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教学质量管理论文

2022-04-20

摘要:目的将“四结合”教学模式应用于医用化学教学改革当中,以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方法借鉴前人的应用与研究,在此基础之上将四结合教学模式与医用化学教学相融合,使二者的联系更为紧密,对四结合教学模式在医用化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及在其他学科中的推广进行研究与分析。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化学教学质量管理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化学教学质量管理论文 篇1:

化学教学运用PDCA工作法的尝试

摘要:结合“物质的量”的教学案例将企业质量管理的一个基本方法——PDCA工作法运用到化学教学过程中,以吸收PDCA工作法的有益理念,对化学教学进行教学质量全程控制,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关键词:PDCA工作法;中学化学教学

PDCA工作法是一个科学的、现代化的管理方法,具体包括计划(Plan)、实施(Do)、检查(Check)、总结(Action)四个质量控制阶段,其核心理念在企业质量管理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近些年也已运用在许多其它的研究领域,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本文试图对其如何运用在化学教学中,进行教学质量全程控制作初步尝试。

1PDCA工作法简介

PDCA工作法的四个质量控制阶段是首尾相接周而复始的循环程序,由美国工程师戴明(博士)于1950年创立,也称PDCA循环[1]。它是一个周而复始,不断发现问题,不断解决问题,以达到质量提高的循环程序。PDCA工作法四个阶段的基本内容为:

Plan阶段:计划阶段。根据市场的需求,发现自身产品的缺陷与不足,再确定产品的质量及其改进的目标、具体的步骤和方法。

Do阶段:实施阶段。根据实际情况执行计划好的方案,以实现既定的质量目标。

Check阶段:检查阶段。在执行计划的基础上,检查计划执行的情况和效果,找出与计划质量目标偏离的原因、发现执行计划过程中的不足。

Action阶段:总结阶段。对检查出的问题和经验进行分析、评价、总结。

这四个阶段是一个循环体系,可以用图1来表示。

在PDCA循环中,每一个阶段内又可以进行小的PDCA循环。PDCA循环的特点是:4个阶段的工作完整统一,缺一不可;大环套小环,小环促大环,阶梯式上升,循环前进。如图2所示。

2PDCA工作法在“物质的量”教学中的运用

2.1计划阶段——备课

2.1.1分析现状,发现问题

分析现状就是对当前产品生产过程进行分析,找出产品与市场需求之间存在的不足。教育也是一种服务性行业,学校提供的是知识、道德、品性的服务。英国学者萨利斯(EdwardSallis)将直接接受学校教育服务的学习者划分为一级消费者。学生作为教育的一级消费者,他们对课堂教学应该最有发言权,这和当前新课程倡导的“以学生为主体”、“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理念是一致的。

在化学教学中,分析阶段所要做的工作主要是掌握学生的化学基础知识储备情况、学生的学习动机、兴趣、需要等,运用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实施教学活动,只有这样,才可以从容地把握将要传授知识的深度和广度,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例如:“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是高中化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之一,理论性强,内容抽象。物质的量、摩尔质量是化学计算中经常要用的物理量,在整个高中化学计算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对学生来说,刚开始接触这个概念时,很难理解,肯定会产生各种与此概念相似的错误概念,如“物质的质量”、“物质的数量”、“物质的重量”等,这些错误概念无疑会影响学生正确概念的形成。

2.1.2研究问题,找出因素

在PDCA工作法中要重点找出产生质量问题的因素,建立解决问题的支点。故在“物质的量”的教学中,教师在充分掌握了学生的学情后应认真分析问题存在的各种因素。如学生易混淆的“物质的质量”、“物质的数量”、“物质的重量”等概念是学生在字面上的误解,这只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稍加解释即可解决。学生以前学的物理量都是宏观方面的,而新概念“物质的量”是微观和宏观之间的桥梁,如何让学生从宏观世界进入到微观世界,建立两者之间的联系才是教学的重点。教师在对学生和教学内容有了充足的了解后,才可以通过下一步制定的计划来展开自己的教学。

2.1.3确定目标,制定计划

针对影响质量的主要因素制订解决措施,提出改进计划,制定出质量目标。计划阶段在PDCA工作法中处于基础性地位,好的教学计划可以对症下药提高学习效率,学生学习积极性也会相应增强。

“物质的量”的教学属于概念课教学,根据对概念教学的一般原则,主要采用讲授法、形象化的启发式教学法、类比逻辑方法来帮助学生理解概念并掌握运用概念[3]。首先,在教学计划中选用解决学生“错误概念”的教学方法,制定出质量目标,即教学目标;其次,针对学生对微观世界了解较少的特点,在上课之前可以采用与日常生活贴近或学生已掌握的知识进行导课;然后,根据分析的结果可在“物质的量”的教学中采用“对比法”进行教学,通过对比,让学生能够形成正确的概念;再次,为了让学生加强“物质的量”的概念和与其它概念之间的异同,可以采用“图示法”进行教学;最后,因为“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属于实际运用,故在新课结束后还应该留有一定量的练习进行训练。

2.2实施阶段——上课

此阶段就是执行计划阶段制定的计划,对可能出现的不良因素进行预防和控制,针对“物质的量”概念教学中可能出现的一些问题,采取以下步骤进行控制:

首先,在教学之前,让学生去查阅有关原子、分子、电子等粒子发现的化学史,并作充分的记录,此活动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对微观世界有一定的了解,为即将要学的新课做好前期知识准备;“物质的量”是针对微观粒子的,对学生来说又是新概念,故在引入概念的过程中可以采用学生熟悉的化学反应2H2+O2=2H2O C+O2=CO2等复习化学方程式,建立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联系。

在教学中应指出,物质之间发生的这些化学反应,表现出来的是外在的化学现象,其实质是由肉眼看不见的分子、原子及离子之间以一定数量关系进行的,如何把看不见的微观粒子和可见、可称量的宏观物质联系起来?这时引入“物质的量”的概念。为了消除学生的错误概念,应从它是一个基本的物理量入手,强调“物质的量”四个字是一个不可拆开的整体,也不能拆开来理解,它与“物质的质量”、“物质的数量”、“物质的重量”的概念截然不同。教师再作简要讲解:“物理量”是用于描述物质的某种属性,如:“质量”这个物理量,用于衡量物体的惯性大小;而“物质的量”这个物理量,则用于衡量微观粒子数目的多少。

其次,通过对比表(见表1)将其和其它的物理量进行比较,加深学生对“物质的量”的概念和与其它概念之间相同点和不同点的认识:

科学上是用12g12C(即0.012kg12C)所含有的碳原子数作为一个集体或称一个系统(基准)来度量物质的量,从而把微粒(微观粒子、难于称量)和微粒集体(宏观物质,可称量)联系起来。通过问题提出12g12C含有的碳原子是多少呢?接着指出这个数就是阿伏加德罗常数。通过这样引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概念,指出其符号NA、近似值及与物质的量(n)和粒子数量(N)之间的关系:

最后,指出一种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量)是以12C的质量的1/12作为标准,其它元素原子的质量与它相比较所得出的数值。用12g12C所含碳原子数作为标准的原因,是因为1mol12C的质量是12g,6.02×1023个碳原子的质量是12g,这样就可以推算出1mol任何原子的质量就是以克为单位,数值上等于其相对原子质量;1mol任何分子的质量就是以克为单位,数值上等于其相对分子质量;同样,1mol任何离子的质量就是以克为单位,数值上等于其相对离子质量。教师在介绍了上述知识之后继而阐述摩尔质量的概念,即1mol物质的质量,其单位是“克/摩”,符号为g/mol。物质的质量、摩尔质量和物质的量之间的关系可用下式表示:

在课结束之前安排与本节课教学内容有关的题目让学生进行练习,以便巩固所学知识。

2.3检查阶段——评价

该阶段的目的是检查实施预定计划后的效果,发现解决问题的最有效的办法,找出可能更有效的措施。此阶段可以通过评价和验证两个步骤来达到。确保解决方案是否可以很好地达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在化学教学中可以通过课堂问答、课内小测验、课后作业、考试等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了解,从评价的结果中得出实行的方案是否达到预期的目标,是不是合适的方案。具体体现在化学教学中就是作业的修订评讲、试卷的讲解、包括课外辅导等。按上述步骤进行“物质的量”教学后,还应该让学生进行一定量的练习,通过练习发现学生对概念的理解程度,暴露出仍存在的问题,再将这些问题放入下一个PDCA循环中,进行下一轮的PDCA循环,直至最终解决问题,尽量的使最多的学生获得最多的知识。针对此节课的特点设置了一些练习:

【问答】1.物质的量的单位是什么?

2.物质的量、物质的质量及摩尔质量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计算】1.0.5mol氢气中含有多少氢分子,含有多少氢原子?

2.0.5克铝原子的物质的量是多少?

3.核内有8个中子的1个氧原子的质量为2.657×10-26kg,以该氧原子的1/16作标准来表示,另一种原子x的相对原子质量约为207.2,则1个x原子的实际质量约为多少?

2.4总结阶段——反思

此阶段目的是回顾过程中一些可以提高质量的方案,将这些好的工作方案制度化、标准化,并纳入以后正常的工作程序中,重新开始PDCA循环;将失败或不足的地方进行归纳,避免以后再发生同样的错误,留下的还未解决的问题进入下一轮PDCA循环。此阶段具体体现在教学中,就是教师对教学活动的反思,这也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教育面对的是具有主动性、可变性,具有思想的学生,而不是客观的机器,所以PDCA工作法在教学上运用时切不可以将总结出的经验作为一成不变的定律,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对策,学生的知识储备状况应该直接决定教学的计划,这也符合“教学有法、教无定法”的教学原则。

通过对学生学习“物质的量”情况的检查,可以发现通过利用对比法和图示法进行教学后,学生对概念的区分状况较好,物质的量、阿伏加德罗常数和微粒数之间的换算关系了解情况较好,但对12g12C所含碳原子数作为标准还有些迷惑,应将此问题纳入下一个PDCA循环中去,在下节课开始时强化这方面知识的学习。通过这样的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终达成预定的教学目标。

3结论与思考

通过对以上教学案例的分析研究发现,PDCA工作法可以很好地运用在“物质的量”的教学中,同样运用在化学其它内容的教学上也是合适的。下面结合化学课堂教学的特点和PDCA工作法的四阶段特点,将PDCA工作法运用在化学教学中的情况用下列鱼刺图(图3)来表示。该图的化学教学过程,遵循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的教学程序。此鱼刺图只画出了单线程的化学教学过程,在PDCA循环中是由多个这样的鱼刺图首尾相连组成的。通过单线程再到以下循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制定计划→实施计划→检查→总结反思→发现问题的密闭过程。

通过以上研究和图示可以发现,PDCA工作法的计划、实施、检查、总结四个阶段和教学过程中的备课、上课、评价、反思四个阶段能够有机地联系在一起,通过吸收PDCA工作法中有效的全程质量控制理念,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不足,将未解决的问题纳入下一个PDCA循环,并最终解决问题,提高化学教学质量。此研究仍处于初始阶段,故仍存在许多不足,如何更有效的将PDCA工作法与化学教学相结合,还有待进一步的探索。

参考文献

[1]金广林.全面质量管理实用方法[M].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1990:35-36.

[2]农俊彬,韦湘.PDCA工作法在照片质量控制中的应用[J].实用放射学,2001,17(7):551-554.

[3]马艳秋.物质的量教与学设计[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4,(10):9-10.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作者:江家发 马旭明

化学教学质量管理论文 篇2:

刍议医用化学教学改革

摘  要:目的  将“四结合”教学模式应用于医用化学教学改革当中,以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方法  借鉴前人的应用与研究,在此基础之上将四结合教学模式与医用化学教学相融合,使二者的联系更为紧密,对四结合教学模式在医用化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及在其他学科中的推广进行研究与分析。结果  通过对四结合教学模式在其他学科中的应用实践,对四结合教学模式在医用化学中的应用进行完善与改良,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结论  四结合教学模式是医用化学教学改革过程中提升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与方法,是推动医用化学教育教学发展的新方法。四结合教学模式能够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对学生的能力培养充分,还可强化学生理解与记忆,是优质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医用化学  四结合教学模式  教学改革  能力培养

大連大学医学院首次构建并提出“专业教育与人文素养结合、基础教学与临床应用结合、教学过程与科学研究结合、教师引导与学生自主学习结合”的“四结合”教学模式[1],旨在促进学生综合发展、提高自学能力、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以推动现代应用实践型人才培养机制和医疗事业的发展与进步。四结合教学模式从社会需求及现代人才短板问题角度出发,将教学模式与人文、就业、科研与学生四者创新式的结合,为推动医学教育事业的发展及深化高等院校教育教学改革进程添砖加瓦,为医学教学与实践提供了新思路与新方向。

1  我国高等院校教育现状

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课堂教学始终以教师为主,而教师在课堂上采取的是“满堂灌”这类陈旧的教学方式,机械地向学生灌输知识[2],许多教师看轻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忽视课堂教育与实践教学对学生能力培养的机会,这样的低效守旧的教学模式所培养出来的学生与现代社会的高质量综合应用型实践人才的需求背道而驰。医学专业本就存在着学习难任务重、学科多、易遗忘等许多难关尚未攻克。对于大一新生而言,医用化学极强的专业性与极抽象、晦涩的知识点已经让学生不堪重负,再依照传统教学的方式开展教学,将使得课堂教学的价值损耗殆尽。随着时代发展,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快速推进,高校教育质量问题日益严峻[3],对于医学专业来讲,教学质量直接关系到医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与医疗水平发展,故作为高等医学院校,其改革发展进程推进的必要性显而易见。提高课堂教学的时效与质量水准,必须让学生在学科知识学习的过程中随时间推移形成专业所需思维与理论及技能水平,授课教师必须随时根据相关政策的发展不断革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以应对现今教学质量下滑、教学水平下降的严峻问题。

2  四结合教学模式在医用化学教学中应用的意义

医用化学学科作为基础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时间紧短、理解难、重点多等原因导致医用化学的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暂且没有明显提升。四结合教学模式的提出,让教学模式不再是冰冷机械的硬套路,而是具有灵活变动、人情冷暖的人性化教学模式。四结合教学模式将课堂赋予使命感,在授课过程中通过间接影响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互动,与其他教学模式相比立分高下,现就四结合教学模式的应用意义及影响展开分析。

2.1 意识形态方面

作为基础医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医用化学在为临床医学专业知识奠定基础的同时,还起到沟通临床医学与基础医学的桥梁作用,其教学意义十分重大。对分课堂教学模式为医用化学教学提供了新颖的教学手段,还将医用化学对其他学科的指导奠基与思维影响作用成功的学习构建新认知与新方法。基础医学学科不仅要为专业学习奠定理论与实践基础,还要对意识形态方面进行干预。在教学中不仅要教给学生学科知识,还要对学生的职业素养与临床思维进行启蒙与教育,对于医学专业的学生而言,不仅要对自己的职业负责,也要对学生的从业思想进行纠正。同时通过医用化学教学的平台对学生的临床思维进行培养,对学生日后的学习与从业帮助都是非常有效的,引导学生积极运用临床思维进行思考,运用临床思维解决问题是十分有必要的。

2.2 临床应用方面

四结合教学模式更多的侧重点即是临床,对临床一线工作所需能力的培养效果与影响均十分可观。通过学生自主学习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与研究能力,进而通过课堂简单讲解锻炼学生短时间内的信息捕捉能力与瞬时记忆能力,研究讨论阶段即是对学生团队意识与团队协作能力的锻炼,通过团队之间的交流探讨锻炼学生的沟通与交流技巧。所以四结合教学模式是依照临床一线工作的每一个环节去设定培养机制,对学生进入临床学习与工作的帮助巨大。

2.3 科学研究及综合能力方面

不同体制环境、不同发展阶段的高等教育改革呈现出不同的动力模式[4]。医用化学相对于医学基础科学研究是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医学科研的理论与实践基础均来源于医用化学。故而对医用化学教学的研究与探讨直接关系到科学研究的层次。四结合教学模式对于科学研究的基本能力培养亦是十分注重的,科学研究需要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和熟练的仪器操作水平,所以大一学生的科研能力培养也需要得到重视。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是在实践与理论教学中应用四结合教学模式,将理论与实践教学、科研思维培养、科学实践途径三者同时纳入培养范围,对学生的综合发展大有裨益。

3  四结合教学模式的优势与不足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越来越多的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被引入医学教育[5]。研究学习观念对了解学习者的学习状况非常重要[6]。四结合教学模式与医用化学教学的融合与创新不仅在提高教学质量与培养质量方面,更是为学生的专业、职业动向、今后就业的发展与进一步深造奠定基础,但辩证地看待四结合教学模式,在不同程度上存在一些不足,现对四结合教学模式的优势与不足进行分析。

3.1 应用优势的分析

四结合教学模式,不仅是因为其教学模式的灵活与高效率,更是因为该教学模式将医学人文与学科教学进行了融合,这是许多教学模式所无法达到的。通过四结合教学模式,不仅可以对学生的专业知识与临床思维进行培养,还能端正学生的职业认知与态度。作为教学模式,四结合教学具备许多教学模式的特点,其内涵清晰明确,并且兼容许多教学模式的教学特点。且四结合教学模式不仅可以用于课堂教学,甚至可以用来作为医学专业培养准则来应用,四结合教学模式对于医用化学及其他基础医学学科的教学与学科价值的发掘十分有效。

3.2 尚需解决的问题

高等教育改革是推动教育发展的源动力,而教育改革更需要解决发展中的多项问题[7]。现代高等医学教育对医学生的培养准则都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发展进步。医学教育事业改革与培养对医疗水平与科学研究的发展与实践至关重要,四结合教学模式在医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开展与进行尚需改进。四结合教学模式对学生的要求很高,需要学生在课前做好预习,并且通过自学对授课内容有足够的了解,不然很难将课堂教学与讨论研究的作用发挥出来。四结合教学模式由于需要教师与学生通过不断地沟通引导学生的思考方向并在交流的过程中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与内化程度,需要任课教师自身具有较强的沟通与判断能力。

4  结语

教育的主要作用之一,是培养未来的劳动者去应对时代的挑战。医学教育的发展与进步所涉及的范围较广泛,影响也较为深远,故推动医学教育发展是现阶段“雙一流”建设下较为重要的一步,如何将四结合教学模式进一步完善创新并推广至其他医学专业的教学当中,尚需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 曾常茜,李东霞,宋真,等.“四结合”教学模式的构建及其在医学教学中的应用[J].基础医学教育,2018,20(12):1074-1075.

[2] 田卫军.关于高等数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才智,2019(21):45.

[3] 刘强.从质量管理到质量治理:高等教育质量发展的创新图景[J].当代教育科学,2019(7):55-60.

[4] 王少媛.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动力机制解析与重构[J].中国高教研究,2019(7):56-62.

[5] 刘春华,李明杰,李峰.对分课堂联合CBL教学法在神经病学教学中的应用[J].卫生职业教育,2019(17):72-74.

[6] 崔振华,杨艳萍.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对英语学习者自主学习观念的影响调查[J].中国教育学刊,2019(1):72-74.

[7] 韩丽云.教育智库推动高等教育改革的探讨[J].智库时代,2019(28):158,160.

[8] 杜婷婷,彭爱辉.以跨学科教育改革为核心创建一流本科教育[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9,35(7):138-141.

作者:赵士博 于惠霖 潘智 黄锁义

化学教学质量管理论文 篇3:

高中化学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策略探究

摘要:在高中化学科目的教学中采取正确的策略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成绩,实现高中化学教学目标和任务的顺利完成。同时积极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丰富的高中化学基础知识,开拓了学生的思维和模式,有利于实现学生的全面成长和发展。由于高中化学科目的实践性较强,需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实践兴趣,可以实现科学理论与实践综合能力的相互融合。

关键词:高中化学;学习兴趣;策略

分类号:G633.8

1.高中化学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性

1.1高中化学比初中化学科目学习内容有所深化

初中阶段的化学学科是学生掌握的基础学科,对于学生来说,学习的知识内容和相关概念较为容易掌握,高中阶段随着知识的扩展、内容的深化和范围的逐渐增大,学生的学习压力逐渐增加,容易造成学生在高中化学与初中化学的学习方式有所不同。因此,教师在对知识的讲解过程中,教学模式也会发生很大变化,尤其是增加了化学实验的内容,需要学生掌握基本原理才能够实现解题思路,这就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过多的练习以及压力使得学生产生一定的厌烦情绪,而教师需要优化教学模式,根据内容的设置安排学生喜欢的教学方式,以此能够促进高中学生对此产生浓厚的科学好奇心,有利于帮助学生不断提高自己的高中学生学习成绩。

1.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探索知识能力

高中的学生处于叛逆时期,注意力较为分散,加上高中化学本身知识的难度,容易严重打击高中生的学习自信心,从而严重增加了高中生积极学习化学相关知识的积极性。通过教学激发高中生的积极学习化学兴趣,以此学生更好的理解掌握化学学习中的内容,帮助学生能够在心理上克服对于化学的恐惧,提高学生自主掌握学习的内容,在学习和探索的过程中实现理论与实践知识的转化。

1.3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实践操作能力

化学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其性质是一门抽象的学科,将抽象的东西更加形象和具体化,不仅仅需要采取有效的记忆方式,同时也需要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比如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在讲解元素符号以及化学方程的使用过程中需要加强学生对化学实验的操作技能,促进学生在实验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可以设置不同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索能力,有助于帮助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加强自身的记忆,促进高中生能夠找到自己的各种主动学习探研探究的方法,提高自己主动学习的探究效率,把探究的兴趣与创新能力相互教育互动有机结合,对于提升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实践操作能力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2.高中化学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策略

2.1积极引导学生,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

由于化学科目的特殊性,高中的化学内容和知识较初中知识难度逐渐增大,这就需要教师在设置课程目标的过程中,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基本能力进行探究,针对每个人的学习状态设定不同的题目以及拟定不同的学习计划,适当的增加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任务,并且能够以鼓励型的方式给予基础较弱的学生指导,在引导的学习过程中需要教会广大学生如何学会自主学习,加强学生自主活动学习的综合能力,逐渐逐步培养高中生的自主学习兴趣。

2.2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增加学生的实验能力

教师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将抽象的一些化学知识通过各种多媒体形式展现给每个学生,并且为了能够学生实验学习过程中不断增加每个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可以通过学习生活中的一些化学实验现象实例来帮助解释化学相关知识,加深每个学生对于相关知识的综合理解能力。比如在微观的物质结构内容理解中,学生缺乏一定的思维能力和想象力,则可以充分运用多媒体动画以及视频的演示方式为学生进行演示,并突出重点和难点,加强学生的好奇心,促进学生在实践中能够采用正确的方法开展自己的实验。另外,在难度较大的实验中,教师也要根据教学任务进行合理的安排,通过学生的好奇心开展实验,并且结合生活上的事例为学生设置多样化的问题,比如说“为什么不涂油的菜刀会生锈?”通过生活上的例子引入到氧化发生的效果,促进师生之间的沟通与学生的之间的讨论。

2.3教师针对课堂教学要进行反思,创新教学模式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需要对学生的学习状况具有充分的了解,在课堂中要观察每一位学生对于化学内容听课的反应,通过课堂导入以及课堂总结的方式,促进小组之间的合作,在讨论中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促进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并且在总结发言中能够畅所欲言,在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中,学生通过分享知识,提高思维能力,有利于提高课堂的效果。教师要认真倾听,并给予反馈,针对学生提出的疑问进行细致的讲解,给予学生积极的指导,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3.结束语

学生对于高中化学是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与教师的教学方式以及学生自身能力的发展有很大的关系,运用科学的和现代化的教学质量管理手段,把不断激发高中生整体学习兴趣放在首位,在重视学生学习成绩的过程中,合理的调节课堂氛围,提高课程资源的优质化,运用多种方法实现课程信息的整合,加强学生对于化学知识的理解和认知,提高学生探究事物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刘剑,陈玉艳.学科核心素养视角下的高中化学教学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18(19).

[2]胡先锦,胡天保.基于发展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化学教学实践与思考[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6(07).

[3]张军.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培养辩证思维能力的思考与实践[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6(15).

作者:胡艳超

上一篇:市域铁路电力线路论文下一篇:广播电视产业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