在发展中存在同质化的现象,另外加之恶性竞争的存在对于高校自身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高等院校存在的差异性会受到其中历史条件的影响,在很多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这就导致高职院校内部所开设的专业以及教学特点等会存在不同,而这就需要高职院校发展中能够结合自身发展的优势,采用分层次、多元化的教育教学方式,以此更好地促进自身的持续健康发展。

2 机电类专业“分层次、多方向”人才培养模式策略

2.1 增设更加细致化的专业方向

扩招背景下机电类专业为了更好地向分层次、多元化的方向进行发展,首先要注重对专业方向进一步的划分,目的是满足对于人才的培养需求更加注重对学生某项技能的培养,尤其是发挥学生的特长,使得学生自身所具备的能力素质,更加符合岗位的需求。当前,在教育教学中要注重专业方向,向装备制造方向和自动化方向进行发展,对于人才的培养方案,从课程设置以及岗位等方面的分析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制造方向主要是培养学生对于数控机床的操作能力,能够具备安装调试以及对设备维修的能力。自动化方向重点培养学生能够对生产设备进行安装调试检验,都是典型的工业化的一些技术,是机械制造自动控制传感检测技术等的综合应用,这两个专业在方向上本身没有复杂度上的差异,但这两个专业方向所具有的技术复杂度都需要学生具备深厚的专业技术知识,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和学习能力,但是并不适合于理论基础较差或者是逻辑思维能力较弱的学生从事这两个专业的学习。从教学实践当中也能够得出相应的结论,机电类专业的学生在专业后期进行学习时会出现明显的两极分化,对于优等生来说不仅能够很好地实现培养目标,在各种大赛当中取得较好的成绩,而对于后进生来说对于完成基本的课业都感觉到很吃力,个别学困生只有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才能够勉强的通过课程的考核。为此,在机电类专业教学中要做到以学生为中心,采用因材施教的方式对专业方向进行调整,而增设或者是调整一些,具有一定复杂度的专业知识内容让学生选择,例如可以对技术传达的复杂性做减法,可以增设有关与传统电气控制自动化程度稍低的专业方向,对接机械加工装配简单的机电设备安装调试以及维修。此外,还可以对技术服务做加法。可以增设一些有关生产控制的专业方向,具体是什么专业方向主要是与学生的就业为主,需要再了解市场需求的基础上对专业调整,这样对于学生的发展,更加有意义。

2.2 构建完善课程体系

机电类专业对于人才的培养需要以课程体系作为支撑,只有科学的构建相对完善的课程体系才能够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这也是分层次、多元化进行培养的关键,为此,专业课程体系一般会分为必修课、选修课以及任选课三个部分组成,必修课是为了保证人才培养的需求,所有的学生都必须学习的课程,专业限选课是根据自身岗位的需求所必需的一些专业知识和课程,不同专业和岗位需求的人及限选课程也会存在一定的差异,选课是为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对于岗位的适应能力,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选择的课程。可以看到不同的专业在差异上主要体现在限选课程模块上,在教育教学中要能够遵循就业导向的原则,对企业的需求进行调研,并寻找适合学生进行学习的课程,体系以此更好地满足学生对于岗位的需求。

2.3 科学分流,促进综合发展

机电类专业教学中分方向的目的,主要是根据学生的情况更好地进行因材施教,对于刚入学的学生来说,老师对学生的情况可能不了解,学生对于专业也不太了解,对于自身在专业学习当中的没有更加全面的认识,如果刚进入学校就开始选择专业方向,多数学生势必会存在一定的盲区,不能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为此,对于学生的专业必修可以在第三个学期来进行完成,第四个学期来完成专业选修课,而在第三个学期是学生选择自己专业方向的最好时期,经过三个学期的已经学习,学生对于自身一定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基础知识、技能具备的情况下,选择专业方向学生就能够更好地选择的适宜自身发展的方向,在分流过程当中要注重体现学生的主体,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但是也要体现出教师对于学生的指导,基于学生的学习情况、技能和学习能力,选择更是与学生发展的一些专业方向,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3 百万扩招背景下机电类专业“分层次、多方向”人才培养模式的可行性

3.1 学分制提供支持

机电类专业教学中为了更好地实施分层次、多元化的教学模式,首先要注重学分制的实施,学分制意味著学生只有完成相应的教学计划,才能够得到相应分数,而这些教学计划主要包括必修选修,学生在选满这些课程,完成计划就可以毕业。至于学习哪些课程学分当中并没有做出严格的规定,学分制度学生可以自动地进行选课,以便实现学生差异化的发展,可以说管理层面的学分制为学生的分层次、多元化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支持。

3.2 管理信息化技术手段的应用

机电类专业教学中实施分层次教学,就是将同一个行政班的学生,根据上课时间、课程以及授课老师的不同而进行分类,这也就给日常的班级管理带来了一些不便,虽然在专业方向设置了不同的方向,但是这也给实施带来一定的困难。但是,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出现,可以通过网络平台的方式对学生进行管理,从而也为分层次、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提供了技术支持和保障。

3.3 参与多种实践,提供平台、机会

机电类教学中分层次、多元化实施实践的方式也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潜能,让学生参与到各种各样的竞赛比赛当中,获得的奖项,既激发学生参与技术实践的兴趣,也能够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自己感兴趣的领域,从而为分层次,多元化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平台。

4 结语

在当前百亿扩招背景下,机电类专业教学中要注重采用“分层次、多方向”人才培养模式,要注重对专业方向进一步的划分,目的是满足对于人才的培养需求更加注重对学生某项技能的培养,尤其是发挥学生的特长,使得学生自身所具备的能力素质,更加符合岗位的需求。科学的构建相对完善的课程体系才能够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这也是分层次、多元化进行培养的关键。机电类教学中还要对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深入研究,以此培养人才能够符合社会发展。

参考文献:

[1] 丁金昌.高职院校分层次人才培养问题与路径选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4):170-173,192.

[2] 施伟萍.五年制高职分层次德育管理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2(7):146-147.

[3] 丁金昌.高职教育“双层次多方向”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11(6):76-78.

[4] 王殿安.高等职业学校的分层次教学[J].交通职业教育,2006(6):15-17.

【通联编辑:唐一东】

作者:宫丽

上一篇:基于语法教学的中学英语论文下一篇:高校图书馆校园精神文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