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耶镇历史文化论文

2022-04-20

首届非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培训班在成都举办罗滢10月18日,首届非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培训班在成都市杜甫草堂博物馆正式开班。近20名来自毛里求斯、肯尼亚、南非、尼日利亚、博茨瓦纳、加纳、厄立特里亚七个非洲国家艺术和文化部门的官员参与培训。此次培训旨在提高非洲七国政府文化官员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能力与素质。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桑耶镇历史文化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桑耶镇历史文化论文 篇1:

全域旅游视野下桑耶特色小城镇发展研究

摘 要:十八大以来,我国着重强调要进行城镇化建设,多次提到城镇化改革,强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重视城镇化建设,2016年全域旅游理念的提出为特色小城镇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西藏小城镇建设处于起步阶段和探索期。以西藏扎囊县桑耶镇特色小城镇为研究对象,结合全域旅游理念,对桑耶特色小城镇发展现状分析并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特色小城镇;全域旅游;桑耶镇

2016 年 1 月,全国旅游工作会议在海南海口召开,会议将“全域旅游”作为新时期我国旅游发展的总体战略。2016 年 7 月,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发出《关于开展特色小城镇培育工作的通知》,要求全国范围内开展特色小城镇培育工作, 2020 年争取培育 1000 个左右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特色小镇,领带动全国小城镇建设。于此,在全域旅游的大背景下的特色小城镇建设为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发展提供了一個全新发展思路。

1 桑耶特色小城镇发展现状

1.1 桑耶特色小城镇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2015年截至目前最新统计数据,扎囊县以桑耶景区为中心,全县共接待游客340304人次,其中国外游客1967人次,区外游客12033人次;实现旅游收入4517万元,其中游客主要的旅游主要目标是桑耶镇的桑耶寺及周边景区。2016年10月,西藏扎囊县桑耶镇被住建部批准为首批国家特色小城镇,成为西藏20个首批特色小城镇示范点之一。目前产业的发展现状:一是投资63万元的桑耶旅游公厕已经开工建设,于2016年7月中旬完工;二是投资220万元的阿扎乡江津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正在建设中,于2016年8月份完工;三是投资40万元的阿扎村旅游公厕建设项目,目前已经完成所有前置手续工作,准备进入邀标阶段;四是投资3000万的雅江风光带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鹌鹭神泉沙丘公园建设和卓许渡口旅游景区建设),两个项目的地形图测绘以6万元的合同价委托西藏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地热地质大队测绘,已出成果并交付设计单位进行可研及初设编制;五是完成2016年第二批中央建设基金项目申报工作,分别为总投资5.28亿的朗塞岭大桥建设项目和投资550万元的敏珠林藏香展示厅建设项目,目前进入可研阶段;六是选送敏珠林藏香参加全国旅游商品大赛,并获得全国旅游商品大赛金奖,全国10个、西藏唯一,不仅为扎囊县旅游行业进行了有效推广,还为旅游纪念品打开市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2 桑耶特色小城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当前桑耶特色小城镇发展的现状分析发现,桑耶镇目前存在着西藏地区城镇建设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缺乏科学合理的发展和建设规划;生态基础遭受破坏、旅游项目杂乱、缺乏特色;盲目开发对当地文化真实性及旅游资源带来破坏,大量的外来文化对当地文化产生冲击;只关注景区景点的外表包装,当地居民的利益考虑不足,础设施建设较为欠缺等;城镇的旅游发展与独特的地域宗教文化关联度不够,旅游小城镇发展定位不够明确。

2 全域旅游视野下优劣势分析

2.1 发展优势分析

2.1.1 地理交通优势

桑耶镇位于山南市扎囊县东北部,拉萨山南相距 160 公里,拥有共同的交集——西藏空港新区,至 2016 年3月,共开通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昆明、西安、三亚等 12 条航线,与其他地市相比具有不可比拟的航空优势。“十三五”规划中,西藏将重点开工铁路建设。2016年5月,拉林铁路全线控制工期隧道——藏嘎隧道、巴玉隧道、藏日拉隧道、江木拉隧道、岗木拉山隧道、米林隧道已经全面开工。拉林铁路是川藏铁路、滇藏铁路的共同路段,同时,也是青藏铁路的支线工程,全线为单线电气化一级铁路,这将是西藏境内首条电气化铁路,设计车速为160公里每小时。同时,全线涉及47座隧道,有14座为高风险隧道,其中7座为极高风险隧道。随着山南市扎囊县艾玛隆隧道的开工及拉萨1小时经济圈的建设,桑耶特色小城镇旅游业发展必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2.1.2 旅游资源优势

桑耶镇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其所处扎囊县也是西藏旅游资源最为丰富的县域之一。位于桑耶镇中心的桑耶寺是西藏最为出名也最具代表性的一座寺庙,属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山南地区唯一处国家“AAAA”级景区,是山南地区乃至全自治区的旅游王牌景区之一。桑耶景区的必去之处有以自然风光和修行圣地取胜的青朴沟和艾玛隆,这两大景区皆气候宜人,鸟语花香,流水潺潺,是名副其实的“人间仙境”。 西藏第一座佛学寺院敏珠林寺坐落在扎囊县,它是西藏自治区规模最大的宁玛教派寺院,《藏历年表》便在此修编制定。敏珠林寺尤以盛产名贵藏香等旅游纪念品而著称,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属国家“AAA”级景区。桑耶镇民风淳朴保留了西藏原始小镇的生活以及建筑风格,小镇街区以及人民都围绕桑耶寺而进行生活,宗教文化深厚,开发文化旅游具有较大优势。

2.2 发展劣势分析

2.2.1 基础设施欠缺

桑耶镇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善,如旅游公厕建设以及餐饮、旅游配套交通基础设施欠缺。另外,与拉萨相比较,其酒店数量较少,五星级酒店数量为零,主要的酒店形式为客栈式和青旅型,基础设施简陋,旅游旺季难以满足游客需求,在社会发展、旅游服务水平和质量层次上都处于较低水平。餐饮方面,整个城镇保留了较传统的本地餐饮习惯,适应游客需求的餐馆数量较少,餐馆主要以藏餐、藏茶馆为主,其卫生条件以及配套设施较差,很多餐馆没有卫生间,食客需自寻公厕。而整个城镇内公共厕所建设不够完善,目前公厕数量较少,卫生条件较差。基础设施建设是个相对耗时耗力的工程,桑耶镇基础设施比较薄弱,受发展水平和政府财力不足的制约,短期内基础设施短板依然是制约桑耶镇旅游小城镇的发展建设的重大因素。

2.2.2 旅游产品开发度不够

很多来山南旅游的游客多数都是拜佛的香客,桑耶镇旅游资源丰富,西藏第一座寺庙桑耶寺,以盛产名贵藏香等旅游纪念品而著称的敏珠林寺每年都吸引大量香客的到来,但由于配套设施的简陋,很多香客往往都是短暂停留,时间往往在2-3天就返回拉萨或其他目的地,这也令拉萨山南一体化旅游发展陷入了困境。另外,旅游产品单一,品牌化程度低。桑耶寺没有推出具有特色的旅游产品,藏香目前只有敏朱林寺的藏香比较具有知名度,但其宣传及营销都处于初级阶段,生产也具有规模化,产销量都比较低。旅游产品目前主要集中在藏香,产品开发过于单一,氆氇制品及虱雕工艺品等旅游产品没有得到较好的开发与宣传,旅游产品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

2.2.3 旅游服务差

桑耶镇旅游服务设施简陋,餐饮服务差,农家乐等度假村缺乏规范管理,旅游人才欠缺,导游以及旅行社规范性较差服务水平低。2016年6月16日由卫生局牵头联合相关部门对桑耶镇景区进行专项检查,检查结果显示,农家乐80%的餐饮业厨卫设施达不到接待国内外游客的条件,在桑耶景区还发现消毒柜成摆设、灭火器放置不规范、食品饮料过期等问题。在检查的145家单位中,没收和当场销毁变质食品18种,折合人民币1150元。相对于拉萨,山南地区的旅游可以称之为乡村旅游,因此有大量的农家乐涌现,但是农家乐的基础设施,如厕所基本都是旱厕,没有相应的洗手池等设施,卫生状况令人堪忧,让来自内地城市的很多游客无法接受,旅游舒适度和满意度下降。餐饮的安全卫生也让很多游客感到担忧。本地旅行社数量较少,大多数游客都是从拉萨旅行社带过来的团,当地旅行行业发展还出于比较初级的阶段,旅游人才极度匮乏,导游等服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3 全域旅游视野下桑耶特色小城镇发展对策建议

3.1 可持续发展战略定位

可持续发展要求发展经济的同时,不仅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和环境还要注重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使子孙后代能够共享可持续发展。西藏脆弱的生态环境决定了西藏经济发展首先要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定位。在进行城镇化建设和开发旅游产业时要更加注重对环境的保护。桑耶镇拥有众多的历史文化资源,其中桑耶寺、哈布尔日名山、康松桑康林、青朴沟、雅江渡口、松卡石塔都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桑耶寺有着“西藏第一座寺庙”的美称,它的建筑风格对于西藏后期寺庙的建設都起着很大的影响。桑耶镇保留了最传统的西藏小镇的风俗和宗教信仰,因此在发展旅游产业进行特色小城镇建设过程中必须注重对当地文化建筑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定位。

3.2 注重旅游线路规划和特色旅游产品开发

结合交通地理优势,拉林铁路、拉萨至山南快速通道交通新布局,调整、开发、完善更加合理、快速、便捷的旅游线路,充分贯彻政策要求,积极开展特色旅游小城镇的开发建设,与拉萨、林芝、日喀则等地市旅游市场形成良性互动,搭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从而充实旅游线路,将到拉萨旅游的游客吸引到山南来,到桑耶镇来。加强开发特色旅游产品,丰富产品种类,通过与招商引资企业合作,注重开发民族手工产品,如氆氇、藏香、虱雕、陶器等产品,共同开发一批特色旅游纪念品,完善“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的配置,让旅游纪念品成为旅游经济新的增长点。还可利用现有的徒步旅游线路(甲桑线、甘桑线)举行徒步旅游活动,通过赞助商冠名等形式逐步形成每年一次或几次的固定旅游项目,打造经典徒步旅游产品,丰富旅游产品种类。

3.3 加强开拓旅游市场,注重旅游营销

首先,要贯彻“全域旅游”理念,围绕旅游来统筹桑耶特色小城镇的经济社会发展,推动以旅游为特色的新型城镇化发展、美丽乡村建设,推动相关产业协调发展,拓展旅游市场。加强对旅游企业的引导,充分调动企业发展旅游的积极性,结合互联网使小镇旅游更加便捷,增强其社会认知度和品牌化发展。另外,要深度挖掘景点(区)历史文化内涵,实现文化与旅游有机结合,建立和完善旅游演出活动,打造文化体验式小镇旅游品牌。积极参加国内旅游交流推荐会。加大特优旅游资源的整合力度,提升大桑耶景区龙头作用,打造桑耶镇特色旅游品牌。最后,加强宣传促销。具体可通过利用新闻媒体制作宣传片等方式来对桑耶镇文化、生态、民俗特色进行宣传,利用多媒体,互联网的力量宣传景点和宗教文化。利用节事,制作宣传卡片、挂历、明信片等,低成本而潜移默化地达到宣传目的。

3.4 完善旅游服务加强监管

加强对旅游服务的监管,积极推行行业标准,严格星级农家乐的评定与年度复核工作。加大旅游市场检查力度,确保旅游各类安全,规范旅游交通,加大对旅游运输车辆的检查。要想提高旅游服务,最关键的还是要加强旅游人才的建设,要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素养放在突出位置,树立一批旅游行业的先进集体和典型人物。另外可引进优秀旅游人才,加强旅游人才队伍教育培训,提高旅游行业入行门槛,加强专业化要求。不断提高干部职工综合素质,坚持不懈地抓好旅游行风建设,从而提高小镇旅游服务质量。

参考文献

[1] 李金早.全域旅游的价值和途径[N].人民日报,2016-03-04.

[2] 孙双辉.地域文化导向下的小城镇发展与保护-以西藏桑耶镇特色小城镇示范建设为例[J].中华建设,2017,(1):80-81.

[3] 常丽.西藏首批20个特色小城镇示范点中17个已完成总体规划[EB/OL].中国西藏新闻网,2015-11-18.http://www.tibet.cn/news/focus/1447825912159.shtml.

作者:卜春雨 夏洋洋

桑耶镇历史文化论文 篇2:

活力

首届非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培训班在成都举办 罗滢

10月18日,首届非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培训班在成都市杜甫草堂博物馆正式开班。近20名来自毛里求斯、肯尼亚、南非、尼日利亚、博茨瓦纳、加纳、厄立特里亚七个非洲国家艺术和文化部门的官员参与培训。此次培训旨在提高非洲七国政府文化官员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能力与素质。

中国文化部对外文化联络局非洲处副处长苑大喜在开班仪式上致辞表示,中国文化部从今年开始,在中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的固定举办地——四川省成都市开设非洲非物质遗产培训班。四川省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成都市坐拥国际非遗节的资源,本次培训班一定能够取得丰硕成果。

开班仪式结束后,非洲学员在相关工作人员的带领下首先参观了杜甫草堂的文创馆、尝试了中国书法,还参观了蜀锦、蜀绣、漆器等非遗产品。在拓片学习区,拓片老师出神入化的技法同样令学员们着迷。来自毛里求斯国家遗产基金会的玛丽·瓦伦西娅在老师的指导下为自己拓了一个“福”字。

来自尼日利亚国家遗产遗迹委员会办公室的汤耶·达瓦里·达戈戈是第一次来中国,他告诉本刊记者,尼日利亚也有很多非遗,比如一些节日、舞蹈、石雕、木雕等,尼日利亚设置了专门的机构进行保护。这次来中国参加非遗保护培训班就是想来学习中国是怎样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身着尼日利亚刺绣服装的汤耶·达瓦里·达戈戈很喜欢蜀绣,他告诉记者杜甫草堂里这些古香古色的艺术走廊很有意思,这里的自然环境也很好,艺术品和自然很好地结合在一起。

据了解,此次培训为期10天,包括非遗专家专题讲座、非遗项目体验、传承人交流、非遗保护传承工作论坛等一系列活动。俄罗斯机场举办“中国日”活动欢迎中国游客

俄罗斯圣彼得堡普尔科沃机场10月20日举办“中国日”活动,欢迎中国游客到圣彼得堡观光旅游。

当天的活动由普尔科沃机场、圣彼得堡“对话”中国文化中心,以及中国海南航空、中国南方航空、中国东方航空共同举办,内容包括中国武术表演、中国国画展示、品尝美味中餐等。

参加活动的中国驻圣彼得堡副总领事张树友表示,普尔科沃机场“中国日”活动的举办是中俄旅游合作务实的表现。

普尔科沃机场管理方商业经理伊林·尤金说,为了更好地服务中国乘客,普尔科沃机场更新了基础设备,航班显示屏、航班广播、机场网站均有中国版,机场提示牌增设中文说明,餐厅有中文菜单。此外,银联支付系统几乎覆盖机场所有商铺,以满足中国游客的消费需求。

尤金表示,“我们欢迎更多的中国客人来圣彼得堡,同时希望我们所做的一切能为中国客人提供方便”。

俄罗斯联邦旅游署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成为俄罗斯最大客源国。2015年,到访俄罗斯的中国游客首次突破100万人次。2016年中国到俄罗斯旅游人数较2015年预计又有大幅提升。(来源:新华社)

四川八市共同倡議联合营销蜀道特色旅游线路

在蜀道加速申报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之际,10月20日,成都、绵阳、广元、巴中、南充、泸州等八市旅游部门负责人在广元签署了《联合营销大蜀道国际特色旅游线路倡议书》,资源共享、信息共通、合作互赢。

千年古蜀道,悠悠万古情。作为连接西南与西北、中原的重要交通枢纽的古蜀道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作为古蜀道沿线重要节点的成都、绵阳、广元、巴中、南充、泸州等八市,交通联系紧密,旅游资源丰富,旅游市场互补,合作前景广阔。

按照倡议,古蜀道沿线八市将共同策划包装精品旅游线路,共同开展市场营销,共同制定旅游优惠政策,协调监管旅游市场,共享旅游信息资源。

据悉,八市将于近日共同推出蜀道三国文化体验游、大九寨自然生态与藏羌民俗风情游、嘉陵江山水休闲游、红色文化修学游、秦巴生态地质奇观游五条精品旅游线路,共同打造108、202中国最美自驾游廊道。(来源:中国网)

内蒙古首支景观街特勤执法中队成立

近日,内蒙古首吏景观街特勤执法中队成立,中队管辖呼和浩特大南、大北街的市容市貌,对沿街摊贩进行管理引导,30余名执法人员配备有执勤电动车、执勤头盔、对讲机、执祛记录仪、警带、腰带、防割手套、强光手电等执法设备。(来源:中国旅游报)

快讯

·广西:桂林甑皮岩发现罕见陶雏器,填补了世界陶器起源空白点。

·广西:2016广西导游大赛成功举办。

·广西:10月25日,为期3天的首届广西曲艺展演在钦州市拉开帷幕。

·四川:助推古蜀文明保护与传承,施瓦辛格担当三星堆文化全球宣传大使。

·四川:眉山获“亚太地区2016年(二三线城市)首选旅游目的地”。

·四川:阿坝畅通内环线,消除“中梗阻”,构建全域旅游公路网。

·重庆:江津中山镇获评“中国最具特色名镇”。

·贵州:10月22日至23日,主题为“西部民宿旅游开发与决胜小康”的2016第二届中国(荔波)西部全面小康论坛暨首届全国民宿旅游发展峰会在荔波举行。

·青海:花久公路雪山1号隧道全线贯通,为世界海拔最高高速隧道。

·青海:可可西里申遗进入考前冲刺,将迎世盟专家实地考察评估。

·甘肃:“神十一”催热航天游,甘肃冬游热浪来袭。

·内蒙古:阿尔山发现29处天然矿泉水,它们的开发利用将成为助推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

·西藏:吞巴乡、桑耶镇入选首批“中国特色小镇”。

西藏森林资源得到全面管护 5项指标居全国第一

近年来,西藏不断加大林地保护管理,强化公益林专业化管护队伍建设,随着中央财政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的落实,西藏森林资源管护实现全覆盖,活立木蓄积量、人均森林面积、人均森林蓄积、人均天然林蓄积和乔木林单位面积蓄积5项指标居全国第一。

(来源:西藏日报)

中意文保人员再次合作保护唐墓壁画

在十余年前帮助建立了中国唯一一个唐墓壁画珍品馆之后,意大利文物保护人员再次“钟情”陕西省丰富的唐墓壁画资源。日前意大利文物保护与修复高等研究院和陕西历史博物馆签约进一步合作保护,将在以唐墓壁画为主的中国古代壁画等文物保护领域进行合作,并加深文化交流。(来源:新华社)

2015年林业旅游收入6700亿元

我国的森林旅游市场正迅速崛起,2015年林业旅游与休闲人数达23亿人次,实现旅游收入6700亿元。这是记者从2016中国森林氧吧论坛获悉的。据介绍,在全国832个贫困县中,仅国家森林公园就达227处,有432个贫困县分布有各级森林公园,是休憩旅游和森林养生的理想之地。(来源:人民日报)

兰州市17个部门综合监管旅游市场

为加快全市旅游业发展,兰州市政府办公厅日前印发《关于加强全市旅游市场综合监管的通知》,设旅游市场综合监管办公室,统一指导、协调旅游市场秩序管理工作。

根据《通知》,旅游市场综合监管办公室由市文化和旅游局、市民宗委等17个部门组成,并明确各成员单位的具体职责,综合监管旅游市场。《通知》要求兰州市逐步在大景区建立旅游综合执法平台,整合旅游、公安、工商、交通、质监、食品药品监管等部门旅游执法力量,统一指挥调度,统一受理旅游投诉举报,为兰州市大景区健康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监管服务保障。同时,充分发挥旅游服务热线和旅游投诉举报网络平台的作用,设立网上举报平台,开展“随手拍”等活动,鼓励社会公众积极提供各类违法违规行为线索。落实旅游投诉统一受理协调机构。市旅游市场综合监管办公室统一负责全市旅游投诉受理工作,向社会公开投诉电话,承担向市直有关部门和县区政府转办、跟踪、协调、督办旅游投诉处理职责。(来源:兰州晚报)

新疆建红枣文化博物馆集中展示红枣历史和发展

10月24日,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前沿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十四团投资190万元修建的红枣文化博物馆开馆,现场热闹非凡。

据悉,红枣文化博物馆分设红枣博物馆序厅、红枣产品体验厅,涵盖了红枣自然史、栽培史、种质资源谱、文献史、传播史、文化史、食疗史、新疆红枣发展史、一师阿拉尔市红枣产业概况、十四团红枣产业概况,共12个部分51个单元,集中展示中华红枣文化发展史及兵团红枣的种植历史和全貌,保护和弘扬了红枣历史文化,也成为对外宣传促销红棗的新窗口。

十四团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光热资源丰富,环境得天独厚,既是昆岗文化的发源地,也是优质红枣小产区基地。目前,当地以阿拉尔红枣产业为基础,形成了集红枣文化、胡杨文化、军垦文化、沙漠樱花文化于一体,融休闲农业、采摘体验、科普展示、观光旅游为一体的旅游综合体,为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来源:中新网)(责任编辑/凌云 设计/毛艳梅)

桑耶镇历史文化论文 篇3:

403个国家(培育)特色小城镇的特征分析及若干讨论

摘要:自2014年浙江省开始培育特色小镇,不到4年的时间,全国掀起一波特色小镇建设热潮。住建部联合发改委和财政部等部门在2016年和2017年先后组织评选两批共403个小城镇作为全国特色小镇培育对象,这些小镇类型丰富、覆盖范围广,基本能够代表我国小城镇的发展水平。本文梳理了403个特色小镇发展的分布特征、功能类型、经济特征、产业特征、规模特征和建设特征等,并进一步结合当下我国的实际情况,讨论了小城镇发展的若干现实问题。

关键词:特色小镇;特征分析;产业;经济;类型

doi:10.3969/j.issn.1009-1483.2018.09.010?

Analysis and Discussion of 403 National Selected (Cultivating) Characteristic Towns

ZHANG Li, BAI Yuxin

1特色小镇政策实施评述

特色小镇缘起于浙江,2014年时任浙江省省长的李强首次提出特色小镇的发展建设问题[1]。2015年4月,浙江省发布《关于加快特色小镇规划建设的指导意见》,定义“特色小镇是相对独立于市区,具有明确产业定位、文化内涵、旅游和一定社区功能的发展空间平台……”[2],并于该年6月公布省级首批特色小镇创建名单。2015年底国家主要领导对特色小镇作出批示“特色小镇、小城镇建设大有可为……”。

2016年2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若干意见》,强调加快培育中小城市和特色小城镇;7月20日,住建部、发改委和财政部三部委联合发布《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确定到2020年培育1000个左右的特色小镇,引领带动全国小城镇建设[3];10月8日,发改委发布了《关于加快美丽特色小(城)镇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建设美丽新型特色小(城)镇、有机对接美丽乡村建设、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4]。10月10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会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发布了《关于推进政策性金融支持小城镇建设的通知》[5];2017年1月24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会同国家开发银行发布了《關于推进开发性金融支持小城镇建设的通知》,将金融支持的重点进一步拓展到小城镇宜居环境塑造和传统文化传承的工程建设方面[6]。2月8日,国家发改委联合国家开发银行发布了《关于开发性金融支持特色小(城)镇建设促进脱贫攻坚的意见》,提出将开发性金融支持特色小镇建设作为扶贫攻坚的主要工具之一。此外,全国各省市也纷纷制定了特色小镇建设的行动计划[7]。

以上一系列的政策和行动计划,激起了一波“特色小镇热”,全国各地接连展开特色小镇培育创建工作。2016年10月和2017年8月,住建部等部门联合评选并发布了总计403个特色小镇创建培育名单。至此,特色小镇建设工作出现了两种模式[8],一种是浙江的产业小镇模式,重点是促进传统产业升级,培育新经济[9] ;另一种是住建部的小城镇模式,即通过促进地方特色产业的发展,解决农村劳动力和促进就地城镇化,带动村镇基础设施的改善,提高整体宜居水平,保护当地传统文化,从而带动小城镇经济社会文化的全面协调发展。

囿于两种模式的文字表述一致,均为“特色小镇”,从而导致了全国各地对特色小镇的概念认识不清、定位不准。不少企业和地方政府盲目跟风,短平快地急于求成,而忽视特色小镇培育的基础条件。此外,还存在政府过于主导、市场化不足等现象,甚至出现政府债务风险加剧和房地产化倾向[10]。因此,2017年12月,国家发改委会同国土资源部、环保部和住建部联合发布了《关于规范推进特色小镇和特色小城镇建设的若干意见》,再次明确了特色小镇和特色小城镇的概念差异,并就规范推进各地区特色小镇和小城镇建设提出五个基本原则:坚持创新探索、坚持因地制宜、坚持产业建镇、坚持以人为本和坚持市场主导。

本文梳理了403个特色小镇发展的分布特征、功能类型、经济特征、产业特征、规模特征和建设特征等,并进一步结合当下我国小城镇发展的实际情况,讨论了小城镇发展的若干现实问题。为与目前的习惯称谓一致,本文仍称403个小城镇为特色小镇①。

2 403个特色小镇的基本特征

2.1总体特征

2.1.1数量特征:各省特色小镇数量与经济发展水平基本一致

403个小镇分布于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其中,数量最多的是浙江省,共23个入选;其次是山东省和江苏省,分别有22个入选;数量最少的是天津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分别仅有5个和4个入选;大部分省市两批入选数量在8~15个左右,各省份第二批入选数量基本为第一批的2倍左右。各省市特色小镇入选数量②与其经济发展水平大体相关(见图1)。

2.1.2地理分布:平原地区入选稍多,农业地区入选占比近半

403个特色小镇在不同地形③条件上的分布差异不大,平原镇数量相对较多,占37%,其次是丘陵镇,占33%,山区镇最少,占28%,与平原镇相差近10个百分点(见图2);区位上看,农业地区④的镇最多,占比46%,接近半数,其次是大城市近郊区镇,占比30%,远郊区镇相对较少,占比24%(见图3)。从两个批次的差异看,第二批的农业镇占比高达49%,比第一批高了6个百分点。

2.1.3功能类型:以旅游和历史文化为主,但类型趋于丰富

功能类型上看,旅游型小镇依旧是各地发展特色小镇的主打方向,共有232个,占57.6%,超过一半(一个镇的类型可以有多种);其次为历史文化型,占比为37.2%,超过三分之一(见图4)。由于第一批特色小镇中,旅游型和历史文化型占比过大,第二批评选时进行了一定的控制,故第二批的旅游镇和历史文化镇比第一批分别下降了10个百分点和9个百分点;相应地,农业发展型、工业发展型和商贸流通型小镇的数量占比有所增长。总体而言,特色小镇的类型趋于丰富。

2.1.4总体认可度:平均获得1.3个省级以上称号

403个鎮获得的国家级称号合计达到537项,平均每个镇获国家级称号1.3项。其中有248个镇是国家级重点镇,70个镇是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住建部和国家旅游局组织评选),69个镇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住建部和国家文物局组织评选),72个镇是全国美丽宜居小镇(住建部评选),48个镇是国家新型城镇化试点镇(发改委评选),30个镇是财政部和住建部建制镇试点示范(见图5)。从中可见,403个镇大部分已经小有成就,入选前就已经是小城镇发展建设的领头羊。

2.1.5文化传承:八成特色小镇有非物质文化传承

全部入选特色小镇中有69个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占比为17%。134个小镇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216个小镇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226个小镇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合计79%的入选特色小镇有一定程度的非物质文化传承。

2.2经济特征分析

2.2.1 经济规模:GDP呈团块状分布,但GDP不是考量特色小镇的决定因素

GDP总量分布呈现团块状特征,产出最大的是长三角城市群、成渝城市群和山东、广东、福建等地(见图6)。403个镇中GDP超过400亿的镇有3个,最高的是广东省北滘镇,2015年GDP高达493亿,其主要产业是家电制造。另外两个均为中西部地区的镇,其中内蒙古的罕台镇,2016年GDP为 424亿元,占全县的一半,是第二批入选特色小镇中GDP最高的镇;贵州省茅台镇2015年GDP产量为402亿。另有湖北省的吴店镇GDP为200亿,山西省的杏花村镇GDP为150亿,山东省有5个镇GDP超过100亿。这些小镇的共同特点是产业特色鲜明、基础相对较好,有一定的产业传承。GDP产出最小的是西藏自治区的巴嘎乡,仅有1792万元,只有北滘镇的万分之四。总体来看,403个镇的平均GDP为40亿元,其所属县的GDP均值为406亿元,入选小镇不一定是县域经济重镇。因此,GDP只是特色小镇评选的考量因素之一,不是决定因素。

相对GDP总量的差距而言,403个镇的人均GDP的差距有所减小,最低的镇只有2000元,最高的则达到了77.09万元(罕台镇),403个镇的平均水平为6.66万元/人,高于当年全国的人均GDP水平(4.92万元)。从地域差异来看,仍然呈现团块状分布,江浙、四川、山东、广东地区的优势镇较多。相对而言,西北内陆地区的总体水平相对较弱一点(见图7)。东中西部的差异并不是很明显,东部有经济强镇,也有弱镇,中西部亦然。

2.2.2居民收入:差异较大,但地域差异不明显

特色小镇的居民收入跨度较大。403个镇的城镇居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均值为2.63万元,中位数是2.57万元,收入最高的是天津市大王古庄镇,达到了9万元,最低的是湖南省的边城镇,只有3548元,前者是后者的25倍(见图8)。农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的均值为1.58万元,是城镇居民收入的60%,中位数是1.42万元,最大的高达1.97万元,最小仅为的为3231元⑤(见图9)。总体而言,特色小镇的居民收入存在地域差异,但不明显。

2.2.3公共财政:镇间差异大,地域差距不显著,但可支配财政收入占比不高

从公共财政收入看,其横向差异性显著。公共财政收入最高的镇是上海市的安亭镇,高达140亿元;而最低的是西藏自治区的桑耶镇,只有30万元,前者是后者的1.3万倍。尽管公共财政收入的均值是3.37亿元,但是中位数仅为7256万元,也就是说有201个镇的公共财政收入小于7256万元,公共财政收入的地域分布明显不均衡,财政收入较高的镇主要集中在长三角和京津冀地区,其他地区的差异并不是太明显,东部有财政强镇,也有财政弱镇,西部亦然(见图10)。

7000万元的公共財政收入对于小城镇而言已经不低。但图10显示,可支配财政收入在公共财政收入中的占比并不高,403个镇可支配公共财政收入均值为1.64亿元,中位数为4372万元。403个镇的可支配财政收入占公共财政收入的比重平均为61%,中位数是63%,可支配财政收入低于1000万元的镇有56个。

可见,即使是特色小镇,在分税制财政体系下,这些小城镇在财政上依然存在困难,资金问题需要在后续建设过程中克服。但由此也可以看出,403个特色小镇不都是经济强镇,特色小镇的“特”主要还是体现在特色资源、特色产业和特色风貌上。

2.2.4投资:投资相对集中,冷热不均,民间投资占比较高

最后从投资情况来看,403个特色小镇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高达9189亿元,均值为23.15亿元,但中位数仅为12.31亿元。由此可见,目前特色小镇的投资相对较为集中,呈现冷热不均的状态,投资额较高的镇主要集中在山东省,其次是东北、天津和江浙地区。投资额最高的是山东省的崮山镇,为298亿元,最低的为西藏自治区的桑耶镇,仅为71万元,是前者的四万分之一。从民间固定资产投资来看,其总额为5466亿元,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占比超过50%,平均值达到9.8亿元,中位数为6.3亿元,民间投资最大的是黑龙江省的阜宁镇,为132亿元,最小的是新疆自治区的色力布亚镇,仅为58万元(见图11)。

2.3产业特征分析

2.3.1类型分布:类型丰富,地域差异不明显,产业不够聚焦

特色小镇的关键动力是产业。评选的特色小镇的(申报)产业类型可以分为七类,分别为:商贸流通型、工业发展型、农业服务型、旅游发展型、历史文化型、民族聚居型和其他类型。从各类型的空间分布来看,商贸流通型和农业服务型的分布较广,各区域几乎均有分布;旅游发展型和历史文化型的分布呈现出南多北少的现象,且历史文化型多与旅游发展型相结合,工业发展型呈现出中部多、南北少的特点;民族聚居型总量较少,主要分布在西部和西南地区。三分之二的镇兼具多重产业特征,甚至有少量镇有四种及以上的产业类型,可见部分特色小镇的产业类型不够聚焦(见图12)。

2.3.2主要产业:传统产业为主,竞争力尚需培育

特色小镇的“特”离不开其主要产业的支撑。统计显示,403个特色小镇的主要产业总产值高达2.2万亿元。虽然主要产业的产出均值高达57.1亿元,但其中位数仅为9.8亿元,即只有一半的特色小镇,其主要产业的产值高出9.8亿元,呈现出冷热不均的状态,产值较高的镇主要集中在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山东省和川渝地区。其中主要产业产值最高的是广东省的北滘镇(家电制造),高达1764亿元(见图13)。

对特色小镇的主要产业类型做进一步地梳理,可以看出,其主要产业依旧以农业和农业相关产业及一般制造业为主⑥,虽初具特色,但竞争力仍需培育。

2.3.3就业特征:总体较好,分布不均

特色小镇最关键的还是要解决居民的就业问题。从其主要产业吸纳就业的情况来看,平均每镇解决就业12823人,中位数是6000人,吸纳就业人口最多的是广东省、江浙地区、山东省和川渝地区等。创造就业岗位最多的是广西自治区的校椅镇,其拥有国家级星火技术密集建设区,2016年共吸纳就业168622人(见图14)。但总体来看,特色小镇对就业的贡献分布不均。

2.4建设特征分析

2.4.1人口规模:差异较大

403个特色小镇的镇域平均人口规模为5.66万人,中位数是4.46万人,规模最大的是广东省乐从镇,高达31.13万人,规模最小的是西藏自治区的巴嘎乡,只有1690人,前者是后者的184倍。镇区人口平均规模为2.66万人,中位数是1.77万人,规模最大的是浙江省的柳市镇,高达16.2万人,规模最小的是甘肃省的清源镇,只有500人(见图15)。从人口规模的差异看,镇区人口规模的差异较镇域人口规模差异大,镇区人口规模大的镇主要集中分布在江浙、川渝地区和山东省。

2.4.2用地规模:建设用地面积地域差异明显,人均值普遍偏高

从403个特色小镇的建成区面积来看,长三角、珠三角和山东半岛地区的镇建成区面积较大,内陆地区则相对较小(除川渝、桂、豫的部分镇),403个镇的建成区面积平均为4.43平方公里,中位数为1.64平方公里,高达30%的镇建成区面积在5平方公里以上(见图16)。

从人均建设用地来看,403个镇的平均人均建设用地面积是235平方米/人,高达17%的镇人均建设用地在400平方米/人以上,有60%的镇人均建设用地在150平方米以内。总体来看,建成区面积存在一定的地域差异,人均值普遍偏高。

2.4.3规划机构:机构设置率较高,但其实际效能尚待检验

从各镇的规划机构设置情况来看,94%的镇设有规划建设管理机构,87%的镇设有综合执法机构。两个机构均未设置的镇有11个,其中西藏自治区4个,青海省和甘肃省各2个,未设置规划建设管理机构的镇多位于西北地区;没有设置综合执法机构的镇多位于新疆、西藏、青海、甘肃等西北地区和部分中部地区(河南、陕西)及东北地区(黑龙江、吉林)。尽管规划机构设置率较高,但其实际效能尚待检验。

2.4.4服务设施:西北地區有待提升,生活污水和宽带入户有待加强

403个镇的自来水普及率均值为98.6%,但仍有 14个镇低于90%,其中青海、西藏各3个,吉林、海南各2个;生活污水达标排放率平均为89.5%,达标排放率低于50%的镇有19个,其中广东省3个,新疆、河南、四川和海南各2个;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平均为93.6%,低于50%的镇有9个,其中新疆、青海、辽宁各2个;宽带入户率平均为83.7%,低于50%的镇有27个,其中甘肃和西藏各3个,新疆、宁夏、湖南、河北各2个;平均拥有5个大型连锁超市或商业中心,统计数据中没有大型连锁超市或商业中心的共32个,其中新疆、西藏各4个,云南3个。从统计情况看,生活污水达标排放和宽带入户有待加强,整体服务设施建设较弱的地区主要在新疆、西藏、甘肃、青海等西北地区,另外海南、云南、四川、河南、湖南、河北、辽宁等省市的一些镇的部分服务设施也有待提升。

3 403个特色小镇与全国建制镇的比较

将403个镇置于全国视角下,可以比较特色小镇在规模、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财政收入方面的总体特征情况。

3.1人口和用地规模较大,用地粗放

从人口规模来看,无论是镇域常住人口规模还是镇区常住人口规模,403个特色小镇的平均规模都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尤其是镇区人口规模,403镇是全国均值的2.46倍。镇域和镇区人口规模在全国均值以上镇的比例亦都超过50%,其中2/3的特色小镇的镇区常住人口规模超出全国镇平均水平(见表1)。

从建成区面积看,403个特色小镇建成区的规模差异较全国镇大,均值为全国镇的2.01倍。但从中位数可以看出,403个特色小镇略超过一半的镇的建成区规模在全国均值以下。

从人均建设用地看,403个特色小镇的人均建设用地比全国平均水平略低,四分之三的镇在全国平均值之下。尽管特色小镇的人均建设用地规模略低于全国,但从绝对值来看,依然超出国家标准近一倍。

3.2基础服务设施建设水平普遍高出全国平均水平

从基础服务设施的建设来看,403个特色小镇无论是供水普及率、污水处理率还是生活垃圾处理率,都大大超过全国镇的平均水平,分别高出全国均值15.0、20.6和3.4个百分点,在全国均值以上镇的比例分别为97.5%、89.6%、76.4%(见表2)。由此可见,特色小镇的基础服务设施建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3.3公共财政收入总体上高于全国水平,但各镇差异大

在公共财政收入方面,403个特色小镇平均值达到3.37亿元,是全国镇平均水平的五倍多。但是,403个镇的中位数水平仅为7697万元,仅略超2017年全国均值(见表3)。这说明,403个特色小镇的公共财政收入水平的差异较大,其均值较高主要得益于少数财政强镇,但大多数的镇,其公共财政收入与全国平均水平并无明显差异。

4若干讨论

4.1建设用地规模的特殊性

403个特色小镇的人均建设用地与全国镇的平均水平相当,但和城市相比,仍然显得过于粗放。“小城镇用地规模偏大”不仅仅是少数镇的特点,而是具有普遍性。这就让我们思考,小城镇既然是城市和乡村之间的特殊层级,其建设用地标准是否也要考虑其特殊性?为其特色化发展提供支持?同时,小城镇的用地权属关系偏向于集体建设用地的特点[11],亦为其建设用地标准的特殊性提供了诠释依据。对于建设用地标准的改革试验或许可以从这403个特色小镇先行开展。一方面,建设用地指标的放开可以为小镇提供充分的发展权;另一方面,这样的改革可以为403个特色小镇注入新的发展动力。当然,一套完整的改革和监管体系需要全方位的设计。

4.2特色小镇的传统产业的包容性

目前大部分特色小镇的主要产业依旧以农业和一般制造业为主,产业偏低端,特色已有凸显,但依旧不足。旅游型和文化型的小城镇数量虽多,但产业趋于雷同且对资源高度依赖。相比城市,小城镇的产业有其固有特点,缺点是“产业链短、产业层次总体偏低”,优点是“就业贡献度高”。因此,特色小镇的建设导向,是否要一味地追求高端化,是一个需要探讨的问题。笔者认为,特色小镇的关键在于特色,引导其产业向新兴和战略性产业方向发展固然重要,但也要兼顾其产业类型的多元性特点,包容其传统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4.3 特色小镇在不同地域的作用差异

我国区域发展的不平衡现象显著。中西部的部分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可能落后于东部发达地区十年甚至于更多,其尚处于资源集聚的极化发展阶段,县城和城市仍然是其主要增长点,如果过于分散化地分配资源,可能对其总体经济发展不利。相反,东部发达地区已经进入到了经济均衡发展时期,社会公正是主要导向。显然,两类地区的特色小镇的作用和发展方式有很大差异。对于前者,特色小镇可能主要依靠自下而上的力量(虽然会很难)实现突破;而后者的发展可能更有优势,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通过示范引领带动更大范围的小城镇实现特色化发展。尽管特色小镇在地域之间的发展模式有差异,其对地方经济发展的作用也有差异[12],但其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中无疑将起到重要的作用,这一点需要进一步地研究深化[13]。

4.4 切实提升可支配财政收入水平

虽然GDP不是特色小镇的评选依据,但是GDP与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紧密关联,没有好的基础设施,小城镇的特色化发展很难达到一定水平,甚至于无从发展。补齐基础设施建设短板需要强大稳定的财政支持。403个特色小镇的公共财政收入差距很大,大部分镇的公共财政收入尚可,但可支配财政收入在公共财政收入中占比普遍不高。这与我国的分税制体系有关,1993年的分税制改革仅仅建立了国家与省级层面的分税关系,各省内部的分税体系由各省自行制定,囿于行政层级的约束,小城镇在其中处于最不利的位置,加之建设用地指标的分配逻辑与税收体系基本一致,以及2006年农业税的取消,切断了小城镇的最稳定的税源。所以,几大关键因素导致小城镇的财政收入长期保持在很低水平。现实中,很大一部分镇靠上级政府的转移支付来维持。这样的发展条件无法支撑小城镇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在税收和财政分配制度上进行变革,切实提升可支配财政收入水平,为特色小镇的健康发展注入持续动力。

注:

①本文全国镇数据来源于住建部2017年分乡镇数据,部分根据《2016年中国县域统计年鉴》相关信息进行推算, 403个镇数据来源于2016年127个镇上报数据信息表和2017年276个镇上报数据信息表。

②虽然各省的申报名额是住建部分配的,但是评审获批的数量与各省的特色小镇建设情况有一定相关性。

③这里的“地形”不是指镇区,而是指建制镇总体的地形地理特征。

④这里的农业地区泛指“基本不受城市影响的地区”。

⑤此处两个极值,笔者认为可能是当地误报了数字,故将地名略去。但数字本身并不影响本文的总体陈述。

⑥关于403个特色小镇的产业类型分析,作者将另文阐述。

参考文献:

[1]李强.用改革创新精神推进特色小镇建设[J].今日浙江,2015(13):8-10.

[2]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特色小镇规划建设的指导意见(浙政发﹝2015﹞8号)[Z],2015.

[3]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建村﹝2016﹞147号)[Z],2016.

[4]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加快美丽特色小(城)镇建设的指导意见(发改规划﹝2016﹞2125号)[Z],2016.

[5]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关于推进政策性金融支持小城镇建设的通知(建村﹝2016﹞220号)[Z],2016.

[6]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开发银行. 关于推进开发性金融支持小城镇建设的通知(建村﹝2017﹞27号)[Z],2017.

[7]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开发银行.关于开发性金融支持特色小(城)镇建设促进脱贫攻坚的意见(发改规划﹝2017﹞102号)[Z],2017.

[8]张立.特色小镇政策、特征及延伸意义[J].城乡规划, 2017(6):24-32.

[9]陈东凌.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小城镇规划学术委员会2016年年会—小城镇规划建设与管理研讨会发言[Z],2016.

[10]王丽娟.特色小镇建设应更加注重“质”的提高——专访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鎮改革发展中心学术委员会秘书长、研究员冯奎[N].中国经济时报,2017-12-14(2).

[11]赵晖,等.说清小城镇[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7:147.

[12]张立.新时期的“小城镇·大战略”——试论人口高输出地区的小城镇发展机制[J].城市规划学刊,2012(1):23-32.

[13]彭震伟.小城镇发展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J].城乡规划,2018(1):11-16.

作者:张立 白郁欣

上一篇:电力线通信技术论文下一篇:数学竞赛素质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