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街区文化旅游论文

2022-04-22

摘要:兴化以千岛垛田为代表的生态文化,以历史文化街区为代表的民居文化、以郑板桥为代表的的名人文化,通过相应的生态旅游产品、民宿旅游产品、历史街区游览、名人文化修学等旅游产品的构建,其中蕴含的与自然、经济、社会环境相适应的天人合一理念作为串联,构建的文化旅游产品体系层次丰富,特色鲜明,覆盖面广,有助于兴化更好的建设全域旅游示范区。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历史文化街区文化旅游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历史文化街区文化旅游论文 篇1:

后疫情时期历史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困境与对策

摘要:新冠肺炎疫情使我国历史文化旅游产业受到重大冲击,本文以平遥古城为例,从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的产业经营、文物保护红线内的产业发展、传统商业模式下的产业转型三个方面,概括后疫情时期历史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面临的困境并提出对策建议,以期助力该产业科学精准复工复产。

关键词:后疫情时期;历史文化旅游产业;平遥古城;复工复产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历史文化旅游产业因其地域性、历史性、传统性等特点陷入亏损和停滞状态,形势不容乐观。本文以平遥古城为例,就其后疫情时期的产业发展困境与对策谈几点认识。

后疫情时期历史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困境

1.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的产业经营

历史文化旅游产业(以下简称产业)大多依托包含历史文化的景观实体,其发展受到景观实体的制约。历史景观实体的价值在于其历史性和实体性,历史性决定产业的内容基于景观本身,实体性决定产业的分布位于景观周边。因此,整个产业的核心产品是景观实体及其所包含的历史文化,其生产过程是对这一产品的保存、维护和创新,消费过程是对这一产品的观赏、體验和纪念,其产业链闭环必须由线下接触式服务和消费者现场消费的衔接来完成。

疫情对产业造成了巨大冲击。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要求下,产业的经济效益恢复面临很多困难。当前,平遥古城很多因疫情关门的企业仍未恢复营业。。

2.文物保护红线内的产业发展

历史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必须守住文物保护的底线,历史文化景观的首要属性并非商品,而是文物。因此,这一产业存在的根本目的是实现以产业收入支撑文物保护、以文物存续带动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性质是建立在对文物周密保护之上的合理开发,不以经济效益为第一目标。

商业化的不彻底使这一产业发展自有其边界,并因历史文化景观的年代远近、规模大小、知名程度等使该边界各有其特点。平遥古城就是一个特例,由于整座古城都是文物,其历史文化价值建立在庞大、丰富且完整的古建筑集群及其反映的明清社会风貌和发展历程之上,三点缺一不可。

文物保护和商业开发的平衡,是古城文旅经济大繁荣背后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商业开发的破坏性。除了被列入重点保护文物的县衙、票号旧址等公共场所,城内大多数建筑为普通民居。热门消费区域建筑基本都被改造为旅馆、饭店、酒吧等,现代元素屡见不鲜,成为空有外型的仿古建筑,而非热门消费区域建筑则因开发不足变得破败荒凉。二是文物保护的科学性。古城内部分基础设施如闸机、路桩难以融入环境,一些破损的商业化程度低的建筑得不到及时修复,一些修复手段和工艺无法还原历史样貌。

疫情使得这一问题更为突显。复工复产期间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完善、产业提振的政策措施、宽松环境下的激烈竞争、商户更替或行业变更后的古建筑装修改造等,都考验着这道红线。

3.传统商业模式下的产业转型

历史文化旅游产业的商业模式一般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官方运营与商家入驻相结合,另一种是商家自营与官方统筹相结合。平遥古城属于第二种模式。因整座古城都是历史文化景观,世代生活于此的居民拥有大部分建筑的居住权和财产权,政府对产业整体的管理有限。这一模式虽使得产业更具传统特色,更显风土人情,但也因市场机制更容易失去这些特性。

在主要景观,国家所有与产业自主经营的割裂,使得古城整体历史文化氛围不足。举例来说:其一,古城民宿行业近年生意火爆,不少新同行的加入激化竞争,收入整体下降;其二,当地特色商品如食醋备受消费者青睐,商家竞相销售该商品但价格混乱,产业形象大打折扣;其三,越来越多商家效仿流行的“打卡网红店”营销方式加入现代元素,破坏了历史文化氛围。结果是,消费者仅能通过部分公共景观体验古城的历史文化价值,其余场所则与现代城市的仿古商业街区同质,无法体现古城的显著特征和根本价值。

因此,古城传统的商业模式迫切需要进行转型升级,其产业根基薄弱、规划不足、管理松散,抗风险能力自然也就差,而疫情的发生使这一系列缺陷得以暴露。

后疫情时期历史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对策

1.落实防控,多管齐下,促进经济稳步恢复

一是要严格落实疫情防控常态化工作,为复工复产提供有效保障。古城当前采取的日接待量上限、体温检测、实名购票、预约游览等措施取得积极成效,企业生产经营陆续恢复,消费者人数逐渐回升。从长远角度看,还应建立疫情防控重大风险防范长效机制,根据全国疫情态势适度放宽或收紧要求,杜绝形式主义,助力经济恢复。

二是要科学制定和精准实施促进经济恢复的政策措施。非常时期,要发挥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显著优势,以最小损失争取最快恢复。相关政策要聚焦民本民生,助力复工复产,不仅要惠及生产企业(如降税降租、困难补贴等),还要惠及消费群体(如门票免费、消费赠礼等),通过回馈各界促成产业的平稳健康运作。古城管理部门应帮扶生存下来的企业度过难关,积极招商引资填补破产、迁移企业的空缺,并通过让利和宣传使自己重入消费者视野。

2.创新管理,引进技术,发展现代综合产业

一是要创新管理机制,实现产业整合。管理部门应以疫情为契机建立更完善的运营管理机制,平衡好市场调节与宏观调控、文物保护与商业开发、重点区域与古城整体等关系,合理规划消费区域分布和行业类型密度,形成更具有整体性的产业生态,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是要借助先进技术,跳出地域限制。疫情警示了接触式服务与现场消费衔接的中断风险,启示我们运用新技术做新尝试。参观途径方面,可利用VR等技术实现场景模拟、史实还原,拓展远程参观方式,丰富现场体验内容;营销渠道方面,可利用官方电子商务、直播游览带货等方式,与“为美丽乡村下单”深度结合,提升消费吸引力,甚至直接实现云端消费。

3.兼容并包,持续发展,大力推进品牌建设

一是坚持保护优于发展,促进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的有机兼容。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考察时强调:“历史文化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要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发展旅游要以保护为前提,不能过度商业化,让旅游成为人们感悟中华文化自信的过程。”古城今后要加大文物保护维修、基础设施建设、社会综合治理等各方面投入,防止过度商业化,真实还原和深入营造古风韵味,依靠原住民保护历史民俗、造福原住民实现文化延续。

二是实现产业发展与城市发展深度融合,创新推进品牌建设。当地管理部门要辩证看待疫情影响,持续搞好“三治三零”创建、“爱国卫生季”等工作,积极有序引导复工复产,推动产业整合融合,提升社会综合治理能力和水平,打造“平安平遥”城市形象。同时充分把握“互联网+”时代机遇,多方面推进“智慧古城市”建设,利用“平遥中国年”系列活动、“又见平遥”实景演出等成熟的当地历史文化IP,多渠道开展内外宣传,与时俱进地提高古城影响力和知名度,为产业发展再创佳绩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郭鑫金.平遥古城旅游开发现状与发展策略[J].安徽农业科学,2016,44(36):184-187.

[2]付晓.浅谈我国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整治——以平遥古城为例[J].度假旅游,2018(11):244-245.

[3]雷承锋.“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平遥古城旅游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20,32(07):16-20.

作者:王致轩 张诗悦

历史文化街区文化旅游论文 篇2:

文化旅游产品体系构建

摘要:兴化以千岛垛田为代表的生态文化,以历史文化街区为代表的民居文化、以郑板桥为代表的的名人文化,通过相应的生态旅游产品、民宿旅游产品、历史街区游览、名人文化修学等旅游产品的构建,其中蕴含的与自然、经济、社会环境相适应的天人合一理念作为串联,构建的文化旅游产品体系层次丰富,特色鲜明,覆盖面广,有助于兴化更好的建设全域旅游示范区。

关键词:生态文化;民居文化;名人文化;天人合一

文化旅游产品是旅游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现有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更多倾向于游客角度,例如简化传统仪式、增加现代气息等,虽然有助于游覽,但会让游客误认为“原来某某就是这样子的”,造成误解;另一方面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多限于固定景区,当地居民得不到切实利益,不愿参与。而全域旅游理念的提出,为解决这一矛盾提供了思路。当地居民传承、修复、保护、利用当地文化旅游资源,构建种类多样、层次丰富的文化旅游产品体系,一方面为游客提供“原汁原味”的文化旅游产品,另一方面可以让更多的当地居民共享旅游发展带来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对于文化旅游产品的研究集中在文化旅游产品开发、文化旅游产品体系构建、文化旅游产品满意度研究、文化旅游产品评价研究等。

文化旅游产品开发一是总体层面的文化旅游产品开发;二是某一特定区域的特定文化旅游产品开发;三是某一特定类型文化旅游产品开发。

文化旅游产品体系构建。一是某一类文化旅游产品体系构建。主要是理论研究为主,二是某一地文化旅游产品体系构建。郑海燕等从营造氛围的文化旅游产品系列、专项的文化旅游产品系列、大众文化旅游产品系列等三个层面对苏州文化旅游产品体系进行构建。

文化旅游产品满意度研究。对于满族文化、西藏藏传佛教文化、禅宗少林音乐大典等的游客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

文化旅游产品营销。一是某一特定或某一地域的文化旅游产品营销。二是基于某一模型的文化旅游产品营销,张瑞星、付新月等通过STP模型对山水文化和日照“莒文化”进行价值研究和营销探索。

(二)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文化旅游研究主要涉及文化旅游的定义、文化旅游需求研究、文化旅游产品开发、文化旅游产品供给、一般意义旅游者与真正文化旅游者的区别研究、旅游与文化冲突等。通过文化旅游的发展,积累地区或城市文化资本,打造本地区和城市的品格和标志,借以和其他地区区别。发展文化旅游是21世纪国外学者比较关注的点,欧洲的城市遗产旅游也是通过边学边做的模式发展起来的。

(三)研究意义和价值

通过国内外文献综述,可以看出国内外对于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比较重视。文化是某一区域长期各方面财富的积累,经济发展的同时,一些传统文化受到冲击,甚至是破坏。结合全域旅游发展的理念,当地居民通过修复、复原当地传统文化,在传承中体现,也是推进全域旅游建设的过程。

二、兴化文化旅游产品体系构建思路

兴化位于江苏省中部,为其全省大公园的旅游定位提供便利。地理位置上靠近南京、苏州、无锡、上海等长三角重要城市,在吸引游客上有天然的距离优势。千岛垛田、李中水上森林、老城历史文化街区(含古民居)、郑板桥等历史文化名人是兴化代表性的旅游资源。千岛垛田和李中水上森林都是人们在不利的自然环境下,去适应自然和社会经济环境,通过发展农业、渔业、旅游业去创造美好生活,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古民居从其建筑材料选择、空间布局、建筑手法等体现的也是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与邻里和睦相处的“天人合一”理念;以郑板桥为代表的兴化名人,其六分半书字的形态和分布神似垛田的外形和布局;提倡的绘画要展现对象所处的整体面貌(不仅仅表现好的一面),表现的是对客观事物的尊重。板桥先生的艺术作品体现的是与自然、社会经济环境和谐相处的“天人合一”理念。这种理念的形成,和兴化的风土人情息息相关。“天人合一”理念大的方面,可以一定程度上为解决社会发展和环境破坏之间的矛盾提供灵感,小的方面可以调节人们的心理状态,释放压力,改善心理亚健康情况,以便更好的去投入到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去。

三、生态文化旅游产品构建

生态文化目前以静态展示居多。兴化垛田和李中水上森林是生态旅游的典型代表。兴化垛田被网络评选为世界四大花海之一,同时也是国内唯一的水上菜花景区,每年春季花期时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众多游客。游客惊叹于垛田花海的美景,但是对于垛田的变迁、成因、以及蕴含的当地居民艰苦奋斗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展现不足,不容易从内心深处打动游客,形成游客满意和游客推荐。李中水上森林也是存在类似的问题。

(一)增加产品内容

参考借鉴琴湖湿地国家森林公园湿地科普馆的创意,将垛田的成因、垛田的变迁、垛田四季的风景、垛田的物产等以画面或者实物的形式展现给游客,让其体会到当地居民怎样去改造、利用自然环境,并与自然和社会环境和谐相处的“天人合一”思想。

(二)增加动态展示

例如相近的垛田,每块垛田展示生产的其中一个环节,例如从翻地、笊泥、播种、田间管理、浇水等耕作环节进行动态展示,每块垛田展示其中一项,组合起来即为垛田耕种的连续动态展示,增加直观印象,加深游客体验。

(三)合理组合生态旅游产品,提升生态旅游产品质量

兴化千岛垛田菜花节持续的时间取决于油菜花的花期,清明节前后是观赏游玩最佳时间。目前的情况是,菜花节期间游客络绎不绝,花期过后只有很少的客流量。一是宣传引导,花期固然是风景最美的时间段,但是垛田本身的观赏价值可以贯穿全年始终,在宣传最美花海的同时,也对垛田这一全球农业遗产进行有针对性的宣传,吸引游客。相近的李中水上森林,相应的春夏秋是游玩的适宜季节,两者虽然同属生态旅游产品,且距离相近,但是由于旅游产品内容的截然不同,两者可以相互联合,相互补充,提升生态旅游产品质量。

四、民居旅游产品构建

兴化的民居兼具江南民居精致、典雅和北方民居规范、空间封闭的特点,同时受徽派建筑影响,青砖粉墙黛瓦马头墙常见于民居建筑,层层曲廊环绕,极具水乡特色,被称为里下河民居,也是泰式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

垛田景区附近的民居,已经分布有部分民宿,由于其独特的建筑风格、距离景区较近方便到达景区,节约时间和体力,且价格适中,自驾游、家庭游选择较多,受到游客们欢迎。在兴化城区和沙沟古镇等古民居分布较多的地方,也有部分民宿的分布。

存在的不足是接待能力有限,目前民宿的经营大多为自发行为,规模有限,在接待团队游客方面能力不足;二是如何处理民宿的历史传承和现代生活便利之间的关系。民宿吸引游客很重要的一点是其在建筑样式、建筑风格、独特的住宿体验,但是这需要建立现代便利生活条件基础之上,例如洗浴、洗衣、空调、网络等条件的提供,这些服务和设备尽可能的是幕后进行工作,不明显的呈现给游客。对于可供开发民宿的区域,热门景区附近,如千岛垛田附近,便于游客出游;兴化历史文化城区和古镇(例如沙沟古镇),分布有数量较多的古民居,可以供开发民宿,游客会有居住在古城的感觉,融入其中,才能更好的体验兴化文化。

政府对于古民居,一方面是修缮、保护,尽量维持和再现原有的古民居风貌;另一方面是为将民居改造成民宿接待游客提供相关政策和资金支持。

五、名人文化旅游产品构建

(一)历史文化旅游产品开发

兴化历史文化资源是名人文化体现的物质载体。兴化老城区聚集了兴化民居、纪念馆等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兴化县署、郑板桥纪念馆、郑板桥故居、兴化衙署等,许多景点距离不远,目前都有开发和保护,但是各个景点所涉及的范围有限,呈点状分布,给游客的感觉是历史文化和现代文化的错乱,不利于游客更好的体验历史文化。

首先确定板桥路和长安路之间的历史城区作为开发重点,历史遗存丰富,聚集了郑板桥故居、郑板桥纪念馆、上池斋、兴化城墙、郑板桥步行街等众多历史文化资源和现代城市商业,是兴化市历史人文的文化核心区,也是兴化最具特色的城市片区。其次,聚点成面。将这一区域的历史文化资源和现代商业统一于郑板桥步行街或者是兴化老街,点状分布的历史文化景点和现代商业相互融合,打造类似扬州东关街、南京夫子庙的开放式旅游景区。再次,对这一区域建筑进行整体上的规划布局,原有建筑修缮、装饰,新增建筑服从于景区统一规划。最后合理预留停车地点,满足车辆停车的问题。

(二)修学旅游产品开发

以郑板桥为代表的的兴化名人文化,其诞生和发展与当地特有的自然环境、地理环境息息相关。板桥先生的六分半體书法,乱中有序,字体分布犹如河流湖泊之间的垛田,看似杂乱无章,组合在一起又相得益彰,令人回味。郑板桥纪念馆、郑板桥故居钟有不同竹子的分布,品种不同,形态不同,且与环境融为一体,为更好的理解先生诗书画的意境打下基础。修学旅游产品的充分结合“游”和“学”理念去设计,对于千岛垛田的游览、历史文化街区的游览,也是体会其中蕴含的与自然和社会环境相适应的“天人合一”理念的过程,同时有助于更好的理解板桥先生的诗书画以及廉政思想蕴含的“天人合一”理念,有助于加深旅游者的体会,提升旅游经历。

六、产品设计举例

基于前文所述,兴化文化旅游产品主要包含生态旅游、民宿和基于板桥名人文化的修学旅游。针对目前市场上存在的兴化产品线路,主要包括泰州、兴化踏青赏油菜花二日游和人文水乡三日游。涉及到的关于兴化旅游的内容,基本是白天,且住宿不在兴化,时间较短,且产品内容不丰富,不容易给游客留下较为深刻的印象。

针对兴化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客源市场分布,对于长三角游客,设计的是第一天上午参观最美油菜花海——兴化垛田菜花和江苏省最大的人工湿地生态林——李中水上森林,体会优美的生态景观,感受劳动人民的努力和智慧、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下午参观兴化历史文化街区,领略兴化衙署、兴化民居等历史文化资源魅力,晚住宿市区民宿(或市区酒店),体会兴化特色古城夜景。第二天早上品尝兴化早茶,上午参观郑板桥纪念馆和郑板桥故居,感受板桥先生的艺术成就,临摹先生作品,感受诗书画蕴含的“天人合一”理念和廉政思想,放松身心,修身养性。下午是兴化特色农产品、渔产品、工艺品等购物。

七、总结

兴化的以千岛垛田为代表的农业文化、以当地建筑为代表的民居文化、以郑板桥为代表的名人文化,具有独特性,有利于树立兴化旅游独特形象;三个主要文化相对应的是观光旅游、体验旅游、修学旅游等多层次旅游产品,丰富全域旅游产品内涵;文化旅游产品体系包括观光区域、民居区域、市区区域,覆盖面广,空间范围大,有助于兴化系统性的建设全域旅游示范区。

参考文献:

[1]崔峰.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关系研究——以江苏兴化垛田为例[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12).

[2]肖忠东.我国文化旅游产品的系统开发[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03).

[3]朱飞.兴化垛田农业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开发问题及对策研究[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03).

[4]王明霞.体验经济视角下文化旅游产品开发模式研究[J].产业观察,2014(06).

[5]樊信友.文化旅游产品延伸开发策略与耦合机制研究[J].服务经济,2010(07).

*基金项目:泰州职业技术学院院级科研项目“泰州旅游品牌建设研究”(项目编号:TZYKY-16-6);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项目(项目编号:2017SJB1869)。

(作者单位:泰州职业技术学院)

作者:孟祥山

历史文化街区文化旅游论文 篇3:

提升沈阳历史文化名城建设中历史传统街区品质的途径

提高历史文化街区建设的品质就是提高历史文化名城的品质。科学、合理的建设措施是提升城市品质的关键。文章以提升沈阳历史传统街区建设的途径为出发点,提出了历史文化街区品质提升的具体措施和实施途径,期望为沈阳历史文化名城和历史传统街区建设提供对策和参考建议。

历史文化名城与传统街区的概念

历史文化名城的概念

历史文化名城是1982年根据北京大学侯仁之、建设部郑孝燮、故宫博物院单士元三位先生提议而建立的一种文物保护机制。由国务院确定并公布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均为现存文物特别丰富、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或者纪念意义且正在延续使用的城市。“历史文化名城是指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具有重大历史文化价值和革命意义的城市”。

沈阳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拥有2300多年的建城历史。素有“一朝发祥地,两代帝王都”的美誉。沈阳是1986年国务院公布的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这是对沈阳这座全国历史文化古城的充分肯定和认可。

历史传统街区的概念

历史传统街区即历史文化街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2008年4月2日第3次常务会议通过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中附件解释为:“历史文化街区,是指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核定公布的保护文物特别丰富、历史建筑集中成片、能够较完整和真实地体现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并具有一定规模的区域”。

历史文化名城建设与传统街区提升品质的关联性

历史文化名城与历史文化传统街区的关联

历史文化名城是经国家审核认定的具有特殊历史文化地位的,是对一座城市历史文化的认定。遗留的优秀历史建筑古迹、历史街区、重大历史事件等是构成历史文化名城的主要内容。没有历史文化街区的文化名城是不完整的或是残缺的,而拥有历史文化传统街区的城市必定更具备深厚的历史底蕴和鲜明的文化内涵。历史文化传统街区是一座城市文化发展、历史演变的见证者,历史文化街区对于历史文化名城而言不可或缺。

提升沈阳历史文化传统街区品质的必要性

沈阳作为第二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其历史文化价值毋庸置疑。在城市不断更新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下,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复兴、文化自信的愿景目标下,尽快提升沈阳历史文化街区的品质当仁不让,责无旁贷。

沈阳历史文化街区与历史文化建筑紧密相连,密不可分,它们共同构成了沈阳悠久、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它们的品质必将影响沈阳历史文化名城的整体形象和文化价值,因此,街区品质的提升十分必要。

新时代的沈阳,城市建设突飞猛进、日新月异,然而历史文化传统街区的更新改造则相对滞后于城市的整体发展。传统历史文化街区的改造升级和品质建设全面提升既是沈阳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需要,也是沈阳建设东北文化中心定位的需要。历史文化街区是沈阳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一个个缩影,它们是展现沈阳文化形象的一张张靓丽的名片。因而,提升历史文化街区建设品质就是提升沈阳的品质形象。

沈阳历史文化名城建设中传统街区的现状

科学规划与保护使历史文化街区得到有效保护,文化得以传承

在沈阳城市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无论是朝代的更迭与变换,还是历经硝烟的战火洗礼,沈阳这座历史名城中众多优秀历史建筑、传统文化街区等都得以保存下来。盛京皇城历史文化街区、张氏帅府民国历史文化街区、中山路欧风历史文化街区、铁西工人村历史建筑文化街区、三台子(沈飞)历史建筑群,这都是这座城市为子孙后代留下的最宝贵的一笔文化和精神财富。这一切都有赖于沈阳市委、市政府在城市建设中的科学规划与文化保护意识,更依仗于相关政府部门合理、有效的保护措施与手段。

随着城市文化保护意识的加强,沈阳各处历史文化街区及其历史建筑均得到了妥善的保护和升级改造,按照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条例的原则进行保护性修缮和维护,使得街区整体空间格局与历史风貌得以强化和鲜明,重新焕发出活力而展现在世人面前。

旧城改造使得一些历史传统街区的传统民居遭到破坏

自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的城市旧城改造以来,由于过度追求现代化形象以及文物保护法律意识淡薄等原因,造成沈阳城区一些历史街区遭到一定程度的拆迁和破坏。盛京皇城区域内、帅府周边、沈阳北市场、南市场、堂子街等历史街区内的始建于清代初期、民国时期的传统民居建筑均被大面积拆除,造成难以恢复的损失。也造成了故宫、张氏帅府、满洲省委旧址形单影孤的局面。虽然传统破旧的民居拆除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城市现代化发展的愿景,也满足了城市居住环境的改善需求,但也对历史文化造成了无法弥补的损失。

历史传统街区的规划保护和发展不够精细使得整体品质有待提高

所谓精细化,是指精致化、精心化、细致化、细节化。精细化的规划建设与管理是历史文化街区品质高低的关键。当前,很多城市都在打造历史文化品牌和开发文化旅游经济,所以品质建设成为极为有利的竞争点。北京、苏州、杭州、成都等地的历史文化街区品质较高,名誉全国。

沈阳历史文化街区整体品质有待提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品牌的知名度和声誉的传播。其主要原因在于规划发展过程中过于粗略而精细化不够。例如,过于商业化运作、经营品种无地域特色、假古董建筑、设施杂乱等。

影响品质的因素有诸多方面,比如功能品质、文化品质、生态品质、建设品质、经济品质、管理品质等等。高品质的历史文化街区应该对上述品质做全面、精心、细致的统筹与规划设计,同时要进行全面的细节管理。

沈阳历史文化名城建设中传统街区品质提升的有效途径

科学规划传统街区布局以提升街区功能品质

历史文化街区在城市中具有十分独特而鲜明的魅力,增强历史传统街区的核心功能品質、科学地规划历史传统街区在提升沈阳城市品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历史街区的功能是多方面的,也是综合性的,是普通街区不能取代的。例如,沈阳盛京皇城历史文化街区,集历史、文化、经济、生活、服务等功能于一体,已成为沈阳的地标。科学地规划历史文化街区的空间布局和原始风貌,妥善保护和有效修缮历史建筑遗迹、优秀传统民居,精细控制土地的使用、精心掌控空间资源,有效控制街区内人口数量等,以全面地、积极地态度支持并服务于沈阳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建设以提高名城功能品质。

传承和发扬历史文化以提升街区文化品质

历史文化街区基本都处于城市的核心区域,也是城市发展和历史文化汇聚之地,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历史文化街区是城市文化的集散地。文化是城市的根,文化是城市的魂,城市既是经济成果,更是文化结晶。保存住城市的记忆,才能保留住城市的“根”。城市文化是世代的杰出创造,是增强认同感和凝聚力的主要精神力量,因此,保存住城市的特色,才能保留住城市的“魂”。[ 3 ]因此,传承和发扬优秀历史文化遗产对提升历史街区和城市文化品质至关重要。从清代初期的四平街、盛京皇城、沈阳路到殖民时期的中山路再到民国时期的北市场等地区均代表着沈阳这座城市不同时期的文化记忆。加强历史文化街区的整体风貌和空间格局的控制与管理,健全文化保护机制,深入挖掘优秀的文化遗产使历史文化街区得以保护、使优秀的传统文化精髓得以传承和发扬,从而提升街区文化品质。

着力改善人居环境和居住条件以提升街区和谐宜居品质

打造和谐的“宜居城市”是当前沈阳城市建设追求的目标之一,提升历史文化街区和谐宜居的品质便是重要的措施。相对于沈阳新建居住区的整体环境而言,现存的传统历史文化街区内的居民生活环境是落后的,生活质量也是亟待提高的,这是事实,也是现状。因此,在遵守历史文化保护条例的原则下,精心布局设计和优化历史街区的公共空间、大力改善历史文化街区内居民的居住生活环境和条件是提升街区宜居品质的关键措施。可以采取房屋置换、收购保护、升级改造、维护修缮等方法,最大限度地保持历史文化街区原生态的居住环境,最大条件地对其进行保护性修缮,最大程度地满足现在居民实际生活的需要,为历史文化街区内的居民创造优良的宜居环境,提升街区和谐宜居的生活品质。

推进生态环境建设以提升街区生态品质

生态品质在城市各项品质中占据极为重要的位置。但凡有品质的城市必然是生态良好、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城市。由于沈阳众多历史文化街区的地理位置基本都处于主城区内,缺乏自然分布的天水资源和森林资源。因此,提升街区生态品质的重点在于对历史文化街区内增加有效的绿化面积并进行节能减排。尤其在历史文化街区的环境景观设计项目中,大力提倡增加水景观、绿植景观、生态景观建设的比重。由于历史街区的街道空间有限,那么可以采用立体化的绿化模式。同时,在历史文化街区内,要限制或禁止空气污染物、有害物的使用和排放。例如,要禁止严重影响街区环境的烧烤类、怪气怪味、生烟生火类的商业经营方式,给历史文化街区创造一个生态、环保、整洁、清新的环境。努力打造环境优美、景观怡人、呼吸顺畅的“城市森林”般的街区生态环境。

扶持优惠引导以提升街区经济品质

经济品质的提升关键在于经济政策的扶持和经营类别的引导,历史文化街区具有特殊性,其经济发展模式也与众不同。一座城市的文化底蕴、文化氛围和市民的文化素质,是经济发展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文化街区则完全具备这样的先天条件,完全可以打造特色鲜明的文化经济发展之路。首先,相关政府职能部门首先要对历史文化街区经济经营模式进行统一调整和控制,明确经济发展方向。提倡以沈阳传统特色品种、文化产业经济、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华老字号、地方特色品牌为主体的经济发展,政府给予相关的扶持和优惠政策,鼓励把传统的文化经济做起来,传承下去。其次,要限制一些媚俗的娱乐项目、污染环境的烧烤类等经营项目和类别。鼓励街区居民利用有利条件从事经营活动,不但可以增加居民的经济收入,改善生活水平,而且还可以使沈阳文化产业经济得到发展和传承,从而使街区经济具有鲜明的沈阳地域文化属性和品牌特色,提升街区整体经济品质。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以提升街区建设品质

沈阳各历史文化街区由于年代长久,大多存在基础设施老旧、破损、杂乱等现实问题。因此,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不但能够提升建设品质,而且更能够改善居民的生活环境质量。

当前,历史文化街区的主要问题在于各种市政设施陈旧、线网杂乱、电线杆柱林立;各类公共环境设施破旧短缺等。因此,提升街区建设品质,要树立“管理一体化”的理念。树立“以管统建”“管建结合”的城市建设新理念,用管理的、发展的视角审视整体规划与建设,构建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不但要立足于今天城市发展的需要,更要着眼于城市的未来。逐步完成供水、供暖、燃气、排水等基础市政设施的统筹建设和统一规划;精心做好各类城市家具的设计、建设和配置安排,统一协调而不可各自为阵。当前,由于政府各职能部门之间缺少有效的沟通与合作,各自忙各自管理范围内的项目,从而造成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的杂乱无序,较难形成整体上的统一,影响建设品质。

文章论述了历史文化街区与文化名城建设的关联性,分析了沈阳历史文化街区存在的一些普遍问题,结合沈阳历史文化名城建设与历史文化街区的具体实际情况,提出了在沈阳全面建设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过程中如何提升历史传统街区品质的途径和措施。主要从宜居品质、功能品质、文化品质、生态品质、建设品质、经济品质六个方面论述了提升城市历史传统街区品质的具体途径和有效措施。希望文章可以为沈阳历史文化名城形象和历史文化街区的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

参考文獻

[1]闫丹.提升沈阳市城市文化品质的对策研究[J].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20,22(05):40-43.

[2]佚名. 北京西城:提升六大品质让城市生活更美好[J].领导决策信息, 2016(28):2.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0年沈阳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沈阳历史文化名城建设中的传统街区规划策略研究”研究成果。课题编号:SY202006L。

作者:张治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