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贸企业影响论文

2022-04-16

摘要:为分析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小微外贸企业的影响,本文对84家中小微外贸企业主及实际负责人进行问卷调研。调研内容包括损失、复工时间、经营压力、流动资金、用工与市场影响、自身对策及政策诉求等11个问题。研究发现,中小微外贸企业受疫情影响面多,影响程度大;企业因规模不同、產业不同存在疫情影响差异,进而对经营计划与政策诉求也存在差异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外贸企业影响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外贸企业影响论文 篇1:

SA8000认证及其对陕西外贸企业影响的实证分析

摘要:SA800即企业社会道德责任标准。自1997年8月出台后就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重视。2002年SA800标准进入中国,在跨国公司推动和媒体宣传下,其认证活动规模逐步扩大。时至2013年6月底中国通过SA800认证的有522家企业。但有7个省区还没有一家通过认证的企业,陕西就是其中一个。在当今全球化浪潮下,陕西出口企业应该立足西部,放眼全球,重视并自觉履行社会责任,积极进行SA8000认证,才能用核心竞争力继续开拓国际市场,应对各种贸易壁垒;各级政府、各类行业协会也都要利用现有资源创造新的条件,加快认证的步伐,把承担社会责任纳入企业的发展战略。

关键词:SA8000;陕西外贸企业;认证情况;原因;履行

F279.2

SA8000是Social Accountability 8000 的简称,即社会道德责任标准。此标准的产生具有一定的历史背景,20世纪初的美国,资本家盲目追求利润的自由放任经济学思想,引起了一系列社会问题,使美国陷入了经济大萧条,企业纷纷倒闭破产,工人失业率急剧上升,政府的税收大幅度滑坡,社会问题空前恶化。在此背景下,经济学家们开始思考,盈利至上的企业管理观念是行不通的,在追求利润的同时,企业也应该承担相应的企业社会责任。到了20世纪90年代初期,美国服装制造商Levi-Strauss公司雇佣女工在监狱般的环境下工作的情况被新闻媒体曝光后,引发了公众极大的反响,人们把这种环境恶劣的工厂称之为“血汗工厂”。其后,美国劳工及人权组织针对此类事件发动了“反血汗工厂运动”。为挽救其公众形象,Levi-Strauss公司制定了第一份公司生产守则来关注劳工条件,此后许多知名品牌公司纷纷效仿,都各自制定了企业的生产守则来保障劳工权益。“反血汗工厂运动”事件后企业社会责任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在国际贸易中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但这种跨国公司自己制定的生产守则由于缺少社会的监督,存在很大的局限性。1997年美国经济优先权委员会认可委员会联合欧美跨国公司和其他国际组织制定了SA8000标准。这是全球第一个可用于第三方认证的规范组织道德行为和社会责任管理体系标准。该标准有效地克服了企业内部生产守则的局限性,使企业社会责任的认证更具有公信力。[1]

SA8000是一个通用标准,它适用于世界各地、任何行业、不同规模的企业。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SA8000是社会良知对资本权力进行的一种制约,从保护劳工的角度来看 SA8000标准可以说是一项福音。SA8000以认证的方式对企业道德规范化,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契机。SA8000体现的企业管理要“以人为本”的思想,具有正当性和有益性,是世界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符合现代企业管理的发展方向。因此,分析SA8000与对企业外贸的影响是具有重要的政治与经济意义的。本文在介绍SA8000对社会责任的要求和SA8000的国际、国内各省区、各行业认证情况的前提下,主要介绍陕西出口企业对SA8000的认知程度、分析目前还处于“零认证”状态的原因;SA8000认证对陕西出口企业的政治与经济意义;陕西出口企业如何积极应对SA8000的挑战。

一、SA8000对社会责任的基本要求[2]

(一)有关核心劳工标准

1.童工。公司不应使用或者支持使用童工,应与其他人员或利益团体采取必要的措施确保儿童和应受当地义务教育的青少年的教育,不得将其置于不安全或不健康的工作环境和条件下。

2.强迫性劳动。公司不得使用或支持使用强迫性劳动,也不得要求员工在受雇起始时交纳“押金”或寄存身份证件。

3.公司应尊重所有员工结社自由和集体谈判权。

4.歧视。公司不得因种族、社会阶层、国籍、宗教、残疾、性别、性取向、工会会员或政治归属等而对员工在聘用、报酬、训练、升职、退休等方面有歧视行为;公司不能允许强迫性、虐待性或剥削性的性侵扰行为,包括姿势、语言和身体的接触。

5.惩戒性措施。公司不得从事或支持体罚、精神或肉体胁迫以及言语侮辱。

(二)工时与工资

1.公司应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经常要求员工一周工作超过48小时,并且每7天至少应有一天休假;每周加班时间不超过12小时,除非在特殊情况下及短期业务需要时不得要求加班;且应保证加班能获得额外津贴。

2.公司支付给员工的工资不应低于法律或行业的最低标准,并且必须足以满足员工的基本需求,并以员工方便的形式如现金或支票支付;对工资的扣除不能是惩罚性的;应保证不采取纯劳务性质的合约安排或虚假的学徒工制度以规避有关法律所规定的对员工应尽的义务。

3.健康与安全。公司应具备避免各种工业与特定危害的知识,为员工提供安全健康的工作环境,采取足够的措施,降低工作中的危险因素,尽量防止意外或健康伤害的发生;为所有员工提供安全卫生的生活环境,包括干净的浴室、洁净安全的宿舍,卫生的食品存储设备等。

4.管理系统。高层管理阶层应根据本标准制定公开透明、各个层面都能了解并实施的符合社会责任与劳工条件的公司政策,要对此进行定期审核;委派专职的资深管理代表具体负责,同时让非管理阶层自选一名代表与其沟通;建立并维持适当的程序,证明所选择的供应商与分包商符合本标准的规定。

二、SA8000标准的国际认证情况

SA8000自1997年8月出台后就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重视,认证情况发展迅速。根据社会责任国际官方网站的数据,1998年底全球仅有8家组织获得认证,而截止2013年6月30日,全球通过SA8000认证的企业达到3231家。如表1,其中意大利、印度、中国排在前三位,通过的企业个数所占的比例分别为:34%、23%、16%,三个国家通过认证的企业个数占总数约72%。

通过SA8000认证的各企业的员工人数多少不一,但涉及总人数1,829,776人,各国通过认证的员工人数如表2,印度人数最多,有482,191人,达到26%,其次是意大利,涉及人数340,424人,达到总数的19%,中国通过认证的企业中涉及的人数为327,812人,达到总量的18%。前十个国家企业人数占到将近90%。[3]

在通过SA8000认证的企业中涉及的行业众多,但劳动密集型企业占的比例很大,其中服装业有389个,占企业总数的12%;纺织品行业有365个,占11%;建筑业有332个,占10%。通过SA8000认证的行业人数中,服装业占总数的13%,纺织品行业人数占12%,金属制品占6%。[3]

三、SA8000认证在我国的分布现状

2002年SA8000标准进人中国,在跨国公司推动和媒体宣传下,其认证活动规模逐步扩大。

(一)SA8000认证在我国的地区分布

早期SA8000认证活动大多以跨国采购商要求中国生产企业需满足其提出的工作条件和工人待遇的形式出现,所以认证数量较少,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之后其认证开始从华南扩大到华东乃至北方。随着企业社会责任活动力度的加大,对企业的经营活动和外贸出口的影响也开始显现。近10年来,企业社会责任在中国的活动达到新的高峰,SA8000认证也日益被重视。时至2013年6月30日中国通过SA8000认证的有522家企业,在全国各省份中分布极不均匀,广东省有258家,几乎是总数的一半;其次是福建,已经超过江苏跃居第二位;江苏56家,达 21.71%;浙江省的企业有41家,占总数的15.89% ;但有7个省区没有通过认证的企业,陕西省就是其中一个,见表3。

(二)SA8000认证在我国的行业分布

从我国2013年3月31日公布的具体的行业数字来看,电子设备企业通过SA8000标准认证者有52家,占中国企业认证总数的10.06%,是我国参与SA8000认证最多的行业。此外,纺织业、电子业、金属制品、服装业、鞋、照明设备等行业的企业通过SA8000认证的数量也较多,有139家,占总数的26.89%,其它行业占63.05%。由此可见,SA8000认证主要分布于劳动密集型行业,同时也是劳工分布最多的行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对生产技术和资本的要求很低,能够对成本的变化作出敏感的反应,迅速从一个国家转移到另一个国家。这些行业的劳动者、年轻工人、尤其是年轻女工居多,其性别群体和所处的劳动环境很容易引起社会的关注。消费者对其质量和价格之外的因素也十分看中,来自于市场的压力决定了该行业要高度重视其产品的道德形象。我国以传统的劳动密集型第二产业和第一产业为主。这一方面反映出我国的产业结构特点,另一方面也显现出SAS000正在向深入发展,其行业影响力在不断加深。

四、陕西企业对SA8000认知程度的调研分析

陕西企业对SA8000“认证为零”的事实引起了调查组对SA8000认知程度的重视。

陕西是劳动力资源充裕的省份,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对经济的增长和解决就业问题起着重要的作用。今天,全球已经真正开始推行SA8000认证,并把其作为一种“蓝色壁垒”,如果企业不能达到SA8000的标准,则劳动力优势就可能会丧失,甚至变成劣势。同时,由于廉价劳动力也是我们吸引外资的动力之一,如果我们的劳工标准在SA8000标准规定的水平之下,对外资的吸引力将降低,跨国公司也会担心其分包商不能达标而不愿来我省投资,从而影响全省经济发展的资金来源和产业结构的良性调整与发展。陕西出口企业应该居安思危,正视矛盾,认真对待。一个成熟的企业首先应当是一个遵纪守法的企业,强化企业的社会责任,实质上是强化企业自觉遵守法律和游戏规则的意识。企业的社会责任实现水平,将越来越成为参与国际竞争的要素。因此,目前陕西出口企业对SA8000的认知程度和认证状况显得尤为重要。

(一)被调查企业的主要信息

笔者访问了陕西省商务厅对外贸易处、标准处等相关部门,均没有搜集到关于陕西出口企业对SA8000认知状况和认证状况的详细数据。因此,陕西省的相关数据只能借助笔者所进行调查搜集到的第一手数据来支撑,由于人力、物力、财力有限,样本量较小,但是仍具有一定代表性,有助于对该问题的客观分析。

以下信息来源的范围是陕西省的部分重要出口企业,包括陕西宝联果品有限责任公司、西安伊势机械有限公司、西电三菱电机开关设备有限公司、陕西开成服装进出口有限责任公司、西安四棉纺织有限责任公司、咸阳华润纺织有限公司、西安毛巾厂等企业。涉及SA8000的主要信息是:(1)各类企业的劳动合同都比较规范,基本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2)很多企业不愿透露加班时间与加班费,加班费实况是通过暗访职工得到的,不少生产制造型企业实行的是三班倒制度。(3)雇佣童工的情况不存在。(4)各类出口企业都有一种以上的国际认证,最多见的是ISO9001 质量体系认证,但是通过SA8000认证没有一个。(5)对于给员工提高工资、改善工作条件问题,绝大多数企业都说视经营情况而定。(6)管理者层次人员工作环境优于普通员工。[4]

另外,我们暗访的几个中小企业在SA8000聚光镜下情况远不及上述企业。

(二)陕西出口企业面对SA8000标准的主要缺陷

根据比较优势原则,出口企业运用丰富且相对廉价的劳动力资源来构筑自己的竞争优势本无可厚非,且对于缓解就业压力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是,不少陕西出口企业出于利益驱动或迫于竞争压力,利用过分压低员工工资、牺牲劳工利益的手段来实现“低成本”,就不可避免地使自身进入了恶性循环境地。

(1)劳工权益问题突出。据走访暗访调查,我们发现,目前陕西出口企业的劳工权益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违法扣押身份证;超时加班加点,不依法支付加班费;社会保险覆盖率低。就在本文截稿之际,还发生了陕西榆林市神鹰护卫有限责任公司上百名押钞员因工资待遇问题拒绝出车,导致榆林城区8家银行的数十个营业网点,被迫暂停办理业务一个多小时的劳动工资问题。[5]

暗访中发现,陕西有不少出口企业劳工工资低,想要增加工资主要靠加班,且工资拖欠情况依然存在。企业管理层在追求自身的发展过程中不顾对社会的有害影响,损害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企业管理层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以牺牲中国劳工利益为代价获取的竞争力是可悲的,对企业经济活动进行劳工权益方面的理性规范刻不容缓。

(2)没有提供法定的福利待遇。工人住宿拥挤,条件差;厂房安全出口不够;消防器材不够;消防训练不够,有毒有害化学品的保管使用不当;工作条件差,个人防护用品缺乏;特种人员和特种设备安全管理差;有工会组织但形同虚设;就业的性别、户籍、城乡、学历、年龄等歧视突出;女职工的“三期” 保护落实差;对员工冷漠,缺乏人文关怀。而这些恰恰都是SA8000坚决反对并严格禁止的。

(3)职业病问题被忽视。 我国职业病死亡率居世界首位,受到职业危害的人数超过2亿。从陕西职业病医院收冶的病人情况看,多为劳动密集型行业的企业员工。目前,职业病防治体系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一些企业为了节省成本,不采取任何劳动保护措施,也不如实告诉劳动者可能面对的危险。相关的政府部门为了招商引资,对此往往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而专门的职业病监察机构人员很少,根本查不过来。即便查出了问题,处罚也很轻微。

五、陕西出口企业至今SA8000认证为“零”的原因分析

至今陕西企业没有一家获得SA8000认证证书,笔者认为其原因如下:

第一,SA8000尚未成为统一的国际标准,我国政府也没有正式将其作为企业经营标准之一,国内的SA8000认证机构也不多,陕西企业管理层缺乏对国际标准推行的预见性判断和执行意识。

第二,企业社会责任普及化程度低。首先,SA8000的制定是公司最高管理者愿意主动提供足够的资源来建立、实施并维持社会责任管理体系,承诺不断持续改进。其次,SA8000提倡民主化的员工与外部的沟通机制。当前陕西省很多企业距离社会责任民主化的程度还有较大距离,所以企业或机构担心宣传实行SA8000的规定,骨子里担心工人民主权利的加强会影响组织的集权管理。

第三,认证条件要求高。申请SA8000认证的企业必须符合下列条件:证明你的公司符合国家和地方的法律法则;建立一套符合九大要素的文件化的管理体系,运行时间至少三个月;至少有一次自我检查的记录;正式审核的审核员非常了解当地法律、社会、与企业的管理人员和工人进行交流。申请者要全面提供企业的历史记录,评估人员可自由地与所有职工单独谈话,如果企业的某些方面需要改进,审核机构会给你机会补救。评估小组肯定你的企业完全符合标准后,才发给SA8000证书。证书有效期3年,每6个月复查一次。每3年需申请延长一次。[6]

第四,SA8000认证费用较高。(见表4)认证机构是根据企业或机构的规模收取认证费用的。当认证证书到期前,企业或机构需要重新提出认证申请,认证机构受理后,重新对其进行审核,也就是换证审核,这就需要企业或机构再次支付费用,认证之后需要继续新增投入以维持SA8000的连续性。资料显示,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在执行企业社会责任标准时,面临更高成本,因为认证机构还要考虑受审核方的规模、经营的复杂性和认证风险等因素。但实施标准的成本和收益在不同的企业和国家之间差异很大,并且由多种因素共同决定。影响报价较大的是审核人天数。[7]

六、陕西出口企业如何积极主动履行SA8000

经济学的分析显示,要改善被雇佣者的工作条件,仅靠道德约束是不可能的,还必须建立相关体系严格保障改善措施的实施,社会的和谐发展必须依靠各种禁止不可预见行为和机会主义行为的制度,以此约束所有参与者的行为,对其不人道的机会主义动机施加限制。目前,我们的劳工生存条件问题存在着制度缺位,除了《劳动法》外,几乎还没有一种很完善的制度来规范企业主的行为。因此,积极主动地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建立维护劳工利益的有效体系极其重要。[8]

(一)建立全国全省范围内企业雇佣情况测评体系和兼容奖惩的激励机制,逐步形成主动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企业价值观

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测评系统,建立全国范围内的测评体系,做到全国范围内企业雇佣情况有据可查,并建立一整套兼容奖惩的激励机制,对所有个体进行监督、约束和鼓励,让维护劳工利益的社会责任变成一种人们都努力争取的无形资产,从而激励越来越多的人和企业讲求社会责任,这样整个社会就逐渐形成“企业为员工,员工爱企业” 的和谐的企业价值观。

(二)处理好企业与社会责任的关系,真正维护员工权益

以人为本,改善劳资关系,切实维护员工的合法权益和正当利益。员工利益是企业社会责任中最直接和最主要的内容,企业效率最终取决于人的活力与创造力。在企业改革中,应具体研究落实职工董事、监事真正有效地参与企业决策、监督的具体形式和方式,研究落实职代会、厂务公开等企业民主管理制度与现代企业制度的有效结合;在企业分配关系处理上,要建立与市场经济要求相适应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秩序,让员工共享企业改革发展的成果;依法维护员工的劳动保护、社会保障、安全生产条件等权利和利益;贯彻人才强企,保障员工接受职业技能、企业价值理念、科学文化素养等培训,提高员工素质,促进员工的全面发展,从而促进企业内部劳动关系、人际关系的和谐。

(三)加快培育并不断提高企业“社会责任竞争力”

实施企业社会责任战略。把对社会和环境的关注融入到企业经营主流,也就是融入到企业战略、组织结构和日常运营中,追求经济、社会和环境共赢。建立责任管理体系。把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纳入企业全面管理体系之中,在决策的制定和实施中,充分考虑企业对社会和环境的影响,在对利润的追求和利益相关者之间求得平衡;建立与社会利益相关者的沟通联系渠道,把企业优势与履行社会责任相结合。在依靠专业领域的技术优势、经营管理优势、人才优势等解决相关的社会问题同时,降低企业成本,塑造企业和品牌形象,改善竞争环境;实施出口导向和国际化经营的企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应积极参与供应链的竞争,熟悉、践行包含企业社会责任的新的国际竞争范式,提高国际竞争力。

(四)提高管理水平,为SA8000标准的认证奠定良好基础

陕西出口企业要积极提升发展战略,突破固有观念,努力开展社会营销,创新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改善组织结构,提高组织绩效,提升品牌竞争力,加强技术创新,从更高层次上提升企业竞争优势,激发企业经营活力,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 进而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在调整出口产品结构方面,提高出口商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尽快从依靠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廉价优势,走向依靠先进技术取得竞争优势。面对SA8000标准的挑战和西方消费者社会责任价值观的兴起,陕西出口企业必须重新进行品牌优势的培育,对品牌进行重新定位,再造竞争优势。

(五)政府和行业协会要从宏观上充分发挥应有作用

1.完善劳工标准立法、严格执法。公平公正的国家必须保证全体劳动者的安全与健康,保护劳工权利。当前,我国有关劳工标准方面的立法主要体现在《宪法》、《劳动法》、《工会法》等法律中。但随着经济全球化,我国的劳工立法也存在一些缺陷。因此,在我国与发达国家进行劳工谈判的同时,也必须进一步完善和健全国内的立法,从法律上保障劳工的合法权益。我国应加强劳动部门的严格执法,加强执法力度,建立并完善相应的监督体制。劳动部门执法不力,会让法律法规形同虚设,恶化劳工生存环境。特别要对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出口企业进行严格检查和监督。

2.加强蓝色贸易壁垒调查制度,积极参与国际劳工标准的制定。尽管当前国际上没有统一的劳工标准,但是多数国家已大力推行将劳工标准和贸易挂钩,这已经成为一种趋势。政府应积极参与国际谈判,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争取自身合法权益。

3.规范国内SA8000认证和咨询市场。目前在我国已经发生过一些SA8000认证的法律纠纷,我国申请认证的企业缺乏合法保护。所以,有必要进一步规范SA8000的认证和咨询市场。

4.政府应出台措施,加大宣传力度,促进SA8000认证研究。政府应多鼓励学术界、行业协会、地方政府共同协作,加强对类似SA8000这样的新型贸易壁垒的发展进行研究,为出口企业面对这类壁垒提供理论依据。同时,政府要及时引导,让出口企业提前准备,使企业形成社会责任方面的意识和危机感。

5.行业协会要充分收集和分析相关信息。全面收集和整理该行业的劳工标准信息,及时反馈给本行业的各出口企业,从而让本行业的企业适时调整劳工标准,积极应对市场的变化。并且要主动引导和监督企业,规范行业和企业的行为,监督行业和企业对于劳工标准的实施情况。行业协会应该与当地各级政府加强合作,建立劳工标准预警机制和磋商机制,加强沟通和配合,从而构起建政府、协会和企业共同组成的应对SA8000等蓝色贸易壁垒体系。

七、结论

SA8000标准提供了企业所应遵循的道德标准,不仅作为社会道德是对企业发展的一种约束,而且是维护社会道德与经济公平的标准。陕西出口企业应清醒认识国际社会责任的发展趋势,企业在发展自身的同时,必须兼顾经济、环境、社会发展三者的利益。以牺牲劳工利益为代价的经济发展模式是不健康的,是不可持续的。在当今全球化浪潮下,陕西出口企业应该立足西部,放眼全球,辩证地看待SA8000认证标准的实施,重视并自觉履行社会责任,积极进行SA8000标准认证,才能用核心竞争力继续开拓国际市场,应对各种贸易壁垒。陕西各级政府、各类行业协会和出口企业都要积极利用现有资源创造新的条件,加快认证的步伐。把承担社会责任纳入企业的发展战略,从而增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带动陕西经济的不断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璨,李娴.SA8000标准在中国的认证状况及思考[J].研究与探索,2013,(9).

[2]社会责任标准.(SA8000:2001)http://baike.baidu.com/view/2264883.htm

[3]依据SA8000 Certified Facilities: As of June 30, 2013.推算得出。

[4]本课题组.SA8000认证对陕西企业外贸出口影响的调查报告[R].2013.

[5]李敏.榆林百名押钞员拒绝出车 致多家银行停业1个多小时[N].华商报,2014-01-04.

[6]http://www.sa-intl.org/SA8000

[7]社会责任标准管理体系认证服务. 2013-11-9. http://baike.baidu.com/view/5888029.htm

[8]田媛.SA8000对四川出口企业的影响及对策探讨[D].西南财经大学,2008.

作者简介:张彩丽(1952―),西安市人,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国际经济与贸易。教育部指定的国家社科项目评审专家。现为西安翻译学院特聘教授和学术带头人,国际贸易系系主任,经济研究所所长。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农村经济》、《经济评论》、《科学经济与社会》、《兰州大学学报》、《现代经济译丛》<实事求是>等刊物上发表论文、译文112篇,其成果多次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文摘周报》、《羊城晚报》、新华网、中国日报、中国经济时报等国内近30家网站或报纸转载。

(责任编辑:陈合营)

基金项目:西安市2013年度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重点项目《“社会责任标准”对西安外贸企业出口影响的实证分析》(项目号:2013.XF307)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张彩丽

外贸企业影响论文 篇2:

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小微外贸企业的影响及其应对

摘 要:为分析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小微外贸企业的影响,本文对84家中小微外贸企业主及实际负责人进行问卷调研。调研内容包括损失、复工时间、经营压力、流动资金、用工与市场影响、自身对策及政策诉求等11个问题。研究发现,中小微外贸企业受疫情影响面多,影响程度大;企业因规模不同、產业不同存在疫情影响差异,进而对经营计划与政策诉求也存在差异性。为应对和降低疫情影响,文章认为应加快推行政策帮扶、企业转型、复工复产、远程办公等措施。

关键词:新冠肺炎;中小微企业;外贸企业

一、引言

工信部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底,我国中小企业数量已经超过3 000万家,个体工商户数量超过7 000万家。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系列报告,截至2018年底,中小企业的整体规模迅速扩大,占全国总量的99.8%,吸纳就业人数占就业总人数的79.4%,资产规模占全国企业总资产的77.1%,营业收入占全国企业全年营业收入的68.2%。不仅如此,全国税收的50%以上、GDP的60%以上、技术创新成果的70%以上由我国中小微企业所贡献。在对外贸易领域,中小微企业实现了全国进出口总额的60%。中小微企业是当代经济的主要力量,代表社会经济发展方向的一种主流产业组织形式[1]。在增加就业、提高竞争强度、增强整体经济活力,通过与大企业的互补关系会构成更有效的生产体系等方面具有极大的优势与不可替代的作用[2]。可见,中小微外贸企业对于我国经济、社会与生活作用显著。2020年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传染性强,波及范围广,感染人数多。截止到3月17日,全国累计确诊新冠肺炎患者已有八万一千多例,累计死亡人数超过三千两百多人。疫情在全球范围快速蔓延,已超过一百五十个国家出现疫情,国外确诊人数已逾十万人。新冠肺炎疫情较2003年非典疫情更为严峻,虽然在我国国内得到有效控制,但是从全球看,疫情持续周期及结束时间尚不明朗。

“新冠肺炎”与“非典”相似,参照非典与外贸及企业相关文献,如:非典对零售企业带来潜在机遇[3];电子商务应补齐短板需抓住非典带来的发展机遇[4][5],非典对我国外贸及外贸企业冲击很大,但也带来商机[6][7]。可见,非典对我国外贸方面的影响较少被关注。纵观中小微企业方面的文献,涉及企业发展难题方面的也不多,少数认为中小微企业发展障碍多是融资瓶颈问题突出[8]、政府支持力度不足[9]、成本全面上升[10]等。近期,新冠肺炎疫情虽有所控制,但发展态势仍未明朗。我国中小微外贸企业无法全面复工复产,若得不到金融支持、财政补贴,届时将可能引发大规模企业破产倒闭风潮,削弱消费、出口这两驾马车,对我国经济、社会与群众生活的影响将不容忽视。因此,分析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小微外贸企业的影响,以此探究应对措施,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话题。

二、数据来源与样本构成

1. 数据来源

采用网络问卷调研法,以问卷星为数据收集平台,采用问卷定向发放与定向回收方式。依托山东省商务厅、济南市商务局、山东省跨境电子商务协会、威海商会及个人人脉网络等渠道,对山东省84家从事外贸业务的企业老板及实际负责人进行问卷调研。本次调研通过定向收集企业老板及实际负责人的观点,确保了数据能够真实客观反映外贸企业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情况。调研时间为2020年2月6日至10日。针对外贸企业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情况及诉求进行问卷调研,调研内容主要包括损失、复工时间、经营压力、流动资金、用工与市场影响、自身对策及政策诉求等11个问题。

2. 样本构成情况

本次调研共获取84份外贸企业数据,均为中小微外贸企业。其中,从事第一产业的企业占比为28.57%,第二产业的企业占比为28.57%,第三产业的企业占比为42.86%。中型企业占比为14.95%,小型企业占比为45.97%,微型企业占比为39.08%。企业以民营与私营企业为主,其合计占比为91.38%,外资企业和国有企业占比分别为6.03%和2.59%。

三、中小微外贸企业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的整体分析

在企业预计损失方面,79.76%的中小微外贸企业认为企业损失在较大程度及以上。可见,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小微外贸企业的影响较严重。其中,47.26%的中小微外贸企业认为疫情给企业带来较为严重的损失。有20.24%的中小微外贸企业认为受到疫情的影响较小或没有明显影响,其中,仅有1.19%的企业认为没有受到疫情的影响。

在企业期望复工时间方面,47.62%的中小微外贸企业希望在2月10日前复工,32.14%的中小微外贸企业希望在2月17日前复工,两者合计占比为79.76%。20.24%的中小微外贸企业希望在2月17日之后复工。然而,截止到2月17日,因疫情仍未显著被控制,各地尚未放开企业复工复产。再加上,复工复产审批条件及手续较严格,口罩、消杀物资仍较为匮乏,加之中小微外贸企业对疫情持续及危害程度的预判,实际复工的企业少之又少。

在企业经营压力方面,如表1所示,66.67%的中小微外贸企业遭受最大的压力是“交通物流阻滞”。“订单减少,客户流失”“原材料、上游供应链受到影响”分别排名第2与第3,其占比分别为64.29%和60.71%。此外,“经营成本压力大”和“合同按时履约困难”也是中小微外贸企业受到疫情影响所面对的较大困难。还有企业提到“当地政府不让开工,复工手续太多太复杂”“没有口罩、酒精、温度计”“银行不能结汇”“上班怕被传染”“工人返程受限”等困难。

在疫情对所在行业的影响方面,超过半数的中小微外贸企业认为新冠肺炎疫情对行业影响严重,大部分中小微企业面临巨大的生存压力;30.95%的中小微外贸企业认为疫情对行业影响较大,部分企业会面临较大压力;两者合计占比为82.14%。仅有3.57%的中小微外贸企业认为疫情对所在行业的影响不大。

在企业经营资金的影响方面,见表2,新冠肺炎疫情主要从收入、成本、流动资金三方面对中小微外贸企业的经营资金造成较大影响。这三方面的占比分别为88.10%、69.05%和59.52%,与表2中的其他方面形成显著的差异。

在企业账面资金方面,13.10%的中小微外贸企业已没有账面流动资金,39.29%的中小微外贸企业账面资金无法支撑一个月,84.53%的中小微外贸企业账面资金仅能维持3个月。仅有10.71%的中小微外贸企业账面资金能够维持半年以上。

在上半年用工方面,69.05%的中小微外贸企业上半年用工需求与2019年将持平,22.62%的中小微外贸企业将会裁员,持增员观点的中小微外贸企业仅有8.33%。可见,新冠肺炎疫情将会影响到中小微外贸企业的用工需求,尤其为了缩减成本企业将采取裁员减薪策略。

在上半年市场预测方面,92.85%的中小微外贸企业认为疫情会不同程度减少市场需求,其中,持大幅度减少市场需求观点的企业有32.14%。仅有2.38%的中小微外贸企业认为上半年市场需求会增加。可见,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绝大部分中小微外贸企业对上半年市场持悲观观点。

在年度经营预测方面,39.29%的中小微外贸企业对2020年经营情况不确定,认为要依据宏观经济和政策情况而定。39.28%的中小微外贸企业对年度经营情况持悲观观点。仅有3.57%的中小微外贸企业持乐观观点。

如表3所示,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我国中小微外贸企业更倾向于积极开拓市场,扩大市场需求,旨在弥补疫情所带来的订单减少、营业收入下滑的影响。其次,中小微外贸企业希望能够尽快先部分复工,争取早点将企业运行起来。再次,46.43%的中小微外贸企业倾向于争取政府政策及资金扶持,以解决企业因疫情遭受的损失。此外,也有部分企业希望加快进行企业转型,尤其向高附加值产业、高附加值链条、数字经济、高科技方向转型升级。

在政府政策诉求方面,如表4所示,65.48%的中小微外贸企业希望得到“调减税收定额”方面的政策扶持;关于“推行租金、水电气补贴与减免”“增加信贷支持力度”“降低企业保险费用”的政策也是较多中小微外贸企业所诉求的。除此之外,关于社保费用、延期支付、稳岗扶持等方面的政策也能够切实帮助到中小微外贸企业渡过疫情所带来的困境。整体上看,中小微外贸企业的政策诉求多集中在降低成本方面,期望获得多方面的政策扶持以减少疫情带来的企业成本压力。

四、不同产业的中小微外贸企业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分析

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角度分析中小微外贸企业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的情况,旨在挖掘产业间的共性与差异。

在企业预计损失方面,从事第一产业的中小微外贸企业受到疫情影响的损失程度要高于第二产业的企业,与第三产业的企业略同。关于“特别严重,将导致亏损”预计的中小微外贸企业,有27.27%的企业从事第一产业,显著高于从事第二产业(18.18%)和第三产业(17.50%)。在从事第二产业的企业中,有31.82%的企业认为受到疫情影响较小,该比例显著高于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的数据。从损失预计方面看,从事不同产业的中小微外贸企业的整体评价较为类似,但在具体的损失预计程度方面,从事不同产业的企业存在一些差异,以第二产业的企业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的损失预计相对少一些。

在复工时间方面,13.64%的从事第二产业的中小微外贸企业选择在3月1日以后开工,显著高于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的企业。2月17日前复工的从事第三产业的企业约有87.5%,显著高于第一产业与第二产业的企业。整体上看,从事不同产业的企业都倾向尽早复工,但也因行业属性不同产生一些差异,如第二产业对晚开工的预判要高于其他產业的企业。

在企业经营压力方面,从事不同产业的中小微外贸企业对疫情带来的压力评价各有不同,如表5所示。对于第一产业的企业而言,前三位的困难是“订单减少,客户流失”“经营成本压力大”和“交通物流阻滞”;对于第二产业的企业,前三位的困难是“原材料、上游供应链受到影响”“订单减少,客户流失”和“经营成本压力大”;对于第三产业的企业,前三位的困难是“交通物流阻滞”“订单减少,客户流失”和“原材料、上游供应链受到影响”。第二产业的企业在供应链方面的压力显著高于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第三产业的企业在交通物流阻滞方面的压力要显著高于第一产业与第二产业。这两类差异与行业属性不同存在强相关关系,第二产业对于原材料、上游供应更依赖;第三产业多是服务业,其生产性功能较低,对于物流服务需求更高。此外,在“经营成本压力大”“融资难度加大”“招工困难”和“合同按时履约困难”方面,第三产业的企业所面临的严重程度要小于第一产业与第二产业的企业。

在疫情对所在行业的影响方面,从事第一产业的企业认为疫情严重影响到其行业,该观点占比为68.18%,显著高于第二产业的36.36%和第三产业的50%。对行业影响持较大程度以上的观点,在第二产业的企业中的比重高于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

在企业经营资金的影响方面,从事第一产业的中小微外贸企业在“企业营业收入减少”(95.45%)和“流动资金紧张”(86.36%)方面的影响要显著高于第二产业,第二产业的企业这两方面的比例分别是77.27%和59.09%;第一产业在“流动资金紧张”方面显著高于第三产业的45%。此外,第一产业的企业在“偿还贷款债务压力”影响也较大。

在账面资金方面,从事第一产业的中小微外贸企业面临的流动资金压力更大,27.27%的企业已没有账面资金,59.05%的企业仅能维持在1个月以内,显著高于第二产业的企业(31.82%)和第三产业的企业(33%)。从事第二产业的中小微外贸企业在账面资金方面表现最佳,能维持超出三个月的企业比例最大,且27.27%的企业能够维持半年以上,均显著高于其他两个产业的企业。

在上半年市场预测方面,从事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的中小微外贸企业对市场的悲观判断整体较相似,但在悲观程度方面存在差异。从事第一产业的企业持更悲观态度,在较高悲观程度的评价方面显著高于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的企业。在上半年用工与年度经营预测方面,从事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的中小微外贸企业表现较为相似。

由表6可知,整体上看,不同产业的中小微外贸企业的工作计划较为相似,但也存在一些差异。第三产业的企业更倾向于“争取先部分开工”,在积极开拓市场方面,第一产业的企业的意愿高于第二产业,且第二产业企业的意愿高于第三产业。第三产业的企业在“争取政府政策及资金扶持”和“加快企业转型”方面要弱于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企业。第一产业的企业更偏好持“等待观望”观点。

在政府政策诉求方面,如表7所示,三大产业的企业间表现差异较为显著。以比例超过40%和50%的政策种类看,在第一产业对政策诉求种类中,有7种政策的占比超过50%,8种政策超过40%;从数量上看,远超于第二产业的企业与第三产业的企业,其中,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对政策诉求超过50%和40%的种类分别是1个与2个和2个与3个。这种差异不仅表现在政策种类上,也表现在对政策需求的比例上。第一产业企业对绝大多数政策诉求程度显著高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企业。可见,第一产业的企业对政府政策诉求更多、类型更丰富、诉求意愿更强烈。当然,三大产业在对政策诉求偏好度前几位的表现上,也存在较多差異。

五、不同规模的中小微外贸企业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分析

从企业规模角度进行分析,按照中型、小型和微型分析企业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情况,旨在挖掘产业间的共性与差异。

在企业预计损失方面,中型企业遭受的损失程度要低于小型与微型企业,有46.15%的中型企业认为疫情影响程度较大,该数值远低于小型企业和微型企业,它们的比例分别是85%和82.35%。有53.85%的中型企业虽受到疫情影响,但整体经营稳定,影响在承受范围内,该数值远高于小型企业与微型企业。可见,疫情对小型与微型企业的冲击远大于中型企业。

在企业经营压力方面,不同规模的企业对疫情带来的压力评价各有不同,如表8所示。中型企业的压力主要来自上游供应链的影响、交通物流阻滞,小型企业的压力主要来自于客户流失、交通物流阻滞、上游供应链的影响、经营成本,微型企业的压力主要来自于客户流失、交通物流阻滞、上游供应链的影响、经营成本。可见,中型企业在压力类型方面要少于小型及微型企业。从同一项目的影响程度看,中型企业在客户流失方面所受的影响远小于小型与微型企业。在经营成本方面,小型企业的压力最大,中型企业的压力最小。在融资难度方面,中型企业的压力超远小型与微型企业。其他项目上,中型、小型与微型企业差异不大。

在疫情对所在行业的影响方面,疫情带来的行业困难程度在中型企业方面远小于小型与微型企业,其占比分别为53.85%、89.50%和79.41%。疫情对中型企业所处行业的影响程度较小,且企业规模不同影响差异较大。

在企业经营资金的影响方面,不同规模企业的影响类似,但也存在一些差异。小型企业(85%)在“企业成本支出增加”方面要高于中型企业(69.23%)与微型企业(52.94%)。中型企业(38.46%)在“融资能力下降”方面要远高于小型企业(2.50%)与微型企业(8.82%)。

在账面资金方面,中型企业的账面资金情况要远优于小型企业与微型企业,其中,53.85%的中型企业账面资金能维持在三个月内,该情况远好于小型企业(88%)和微型企业(85.30%)。38.46%的中型企业账面资金能维持半年,该数值远高于小型与微型企业。

在上半年用工方面,小型企业的裁员预测要高于中型与微型企业。在上半年市场预测方面,小型企业的悲观态度要高于中型与微型企业,97.50%的小型企业将减少市场需求,而微型企业数据为88.23%,中型企业则为69.23%。在年度经营预测方面,不同规模企业的评价差异不大。23.08%的中型企业持乐观态度,远高于中型与微型企业。持悲观态度的小型企业略高于中型与微型企业。

由表9可知,整体上看,不同规模企业的工作计划较为类似,但也存在个别差异。微型企业在“争取先部分开工”方面要弱于中型与小型企业。在积极开拓市场方面,小型企业的意愿显著高于微型企业。微型企业更偏好“等待观望”,高于中型与小型企业。

在政府政策诉求方面,如表10所示,不同规模企业对政策诉求较类似,但也存在一些差异。这种差异在对政策诉求数量方面表现不显著,但在政策诉求的偏好度及同一政策需求程度差异较多。如:中型企业希望得到“加大社会保险支持力度”“帮助企业宣传”“调减税收定额”和“增加信贷支持力度”方面的政策支持;小型企业倾向于“调减税收定额”、“推行租金、水电气补贴与减免”和“降低企业保险费用”;微型企业倾向于“调减税收定额”、“推行租金、水电气补贴与减免”和“增加信贷支持力度”。除此之外,不同规模企业在“降低信贷融资成本”、“降低企业保险费用”和“加大援企稳岗力度”方面政策诉求程度差异较大。

六、“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小微外贸企业带来的问题剖析

1. 严重影响营收、成本与现金流,加剧企业生存危机

营业收入、成本支出与现金流是企业经营的核心,也是中小微外贸企业存活的关键所在。“新冠肺炎”恰恰严重影响到中小微外贸企业的营收、成本与现金流。如前文所述,这次疫情导致中小微外贸企业营业收入剧减、成本支出加大、现金流大幅减少。如疫情无法得到有效防控,许多中小微外贸企业将无法有效运营,亏损将不断增加,甚至引发企业破产风潮。

2. 产业及企业规模不同会导致影响层面与程度有差异

无论从产业差异,还是从企业规模差异看,疫情对企业的影响层面与影响程度都存在差异性。这主要是企业所处产业属性与企业规模不同所导致的。如前文所述,第二产业受到疫情影响的损失小一些,第二产业的复工意愿高于其他行业,第二产业面临的供应链压力最高,第三产业受到的交通物流阻滞影响最大,第一产业被疫情影响的营业收入减少程度最高,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流动资金压力显著高于第三产业。中型企业损失小于小型与微型企业,不同规模的企业对疫情带来的压力评价各有不同,中型企业的账面资金情况要远优于小型企业与微型企业。

3. 产业及企业规模不同导致企业自救与政策诉求有差异

企业因产业差异与规模差异,在受到“新冠肺炎”影响下的企业经营计划和政策诉求会存在差异性。这也主要是由行业属性不同与规模差异所导致的。如前文所述,第三产业希望可以早复工,第一产业更愿意积极开拓市场,第一产业更希望得到政府政策与资金帮扶,第二产业更偏好加快企业转型,第一产业对政策诉求面更广、需求力度更大。中型企业更希望政府帮助企业宣传,而小型与微型企业更偏好租金、水电气补贴与减免。

4. 商品流通受限、供应链压力上行困扰企业正常经营

疫情对交通、运输、物流等方面都影响较大,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商品流通。再加上,一些地方对疫情防控政策执行过激、过当,加重了商品流通困难。对于中小微外贸企业而言,浙江、广东、江苏等国内主要的货源地的工厂都已停工,何时复工、复工后产能恢复如何,都还未知。多数中小微外贸企业备货不足,将面临断货风险。这次疫情对供应链以及物流等产业链环节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七、应对建议

1. 加快推出、有效落实一系列扶持政策

自2月2日苏州率先出台了支持中小企业的十项措施,包括北京、上海、泉州、重庆、济宁、泰州、佛山、厦门、宁德、宁波、泰州等多地以及国家相关部委都陆续出台了扶持政策,旨在帮助企业共渡难关。政策应以商务、财政、税务、人社、金融等方面为主。中小微外貿企业应充分利用好政策红利,尤其关注国家层面及地方政府层面的政策。

2. 加快发展新型经贸模式,提升竞争力

从产业层面看,新冠肺炎疫情对劳动密集型贸易影响最大,而我国中小微外贸企业又多集中在劳动密集型领域。应加快推动在商贸业态、商贸技术层面的转型升级,加快开拓新的经贸投资领域,尤其应聚焦高新科技领域、绿色生态环保领域、数字经济领域等。

3. 加快发展数字贸易及跨境电子商务

在疫情防控形势下,人员流动的控制远高于商品流动层面。在互联网络技术设施及数字经济发展背景下,以此为契机加快发展以跨境电子商务为主要形式的数字贸易。从短期看,有助于满足消费者对跨境商品的购买需求,助力国内外贸企业对接海外市场;从长期看,能够提升对外贸易全链条的运行效率,提升外贸企业应对疫情等各类风险的能力。

4. 有序、分步、视情加快企业复工复产

根据疫情影响程度不同,建议分区域、分行业、分时段进行企业复工复产。在有效防控疫情前提下,避免复工政策的一刀切和过度执行。在疫情影响较小甚至没有确诊病例的区域,在做好防控前提下,建议全面复工复产。此外,还应注重产业链协同复工,尤其关注产业链跨区域复工协调,加快上下游配套企业复工复产。

5. 加快打通供应链,助力商品恢复流通

鉴于各地政府规定的复工时间与防控疫情的条件等有所差异,受制于各企业经营情况等的差异,中小微外贸企业需加快打通商品流通链条与上游供应链环节。若流通不畅、供应短缺,企业无法实现疫情后的复工复产,进而又加重企业经营困境。供应链具有强烈的网络效应,然而有的网状节点又具脆弱性。春节假日遇到疫情引发的延迟复工,加剧了这些薄弱节点的脆弱性。根据全球产业链环节的影响程度,利用好客情关系打通上游供应资源,积极做好备选方案与多渠道采购,有必要时要考虑跨境采购。

6. 加快推进外贸企业远程在线办公模式

外贸类企业对互联网需求更高,且较多的供应工厂与外贸人员办公场所分割较远,尤其中小微外贸企业的供应商分布更散。这契合当下远程在线办公的优势。新冠肺炎疫情因其传染性,需减少人员流动与聚集,这刺激了企业的远程在线办公需求。企业微信、钉钉、飞书等协作工具在疫情爆发后纷纷对其产品进行免费开放,这又为外贸企业采用远程在线办公提供了条件。远程网络工作模式不仅可以解决因疫情延迟复工的问题,还能有效预防疫情传播。长期看,远程网络办公还能提高跨区工作效率,降低企业运行成本。

参考文献:

[1] 李庚寅,黄宁辉. 中小企业理论演变探析[J]. 经济学家,2001(3):97-105+111.

[2] 吴敬琏. 发展中小企业是中国的大战略[J]. 改革,1999(2):11-13.

[3] 杨光玉.“非典”对我国零售企业的影响及启示[J]. 江苏商论,2004(9):54-55.

[4] 刘峰. 喜近更应思远——“非典”对电子商务的影响[J]. 对外经贸实务, 2003(12):21-24.

[5] 刘树安. 纵论“非典”后的我国电子商务[J]. 财经问题研究, 2003(10):89-92.

[6] 张炳政,黄国华.中国外贸:在非典中还能飞多高[J].中国海关,2003(6):40-43.

[7] 焦志强.“非典”对我区外贸出口的影响及对策分析[J].北方经济,2003(8):10-11.

[8] 蔡宁,陈功道.论中小企业的成长性及其衡量[J].社会科学战线,2001(1):15-18.

[9] 徐咏梅. 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及对策[J].宁夏社会科学,2015(6):99-100.

[10] 刘方. 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状况与政策研究——新形势下中小企业转型升级[J].当代经济管理,2014(2):9-18.

The Impact of “Novel Coronavirus Pneumonia” on Small and Medium Sized Foreign Trade Enterprises and Its Countermeasures

ZHANG Xia-heng

〔執行编辑:秦光远〕

作者:张夏恒

外贸企业影响论文 篇3:

浅析浮动汇率制对外贸企业的影响

[摘要] 文章从分析人民币浮动汇率制对外贸企业的影响入手,并就外贸企业针对汇率变化如何加强汇率制度研究、加强汇率风险管理、优化出口结构,加强成本和费用管理等方面进行了探讨,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 浮动汇率制 外贸企业 风险管理 规避风险

自2005年7月21日起,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浮动汇率制是一种国际汇率制度。在该制度条件下,汇率主要由市场力量(即供给和需求)决定,政府不设定及维持某种特定的汇率。当政府对外汇市场不加干预时,该制度称为纯粹的浮动制。浮动汇率制短期内对宏观经济有一定的降温作用,弊大于利,但从长期看却是中国摆脱初级产品 “世界工厂”的形象,促使产业升级,减少中国经济对外贸的依赖,使中国经济可以更平衡、稳定和持续地发展的必然选择。这主要是因为我国汇率是在国民经济仍处于繁荣阶段中调整的,企业和消费者信心仍然较强,对宏观经济的实际影响可能没有理论测算得那么大,汇率小幅度调整不会对宏观经济带来较大冲击。相反,从中长期看,推进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有利于缓解对外贸易不平衡,优化资源配置;有利于增强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提高金融调控的主动性和有效性;有利于促使企业转变经营机制,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提高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

可见,浮动汇率制对于多数外贸企业而言是一次很好的机遇。但我们也应看到,汇率是一把“双刃剑”,无论汇率向上或向下波动,对习惯于在原有固定汇率机制下采用单一工具避险的外贸企业而言,同样也将具有一定的负面影响。特别是在2008年3月10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首度升值“破7”。自此以来,2008年上半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屡创新高,直到近期才有所下降。然而在近期世界经济增速放缓、国际大宗商品价格震荡等多种因素影响下,对中国外贸出口造成明显的冲击。

一、浮动汇率制对外贸型企业的影响

1.汇率制度改革之前,汇率风险由国家承担,无论是利润还是成本,无论是资产还是负债,可以不要过多地去控制汇率风险。但是,汇率制度改革后,企业开始意识到价格优势衰退的挑战和提高非价格竞争力的必要性,开始意识到货币结算时机和币种选择的重要性,也开始意识到利润(出口)和成本(进口)、资产和负债的货币匹配问题,有些企业靠人民币汇率的增值做大、做强(比如,海外并购、进口技术、引进人才、建立战略储备、打开进口商品的国内市场等),而有些企业为了减少汇率风险不得不走出去另辟蹊径,当然有些企业则因为增值挤掉了价格优势的空间而不得不停工,与之相反,也有些企业很快找到了规避汇率风险的方法,维持了自己原有的竞争力。企业的这种变化,从宏观层面上看,会带来产业结构的升级,也会导致市场竞争环境的变化。

2.增加了企业的管理和经营成本。随着人民币汇率体制的改革,人民币对外币汇价将更富弹性,这意味着汇率管理零成本的时代已经结束。汇率制度改革后,企业不得不开始考虑汇率变化是否对商业利润产生重大影响,不得不思考如何提供更多、更好的产品来满足市场。当然,也不得不考虑自己该如何“转嫁”汇率风险和向市场“寻求”更高的收益以冲销可能引起的损失。当开始面对越来越多的汇率风险时,企业感到最大的挑战是要拥有、培养熟识国际金融市场汇率走势的专业金融人才。这样势必不同程度地增加企业的管理成本。

3.直接产生汇兑损失。展望未来,短期内汇率价格调整与波动将较为明显,尤其是美国经济的不确定性以及美元资产价格的风险预期,将会使资金流动出现较大的变化,欧元资产的吸引力将会有所上升,日元的弱势继续存在。但从长期来看,美元主导的地位不可能根本改变,美元汇率主导作用依然存在,市场份额与资金分配中美元的主导性不可能根本改变,但汇率价格风险将加大。可能导致尚未收回的外汇账款和必须履行的合同产生相应幅度的损失,若汇率上升则给应收外汇账款多的企业带来较大压力,应收外汇帐款越多,企业在结汇时损失就越大,反之亦然。

二、浮动汇率制的对策建议

在当前世界经济整体下滑特别是美国深陷“次贷”危机的大环境下,政府与企业应共同配合,综合运用多种手段,促进企业效益的提升。外贸企业应深入研究、积极调整,采取有效措施,化解汇率变化压力,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

1.外贸企业要重视汇率变化问题,加强汇率制度研究。企业要把应付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作为经营管理的一项关键举措摆上重要的议事日程,尤其要关注近期人民币兑美元、欧元、日元等主要币种的汇价变动情况,深入研究人民币升值对企业出口产品的影响程度,努力增强应对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第一,外贸企业要树立正确的防范汇率风险的理念,以保值而非投机的心态对待汇率风险管理,并树立风险管理的成本意识。第二,外贸企业要树立市场风险意识,培养财务人员对市场风险的敏感度和把握能力。财务人员必须明白每笔业务面临什么样的风险,应该找谁去帮忙解决这个问题。第三,外贸企业应该将风险成本打入业务预算,如出口谈判时使用远期汇率而非即期汇率核算成本。第四,外贸企业应加强与银行合作,依托银行专业的财务顾问和理财顾问来化解和规避市场风险,因为企业的核心应该是发展业务,而不是汇率走势分析,应善用银行的服务和产品。

2.优化出口产品结构,加快产业升级。优化出口产品结构是应对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的根本之策。在人民币汇率变化、出口价格多变的背景下,出口企业特别是生产型出口企业要加大技改投入,加快产品升级换代,努力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减少价低利薄的低档次产品出口,扩大质量效益好和自有品牌的产品出口,提高出口产品综合竞争力。

3.积极开拓海外市场。巩固欧盟、美国、日本以及中国香港等传统市场的同时,着力开拓南美、东南亚、南亚、中东、非洲、东欧、俄罗斯等新兴出口市场,防范单一市场的不稳定风险。中东、欧洲地区的消费者消费能力强,对价格不是很敏感,企业应积极向这些地区推出优质优价的产品。同时要根据各个国家和地区的金融政策规定,尽量选择多种币种进行结算,规避单一货币的升贬值风险。

4.大力发展加工贸易。加工贸易是进出口相结合的业务,进口用汇可相应抵消出口收汇的人民币之损失。因此,外贸企业应努力把握机遇,充分发挥承接产业转移的地缘优势以及劳动力成本优势,生产型企业通过加大原料进口,外贸企业通过委托加工的方式大力发展加工贸易,扩大进出口规模。

5.加强成本和费用管理。外贸企业要切实加强采购、生产、销售、储存、资金运筹等各个环节的成本和费用管理,充分挖掘内部潜力,降低成本和费用开支,做好节流,间接扩大产品利润空间,增强出口产品的价格竞争力。

6.通过提高出口报价、压低采购价格,向客户和供货商转嫁或共同分担汇兑损失风险。对于自营出口业务,外贸企业应根据新的汇率调整出口报价,尽快加强与外商沟通,并做好与供货商的沟通,订立新的协议,在商业合同中,要考虑汇率变化的趋势。对于代理出口业务,改变按固定换汇成本结算的方式,应与委托方式签订新的代理出口协议,明确按固定代理费率收取代理费,从而规避汇率风险。

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改革目标不是单纯的升值、贬值,而是建立更具弹性的汇率机制。这和国内宏观经济形势的发展,金融体系的健全程度,市场体系的完善程度都有着密切的关系。以市场供求为基础表明中国的汇率政策将更具弹性,根据市场发育状况和经济金融形势,适时调整汇率浮动区间。这必将促进中国产业升级,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增强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人民币汇率实行浮动制后,我国宏观经济和外贸企业发展机遇和挑战并存,政府部门需要加强宏观调控,为外贸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而外贸企业则应主动面对挑战,根据自身不同情况,从不同角度及时调整,把握机遇,提高综合竞争能力,在当前人民币汇率变化的预期下,稳步发展,实现企业经营的最大效益。

参考文献:

[2]周小川:论汇率机制改革与转变思维模式[J].财经杂志

[1]王旭伟曾秋根:人民币汇率挑战与变革选择[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4

[3]卢向前戴国强:人民币实际汇率波动对我国进出口的影响:1994年~2003年[J].经济研究,第5期,2005年

作者:吴聪颖

上一篇:国际惯例研究论文下一篇:语文教改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