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金融研究论文

2022-04-15

摘要:物流金融的发展对降低金融机构风险、方便企业融资、扩大物流企业业务范围都具有积极作用。目前,我国物流金融存在动产质押风险、各参与方信息不对称、物流企业物流金融服务意识不强和能力欠缺、物流金融复合型人才缺乏、物流金融配套环境不佳等问题。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物流金融研究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物流金融研究论文 篇1:

物流金融与供应链金融的比较研究

摘要:物流金融与供应链金融是两种不同的融资方式;由于两者均包含了金融和物流两类服务,又都以中小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因此在融资实务中经常被混淆。有鉴于此,本文对这两种融资方式的概念、运作主体、运作模式等分别进行了论述、厘清,进一步指出了两者的区别和金融机构选择融资方式的流程,并对融资活动中可能产生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期各运作主体均能达到收益最大化。

关键词:物流金融;供应链金融;运作主体;融资方式

一、引言

在产业经济快速发展的促进下,我国中小企业的数量急剧增加,截至2007年已达到全国工业企业总数的99.1%,但其中的70%以上无法从银行获得贷款,中小企业“融资难”已成为一个长期存在并影响国家产业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产生“融资难”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银行市场结构的垄断特征、所有制歧视、企业规模歧视及外部环境发展滞后等因素的影响。二是由于我国中小企业适于银行抵押的不动产数量少,在生产过程中存货及原材料等又占用着大量的流动资金,此现象在季节性、周期性等特征明显的企业尤为突出;同时我国银行业的分业经营制度不允许银行经营仓储业务,加之银行缺乏产品评估、仓储管理、商品拍卖等专业知识,使银行将企业动产质押贷款业务拒之于千里之外。三是中小企业信息透明度差、非系统风险高、管理规范性差、平均融资规模小等一系列的问题,使其在银行的信贷评级中处于较低级别。分析表明,一方面中小企业“有款贷不到”,另一方面金融机构“有款贷不出”,造成资金无法得到有效利用。为解决上述矛盾,融合金融创新和新型物流增值服务的物流金融、供应链金融应运而生,除以往用固定资产或存款抵押以外,中小企业还能以自有原材料、在制品以及产成品等进行抵押,获得贷款。这两种融资方式的发展弱化了企业担保及房地产抵押在借贷中的地位,大大缓解了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受到了广大中小企业和金融机构的普遍欢迎。

在理论和实践过程中,物流金融常被认为是供应链金融的一部分,或者它们被看做是同一种融资方式的两个称谓;实际上,物流金融和供应链金融是服务于不同融资对象的两种不同融资方式。为正确区分它们,纠正当前使用上的混乱,以下将对这两种融资方式的概念、运作主体和运作模式等分别进行论述,进一步分析两者的区别、运作中的问题及应采取的相应对策,并为金融机构制定出合理选择融资方式的流程图。

二、物流金融与供应链金融的相关概念及区别

(一)两种融资方式的可行性

在国外,众多的银行及大型物流公司(如UPS)对物流金融和供应链金融业务进行了实践,获得了良好收益。在国内,经济的发展和中小企业融资的迫切需求为物流金融和供应链金融的发展提供了内在动力,和国外相比,它们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这是因为:一是银行迫于竞争压力,需要对金融产品进行创新。例如深圳发展银行及交通银行提出的供应链金融,招商银行提出的物流金融等服务,均表明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越来越受到金融机构的重视。二是物流企业的蓬勃发展、不断创新以及第三方、第四方甚至第五方物流的服务方式相继出现,为物流金融及供应链金融提供了物流保障;目前,国内大型的物流公司如中国外运、中国远洋、中国储运等均与金融机构合作开展了商品融资及物流监管业务。三是目前我国中小企业仅存货就高达30326亿元,若按50%的贷款折扣率计算,这些资产可以担保生成约1.6万多亿元的贷款。实践证明,这两种融资方式既能有效盘活中小企业存量资产,缓解融资难问题,又为金融机构及物流企业拓展业务范围,开拓广阔的蓝海市场。

(二)两种融资方式的相关概念

1 物流金融

(1)定义

物流金融是包含金融服务功能的物流服务,指贷款企业在生产和发生物流业务时,其为降低交易成本和风险,通过物流企业获得金融机构的资金支持;同时,物流企业为贷款企业提供物流监管及相应的融资及金融结算服务,使物流产生价值增值的服务活动。

图1为通常意义上的物流金融业务关系,从图中可以看出,物流金融仅为供应链或非供应链的某一贷款企业进行服务,由于仅面向一个企业,此融资方式流程简洁,不存在关联担保,且融资关系简单清楚,风险性小。

(2)运作主体

从定义可以看出,物流金融主要涉及三个主体:物流企业、金融机构和贷款企业。贷款企业是融资服务的需求者;物流企业与金融机构为贷款企业提供融资服务;三者在物流管理活动中相互合作、互利互惠。

(3)运作模式

根据金融机构参与程度的不同,物流金融的运作模式可分为资本流通模式、资产流通模式及综合模式。其中资本流通模式是金融机构直接参与物流活动的流通模式,包含四种典型模式:仓单质押模式、授信融资模式、买方信贷模式和垫付贷款模式;资产流通模式是金融机构间接参与物流活动的流通模式,其流通模式有两种:替代采购模式和信用证担保模式;综合模式是资本和资产流通模式的结合。

2 供应链金融

(1)定义

供应链金融指给予企业商品交易项下应收应付、预收预付和存货融资而衍生出来的组合融资,是以核心企业为切入点,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有效控制或对有实力关联方的责任捆绑,针对核心企业上、下游长期合作的供应商、经销商提供的融资服务,其目标客户群主要为处于供应链上、下游的中小企业。目前供应链金融已应用在了汽车、钢铁、能源、电子等大型、稳固的供应链中。

由图2可以看出,供应链金融是为某供应链中一个或多个企业的融资请求提供服务,它的出现避免了供应链因资金短缺造成的断裂。在具体融资过程中,物流企业辅助金融机构完成整条供应链的融资,供应链金融模式不同其参与程度也不同。由于面对整条供应链的企业,金融机构易于掌握资金的流向及使用情况。

(2)运作主体

供应链金融主要涉及三个运作主体:金融机构、核心企业和上下游企业。其中核心企业和上、下游企业是融资服务的需求者,金融机构为融资服务的提供者;物流企业仅作为金融机构的代理人或服务提供商为贷款企业提供仓储、配送、监管等业务。

(3)运作模式

从风险控制体系的差别以及解决方案的问题导向维度,供应链金融的运作模式分为存货融资、预付款融资、应收账款融资模式;采取的标准范式为“1+N”,即以核心企业“1”带动上、下游的中小企业“N”进行融资活动,“+”则代表两者之间的利益、风险进行的连接。

(三)两种融资方式的区别

通过(二)节的论述可以看出,物流金融与供

应链金融在具体的融资活动中既有共性也有差别,除去运作模式的不同,其他主要区别如下:

1 服务对象

物流金融是面向所有符合其准入条件的中小企业,不限规模、种类和地域等;而供应链金融是为供应链中的上、下游中小企业及供应链的核心企业提供融资服务。

2 担保及风险

开展物流金融业务时,中小企业以其自有资源提供担保,融资活动的风险主要由贷款企业产生。

供应链金融的担保以核心企业为主,或由核心企业负连带责任,其风险由核心企业及上下游中小企业产生;供应链中的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将影响整个供应链的安全及贷款的顺利归还,因此操作风险较大。但是,金融机构的贷款收益也会因整条供应链的加入而随之增大。

3 物流企业的作用

对于物流金融,物流企业作为融资活动的主要运作方,为贷款企业提供融资服务;供应链金融则以金融机构为主,物流企业仅作为金融机构的辅助部门提供物流运作服务。

4 异地金融机构的合作程度

在融资活动中,物流金融一般仅涉及贷款企业所在地的金融机构;对于供应链金融,由于上、下游企业及核心企业经营和生产的异地化趋势增强,因而涉及多个金融机构间的业务协作及信息共享,同时加大了监管难度。

(四)融资方式的选择

通过上述分析,金融机构正确、合理地为贷款企业选择融资方式是各运作主体收益最大化的前提;若其未详细考察企业的内部经营情况和外部环境,仅凭以往放贷经验盲目地为贷款企业提供融资方案,将导致金融机构降低收益、失去潜在客户群及增加不良贷款,同时,影响贷款企业的生产经营,甚至阻碍所在供应链的发展。

鉴于以上分析,本文为金融机构制定出正确选择融资方式并提供个性化融资方案的流程图,如图3所示,金融机构接到企业的融资请求后,首先考察其是否为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若是核心企业又仅为自身融资,则采用物流金融方式;若是核心企业与上、下游企业合作提出的融资请求,金融机构则采用以前者为主的供应链金融融资方案;其他情况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三、问题及对策

根据第一节的分析可以看出,发展中的物流金融与供应链金融能有效盘活中小企业的动产资源,两者具有独特优势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以下将逐一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存在问题

1 在融资业务之初,由于存在对两种融资方式的认识偏差,运作主体选择融资方式时易产生混淆。

2 中小商业银行因存在规模小、资金少等先天问题,在为中小企业提供物流金融和供应链金融服务时,其未能设计出符合自身特点的融资产品,无法充分满足中小企业多样化的融资需求。

3 贷款企业的融资方案均由金融机构和物流企业为其量身定做,由于物流金融、供应链金融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融资流程设计往往不完善;如金融机构在设计存货融资流程时,货物出、入库的物权控制在物流企业与贷款企业之间易出现混乱。

4 目前,供应链金融只面向国内企业进行服务,对于上、下游企业是国外公司的跨国供应链还未提出合适的融资方案;同时,供应链金融对供应链的种类及核心企业的要求较高,其业务大多只集中在钢铁、汽车、能源和电子等稳定的大型供应链中,对于临时组建或中小型供应链的融资涉足较少,并未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面向中小企业的融资服务。

5 实际操作中,不同的融资对象产生不同的风险,运作主体对于各类风险的分析、规避和及时处置等工作并未到位;加上信息不对称、运作主体各方沟通不及时,易造成信息流、资金流、物流、仓单流阻塞;同时,两种融资方式的外部环境发展滞后,造成融资生态系统不稳定。

(二)对策

上述问题既影响了融资活动的顺利进行,又阻碍了物流金融和供应链金融的发展。在此,为两种融资方式的各运作主体提出如下对策:

1 在运作过程中若发现融资方式混淆,应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对于误纳入供应链金融的贷款企业,金融机构应适当提高企业的风险敞口,增加抵押品或仓单数量,同时加强物流企业对贷款企业及其抵押物的监管;对于误纳入物流金融的贷款企业,若为供应链的上、下游企业,金融机构可及时引人核心企业对贷款企业进行信用担保,并相应增加融资金额;若为核心企业,可增加放贷金额,同时,引入上、下游企业,扩大客户群。

2 中小商业银行应根据自身特点开发与大型金融机构差异化的融资产品,以此适应中小企业融资多样性的需求,开拓广阔的市场空间。

3 设计融资流程和方案时,金融机构可将管理方法如六西格玛方法应用到物流金融及供应链金融的流程优化设计中,并建立顾客市场细分模型,以期提高运作主体的综合竞争能力及盈利水平。

4 金融机构应提高核心企业的准入条件,加强与物流企业合作,在与大型供应链合作的同时重点扶持中小型供应链,关注其经营状态和发展趋势,并开发相应的融资产品;同时,针对跨国供应链的特点,与大型物流企业及境外金融机构合作,提出相应的融资和质押品监管方案。

5 为扩大信息的采集半径,提高信息的准确性,运作主体应加强信息平台的建设,建立市场的前馈、反馈体系;对于可能产生的风险,设立风险等级,加强风险预警工作,如物流企业在质押品监管和交接过程中的风险,各运作主体应提出防范和规避策略;同时,运作主体应加强与保险公司、担保机构、法律机构、统计部门等相关机构的合作,保障融资活动的顺利进行,形成符合物流金融、供应链金融发展的稳定生态系统。

四、结论

物流金融与供应链金融对突破中小企业的资金瓶颈,实现物流与资金流的整合做出了不同程度的贡献;由于服务于不同环境下的中小企业,因此两者存在着诸多差异。为使金融机构与物流企业正确区分它们,本文从定义、运作主体及运作模式出发,分析了两者之间的差异及运作时可能出现的问题,给出了相应对策;并为金融机构设计了正确选择融资方式的流程图,以期实现中小企业、金融机构及物流企业的收益最大化。

作者:张 璟 朱金福

物流金融研究论文 篇2:

促进我国物流金融发展的对策研究

摘要:物流金融的发展对降低金融机构风险、方便企业融资、扩大物流企业业务范围都具有积极作用。目前,我国物流金融存在动产质押风险、各参与方信息不对称、物流企业物流金融服务意识不强和能力欠缺、物流金融复合型人才缺乏、物流金融配套环境不佳等问题。应建立多方参与的物流金融平台,加强物流金融信用体系建设,引入行业协会进行规范和引导,多渠道培养复合型的物流金融人才,完善物流金融发展的配套环境,促进物流金融模式向供应链金融模式发展。

关键词:物流金融;第三方物流;动产质押;信息不对称

物流产业是我国“十二五”规划重点发展的产业,现代物流业的发展离不开金融业的支持,物流和金融的融合便产生了物流金融。目前,我国物流金融虽然有较快发展,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物流金融模式

物流金融是金融机构为降低交易成本和业务风险,在物流业务运行过程中,引入第三方物流企业对流通环节的货币资金运行进行有效的组织和调剂的新型金融业务。物流金融业务运行过程中涉及如下业务:货物买卖主体和金融机构的存款、贷款业务,投资主体对物流货物或设施的投资业务,物流资产所有方和信托机构间的信托业务,企业之间有关物流的租赁业务,企业之间有关物流的抵押业务,物流企业的贴现业务,物流运作过程中的保险业务,有关物流企业的证券发行与交易业务,金融机构为物流运作效率的提高而开发的各类中间业务等。

整个物流运行过程需要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高度统一,但这四者有各自的特点,彼此间的节奏不可能保持一致,这种不一致的后果是运行节奏快的流体资源被浪费(如资金),而运行节奏慢的物流资源被积压(如库存),使物流运作过程中的成本、风险及信息不透明性有所增加,整个系统的信任度也较低。因此,需要一个整合物流机构、金融机构、买卖双方企业共同组成的业务系统来解决问题,这催生了物流金融。物流金融主要有以下业务模式:一是典型仓单质押模式。即金融机构先与第三方物流签订合作协议,然后融资企业以在金融机构指定的第三方物流开具的仓单向金融机构提出仓单质押贷款申请,金融机构进行价值评估后按照仓单价值的一定比例给予融资企业贷款服务。二是融通仓模式。金融机构首先对第三方物流进行信用评估并给予一定信用额度,第三方物流可不经金融机构审核直接将这些信用额度用在融资企业的短期融资业务中,贷款风险由第三方物流承担。三是保兑仓模式。首先经销商和供应商签订买卖合同,供应商给出相应承诺,然后经销商以买卖合同为依据向金融机构提出贷款申请,但贷款的收款人不是经销商而是供应商,金融机构控制经销商的提货权,这样就解决了经销商短期的融资问题。四是应收票据的融资模式。中小物流企业以客户延期支付的应收票据为抵押向由金融机构和大型物流企业共同组建的融资平台申请贷款,及时补充流动资金。

二、我国发展物流金融的意义

(一)拓宽金融机构的业务范围

传统的金融机构在开展信贷业务时主要关注企业的规模、固定资产、净资产及负债率等财务指标,按照这些指标对申请融资的企业进行筛选。这样,很多达不到财务指标要求的优质企业很难获得融资,也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金融机构信贷业务的扩展。但物流金融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会改善这一局面,因为在银行信贷过程中,物流公司参与进来,融资企业和物流企业是业务关系,物流企业会全程跟踪融资企业货物情况并和银行共享信息,在执行过程中也能更加专业地对货物进行监控,提高了信息透明度,大大降低了风险,便于银行开展关系型融资业务。物流企业也可以帮助银行更好的对物流金融中的质押物进行价值评估,甚至帮助处置银行不良资产,扩大信贷对象和规模,提升金融机构运营效率。

(二)有利于企业融资

银行为控制贷款风险,一般实行严格的财产抵押担保制度,尤其是固定资产抵押制度,大大提高了融资门槛。尤其是对中小企业而言,由于固定资产较少,库存、在制品等流动资产较多,融资难已经成为制约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瓶颈问题。物流金融的发展大大降低了融资企业和银行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为企业利用流动资产抵押进行融资提供了便利,大大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满足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提高融资的资金周转效率。

(三)提高物流企业的服务能力,使其收入来源多样化

第三方物流企业是物流金融的主要推动者,在参与物流金融之前,物流企业主要是以运输、仓储等物流业务为主,收入来源单一。但物流金融业务的开展使物流企业的业务更加复杂多样,除传统意义的物流业务外,还可与金融机构一起为客户企业提供部分物流金融服务,使物流企业的服务能力大幅度提升,收入来源日益多样。

三、我国物流金融发展的现状

我国物流金融的发展主要是从金融机构的业务创新开始。中国建设银行在2001年就开始在质押融资业务方面进行尝试,2005年12月22日又与中国物资储运总公司签订《银企合作协议》,双方在监管货物、仓单质押、动产质押、指定付款买方信贷(保兑仓)等物流金融领域进行全面合作。此后,中国工商银行在2006年7月19日与中国外运集团签署了《物流金融战略框架协议》,正式启动双方在物流金融领域的全面合作,双方还签订了《商品融资专项合作协议》,共同为客户提供原材料及产成品库存、在途货物的融资。深圳发展银行自2002年开展物流金融业务以来,物流金融业务量年复合增长率超过50%,累计投放信贷资金数千亿元,不良贷款率仅为0.4%,成为该行一项风险低、收益高的业务。2005年,深圳发展银行与中国对外贸易运输总公司、中国物资储运总公司和中国远洋物流有限公司进行战略合作并不断扩展合作业务范围,还与大连、天津、深圳、青岛、湛江等港口及200多家第三方物流公司签订合作协议,并与多家担保公司建立战略合作关系,积极推动物流金融的发展。中国民生银行2013年1月推出“大商城”物流金融IC卡,该卡支持首批签约的57家物流公司代收贷款,商户发货时只需向物流公司提供卡面上的会员号即可获得发货单。通过会员号还可随时随地查询货物位置,实现定位追踪,真正做到货到收款。总体看,在物流金融业务发展中,股份制商业银行起步较早,存货质押、仓单质押等业务也在逐步开展,正在逐步形成较为完整的物流金融业务体系。

国有大型物流企业较早地参与了物流金融,并取得一定成果。1999年,中国物资储运公司就与交通银行合作,完成一笔8000万元的自管库仓单质押融资和监管业务,开创了我国物流金融的先河。另外,各大港口也在2006年前后纷纷和金融机构合作,开展港口物流金融业务。民营中小型物流企业由于规模较小、业务单一,大部分从事代收货款等常规的物流金融业务。

四、我国物流金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动产质押风险导致业务范围狭窄、效率低下

我国物流金融中涉及质押物的风险主要有质押物的产权风险、监管风险、市场风险和变现风险。产权风险来源于合同,监管风险来源于物流企业,市场风险与市场环境和质押物本身有关,变现风险来源于质押物价格波动。以存货质押为例,融资企业以存货为抵押向银行申请贷款,存货既是价值载体又是风险载体,贷款风险较大,而总信用额度有限,银行更倾向于风险更小的其他简单业务。即使银行同意进行动产质押,在质押物的选择上也只接受流动性强的大宗商品,而大多数中小企业的存货主要是原材料、半成品、非大宗商品的产成品,无法获得动产质押融资。从贷款规模看,银行发放动产质押的贷款额度多在1000万元以上,按照银行的质押率计算,融资企业的库存货值应在2000万~3000万以上,而中小企业的库存较少达到这个水平。从动产质押业务效率看,即使符合银行动产质押的条件,还需要层层审批,获得贷款周期在2~3个月以上。

(二)信息不对称导致物流金融信用体系脆弱

物流金融的发展需要物流企业、融资企业、金融机构紧密配合、相互信任。但在运行过程中,由于信息不对称,物流企业可能为自身业务的扩展而隐瞒融资企业的重要信息,甚至编造虚假数据,以帮助融资企业获得银行融资;同样,融资企业也会为获得资金而向物流企业和金融机构提供不完整甚至虚假信息。虽然在物流金融框架内,物流企业能参与到融资企业业务体系中,但仍无法避免融资企业的这种行为。2012年以来,上海、江苏等地相继爆发多起钢材仓储企业虚开仓单、重复质押的案件,就是因为在进行仓单质押业务过程中,一些出质人为获得更多的贷款,个别第三方物流企业为牟取更大的利益,双方串通合谋,开具虚假仓单,向其他银行再次质押货物申请贷款,由此构成重复质押行为。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的信用体系的脆弱,造成“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如果不加改善,整个物流金融市场环境将会逐渐恶化。

(三)物流企业金融服务意识和能力不强

我国物流业发展起步较晚,规模较小,经营管理水平还难以适应现代经济发展的要求,有意识地开展物流金融业务的物流企业更是很少。有调查研究表明,62.3%的物流企业没有听过物流金融,81.7%的物流企业没有用过物流金融服务。一些想要开展物流金融服务的物流企业往往由于自身能力不足而无法开展,而且物流企业与金融机构、客户企业间并没有做到充分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使物流金融的运行风险不断加大。

(四)缺乏物流金融复合型人才

物流金融涉及的领域复杂而专业,涉及物流作业、银行业务及相关法律知识。因此,物流金融的发展需要精通物流、金融、法律的复合型人才。而现有的教育体系培养的人才大多是专业而单一的,真正能把物流、金融、法律等业务融会贯通的人才较少。

(五)促进物流金融发展的配套环境不佳

首先,相关制度不健全。信用制度、质押制度、担保保险制度等存在缺陷,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从而增大物流金融风险。其次,缺乏统一的行业标准。在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的组织下,我国已陆续出台多部行业标准,但总体看,物流业仍处于相对混乱的局面,各地区、各企业都有各自的操作方式,突出表现在单据不标准、信息统计口径不统一、具体操作要求不明确等,成为物流金融发展的主要障碍。

五、促进我国物流金融发展的对策

(一)建立多方参与的物流金融平台

对于质押物监管的风险带来物流金融业务范围狭窄、业务效率低下的问题,可以借鉴阿里巴巴集团“银货通”的做法,“银货通”整合了银行、小额信贷机构、民间个人投资者的金融资源,以及物流公司、保险公司、质检机构等各类独立的第三方服务机构,形成了一个多方机构共同参与的物流金融平台。“银货通”负责市场开发、调查等职责,其他机构依照各自专业负责入库检验鉴定、价格评估、库存货物处置等。由于多方参与的物流金融平台更具专业性,质押物的选择就不仅限于大宗商品。“银货通”还可接受原材料、五金、品牌化妆品、食品、品牌小家电等商品,大大拓展了物流金融的业务范围。由于多方参与的物流金融平台成员还有各行各业的一级代理商,甚至和多家电子商务网站合作,对价格信息的波动反应更快,从而对放贷资金的风险进行控制。在质押物的后期销售方面,由于有一级代理商的参与,质押物的销售渠道畅通无阻,大大降低了物流金融的风险。

(二)加强物流金融信用体系建设

首先,建立以法制为基础的信用体系。既要对失信企业实行信用等级管理,也要对失信当事人实行信用等级管理,严厉惩罚,加大信用违约成本,减少信用违约现象。其次,加强信息共享机制建设,避免信息不对称。在物流金融的实践中,很多不信任事件的发生往往与信息不对称有关。通过开发相应的信息系统,使物流企业的货位编码、融资企业的货物编码、仓单编码三码合一,并由第三方独立机构进行监管,就可大大减少这种信息不对称导致的信用违约事件发生,使物流金融的信用体系不断完善。再次,大力发展专业的独立第三方机构,并严格监管。专业的独立第三方机构在物流金融业务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是整个物流金融信用体系中的重要一环,既要对其严格审批,保证第三方机构的专业素质,也要对其严格监管,保证第三方机构的独立性和客观性。最后,建立物流金融的长效合作机制,降低道德风险。从博弈论角度看,信用违约事件通常是短期博弈中出现的情况,如果将短期博弈发展为长期博弈,物流金融各参与方基于更丰厚的长期利益的考虑,会放弃短期博弈中的信用违约行为,从而巩固物流金融的信用机制。

(三)引入行业协会会员制管理

对物流企业金融服务意识和能力欠缺的问题,可考虑引入行业协会会员制管理制度。一方面,通过行业协会的影响力,促使物流金融需求方在选择物流金融服务方的过程中,优先考虑会员企业,过滤掉物流金融服务意识和能力较差的企业,这有利于物流金融的发展。另一方面,行业协会可对申请加入的企业进行培训,提高其物流金融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另外,行业协会不仅肩负培训的职责,更应担负监管职责,监管的信息要在官方网站公开。这样,才能获得社会公信力,对整个物流金融行业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四)多渠道培养复合型的物流金融人才

第一,加强高等院校物流金融人才的培养,推出物流、金融、法律等专业的第二学位,有意识开展物流金融课程建设。第二,科学规划物流金融从业人员的职业生涯,创造机会让物流金融从业人员分别获得物流和金融等领域的专业经历,培养物流金融复合型人才。第三,强化物流金融的职业教育,可由相关协会开展物流金融专业的职业资格认证,强化物流金融专业的职业化培训。

(五)完善物流金融发展的政策法规环境

首先,逐步完善信用制度、质押制度、担保保险制度。建立企业信用信息的查询和披露制度,由政府牵头,引入市场化机制,这样才能为物流金融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其次,出台与完善针对物流金融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物流金融业务中各方的责任和义务,保证各方的利益,规范各方主体的行为。再次,完善物流金融相关标准。尽快统一国内物流的相关标准,在缺乏标准的领域尽快出台统一标准,在标准理解模糊的领域尽快给予明确的解释。

(六)促进物流金融向供应链金融模式发展

物流金融发展的高级形式是供应链金融,需要物流金融的各参与方共同努力。在物流金融的参与者方面,应主动向供应链成员扩展,形成贸易企业、供应商、监管企业、金融机构等多方参与的模式,不能局限于传统三方参与的模式。在各方关系建立方面,应突破过去企业单打独斗的局面,各方企业建立更紧密的战略合作关系,签订长期的战略框架协议,保证供应链金融稳定发展。在信息共享方面,努力实现各方信息共享平台,实现信息系统的互联,为供应链金融发展创造良好的信息环境。在监管方式上,要主动由以前的静态质押监管转向动态质押监管,实时对质押物的价值进行评估,降低供应链金融的风险。

(责任编辑:张佳睿)

作者:孟魁

物流金融研究论文 篇3:

基于物流金融的国有控股物流企业融资模式研究

摘 要: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物流行业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目前我国物流行业发展与发达国家尚存在一定差距,尤其是国有控股物流企业发展滞后,融资困难是制约其发展的重要原因,目前的融资模式不能满足企业进行自主创新的资金需求,阻碍了企业发展。构建基于物流金融的国有控股物流企业融资模式,方能有助于企业实现融资,促进技术创新,保障其健康稳定发展。

关键词: 国有控股物流企业;融资模式;物流金融

引   言

近年来,我国物流产业发展迅速,对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物流行业发展还存在一定差距,尤其是国有控股物流企业发展滞后,融资困难是制约其发展的重要原因。目前,我国多数国有控股物流企业融资存在困难。具体分析其原因,首先,国有控股物流企业经济效益不高,导致其内源融资不足;其次,金融机构发放贷款一般要求抵押担保或较高的信用,而物流企业的资产多是专用设备,资产抵押率偏低,加之自身利润不高,因而难以获得充足的贷款;再次,我国国有控股物流企业中,目前只有三十多家公司上市,在资本市场中所占比例较小,多数国有控股物流企业达不到上市前的审核条件,致使其很难进行股权融资。

缺乏资金会严重制约企业的发展。国有控股物流企业要想获得发展,必须实施技术创新,提高异质性和核心竞争力。无论是创新研发还是创新成果应用,都需要大量资金,但就目前情况看,国有控股物流企业的融资现状难以满足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的资金需求。本文旨在通过对我国国有控股物流企业发展现状以及融资问题的分析,建立有利于其实施技术创新的融资模式,以适应我国国有控股物流企业的融资需求,保障其健康稳定发展。

一、相关研究文献评述

理论界对企业融资问题的研究开始较早,形成了很多理论,从最初的MM理论到权衡理论、啄序理论和信息不对称理论。之后很多学者研究了不同类别企业的融资模式问题,有针对高科技企业、房地产企业的,有针对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创业企业的,然而,研究物流企业融资问题的文献相对较少。

现有研究物流企业融资问题的文献大多是针对中小物流企业的,研究其融资结构、融资模式和融资效率评价等问题,并普遍认为中小物流企业融资存在一定困难。然而这些研究大多没有考虑到物流企业的特性。目前理论界针对物流企业融资模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物流企业的抵押融资问题上,但由于物流企业资产多是专用设备,抵押价值并不高,这种融资方式并不能很好地解决物流企业的融资问题。另外一些关于企业融资模式的研究涉及到物流金融、供应链金融问题,目前备受理论界和实务界关注。然而,已有文献中多是以物流企业为桥梁,研究其他类型企业而非物流企业的融资模式问题,忽视了实施物流金融和供应链金融对于物流企业融资的可能性。

物流金融是指金融机构发放贷款时,为降低风险及交易成本,与物流企业合作,通过物流企业对借款企业的物流和资金流进行严密监控和封闭管理,以流转中商品作为企业还款保障,为资金需求企业提供资金的活动。供应链金融主要是针对中小企业的一种融资方式,指金融机构将核心企业和上下游企业联系在一起,为核心企业提供融资和其他结算、理财服务,同时管理上下游中小企业的资金流和物流,也为在整条供应链上的其他中小企业提供贷款和融资便利的一种融资模式。从供应链的角度,物流金融是指通过开发和应用各种金融产品,有效地组织和调剂整个供应链管理过程中货币资金的运动,实现实物流、商品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有机统一,提高供应链运作效率的融资经营活动。由此可见,广义的物流金融包括供应链金融。

可见,物流金融和供应链金融都是将物流与金融相结合,以解决其他性质企业而非物流企业融资问题为主要目的。然而,无论是物流金融还是供应链金融,物流企业在统一物流与资金流的过程中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物流企业是链接企业与企业之间的链条,是商品、实物、资金、信息传输的纽带。笔者认为,物流企业也可以融入到物流金融和供应链金融的融资体系中,但目前理论界和实务界对此的研究和实践并不多。

此外,国有企业具有自身特殊性,针对国有控股企业融资问题的研究很多,如从制度变迁、公司治理、产权等角度研究其融资问题,但针对国有控股物流企业融资问题的研究,尤其是对于其融资模式的研究很少。国有控股物流企业是我国物流行业的中坚,因此对其融资模式的研究显得更为重要。基于此,本文将基于物流金融来探讨适合国有控股物流企业的融资模式,希望能够解决物流企业融资问题,促进其技术创新,提高核心竞争力。

二、国有控股物流企业发展现状分析

物流行业目前已经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行业。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许多传统的国有控股物流企业纷纷向集约化、专业化、网络化的现代物流服务商转型,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但是应当看到,我国国有控股物流企业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劣势。第一,国有控股物流企业历史包袱沉重,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化的过程中,国有控股物流企业与其他国有企业一样都经历了剧烈的改革阵痛,有很多历史遗留问题,如“三角债”等,这些问题使得国有控股物流企业难以轻装上阵与其他物流企业竞争。第二,计划经济体制下,由于缺乏竞争,国有控股物流企业形成了僵化的管理经营模式,服务理念滞后、功能单一,长期积累的问题难以突破。第三,国有控股物流企业特有的用人机制导致企业员工缺乏竞争意识、创新意识,企业发展缺乏后劲。第四,大多数国有控股物流企业信息化建设滞后,具体表现为信息系统不健全、业务功能不完善,多是简单的查询功能,而不能进行物流管理信息的优化和市场分析,这些都是制约国有控股物流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此外,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电子商务的普及以及我国民营经济的发展,国有控股物流企业发展面临着来自国内外的双重挑战。随着越来越多的国际物流企业进入我国市场,行业竞争更加激烈,国外物流企业,如敦豪、UPS、FedEX、TNT等,已经是发展相当成熟的大型物流企业,拥有充足的资金、优秀的人才、科学的管理、优质的服务和先进的技术,这些优势都是国内物流企业无法比拟的。同时,越来越多的民间资本投入到物流领域。民营物流企业管理机制灵活,管理成本低,发展迅速,已经成为我国物流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这样的竞争环境,我国国有控股物流企业亟须提升自身竞争力,核心竞争力的提升要靠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整个过程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我国国有控股物流企业现有的融资模式,融资存在一定困难。

三、国有控股物流企业融资问题分析

随着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国有控股物流企业也在不断发展,而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物流企业的供应链管理包括了外购、加工分销、库存管理、运输、仓储、客户服务、回收等环节,覆盖了从供应商到客户的全过程;另外,打造物流供应链还需要进行软件应用开发、咨询服务和供应链管理,这每一个环节、每一项活动都需要资金。物流企业技术创新,也需要大量资金。而目前我国物流企业的融资情况并不乐观,传统的融资方式(如图1所示)已不能适应我国国有控股物流企业融资的需要,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第一,我国国有控股物流企业经济效益不高,内源融资不足。物流企业普遍存在“重消费,轻积累”的现象,注重短期利益,长期发展缺乏保障。由于地区和部门的分割,行业内普遍物流成本较高,且资源分散,这也是导致物流企业经营效益不高的重要原因。

第二,由于国有控股物流企业自身特点以及我国资本市场的特性,导致物流企业外源融资不足。外源融资方面主要有两种方式:债权和股权。金融机构给企业贷款时看重企业未来的发展以及抵押资产的变现能力,如前文所述,国有控股物流企业的经营效益普遍偏低,利润不高,同时资产多是专用设备,资产抵押率偏低,从而导致其获得贷款的额度有限。另外,我国资本市场尚不完善,物流企业要发放债券和股票,必须在资产规模、盈利水平等方面达到发行有关的规定条件,我国目前约有三十家国有控股物流上市公司,多数未上市国有控股物流企业达不到条件,很难进行股权融资。

第三,国有控股物流企业进行技术创新,获得资金更加困难。技术创新过程至少存在技术、市场、收益和制度环境等四方面的不确定性。不确定性就意味着技术创新存在风险,具体来说主要存在技术风险、市场风险、技术收益风险与制度环境风险。这些特点决定了技术创新是一个长期的、不确定的活动,技术创新投融资也是一个很复杂、高风险的活动,资金供给方在提供资金时会出于对安全性的考虑,而不愿对技术创新项目进行投资。所以,对于技术创新的物流企业来说,其融资更加困难。

四、基于物流金融的国有控股物流企业融资模式构建

由于国有控股物流企业自身特点以及技术创新的高风险和不确定性,致使国有控股物流企业融资存在困难,针对国有控股物流企业融资模式的现状,本文提出构建基于物流金融的国有控股物流企业的融资模式。

(一)基于供应链的一般融资模式

1.联保融资

所谓联保融资,是指若干家国有控股物流企业签订相关协议,建立联保基金,互为担保。互为担保的国有控股物流企业向金融机构申请贷款,金融机构引入物流行业协会,让其对物流企业进行评估,金融机构根据物流行业协会评估的结果确定是否进行贷款,以及给予的授信额度(见图2)。国有控股物流企业互为担保,同时引入物流行业协会,能够降低金融机构授信的风险,提高获得贷款的可能性。

2.应收账款融资

在竞争激烈的物流行业中,企业为了能够占有更大的市场份额,往往会采取先配送货物再收取货款的方式,这样就产生了应收账款,特别是与大企业合作时,应收账款金额较大。国有控股物流企业可以在形成应收账款之后,将应收账款转让给金融机构,以此获得贷款。这种方式一方面可以帮助国有控股物流企业管理应收账款,同时也加快了资金的周转,促进其发展。

现实操作中,不单单可以通过应收账款融资,如应收票据、有关发票、国内保理业务、出口退税款项等都可以通过类似方式融资。

3.供应链金融

传统意义上的供应链金融是指以核心企业为重点,对其上下游企业的资金流和物流进行管理,金融机构面对的是供应链企业整体的可控风险,而不是单个企业的不可控风险,金融机构提供贷款的对象是供应链所有成员。但传统意义上的供应链只包括上游供应商、核心企业和下游分销商,把物流企业排除在外,金融机构在对供应链提供贷款时也没有考虑物流企业。然而物流企业是供应链能够正常运行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为供应链提供仓储、运输、监管等服务,是连接供应链上众多企业的重要纽带。

基于物流企业供应链金融把物流企业嵌入到供应链中,物流企业不再只是提供服务的、供应链之外的企业,而成为供应链中占有重要地位的组成部分。当整个供应链处于正常运转时,在满足金融机构对供应链放贷的条件下,金融机构可以对缺乏担保、拥有订单的物流企业提供资金支持,解决其融资难题。

(二)建立战略联盟融资模式

除了上述的一般融资方式,国有控股物流企业还可以通过与金融机构、供应链链条建立联盟来实现自身的融资需求,因为国有控股物流企业有与之建立联盟的条件。

第一,国有控股物流企业的自身优势,是任何新进入中国的外资企业和民营物流企业无法比拟的。首先是文化优势,作为本土企业,国有控股物流企业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发展,企业文化适合中国国情,并能够随着国情的变化而做出改变,而且它比其他外资物流企业更加了解中国的客户,更加了解中国的市场。其次是品牌优势,国有控股物流企业经过激烈的竞争而得以发展,企业的经营得到了市场的肯定,形成了较好的品牌优势。再次是基础设施优势,国有控股物流企业经过长期的发展,拥有完善的物流基础设施和专用设备。最后是经营网络优势,经过长期的发展,国有控股物流企业已在相关区域建立了完善、系统、覆盖广大市场的业务网络。更为重要的是,在我国特有的制度环境下,包括银行在内的各类金融机构都不同程度上受政府影响,国有控股物流企业最终控股人也是政府,与金融机构有着天然的联系,相互间的信任和信赖程度较高。这些都为国有控股物流企业进入金融机构和供应链链条间的联盟提供了信用条件和硬件设施条件。

第二,国有控股物流企业运用互联网技术,对物流信息进行科学管理,确保供应链上物流、资金流与信息流的统一,可以帮助金融机构对供应链进行实时监控。在物流金融实施的过程中,金融机构注重资金需求方质押物的完整性、流动状况和可变现性等,但是金融机构作为资金供给方,自身无法做到对物流的实时监控,这样就存在着放贷风险。物流企业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链条,是商品、实物、资金、信息传输的纽带,可通过建立信息平台,发挥其信息资源的优势,对货物进行实时控制,及时了解质押物的情况,并接受金融机构的指令控制质押物的进出库,这样可以最直接、最有效的帮助金融机构对风险进行控制,减少由于信息不对称给金融机构造成的风险。由此可见,在物流金融中,物流企业和金融机构的关系十分密切。

第三,国有控股物流企业可以凭借自身优势,优化供应链链条,形成高度整合的供应链通道体系。现代技术的运用使得物流速度加快、准确率提高,在这样的前提下,物流企业可以促进供应链企业之间相互协作,优化资源配置,实现资源互补和共享,通过对供应链企业实施统一单据和标准操作流程,进行联合的规划和运作,促进供应链的企业间的整合,形成高度整合的供应链通道体系,提升整个供应链的绩效。

在上述三个条件下,国有控股物流企业与金融机构、供应链建立战略合作联盟,整合各方信息,建立信息平台,为金融机构和供应链企业提供各自所需的信息,创建合作、共赢的发展模式。

五、物流金融融资模式的实施保障

(一)通过技术创新提升内源融资能力,提高核心竞争力

外部资金虽然可以暂时缓解企业经营的困境,但是只有充足的内源融资才能保证企业持续健康发展。如前文所述,我国物流企业经营效率普遍偏低,主要是由于同质性较高,缺乏技术创新,同时对于国有控股物流企业来讲,产权性质也是影响其经营绩效的一个重要原因。物流企业可通过加大研发投入,提高技术创新的科技含量,将创新成果运用到现实的经营过程中,从而提高企业自身核心竞争力,提高企业利润和经营业绩,增强物流企业内源融资的能力。此外,国有控股物流企业应建立健全现代公司制度、明晰产权结构、建立相应的激励与约束机制,保证企业健康有序发展。这样就会促进其经营利润有所提升,内源融资能力也会得到提高。国有控股物流企业通过自身优势来进行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所带来的优势又可以吸引其他投资公司和金融机构,从而拥有一个更为广阔的融资环境,实现良性循环。

(二)加强企业间的合作与交流

物流金融建立在现代企业间的商业信用之上,尤其是供应链金融,更是取决于供应链企业间的配合,这就要求国有控股物流企业在实际的生产经营中注重与相关企业的联合,也要加强与行业协会的交流,这样可以提升企业在供应链中的地位,增强影响力,提高自己的授信额度。建立战略合作联盟更要求企业间的精诚合作与交流。

(三)加强对国家政策的把握

国家的政策导向是资金流向的风向标。目前我国正在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建立健全国家创新体系,对于企业的创新给予了大量的政策支持,就物流企业的技术创新也出台了很多优惠政策。国家政策会直接给技术创新物流企业带来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等,另外还会引导银行等金融机构给予资金支持,同时还会在企业上市时给予相关审批便利。国有控股物流企业应加强对国家政策的把握,加大对技术创新的投入,提高创新的技术含量,这样才能获得更多资源,进而得到发展。

总   结

目前我国国有控股物流企业的融资难题严重制约了企业发展,尤其是其技术创新的实施。本文在分析了国有控股物流企业融资困境之后,提出了基于物流金融的国有控股物流企业融资模式,并创新地提出了国有控股物流企业通过与金融机构、供应链企业共建战略合作联盟从而更好地完善自身的发展模式,希望有助于解决其融资难题,促进技术创新实施,进而提升我国物流行业的整体实力。

参考文献:

[1]李莉,刘建.循环经济框架下我国企业投融资理论与实务[M]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

[2]黄华峰.试探现代物流技术创新的方向[J].物流技术,2007,(6).

[3]申向阳.现阶段物流企业技术创新的必要性研究[J].物流技术,2008,(11).

[4]王国平.物流技术创新分析[J].冶金设备,2005,(153).

[5]韩廷春,龙源.投融资机制与技术创新:基于中国省级区域的实证研究[J].科研管理,2007,(4).

[6]吴爱东.制度创新机制:中国现代物流产业发展的推动力[J].中国流通经济,2010,(4).

[7]陆其伟.创新物流企业融资渠道研究[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2007,(5).

[8]段李杰.国有物流企业向现代物流的战略转型的思考[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2007,(12).

[9]吕冀文.国有大型物流企业的竞争战略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8,(10).

[10]H.Penan.R&D Strategy in a techno-economic network[J].Research Policy,25(1996):337-358.

[11]Reinhilde Veugelers.Internal R&D expenditures and external technology Sourcing[J].Research Policy,1997,(26):303-315.

作者:张连起 刘建

上一篇:农业生态经济论文下一篇:流动人口问题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