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建筑论文

2022-04-15

摘要 历史文化建筑的保护与修复关乎一个民族的精神传承,历史文化建筑有其自身的价值和特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历史文化建筑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历史文化建筑论文 篇1:

私有历史文化建筑的保护和利用探讨

【摘要】私有历史文化建筑是一种文化财产有一定的文物价值,在没有从法律意义上确定其为文化遗产或者文物之前,两者有着不同的概念,没有确立之前是事实上的文物,确认之后是法定文物,但两者目前都面临一定的困境,事实上的文物缺乏正当的保护,法定文物则是私有所有权和公共利益博弈的牺牲品,两者都没有得到很好地保护和利用。如何加强对私有历史文化建筑的保护利用,需要我们共同的思考和多方的努力,从法律意义上对其进行保护,建立一套完善的历史文化、文物保护体系才是治本之策,如何平衡公民私有权和公共利益之间的关系,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管理模式,是我们今天需要探讨的话题。

【关键词】私有历史文化建筑;保护;利用

历史文化建筑有一定的法律概念,我国2008年颁布了《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它把历史建筑明确定义为经市或县人民政府确定的有一定保护价值,反映一定的历史风貌和地方特色的建筑,从法律意义上给历史建筑的保护提供了法律依据。私有历史文化建筑和历史建筑的法律定义又有一些区别,它通常是指所有权归私人的有一定文物价值的建筑古迹。

一、私有历史文化建筑的特点介绍

(一)所有权方面,私有历史文化建筑遗产归集体和个人所有。此类建筑古迹在法律上有明确的所有权证明,比如,一些持有土地使用权和房产证的个人和集体所建造的建筑,因为最初的建设多是由私人完成,它们与国有不可移动文物的产权登记有着明显的区别。(二)文物特征方面,私有历史文化建筑有一定的文物价值。这类历史文化建筑大多都是历史遗留下来的,从建筑方面来说,其在建造和工艺上有一定的审美和艺术价值,从人文方面来说,很多历史文化建筑因居住过历史人物或发生过较大的历史事件从而具有一定的文物价值。不过是否就此认定为文物还需要一定程序的确定认证。

二、私有历史文化建筑保护面临的困境

(一)历史文化建筑的保护意识不强。近年来随着城镇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历史文化建筑的生存面临极大的挑战,比如前几年非常火的一个新闻,梁思成故居被拆,社会舆论反应很大。此类事件也从侧面反映了,政府工作中对历史文化建筑的保护意识的欠缺,而近几年虽然公民对历史文化建筑的保护意识不断增强,但由于客观条件制约,公民对历史文化建筑的保护能力上稍显不足。

(二)经济开发和历史文化建筑的冲突。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的建设对保护历史文化建筑也造成一定影响,城镇化建设的不断发展和旅游业等产业的发展,导致一系列历史文化建筑以各种理由被拆除,政府保护的弱化和商业化的过度开发导致历史文化建筑的保护工作举步维艰,大量的文化建筑惨遭破坏,历史文化遗产也无法得到传承。(三)相关部门的管理缺乏。在众多历史文化建筑被拆迁的过程中我们也经常见到文物保护部门的身影,他们权力有限、人力物力缺乏、或者说没有相关法律对此作出明确规定,只能看着他们在那里呼吁号召,没有什么实际保护措施。政府部门对历史文化建筑的保护意识相对薄弱,资金投入力度不足,也导致众多的历史文化建筑得不到保护。

三、如何更好的保护私有历史文化建筑

由于私有历史文化建筑具有一定的文化、人文、和社会价值,对它进行合理的保护就显得非常重要,如何对私有历史文化建筑进行保护是值得探讨的话题。

(一)政府部门方面。首先要建立完善的保护法规,私有历史文化建筑的保护是一个较为宏大的工程系统,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文化、文物保护体系。建立文化保护立法政策、文化遗产相关法律、完善相关的文化遗产权利保护法制度,只有做到有法可依,相关部门才能在保护历史文化建筑的工作中做的更好。同时,提高相关部门的保护历史文化建筑的意识也是关键,对一些不重视保护历史文化建筑的作为实行问责制,政府部门在保护私有历史文化建筑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城镇化的建设过程中树立大局观念,城镇化建设和保护历史文化建筑有机结合。(二)社会各界。新闻媒体单位应加大保护历史文化建筑的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使历史文化建筑保护意识深入人心。正确引导舆论,提高民众的历史文化建筑保护意识,促进开发商对保护历史文化建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民众要有主人翁意识,历史文化建筑是全人类共同的财富,需要我们共同的保护,积极参与到保护历史文化建筑的活动之中,同时,监督政府保护工作的实施。

四、保护方法方式的选择

历史文化建筑的保护应该根据自身特点做到因地制宜,它不同于文物保护单位,对文物的保护要求非常严格,外观和内在都不能有所改变。历史建筑的保护相对灵活,外部尽可能的保持其历史原貌,而建筑内可以根据合理需求进行改动,但是这种改动需要在保护规划的前提下进行,否则也很容易对历史建筑造成破坏。

五、私有历史文化建筑的利用

私有历史文化建筑具有很高的文化、艺术、历史和科学等价值,同时他还有一定的使用价值,还能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对私有历史文化建筑的利用都显得尤为重要,私有历史文化建筑的利用有很多不同的方式。(一)发挥其原来的作用。这种一般适用于保存较为完好的建筑,其作用一直没有改变沿用至今,这种利用方式是使用私有历史文化建筑的首选,能较为完整的保存其原始风貌。(二)作公益类用途。可以作为博物馆、纪念馆等使用,这种历史文化建筑一般保存也较为完好,且这类建筑通常本身有很高的文化、艺术、美学、教育等价值,将其最为城市文化展示的场所,对城市形象的树立有很大的帮助。(三)发展旅游业。越来越多的私有历史文化建筑成为旅游热点,它既能展现自身的文化内涵,又能拉动当地经济增长。

结语

文化历史建筑具有不可再生性,也体现了它的珍贵价值,它承载了宝贵的历史信息,也具有很高的文化、艺术等价值。所以,对私有历史文化建筑的保护与利用就显得尤为重要,同时,它又不同于文物的保护,对私有历史文化建筑的保护有其自身特性,应从自身特点出发,因地制宜的制定符合自身发展的保护和利用策略。

参考文献

[1]应臻.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经济学分析[D].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2008.

作者:杨吉成

历史文化建筑论文 篇2:

历史文化建筑价值评估

摘 要 历史文化建筑的保护与修复关乎一个民族的精神传承,历史文化建筑有其自身的价值和特性。我国历史文化物质遗产和非物质历史文化遗产的得到了保护和继承,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城市化的发展,这些文化遗产或遭到改扩建,或正在遭受摧残,或已经遭受无法修复的破坏,本文探讨了其价值评估的方法,目的在于找寻最佳的评估方法来确定历史文化建筑的价值,实现历史文化建筑进一步保护和传承的可能性。

关键词 历史文化建筑;评估方法汇总;总体经济价值

一、历史文化建筑概述及其价值体现

历史文化建筑,是指具有一定建筑以及文化价值的建筑,承载了传统的历史风貌和地方特色,是政治、经济、文化演进的客观表现和考量依据。历史文化建筑具有普通建筑所不可比拟的价值:1.历史价值,其价值不仅是体现在距今的年限长度,而且体现在其濒危及稀有程度上;2.教育价值,结构的设计、理念的融合、精神的寄托向子女传达出他们的伦理道德观、审美价值观,其科学文化价值不断地警醒和教育着后代;3.情感价值,历史文化建筑是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是古代劳动人民成功与地位的象征,是内心融合感和归属感的体现;4.艺术价值,历史文化建筑所承载的花草树木、飞禽走兽、亭台楼宇、神话故事、戏剧人物,都具有极高的鉴赏价值,也是当代许多创作灵感的来源;5.经济价值,之所以称为历史文化建筑,是其具有一定的历史年限,代表着一个朝代或者时期的产物,将其开发成旅游景点或者展览陈列,必然会带来极高的经济价值。

二、历史文化建筑价值评估方法汇总及适应条件

历史文化建筑不同于普通的房屋建筑,正是因为历史文化建筑的特殊性,所以对其价值评估的方法提出了特殊的要求。

1.市场法比较法:由于历史文化建筑的特殊性和稀缺性,市场可比案例的选择具有较大的难度,可选择的可比实例少,市场上可比实例的可比程度不强,案例间的差异也巨大;随着国家对历史文化建筑保护力度的增强,历史文化建筑限售限交易,其可操作性更加受阻。一方面,可比案例嚴重不足,可比差异巨大;另一方面,交易数量越来越少甚至为零,致使市场比较法在历史文化建筑价值评估中的可操作性不大。

2.收益法:收益法在历史文化建筑价值评估中仅限于经济价值的评估,其适用范围较小,适用于成熟的历史文化建筑经济价值的评估。对于有收益的历史文化建筑可以通过预测其未来预期收益,选择适应的折现率来评估其经济价值,但是,对于免费开放的历史文化建筑,收益法的适应性就不强,并且,历史文化建筑的未来可预期收益的测算难度也较大。

3.资产基础法(成本法):历史文化建筑开发成本大,开发年限长,加上国家政策的保护,成本法实施难度较大。但是,就目前在评估古居民建筑经济价值的评估路径上,成本法可以说是最为成熟的,成本法评估历史文化建筑的经济价值一般与德菲尔法相结合,在保护好原建筑的基础上,综合运用重建成本测算标准,再运用德菲尔法请有关专家鉴定和测评,成本法的可操作还是较好的。

三、结合具体案例探析适用的估价方法

1.确定该古居民历史文化建筑的景区价值

对于预期未来收益的测算,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估算:(1)游客的流动量,根据售票处每年的售票数量与票价的乘积,便可测算出其主营业务收入;(2)政府补助和社会捐赠收入,由于其历史文化价值的特殊性和独特性,会确立相关的补助政策,当然,社会成功人支持家乡发展以及历史文化爱好者会捐赠相应款项,根据国家补助政策和支持力度、社会捐赠数额来测算相应的收入;(3)其他收入,既然作为旅游景点肯定离不开餐饮、住宿、纪念品、导游费等一系列相关的消费,这也应该计入景区的收入来源。

2.确定资本化率或者收益乘数

对于资本化率或者收益乘数的确定,可以参照同类型上市公司的市盈率,并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保证评估价值趋于合理。资本化率包括安全利率和风险利率调整值,资本化率=安全利率+风险调整值

=Rf+β(Rm-Rf)

Rf—无风险利率 Rm—投资要求的期望报酬率 β—投资的风险水平

评估价值=预期未来收益*资本化率。

3.收益法的改进及贡献法的提出

收益法的成功实施是建立在预期收益的精准预测和资本化率计算无误的基础上的,对于盈利性且收益稳定的旅游景点来说,其可操作性更大。但是,对于黄山市西递宏村这样具有特殊性和个性化的历史文化建筑景点来说,对收益法提出了更大的要求,特在收益法的基础上进行改进,提出贡献法的测算方法。

贡献价值=景点价值*贡献率,这里景点价值更加全面的考虑了其主营业务收入的经济价值,同时也包括各分项价值,误差相对较小。贡献率相较于资本化率来说,更加具有针对性,贡献率可以通过如下方式进行确定:Ai=Pij+Qj

Ai—历史文化建筑贡献率

Pij—被评估历史文化建筑i在j因子方面的占比情况

Qj—影响历史文化建筑价值的各因子权重

对于上述因子和各个指标的确定,可以通过SPSS分析中的因子分析进行测算,当然更加便捷的方式是通过德尔菲法加以确定。我们可以通过设定历史文化建筑中的各项指标,例如,西递宏村建筑中的历史年限、知名度、游客观光与逗留和消费的比重、木雕砖雕的艺术工艺等指标分别测算出其贡献占比、权重、影响因子,最后得出综合贡献度。

贡献价值(评估价值)=景点价值*Ai(贡献率),该方法是基于收益法进行的改进,既保留了收益法的计算准则,使得测算历史文化建筑的评估值更加便利,又考虑了历史文化建筑的特殊性和独特性,使得评估价值更加接近于实际价值,减小了误差。这种方法对于西递宏村这样开发与利用趋于成熟稳定的历史文化建筑更加具有适应性和实用性。

参考文献:

[1]兰魏,杨昌鸣.论近代历史建筑保护的基本理念.社会科学辑刊[J],(2010)03-0067-04

[2]郑晓华,沈洁,马苑艺.基于GIS平台的历史建筑综合评估体系的构建与应用—以南京三条营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为例.现代城市研究[J],(2011)04-0019-05

[3]刘天桢.基于多维数据分析的历史建筑评估系统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13)11-05

[4]尚艾群.中国房地产估价与经纪.历史文化建筑经济价值评估—以徽州古居民为例.2017-06

[5]刘天桢.基于多维数据分析的历史建筑评估系统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13-05

作者:史玲珑 熊婷

历史文化建筑论文 篇3:

基于循环经济理念的历史文化建筑再利用评价研究

摘 要:本文以循环经济理念为领,从可持续发展观的角度分析研究既有历史文化建筑再利用在经济、历史文化、社会和美学科技等各领域的使用价值与非使用价值,选取成都市“文殊坊”项目为例构建基于AHP与成功度法相结合的既有建筑再利用价值综合评价模型,并对比讨论成都市三大历史文化建筑再利用成败关键,提出成都市既有建筑再利用的对策,力图对我国其他城市的既有历史建筑再利用提供借鉴。

关键词:循环经济;既有历史文化建筑;再利用;可持续发展;价值评价

Evaluation Research of the Reuse of Existing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Architectures Based on Circular Economy Concept

——Taking Chengdu as an Example

Yang Liu1,Yin Hang 2,Tan Dalu3

(1. College of Civil Engineering,Sichuan University Jinjiang College,Chengdu 620860,China;

2. Tongji University Architectural Design and Research Institute (group) Co., Ltd., Shanghai 200092,China;

3. Civil Engineering of Architecture and Environment College, Sichuan University,Chengdu 610065,China)

引言

对建筑最大的尊重,莫过于“物尽其用”。一方面,既有建筑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意义,反映着其所处时代的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另一方面,建筑业已经成为不可再生资源的主要消耗行业,不恰当的拆、建严重制约着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未来的建筑业将由“建设时代”逐步转向“再利用时代”,再利用必然成为未来城市建设领域所必须重视的课题。

1 循环经济背景下既有建筑再利用的价值

1.1 循环经济理念下的既有建筑再利用

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1]。对比传统经济与循环经济的物质循环路径可以发现,循环经济区别于传统经济之处在于:一方面循环经济改变了传统经济线性单向流动的经济发展模式,提倡与地球生态承载力相和谐的、循环新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另一方面,传统经济认为物质因为具有使用价值才具有经济价值,而循环经济则以资源价值论为理论基础,追求对资源的循环利用、综合利用和高效利用。

1.2既有建筑再利用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诠释

可持续发展理念是20世纪最为重要的战略思想之一,其提出是为了解决片面追求经济增长所产生的一系列社会问题[1]。作为新世纪的发展目标和纲领,可持续发展理念在传统发展观的基础上,对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模式等提出了新的定义和要求,并逐渐成为一种具有道德观的主流意识。既有建筑是同时具有历史文化、环境、经济等多重价值属性的重要资源,保护和利用既有建筑的潜在资源关系到整个的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从这个角度来看,既有建筑的再利用是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建筑业的重要体现,也是实现建筑保护与城市发展平衡互动的重要方法。

1.3既有历史文化建筑再利用的综合价值

既有历史文化建筑再利用实际上是对建筑生命周期内物质寿命和机能寿命间差距的调整[1]。本文绘制了基于循环经济理念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既有建筑更新示意图(见图1),从图中可以看出,再利用能够有效促进资源的循环利用,有利于生态平衡和环境健康。

(1)使用价值

既有历史文化建筑再利用的使用价值可从生态环境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三个方面来研究。实际上,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也正是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核心思想,根据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理论,本文分析了既有建筑再利用对于经济增长、社会进步、环境管理及其各交叉综合版块的重要贡献,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理念下既有建筑再利用的使用价值体系,如图2所示。

(2)非使用价值

既有历史文化建筑再利用的非使用价值主要包括历史文化价值、科技美学价值等。相对于使用价值而言,非使用价值在传统的城市改造中易被忽视,因而在对既有建筑的处置中,导致错误的抉择。

2 成都市文殊坊项目再利用综合评价

2.1 可持续发展理念下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文殊院是成都市历史上著名的佛教禅院,但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文殊院周边许多具有较高历史价值的建筑被拆除、改建,无序的开发与建设使整个文殊院呈现出凌乱琐碎的状态。2007年,中房集团成都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开启了对文殊院片区的改造。根据规划,再利用后的文殊院将打造成“禅道”与“商道”相结合的具有老成都特色的“文殊坊项目”旅游休憩商业中心。

为了科学地评价文殊坊项目再利用的综合价值,本文遵循指标选取的各项原则,进行了实地考察、专家调研和资料分析,并走访了相关建设管理部门。根据调研结果,本文选取历史文化、经济、社会和美学科技四项指标构建了“文殊坊项目再利用价值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2.2 基于AHP与成功度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

(1)模型计算与结果

本文对文殊坊项目再利用的评价目的是研究项目在历史文化、经济、社会以及美学科技等多方面的综合价值成功度。考虑到项目的实际情况和各评价模型的适用特性,本文选用基于层次分析法与成功度法相结合的数学模型,首先通过层次分析法计算各层因素的权重,然后运用成功度法逐层计算指标和目标的成功度等级,使最终的计算结果能够较为直观地反映文殊坊项目再利用项目在各个领域的价值高低和项目的总体成功度。

1)AHP法计算指标权重

根据表1评价指标体系中上下层次的隶属关系,本文采用1-9标度法构造判断矩阵,请专家对指标进行层内两两比较,赋予一定的分值然后加总平均。选用方根法计算层次权重[2],整理专家打分情况,计算后得到各级指标总排序权重,见表2。

经检验,各判断矩阵均满足[CR=CIRI<0.10],符合一致性要求。

2)成功度法计算目标成功度

①计算指标成功度

基于实地考察和文献调研情况,本文将文殊坊项目再利用价值综合评价的成功度划分为五个等级[3],分别为:完全成功AA(80~100)、基本成功A(60~79)、部分成功B(40~59)、不成功C(20~39)和失败D(<20)。经过专家打分(发放问卷95份),整理调查结果,分层次计算文殊坊项目再利用项目的指标成功度,并且确定隶属等级。计算结果见表3。

②计算目标综合成功度

根据表3中各指标成功度和表2中的指标权重,计算文殊坊项目再利用项目的目标成功度,并确定其所隶属的等级。计算结果见表4。

根据表3和表4,绘制文殊坊项目再利用价值综合评价成功度示意图(图3)。可以看出文殊坊项目再利用的整体目标成功度等级为基本成功(A),项目各项指标期望基本实现,其再利用在历史文化、经济、社会及美学科技四方面的综合价值较高。

(2)评价结果分析

从图3可以看出,尽管文殊坊项目再利用的整体成功度隶属于基本成功,但本质上是介于A级和B级之间,说明文殊坊项目再利用后的综合价值距离预期效果还有一定距离。基于上述评价结果,本文根据价值成功度综合评判的四项指标,选取成都市另外两项典型历史文化建筑再利用项目——宽窄巷子项目与大慈寺项目,与文殊坊项目的再利用进行成败对比分析。

1)历史文化价值指标

文殊坊项目再利用的历史文化价值成功度等级为部分成功,主要原因在于“历史文化延续性”和“文化认同感”两方面存在不足。根据调研情况,笔者认为在成都市三大典型历史文化建筑再利用项目中,宽窄巷子项目的再利用对于建筑历史文化的保护相对较好,因为宽窄巷子项目再利用的首要目的是对既有建筑历史文化的保护,后来才考虑引入商业,在再利用的规划中要求至少31%~35%的区域整体保留,以维持原院落空间格局和建筑原貌[4]。而与文殊坊项目同为宗教文化圣地的大慈寺项目,在再利用过程中,对于建筑的保留与风格的传承尚不及文殊坊项目。

2)经济价值指标

文殊坊项目再利用项目的经济价值属于基本成功,说明再利用能够发挥文殊坊项目的历史文化优势创造经济效益。但其中的U22因素得分较低,说明文殊坊项目再利用的个体成本优势不明显。相较而言,宽窄巷子项目的再利用在文殊坊项目之前,占据“天时”优势;从“地利”上看,二者均处于城市中心地带,临近交通要道,旗鼓相当;而宽窄巷子项目的经济开发成功重在“人和”,采取“以文养商”的滚动经营模式,通过策划各类提高影响力的活动实现“可持续性”运营[5-6]。文殊坊项目以房产销售为主,运营不是重点,没有适时开展与之相关的文化活动提高关注度,其引入商业的种类和比例设置也存在一定不足。

3)社会价值指标

根据表3和表4可以看出,文殊坊项目再利用项目的社会价值成功度隶属于基本成功,说明项目的整体社会价值较高。文殊坊项目与大慈寺项目都是佛禅胜地,文化特色相近,所采取的开发模式也十分相似。不同之处在于:文殊坊项目再利用后,虽然大量的仿古建筑取代了原有既有建筑,但仍沿袭了传统的商业文化,故虽形韵不再而神韵犹存;反观大慈寺项目,初次再利用后的整体效果就是一批崭新的仿古建筑,经营着与原有传统文化毫不相干的常态商业,尽管后来太古地产和远洋地产联合将之打造为远洋太古里购物中心,但大慈寺项目初次再利用过程中违背了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其失败当在未来更多的再利用项目中引以为戒。

4)美学科技价值指标

根据实际得分可判定文殊坊项目再利用的美学科技成功度等级隶属于基本成功(A),但是十分接近部分成功(B),说明项目的美学科技目标一定程度上达到了预期效果,但是仍然存在缺陷。相较而言,大慈寺项目的再利用并没有主推佛教文化,而是重新打造为国际潮流的西南地区最大的奢侈品商圈。琳琅明亮的现代化商业建筑与古朴沉静的禅佛既有建筑对比鲜明,强烈彰显了文化和技术的进步与蜕变。大慈寺项目的再利用大胆突破了传统禅佛建筑再利用的“仿古建筑”模式,对立分明的再利用思维值得未来更多既有建筑再利用项目参考借鉴。

3 成都市历史文化建筑再利用的对策

3.1强化市场调控

在市场经济背景下,政府的角色需要因时而变。在既有建筑保护再利用领域,政府也应该逐步向高效的、法制的“有限政府”转变,充分利用手中的政治、法律、经济、行政等方面的权力和税收等经济杠杆,从总体上为项目把关,把引入新功能的决策权交给市场。

3.2多渠道鼓励投资

目前成都市的既有建筑再利用尚处于探索阶段,这一阶段投资主体多为政府,也有尝试新融资模式的探索,例如锦江区崇德里既有建筑再利用项目引入了BOT模式。随着既有建筑再利用工作的推进和融资市场的成熟,政府可逐步引入BOT、PFI、PPP、ABS等更多新型的市场融资模式,建立政府、企业或者产权单位、居民、开发公司等多方投资的模式,政府投资可逐渐退出既有建筑再利用的市场。

3.3完善相关法规标准

目前,成都市相关法律法规保护的对象主要是针对有重要历史价值的建筑,范围面窄,并且不够全面,城市中仍有大量既有建筑不在此保护范围内。所以下一步迫在眉睫的是在全国性立法尚未形成之前,加快对成都历史建筑保护的立法工作。

3.4重视“公平”问题

既有建筑再利用能创造新的效用可以通过市场主导,但是却不能保证它们在分配上的平等。比如打造为西南第一商圈的太古里,富人们可以在那儿享受一流的购物环境,但是没有几个老百姓可以享受那里的下午茶,再利用后的既有建筑逐渐成为了专供少数“精英”享受的资源。政府在制定既有建筑再利用政策中,必须重视资源享有的均衡问题,维护各种类型的企业和个人获得既有建筑再利用效用的机会平等。

参考文献

[1] 贺静.整体生态观下既存建筑的适应性再利用:(博士学位论文). 天津大学, 2004

[2] 吴炎.杜栋.庞庆华.现代综合评价方法与案例精选[M].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4.

[3] 杜鹏.公路建设项目目标评价指标体系及方法研究:(硕士学位论文). 湖南大学, 2007

[4] 毕凌岚,钟毅.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发展的泛社会价值研究——以成都市为例. 城市规划, 2012, (07): 44-52

[5] 佘龙.成都宽窄巷子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与利用研究. 四川建筑科学研究, 2006, (04): 196-203

[6] 黄潇.成都宽窄巷子:寻找文化产业发展新思路. 2011: 1

作者:杨柳 尹航 谭大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