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信息系统教学研究会计信息论文会计论文

2024-04-20

会计信息系统教学研究会计信息论文会计论文(精选6篇)

篇1:会计信息系统教学研究会计信息论文会计论文

会计信息系统教学研究-会计信息论文-会计论文 ——文章均为 WORD 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

会计信息系统较其他传统学科而言是一门新兴学科,是继计算机技术发展之后,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而在会计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学科。在现代经济生活中,计算机已应用到各个领域,计算机技能已是一个对大众而言必须要掌握的技能,任何工作生活活动均不可能 计算机。在会计领域,同样,仅依靠理论及手工会计,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需要。每个会计工作者,都需要掌握会计信息系统的知识,而作为未来会计工作者的财会专业本科大学生,亦是如此。因此,在本科院校开设会计信息系统课程,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财会专业人才显得尤为重要。

一、培养目标定位与课程设置

由于会计信息系统是在计算机与会计学等学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相关学科应用侧重的程度不同会有不同的结果,对课程设置产生不同的影响,也会培养出不同的专业人才。因此针对不同的培养目标,需要选择相应的课程方案。目前,会计信息系统在培养目标上,主要有两个层次:一个层次,是以处理会计工作为主要目标,熟练掌握账务处

理技能,实现会计核算与管理功能计算机化;更深一个层次,是在能够应用会计信息系统处理会计工作的基础上,理解和规划会计工作,应用工具进行系统的分析和设计。这两个层次的目标对于学生的背景知识也有不同的要求,第一层次目标对于学生的背景知识要求掌握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会计学相关知识;而后一层次目标对于学生的背景知识要求更高,不但要掌握基本的会计知识,更高的计算机知识也是必需的,除了计算机基础知识要具备,还需要掌握相关程序设计语言和数据库等中级计算机水平的知识。财会专业的学生,在基础课程的设置上,一般都只设置了会计学和计算机基础课程,并没有大范围的组织学习中级计算机知识。因此,第一层次的目标对于培养广大财会本科学生而言会更容易实现,而更深层次的目标实现起来就要困难得多。

二、会计信息系统的教学内容与方法

会计信息系统在课程内容上,包括其学科的产生与发展、系统处理原理、系统功能划分以及系统的使用等多个方面。系统的产生与发展除了需要让学生了解会计信息系统在国际上的发展情况,还要结合我国的国情了解在国内的发展情况。系统处理原理部分要结合手工会计,方便学生理解,根据业务情况分析数据情况,从而在理论上掌握系统的处理原理。系统的功能划分部分,结合实际经济业务特征,按照账务处理与总账子系统、销售与收款核算与管理、采购与应付核算与管

理、存货核算与管理、其他业务核算与管理(包括人力资源业务与固定资产业务等)和报表业务分别进行详细的解析。系统的使用部分可以先分别介绍各子系统的使用,再将各子系统与总账系统联合使用方法以及报表编制方法一并呈现。在教学方法上,会计信息系统更适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光有理论没有实践,那是纸上谈兵,培养出来的学生没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甚至不会用系统做账,不能满足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而光有实践没有理论,学生无法理解系统的原理,业务情况一旦发生变化可能就不会应对,系统在经济活动中作用的发挥会受到影响。因此,教学过程中需要先利用课堂教学,系统地将理论知识教给学生,再利用实验教学模拟实际的经济活动来实战,从而保证学生既具备理论知识又掌握应用技能,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提高。

三、会计信息系统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会计信息系统课程自开设以来,反响巨大,给学生和社会都带来了诸多益处,学生通过学习该课程掌握了专业知识与技能,为社会储备了大量专业人才,保障了经济社会的财会人才需求,这是值得肯定的。然而,尽管会计信息系统在教学的过程中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有待解决。

(一)教材针对性不足,两极化严重

目前可供选择的会计信息系统教材因受到培养目标的影响,呈现两极化。其一,侧重于实践,结合案例从系统的安装到使用,各子系统的具体操作均面面俱到,手把手教学生如何使用软件进行账务处理;而理论知识匮乏,只教授如何操作却不明确各项操作是为何,前后操作有何关联。其二,侧重于理论,从系统的规划、分析到设计开发,各过程的原理与实现,各子系统的结构分析与细节处理均清晰明确,而系统的使用却简单带过,或者仅在最后附注个别案例资料以供参考使用。如此两极化使得若要折中实现理论结合实践,在教材选择上存在困难,理论与实践不可兼得,使课程设置陷入困境。

(二)实验条件限制,课程效果不如预期

教学过程中,为达到课程效果实践的部分须在实验室进行模拟训练。学校为实验室投入了大量的物力、人力和财力,因为目前通用会计信息系统的应用软件以商品化为主。但是,由于经费的限制,实验室不可能像企业那样以最新最高端的设备应用最先进的系统,以供学生实践。在实验条件上,还存在着诸多的限制。比如,实验过程中一般不会配备打印机、装订机等辅助设备,而这些设备在实践过程中打印相关凭证并装订账簿是必须要的,这对学生理解利用会计信息系统做账的过程会有一定的影响。实验室为了保证计算机系统的安全一般都安装有杀毒软件和系统还原卡,而杀毒软件在试验过程中经常会误删会

计信息系统应用软件的插件,导致系统使用时遇到障碍;还会在关机或断电情况下损失所有账套数据资料,使得学生必须定时输出数据至移动磁盘以保证能够连续实验,否则将会丢失所有资料,前功尽弃。在课程操作考核上,对于上机实验的考核缺乏软件支持,在学生操作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不能及时发现并指出,有些问题反应到数据上时已为时已晚不能补救。不利于学生及时发现问题并巩固相关知识。另外,系统的更新也会受到经费的影响而不能及时更新,导致实验环境滞后于社会经济环境,学生掌握的专业技能存在毕业便已淘汰的风险。

(三)与其他学科结合不足,不利于培养综合性人才

会计信息系统是一门 的学科,但不是一门孤立的学科。经济业务的发生会涉及到多种处理,不光涉及会计处理,还涉及税务和管理的处理。课程在使用软件进行账务处理的过程中,没有与报税系统、管理信息系统结合起来,也没有与手工会计结合起来。报税系统、管理信息系统和手工会计均以单独的课程设置并教授,它们之间仅以理论指导为联系,缺乏实践操作,不利于培养综合性的人才。

四、改进会计信息系统课程的可能措施

针对目前会计信息系统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以上问题,可以考虑以下相

应改进的措施。

(一)根据教学内容自行编制教材

任课老师可以根据课程内容自行组合理论与实践部分,对于两极化的教材各取其所需的精华,理论部分详略安排得当,再结合案例加入实践部分的知识,自行编制适合的教材,以解决目前教材选择的困境。当然,这样对于任课老师而言,会加大其工作量。如此量体裁衣,才能使得教材与课程配合完好,不至于课堂上的内容与教材风马牛不相及,提高教材的利用率。

(二)适度增加投入,保障实验环境

实验环境的保障需要经费投入的支持,而学校这样收入匮乏的单位不可能像企业那样有充足的经费,可以考虑增加有限的投入在一定程度上保障实验环境。增加少量辅助设备以供学生共用,比如购置几台打印机和装订机,这样既不会造成经费支出过多,也能让学生切身体会实践过程;同时可以让学生自行配备移动磁盘保障数据安全,克服实验环境的困难;尽可能与系统开发商协调,增加系统控制环节,保障学生实践过程全监督;还可在经济承受范围内适度及时更新系统,使实验运行环境能够赶上社会的发展,不至于使学生还没掌握便已落后。

(三)多学科结合,渗透教学

可以考虑让各学科的教师合作起来,在涉及其他学科内容时由相应学科教师客串教学。在上机实验时,将各系统联合起来使用,比如,在涉及到税收的业务处理过程中,除在会计信息系统中进行相应的处理,还可同时登入报税系统进行税务的相关处理。从而使课程丰富多彩,各学科内容的结合不仅在理论上,还在实践中结合得更紧密,使学生理解得更深刻。

篇2:会计信息系统教学研究会计信息论文会计论文

摘要:介绍了会计信息质量的现状。找出了会计信息质量存在的问题:会计信息报告失真,会计信息片面化。分析了会计信息质量问题产生的原因:会计法规和会计监督制度不完善,经营环境过于功利,执法不严,粉饰财务报表,会计人员素质不高。提出了完善会计监督制度的策略:创造良好的经济环境,加大执法力度,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健全资金全程监控机制,强化会计信息化 管理。这样能解决会计信息系统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推动企业自身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会计信息系统;会计信息质量;影响

会计信息质量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1 会计信息质量现状

会计信息质量是指会计信息能否客观、全面、及时地反映会计主体的经营活动成果及财务状况,它的可靠性是会计信息的重要属性。2001 年,财政部发布了《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试行)》和《内部会计控制规范———货币资金(试行)》,适用范围为公司、企事业单位、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其他经济组织。

1.2 会计信息质量存在的问题

1.2.1 会计信息的情况失真,存在粉饰报表现象会计信息报告失真会导致会计信息不实,有的用调整报告的数据额来达到公司的盈利指标,以此蒙骗公司的股东和财务报告使用者。例如,通过调整存货的计量来调整其实际成本,当使用先进先出法时,物价波动较大就会对

企业本期的利润产生较大的影响,当物价上涨时,会高估企业的当期利润和库存存货价值。1.2.2 会计信息片面化会计信息的片面化是指信息使用者只是了解表面的企业财务数据,而非对企业本身进行全面的披露,导致使用者仅是由公司过去的财务数据来推测公司未来的整体发展情况。此外,影响公司未来发展走势的不仅仅是公司之前的财务状况,还有公司面临的整个经济大环境以及公司所处的整个行业的饱和程度和整体盈利情况。

会计信息质量问题产生的原因

从我国目前的会计信息质量的现状来看,不论是上市公司还是非上市公司,会计信息都难以达到高质量。因此,应该努力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标准,我国会计信息质量低下这种现状不是偶然现象,而是有其深层次的原因,造成这些状况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

2.1 我国现行的会计法规和会计监督制度不完善

在会计信息方面,信息提供者和信息使用者地位不对等,会计信息的唯一提供者是会计实体。从社会生活中,每个人都是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当人们使用银行卡或现金购买商品、投资债券、基金、贷款时,以及估算工资或花费时都或多或少地利用了会计信息,会计信息也由私人物品、企业物品演变为一种公共物品。

2.2 经营环境过于功利,执法不严,粉饰财务报表

首先,对于企业的管理者而言,过于追求企业的各项盈利指标是否如期完成,但是没有在意公司是否真正健康的再发展。通过调整账务处理,虚增虚报企业实际利润总额来达到欺诈性上市的目的。如果股份公司能够完成上市的目标,可以提高本公司股票对于投资者的吸引力,可以实现稳定雄厚的资金来源,还可以在更大的程度上吸收资金。因此,促使股票上市便成为公司努力实现的目标,对于未达到上市要求的公司,通过粉饰财务报表便成为一种有效方法。

2.3 会计人员素质不高

首先,会计既要反映真实情况,又要存在一定的估计和判断。会计信息的真实体现是指必须以事实为依据,需要事实和凭证来支撑,一步步按照会计凭证、会计科目、开设账户、复式记账、成本计算、试算平衡、财产清查和财务报告来进行。有些会计人员不具备会计人员的从业能力,有时会报告错误的财务报告。其次,会计人员不具备会计职业道德,对于管理者粉饰财务报表的要求,听从企业领导的命令,违反了职业道德。

会计信息质量强化措施

3.1 加强会计法规建设,完善会计监督制度

目前,我国的会计规范体系可分为:会计法律、会计行政法规、会计规章。会计法律包括《会计法》《证券法》《公司法》《税法》等规定。会计行政法规是由 常务委员会通过并以 总理令公布的。会计规章包括:《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部门规章)、《各项具体会计准则》、《小企业会计制度》、《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会计 管理办法》、《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办法》、《会计专职职务试行条例》等。

3.2 创造良好的经济环境,加大执法力度

首先,良好的经济环境对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有着重要作用。在良好的经济环境下,企业管理者不应仅仅局限于完成盈利指标,还要着眼于未来企业的发展规划和企业如今经营存在的弊端。其次,通过加大执法力度来使公司管理者不敢一味的通过披露失真信息来获得报表上的盈利,而是真正改进公司的经营弊端来扭亏为盈,在这种严谨的执法环境下一定可以 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3.3 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

会计人员的素质对会计信息质量有着关键的影响。首先,加强会计工作人员的职业技能素质培训。会计不仅仅是对企业客观经济业务进行记录,会计还是一种估计和判断。由《企业会计准则》可知,固定资产的计提折旧的方法包括年限平均法、工作量法、双倍余额递减法和年数总和法。其次,录用会计人员时,要加强关注会计人员是否能守住职业操守,在进行会计资格考试中应加入对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考察。

3.4 健全资金全程监控机制

在会计信息化建设与内部控制中,会计资金管理是非常重要的内

容,关系着资金的合理利用,也关系着企业的稳健发展,如果缺乏对于会计资金的有效管控,必然会引发各种各样的问题。针对这个问题,必须立足实际,对会计资金全程监控机制进行构建和完善。具体来讲,应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第一,必须积极引入信息化技术,逐步实现会计核算的信息化。简单来讲,就是应该将传统的手工会计转变为会计电算化,利用专业的计算机系统对会计原始资料进行分析,对有效数据进行提取,将所有的会计信息输入并存储到企业系统中。这样不仅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会计工作的效率,还可以杜绝人为因素的影响,避免财会人员的弄虚作假行为。第二,应该重视会计监督工作。对于会计信息的审核以及会计资金的流动和使用,应该做好全程管控,强调事前分析和事后统计,减少资金的浪费问题。对于会计人员而言,应该严格把关,做好会计资金运作的跟踪管理,重视审核工作,确保每一笔资金的流向清晰可见。

3.5 强化会计信息化 管理

在新的发展环境下,会计信息化要求对原始会计凭证进行有效保存,以方便企业管理人员对以往的财务状况进行对比分析,制定合理的发展决策。从这个角度考虑,必须保证会计信息的完整性、真实性和安全性,企业应该重视会计信息化 管理工作,要对相应的管理制度进行健全和完善,从稳定可靠、便于操作的原则出发,为会计信息管理提供相应的保障。

结语

在新的发展环境下,企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需要应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因此,需要关注内部控制和会计信息管理,提升内部控制与会计信息质量的关联性,通过切实可行的措施和方法,解决财务管理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从而推动企业自身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篇3:网络会计信息系统安全问题研究

一、网络会计信息系统面临的安全问题

(一) 会计系统存在被攻击、窃取的风险

信息系统最容易受到的是病毒与黑客攻击, 都会对计算机或信息系统构成安全威胁目前, 金融、零售等信息化高度集中的行业很容易遭受到黑客攻击;政府、军队、教育科研等机构也成为黑客攻击的重要对象;会计信息系统, 由于涉及到机构的核心机密, 更容易受到攻击。据瑞星估算, 仅2010年, 针对涉密网络的攻击就高达10万次以上, 主要来源于美、日、韩等国。一般来讲, 经济发达地区受攻击的比例会更高。网络环境下, 财务信息将面临被窃取的风险。一方面, 许多机构没有成熟的安全管理机制, 甚至仅依靠浏览器或Web服务器中的SSL安全协议;另一方面, 目前的操作系统主要由国外研制, 企业很难判断其中是否存在后门或缺陷, 极可能导致财务信息外泄。此外, 大型企业的会计信息系统数据主要集中在服务器上, 如果服务器管理人员不小心泄露密码, 甚至内外勾结, 则所有财务信息都可能被窃取。

(二) 会计数据真实、完整、可靠性面临考验

会计数据有可能会失真, 主要有数据篡改和数据伪造两种形式。数据篡改是指入侵者从网上将信息截获, 按照数据的格式和规律, 修改数据信息, 然后发送给目的地, 数据篡改破坏了数据的完整性。数据伪造则是指入侵者伪装成“商家”或“合法用户”, 给对方发送邮件、订单等虚假信息, 从而窃取个人密码或商业信息。会计数据一旦失真, 企业将面临巨大的安全隐患。网络环境下, 会计档案的存储介质不再是以前的纸质文档, 而变成了电子数据。电子数据存储, 极大提高了存储效率, 也为管理数据带了便利, 但有其天然缺陷。当存储介质遇到剧烈振动, 或突然遇到停电、火灾等情况时, 很可能导致存储的数据失效。当被非法修改时, 有可能没有任何痕迹;此外, 当网络会计信息系统升级的时候, 可能不兼容以前的版本, 或者数据格式、数据接口等发生了变化, 使得以前的信息不能进入当前的会计信息系统, 都有可能导致会计档案失效。信息化会计与传统会计存在很大差别, 很多企业由于未能及时建立与信息化方式匹配的内部控制机制, 容易导致内部控制失效。如操作人员录入了不正确的字段、使用了无效的代码、或从财务的纸质凭证转录了数据等, 都可能影响数据质量, 如果缺乏相应的监督检查机制很可能导致内部控制失效。此外, 由于网络环境下的会计信息系统数据集中存放于数据库, 信息交叉程度提高, 依靠帐薄及凭证相互核对错误的机制可能也会失效, 传统会计中某些职工分权、相互牵制和约束的机制可能失去作用, 信息管理人员或专业人员舞弊会给企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也是会计信息化面临的破坏力最大的隐患。如有些数据库管理员通过篡改数据获取不当利益, 网络会计信息系统可能连痕迹都没留下。

二、网络会计信息系统安全问题原因分析

(一) 网络系统的开放性和共享性

网络系统的重要特点是开放性和共享性, 使网上信息安全存在先天不足, 可能会带来一些安全问题。一方面, 由于互联网的开放性, 网络上所有用户均可共享信息资源, 给一些非法访问者提供了可趁之机。另一方面, 互联网上的数据往往是没有加密的, 这使得用户密码及其他重要数据可能在传输过程中被监听和窃取。此外, 在诸多信息系统中实行了分级权限管理, 某些部门的操作人员被赋予了太高的权限, 可以接触到整个企业的财务会计系统, 增加了财务信息被盗的风险。

(二) 硬件设备配置不合理

网络信息系统中硬件的配置非常重要, 尤其是网络服务器及路由器等设备, 对网络安全有很大的影响。如果选择了不合理的服务器型号, 不仅网络可能不顺畅, 网络的稳定性及扩充性也会受到影响;如果选用的路由器缓冲区过小, 则在网络延时过程中, 可能会流失数据包;如果路由器缓冲区过大, 则可能会增加网络延时, 这些都会导致网络不安全。

(三) 软件系统不合理

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软件系统规划不合理, 开发的系统本身存在缺陷;二是软件开发工具选择不合理。 (1) 软件系统的不合理规划与开发。在规划过程中, 系统分析人员没有与会计工作人员及相关用户充分沟通, 从而系统的需求分析可能并不能完全反映真实要求。基于这种规划开发的会计信息系统, 可能会引起一系列不安全的后果。另外, 用户自行开发软件数据常常无法与购买的财务软件数据交流, 从而造成资源浪费。 (2) 软件开发工具的不合理使用。以数据库工具为例, SQL server、Oracle、Sybase等主要适用于大型系统;Acess、Fox Pro等则主要适用于小型系统。值得注意的是, 各类数据库工具的安全机制有所不同, 所以必须根据系统的规模大小及安全性要求合理选择数据库工具。

(四) 制度建设不健全

网络环境中, 会计系统往往要和业务系统, 如采购系统、销售系统、存货管理系统等相关联, 实现信息共享, 提高会计系统的自动化处理程度。为了让信息安全共享, 必须建立内部控制制度, 分配角色并赋予权限。此外, 股东、银行、税务等机构也可能通过网络与企业的财务会计系统连接, 也需要建立相应的内部控制制度。

(五) 人员风险

人员风险主要分为胜任能力风险及道德风险。胜任能力要求从业人员既要熟练掌握国家会计准则及会计制度, 掌握相应的信息技术, 而且要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道德风险, 则要求财务人员面对诱惑时, 能够坚守职业操守。

三、网络会计信息系统安全管理的策略

(一) 安全管理的目标

对于会计信息系统来说, 信息安全主要是要保证信息的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真实性、可控制性、可审查性、不可抵赖性等。数据保密性是指数据在网络上传输的时候不被非法窃取, 或者虽然被窃取但窃取者不能破解其真正意义;数据完整性是指数据的精确性和可靠性, 指数据在传输过程中不被增加、删除、修改内容;可用性是指对于合法用户的正常使用, 要保证能够实现而不被拒绝;真实性是指鉴别数据来源, 消除非法数据源, 确保进入系统的数据是真实可靠的;可控制性是指数据的输入、输出、处理过程是可以控制的;可审查性是指对数据的任何访问与操作 (增加、删除、修改) 均被纪录下来, 便于“信息”追踪或审查;不可抵赖性是指随所有用户的操作进行纪录并存档, 防止用户否认已作过的操作。

(二) 安全管理的基本思想

为了保证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 在规划系统时候要全面考虑, 按照“全网安全”的思想, 实现多层面控制。 (图1) 是基于该思想的安全体系框架。可以看出, 该架构主要由三部分组成:技术体系、组织体系、管理体系。 (1) 技术体系:技术体系安全架构主要是为系统安全提供技术保障, 包括安全技术和技术管理这两大部分。安全技术又分为网络环境安全及信息环境安全两部分。网络环境安全主要指物理安全和环境安全。为防范物理安全问题而导致会计信息安全隐患, 要将计算机及相关设施受到物理保护, 免于被破坏、丢失等;信息环境安全主要是指系统安全和信息安全。技术管理又分为三大部分:符合ISO标准的技术管理, 从安全服务、体系规范、实施细则、安全评估几个侧面分别对会计信息系统安全进行管理;审计监测方面进行技术管理, 会计信息系统实时的状态监测、非法入侵时的监控;实施策略方面进行技术管理, 财务系统的安全策略、密钥管理。 (2) 组织体系:组织体系主要为系统安全提供组织人员保障。从机构设置、岗位设置、人事设置三方面进行构建。 (3) 管理体系:管理体系主要为系统安全提供制度保障。从国家法律立法、企业规章制度、企业业务培训三方面对系统安全给予保障。

(三) 安全管理的整体解决方案

基于 (图1) 的“全网安全”思想, 可以从如下方面对网络会计系统进行整体安全保护:平台安全、硬件安全、软件安全、安全管理制度、人力资源素质。 (图2) 是基于该思想的网络会计信息系统安全问题整体解决方案。 (1) 平台安全。保证网络办公平台安全, 是网络会计系统中最重要的部分。本方案中采用三种技术保证平台安全:防火墙、虚拟专用网 (VPN) 、入侵检测技术。防火墙充当屏障作用, 合理使用防火墙能保护企业会计信息安全有效。主要作用在网络入口处检查网络通讯, 过滤不安全服务, 防止非法用户进入内部网络;限定用户访问特殊网站;对内外部网络进行有效隔离。所有外部网络的访问请求都要通过防火墙检查, 使得企业内部网的会计信息系统相当安全。当然, 企业会计信息系统应保持相对封闭状态, 不能连接与业务无关的终端, 更不能连接互联网, 仅能与业务相关部门实现资源共享。VPN (Virtual Private Netwrok) 是利用公共网络资源形成企业专用网, 它融合了防火墙和Ipsec隧道加密技术的优点, 可以为整个集团内部通信提供安全的信息传输通道, 还可以简化网络管理、节约成本。VPN有隧道技术、加解密技术、密钥管理技术、使用者与设备身份认证技术四项核心技术, 为网络安全提供了一定保障。入侵检测是指通过对行为、审计数据、安全日志或其它网络上可获得的信息进行操作, 检测到对系统的闯入或闯入的企图。入侵检测技术是为了弥补防火墙的不足, 主动检测来自系统外部的入侵、监视防火墙内部的异常行为。实时监控是会计信息系统必备的措施。通过建立操作日志, 对日常会计活动中进行全程跟踪, 对大额的、异常的经济业务单独列示, 详细反映, 及时提醒。 (2) 硬件安全。硬件系统安全, 会计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行必须要有良好的硬件设备, 从硬件系统的配置和管理两方面提出保证。配置方面, 选用合适的输入输出设备、调制解调器 (MODEM) 、路由器等互联设备、及适当的网络服务器。同时, 硬件设备必须有过硬的质量和性能, 并且数据安装双硬盘, 数据双重备份;管理方面, 制定机房相关设备的定期检查制度, 做好机房防火、防尘、防水、防盗及恒温等保障措施, 使用UPS电源 (防止停电导致信息中断) , 重要数据远程备份, 安装机房报警系统等。 (3) 软件安全。操作系统是整个信息系统安全的基础。一方面, 要尽量选择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操作系统, 减少“暗门”等对系统安全的影响。目前, 我国计算机所使用的操作系统基本上是舶来品, 因为缺少自主的技术, 会计信息资料网络安全性较低, 不能满足会计信息所要求达到的保密程度, 对高水平的国产化软件有着迫切的需求;另一方面, 会计信息从业人员要注意对操作系统的正确使用, 如实时扫描漏洞并进行修补, 对帐号、密码及权限进行管理, 纪录安全日志并进行审计, 下载补丁等, 都可以提高操作系统的安全性。数据库软件, 会计信息系统的核心就是存储在数据库中的数据, 这是一切应用的基础, 故需要对数据的安全性、完整性、保密性等方面采取保护措施。在开发数据库软件时, 要考虑数据库系统的稳定性、可扩展性和高效性, 以及安全性。各种外部数据信息导入之前, 必须要经过病毒检测程序, 同时对财务数据的导出, 必须严格控制, 防止信息外泄。对财务软件系统的修改维护必须报经相当领导批准同意。数据备份和数据容灾是保护数据库的重要措施, 数据备份是指在远程网络设备上保存数据, 防止数据的丢失和损坏;数据容灾是指在异地建立两套或多套功能相同的IT系统, 相互进行状态监视和功能切换, 当一处系统因意外停止工作时, 整个应用系统可以切换到另一处, 使系统功能可以继续正常工作。 (4) 安全管理制度。包括应用控制、数据控制、访问控制、安全管理体系、内部审计五个方面。应用控制是指在会计信息系统中, 应用控制指的是对具体的数据处理活动进行控制, 包括数据的输入、输出和处理控制。数据输入时, 会计信息系统要能达到纠正数据合理性、重复输入校验、逻辑关系测试等工作。网络环境下, 会计资料的输入由多人承担, 可设置不同的复核方式, 由系统对存在差异的数据进行比较。多用户同时进行操作时, 系统自动生成连续的凭证号, 使数据有效清晰。严格限制财务数据的修改权限, 对修改数据的操作, 应提供可打印备查界面。电子数据发放及接收都有认证机构提供的记录清单, 以保证双方权益。数据控制又称数据保护, 可分为安全性控制、完整性控制、并发控制和恢复。安全性控制主要是为了防止数据泄密和破坏, 主要措施是授权和收回授权。对企业前内部人员, 一定要及时收回授权;完整性控制是为了保证数据的正确性和相容性。数据通信传输过程中保证数据的完整, 如果有被篡改的情况, 接收方能通过软件及时检测出来。数据输入能否正确进入系统, 与数据库软件的输入方式、数据格式及相关数据导入兼容转换有着很大关系。我国很多企业有结合自身特色的会计信息系统, 为提高会计信息系统的管理层次, 还需将财务信息系统与企业其他管理信息进行有机结合。同时, 各不同的财务软件之数据交换, 制定统一并规范的标准。并发控制是确保在多个事务同时存取数据库中同一数据时不破坏数据库的统一性。恢复这是指数据库系统发生故障后, 能够自动恢复到正常的机制。访问控制是保证网络安全最重要的核心策略之一, 主要任务是保证网络资源不被非法使用和访问。访问控制涉及的技术比较广, 包括入网访问控制、网络权限控制、目录级控制以及属性控制等多种手段。会计计信息数据的访问仅限于经过授权的用户, 并且层层加密, 禁止处理未经授权的业务。对关键财务信息资源, 授权范围应尽可能小。按照网络环境下会计信息系统的需要, 设定各级岗位责任及权限, 防止非法操作;对不相容的职务要注意分离, 不同岗位之间设定一定的制约机制。如系统管理员不能从事日常会计处理业务, 记帐凭证一定要复核员复核才能生成帐簿。安全管理体系, 严格完善的法律、法规与规章制度是网络环境下会计信息安全的制度保证。我国目前还没有专门的网络会计信息安全的法律法规, 暂时还不能满足现有信息安全的需求。因而应逐步制定出符合我国国情的网络会计法律体系, 规范网络交通购销支付以及核算行为, 为网络会计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法制环境。另一方面, 企业自身也应建立安全管理部门, 制定安全管理制度对操作人员实行安全技能培训。使会计信息系统从开发、用户管理、业务操作、数据存储、档案管理等各方面都有章可循。内部审计是指审计人员要熟悉企业会计信息系统的运行机制, 不仅要对数据的输入、输出结果进行审查, 而且也要对各种规章制度进行审查, 确保符合当前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对关键岗位人员, 必须进行严格的审查和监督, 以防止泄密或对外发布被篡改的数据或信息。企业应定期及不定期实行安全审计, 及时发现系统及用户存在的异常行为。网络环境下也可积极推进远程审计工作, 以审计分析软件进行辅助分析判断, 通过网络远程审计及时发现问题, 公布审计报告, 及时纠正错误作法, 促进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完整。 (5) 人力资源素质。通过对从业人员思想道德建设, 加强员工的职业操守水平, 树立职业道德情感, 来提高判断是非的能力, 使之自觉遵守企业关于信息系统安全的各种规定。选拔会计信息化从业人员时, 要进行专业素养考察, 使其具备相应的专业能力。同时, 建立严格的继续教育及培训制度, 提高从业人员胜任能力。加大对现有财务人员的培养力度, 尽量培养复合型人才。对于因客观条件的限制, 现有企业财务人员不能解决的会计信息系统安全隐患, 应咨询相应的企业信息安全机构, 得出解决方案, 通过逐步改进, 提高财务人员的安全技能。

(四) 构建整体解决方案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在构建会计信息系统安全问题整体解决方案中, 必须注意以下问题。 (1) 进行成本/效益分析。构建信息系统安全解决方案需要消耗大量企业资源, 故在实施前必须作成本效益分析, 才能保证信息安全构建的进展顺利。成本/效益分析有利于企业内部统一认识, 共同推进信息系统的建设与维护。 (2) 全局观原则。站在系统工程的角度, 对信息系统安全的具体措施错进行详细分析。一般情况下, 可以采取的安全措施包括:专业技术措施、行政措施和各项管理制度。其中专业技术措施包括认证识别、存取控制、加密技术防火墙等;管理制度包括所有工作流程处理、系统维护等方面。一个周全的安全管理方案应该是由多种方法综合起来发挥作用的。 (3) 一贯性原则。对网络安全的防范应该贯穿会计信息系统的整个生命周期, 采取的安全措施必须与存在的问题对应。会计信息系统的规划、设计、系统实现等都需要相应的安全制度和措施。一般来讲, 系统的安全是从规划开始的, 而不是建设完成后才考虑的。 (4) 方便易用。系统所采用的安全措施应该尽量简单易用, 便于操作。无论定义多少安全措施, 最终需要人来执行, 如果安全措施过于复杂, 操作人员失误及舞弊的概率就会加大。同时, 如果安全控制过于复杂, 可能会影响会计信息系统的运行功能。 (5) 适应性原则。当网络环境、数据库环境或者用户的安全需求变化时, 安全架构要能够适应这种变化, 并能够进行相应的修改。

参考文献

[1]孙超等:《谈网络会计的信息安全与防范》, 《中国管理信息化》2006年第6期。

[2]谢华伟:《试论网络财务的安全风险和防范策略》, 《经济师》2005年第ll期。

[3]陈杰忠:《网络环境下的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隐患与对策研究》, 《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

[4]霍宝锋等:《常见网络攻击方法及其对策研究》, 《计算机工程》2002年第8期。

篇4:会计信息系统教学研究会计信息论文会计论文

关键词:企业会计信息系统 内部控制 会计信息化

一、会计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目标

在任何情况下企业会计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目标都是与企业整体的内部控制目标相一致,即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促进企业的良好发展[1]。在主体目标的指导下,会计信息系统根据其自身的特点将目标分为多个层次和类型,但其都是为主要目标所服务的,因此各个目标之间是相互推动和联系的(参见表1)。

表1:会计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目标

資料来源:笔者整理

二、会计信息化系统的内部控制特点

会计信息系统是原始手工会计信息系统的发展与延伸,其通过对会计信息处理工具的改变,实现了对快进信息的高效化处理和高质量保证[2]。笔者通过对会计信息系统的掌握与了解,对其特点进行了总结与归纳,具体情况参见图1:

图1:会计信息化系统的内部控制特点

(1)二元化控制对象

在会计信息工作当中想要保证信息质量,就必须做好的企业财会人员工作行为的控制,同时做好对会计信息系统的控制,此为“二元化控制对象”[3];

(2)程序化控制方式

在会计信息系统当中绝大多数控制方法和措施都能够编制成与之相对应的程序,从而避免人工干扰,提高信息质量;

(3)数据化控制内容

在会计信息系统当中,企业的会计数据是储存在计算机当中的数据。会计数据不仅能够方便储存和使用,还能够最大限度的避免会计人员对其的篡改和破坏,从而保证了企业会计信息的质量[5];

(4)现代化控制技术

会计信息系统想要完成上述的对会计信息的控制,就必须要有一个强有力的依靠,来支撑其整个系统的运转。目前,会计信息系统的现代化技术对会计信息数据的保护措施也非常完备[4]。

三、信息系统内部控制的现状分析——以J公司为例

J公司为服装生产公司,成立于2001年。该公司在2007年收购了2家服装公司,并将其合并为一个企业法人,公司现有4个分公司,13个部门和中心[5]。由于分公司在合并前所用的系统软件有所不同,所以各分公司在经营过程中为了方便,继续选择使用原软件信息系统。公司为了实现对分厂的控制,于2009年引进了统一的会计信息管理系统。然而,在新信息系统引用之后,公司却在加大投资力度的基础上,出现了利润减少的情况,笔者经过分析发现,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组织结构协调性差

J公司会计信息系统的组织结构设计方面,虽然部门十分健全,但各部门之间彼此相对独立,部分工作很难有效展开。此外,J公司内各部门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虽然十分过硬,但在部分协调工作当中的技术水平普遍偏低。以会计信息系统为例,信息中心人员的对会计业务不够熟悉,财务部门工作人员的会计信息水平普遍偏低。在这种前提下会计信息系统的维护等相关工作很难及时展开,因此对系统的正常运行产生威胁[6]。

2.投资管理科学性差

2009年公司为了实现更好的管理,引进了会计信息系统,对于这方面的投资J公司进行了相关的预算。但在预算过程中,J公司只是制订了预算编制流程,并对投资成本以及投资收益进行了粗略预算,在系统实际建设过程中,并没有根据实际情况来对预算编制进行调整。这使得企业的成本预算工作无法实现对项目投资的有效管理。

3.信息构架不统一

由于分公司在合并前所使用的管理软件不相同,在合并后公司将会计核算软件的数据标准进行了统一,而没有对分公司的管理软件进行统一,这使得各分公司之间存在一定程度上的交流障碍、信息的集成率大大降低[7]。

四、J公司信息系统内部控制的改进措施

针对J公司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现状的分析,笔者认为要将上述问题进行合理的解决与改进,为此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

1. 组织构架改进措施

为了提高会计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水平和效率,笔者建议在财务部门当中增加会计信息系统的运行部门[8]。该部门主要负责会计信息系统的操作、管理与维护等工作。为了保证该部门的工作效率,企业需要引进部分专业技术人才。会计组织结构详情参见图2:

图2:会计信息系统组织结构图

2.投资管理改进措施

J公司应当将投资选择和预算编制工作的职责落实到人,提高对投资分析重要性的认识。在对新系统引进的预算过程中,必须要对成本及效益进行详细分析,例如系统引进的资金、专业人员的引进资金、系统运行成本以及系统使用年限等等。在实际引进过程中,企业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对预算内容进行调整,并分析预算与实际投资之间出现差异的原因,并将其解决。会计信息系统预算费用计算方法可以参考如下公式[9]:

3.信息构架改进措施

为了真正将会计信息系统的作用激发出来,笔者建议J公司将总公司和所有分公司的信息系统进行统一,虽然这是一次较大的投资,但从企业长远发展角度来看,这样不仅能保证会计信息资源之间的有效沟通,还能方便公司的管理。同时,还需要在各分公司内建立起会计信息管理部门,组织各分公司的相关人员进行统一的业务培训与提高,增强他们对新会计信息系统的应用能力。

结论:

综上所述,会计信息系统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实际工作当中,企业要想真正做到利用会计信息系统来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促进企业发展,就必须要做好会计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为此企业可以通过不断的提高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以实现对会计信息系统的有效控制,使其为企业的良好发展贡献出应有的力量。

参考文献:

[1]王丽梅.网络环境下企业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的研究[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32:292+299.

[2]张永芳.信息化环境下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存在的主要问题[J].科技信息,2012,10:434.

[3]石志勇.ERP环境下企业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研究[J].财经界(学术版),2012,08:178+180.

篇5:会计信息系统教学研究会计信息论文会计论文

关于会计信息系统的发展动因,研究者一般认为取决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而很少从会计信息的需求角度进行考察和分析。我们认为,信息需求是会计信息系统发展的直接动力,这一动力在网络经济和信息技术环境下的作用将更加明显。

一、信息需求与会计信息系统发展

会计作为人造信息系统,其基本目标就是满足信息使用者不断变化和增加的需求。而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需求不仅取决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还受到需求者认知水平和技术条件的制约。在原始社会,人类的信息需求仅仅停留于了解生产成果,加之受工具、语言、数字、介质等技术条件的限制,人们只能通过在骨片、鹿角上的刻画提供最朴素的数据资料,因此那时的会计,充其量只是一种简单的记录工具,根本称不上“系统”。当人类步入奴隶社会后,奴隶主为了及时了解奴隶的劳动过程和劳动成果,控制国库的收入、支出和结存,对会计数据的需求明显扩大,从而产生了最初的簿记和报告制度。《周礼。天官冢宰》所记“岁终,则令群吏正岁会,月终,则令正月要,旬终,则令正日成,而以考其制”中的岁会、月要、日成,就相当于现在的年报、月报、旬报,并形成了分期结算与考核的会计理念。

进入14世纪后,意大利成为世界的商业和贸易中心,频繁的商业活动和贸易往来,使人们对会计信息的需求迅速膨胀,加之近代企业的出现,阿拉伯数字的引入,印刷技术的成熟和管理水平的提高,使会计核算工作走向科学规范。会计不仅能够通过复式簿记方法全面、系统地记录日趋复杂的经济事项,反映经济组织财产变动的来龙去脉,而且可以为广大信息使用者提供更为详细具体的会计数据,反映经济组织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无论会计理论还是会计方法技术在此期间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开始了简单的数据提供向系统的信息披露转化的会计时代,会计信息系统正式形成。正如荷兰会计学家海渥所述:“对那些认为会计不仅是一种技术系统,而且认为其多样的形式受到各时代工商组织发展的影响的人来说,会计史与经济史的密切关系是显而易见的。所谓时代,指的是这些技术形式达到的发展阶段。正是每个时代企业发展的需要,创造了这一技术系统的结构。”

资本主义工业革命后,伴随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委托代理关系逐渐形成,企业的组织形式和治理机制发生了根本性变革。与此同时,会计信息的使用群体增加,信息需求的范围和内容扩大,对各种决策的作用更加明显。特别是企业所有者(委托人)成为会计信息的主要使用者,为使自己投入企业的资本不断增值,委托人需要通过会计报告随时了解受托人履行经济责任的情况。所有这一切,无疑对会计信息系统的发展和完善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和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人类开始进入一个新的经济时代。在这一时代,世界贸易的高速增长和国际资本的快速流动,将世界各国的经济纳入全球一体化的进程,国与国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协同度明显提高,越来越多的企业正在被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和人才流捆绑在一起,融入全球经济的发展网络。而以计算机和网络通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革命,从根本上动摇了企业的管理模式、业务流程甚至是生产方式,它不仅大大加快了信息处理和传递速度,而且使会计信息超越国界在全球范围内实时生成、传递和共享成为现实。此外,知识产业的迅速崛起,使无形资产在很多行业成为促进经济增长和衡量企业价值的首要因素,而金融市场的不断创新、衍生金融工具的大量采用,给企业经营带来更大的风险和不确定性。由此决定了人们对会计信息的范围需求进一步扩大,质量需求进一步提高,时间需求进一步加快。而所有这些需求,必然促使会计信息系统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社会经济的发展必然强化人们对信息的需求,而信息需求的扩张必然推动会计信息系统的不断完善。可以说,信息需求的不断提高与信息供给的相对不足之间的矛盾,正是促使会计理论不断创新、会计方法技术不断进步、会计信息系统日趋强大的直接动力。而会计信息需求又受到相关的物质技术和人们的认知水平的制约,信息需求与管理认知水平、信息技术条件的对立统一,进一步构成了推动会计信息系统发展的动力。

二、会计信息需求的约束条件

(一)信息技术条件

信息技术作为制约会计信息需求的条件之一,其技术性能主要体现在存储介质和网络水平两个方面。

从存储介质看,磁介质和光介质的出现,为信息的记录和传播提供了更为快捷的方式,促成了信息记录的无纸化。与纸介质相比,磁介质和光介质不仅提高了数据采集和存储内容的准确性,而且由于更容易传播,极大地提高了信息的时效性。因此,采用磁介质和光介质存储技术,必然促使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质量产生新的需求,并对手工模式下的信息生成和传播方式带来深刻的影响。此外,介质的转换和网络安全性能的提高,又进一步刺激了用户对“电子货币”这一更为方便快捷的结算方式的需求。我们知道,货币的产生和发展与介质技术紧密相关,以金银为介质的货币基本上统一了商品的价值计量,以纸张为介质的货币极大的方便了资本的流通和商品交易的结算,从而使以货币为统一计量单位基础上生成的会计信息更具有总括性、完整性和系统性。可以预见,货币的电子化不仅对传统的货币支付、保管和结算方式形成挑战,彻底改变人类几千年的货币观念,而且将从根本上动摇会计的计量、记录和报告方式,促使会计信息系统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从网络技术看,计算机已经由应用初期的计算工具转变为当今社会各个领域的管理手段。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不仅实现了信息在网络内部的传输和共享,而且提供了全新的网络管理环境。在会计电算化环境下,会计只能实现某个数据处理环节的加速,而借助于网络平台,则可通过局域网、内联网将会计工作的各个环节连接成统一整体,消除会计信息在各部门、各环节之间的差异和冗余,进一步激发企业和与企业相关的外部利益集团,如投资人、债权人、供应商、客户、政府以及社会公众共同应用网络平台交换和共享会计信息的需求。

(二)管理认知水平

如果说信息技术条件主要限制的是会计信息需求的`“量”,那么管理认知水平约束的主要是会计信息需求的“质”。一般地讲,管理认知水平的高低与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成正比。管理认知上的局限,必然造成会计信息的需求层次低、判断信息是否对决策有用的能力差,采集和运用会计信息的技术弱。站在信息系统的角度分析,信息需求可分为明确需求和潜在需求两种,其中潜在需求具有未知性和不确定性,而不确定信息需求的多少则与人们的管理认知水平直接相关。当前,社会经济环境日新月异,市场竞争不断加剧,信息使用者的需求呈现复杂化、个性化和多变性特征。在这种情况下,不确定的信息需求客观上越来越多,会计信息系统很难像在传统的工业经济时代那样,准确预见并提供使用者所需要的会计信息。因此,我们认为,要想从根本上解决日益复杂的信息需求与会计信息系统之间的矛盾,一方面需要充分运用信息技术不断改进会计信息系统的功能,另一方面还必须从主观上提高会计信息使用者的管理认知水平。

管理认知水平如果滞后于信息技术,同样阻碍会计信息需求的扩张。

三、当前会计信息需求与会计信息系统的矛盾

在新的经济环境下,这一矛盾主要表现为会计信息需求的迅速扩张与会计信息系统的相对不足。具体分析如下。

(一)会计信息需求的扩张

1.信息需求内容的多元化

面对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和充满风险的市场竞争,信息使用者既要了解企业过去的交易和事项生成的会计信息,更需要把握企业未来的会计信息;既要了解企业的有形资产信息,更需要掌握企业的无形资产、人力资产等方面的信息;既要了解传统的会计收益,还要洞察企业的全面收益;既要了解企业的财务信息,还要知晓企业的非财务信息。唯此,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最大限度地规避风险,获取收益。可见,多元化、全面性是新经济环境下信息需求的基本特征。

2.信息需求时效的快捷化

定期提供财务会计报告是传统会计的基本特征,这一建立在会计分期假设基础上的信息披露办法,在新的经济环境下,已无法满足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时效要求。面对瞬息万变的经济环境,信息使用者必须随时掌握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情况和发展动态以及各种外部因素对企业经营的影响,他们需要的是实时化的会计信息,唯此,才能形成预见性的分析判断,科学化的决策依据,进而保证决策的正确性。这就是说,快捷化、实时性也是当前信息需求的特征。

3.信息需求对象的个性化

传统的信息披露基本上是通过规范统一的财务报告向所有信息使用者提供几乎完全一致的内容,很少考虑使用者的不同需求。在新的经济环境下,信息使用者因决策对象和达到的目的不同,所需会计信息之间的差别必然增大,传统的信息披露方式根本无法同时满足使用者的个性化需求。此外,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和提高,信息使用者已不再满足于纸介质的信息载体和传统的信息传递方式,表述方式上也不再囿于文字和表格,他们希望更多的运用音像等高科技手段展示信息内涵。因此我们必须承认,个性化、差异性已经成为信息需求的又一特征。

(二)会计信息系统的局限

首先,在现行的会计信息系统中,信息提供者只是根据既定的会计核算规范,进行会计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机械的完成原始数据的会计整理、加工和综合,他们提供的会计报告,往往以能够满足使用者需求为假设,实际上并不关心使用者的具体需求。在经济环境较为稳定、会计事项相对简单、信息需求差异较小的情况下,这种做法是基本可行的。但面对多变的经济环境、复杂的会计事项和迅速扩张的会计信息需求,现行会计信息系统缺乏针对性、灵活性、务实性的局限则日渐显露。

其次,由于信息提供者完全掌握了信息生成和披露的权利,不可避免地会在会计信息的生成过程中造成扭曲信息的现象,特别是在原始数据向综合数据的加工和推导中,这种扭曲既可能因为技术性错误导致,也可能因为信息提供者人为篡改造成。对于信息使用者来讲,会计信息的生成类似于一个“黑箱”,他们只能被动地获取最终的结果,而无法得知会计信息的生成基础和具体过程。这就是说,现行的会计信息系统完全是一个供给决定需求的系统,其弊端不仅在于无法实现需求方的意愿,而且为会计信息的提供者留下了很大的舞弊空间,难以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这已被我国的会计实践所证明。

最后,也是现行会计信息系统最致命的缺陷是,限制甚至扼杀了信息使用者对信息需求的主动性。因为任何一种市场的繁荣和发展,都是由供需双方共同维系和相互促进的,缺少任何一方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都会导致市场的萎缩。没有会计信息需求的拉动,会计信息的供给就会停滞不前,会计信息的质量就不会提高,会计市场就不会繁荣和发展。

基于上述矛盾,要想推动会计信息系统的发展,绝不能依靠简单的修补或局部的整改,而必须以网络技术为平台,根据信息需求再造会计信息系统。

四、“需求决定型”会计信息系统

(一)需求决定型会计信息系统的运行框架

现行会计信息系统中,信息的处理和生成过程主要包括数据采集、数据加工和信息输出三个环节,且三个环节全部由信息供给方按照固定的信息处理规则和加工程序完成,信息使用者只能被动的接收供给方输出的信息。“需求决定型”会计信息系统的核心思想在于重新划分信息处理的权限,将数据加工和信息输出的权利交给信息使用者,由信息使用者制定和维护信息加工规则,并按照自己的需求生成或“组装”相关的信息报告。

在需求决定型的会计信息系统下,信息供给方的主要任务就是通过TPS系统完整地记录企业发生的全部经济活动,采集为整个企业信息系统服务的数据并集中存放于数据库,而不对所采集的数据进行深入的加工处理。换句话讲,会计信息系统的主要任务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填制凭证、登记账簿和编制报表,而是提供足够的有助于生成会计信息的各种数据以及相应的手段和方法,建立满足信息使用者需求的数据“超市”,以便他们借助网络的强大处理能力,按照自己的需要和偏好实时进行信息选择、加工、提炼、汇总和分析。

需求决定型会计信息系统的运行框架如下图所示(此处图略):

这种会计信息系统具有多方面的优点。首先,可以满足信息使用者的多样化需求,使他们在系统帮助下选择自己所需要和偏好的信息披露内容、披露方式和披露时间;其次,可以有效提高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由于信息生成规则基本掌握在信息用户手中,用户可以选择不同规则对同一数据进行加工处理,实现对数据的多维度观察,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加之用户可以直接面向基本的业务数据,验证相关内容,甚至可以实现信息的逆向追溯,因此能够有效避免信息生成的“黑箱”操作,提高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使用价值;第三,可以增强会计信息系统对环境的适应性。当会计环境发生变化时,无需对会计信息系统进行大规模改造,只要对信息生成规则加以修改和维护即可,发生新的经济业务时,也只需添加新的处理规则。此外,基于信息处理规则的开放性特征,用户还可根据需要构造自己的规则并在网络上发布,进而实现信息处理规则的共享。

(二)需求决定型会计信息系统对信息市场的影响

在需求决定型的会计信息系统中,由于信息加工和生成权利的外部化,会计信息市场将发生革命性变化。信息用户不只是信息产品的消费者,而且在一定意义上成为会计信息市场的主体。但由于信息用户的需求层次不同,对会计信息的认知能力有较大差别,而会计信息系统又不可能提供一种报告生成器来满足众多用户的要求,信息使用者也不一定都具有使用和维护报告生成器来组装自己所需信息产品的能力,因此,信息使用者必然会把该种功能让渡给信息中介机构去完成,并为此支付相应的费用。这就是说,在需求决定性的会计信息系统中,信息用户将越来越多的依靠中介机构提供的信息进行决策。从另一方面讲,为了争取更多的信息用户,中介机构也将不断的提高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而当中介机构在信息市场占据主导地位时,必然代表广大的信息用户向企业施压。

迫使企业更大程度的开放自己的数据库。这时,企业为了获得更多信息用户的关注,也必须向中介机构提供更多的数据,并将部分信息处理规则让渡给中介机构,由他们来开发和维护报告生成器,并负责信息处理的整个过程。

篇6:系统风险会计信息化的论文

1会计信息化的优势

会计信息化相比传统会计,首先其具备电算化的优势,即:能够有效提高处理会计数据的准确度,具有实效性,能较大地提高会计核算的质量,减轻财会工作者的劳动强度;同时,将财会管理由原先的事后管理变为事中控制,并提供了事先预测的可能,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而会计信息化系统在财务管理上,会计信息化同样有电算化的上述优势,在集成了电算化的软件的同时,更是整个企业资源配置的有效手段。首先会计信息化系统能够实现供应链管理,以ERP系统为代表,其能够对市场供需、定单、采购、产品出入库等实现准确的管理。其次,能够为生产管控提供依据,生产部门可以根据ERP之类的会计信息系统的信息,编制生产计划,对于原材料以及采购的零配件也能够实现可追溯的唯一的代码化的管理。另外,不仅在物料、物流管理上会计信息化系统表现出色,在人力管理上,尤其是人工费用的核算等方面,以U8系统为代表,也在许多制造企业里有优秀的表现。

2.会计信息化系统存在的安全风险

在会计电算化与信息化带来相比纸面会计更多的方便与快捷的同时,也潜藏着一些安全风险。任何以计算机以及计算机网络为媒介的信息系统,都不可避免地存在这类风险。主要威胁的对象是会计信息化系统的硬件、软件和数据三大方面。

2.1硬件使用维护风险

(1)不正确的`操作。由于当前,会计从业者中对于计算机及计算机网络系统硬件有较深了解的并不多,因此在使用维护过程常常由于不正确的操作,引起硬件的损坏。比如,电源的错误接配、非正常开关机、敲打计算机、不合适的清洁方式等,都可能造成硬件损坏。(2)环境因素以及非人为因素。计算机系统内部元器件较多,对于电压、温度、振动等都较为敏感,也可能由于间接原因导致硬件损坏。计算机的主板需要稳定的供电,如果供电电压不稳,可能会导致主板电容击穿,或者线路烧毁。硬盘在运行时,如果有较大的振动,容易造成其读写的磁头划坏盘片,造成数据丢失。(3)不法分子破坏。也有一些不法分子,为了谋求非法利益,对硬件进行破坏,也是潜在的风险。其中,最常遭到破坏的就是计算机网络之间的连接线路,以及存储数据的硬盘。

2.2软件系统风险

(1)非正确操作与非法操作,有可能使得系统软件运行出错或者被篡改导致系统风险的产生。一般软件运行有一些环境变量或者账户管理信息,这些是最容易由于胡乱操作而出现问题的。还有一些违法的操作人员或者其他人员,蓄意对软件系统进行破坏,试图窃取或者篡改其中的机密。(2)计算机病毒的威胁。当前,计算机病毒几乎无处不再,尤其是U盘等便携存储设备的普及化,很容易由于随意读取外源的存储设备而感染病毒。当前的主流的杀毒软件依靠的都是云杀毒,需要连接到杀毒软件公司的病毒库,才能将病毒扫描干净。但是会计信息系统由于其机密性,往往都是局域网连接,离线杀毒往往不甚理想,因此计算机病毒的威胁是比较大的。(3)black客攻击。有一些精通网络技术的black客专门利用木马程序,盗取信息系统的登录密码等,这种犯罪行为,只能根据IP追踪等方式确定作案人员,隐蔽性很高,难以防范。还有一些black客恶意上传病毒与垃圾文件,也会造成软件系统崩溃。

2.3会计数据及商业泄密风险

会计信息化系统的核心信息就是会计数据,这些数据是资金流动、结算和纳税的依据。其首要风险,就是操作人员篡改资金数据。其次,会计信息化系统中还储存着企业的供产销的商业秘密。这些商业机密,包括供应商信息、原材料采购价格、基本成本费用、定单、客户数据等,一旦被泄漏,可能造成比直接资金损失更大的危害。

3.会计信息化系统风险防范措施

3.1技术方面的防范措施

(1)硬件方面。应该对存储重要数据的服务器、主机等进行一定的物理防护。可以定制专门的存放箱存放主机和交换机等,上锁管理,由专人负责。应对断电和电压不稳的问题,可以配备一些稳压电源和应急电源。局域网计算机之间的连接网线,可以在建筑地面、墙面上,安装封闭式的线路槽。另外,定期停机对主要的硬件设备进行清洁作业。(2)软件方面。定制软件时,要求软件公司提供相应的培训教程,在软件界面操作中,增加适当的提示功能,以避免操作人员错误。加强软件的账户信息管理与权限管理。相应权限的财会人员,只能进行相应层级的操作,同时软件中加强审核机制,关键操作,自动送达上层管理人员处,需要审核后才能生效。另外,软件应具备操作记录功能。每一个用户进行的操作,应该要都能根据时间进行准确的查询,增加可追溯性,并且为落实责任提供依据。

3.2管理方面的防范措施

(1)严格实行账户分级授权管理,明确岗位责任。每一级别的财会人员,在登录会计信息系统时,都有专有的账户名和密码,不允许互相借用,其操作与考核以及绩效挂钩,杜绝其他人员使用专属账户。(2)完善内部监督制度。系统操作人员与系统维护人员要明确分离,不能互相兼任。分级授权还要配合多级审查与审核制度,上级管理人员在审核与审查下级人员的操作时,只有允否权,没有修改权。(3)建立并落实严格的操机程序。一是硬件启动使用方面,比如外接设备与主机的开关机程序,主机的硬件的使用程序等。二是,软件操作规程及数据管理。比如系统的登录与操作规程,数据文档的建立与管理,数据文档的加密控制以及存放路径、备份等,都应该建立完善的制度,并且贯彻执行。

3.3外部防范措施

建立专业的防火墙与过滤系统,防范black客入侵,以及内部人员访问外网泄密。对于需要存取数据时,必须使用加密的便携存储设备。对内部人员配发专门的加密U盘、移动硬盘等设备,除此之外的设备,无法在内部计算机上读取。定期对这些设备进行统一的杀毒管理。

4.结语

上一篇:桔子娃娃作文下一篇:广告是一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