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地质灾害论文

2022-04-16

【摘要】本文主要分析地质灾害的相关问题以及如何预测地质灾害,从而有效的预防城市地震,地质灾害的发生。【关键词】城市地震;地质灾害;预测中国很多经济发达的大中型城市都存在地震,地质灾害的隐患,因此对大型城市地震地质灾害预测非常重要。本文主要结合城市地震地质灾害,分析其预测措施。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地震地质灾害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地震地质灾害论文 篇1:

我国地震地质灾害的主要类型和分布特征分析

【摘要】地震地质灾害对于我国经济、民众安全以及社会发展,均能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与影响,而且我国地震地质灾害的类型多样,若无法正确掌握地质灾害的类型与分布特征,必然会导致地震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难以有效开展。迄今为止,我国因地震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高达数十亿,人员伤亡数量不计其数。为此,有关部门若想从根本上实现地震地质灾害的有效防治,应当积极探索地震地质灾害的类型和分布特征,根据地震类型与地方特征开展地震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从而切实降低地震地质灾害引发的巨大危害。

【关键词】地震地质灾害;主要类型;分布特征

【DOI】10.12334/j.issn.1002-8536.2021.30.006

引言:虽然近几年我国整体的发展趋势十分理想,但由于我国土地面积较为辽阔,蕴含诸多不相同的地形、地势,稍有不慎,就会在各种影响因素的干扰下引发地震灾害。

一、我国地震地质灾害的主要危害

地质灾害会对社会经济造成严重危害和广泛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危及生命安全。自然灾害的主要原因是自然灾害和地震,其次是自然地貌崩塌、滑坡、泥石流以及大量人为利用矿山和河流等地质环境产生的自然灾害。1949年以来,中国有70多万人死于重大事故,约占各类灾害死亡总人数的2/3。(2)非法破坏各种水利基础设施,破坏公共财产,造成巨大直接社会经济损失。主要灾害是大地震,其次是山体垮塌、滑坡、泥石流、矿山地质灾害和特殊地质和岩土结构工程的地质物理病害。铁路工程基础设施遭受严重破坏的主要有建筑房屋、铁路、公路、桥梁、车站、码头、水库、电站、管道等。(3)非法破坏农业、食品生产、工业生产、交通运输等相关行业的经营活动,造成巨大的间接社会经济损失。主要地质灾害有岩石地震、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矿山等地质和土壤灾害,以及地质水土资源流失、土地沙漠化、土地盐碱化、特种地质和岩土保护工程、地质和土壤病害等。(4)破坏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危害区域的可持续发展。主要自然灾害地质形成类型主要有山地构造塌陷、滑坡、泥石流、水土资源流失、土地沙漠化、水土地质构造、土壤水与海水地质盐渍化等灾害地面地质构造沉降山地地质构造、地表塌陷、水土流失等。

二、我国地震地质灾害的主要类型

1.坍塌类型

地质塌陷也是一种重大的山地地质事件和突发性自然灾害。这种特殊类型的突发性地质灾害虽然死亡率较低,但其破坏性比自然环境更大,因此必须时刻予以密切关注。根据2016年中国西部地断层地质构造塌陷区山地生态形成现象的调查、分析和研究结果,山地生态多样性主要是自然因素和其他人为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根据目前我国相关地方气象部门调查统计数据分析表明:近年来我国部分省份类似地面严重山体突然下沉灾害的情况时有发生,如东部的平原地区和西北的黄土高原以及华南地区,其中类似的地面严重垮塌的新闻报道时有发生。对于煤矿矿区地表沉陷的主要类型及其自然资源类型主要做如下分析,主要类型分为自然人为行为和非自然人为行为两种,其中一些属于自然人类行为模式的煤矿沉陷主要类型是指自然资源沉陷是由于煤矿采空区的开采而引起的,这造成了大量的外来开采损失和自然资源的浪费。这在没有露天开采资源的大面积地区也很常见。

2.滑坡类型

滑坡灾害是我国地质灾害的重要组成类型,在我国地质灾害类型统计中,滑坡灾害发生率最高。滑坡具备不同类型,目前,滑坡规模主要分为巨型高速滑坡、大型高速滑坡、中型高速滑坡和小型高速滑坡。在目前的数据统计中,小型高速滑坡的规模所占比例最高,说明该滑坡的发生率较高。从滑坡的整体区域分布来看,小型I級滑坡多发生在东部和中部丘陵地区,而在西北和西南丘陵地区,中型II级滑坡所占比例较高。在大型滑坡和巨型滑坡中,青藏高原是主要的滑坡场地。根据岩质滑坡的主要材料,岩质滑坡可分为土质岩质滑坡、岩质岩质滑坡和碎屑岩质滑坡,在我国不同海拔地区发生的概率存在显著差异,其他平均土壤类型滑坡的发生,在中国西北地区出现滑坡灾害的几率非常高,超过80%,其他类型的土壤的平均利率在黄土高原地区山体滑坡是70%,和其他类型的土壤的平均利率滑坡在东南和西南中国超过60%。青藏高原大型滑坡事件较少,滑坡所占比例约为50%。从历年岩石滑坡的数量来看,西南和东部山区岩石滑坡的比例最高。在我国西部青藏高原中部地区,泥石流砾石滑坡十分常见。

3.泥石流类型

泥石流是目前我国影响较大的第三类自然地质灾害。数据分析表明,泥石流在我国今年地质自然灾害预测风险中占8%。根据分析结果,在现实中,划分泥石流的主要目的是基于自然物质流的组成,根据泥石流的分类,它可以明显分为地质泥石流、水质土石流和泥流。据调查统计数据显示,泥石流的总比重仍是最大的,占总重量的60%以上,其次是长江水库泥石流,最后是泥石流。从泥石流的具体成因来看,直接影响泥石流的主要因素之一是强风暴雨。一般来说,暴雨会直接造成大的泥石流。在暴雨期间,泥石流的自然发生率较高。如果暴雨非常大,就会直接造成大面积的泥石流。简单来说,山体滑坡再次发生的原因与我国降雨量有明显的关系,所以对于泥石流这类典型的地质灾害来说,主要分布在我国降水量较多的部分地区,如:西南地区与长江水库山体滑坡等泥石流再次发生与暴雨发生有显著的关系,但由于暴雨发生的地区不同,两者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混凝土泥石流一般主要发生在大理石、云岩、石灰石、砾岩和缺乏生长的花岗山脉中部,这四种类型的滑坡岩体均位于山区,岩体中的碱性土物质含量相对较小,泥石流中酸性物质淤泥在岩体中的含量有限,故人们称其为山水泥泥石流。而大泥石流则发生在土壤含量较高的河谷地区,如黄土高原地区。

三、我国地震地质灾害的分布特征

1.分布差异较大

(1)砂土液化及地面地质变形,如:土质沉降、黄土碎石截留地震等地质灾害,主要分布在周边河流阶地、冲积平原等地区,以及富含大量砂土和砂质粉砂土的低洼地区,在西北、西南、华北等低洼地区分布明显。黄土铺展层液化和黄土沉降也是西北中部地区常见的地质灾害。(2)黄土地震构造塌陷地质灾害主要涉及我国西南、西北地区黄土碳酸盐岩断裂分布区、黄土页岩分布区和矿区。河湖洪水灾害主要发生在西部主要河流的下游河道和东部水库的坝区。长江水库地震等自然灾害事件的发生在其他地方是非常罕见的。中国大陆东部沿海地区几乎不可能有足够的资源直接形成地震和海啸。南海海城地区是直接引发地震和海啸的最大热点地区。

2.分布面积广泛

中国西部地震物理灾害主要集中在西部强震频繁发育、高山和破碎岩体的地区,特别是四川、云南、陕西、甘肃、宁夏等地,均位于青藏高原山区附近。是中国西部地区最常见的地震和地球物理灾害。在中国北方,虽然周围的地震的频率相对较低,因为该地区的许多地方都位于河阶地或影响平原,在特殊地质和地理条件有利于熔岩地质灾害的形成,如软土液化等等,作为一个整体,也是地质灾害频发的地区。福建东南沿海、广东雷州半岛南部和海南岛北部,震级大小和振动频率水平都比较低,但在特殊的地质和地理条件下有一些有利特征,如:沿北海岸的山地、软沙和沿海全年雨量大的地质特征,也有不同程度的地质条件,如地震灾害的产生发展。而主震区以外的大余震区均为弱中性震区,地震引起突发性地质灾害的概率很低。

3.分布周期不均

大多数地质自然灾害都具有非常突出的共同变化特征,不同变化形式的灾害反复发生并不断增长,变得越来越严重。具体表现为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和强度越来越高,经济损失越来越大。崩滑流域灾害虽然随发生时间而波动,但各波的周期波动并不等于高强度波动的交替,而是表现为一个波状周期高于一个大波的周期高潮。从20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突变的频率以每年3.3到4.8的平均速度增加。地面沉降自然灾害的变化越来越严重,使其更加突出。在我国地面沉降发展升级的历史上,20世纪50年代以前属于初步升级阶段,60年代以后属于初步发展升级阶段,70年代以后属于快速发展升级阶段。目前,我国约有70个城市形成了地表水下沉城市,其中80%是70年代中期以后开始形成的。20世纪70年代以来,地表塌陷和大盆地裂缝在我国也迅速发展,逐渐成为世界上影响广泛的重要地质灾害和自然灾害。

四、我国地震地质灾害的预防策略

1.组建地震灾害预防体系

(1)对所辖区域内各单点地质地震灾害风险隐患监测点,设置地灾监测管理桩、边界监测桩、警示牌,编制一个单点地质防灾应急预案,向相关地灾监测管理人员、责任人和其他监测管理人分别发放当地防灾管理工作应急任务,明确各地质受灾点灾害隐患监测点的所在位置、大小、范围、类型、诱发性等因素,落实当地监测管理人员及其他监测人的责任人及当地险情可能发生后的地灾应急处置措施等;向当地受灾害威胁的人民群众发放当地防灾管理工作灾害防范应急手册,确定当地险情可能发生时的应急报警处置信号和应急撤离安置路线及应急避险安置地点。(2)建立健全管理体系。各镇各区乡道街根据需要及时指定汛期安排所有驻守各个片区安全地质监测工作队员和每个驻守片区上级相关部门负责人,各驻守片区西部地质安全地震监测灾害隐患巡查点和隐患排测定位点根据需要指定安排专门的安全地质群测群防相关工作人员,汛期期间所有驻守各个片区安全地质监测工作队员和每个驻守片区上级相关部门负责人都根据需要按照上级有关部门要求定期组织进行各个片区安全地质灾害巡查隐患情况调查、巡查点和隐患定位排查等各项准备工作,群测群防相关工作人员对各片区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定位点都根据需要定期进行一周两次、雨季每天一次加密的定期隐患巡查,做好安全地质监测隐患排查工作记录。

2.强化地震灾害勘察力度

运用先进的地震科学检测技术,识别当前施工中正在进行的地质灾害的最大可能性和准确的分布位置情况,以有效保护各区城镇、企业、主要交通干道、桥梁等基础设施的安全,在区域内进行重点工程建设,必须首先对当前地质自然灾害进行定性和定量的检测,定性可以与检测量化相结合来评价当前建设区域地质灾害的整体动态发展趋势,并应避免在有地质灾害的地区发生灾害。制定完整、科学的防震防灾工程规划,针对不同的防灾工程建设不同的减灾、防护、加固设施。根据地质调查和地质评价的分析结果,在适宜的位置建设开发基地,结合开发区的地质和自然环境条件,进行合理的开发,从而尽可能减少地质灾害可能造成的生产人员伤亡和其他经济损失。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地震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属于一项周期长、难度大、且防治过程与内容十分繁杂的高难度工作,涉及内容十分广泛。因此,有关部门应当进一步掌握我国地震地质灾害的各种类型,根据类型采取针对性防治措施。此外,还应在确定地震地质灾害类型后分析分布特征,只有这样我国地震地质灾害才能得到有效防治,社会大众与经济发展才能越发理想。

参考文献:

[1]苏立彬,郭永刚,吴悦.基于GIS的西藏地区活动构造分布特征及地震灾害危险性分析[J].科学技术与工程,2020,508(03):395-401.

[2]王盈,金家梁,袁仁茂.藏东南地区地质灾害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分析[J].地震研究, 2019,191(03):126-135.

[3]徐煜,赵其华,王旭.松坪沟地质灾害发育分布及主控因素研究[J].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 2020,89(01):25-30.

[4]李升甫,贾洋,杨天宇.基于空间分布特征的川九公路沿线地质灾害诱发条件分析[J].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20,36(03):110-115.

[5]杨志华,郭长宝,吴瑞安.青藏高原巴塘断裂带地震滑坡危险性预测研究[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21,48(5):91-101.

[6]李雯,陈文凯,周中红.中国大陆地震灾害生命损失时空特征分析[J]. 灾害学, 2019, 034(001):222-228.

[7]王俊勤,羅进华,张广旭.琼东南盆地陵水研究区海底地质灾害类型、分布和成因机制[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19, 039(004):87-95.

[8]刘小梅,吴晶,梁春涛.龙门山断裂带最新地震活动特征及其意义[J].地球物理学报, 2019,62(04):126-136.

作者:潘长斌 陈培聪 方创首

地震地质灾害论文 篇2:

城市地震地质灾害及其预测问题分析

【摘 要】本文主要分析地质灾害的相关问题以及如何预测地质灾害,从而有效的预防城市地震,地质灾害的发生。

【关键词】城市地震;地质灾害;预测

中国很多经济发达的大中型城市都存在地震,地质灾害的隐患,因此对大型城市地震地质灾害预测非常重要。本文主要结合城市地震地质灾害,分析其预测措施。

一、城市地震地质灾害分析

(一)永久地面位移

在大地震期间,地面可能会永久地向上,向下或侧向移动到新的位置(在极端情况下,最大可达10或更大的m,30或40 ft)。地面位置的这种变化也会使地面倾斜,这可能会导致道路和公用设施的中断,并且在沿海城市中,还会导致港口设施的淹没或出现。甚至不到一米(一英尺或两英尺)的地面偏移也会对基础设施造成严重破坏。

(二)地表破裂

在大多数地震中,沿着断层迹线会发生一些地表破裂。这会产生断层陡峭度,其垂直位移可能高达几m(最大10 ft或更多)。这可能会破坏道路和公用事业,任何破裂的建筑物都可能遭受广泛的破坏。

地震期间的大地破裂也可能发生在次生断层上。地震引起的地球表面破裂也可能发生在表层沉积物的薄弱区域中,这些薄弱区域会破裂并扩散。如果破裂的表层发生了足够的扩散,则可以将其分类为滑坡。

(三)滑坡和雪崩

在陡峭的山坡和山区,大地震可能引发许多滑坡,崩塌或雪崩。这些会损坏滑坡路径上的建筑物,城镇或道路。

(四)液化

如果细颗粒或中颗粒的未固结沉积物被地下水饱和,地震期间发生的震动可能会导致沉积物颗粒彼此失去接触并悬浮在水中,从而将固体地面暂时变成液体地面。建筑物和其他结构可能会在液化地面中下沉,倾斜或滑动很短距离,从而造成严重损坏。

(五)着火

火灾是地震的次要而不是主要的影响。断裂的电线和天然气管道通常在地震期间引起火灾。使问题更加复杂的是,地震破坏也可能中断供水,使得不可能用消火栓中的水扑灭大火。大地震造成的大火烧毁了这座城市的大部分土地,对建筑物造成的破坏比地震期间的地面震动更大。从2003年到2032年,一次或多次6.7级或以上地震的概率为62%。该结果包括未显示断层的14%的地震几率。

二、城市地震地质灾害的预测

科学家距离能够预测地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一个好的预测必须准确地确定地震发生的地点,发生的时间以及震级,以便人们能够撤离。不必要的疏散是昂贵的,并且使人们在下次订购疏散时不相信当局。地震发生的位置是最容易预测的特征。科学家们知道地震发生在板块边界,并且往往发生在地震发生之前的位置。地震多发的社区应始终为地震做好准备。这些社区可以实施建筑法规,以使结构抗震。地震何时发生更难以预测。由于随着时间的推移,断层上的应力会以相同的速率累积,因此应定期发生地震。但是到目前为止,科学家们甚至无法预测地震发生的时间,甚至几年之内。

有时在大地震之前会出现征兆。小地震被称为前震,有时在大地震发生几秒钟到几周之前发生。但是,许多地震没有前兆,小地震并不一定要发生大地震。通常,断层周围的岩石会随着微裂缝的形成而膨脹。由岩石中的应力积累引起的地面倾斜可能在大地震之前发生,但并非总是如此。地震前,井中的水位会随着裂缝的进出而波动。这也是大地震的不确定因素。在地震发生之前,P波和S波的相对到达时间也减少了。地震学是对特定区域地震发生的频率,该区域发生哪种类型的地震及其原因的研究。

在地图上汇编的地震震中显示,在全球范围内,大多数地震发生在太平洋沿岸,从中国到中东的南亚山区以及地中海地区。地震震中还追踪了横跨海洋各层的洋中脊,由于几乎所有地震都发生在断层上,因此要确定更精细的地震风险,主要包括识别,映射和研究每个州或地区的活动断层。但是,许多活动断层被隐藏了,要么是由于它们在地表形成的任何陡坡都被沉积物,土壤和植被侵蚀或覆盖了,要么是因为它们是盲断层。在隐伏断层上发生一次或多次重大地震并且已经研究了地震波以确定其位置和断层运动类型之前,通常不会识别和定位隐伏断层。

用于确定区域地震活动性的信息包括,根据以下推论得出的过去地震发生的频率:

历史记录

考察史前地震记录证据的地质研究

已知活动故障的位置

收集该地区最近发生的地震的地震数据

就板块边界而言,该区域的构造背景,以及如果附近存在板块边界的信息

根据GPS设备的测量结果以及在钻孔中进行的应力和应变测量,该地区的地壳承受的应力和应变

该区域的地下地质层和结构基于地质制图的横截面,钻探数据以及地壳和地幔深层的远程成像

基于此信息,可以对特定区域的地震风险进行统计量化。例如,可以为特定地震带估计下个世纪或未来10年发生大地震的几率。但是,还没有科学的方法可以准确地预测下一个特定区域的下一次地震发生的时间,发生的地点或震级。科学家已经研究过使用可能的地震前指标,例如地面倾斜,井水位变化,断裂带附近地下水的变化,断裂带周围土壤的电导率变化,地震活动的变化或模式等。

结语:

完善城市地震灾害的分析,并建立预警机制,对城市发展非常重要。本文分析了地震地质灾害,并提出了预测措施。

(作者单位:平顶山市地震台)

作者:陈锋

地震地质灾害论文 篇3:

汶川地震地质灾害调查

摘要:通过对北川、汉旺和都江堰等地区地震后的地质灾害调查,发现山体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现象主要集中在实际烈度8度以上区域。调查还发现即使在高烈度地区,毛石挡墙、混凝土挡墙和锚喷支护均具有较好的抗震效果,其中以锚喷支护的抗震效果最好。在地震荷载的作用下,毛石挡墙往往表现为上部和中部沿水平灰缝的剪切破坏;混凝土挡墙表现为阳角附近的开裂;由于錨喷支护为柔性支护,则基本没有裂缝出现。

关键词: 震害;滑坡;崩塌;挡墙;锚喷支护

Key words: seismic demage;landslip;collapse;retaining wall;anchor-shotcrete retaining

引言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发生了8.0级地震,地震引起山体滑坡、岩石崩塌和泥石流,造成了河道堵塞,道路、建筑物的损坏和大量人员伤亡。根据国家汶川地震专家委员会对汶川地震及次生灾害的调查表明,地质灾害多达12000多处,潜在隐患点近8700处,有危险的堰塞湖30多座[1][2][3]。

作者对绵阳、北川、安县、绵竹、都江堰等地震灾区进行了震害调查。本文就地质灾害类型和各种挡土结构的抗震效果进行简单的分析和总结。

1 地震造成的地质灾害

调查地区的设防烈度为:成都、北川、绵竹、都江堰、安县为7度(0.1g),绵阳为6度(0.05g);而地震实际烈度为:成都6-7度、北川11度、北川擂鼓镇10度、绵竹8度、绵竹汉旺镇9~10度、都江堰9~10度、安县为8度、绵阳7度。

从现场调查的情况看,地震造成的地质灾害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1 滑坡

本次地震造成了大量的山体滑坡,其中主要集中在实际烈度为8度、特别是8度以上区域,且均为震前普查时确定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其中最为严重的是北川老县城的滑坡和唐家山滑坡;前者直接摧毁了近半数老县城建筑,后者导致了唐家山堰塞湖出现。图1为北川县城震前美景,图2为地震滑坡后状况。

图1 北川县城(震前)

图2 北川县城震后滑坡

1.2崩塌

本次地震同样造成了大量的山体崩塌,也主要集中在烈度为8度、特别是8度以上区域,同样均为震前普查时确定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图3、图4为北川县城崩塌现场。

图3 北川县城崩塌现场

图4 北川县城崩塌现场

可以看出,原来的抗震设计规范在确定各地设防烈度时,断裂带位置的设防烈度等级明显偏低。如北川县城,当时设防烈度为7度而实际烈度达到了11度;因此,建议现行抗震设计规范以此为戒,对近断裂带地区的设防烈度予以必要提高。另外,鉴于本次地震引起的地质灾害所造成的巨大损失,建议现行抗震设计规范将“不应在危险地段建造甲、乙、丙类建筑”调整为“不应在危险地段建造各类建筑”。

2、挡土结构在地震荷载作用下的破坏特点

本次调查发现,在此次地震中,支护结构的破坏程度与建筑物相比要轻很多。既使是在烈度为11度的北川县城,支护结构也只是出现局部破坏;而在烈度为9~10度的汉旺和都江堰,支护结构仅有轻微破坏,有的则完好无损。图5~图8分别为毛石、混凝土挡墙和锚喷支护的震后状态。

图5 北川某毛石挡墙震后破坏

图6 北川某毛石挡墙震后破坏

图7 东汽(汉旺)某挡土墙拐角处开裂

图8 都江堰市某锚喷支护震后状况

可以看出,毛石挡墙上部和中部沿水平灰缝的横向剪出是其破坏的一个主要特点。其原因是由于毛石挡墙水平灰缝处砂浆的强度较低,在地震水平荷载作用下,剪应力大于水平灰缝(薄弱处)的抗剪强度,导致上部挡墙的水平剪出;因此在高烈度区域,对毛石挡墙应提高砌筑砂浆的强度等级,并合理设置钢筋混凝土构造柱,以减轻毛石挡墙的破坏。

混凝土挡土墙的破坏主要体现在转角处(主要是阳角)的开裂,但对整体稳定没有大的影响。其原因是其阳角处在地震水平力的作用下拉应力局部增大,造成该部位开裂;因此在高烈度区域,应在挡墙阳角处设置横梁或水平拉筋等措施。

由于锚喷支护为柔性结构,岩石(土体)锚杆和面层与岩(土)体组成了一个较为完整有机的整体,因此基本未见裂缝或破坏。

3、结语

此次北川、汉旺、都江堰等地的震后地质灾害调查结果,给与我们以下启示:

(1)地震造成的滑坡和崩塌是导致建筑物破坏、道路损毁、河流堵塞和重大人员伤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2)地震造成的滑坡、崩塌等次生灾害,主要集中在实际地震烈度8度及以上地区。

(3)地震造成的滑坡、崩塌等次生灾害的位置在震前基本均已确定为地质灾害的隐患点。

(4)在建筑物选址时,一定要进行地质灾害評估,应杜绝在地质灾害的隐患点处进行工程建设。

(5)在地震的高烈度区,毛石、混凝土挡墙和锚喷支护的护坡作用是明显的。

(6)毛石挡墙在地震荷载的作用下,往往表现为上部和中部沿灰缝的水平剪出破坏;混凝土挡墙在地震荷载的作用下,往往表现为阳角附近的开裂;锚喷支护的抗震效果最好,基本未发现有裂缝出现。

参考文献:

[1]王焕,李海兵,司家亮.《汶川地震断裂作用研究新认识》[J],地球学报,2015,36(3),257-269

[2]许冲,戴福初,徐锡伟.《汶川地震滑坡灾害研究综述》[J],2010,56(6):860-874

[3]曹振中,袁晓铭,陈龙伟.《汶川大地震液化宏观现象概述》》[J],2010,32(4):645-650

[4]《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2008版)[S],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北京,2010

[5]《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12)[S],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北京,2012

作者简介:

胡安春,男,山东省淄博人,主要从事建筑工程管理等方面工作。

作者:胡安春

上一篇:隐性课程教学论文下一篇:实践主义音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