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学校教育管理,关爱农村留守儿童

2023-01-07

学校是教育和管理留守儿童的主阵地。在皖北、皖中、皖南6个外出务工人员较多县的8个乡镇的调研中, 我们接触了不少在教育教学第一线的农村中小学教师。他们在平凡的教学岗位上默默工作, 任劳任怨, 勤奋工作, 为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付出了艰辛的劳动, 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借鉴这些经验, 我们认为农村中小学围绕留守儿童的教育与管理应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 完善和推广三种模式

1.1 寄宿学校模式

在留守儿童比较集中的区域, 一些学校开始尝试办寄宿制学校, 如安徽铜陵县的新桥中学凤凰分校、泾县的稼祥中学等。位于安徽铜陵县东南部山区的新桥中学凤凰分校, 留守儿童占学生总数的41%, 应多数学生家长的要求, 该校于2005年9月申请创办“寄宿制”学校, 开设了两个年级的“寄宿制班”。寄宿制学校模式的优势在于不仅能确保儿童监护人 (教育工作者) 具有较高素质、较丰富的经验和较强的教育能力, 更主要的是能够对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业、心理等方面的情况进行动态的跟踪与分析, 及时拿出有效的解决办法。

1.2 代管家长模式

“代管家长制”是目前被证明了的在关爱和教育农村留守儿童对策和措施中最充满人性关怀、最因地制宜、最有效的方法之一。2005年1月, 安徽肥西县推行代管家长制, 鼓励教师、班主任、团干部、志愿者等有条件的人士担任留守儿童的代管家长。到2006年8月, 全县378所各类中小学已有47%实施代管家长制, 全县1.5万名父母双方外出的留守儿童有了代管家长。代管家长制模式的优势在于帮助留守儿童提高学习成绩、促进个性发展和提高社交技能, 并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留守儿童的亲情缺失。但是, 此模式在推广的过程中也遇到一些问题, 由于政策激励和经费保障等长效机制尚未形成, 目前主要是依赖代管家长的无偿奉献。

1.3 留守小队模式

留守儿童自己能为自己做些什么?在安徽肥东县, 一个叫谭海美的女孩在班里倡议发起了“留守孩子小队”, 把许多颗孤独的心凝聚在一起。留守小队也成了全国首家留守儿童自己的组织。肥东县于2006年2月全面推广留守小队, 已在226所农村中小学校建立1082个留守小队, 7320名留守儿童加入了留守小队, 占父母双方均外出留守儿童的83%。留守小队模式的优势在于帮助留守儿童消除健康安全隐患和培养道德情感。目前, 留守小队模式的工作机制尚不完善, 经费支持、管理人员的变动和周围人群的态度等因素, 都可能影响到留守小队能否继续存在。

2 丰富和推进关爱活动

2.1 成立组织机构

学校领导和教师充分认识留守儿童工作的重要意义, 是提高留守儿童教育和管理工作实际效果的前提条件。建立和完善以校长为核心, 吸收骨干教师和部分留守儿童监护人以及社会热心人士参加的学校留守儿童工作领导小组, 可以为这一工作的开展提供重要的组织保证和制度保证。学校留守儿童工作领导小组应主要负责对学校留守儿童管理工作的统一指导、协调与部署, 加强对留守儿童的统一管理, 制订留守儿童教育工作实施方案, 推进各项工作落实到位。同时, 加强学校办公室、教导处、少先队等部门的联系和沟通, 做到相互间的密切配合与协作。

2.2 落实心理疏导

由于家庭生活的不完整, 亲情的缺失留守儿童在心理发展上存在更多的困惑与问题, 他们需要学校给予更多的帮助与疏导, 需要通过教师、集体的温暖弥补亲子关系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形成的消极影响。然而, 调研中我们发现不少学校都没有配备专门的心理辅导教师, 学生遇到心理问题通常由班主任、教师依赖经验加以解决。但由于基层教师大多缺乏基本的心理学知识和心理咨询技术, 常常敷衍了事, 很难取得实际效果。针对这种情况, 在有条件的学校, 应尽快配备专 (兼) 职心理教师。即使一时无法配备, 也应组织省内高校、科研院所及医疗卫生系统的理论心理学和临床心理学的教学人员、科研人员、心理咨询业从业人员, 对农村中小学教师进行一次普及心理学基本知识和心理疏导常识的轮训。

2.3 加强德育工作

学校德育工作开展得如何, 直接关系到对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的有效性。所以农村中小学校校长应在思想认识上高度重视德育工作, 努力推行素质教育, 关注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重点开展价值观和世界观等方面的教育。应逐步加大德育工作的资金和人员投入。学校应采用丰富多样的德育工作形式, 有效联系现阶段学生生活的实际和社会生活的实际, 紧扣时代的脉搏, 在德育工作中增加对学生最具吸引力的内容, 如时尚潮流、社会的热点、焦点和难点问题、青春期生理卫生及保健知识、与异性同学正常交往的分寸把握等等。

2.4 建立专门档案

学校要认真调查研究, 摸清本校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 建立每个留守儿童的专门档案, 根据情况区别对待, 有的放矢地进行有效管理。如安徽泾县每年春季对留守儿童开展摸底建档工作, 根据摸底建档情况, 各中小学校及时制定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方案。同时建立联系卡制度, 对留守孩子父母外出务工状况以及家长抚养、寄养监护人基本情况分项登记, 建档归类, 确保能及时联系得上, 以便跟踪留守儿童的成长过程, 从而保障他们在生活上、学习上需求, 对心理上的及时疏导。

在留守学生的档案管理工作中, 档案记录应做到“五个清楚”, 即一清楚学生姓名、性别、出生年月;二清楚性格、爱好;三清楚有何病史;四清楚父母姓名、外出工作地址、联系电话;五清楚第二监护人姓名、与儿童关系、住址、联系电话等, 以确保对每一个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了如指掌, 进行有效的动态管理, 做到对留守儿童的关爱不留任何死角。

2.5 开展教育活动

学校应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实践活动, 创造关爱留守儿童的良好氛围。一是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思想品德教育、情感教育等多方面的教育活动, 增强留守儿童的自我保护能力和自我调适能力。二是充分利用有效资源, 发挥学校教育的主渠道作用, 如可以运用学校阅览室、图书馆、兴趣小组等各种阵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加强班级同学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让留守儿童感受到集体的关爱和温暖, 拥有充实丰富的课余生活。三是开展充满人文关怀的集体活动、才艺展示或竞赛活动, 把集体的温暖和自信心带给留守儿童, 利用互助互学的同伴友谊来弥补其在家庭中缺失的亲情。同时, 通过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 增加留守儿童与教师接触的机会, 使留守儿童得到学校和老师更多的关心与帮助。

2.6 落实心理疏导

由于生活中的亲情缺失, 农村留守儿童的个性心理特征多表现为忧郁、胆怯、内向和自卑, 个别甚至表现出蛮横霸道、易冲动、较低的行为自控能力和过分的自我中心。调研中我们发现不少学校都没有配备专门的心理辅导教师, 学生遇到心理问题通常由班主任、教师依赖经验加以解决。但由于基层教师大多缺乏基本的心理学知识和心理咨询技术, 常常敷衍了事, 很难取得实际效果。针对这种情况, 在有条件的学校, 应尽快配备专 (兼) 职心理教师。即使一时无法配备, 也应组织省内高校、科研院所及医疗卫生系统的理论心理学和临床心理学的教学人员、科研人员、心理咨询业从业人员, 对农村中小学教师进行一次普及心理学基本知识和心理疏导常识的轮训, 并为合格者发放结业证书。这项工作应尽快提到政府的议事日程上来。

2.7 成立家长学校

成立家长学校, 利用家长学校传递新的教育理念, 向家长宣传正确的亲子沟通方式, 加强对留守儿童父母和临时监护人的家庭教育指导, 提高监护人的家庭教育素质, 促进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谐发展。如有的学校举办“祖辈家长学校”, 对他们祖辈进行培训, 引导老人们逐步接受新的观念和方法, 能够了解和走近孩子的内心世界, 更好地对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与教育, 从而更好地履行监护人的责任。又如有的学校举办“空中家长学校”, 利用现代通讯设备, 通过给远方的家长寄发“告家长书”、利用校讯通平台群发短信等方式宣传普及家教知识, 使家长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明确教育子女的职责, 引导外出家长与孩子进行情感交流, 弥补由于父母不在身边, 给子女造成的不良影响。家长学校要适应形势的发展, 开办临时监护人培训班。

2.8 开通亲情热线

学校可以对留守儿童家长的联系电话进行登记造册, 开通留守儿童“亲情热线”电话。学校可以让留守儿童家长通过“亲情热线”电话经常与孩子沟通、交流, 孩子也可以通过“亲情热线”电话定期向父母汇报自己的学习、生活情况, 并了解父母在外工作、生活情况, 加强父母与子女间的情感沟通, 消除留守学生对亲情的心理饥渴。

总之, 学校应在政府的引导下充分发挥教育的主导作用, 通过积极的教育与管理, 为留守儿童的学习、成长创造良好的条件。

摘要: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问题。在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上, 学校教育不是被动等待或无所作为, 而是在留守儿童的教育与管理上进行了一些有益探索, 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借鉴有意义的模式, 采取多种措施, 推进关爱活动, 有利于促进农村留守儿童的成长。

关键词:学校,留守儿童,教育,管理

参考文献

[1] 关注安徽百万留守儿童——“三种模式”尝试破题[N].安徽日报, 2007-1-10.

上一篇:输电线路运行安全影响因素分析及防治措施下一篇:专利排他性与反垄断之竞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