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性阅读初中语文论文

2022-04-21

摘要:阅读作为初中语文教学的主要形式之一,是学生获得知识、发展智力、提高能力的重要途径,是学生综合能力的体现,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学的根本目的不在于学生拥有多少文化知识,得到多高的分数,而在于拥有终身学习方法和能力。因此,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应该将重点放在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阅读技巧和方法上。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感受性阅读初中语文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感受性阅读初中语文论文 篇1: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探究

摘要:阅读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部分。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树立现代语文阅读教学理念;要营造平等、和谐、民主的教学气氛;以生活经验为教学切入点,掌握新知识;指导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使阅读教学收到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方法;探究

阅读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部分。《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提出了总体要求,在阅读教学中要培养学生阅读习惯及独立阅读能力;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通过阅读掌握基本的词汇、语法知识;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从中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学会制订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要求七至九年级学生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背诵优秀诗文80篇。由此看出阅读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位置。同时也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着力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通过阅读帮助学生获得语言、文字、修辞、逻辑、文学常识等语文基础知识,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想象等各种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审美能力。

一、要树立现代语文阅读教学理念

语文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是双向、互动的。在这个过程中存在着学生与作者(文本)的对话,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学生与学生的对话,教师与作者的对话,学生、教师与编者的对话等,但对话的中心是每一个学生个人,因此,要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要让学生自己学会阅读,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作为语文教师,要实现三个转变:变训练为主为积累为主,变深入分析为整体感知,变被动阅读为主动阅读,从而达到阅读教学的目的。

二、要营造平等、协和、民主的教学氛围

平等、和谐、民主的教学,首要的是教师对学生的爱,爱是学生的基本心理需求,爱是形成良好师生关系的核心,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是学生掌握知识发展个性的导航者和引路人,教师在教学中要以诚待生,以情育人,与学生建立浓厚的情感基础,使学生感到学习的愉快。因此,要转变传统阅读教学存在的追求共性,强调统一,忽视学生个性发展的做法。要实现《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在教学中必须营造师生平等、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使教学过程实现教学相长的互动过程,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以生活经验为教学切入点,掌握新知识

阅读教学是教师与文本、作者,学生与文本、作者,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角度对话。通过读者对语言文字的确认,以及对字、词意义理解,进而实现读者与文本之间相互作用。并对文本加以理解,使学生获得精神参与的愉悦。然而,在以往的阅读教学活动中,学生很少能产生这种愉悦。其主要原因就是传统阅读教学中,忽视了学生生活体验和情感经历,把阅读教学禁锢在课堂上,局限在课文中。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把学生的直接体验作为重要的阅读课程资源,尽可能地以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作为教学的切入点,使学生产生阅读欲望,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有效地促进学生新知识的建构。

例如阅读教学《真正的英雄》之前,可以让学生讲自己知道的英雄故事,并启发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什么是真正的英雄?紧接着就引入教学《真正的英雄》:“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里根对真正英雄的看法。”在阅读教学的起始阶段,就要密切联系学生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与探索新知的兴趣。

四、在语文阅读教学中需注意的几方面

1.教师要巧妙创设情境。在教学中教师要精心创设情境,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使学生处于良好的阅读心理状态,从而激发学生投入到阅读活动中去,使学生产生良好的阅读心理状态,关键是教师在阅读课的导入环节,要抓住学生的心,才能调动学生的阅读情绪。

2.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精心设计阅读问题。设计问题要联系学生的实际,所谓联系实际,就是学生在生活中接触到感知到的事物,设计的问题要难易适中,由浅入深,一环扣一环,层层推进,这样不仅能调动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而且能使学生的思维不断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使阅读教学收到较好的效果。

3.阅读教学中要重视情感教育。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是实现情感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因此,阅读教学要从语文学科自身特点出发,用好阅读材料,分析材料特点,挖掘材料中的情感因素,让学生在阅读活动中真情感受与体验,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激起审美情趣,感受快乐人生。

4.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教师要有目的地帮助和引导学生制订个人读书计划,并且适时地检查学生读书计划的落实情况。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可以适当举办不同形式的读书活动,让学生一起分享阅读的快乐,从而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五、指导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阅读技能和阅读方法。即感受性阅读、理解性阅读、鉴赏性阅读、比较性阅读。

1.感受性阅读。感受性阅读是阅读能力和方法的基础。感受性阅读是《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以“注重情感体验”为主要目的的一种阅读取向。张扬学生在阅读中的“言说权”,即在阅读中让学生自己来体验,凸现学生的阅读主体地位。学生用“心”去读,用“心”钻研,感受文章的精华。

2.理解性阅读。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品质和培养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在联系作者或文章主人公的时代背景的同时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和主人公的形象,从而实现知识的迁移,理论与实践结合。

3.鉴赏性阅读。就是语文教学的较高层次的阅读。通过阅读鉴赏优美的文学作品,从中获取身心愉悦。通过对作品的鉴赏,学习自己写作谋篇布局的思路,找到运用语言准确表达思想的门径,为形成自己的写作个性奠定基础。

4.比较性阅读。就是在理解作品的基础上,对作品进行较深入的分析。即使是同类作品,从文体到构思也有一定差异,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对作品进行认真分析,总结出作品中的某些共性,培养学生文学欣赏能力。

【责编 金 东】

作者:孙瑞红

感受性阅读初中语文论文 篇2:

初中语文阅读方法教学浅见

摘 要:阅读作为初中语文教学的主要形式之一,是学生获得知识、发展智力、提高能力的重要途径,是学生综合能力的体现,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学的根本目的不在于学生拥有多少文化知识,得到多高的分数,而在于拥有终身学习方法和能力。因此,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应该将重点放在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阅读技巧和方法上。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阅读方法

以下是笔者对学生阅读方法的系统总结,以期抛砖引玉。

一、感受性阅读

阅读的重点在于“读”字上,只有读了,才能知道文中的人、情、事、理;只有读了,才能体会作者当时的喜、怒、哀、乐;只有读了,才能品尝到文中的深、空、灵、透。因此,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一定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读,无论是朗读、默读,还是细读、略读,抑或是跳读、选读,总之,要用心读,让“心”真正地钻进了文章里,用心感受,感受文章的精华所在。

二、理解性阅读

理解性阅读是在感受性阅读的前提下,结合作者的背景和文章中主人公的时代背景,通过对作者文字表现和文中主人公的形象的分析,体会作者写作的意图和中心思想。理解性阅读重点在于强调知识的迁移、理论和实际的结合,是学生学以致用的重要途径,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行之有效的办法之一。

三、鉴赏性阅读

阅读是一种基本的智力技能,包含有一定的能力层级,而鉴赏性阅读就是语文阅读中较高层次的阅读境界。鉴赏性阅读不同于感受性阅读,它需要学生真正地去品味文章,通过对于优美文学作品的鉴赏,不仅能够从中得到品格的熏陶、身心的愉悦和思想的升华,而且还能通过作者观察社会的角度、认识事物的方法、谋篇布局的思路上得到语言、情感、思想表达的准确门径,从而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形成自己的写作风格和个性。因此,在初中阅读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思维和作者的思维合二为一,字正腔圆地朗读课文,深入体会文章内涵。

四、比较性阅读

比较性阅读即是要通过对同等类型文章的阅读,分析其中文体、构思、题材、布局等方面的差异,比较、分析、咀嚼,求同存异,让学生能够全面掌握知识,提高阅读能力。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将一些同一年代、题材、风格的文章放在一起,让学生进行比较和鉴别,从它们的语言表达方式,文章结构布局、语言风格特点和学习价值等方面,总结归纳出这些文章中的共性和不同,找到其中具有规律性的特点,提高自己的文学赏析能力。

(作者单位 陕西省宁强县教学研究室)

编辑 董慧红

作者:王富强

感受性阅读初中语文论文 篇3: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探究

摘 要:阅读教学课是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基本课型,它在整个初中语文教学中至关重要。高效活跃的阅读教学课堂,一定会对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产生极大的影响,学生综合语文素养也会得到很大提高。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阅读方法;理解能力

閱读教学既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又是不易突破的难点,这是一个不好掌握,但必须掌握的环节。教师应怎样有计划地引导学生掌握多种阅读方法和策略呢?

—、指导正确阅读方法

教师应避免教学中阅读指导的随意性和零散现象,力求有一定的指导体系,能系统地对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方法进行点拨。

1、感受性阅读是阅读能力和方法的基础。读书、读书,关键要去“读”。“读”了人才知道课文中的人物事情理趣,“读”了才能感觉到文章作者那颗心为什么会如此歌唱,“读”了才能品尝到文章的深透与空灵,将文章读上两三遍,或快读全文,或细读有关段落,或跳读扫描,或吟诵你喜爱的句子……总之,要用“心”钻进去,去感受文章的精华。

2、理解性阅读是培养阅读良好品质、提高品位和阅读能力的必经途径。在感性阅读的基础上,联系作者或文章主人公的时代前景,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及主人公的形象也就是文学性作品理解性阅读的方法之一。理解性阅读着力强调知识的迁移,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是学以致用的阅读途径。

3、鉴赏性阅读是语文教学中一种高层次的阅读境界。要真正进人语文的天地,进人“语文”的胜境,需要鉴赏阅读。鉴赏优美的文学作品,能够从中获得身心的愉悦,更重要的是能够借鉴作者观察社会的角度、认识事物的方法以及谋篇布局的思路,从而找到运用语言准确表达思想的门径,形成自己的写作个性。正因为如此,就要求阅读者将思维的触角深入到文章的内涵中去,将“读”的思维与作者“写”的思维契合在一起,然后字正腔圆、抑扬顿挫地诵读全文,声情并茂地美读一番,你定会顿觉热血沸腾起来,你的思维飘逸起来,你会感悟和深思。

4、比较性阅读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对作品作较为深人的带有创造性成分的阅读。即便是同类文章,其文体或构思或题材的差异依旧明显,从指导学生不断地分析、咀嚼、鉴赏以文章中“求同存异”,在“异中求同”中归纳出某些共性,找出规律性的认识,使学生在辨识中学会整体性比较,形成自己的文学欣赏能力。

二、初中阅读教学还是应该注重字、词、句、语段的教学

初中阶段,学生还是应该重视语言材料本身即字、词、句、语段的积累。

1、理解和分析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首先,正确理解词语的本义和使用义。词语,是理解文章的基础,它包括着非常广泛的内容,往往有几种含义。这就需要仔细分析。这一点在新课程教材的练习中也有所体现。其次,仔细揣摩和比较词语的内涵。词语的内涵,分析词语的搭配,要注意对词语表示的意义并加以区别。分析词语的搭配更要注意词语表示的意义的矛盾处,包括语言表面矛盾、语气矛盾和感情色彩上的矛盾等等。这些矛盾,常常隐含着语言主体复杂的情感,有着深刻的内涵。

2、推敲和领会重点句子的含义。在阅读教学中加强对重点句子的教学,不仅是理解课文的需要,也能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能力。

3、推敲重要语段的含义。我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并不局限于词语和句子,还注重语段的教学。通过对重要语段的教学,既可以了解课文思想发展的脉络和对事物的认识过程,又可以提高学生写作的能力。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学生找到关键语段进行重点分析,这样才能提高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在阅读教学中,应注重指导学生的运用与创新

在阅读教学中,应倡导“自主阅读——合作研讨——个性创新”式学习。这一方式的理念和做法是:学生阅读是学习的起点和基础,是个人独立研读、理解、把握文章的过程。要让学生反复阅读原文,要边读边想,要圈点勾画,并在阅读笔记上写出感受、欣赏、评价之类的内容。研讨要在自读的基础上进行,通过相互交流,质疑启发,深化理解。在研讨过程中,教师不但要起好组织、指导的作用,而且还要适时、适度地参与研讨,不能把学生的思路往既定的框子和结论上“靠”,而要鼓励思维的多向性和结论的多样性,培养学生多元的思维品质和思维习惯。“创新”是在自读研讨的基础上,各人把文章内容或形式的某方面和自己的某些生活经验、文化内存、思想情感等联系起来思考,通过比较延伸、联想和推测,提炼出某种和“教参”不尽相同的内容,并用简要的文字表达出来的过程。这个环节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还要运用发散思维、求异思维、逆向思维等。这一环节作为高层次的目标要求,教学中可视教材和学生实际灵活运用。

应注意的是:在研讨、创新的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引领作用,对学生的阅读习惯、思维方式、阅读体验等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必要时进行科学合理的纠正和引导,决不能无原则地对学生的思路、认识或见解等一概予以肯定或否定。

四、指导学生学会制订阅读计划

广泛开展课外阅读,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7—9年级),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有条件的学校应尽可能每周开设一节阅读课,同时指导学生利用图书馆(室)、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

内容提要:文本多元解读已得到广大语文教师的共识。笔者认为,“多元解读”并不意味着可以随心所欲、漫无边际地乱解乱读,并不意味着可以有绝对的“弹性”,而必须有一定的“规范”,必须有一定的价值取向和解读范围的引导。于是,本文提出了有效进行文本多元解读的方法与对策,切实使学生在多元化的解读过程中,张扬个性,完善人格,塑造人文精神。其对策有:(1)发扬民主教学,建构文本多元解读平台;(2)善于抓住文本切入点,有效进行多元解读;(3)做到“多元有界”,切实提高多元解读效果。

良好的阅读习惯不是一朝一夕能养成的,要从一点一滴做起,从细微处人手,要在坚持不懈的反复练习中养成。让阅读教学走向大自然,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让生活成为学生阅读永不枯竭的源泉。

作者:李鹏

上一篇:投资审计中工程建设论文下一篇:三原色思想品德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