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历史文化论文

2022-04-20

[摘要]面对信息社会、大数据时代以及新一轮科技革命,青年学生革命传统教育工作面临系列新情况和新问题。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大数据历史文化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大数据历史文化论文 篇1:

大数据背景下历史文化遗产的智慧管理与利用

摘要:历史文化遗产的管理对于我国来说具有重要作用及历史意义,因此在管理过程中应更加注重对于现代化技术的应用。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拓广,大数据技术已经逐渐地成为多个领域应用的新兴技术手段,在历史文化遗产管理过程中,不断地将大数据技术与之融合,可以更好地对历史文化遗产进行管理和应用。

关键词:大数据;历史文化遗产;智慧管理与利用

一、大数据的意义

大数据处理的主要优势在于可以更加广泛和合理的对数据进行筛选和利用,避免冗杂的数据在分析过程中产生过多的误差,对分析结果带来影响。通常情况下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主要可以发挥以下几个方面的优势:首先是大数据在对数据信息进行处理时可以囊括多种类型的数据信息,对于数据的总量以及深度具有一定的要求,但在总体上与传统处理手段相比具有更加广泛的容纳度。其次是处理数据的规模也随着时间的不断增长而扩充,目前数据的容量已经超过了传统处理的容积范围。最后是在处理过程中具有较高的可靠性,传统的处理手段对于数据的总量具有一定的限制,且在处理能力以及处理速度上,都会受到处理手段的干扰。大数据处理方式与之相比,无论是处理总量还是处理可靠性,都不会受到外界因素较大的影响。

大数据技术具有的优势是这项技术可以广泛应用的主要原因,在对大数据的价值进行探索时,也需要针对其应用价值和效果不断地创造企业发展的商业模式。大数据技术不仅可以对海量的数据进行处理,也可以通过提升其分析服务水平的方式逐渐地形成合适的商业模式,供企业以及用户选择[1]。

二、在大数据的视角下理解历史文化遗产

大数据手段在分析过程中主要的思维模式是,通过对海量的数据信息进行获取和分析,可以了解数据之间存在的关联,再通过进一步地探索和研究,不断地总结事物之间发展所具备的规律以及相互影响的作用等。历史文化遗产的产生以及发展并不是一个孤立的存在,而是不断的与历史进程中的经济、社会以及其他发展进行相联的创造过程。因此以大数据的手段对历史文化遗产进行管理和利用,可以更好的挖掘历史文化遗产存在的优势,并通過更多的视角从更加科学合理的角度对其进行探索,再利用大数据平台具备的多元化,使人们对于历史文化遗产的了解变得更加深入,从经济和社会等多个因素中去思考历史文化遗产具备的原始状态,并通过对各种因素之间的影响进行分析,不断地加深对于历史文化的影响[2]。大数据的应用以及发展,可以使人们从更多的角度对历史文化遗产进行研究,并且通过利用丰富的工具使研究成果可以更好的展现在人们面前。在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和使用过程中,可以通过多个环节完成对于历史文化遗产的展现,其中包括信息的采集、信息的传输以及合理应用等。

三、大数据背景下历史文化遗产的智慧管理以及利用策略

1.构建历史文化遗产管理系统

历史文化遗产的管理与其他内容的管理相比,主要的区别在于需要更加系统性的对其进行管理。管理层面与其他的内容相比也逐渐地成为国家管理层面,历史文化遗产管理过程中,需要通过构建管理体系,不断地对其管理模式进行规范,使对于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逐渐地走上正轨,并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一种更加平稳的姿态进行发展。大数据管理在发展进程中会更好地对信息化技术进行应用,使历史文化遗产管理变得更加顺利,也逐渐地与时代发展进行匹配。管理体系的构建主要需要满足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管理过程中的科学化,其次是对于管理的细节不断地进行规范化要求,使工作的开展更加顺利。在构建过程中,首先需要根据历史文化遗产管理的实际情况开发具有统一管理作用的管理系统,使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可以在同一平台内不断地实现信息的共享和交流,为了使管理手段更加科学,也应该在管理系统上发布相关的管理细则和标准。与此同时,对于不同级别的管理系统来说,应该对其进行指导和评估,使下级管理系统可以按照规范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进行管理和应用。级别程度较高的省级历史文化遗产管理系统的主要责任在于,制定全国的管理系统需要执行的规范和标准,对于相关的大数据项目来说,省级的管理系统也应该负起相关的责任,完成对数据项目的组织和建设。与此同时,对于级别较低的管理系统应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指导以及相关的数据审核,确保可以更好的为下级的管理系统进行把关。历史文化遗产管理系统在发挥作用的过程中可能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干扰,为了更好地对其使用效果进行检验,应该构建更加完善的评价和考核机制,使项目在运行时可以得到更好的保障。

2.扩展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路径

历史文化遗产管理系统的应用可以在最大程度上减少在管理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但共享平台毕竟具有较为有限的作用,只能从几个角度上完成对于信息的管理和应用。实际的管理操作与理想化的管理相比具备更多的挑战,其中包含需要融入更多的因素来,从整体上使管理的程度变得更加合理。我国的历史文化遗产在特征上包含几个方面分别是具有较为明显的地域性和民族性等。除此之外,在形态上的展现也比其他的文化更加多元和丰富。这种较为特殊的文化特征,使得在这历史文化遗产进行管理时应该更加注重对于特征的继承,为了加大管理和利用的力度,相关的政府部门也要不断地加大对于当地的历史文化遗产管理的力度,使更多的人士参与到历史文化遗产管理的讨论以及建设中,这对于历史文化的传承以及拓宽传承途径和加强传承效果来说均具有重要的意义。除此之外,大数据手段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也受到多个方面的影响,使其在传承上不能更加开放和自由,只有加大力度不断地完成对于大数据应用的拓宽和开放,才能使大众文化的展现变得更加全面和多元,使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不再局限于某个层面和角度,而是在较大的格局背景下使其变得更加立体化。

3.加强历史文化遗产数据的运行和维护

在对大数据进行应用时,主要需要对其来源进行判断,通过对较为基础的数据进行分析,可以不断地完成对于数据的更新,在这种情况下,大数据可以在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实际的效果。数据在录入的过程中并不是将所有的数据进行大体的录入,而是要根据数据的来源以及被筛选的时间对其进行分类和选择,再审核通过之后才能将其推送到管理平台进行下一步的操作。数据信息只有通过更加严格的审核之后,才能确保使用的信息的完整性和可靠性,因此在对数据进行更新时也要利用更加科学的手段对其进行检查,使数据的利用效果达到最优。在应用的过程中,也要不断的按照实际情况对数据管理工作进行分类,确保使数据的划分符合国家标准,并通过设置权限的方式保证数据的安全性。工作有效性的开展离不开对于各项设备的维护,数据应急管理中心的设定可以保证信息的获取方式规范,确保在数据信息的管理以及应用上存在问题时,及时地采取有效措施进行保障,使大数据平台在运行过程中不会受到其他有害因素的干扰,在最大程度上保证稳定性。

结束语

历史文化遗产的丰富性是我国历史文化蓬勃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只有确保历史文化遗产的挖掘更加深入、管理更加规范,才能在最大程度上发挥历史文化遗产的优势。大数据的发展可以为历史文化的管理和挖掘提供更加广泛的平台,在充分发挥大数据智能化以及针对性的优势的同时,也使历史文化遗产具备活力,促进传统文化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秀杰.在大数据背景下完成历史文化遗产的智慧管理与利用[J].微计算机应 用,2020(2):139-140.

[2]梁康伟.大数据背景下历史文化遗产的智慧管理与应用[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9(16):86-87.

作者:焦歌

大数据历史文化论文 篇2:

加强青年学生革命传统教育刍议

[摘 要]面对信息社会、大数据时代以及新一轮科技革命,青年学生革命传统教育工作面临系列新情况和新问题。厘清主体意识、技术手段、人才队伍、数据安全等青年学生革命传统教育的现实困境;契合大数据时代教育理念的更新,教育内容、方式和方法的改进等历史必然;深化认识青年学生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性,积极探索客观性与主体性、科学性与人文性、决定性与选择性、共时性与历时性相统一的大数据化、智能制造、无线网络、安全开放的青年学生革命传统教育模式。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正确运用和实践的发展创新相结合,加强革命传统教育,弘扬红色文化,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青年学生;革命传统教育

新科技革命浪潮正在推动社会进入一个全新的信息化时代——大数据时代。面对大数据的时代变革影响,实事求是地看待青年学生革命传统教育,就必须深刻了解和把握大数据时代青年学生革命传统教育的新特征,研究大数据时代青年学生革命传统教育将会面临的新挑战,超前性地提出应对策略,与时俱进地丰富和发展党的革命传统教育工作,充分发挥革命传统教育在青年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培育中的特殊效能,已成为一个时代性的重要课题。

一、基于大数据时代青年学生革命传统教育的新特征

大数据时代是通过对海量数据获取、计算、挖掘、分析、处理,并应用于人们社会生活服务的时代。大数据的应用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它不仅对社会生产方式产生变革性的意义,而且对传统的社会治理和运作方式,人们的社会生活和思维方式也具有了变革性的意义。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其产生的这些时代性意义的变革,感受愈加明显。基于此,从科技发展的角度,把现代称之为不同于以往的新时代(即大数据时代)是有充分依据的。① “我们已经从信息时代走到了数字时代和智能时代,如果数据被赋予背景,它就成了信息;如果数据能够提炼出规律,它就是知识;如果数据能够借助于各种各样的工具在分析的基础之上为我们提供正确的决策,它就是资源”。② 这充分表明,大数据时代对数据的思维方式已经产生了新变化:从抽取随机样本数据到使用整体数据;从追求精确性到接受混杂性;从关注因果关系到关注相关关系。

随着数据时代的发展,教育领域也迈出新的步伐,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产生的一系列新兴事物逐渐应用到青年学生革命传统教育的体系创新之中。基于大数据时代的青年学生革命传统教育,就是指将革命传统教育置于大数据时代变迁视阈,实事求是地看待青年学生认识及思维变化新特点,借鉴不同国家在国民革命传统教育方面的理念更新、内容选择和方式方法的运用,把以“爱国”为重要内涵的革命传统教育与时俱进地丰富和发展,采用包括大数据手段在内的先进教育手段,对青年学生实施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引导青年学生树立协同社会发展方向的政治观、价值观以及人生观的教育实践活动。

首先,基于大数据时代的青年学生革命传统教育,在教育媒介环境、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关系、教育中介因素等方面,亦即从思想政治教育基本要素来看呈现出了一些新特性:

(一)教育媒介生态环境的变革。以人为中心的“社交型”全媒体时代的到来,以及我国“互联网+”行动计划的实施,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和运用,使青年学生革命传统教育实践发展的在线化、数据化趋势加速,产生了历史性与共时性、网络虚拟空间与现实物理空间的统一。

(二)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变革。无线网络革命使青年学生革命传统教育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期,在工具性界定和本质性界定的转换之间, 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和消亡,平等性、互动性与互相转化性更为突出,与此相适应的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参与方式日益呈现为符号在场的虚拟实践体验方式。①

(三)教育中介因素的变革。大数据、智能制造、无线网络使得当前青年学生革命传统教育内容从平面化变为立体化,从静态化变为动态化,从现实时空变为超时空。教育内容变得丰富而全面,且更具客观性和选择性,其政治性本质往往隐含在历史文化知识和现代科技信息之中,亦然,负面信息也相应增多,安全、开放成为大数据时代青年革命传统教育实践的最主要挑战。

其次,基于大数据时代青年学生革命传统教育,在其实践过程中亦即从思想政治教育基本过程来看也呈现出相应的新特征:

1.教育信息来源的数据化。由于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知识、信息都是以数据为载体,所以,对主客体间交互数据进行充分挖掘、分析和处理,是当前青年学生革命传统教育的主要任务。青年学生革命传统教育的主体数据,是指青年学生面对革命传统教育时所产生的系列反应信息;青年学生革命传统教育的客体数据,是指青年学生革命传统教育的载体信息。充分挖掘、分析和处理主客体间交互所产生的这一系列信息,使其数据化、量化,从而能够真实、实时、全面地掌握青年学生面对革命传统教育时思想和行为的各项数据与整体情况,如此,不仅能够精准定位青年学生面对革命传统教育时的思想状态和行为规律,而且能够发现以往未被发现的新规律,实现“一切皆可量化”,从而获取更多的数据信息,用以计算为主的定量方法处理和解决青年学生革命传统教育问题,实现青年学生革命传统教育的数据化、精准化。

2.教育决策依据的科学化。基于青年学生日常活动种种“印迹”的海量数据分析,不但可以实现青年学生革命传统教育状况的信息捕捉,而且还可以对青年学生行为的一些规律性趋向和事件作出科学预判,从而实现教育信息的“未卜先知”,甚至是教育实效的增值。由于大数据来源于过程性、随机性的整体记录,与传统数据来源于选择性、阶段性的局部记录形成鲜明的对比,所以,它能够精确地反映事实真相,实现“用数据说话”,使教育的决策更加“有理有据”,教育的过程更加透明、开放,从而做出更好的青年学生革命传统教育的策略决策。

3.教育方式选择的智能化。由于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互联网和各种数据传感器留下青年学生的地理位置、行为习惯、偏好等各种维度的信息,所以,能使教育者通过建立云计算虚拟支撑平台和各种公共数据资源平台,对青年学生的“在线印迹”进行分析,从而实现数据“发声”,将青年学生行为的“实然”状况尽在掌握,从而实施有效的革命传统教育干预,使教育活动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即是说,大数据时代视域下青年学生革命传统教育时时、处处、事事皆可实施,从而达到教育方式的智能化。当今时代,青年学生的活动领域不仅仅局限于“象牙塔”,无论是时间上还是空间上,他们的个性化需求都得以最大程度的彰显。基于此,建立在大数据分析基础上的革命传统教育,能够有效区别不同对象并有针对性地采用不同方式方法。

4.教育结果的数据化。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早在2013年就给我们描绘了一副未来世界数据信息无处不在的美景:“一旦世界被数据化,只有你想不到,而没有信息做不到的事情了”,“有了大数据的帮助,我们不会再将世界看作是一连串我们认为或是自然或是社会现象的事件,我们会意识到本质上世界是由信息构成的”。 ②(P125) 大数据时代青年学生革命传统教育内容将不仅仅局限于书本上所说的知识,而是通过大量的在线数据信息展现给青年学生,青年学生在数据信息中受到全面性和广泛性的渗透影响,以致认识、思维逐渐发生变化,数据信息已然成为青年学生认识事物、判断事物和选择事物的标准,最终形成具有“数据化”思维的人格特征。

二、大数据时代青年学生革命传统教育的新挑战

大数据时代的数据化、信息化、智能化,既为青年学生革命传统教育创新提供了发展机遇,也为青年学生革命传统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这些挑战主要有:

(一)教育理论研究的滞后。大数据时代的概念,尽管只是从科技角度进行的代际划分,但是由于它将深刻地改变着社会治理模式、生产生活方式,进而改变人的认识与思维方式,因此必然引起人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变化。由大数据使用所引发的、带有时代性质的观念的改变,将发生在哪些领域?有何具体表象?产生了哪些影响?体现出什么规律?发展趋势如何?这些都是当前青年学生革命传统教育研究的短板。虽然当前理论界对于大数据时代与革命传统教育关系的研究有所涉猎,但是基本上是聚焦于大数据工具性价值研究层面,而对于大数据时代青年学生认识、思维以及交往方式乃至价值观念变化对于革命传统教育的影响及其规律的研究涉及很少。理论研究的滞后和学理支撑的乏力,将可能形成大数据时代青年学生革命传统教育的新挑战。尤其是关于青年学生革命传统教育发展研究,循着现代思想政治教育 “为何”与“如何”的基本理念,急需探寻大数据时代青年学生革命传统教育发展的应然和实然等相关问题。

(二)教育数据意识的欠缺。无论是大数据的研究或是应用都是正在进行时,受传统教育观念影响,数据意识落后、认识不到位的问题客观存在。传统教育模式注重课堂面授的理论灌输、书本知识的阅读吸收、课外社会实践的活动陶冶,这与现代社会的数据化教育区别十分明显。在大数据时代,社交网、物联网、移动智能终端等技术的发展,使得各种数据信息快速、实时传播,互联网平台和移动终端及相关APP成为青年学生数据信息交互的主渠道。大数据时代青年学生的革命传统教育必须要适应时代潮流,应在数据研究和运用中强调全面、系统和及时推进。然而目前绝大多数的青年学生革命传统教育还处于由传统向现代迈进阶段。受传统教育模式影响,获取数据和技术的有限性、教育者数据意识的欠缺性,必将导致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出现对现代教育技术的疑惑、不满,甚至排斥打压的思想和行为,都将成为阻碍大数据时代青年学生革命传统教育的高效实施。曾有学者指出,“中国缺乏的不是可供收集的数据,也不是收集数据的手段,而是搜集数据的意识”① (P317)。为此,必须要以大数据的挖掘为契机,密切关注大数据研究前沿,增强当前青年学生革命传统教育的数据意识,积极开展收据收集、量化分析、协同运用,从而打破固守阵地、画地为牢的现状,积极推动青年学生革命传统教育创新。尽管,这一过程是复杂多变甚至反复的,但我们要坚信,新生事物终究将会取代旧事物。显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大数据带来的深刻影响和巨大价值逐渐被认识,它通过技术的创新与发展,以及数据的全面感知、收集、分析、共享,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看待世界的方法,大数据带来的信息风暴正在全方位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工作和思维。”②

(三)教育方法技术化的困境。大数据具有数据容量大、种类繁多、传播和更新速度快、价值密度低等特性,但是受客观因素影响,面对青年学生革命传统教育仍存在一些技术方法上的困境。一是数据获取的困境。大数据研究的首要条件是获取数据,而目前大量数据还处于封闭阶段,尤其是青年学生革命传统教育主客体间的数据更是如此。基于大数据时代的治道变革和服务变革仅仅表现为政务微博、公共微信等浅层次,教育者掌握的社会信息量太少,数据的知悉性受阻,影响数据信息教育的进程。二是教育技术的困境。以“爱国”为内涵的青年学生革命传统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统筹计划、制定方案和教育实施。在大数据时代下的青年学生革命传统教育过程中,如何从大量数据中筛选有效的青年学生革命传统教育主客体间数据信息,提取并分析相关青年学生对革命传统教育认识、思维变化及其教育过程需要的信息,这都需要现代数据技术,而目前数据挖掘和数据技术还不完善,需要逐步推进完善。三是教育方法的困境。在大数据时代下,新方法在数据技术中应运而生,传统教育方法与现代创新教育方法并存。如何运用数据信息掌握青年学生的思想状况,精准预判青年学生将要发生的行为,预先选择较为正确的教育方法,以有利的措施引导教育成为青年学生革命传统教育的一大困境。

(四)教育师资队伍的制约。大数据时代数据信息的开放性、共享性,使青年学生开始掌握一定的话语权,从而致使大数据时代青年学生革命传统教育工作者的制约性因素得以最大程度的显现。一是教育师资队伍的业务素质偏低。大数据时代,教育者已经不再占有丰富的教育信息优势,尤其是在数据信息处理的技术方面不占优势,而善于接受新事物、新观念的特点使得青年学生在信息繁多的时代更加如鱼得水。现有的思想理论教育尤其是革命传统教育面对具有信息优势的青年学生,显得更加被动,从事革命传统教育的教育者知识结构和技能水平较低,急迫需要提高教育者掌握和熟练运用互联网传播工具的技巧和数据信息运用的技能。二是高端知识技术人才欠缺。当前需要一批高端技术人才的专业知识工作者创新数据技术以帮助教育技术的不断推进。然而在大数据时代,由于人才的知识储备不足和技术的相对落后,导致对教育者的培养欠缺,缺乏潜心进行数据信息储存、挖掘、分析、管理的教育队伍,专业技术人才严重不足。三是人才培养的数量欠缺。青年学生价值观教育尤其是以“爱国”为主要内涵的革命传统教育属于国家重大战略任务,虽然已经有了一批理论教育工作者队伍,各个高校也已经致力于数字化教育教学,但是现有的技术人才数量还远远不够,不能达到适应国家发展战略所需求的人才队伍建设目标。

(五)教育数据安全的困境。青年学生在大数据时代下享受数据信息人性化服务的同时,也无时无刻不受到数据信息带来的负面影响。一是个人数据信息泄露。大数据时代有着各种形式的网络实名注册、网络购物、网络社交、网络办公、网络学习、教育工作者通过校园信息的捕捉有助于掌握学生信息,但是青年学生的大量举动被记录,将青年学生的联系方式、上网记录、日常生活行为等个人隐私暴露无遗,青年学生的行为时刻处于“第三只眼”之下。这些数据信息一旦被别有用心的人掌握,后果不堪设想,极易发生隐私侵权,也给网络安全带来挑战,容易引发大数据时代的伦理问题。二是意识形态数据威胁。数据传播的开放性造成数据信息蔓延青年学生所在的各个角落,西方意识形态通过互联网的便利渠道,传播至手机用户占据多数的青年学生中。青年学生思想特点的易变性、从众性,更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和煽动。尤其是西方思想文化的和平演变以及“历史虚无主义”、资产阶级自由主义思潮的影响,将造成青年学生对我国历史、现状、未来的失望和悲观情绪,价值观念出现空虚、迷茫甚至扭曲,进而影响青年学生革命传统教育乃至青年学生正确价值观的树立和践行。

三、大数据时代青年学生革命传统教育的策略选择

基于对大数据时代青年学生革命传统教育范畴所存在的问题考察,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方案,以增强当前青年学生革命传统教育的时效性和实效性,是大数据时代视域下青年学生革命传统教育现实考察的主要目的。

(一)加强大数据时代价值观念变化的理论研究,确立具有数据意识的青年学生革命传统教育理念

大数据不仅是一种技术,更是一种思维,一种新的观察事物、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大数据时代能引发人的价值观念转变绝不是危言耸听的伪命题。要有阵地意识和责任意识,抢占理论研究的高地,掌握大数据时代价值观变迁理论的主导权,为青年学生的革命传统教育提供理论支持。

在大数据背景下,要积极地增强数据意识,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善于发现大数据与教育之间的关联,把大数据的思维方法融入青年学生革命传统教育中去,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从而使教育更加精准化和现代化。一是要树立数据时代的与时俱进理念。教育者要改进课堂教学的传统教育模式,紧跟大数据的时代发展,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与青年学生进行良性信息互动,促进青年学生形成具有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人格特征。二是要树立数据时代的“人本”教育理念。随着我国社会生活的网络化和智能化,青年学生进入数字化生存的新阶段。我国政府提出的“互联网+”模式,生动地反映了网络平台及其承载的大数据对社会产生的巨大影响。大数据开创了数据量化的时代,同时制造了虚拟的现实空间,青年学生通过在线平台交流和学习,移动智能终端成为他们的情感寄托器,折射出现实的空虚和青年学生的孤独。教育者需要引导他们在虚拟世界中准确定位,对青年学生进行有效地心理疏导和人文关怀,坚持现实生活和虚拟世界的“二合一”目标,有效利用互联网传递正面数据信息,以充实的革命传统来促进青年学生的三观教育。三是要树立数据时代的因材施教理念。大数据时代需要教育者不断改进教育技术,掌握判断数据信息的能力,通过数据的整合、分析,对青年学生形成更加清晰和准确的整体认识,对青年学生进行分类管理和引导,区别不同教育对象之间的差异,采取针对性的精细化教育,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引导。

(二)加强大数据时代数据化手段的运用,探索个性化与预测化双向选择的青年学生革命传统教育方法

进入大数据时代,传统的单一教育方法已经不能很好地适应和满足青年学生多样化价值观发展的需求,需要改进和创新教育方法,满足青年学生的自主化需求。一是要运用数据技术个性化教育方法。大数据时代数据信息的大幅增加,充斥着青年学生的思想观念,容易使青年学生形成整体性思维模式。教育者要根据青年学生特点,认识到青年学生也是由不同特征的个体组成,利用数据分析实际考察青年学生思想行为,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准确判断其革命传统教育价值取向并对症下药,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个性化对应的引导和教育。二是要运用数据技术预测化教育方法。舍恩伯格曾说过“大数据的核心是预测。它通常被视为人工智能的一部分”。① (P16) 预测的教育方法是对青年学生产生海量数据的基础上进行整合、分析,利用其相关性推测出青年学生未来可能的行为。数据信息的传播具有碎片化、分散化、海量化的特点,教育者利用智能终端、公共教学平台等方式接收到的数据信息鱼龙混杂,数据分析、数据应用也会大打折扣,当一些错误、落后的数据信息进入教育者视野,势必造成对青年学生思想行为的错误性分析预测,影响青年学生革命传统教育对策的实施。因此,教育者要及时介入数据时空,真实有效地捕捉到青年学生革命传统教育主客体间数据,发挥数据信息“显微镜”的作用,及时准确地预测和发现青年学生革命传统教育潜在的思想和行为,尽早采取有效措施引导青年学生革命传统教育向着正确方向发展。

(三)提升大数据时代数据智能化素养,打造一批专业与技术相结合的双师型青年学生革命传统教育队伍

大数据时代的发展对青年学生革命传统教育的师资队伍提出更高要求,不仅要具备基本的道德素养和教育的业务能力,还应掌握一些数据时代应有的新业务素质。比如具备数据意识,注重对数据的搜集和应用,掌握数据技术应用与教育活动的能力,运用数据分析探索青年学生革命传统教育变化规律,从而采取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教育应对策略。为此,应建立一支强大的革命传统教育队伍。一是要选拔一批数据化的专业人才队伍。为适应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革命传统教育要求,应在选拔过程中挑选具备数据意识和智能技术的人才充实队伍,通过数据人才的引领,不断提升青年学生革命传统教育人员的业务素质,以适应大数据时代的要求。二是要加强教师队伍的技术业务培训。高校、革命纪念场馆以及科研机构之间通力合作,邀请校内外的专家教授进行数据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类专题和应用培训,并且不定期地组织高校教育者参与网络教学应有的交流和讨论,提升教育者对互联网教学的新认识,激发广大教师队伍利用互联网教学平台,参与在线网络学习等教育实践活动的热情。三是要培养大量数据智能化知识工作者。数据智能化知识工作者包括软件工程师和数据科学家,他们是数据信息搜集、挖掘、整合、分析的“领头羊”,对于提升整个社会领域的数据技术应用能力起到关键作用。培养一批研发型与管理型相结合,知识储备丰富、数据技术突出的教育技术应用人才“骨干”,提升教育者数据信息的获取和挖掘能力,促进其在实际教育工作中的数据信息运用能力、服务能力和管理能力。

(四)坚持大数据时代数据信息化革新,创建安全开放式的青年学生革命传统教育环境

随着大数据的深入发展,虚拟时空的拓展,教育的开放性逐渐增加,但也出现了一系列数据隐患。任何事物都是辩证的,可以“规定为关于对立面的统一”。对于大数据时代视域下的青年学生革命传统教育,我们要一分为二的看待,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此要不断改善大数据带来的不良影响,优化青年学生革命传统教育的环境。一是要整合大数据资源,畅通教育的信息渠道。数据每时每刻都会产生,可获取的数据也与日剧增,但同时面临着条块分割、数据封闭、联系沟通不畅、整合利用不足等严峻的现实,严重阻碍了青年学生思想信息的广泛获取。各政府部门应扩大数据开放,建立基础数据平台,打破“信息壁垒”,实现各政府部门、企业与高校数据资源的互联共享,为青年学生革命传统教育提供通畅的信息化资源学习服务平台。二是要加强网络监管,增强防护措施。要严格规范数据监管,加强安全防范,促进数据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应制定相关法律制度进行监督管理,阻止不良数据信息的传播。采用各类监控软件、防病毒软件等技术保障数据安全,为青年学生革命传统教育提供可靠的制度环境。三是要规范数据管理,增强安全教育意识。为防止网络信息泄露,应启动“云安全”网络计划,建设安全可靠的信息安全防护系统,保证基础设施设备和信息系统稳定可靠运行;夯实信息化基础设施平台的建设,完善云数据中心、软件设计、电子邮件等数据信息服务建设。校园管理者应统一管理,加强对校园网络的监管,教育者应掌握微信、微博、公众号、QQ等新的移动智能终端传媒工具,弘扬和传播正面信息,同时对青年学 生进行必要的数据安全教育,提高安全意识,增强安全技能,为开展青年学生革命传统教育创造良好的环境。

综上所述,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对青年学生革命传统教育影响深远,要紧紧抓住大数据时代契机,把握大数据时代认识、思维乃至价值观变化规律,运用大数据技术有针对性地开展青年学生革命传统教育活动,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这是新时代下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课题。

〔参 考 文 献〕

〔1〕〔英〕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英〕肯尼斯·库克耶.大数据时代〔M〕. 盛杨艳,周涛,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

〔2〕涂子沛.大数据〔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陈春晖.中国共产党革命传统教育发展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4〕周晓光.新时期高校革命传统教育研究〔D〕.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5〕刘春荣.新形势下革命传统教育的价值〔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4,(03).

〔6〕徐建军,王沙.运用大数据加强青年学生“三观教育”〔N〕.光明日报,2015-04-05.

〔7〕张意轩,于洋.大数据时代的大媒体〔N〕.人民日报,2013-01-17.〔责任编辑:张 港〕

作者:陈春晖 王员

大数据历史文化论文 篇3:

大数据驱动乡村文化振兴的耦合性分析及其平台构建

摘 要:从大数据助推乡村文化振兴的现实需要出发,以大数据和乡村文化的耦合性为研究视角,通过提取大数据的4V维度和乡村文化振兴的逻辑维度,验证乡村文化是否符合大数据的4V特征。从信息协调、精准方向、瞄准对象三个层面,构建了数据共享、数据决策、供需匹配三大耦合机制,建立了基于耦合性分析的乡村文化大数据平台,以解决目前乡村文化发展同质化等问题。研究发现:乡村文化与大数据间存在高度耦合性,却由于数据之间的孤立和形式化制约了二者的结合,阻碍了乡村文化振兴进程,但是基于大数据技术的乡村文化,可以实现特色鲜明,定位精确,以及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深层次结合。

关 键 词:大数据;乡村文化;耦合分析;

一、引言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就将文化建设纳入到我国战略总布局当中,揭示了文化建设在我国长期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十三五文化发展改革规划中提出在2020年将文化产业发展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以助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为今后一段时期的文化建设提供了基本遵循[1]。中国文化源自乡村,发展繁荣于城市和国家之间,最后却弱化了乡村文化。乡村文化的振兴是构建我国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完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的重要一环,是促成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基石。由于历史积淀,我国乡村传文化种类多样,还有许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有待开发,但是目前许多地区乡村文化在开发过程中急于求成,未根据实际准确定位和挖掘本土文化,导致同质化或者缺乏创意,经不起时间的考验,影响乡村文化振兴和产业发展。

当前,将大数据等现代科学技术应用于乡村文化振兴和文化建设,既是国家“互联网+文化”工程和文化大数据工程建设下的必然要求,也是符合国家发展总方向和顺应社会潮流的趋势。因此建设文化大数据平台既是国家政策要求,也是现实需要。但是若想运用大数据技术与手段发展乡村文化,实现乡村振兴,首先需要了解以下两个问题:(1)大数据技术与乡村文化之间存在耦合性吗?(2)基于耦合机制如何构建乡村文化大数据平台。

二、文献综述

在研究过程中,为了更好地把握目前学术界对于乡村文化的研究现状以及其自身的发展现状,本文运用聚类分析等方法,以2010-2019为时间界限,首先通过提取关键词等从宏观上描述乡村文化目前的研究方向。首先我们从图1可以看出近十年学术界主要是以乡村发展为中心延伸出了文化经济、文化重构、农村文化、文化自信等多分支的研究方向;其次是以乡村地区为次中心延伸出的村落文化研究、传统文化资源分配以及物质文化遗产等乡土文化发展内生动力的研究。这十年学术界扩展了许多关于乡村文化的新的研究方向,衍生出许多新的乡村文化发展路径,比如乡村文化广场等文化创造性转化的可行办法,理论硕果累累,但是为了将这些理论路径效用最大化,我们有必要将现代信息技术渗入其发展过程中,以充分利用信息革命的优势,尽快完成乡村文化的振兴与改造。

(一)乡村文化振兴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乡村文化振兴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分布在文化主体[2]、公共空间[3]、文化传承[4]、原生文化[5]、文化载体[6]、文化变迁[7]、文化自组织[8]等层面。此外,一方面还存在由于文化建设主体缺位和文化服务机制偏差而引起的内卷化困境问题[9];另一方面还存在由于顶层设计不规范,直接造成农村文化载体弱、文化供给滞后以及道德失范而影响乡村文化建设价值取向和发展进程的问题[10] 。其中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是农村文化供需错位,目前主要是以“城市文化下乡”为依据,从“行政逻辑”“发展主义”“他者视角”三个维度分析了造成此问题产生的原因和解决路径[11]。通过梳理文献,我们可以发现目前乡村文化振兴仍然有许多问题待解决,在实现目标的道路上任重而道远。

(二)乡村文化振兴的路径选择

从中央到地方至个人对于农村文明的重视与发展,推动了农村特色文化的繁荣进程,同时面临的问题和困境也越来越多,要想解决这些问题,首先要从农村文化主体出发,增强其思想素养水平和人才队伍建设[11],并引入媒介学理论引实现乡村文化在地化的治理,找到连接乡村文化与实践的中介,这是解决当乡村文化内卷化危机的有效办法[12]。其次从公共空间出发,重构角色空间、价值空间等[9],同时以乡村文化功能为主线,构建具有“当地感”“历史感”的乡土文化,充分开发和运用乡村文明的导向功能,以探求农村文化发展的创新之路[13]。最后则可以通过经验借鉴,吸收历年的农村文化变迁的可取之处,重塑乡村文化内聚功能,精准辨别乡村文化符号[7],激发农村文化自信心和内生发展动力,以实现乡村文化的振兴[2]。但是目前是从传统路径提出的建议和方法,还未将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与乡村文化结合。

(三)基于大数据的乡村实践

从目前乡村实践看,大数据的运用实际上很早就开始。理论上智慧农业是从理念方向上为未来农业发展、农村建设和农民改变劳动方式提供新的思考[14, 15]。对于如何运用大数据与物联网技术在农业应用范围内进行决策、预警和监控[16-18],一方面是需要深入到大数据下的农业智能机器人的研发,推动现代农村体系构建,实现农业精准化与精细化管理[19, 20];另一方面则是基于大数据理念与技术,构建乡村治理现代化的构建路径[21]和构建大数据整合、服务、预测的分析框架,以分析大数据驱动新时代乡村治理的实现机制[22]。此外,还有现在最紧迫也是最艰难的脱贫任务,也已经运用到大数据技术,主要是基于大数据技术和平台分析精准脱贫和扶贫运行机制和模式的创新[23, 24],以及通过分析大数据在农村精准脱贫和扶贫中的应用,了解脱贫现状,提出新的解决思路[25, 26]。另外还有涉及的领域就是通过探索数据、精准与脱贫之间的相关性,建立了精准脱贫绩效评估机制等[27, 28]。

综上所述可知,首先乡村文化在振兴过程中仍有待解决的难题和困境,这些问题不仅成为乡村文化向前发展的桎梏,还约束着其于其他优秀文化的良好融合;其次,學者们针对这些难题和困境,提出许多或宏观或微观的处理方法,一些方法也许能很好的解决现存问题,却不能实时预测、防止和监督未来某些问题的发生,仍然缺乏适应时代发展的,推进乡村文化振兴的路径;再次也有学者已经认识到这个问题,开始将信息技术运用到农业的各个方面,比如农业治理,农业灌溉,精准扶贫等方面。本文认为信息革命伴随着新的技术的产生,但仍要秉持着“多种智,百种能,帮不到人也不行”的基本理念,将其运用到实践。因此为了探索行之有效的乡村文化振兴创新之路径,本文将对大数据和乡村文化的耦合性进行分析,构建大数据乡村文化平台,以弥补大数据对乡村文化的实践匮乏。

三、大数据与乡村文化的耦合性分析

(一)大数据的特征维度提取

第五次信息革命是从计算机和通信技术的集合开始,不仅引起社会经济的变革,还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以应付信息爆炸的社会。其中大数据被认为是处理大范围、多领域数据的有效技术手段,国外已有学者总结出大数据呈现出4V特征:Volume(巨量性)、Vareity(多样性)、Velocity(高速性)、Value(价值性)。基于快速处理数量多,种类丰富数据的需求,使得大数据技术应运而生,其作为目前全球最大的数据集合,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基础,可以快速整合不同的数据,并分析不同数据之间的关联性,提供可靠的信息咨询。大数据的作用主要是从收集海量数据,分析其数据相关性,挖掘数据隐藏价值,判断出目前乡村文化的主流发展走向等方面体现。综合上述,大数据是集数据整合、分析、预测功能于一体的高阶数据处理技术手段,因此,本文将以大数据的特征维度作为耦合性分析的起点。

(二)乡村文化振兴的逻辑维度

农村的文化内涵包罗万象,既包括抽象的精神文明和语言行为方式,又涉及具体的文化产品和设施,在衡量乡村文化绩效时,主观性强,难免失真。基于此,本文将其内涵提取为如下维度:“振什么”-“谁来振”-“怎么振”。其中“振什么”是指振兴的客体,瞄准乡村文化;“谁来振”指的是振兴乡村文化的主体,重视的是乡村文化振兴过程中的参与综合性和多层次性,基本准则是协同发力;“怎么振”指的乡村文化振兴过程中的载体,特别强调的是文化设施与文化产品的供给。这就厘清了乡村文化振兴中客体-主体-手段之间的逻辑关系,涵盖了乡村文化振兴全过程。因此,本文将其作为乡村文化耦合性分析的重要维度展开论述。

(三)基于特征维度与逻辑维度的耦合性分析

耦合是指两个具有关联性事务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其遵循的一般规律是:关联程度高,耦合性强;关联程度低,耦合性弱。分析大数据特征维度与乡村文化的逻辑维度是将大数据与乡村文化结合,助力乡村文化的必要条件。本文将基于上述分析大数据与乡村文化的耦合性,为建构乡村文化大数据平台提供依据。

1.乡村文化数据的规模性

首先从乡村文化主体看,涉及农民、政府和其他社会组织等多层次责任主体,其中政府方面在全国范围内已培训500万人次各级各类的基层文化人员,每年选调1.9万名人员下乡开展文化工作,乡镇文化站从业人员已达104924人次,包括参与乡镇文化活动的20164万人次的农民个体 。其次从乡村文化客体来看,全国共有39888个乡镇,其中12984个乡镇属于国家级贫困地区,待挖掘和发展的农村特色文化数量巨大。最后从乡村载体分析,2018年全国共建41138个乡镇(包括街道)文化站,文化共享工程中已建设22963个乡镇基层服务点,数字资源建设总量达到108TB,各机构主体组织乡镇文化活动达65.3万次,为贫困地域的乡村配送了77094场文艺表演,举办展览10万个,参展人数达4825万人次,农村业余文艺团体25.9万个,艺术表演团体进农村共计178.8万场次,参与观看的农民超过77898万人次 。通过以上具体数据罗列和分析已经充分证明乡村文化数据巨量性特征。

2.乡村文化数据的多样性

通过总结乡村文化数据多样性,发现其主要蕴含三个层次的内容:首次从形式上可分为物质文明(文化产业),精神文明(乡风文明)和制度文明(乡愁回归);其次从类型来看,总体涉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物质文化遗产、人文景观、农耕文化、以及各民族村的民族特色文化等,每一种乡村文化类型下还包含其他的文化类型,我国56个民族文化各具特色,仅从新疆民族村文化来讲,哈萨克族村与维吾尔族村的乡村文化也是不一样的,仅从这点来讲,农村文化包含的数据多样性就不言而喻;最后,从数据来源分析,全国内已建成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基础库,数字文化支撑平台和国家数字文化网,以及农村文化流动站等,涵盖了全国的文化服务网络和资源库群,数据平台容量大,覆盖范围广,数据来源多样性。

3.乡村文化数据的高速性

大数据不仅是应人们需要产生,也是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彼此竞争的产物,而文化是积淀的产物,任何文化都有深厚的底蕴,我们该怎么既保持文化的底蕴,又不被时代所抛弃?大数据的高速性是指对于数据处理速度快,效率高,传统文化被时代抛弃之前,迅速分析和比对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之间的优劣,找出共性和差异,去糟粕取精华,使农村文化既可以保持传统文化的忠孝礼仪信,又能与现代优秀文化交融,帮助其形成独具一格的乡村文化,带动产业发展。大数据的高速性能够帮助乡村文化跟上乡村产业经济需要,与城市文化齐头并进。

4.乡村文化数据的价值性

乡村文化数据的价值性包含两个方面:存量价值与足量价值。存量价值指的数据本身的价值,通过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库可以知道目前文化资源库总共有多少文化种类资源,这就体现了数据的存量价值。足量价值指的是开发完全的数据价值,通过数据个体本身延伸到数据之间的联合,从新的角度分析乡村文化,不拘泥于地区文化的限制。大数据的优势就是整合数据,利用大数据技术整合村与村之间的文化数据,比较贫困村与小康村之间的文化数据,充分挖掘并利用乡村文化数据的足量价值。

将上述内容总结如图二,乡村文化振兴的三个逻辑维度与大数据的特征维度契合度关联度较高,说明二者之间耦合性较强,可以将大数据应用于乡村文化振兴中。

四 大数据在乡村文化振兴中的应用流程

(一)数据收集与储存

首先从数据收集来看,智能化社会的发展终将会实现数据采集自动化全覆盖,充分提高作业效率。比如人工數据采集大多数都需要入村田野观察和问卷调查,耗时耗力,效率低下,而采用智能化终端、地理信息技术、遥感技术等现代智能技术手段,增加数据来源渠道,根据系统设定,将会自动收集相关的数据,减少数据采集成本,尤其是人工成本,同时可以增加数据的科学性和客观性。其次从数据储存来看,数据收集与储存是相辅相成的,比如大量的历史文化资料由于保存不当或多手转换等原因,导致重要的历史资料丢失或失真,影响文化数据的完整性,而云平台作为目前最先进的信息数据存储平台,为巨量数据存储提供了场域,可以避免历史资料折旧和丢失,便于长久保持文化数据的完整。

(二)数据整合与共享

如果说完成乡村文化数据的收集与储存是前提,那么真正的第一步就是数据的整合与共享:通过整理、合并、共享多样化的乡村文化数据,我们可以迅速全面掌握乡村文化的现状。同时运用大数据技术可以实现邻里乡镇之间的文化数据横向共享,历史文化数据纵向整合,解决乡村文化数据的碎片化,提供数据开放性,实现数据协同。从“十二五”时期开始建设的文化共享工程,目标就是实现不同平台与资源库的数据整合与共享,便于发掘不同数据的潜在相干性,完成数据的优化与重组。

(三)数据分析与预测

在大数据时代,借助其技术的分析预测作用,合理配置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精细农村农民文化需要,精准农村文化产品供给。以数据分析为依据,挖掘农村文化特色,开发多样化的文化形式,避免文化同质化,激发农民多层次的文化需求,为乡村文化振兴开辟新路径。最后通过数据分析与预测,一方面有助于及时发现问题,针对性防范和解决;另一方面可以根据数据分析走向,判断乡村文化未来发展趋势,在因地制宜的同时顺应时代,避免乡村文化盲目化发展,将农村文化发展成文化领跑者。

(四)数据实践与监控

数据本身价值密度低,但是大数据的价值性特征主要体现就是以低成本创造高价值,数据在被处理加工过程中升级和增值,价值密度低开高涨,但是论发挥数据价值最大作用的方式是什么?数据融其于实践可谓是绝佳办法,将乡村文化数据与乡村文化治理相结合:如乡镇文化资源库与文化管理部门结合,可以挖掘增强治理文化服务效果之新路径。另一方面此大数据技术非静态不变的,可以通过此大数据技术动态跟踪农村文化的发展态势,观察某地或整体农村文化走向是否符合社会主流文化,及时发现问题,控制其走向,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避免与主流文化背道而驰。

五、大数据与乡村文化振兴的耦合机制构建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将以信息共享、精准发展方向、瞄准对象、监督与控制等四个维度构建以下四种耦合机制,搭建基于耦合机制的大数据乡村文化平台。

(一)信息协调:构建数据共享耦合机制

大数据技术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不同数据间的共享,任何数据价值的实现绝不是孤立的,只有融合共享才是其发挥作用的最优途径。当前,农村文化领域数据的分散和孤立,弱化了数据价值的发挥,也影响了农村文化的振兴。针对此问题我们该如何实现信息的集中和互联呢?如图三所示,首先,横向上要疏通乡镇文化之间的数据共享渠道,内部之间数据“通车”,农村与农村之间进行文化交流与经验分享,便于观察其他乡村文化的发展方向,避免乡村文化产业同质化发展超标。其次,纵向上要打通的数据共享渠道,从国家到省市到县乡之间文化数据要互通有无,以保证全国范围内的文化数据是流通与发展的。比如目前的公共图书馆平台,只连接了中央-省区-地市-县市之间的互通,忽视了最重要的乡村文化数据,忽略了乡村文化的作用。鉴于此缺憾,我们一定要尽快实现农村文化与其它层级的主要文化机构之间的数据共联,不管是自下而上亦或是自上而下的文化传输都要畅通无阻,才可以尽量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二)精准方向:构建数据决策与指挥的耦合机制

精准农村文化发展方向是目前农村文化领域发展的一个难题。怎么解决这个难题呢?如图4所示,一方面我们通过大数据技术分析目前某乡村文化数据,以及与其他数据对比,发现这个乡村的原始特色和发展瓶颈;另一方面大数据技术平台根据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合分析,预测出最符合这个乡村文化的发展方向,比如适合发展红色文化、農耕文化等。最后,不管是前期的分析数据,还是后期的预测方向,都要及时再将结果反馈到大数据技术平台,保证数据的更新和监控。通过这种方式,以客观数据分析为依据,帮助精准决策乡村不同的文化发展方向,可以有效避免文化发展同质化现象,真正实现农村文化繁荣多样化。

(三)瞄准对象:构建供需匹配的耦合机制

通过大数据技术对数据的分析,可以减少人为操作失误,并且其本身就具有客观性、及时性和准确性。农村文化产品也属于公共供给产品,若供给大于需求就会造成资源浪费,少于需求又会影响其发展,因此农村文化产品的供需平衡也是需要引起充分重视。如图五所示,首先我们通过大数据技术的分析,了解每个村镇对于乡村文化方面不同的需求,有的村镇可能缺少文化基础设施,有的村镇则需要京剧等公共文化产品供给,针对此现状,给与所需的文化产品与服务,形成按需提供的机制,避免供给与需要不对称的情况。其次,如图5所示,各个村镇的文化基础设施也包括在大数据库中,因此我们可以经过大数据的应用,了解到各个村镇的文化基础设施现状,有针对性的更新与补充不同村镇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并提供修缮,避免盲目投放,形成资源虚耗和不必要的成本。

(四)基于耦合机制的乡村文化大数据平台构建

乡村文化是一个复杂的词汇,其内涵界定既有抽象也有具体,易引起乡村文化扶贫过程中的操作不确定性和模糊性,造成低效率无效果,绩效也无法评估。鉴于此,本文结合上述讨论的乡村文化大数据的耦合机制,认为围绕乡村文化振兴构建的大数据平台应该呈现出以下特点:(1)数据收集全面性。在大数据自动化收集信息技术的支撑下,实现数据收集范围的全覆盖,这也是数据规模性和高速性分析的必要条件,数据的充分性是数据分析准确性的基础。具体讲,就是在收集农村文化数据过程中,采用人工问卷调查或者访谈观察等方法,收集抽象化的语言行为习惯数据,记录在平台,同时运用大数据技术自动采集具体化的数据,结合线上收集和线下采取两种方法,收集范围覆盖到任何形式的文化领域。(2)数据之间协调共享性。通过设立乡村文化大数据管理平台,横向对比不同乡镇部落之间的文化异同,及时了解目前农村文化发展态势;纵向协调村镇-县区-省市-国家之间的不同数据,在多主体多层次的数据共享进程中,弱化文化金字塔,实现文化的平等。(3)数据的监控性。乡村文化数据的规模性和生长性等特点,会影响数据使用的安全系数,对于数据的监控就尤为重要。对接大数据处理平台,对于农村文化数据动态跟踪及更新,快速发现农村文化中的糟粕,评估其程度,引导其自行灭亡或者与主流文化相适应,避免遭受腐朽文化的侵蚀,降低农村传统文化发展过程中扭曲价值观的风险。(4)数据的量化关联性。农村文化所包含的每一种传统文化,都不是凭空产生的,是基于主客观物质行为在几千年时间里交错沉淀而形成的,这种过程中的关系错综复杂。通过大数据管理平台可以实现将其内容都量化,再运用灰色分析和预测等大数据技术,分析量化数据之间的关联性,帮助我们挖掘更深层的特色文化,发挥数据的价值性。

六、结论

大数据与乡村文化的结合,实际上也是智慧化应用在农村文化领域的实践,是对于智慧社会发展趋势的响应。现在是中国的文化繁荣发展关键时期,而农村文化发展程度低,同质化和信息不对称等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文化总体发展进程,而将大数据技术和理念引入乡村文化发展和振兴中,是解决现存问题的有效方法。本文通过分析大数据与乡村文化之间的耦合性,构建了数据协调中的共享耦合机制,精准方向的数据决策耦合机制,瞄准对象的供需匹配耦合机制,并以这些机制为基准构建了乡村文化大数据管理平台,以借助最新的技术手段重振乡村文化。但是这对于乡村文化的振兴和发展还远远不够,对于大数据如何帮助建构乡村文化治理体系和模式等问题,未来仍需深入探讨。

参考文献

[1] 易硕. 文化部负责人就“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答记者问 [Z]. 新闻通稿, 2017-02-23.

[2] 黄永林, 罗忻. 新中国成立70年农村文化的现代性探求及历史经验[J]. 民俗研究, 2019(05):5-14+157.

[3] 沙垚, 张思宇. 公共性视角下的媒介与乡村文化生活[J]. 新闻与写作, 2019(09):21-25.

[4] 李少惠, 赵军义. 乡村文化振兴的角色演进及其实践转向——基于中央一号文件的内容分析[J]. 甘肃社会科学, 2019(05):209-214.

[5] 范建华, 秦会朵. 关于乡村文化振兴的若干思考[J]. 思想战线, 2019, 45(04):86-96.

[6] 张洪伟. 中西部乡村文化主阵地的偏离与振兴[J].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 36(05):131-140.

[7] 高静, 王志章. 改革开放40年:中国乡村文化的变迁逻辑、振兴路径与制度构建[J]. 农业经济问题, 2019(03):49-60.

[8] 罗哲, 唐迩丹.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结构转型:从“城市文化下乡”到“乡村文化振兴”[J].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 46(05):129-135.

[9] 孟祥林. 乡村公共文化内卷化困境与对策[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 19(05):40-47.

[10] 张才志.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乡村文化建设的价值取向研究[J]. 农业经济, 2019(08):42-44.

[11] 宋小霞, 王婷婷.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根”与“魂”——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性分析及现状和对策研究[J]. 山东社会科学, 2019(04):176-181.

[12] 沙垚. 乡村文化治理的媒介化转向[J]. 南京社会科学, 2019(09):112-117.

[13] 齐骥. 社会结构变动中乡村振兴的文化动力和思想范式研究[J]. 东岳论丛, 2019, 40(08):32-40.

[14] 孫忠富, 杜克明, 尹首一. 物联网发展趋势与农业应用展望[J]. 农业网络信息, 2010(05):5-8+21.

[15] 胡亚兰, 张荣. 我国智慧农业的运营模式、问题与战略对策[J]. 经济体制改革, 2017(04):70-76.

[16] 王文生, 郭雷风. 农业大数据及其应用展望[J]. 农民科技培训, 2016(12):43-46.

[17] 张宝民. 大数据在农业上的应用思考[J]. 中国农业文摘-农业工程, 2016, 28(06):22+40.

[18] 余继. 大数据在农业发展中的运用探讨[J]. 农技服务, 2017, 34(10):196.

[19] 李乐, 刘玉倩. 基于大数据的农业智能机器人开发[J]. 农机化研究, 2019, 41(11):221-224.

[20] 陈桂芬, 李静, 陈航, 安宇. 大数据时代人工智能技术在农业领域的研究进展[J].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2018, 40(04):502-510.

[21] 张春华. 大数据时代的乡村治理转型与创新[J]. 重庆社会科学, 2017(06):25-31.

[22] 王欣亮, 魏露静, 刘飞. 大数据驱动新时代乡村治理的路径建构[J]. 中国行政管理, 2018(11):50-55.

[23] 莫光辉, 张玉雪. 大数据背景下的精准扶贫模式创新路径——精准扶贫绩效提升机制系列研究之十[J]. 理论与改革, 2017(01):119-124.

[24] 汪磊, 许鹿, 汪霞. 大数据驱动下精准扶贫运行机制的耦合性分析及其机制创新——基于贵州、甘肃的案例[J]. 公共管理学报, 2017, 14(03):135-143+159-160.

[25] 谢治菊. 农村精准扶贫中的大数据应用困境及改进策略[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 2017(08):64-71.

[26] 李晓园, 钟伟. 大数据驱动中国农村精准脱贫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J]. 求实, 2019(05):78-87+111.

[27] 杜永红. 大数据背景下精准扶贫绩效评估研究[J]. 求实, 2018(02):87-96+112.

[28] 陈冠宇, 张劲松. 弥合数据、精准、扶贫之间的链接缝隙——精准扶贫第三方评估大数据运用及发展[J]. 上海行政学院学报, 2018, 19(06):101-109.

作者:王佳节?王磊

上一篇:水泥混凝土施工论文下一篇:市场化水利施工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