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中国传统文化营造高校校园景观环境

2023-02-18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理念人文化的转变与发展,对高校校园规划建设提出了更新的要求。通过对校区“意境”的营造,达到优美、舒适、和谐、诗意化校园的目的。随着社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需求的增加,高等院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给高校原有的教学、生活等基础设施带来压力,拓展校园空间成为发展的当务之急。同时,从我国高等教育理念体现人文关怀和人性尊重角度出发,如何强调校园品味特色,突出文化氛围,营造符合现代教育理念的校区“意境”,已成为高校校区建设的重要课题。笔者以中国古典造园之法来解析高校校区“意境”的营造,力求探索出一条新的思路,以期对当代高校校区设计规划有一点启示。

一、因地制宜

陈从周在《说园(三)》中谈到,晋陶渊明(潜)《桃花源记》:“中无杂树,芳草鲜美。”此亦风景园林花木栽植卓见,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同为千古绝唱。前者说桃花宜群植远观,绿荫衬繁花,因地制宜,其景自出;而后者则暗示“借景”之法。校区规划虽不比造园,但理却相同。因地制宜,首先,要求以分析学校周边的自然环境为现实依据,以尊重校区当地的历史文脉为理论背景,将两方面有机结合,使校区空间成为校园文化理念和地区文化精神的双重载体,给予人们更多的归属感与认同感。其次,新校区的总体规划,应该延续着老校区空间与时间的轴线有序进行,避免出现为贪新求变而抛弃学校特有历史文化元素的珍贵沉淀,使新校区格外突兀刺眼。同时,紧紧抓住专业办学特点,根据主体建筑物的位置,在校区内创造与之相对应的文化轴线与主题空间节点,将本校特有内涵有机融入,使校区设计既表达了本色特色,又兼具了传统文化与时代特征的双重性格。

二、移步换景

造园有静观,动观之分。二者说来,小园应给游客多停留的观赏点,以静观为主。大园则多为较长的游览路线,以动观为先。我国高校经过多年建设合并后,就校区面积而言,早已经是“大园”了,但是在整体规划上,却应该动静相宜,相映成趣。人们在校园中或信步闲庭或穿梭往来,所获得最深刻的印象,就是其变幻的建筑空间及植物景观的塑造。校园空间往往层次分明,并强调空间的连续性前提下的有序流动与转换。形成各类空间的人工与自然、静态与动态、开敞与封闭的对比,使空间充满活跃的生气和愉快的变化。[1]校园环境景观,应该以一个校区文化的总轴线并辅以若干个主题的节点为规划,总轴线是沿贯穿校园的线形景观,其中包括主体环境、建筑群落、主要道路、各种大型设施等;节点是指穿插于主轴线的系列文化雕塑、林荫空间等可以方便亲近交流的小环境。"两者相互映衬,再配以便捷、高效、安全的校区交通体系,本着步行为主、人车分流的原则,以校园轴线格局与节点布局为导向,共同完成步随景移与景随步异的视觉效果。

三、多样化

梁思成先生曾就中国传统艺术创作中的重复与变化,写过专门的文字。中国古典园林代表为颐和园的长廊柱,是千篇一律无尽的重复,但其临湖回廊上的花窗却又有着千变万化的魅力。高校校园由于受到特殊功能性空间的限定,难免在空间排列、功能布局上出现相似与雷同。这就要求在校区整体的设计上,在时间与空间的持续中,寻求变化中统一的和谐与统一中变化的突破,一个成功的作品是两者辩证的统一体。高校校区是由教学、办公、娱乐、商业、居住等功能板块组合而成,各个部分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既独立存在,又密不可分。它们按照一定规律,有机地结合成一个整体。现在有很多学校,为了使校区看上去与众不同,要么变化得眼花缭乱,把校区的建筑、景观弄成了古今中外各类风格流派的大杂烩,颇让人摸不着头脑;要么重复得单调乏味,楼相同房相似,道路、树木整齐划一,实在缺少点年轻的生机与灵动。单一的千篇一律或千变万化,最终只能走向一个极端,只有两者巧妙结合,把许多杂乱的东西化为统一,统一中再求得一定变化,以这种规律为主线,才会使校区的生命力持续而久远。

四、托物言志

高校校区的花草树木种植,不仅为了绿化,更要具有画意,从而流露诗情,植物所构成的绿色环境将直接影响校区的氛围和意境。同时,在学校这个特定的空间里,花木更与文化道德观念和人文历史密切相关。《诗经》中就大量采用植物来“托物言志”,使人化的植物成为中国文化的传统。要把握高校校区植物的选择,体现人文设计的思想,就必须了解相关植物的生态习性、造型特色以及在当地历史发展过程中被赋予的文化品格。中国园林历来在植物上颇下功夫,拙政园的枫杨,网师园的古柏,留园的白皮松,沧浪亭的箬竹,各有风貌,匠心独具。很多学校在植物的选择上,突出校区的人文特色,如北京大学未名湖畔的垂柳,清华大学西湖旁的白桦,武汉大学的樱花,虽屡遭口诛笔伐,但每年3月间却也开得热闹,成为一景。学生正是通过漫步于绿树成荫,鸟语花香之间,人与自然的有机相融,逐步了解和认识学校的历史,增加对母校的自豪感和内聚力。同时,植物多样化配置,目的是气韵生动,相得益彰,而绝非炫耀财力,争奇斗艳。很多北方学校大面积铺种冷季草坪,虽漂亮壮观,但不仅造成校园无荫可乘,还带来了庞大的后期养护费用;大规模引进南方植物,虽新奇别致,但往往由于水土不服,枯萎死掉,严重的甚至带来病虫害,殃及整个校园。这些都不符合建设节约型社会与和谐校园的新理念。高校植物的选择,需要多方面学科共同参与,在方寸间做文章,才能创造出“咫尺校园,多方胜景”的艺术境界。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以中国古典造园之法的精髓作为理论指导,设计出具有民族精神、文化内涵的高校校区环境,营造出彰显当代教育人性化特征的校区“意境”,对于高校贯彻人文关怀理念,培养高素质新型人才,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2]

摘要: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博大精深,她不仅综合了多种艺术形式,更反映了中国的传统哲学思想和人文理念。本文以我国高校校园景观环境为主体,对中国古典园林造园理念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校园景观,意境

参考文献

[1] 杜晓莉.探析校园空间环境的场所精神.湖北工业大学.2007

[2] 仲维清.基于现代企业人力资源需求的理工科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6

上一篇:浅谈加强高等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下一篇:中美服务贸易的影响因素探究——基于萨格瑞模型的实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