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技术会计信息论文

2022-04-19

摘要:本文在分析普通高等工科院校会计创新教育内涵与目标的基础上,探讨了普通高等工科院校会计创新教育的特征、会计创新教育模式以及会计创新教育目标的实现途径,并指出普通高等工科院校会计创新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各子系统必须有机结合才能实现会计创新教育目标。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会计技术会计信息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会计技术会计信息论文 篇1:

会计技术的发展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摘要】会计信息质量对于一个企业的发展来说,其意义不可小觑,所以会计技术的更新与发展也是企业颇为关注的问题之一。本文首先通过分析当前我国会计技术发展现状入手,谈谈影响会计信息质量的几点因素,从而让企业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大环境下能够更好地发展下去。

【关键词】会计技术  会计信息质量  影响  发展

一、会计技术运用现状

会计技术指的是会计信息系统为生成会计信息的过程中,所采用的一系列技术手段。如今,会计技术运用十分频繁。会计经历了长时间的发展,总共经历了两次不同的技术阶段,其一是手写簿记系统,其二指的是电子数据处理系统,而我们正处于由手写簿记系统向电子数据处理系统过渡的重要时期,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会计工作运用电子技术十分广泛,这对于会计人员提出了又一次挑战,所以企业会计人员如何在会计信息处理中科学运用会计技术,以满足企业的需求,是每一位会计人员所要思考和学习的问题,以保证在会计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能够更好地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

二、会计技术的发展与会计信息质量之间的关系

会计技术与会计信息质量之间相互促进、相辅相成,会计信息的质量受会计技术的影响重大,高质量的会计信息能够满足各类需求者的需要,这与会计技术有着直接的联系。

(一)会计技术对会计信息质量的促进作用

会计信息需要在会计技术的采集和处理后向不同的信息使用者进行反馈,例如:在企业需要做出决策时就必须在实际情况下进行,企业在提供相应的会计信息时应当要求与使用者的经济决策有相关的联系,这样有助于企业对实际情况的评估以及对未来可能发生的情况进行预测。在此,体现出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会计技术对于会计信息的促进作用除了相关性以外,还同样推动了会计信息可靠性、可比性以及可理解性的发展。企业在会计技术处理下的会计信息必须是可靠地,这样的信息才能够成为决策的有效数据来源,且随着计算机能够存储的数据量越来越多,数据的真实可靠性也比传统的手写簿记要高得多。

而会计信息的可比性一般指的是同一企业不同信息的可比以及不同企业相关信息的可比,这就需要会计人员能够熟练地运用会计技术,以方便会计信息使用者能够在信息使用过程中方便比较。最后,在会计信息的可理解性方面,要求企业在提供会计信息、编织财务报告时,保证会计信息内容清晰明了、便于理解,因为传统的手工簿记,难免会有记录不清晰,表述不明确的问题,这就要求会计信息内容能够符合统一要求,还得让使用者在阅读理解上减少麻烦。

(二)会计技术对会计信息系统的限制作用

会计技术是新兴科学技术的产物,科技的发展是把双刃剑。在发展的同时,也会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因为会计信息由计算机存储,计算机本身有弊端,这就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隐患,如果没有很好地保存和管理信息,那么重要的会计信息往往存在被泄露、破坏、病毒侵袭、流失的危险,此外,会计技术在操作过程中都有一定的难度,这与会计人员的专业素养和技术水平息息相关。所以,会计信息的质量与会计技术质量联系极为密切,且对企业的发展影响重大,通过会计技术提升会计信息质量的问题刻不容缓。

三、通过会计技术提升会计信息质量所采取的对策

为满足企业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会计技术需要不断地发展逐步走向成熟。

(一)加强对信息时代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管理

信息时代下,企业信息安全性能够保证是大前提,如果一个企业的重要会计信息被其竞争对手掌握,那么这对于企业来说将会成为毁灭性的打击。企业只有先保证信息的安全性,解除一系列安全隐患后,方可进行信息的有效管理。可供选择的计算机系统安全维护方式有许多,例如:建立科学统一、有效地管理制度,对计算机进行预防病毒、保护措施,对外引进当下先进的安全管理技术,另外,定期与不定期地检查计算机设备,并对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反馈与解决,及时做好备份,以防止突发事件造成难以预料的损失。

(二)加强会计人员的技能培训

信息时代下,对于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要求较高,复杂的处理过程,不仅需要会计人员具备会计专业知识,还要能够熟练地操作计算机。因此,会计人员的技能培训必不可少。

企业可以通过开设专家讲座,继续教育、考核等方式对会计人员财务、计算机技术知识方面进行培训,再培训结束以后组织考核,对考核优秀的员工实行奖励,而考核不合格的就会有一定的惩罚,考核不是为了惩罚员工,考核的最终目的在于让会计人员能够与时俱进,并与企业共同进步发展,从而提升会计人员的整体水平,同时也使得企业内部的学习氛围与工作氛围更加浓厚。

(三)会计数据处理程序实行统一规范化

随着企业不断地发展壮大,在企业使用会计信息做决策时,也越来越要求会计信息数据处理的规范性。由于不同的高层领导所习惯的方式不同,在处理会计实务中,会计人员所采用会计信息处理方式也不尽相同,但这却给往后的会计信息利用和比较等工作带来了难度。所以未来的会计信息处理也会逐渐走向规范、走向统一,这也是企业与会计人员需要共同努力的大方向之一。

四、结论

总之,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会计技术在逐渐得到完善与更新的同时,也更加方便人们的使用,会计技术与会计信息质量之间的相互影响作用关系也是不变的,企业只有不断地提高其会计技术的更新速度,跟上时代的潮流,才能获得更加准确的会计信息。

参考文献

[1]王明杰.会计技术的发展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J].财经界(学术版).2014(09).

[2]刘洪,操张林.浅析会计技术的发展历程[J].中国集体经济. 2008(18).

[3]任金丹,苟建华.信息技术条件下会计技术结构对会计模式影响分析[J].现代商业. 2012(33).

作者简介:孙敬(1976-),女,汉族,职业学校教师,研究方向:会计、经济管理类。

作者:孙敬

会计技术会计信息论文 篇2:

普通高等工科院校会计创新教育

摘要:本文在分析普通高等工科院校会计创新教育内涵与目标的基础上,探讨了普通高等工科院校会计创新教育的特征、会计创新教育模式以及会计创新教育目标的实现途径,并指出普通高等工科院校会计创新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各子系统必须有机结合才能实现会计创新教育目标。

关键词:工科院校;会计学专业;创新教育

人类教育的发展历史,包括知识和智能教育两个重要阶段。知识教育的根本目标是传授知识,其建立在人类知识贫乏的基础之上。智能教育相对于知识教育而言是人类教育发展史上的伟大进步,但其仍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应试教育”所带来的学生片面发展的问题,因为智能教育从本质上分析仍然是一种被动接受教育。因此,许多教育工作者提出了人类教育应该向创新教育阶段发展,并倡导高等院校应走在创新教育的前列。

普通高等工科院校会计创新教育是根据创造学的基本原理,将创造学、教育学、经济学、管理学等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普通高等工科院校的创新课堂教学和创造性课外实践活动,来培养会计学专业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一种新型教育。普通高等工科院校会计创新教育的根本目标在于最大限度地开发会计学专业学生的潜在创造力。

一、普通高等工科院校会计创新教育的特征

与传统会计教育相比,普通高等工科院校会计创新教育在实施会计教育的前提条件、落脚点、方式以及会计人才质量评价标准等几方面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一)实施会计教育的前提条件不同

传统会计教育实施的前提条件是尽可能多地将会计技术传授给学生,而忽视学生学习会计技术的动机。一般地,会计学专业学生学习会计技术的目的都比较单纯,但在今后的工作过程中是否以会计技术从事正义的事业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近年来会计信息失真现象越来越严重就是有力的例证。因此,普通高等工科院校会计创新教育实施的前提条件是必须正视会计学专业学生学习会计技术的目的性,以在创新教育过程中不断强化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不断强化会计技术以从事正义的事业为目的。

(二)实施会计教育的落脚点不同

传统会计教育的落脚点在于将会计技术原封不动地传授给学生,以期待学生识记会计技术条文,其落脚点在于把握学生学习会计技术的共性。创新会计教育要求教师在教育学生时,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有针对性地培养其创新学习习惯,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因而其落脚点在于把握学生学习会计技术的个性。

(三)实施会计教育的方式不同

传统会计教育方式以教师讲授会计技术为主,通过教师的讲授,让学生掌握会计技术。创新会计教育方式则以教师的诱导为主,讲授为辅。教师通常采用探索法进行教学,即首先由教师提出会计技术问题,然后由学生查找资料或进行实验,独立思考问题,找出问题的答案。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主要作用在于启发和诱导学生独立思考问题,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四)会计人才质量评价标准的多元化

传统会计教育培养人才的衡量标准单一,即以“考分”的高低来衡量学生质量的优劣。创新会计教育培养人才的衡量标准多元化,除了考虑学生智力因素以外,还应特别注重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开发,即必须综合考虑学生学习会计技术的目的性和在会计技术方面的创造力两个重要因素。

二、普通高等工科院校会计创新教育模式

普通高等工科院校会计创新教育模式是按照会计创新教育目标对普通高等工科院校会计人才实施创新教育的大体框架,会计创新教育模式的科学性决定了会计创新教育目标的实现程度。

(一)创新精神教育

有效的创新精神教育是普通高等工科院校会计创新教育目标实现的基础,概括而言,普通高等工科院校会计人才的创新精神教育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培养会计学专业学生不断进取的精神。进取精神是创新精神最重要的表现形式,是一种立志有所作为的精神。普通高等工科院校在培养会计学专业学生的过程中,必须不断激发学生对会计技术学习的欲望,培养会计学专业学生的不断进取精神,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其一是依靠思想教育使学生明辨事理,使学生将外在的教育要求转化为自身内在的要求。这要求普通高等工科院校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结合会计技术的发展历史,结合工科院校的背景以及未来的职业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够明白会计技术的价值所在。其二是要求教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运用生动活泼的事例展示出会计技术本身的内在美,展示出探索、应用会计技术的过程和结果,从而激发学生对会计技术的热爱,使他们的学习建立在不断进取的精神之上。

2.培养会计学专业学生敢于独立思考的精神。独立思考精神是指学生在学习实践过程中运用自己的头脑进行能动思维的过程,即在坚持观察事物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生认识作用的过程。培养会计学专业学生敢于独立思考的精神,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其一是激发学生的自信心,自信能不断强化学生的创新动机,能使学生对其创新的结果充满希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满创新激情;其二是激发学生大无畏的精神,即学生在探索会计技术的过程中,要敢于走自己选定的路,敢冒风险,不畏艰险,不患得患失;其三是帮助学生获得成功,使学生从成功中获得快乐,因为学生的大无畏精神才能促使其成功,而成功又反过来鼓励学生有所作为。

3.培养会计学专业学生的实事求是精神。实事求是精神就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相信、服从、坚持与维护真理。有了实事求是的精神,会计学专业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才不至于迷信权威,才能很好地掌握和发展会计技术。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精神,可以从以下五方面入手:一是对学生进行长期的教育,使学生认识到实事求是、尊重会计学客观规律的重要性;二是教师要善于引导和组织学生积极参加会计实践活动,将所学会计技术应用到实践中去,以检验会计技术对实践活动的重大影响;三是要引导和帮助学生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过程中培养实事求是精神;四是教师要善于在教学过程中以身作则,用自己实事求是的精神去感染学生;五是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鼓励学生不屈从于权威。

(二)独具特色的创新课程体系

在传统会计教育模式下,会计学专业课程体系的设计遵循按专业口径设计的原则,其课程体系包括基础课程、会计专业基础课程和会计专业课程。这种课程体系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但在学习过程中可使用的科学技术手段较少,更谈不上具有什么创新意识。因此,在创新教育模式下,必须重新设计会计学专业的课程体系。在具体设计时,必须遵循厚基础、宽口径、重创新精神培养的设计原则。普通高等工科院校会计学专业课程体系的设计必须体现以下两方面的显著特征:其一是创新性;其二是显著的特色。在具体设置课程体系时,应消除各专业基础课程之间的差异,按照商科大类来设置专业基础课程,从而消除专业大类之间的差异。对于专业课程的设置,应根据各专业之间的差异来设置课程模块。此外,根据普通高等工科院校的工科背景以及社会需求情况来设置专业特色课程。无论是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还是专业特色课程,在设置过程中必须侧重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独具特色的创新课程体系培养出来的学生具有厚基础、宽口径的特点,在社会上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

(三)创新会计教育方式

传统的会计教育方式以教师讲授为主,即教师将会计技术传授给学生。教师一般采取在课堂上将会计技术全部传授给学生,而不管学生是否能够接受。对学生课后的要求,充其量要求学生完成教师布置的部分作业而已。这种会计教育方式,使学生养成了死记硬背会计技术条文的学习习惯。学生通过识记,不需花多大的工夫即可获得较高的分数,长此以往,学生便养成了怠于思考而勤于死记硬背的学习习惯。

创新会计教育方式则以启发诱导为主,即教师在课堂上激励学生主动地去发现、思考和分析会计技术问题。教师的启发式教学最重要的方法是探索法,即首先由教师提出会计技术问题,然后让学生检索相关的资料,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实验、教师的启发诱导,使学生在遵循会计技术规律的前提下,重新去感受会计学者们获得这些会计技术的精彩过程,从而探索解决问题的创造性方法,最后再由教师加以分析、讲解和评论。创新会计教育方式使学生在探索会计问题答案的过程中不仅能获得新的会计技术,更重要的是学生接受了胆略、意志和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全面锻炼,很好地将继承和创新结合起来,从而培养学生在会计技术研究过程中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三、普通高等工科院校会计创新教育目标的实现途径

(一)全面提升教师队伍的素质

教师素质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决定其教育教学效果、对学生身心发展有显著影响的心理品质总和。教师素质是教师进行教育教学工作的条件和基础,一般认为,教师的素质结构包括思想政治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现代教育观念、教学能力和身心素质。会计创新教育使教师面临着一种创造性的会计教育活动,这种创造性的会计教育活动是对传统会计教育、教学方式的变革,要求普通高等工科院校的教师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素质:①崇高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②深厚广博的科学文化素质;③先进的现代教育观念;④优异的教学能力;⑤良好的个性心理素质。

为使普通高等工科院校的教师逐步适应会计创新教育,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来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采取外部和内部培养相结合的方式不断提高教师的素质:从外部引进人才时,必须严格按照会计创新教育对教师提出的素质要求严格把握引进人才关;内部培养则可以采取短期进修,鼓励教师提高学历、学位水平和参加重要的科学研究项目,从而不断提高教师的科技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制订合理的多元化人才评价标准

普通高等工科院校会计创新教育要求在评价学生时不以考分论英雄,而应以多元化的评价标准替换考分评价标准。目前高等院校在评价学生质量时,基本上采用综合测评的思路。因此,普通高等工科院校会计人才质量的评价标准也可以沿用综合测评的思路,只是在具体操作时可在德、智、体三项中增加会计技术创造力这一项,并相应地调整每一项所占的比例。在具体确定各项目所占的比例时,可根据高等院校的实际情况而有所差异,但必须保证会计技术创造力这一项占较高的权重,最低限度应达到20%的比例。

合理的多元化人才评价标准,可以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以多元化的人才评价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有目的地按照多元化人才评价标准去培养自己各方面的能力。教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也不会只局限于传授书本上的知识,会不断采用新的教育方式启发学生去努力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

(三)全面实行弹性学制

学分制以选课制为基础,以学分及绩点计算学生的量和质,并以此作为学生对课程学习、毕业和取得学位的标准,同时辅之以导师制的一种综合性教学管理制度。而弹性学制则是在实行学分制的基础上,允许学生修满规定学分提前毕业,也可以暂时中断学习、分阶段完成学业或延期毕业的一种灵活教学管理制度。

实行弹性学制,普通高等工科院校会计学专业学生可在学校规定的范围内按照自己的志愿、兴趣爱好、本人条件和会计学专业教学计划要求选择学习课程,自主安排学习内容,只要修够学分,学生允许在3~5年内完成学业;一学期内,对于由多位教师开出的内容相似的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特点自主选择任课教师。这种灵活的教学管理制度,本身就具有激发学生自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内在因素。再加之制度的合理安排,给学生以合理的压力,迫使其在学习过程中不得不努力培养自身各方面的创新能力。

四、结束语

普通高等工科院校会计创新教育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采用创新教育方式,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还要求学校的管理制度能够起到激励教师和学生不断开发自身的创造力。总之,普通高等工科院校会计创新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各子系统只有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实现会计创新教育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石亚军.关于大学文化素质教育如何走向成熟的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03,(7).

[2]郭思乐.经典科学对教育的影响及其与教育生命的机制的冲突[J].教育研究,2003,(2).

[3]张立文.道[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

[4]于玉林.会计实验创新教育的探讨[J].会计之友,2009,(2).

[5]宁宇新.基于职业背景的会计教育创新性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09,(18).

作者简介:贺云龙(1971-),男,湖南邵阳人,博士,长沙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财务与会计系主任,从事会计学教学研究。

作者:贺云龙

会计技术会计信息论文 篇3:

会计制度二元价值与会计履约范式

摘要:会计履约范武框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在考虑市场交易各方诚信预期的基础上,以节约交易成本为标准,选择一种会计技术规范明确规定和隐性规定(即公共领域)的组合以形成一套会计技术规范,其中会计技术规范明确规定部分通过会计法律的强制保障予以执行,会计技术规范隐性规定部分则通过私人惩罚成本保障的自我履约即诚信履约来维护;(2)会计技术规范明确规定和会计法律存在功能耦合关系,如果会计法律的强制保障不足,明确的会计技术规范就得不到遵循,就会使会计信息倾向于强势原则;(3)通过有效的声誉市场,可以增加非正式的私人惩罚成本,从而扩大自我履约的范围;(4)两种惩罚机制要均衡,才便于人们形成稳定的事前惩罚预期。

关键词:会计制度;经济公正;个体效率;诚信;履约范武

一、引言

迄今为止,对会计理论的研究所遵循的是“实用主义”原则,即以信息用户的目标为逻辑起点,以此来阐明会计应达到的要求,而不是从会计本身来开展研究,并据此研究会计与信息用户目标是否存在差距、能否缩小或消除二者的差距。这样,就忽略了会计内核(如会计事项与会计技术规范的关系)与会计履约范式等一些基本问题,而这些正是会计作为一门科学的核心。这就使现有的会计理论是“实用”前提下的理论,而不是基于科学理论观下的“运用”。随着全球许多国家的会计准则从规则导向转向原则导向(或目标导向),纯“技术主义路线”也宣告破产。这就要求我们认真思考会计的内核与履约范式等问题,因为它是判断会计是否能够以及在多大程度上能够满足会计信息用户需要的基础。无疑,我们对此基础一直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

根据不完全契约理论,笔者认为契约的保障,无论是否纵向一体化,其都是通过基于明确契约条款的法律支持和基于隐性契约条款的私人惩罚成本来维护契约的执行,纵向一体化只是将契约的不完全予以了转换,使其从处于自我履约范围之外转换到处于自我履约范围之内,从而满足交易者的可接受的机会主义预期,其目的在于节约交易成本。本文试图以不完全契约理论为基础,来探讨会计制度公共契约的履约范式,进一步厘清作为公共契约的会计制度所内含的二元价值、会计法律与会计技术规范的功能耦合,及其与自我履约也即诚信履约的功能耦合关系,并据此提出会计履约范式框架。

二、显性会计制度、二元价值与会计履约

诚如谢德仁所分析的那样,会计制度是一种公共契约,而作为公共契约的会计制度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从我国现行的会计规范体系来看,它主要包括四个层次:《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等与会计相关的部分,属于第一个层次,它是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的;《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等属于第二个层次,它是以国务院令形式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包括基本准则和具体准则)及独立审计准则等属于第三个层次,它是由财政部和中注协发布的;其余是一些地方性的会计管理补充规定,属于第四个层次(见图1)。同时,在这四个层次中,会计法律处于最高层次,会计法规、技术规则和补充规定均要遵循它,均不得与其相抵触,那么本文将后者统称为会计技术规范。其中,会计法律衍生于宪法,其内容可以理解为公司现实及潜在的参与各方借助“政治程序”签署的公共契约的一部分,其价值诉求主要在于维护民主国家在会计领域或资本市场的经济公正等目标,通过强制履约方式以利于投资者、债权人等形成事前的稳定预期。而会计技术规范则是由相关机构制定的详细的操作性规定,主要在于给相关会计事项的处理提供技术标准,以利于会计职业人员为投资者、债权人、管理层等生产其共同认可的会计信息,有利于他们寻求其个体的交易效率目标,其价值诉求主要在于维护个体的交易效率。这样。作为公共契约的会计制度就是一个既要维护经济公正,又要有利于个体追逐其效率的二元价值体系。其中,从上往下,所体现的经济公正性逐渐减弱,维护个体效率性逐渐增强;从下往上,所体现的经济公正性逐渐增强,维护个体效率性逐渐减弱。

这样,会计法律是会计技术规范的强制履约保障,会计技术规范则是作为生产会计信息的技术标准,以利于提高投资者、债权人等的交易效率。会计法律作为保障会计技术规范的强制机制,其价值诉求在于经济公正,而会计技术规范则在于个体的交易效率目标,基于此,我们试图首先厘清会计制度的二元价值及其功能耦合关系,及其它们对会计履约行为的影响机理。

(一)国家、会计法律与经济公正

作为保障会计技术规范明确条款的会计法律,是基于社会公正。(或经济公正)原则设计的强制性规定,具有确定性、一般性和普适性,是为了实施先行确定的平等保护所有投资者(包括中小投资者)等经济公正价值目标的人造秩序。因此,对公司及投资者来说,它是一种外生规则。这就否定了大股东和中小股东等的“股权势力”、控制力等差别,对中小投资者及大股东都一视同仁。为了保证会计法律目标的实行,国家设计了作为正式惩罚机制的法庭装置,以便投资者在利益受到不正当损害时寻求司法救济。但这种分析秉承了传统的法与经济学的假设,即认为法律是完备的。如早期的思想家边沁指出,法律应该设计成最优的,使其明确无误地定义犯法的程度及相应的最优惩罚程度,法院执行的最优法律对犯罪有最优的阻吓作用。Becker、Stigler和Posnar也沿袭并进一步发展了这种观点。

但是,由于有限理性和交易成本,法律只是在制定时才具有相对的完备性,随着情势的变化,在进入下一次修正前,必然是不完备的,也即存在滞后性。这样,法律本身的发展就呈静态的“点状完备”(punctuated completeness),而两点间则呈动态的不完备性(其二维关系如图2)。这种不完备性既可能体现在立法的过程中,也可能体现在法律的执行过程中。基于此,剩余立法权和执法权的分配是针对法律不完备性的功能性弥补,目的在于提高会计法律等规范的整体效率。

皮斯托和许成钢指出,剩余立法权和执法权的最优分配取决于法律不完备性的程度及性质。“在高度的法律不完备性的前提下,如果损害行为能加以标准化,并且该行为继续下去会产生大量的外部性(预期损害的程度),监管者的作用就优于法庭。这是因为:(1)监管者可以作为持续性立法者。在我国,对会计法律的修订或由司法机构进行司法解释是完善法律的主要途径。这些途径的缺陷是无法预测并防止未来可能产生的损害行为,并且需要经过冗长的程序,从而缺乏效率。监管机构在这方面的优越性在于,可以在法律精神的指引下,根据市场行为的变化,在事前和事后创设及执行法律,防止损害行为的发生。(2)监管者可以作为主动执法者出现。由于法庭通常被设计成被动执法者,只有在当事人提起法律诉讼时,它才能行使法律赋予它的使命。对监管者而言,即便违法行为没有发生,只要他们发现足够高的预期损害程度,就可以主动地启动执法程序。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分配给监管者相应的剩余立法权

和执法权,通过颁布行政性规章、协调等方式,来弥补法律的不完备性可能带来的消极影响。

这样,基于会计法律的设计理念及不完备性,就衍生了两套机构装置,即监管机构和法庭。监管机构着眼于事前、事中的监管,法庭主要在于事后给受损者以司法救济。监管机构和法庭都是会计法律范畴的制度维护装置,旨在平等地保护所有投资者(包括中小投资者)的利益,以利于人们形成经济公正的稳定预期。

(二)会计信息、技术规范与强势原则

会计信息是会计人员按照会计准则等技术规范契约的要求生产,并由注册会计师审计,经公司董事会批准后借助传媒对外报告的信息,以便于投资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进行投资等决策。公司会计信息的供给链㈣如图3所示,其中会计部门是公司组织的一个职能部门,会计部门实质上是替公司管理当局编制财务报告,因此会计行为实际上是公司的行为。

根据美国会计学会(1996)的观点,会计的基本特征之一是经常为具有对立利益关系的集团服务,以帮助这些集团如管理人员、股东、债权人等实现其各自特定的利益效率目标。由于会计信息具有经济后果,且生产会计信息的相关各方是自利的经济人,这就使得他们可能在会计信息生产的过程中。违背会计技术规范契约或利用技术规范契约的不完全性,提供虚假或不实的会计信息为自己谋利。由于信息的不对称、不确定性等,公司管理层、董事会、注册会计师就会利用其股权优势、控制力等进行机会主义行为。实证会计的三大假设:分红计划假设、债务契约假设和政治成本假设就是有力的证据;对于注册会计师来说,“四大”的质量高于小事务所的质量也是说明小事务所存在寻租行为的明显证据。由于市场经济的自由竞争理念及公司逐利的本质,促使会计信息成为基于股权结构或(和)控制力等强势原则的一个博弈后的结果,尤其是在会计技术规范契约不完全的地方。即会计信息是在那些追求个体特定效率目的的股东、债权人、注册会计师等之间在遵循一定的规则后按强势原则自发生成的私人秩序的结果,是非意图的后果。显然,会计法律在于保障一种抽象的整体秩序,如通过民事赔偿责任形成威吓作用,以便使会计法律约束范畴内的成员可以获得他们各不相同的,并在很大程度上属于未知的特定目的,使不同人的意图不发生冲突,而会计技术规范诉求于特定个体的经济效率目的。

由于会计法律契约与会计技术规范契约的价值取向不同,会计制度在本质上就是一个二元价值体系,即基于经济公正和个体效率的二元价值体系,因此存在作为外生制度的会计法律契约与作为内生制度的会计技术规范契约的功能耦合问题。事实上,这就是经济公正与体现自由竞争理念的经济效率的有机耦合问题。由于大股东、中小股东和注册会计师在公司的股权势力及控制力的差异,二元价值对他们的意义就有所不同。尽管经济公正是针对所有投资者而言的,但由于中小股东等的弱势地位导致其寻求实现自我公正的能力较弱,因而,相对于大股东,体现经济公正的会计法律制度安排对其就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法律可以使中小股东于事中受到利益损害等不公正待遇时,在事后寻求司法保护。但由于信息不对称、外生因素的不确定性等,大股东由于有自己的代言人或其本身参与公司的经营管理,相对于中小股东,他们可通过体现强势原则的剩余公司治理,通过会计信息披露等手段,在事前、事中使自己的利益得到较好的保护,从而偏好于体现技术要求的会计技术规范契约安排选择,而且法律的不完全所带来的弱投资者保护,还有利于大股东、管理当局转移小股东的利益。在实践上,这意味着承载着经济公正和公司效率目标的会计制度对二者不宜有所偏废,而应寻求一个恰当的平衡。这就要求:

(1)作为外生制度的会计法律契约要与作为内生制度的会计技术规范契约相融互补。因其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与会计技术规范契约功能互补,以确保各种投资者通过会计法律契约形成合理预期以形成规范性影响,进而有利于会计技术规范契约的形成与运转。如法庭装置是否支持对投资者利益的保护,特别是对中小股东的保护。事实上,正是由于会计法律等的目的在于提供规则以形成人们的合理预期,而会计信息又是在不违背会计法律的前提下遵循基于股权和控制力等的强势原则,所以,在会计法律缺乏对投资者特别是处于弱势的中小投资者的保护性措施时,作为外生变量的会计法律就存在功能性缺陷,无法形成对会计技术规范中参与各方的阻吓作用,导致平衡的二元价值体系倾向于强势原则,所产生的会计信息对大股东等强势集团有利,并可能藉此转移中小股东的利益。因为中小投资者无法有效地寻求司法救济,从而降低了强势集团寻租的成本。这也正好解释了由于我国会计法律缺乏保护中小投资者的足够强制性的惩罚规定,导致一系列中小股东请求法院主张索赔权案无法予以受理的情况,如红光实业案、郑百文案、大庆联谊案等。它降低了大股东、管理当局和注册会计师等寻租的成本,导致不通过欺诈获取租金反而不理性的怪现象。另外,Leuz等在31个国家的比较研究中也发现,由于控股股东会通过盈余管理达到自己的利益目标,盈余管理与对小股东的权利保护和法律的执行质量负相关。当然,会计法律所反映的个体共同意志如经济公正将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而变迁。

(2)会计技术规范契约要遵循体现经济公正的会计法律公共契约。会计技术规范契约是衍生于会计法律的一种契约安排,也是一种涉他性的文件。涉他性的行为总是易于受到法律的管制,这样,会计技术规范的制定不能违背会计法律范畴的精神。于是,会计法律的公平原则就内嵌于会计技术规范的强势原则中。如对于会计准则的制定,一定要符合相关法律的规定,同时在制定过程中,要尽量遵循公平原则,不偏不倚,公平对待一切利益集团。

三、诚信:会计技术规范的隐性制度安排

前面从显性制度的角度分析了会计法律和技术规范的功能耦合关系。作为一种制度安排,它们可为市场和组织里的人际合作提供一套框架,并使这样的合作具有可预见性和可信赖性。但由于有限理性和交易成本等,无论是会计法律还是会计技术规范,作为一种契约,都是不完全的:对于会计法律,表现为法律的不完备性;对于会计技术规范,则表现为不完全契约。㈣于是,对于事前无法讲清楚及理性无知㈣的地方,就成了会计制度的“公共领域”(public domain)。如前所述,对于法律不完备性的治理问题,就通过事前、事中的监管机构和事后的法官诚信执法等来解决,本文不再进行分析。这里,我们的分析主要是针对会计技术规范而言的。

在会计技术规范公共领域里,会计的规范功能无法发挥作用,从而使会计技术规范存在功能边界。因此,在会计技术规范的公共领域由于缺乏事先的规范标准而留下了人为的操纵空间,仅仅依靠会计技术规范来约束个体的行为就使得其效率不尽如人意。基于会计制度自身的二元价值体系特征,这就需要一种约束机制来规范处于会计技术规范公共领域的行为,这种机制就是“自我履约”机制,也即诚信履约机制。柯武钢和史漫飞将诚信机制视为自生自发的内生性规则,哈耶克将其视为未阐明的规则(unarticulated rules),mlKlein等将其视为一种通过私人惩罚成本来保障的自我履约机制。本文

沿用Klein等人的思想,利用自我履约也即诚信履约,来分析在会计技术规范契约不完全处的会计行为。

在自由市场的私人交易契约中,为节约交易成本,交易者根据对交易双方自我履约范围的预期,也就是交易双方诚信的预期,来确定契约条款的范围。在此前提下,法院强制执行的明确的契约条款,通过最优界定契约条款的自我履约边界,而被看作是对交易双方有限的私人履约资本的一种补充。也就是说,私人交易契约的明确契约条款,是根据交易双方的自我履约边界来确定的,法院强制执行的明确契约条款是对自我履约边界的弥补。而对于作为公共契约的会计技术规范契约而言,自我履约也即诚信履约的范围,是根据市场的一般水平而估计的,以节约交易成本为判断标准,从而确定会计技术规范契约的明确条款的范围和不完全性也即公共领域的范围。但对于交易个体而言,法院和监管机构强制执行的明确的契约条款是预先确定的,而交易者的诚信履约也即自我履约,则被看作是对交易双方通过法律保障的有限的明确契约条款的一种补充。在这一点上,基于自由市场的私人契约与基于自由市场一般预期的公共契约是不同的,法律和自我履约的作用也不一样。在私人契约中,法律保障的明确条款起着弥补作用,自我履约是契约双方缔约的考虑起点;在公共契约中,法律保障的基于市场交易者自我履约一般预期的明确契约条款是事先确定的,交易者个体的自我履约反而成了公共契约明确条款的补充。在这里,我们主要在会计领域厘清作为公共契约的会计技术规范不完全、强制履约与自我履约也即诚信履约的关系问题。

同显性的基于会计技术规范明确条款的强制履约机制一样,隐性的基于会计技术规范公共领域的诚信机制也是用来约束参与者机会主义行为的机制,以便于人们形成稳定的预期。会计技术规范明确条款由于具有明确的事前标准而具有可证实性,可以通过引入第三方(如法院、监管部门等)来实施正式的强制性惩罚,以维护制度的效力,如事中的监管、事后的司法救济等。但在会计技术规范的公共领域由于并无明确的事前标准,需要通过诚信机制即自我履约来规范人们的行为。由于诚信机制事前标准的不明确而不具有可证实性,无法引入中立的第三方来“判决”,只能通过私人惩罚成本实施非正式的私人惩罚机制,如拒绝和其交易、影响其声誉、降低其股价预期等,才能保证诚信机制即自我履约机制的有效运行。如Desai等发现,对于重新报告利润的公司,会更容易被收购且原有的管理者也容易被解聘,并且被解聘后的管理者在二年内再次被其他单位聘用的比例也很低,从而遭受声誉损失。以至于究竟选用哪一种方式来约束参与者的行为,则取决于实施这两种规范方式的运行成本。由于有限理性和交易成本等,会计技术规范的制定、完善和运作需要成本,如达成一致意见的协调成本、制定成本、第三方机构如法庭的建立及运行成本等;诚信机制的建立也需要成本,如诚信信息披露机制的建立成本、宣传成本、教育培训成本等等。如果通过强制履约机制约束参与者行为的成本低于通过诚信机制约束的成本,那么,就选择强制履约机制,反之,则选择诚信履约机制。其均衡点就在强制履约机制和诚信履约机制成本的均衡点上。这无疑就界定了会计技术规范明确规定存在的边界,也确定了会计技术规范公共领域的范围。

必须指出的是,会计技术规范明确规定与公共领域存在此消彼长的动态关系,二者既有替代性的一面,又有互补性的一面。就替代性而言,行为者的信誉等诚信越高,会计技术规范的公共领域就可以越大,明确的会计技术规范约束的空间就可以缩小;反之,明确的会计技术规范越完善,其公共领域就越小,诚信机制的作用就越小。就互补性而言,明确的会计技术规范和公共领域相互促进。一方面,由于会计技术规范公共领域的始终存在,对行为者的约束就需要强制履约机制和诚信机制同时起作用,缺少任何一方都不行;另一方面,会计技术规范越完善,参与者进行机会主义的公共领域就越小,机会主义所带来的收益就越小,行为者就越讲诚信。

此外,维护会计技术规范的正式惩罚机制与保障会计技术规范公共领域的非正式惩罚机制也存在相互促进的关系,两种惩罚机制要大体均衡,才便于人们形成稳定的惩罚预期。如果两种机制不均衡,势必导致人们选择惩罚力度不够的机制作为其进行机会主义行为的“偏好机制”,结果就会导致两种约束机制协调失衡。如在早期由于基于会计法律的强制履约保障机制的缺损,我国上市公司一般选择违反会计技术规范的方式误导投资者,通过欺诈上市套取广大股民的钱财,而不愿选择诚信经营,因为违反会计技术规范所带来的收益远远大于诚信经营的收益,从而偏好于“不到位”的强制性惩罚机制,以寻求各种租金。

上述分析表明了会计法律和参与者诚信的同等重要地位,界定了诚信履约机制的功能角色,即依靠于私人惩罚成本的在会计技术规范公共领域起作用的诚信履约机制和依靠于法律保障的强制履约机制同是维护会计领域秩序的基本机制。两种约束机制的互动耦合关系和两种惩罚机制的相互影响如图4所示。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对会计履约范式总结如下:(1)通过会计法律保障会计技术规范明确规定的部分,也即会计技术规范契约的显性部分;通过诚信履约也就是自我履约保障会计技术规范的公共领域部分,也即会计技术规范契约的隐性部分;(2)在考虑市场交易各方诚信预期的基础上,以节约交易成本为标准,选择一种会计技术规范明确规定和隐性规定(即公共领域)的组合以形成一套会计技术规范,其中:会计技术规范明确规定通过会计法律的强制保障予以执行,会计技术规范隐性规定也即公共领域部分,通过私人惩罚成本保障的自我履约也即诚信履约来维护;(3)会计技术规范明确规定和会计法律存在功能耦合关系,如果会计法律的强制保障不足,明确的会计技术规范就得不到遵循,从而使会计信息有利于强势集团;(4)通过有效的声誉市场,可以增加非正式的私人惩罚成本,从而增加自我履约也即诚信履约的范围;(5)两种惩罚机制要均衡,才便于人们形成稳定的事前惩罚预期。

①这里,除了会计法律以外,其它三个层次的会计法规、技术标准和补充规定,我们并不注重其制定机构的权力地位差异,只是把它作为制定会计技术性规范的一种实际存在的形式,如同美国的会计准则制定模式和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模式一样,主要关注这些规定的职业技术性,也即对投资者、债权人、注册会计师等追逐个体效率的规范意义。

②本文主要是从经济学的角度来展开分析,因此,我们将社会公正限定于经济领域,也就是经济公正。

③这里所讲的国家,是作为一种强制机构和社会服务意义上的国家,而不是一个民族或地域的概念,是英文中“state”的意思,而不是“nation”或“country”的意思,它与政府(gocernment)的概念有相当的重合。

④法律的不完备性理论是由伦敦经济学院的许成钢教授和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皮斯托教授近期共同提出的,目前正引起欧美法律与经济学界和实务界越来越多的兴趣和重视。该理论是针对传统法和经济学中的法律的完备性假定而言的。所谓完备的法律,是指面对任何一个案件,任何一个法官甚至是任何一个受过教育的人都能按照法律准确无误、没有偏差地推断出什么是违法以及可能遭受到什么样的惩罚。反过来,它会对人们的行为产生深刻的影响。但在现实中,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我们很难得到完备的法律,换言之,任何法律都是内在不完备的。

⑤剩余立法权和执法权是指在既定的法律不可能解决所有未来的案件时。对现有法律进行解释和发展的权力。“同时,与立法机关不同的是,监管者一般仅就特定活动领域被授予有限立法权,但在其立法权限内,监管者能更灵活地修改法律,同时程序上的要求也更少。这使得他们较之立法机关更易回应社会经济或技术的变革。

⑥这里的契约公共领域概念,是巴泽尔在对产权进行经济分析时所使用的概念,我们借用了这个概念。已有很多学者提出类似于制度“公共领域”的概念,如:制度的缝隙,不完全契约,法律上的漏洞,法律的不完备性等等。事实上,会计制度的公共领域具有如下特征:一是制度公共领域是一种未明确界定的状态,依靠参与各方通过博弈来形成规制格局。二是制度公共领域是一个永续的、动态的过程,这个过程表现为原有制度公共领域的缩小、消除和新的制度公共领域的产生。三是在制度公共领域里,首先采取行动者具有“占先”优势,而后行动者则是既成事实的接受者。如会计信息由管理当局提供的格局就使他们成了始终的“占先者”,但“占先”优势不是垄断优势。四是在制度公共领域的彳亍为由于缺乏明确的事前标准而具有不可证实性,只能实施非正式的私人惩罚机制来约束参与者在制度公共领域里的机会主义行为,如拒绝和其交易、降低其股价预期、披露其行为以影响其声誉等。

责任编校:蒋尧明

作者:刘启亮 陈汉文

上一篇:审美主义民间艺术论文下一篇:绿色制造农业机械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