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小学教育核心素养论文

2022-04-23

摘要: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指出,大力振兴教师教育,不断提升教师专业素质能力。师范类院校中的小学教育专业承担着为小学教育阵地输送人才的重任,师范生作为教师的后备军其核心素养的培养更是重中之重。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核心素养,主要体现在文化基础、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三方面。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学生小学教育核心素养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学生小学教育核心素养论文 篇1:

小学教育(语文)专业学生古诗词核心素养培养策略

【摘 要】小学教育(语文)专业学生培养是河北省重点项目,其培养质量直接关系着河北省未来乡村基础教育发展质量。努力提升小学教育(语文)专业学生的核心素养是重要任务。就语文学科而言,古诗词学习是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点,也是难点。本文结合古诗词,从意象分析、情感温度、情境还原、关注生活四个方面分析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

【关键词】古典诗词;核心素养;培养策略

自2015年起,河北师范大学附属民族学院开始承担小学全科师资的培养任务。小学全科教师承担着乡村小学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任务。因此,严格把控培养质量,着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成为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语文核心素养

语文核心素养的主要内涵有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已是广泛共识,思维离不开语言,因此,语言学习和思维训练是语文学习的重中之重,也是语文核心素养中最重要的部分。叶圣陶先生说:“语言和思维密切相关,语言说得好在乎思维的正确。因此,锻炼思维极关重要。多年来我一直认为,语文课的主要任务是训练思维,训练语言,而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儿童时期打下的基础极为重要。”可见,如果学生的思维准确、流畅、严密、深刻、有条理,思维方法多向、辩证、创新性强,那么语言学习的效果就会好,效率就会高。

2019年9月,全国统一使用部编版教材,特别是小学语文教材在内容上提高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占比,旨在发掘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强化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孩子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只有从小打下深厚的民族传统文化基础,将来才可能成为民族传统文化的坚定传承者。这样才能真正解决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

推行小学全科教育就是在为下一代培养优秀师资,这是河北省教育主管部门对未来人才培养的精准定位,也是对省内乡村教育现状的精准施策。所以,人才培养责任非常重大,来不得半点马虎。因此,要立足于传统文化根基,以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为切入点,深入研究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方案和策略。

在众多的语文素材中,古诗词是耀眼的“明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所以笔者把研究的重心首先放在古诗词教学中,通过探究古诗词教学策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二、以古典诗词培养核心素养的策略

古诗词因其语言工整凝练、含义丰富隽永、节奏婉转流畅而深受人们喜爱,但也在无形中增加了学生的学习难度,甚至令学生望而生畏。虽然古诗词篇目浩如烟海,但万变不离其宗。古人创作诗词有章可循,那学习古诗词也自然有方法和规律可探寻。找到规律就等于找到学习古诗词的捷径,就可以减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恐惧和抵触心理,使学生逐渐提升兴趣,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笔者多年深入古诗词教学,逐渐寻得一些可供借鉴与学习的方法,在此略作分享。

(一)意象分析

意象是古诗词中的核心内容,是理解诗词的切入点和重要工具。受中国特定的历史文化和地理环境影响,古诗词有着温婉抒情的文化特征。古人较为内敛,不喜欢直抒胸臆的表达方式,而是喜欢委婉含蓄的表达方式。智慧而又聪明的古诗词作者,遍览天地万物,与天地对话,创造性地借助自然界中的事物,间接传达自己的感情。这些事物是传情达意的重要媒介。这样的媒介逐渐被大量重复使用,并逐渐指向特定的情感和内涵,如今我们称之为意象。意象的使用,大大丰富了诗词的表现手法和技巧。因此,意象解读就成为进入诗词大门的一把金钥匙。

解读意象时,首先要引导学生理解意象的内涵,然后追根溯源,根据意象的特征,寻找其与情感之间的内在联系。这是意象解读最重要也最难的步骤。建立意象与情感的内在联系,需要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拓展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具备一定的思维能力。如月亮是古诗词中的经典意象,那么月亮有哪些内涵和特征呢?“明月千里寄相思”,月亮可以寄托思念之情;“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亮还暗含孤寂的情感,这是其内涵特征。那明月为什么可以寄托相思之情呢?为什么会表达孤寂之感呢?这就要发挥想象力,月亮高悬天空,虽月光皎然却孤寂无依,没有呼朋引伴的欢乐。这种孤独的特征被情感丰富的诗人捕捉到,诗人产生同病相怜之感,产生情感共鸣。另外,月亮高悬天空,无论人们身在何处,都可以共享一轮明月,寄托思念之情。甚至曾经照耀过古人的月亮,如今也在照耀着我们,月亮可以架起跨越时空的桥梁,使古人与今人来一场“对话”,因此也具备了传递情感的意象。久而久之,月亮逐渐被人们广泛使用,成为传递孤寂之感和思念之情的重要意象。

诸如此类内涵丰富的意象在古诗词中俯拾即是。如绵绵不尽的青草、擅长传情的鱼雁、挽系客人的长长柳丝、雎鸠的和鸣与爱情、蟋蟀的鸣叫与思乡、无情的江水、有情的莲子等。

对每一个意象都开启追根溯源的解读模式,深入浅出,形象可感,可以使学生既容易理解,又能产生兴趣。这无疑会对古诗词学习起到积极的作用,而且这也准确抓住了古诗词学习的本质,不会妄解、曲解意象,造成误读。

(二)情感温度

据笔者调查,不少学生有过如下体验:小时候,如饥似渴地阅读各种书籍,津津有味,乐在其中,被书中的语言和故事吸引着、感动着、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这是他们对语文美好的初体验。但随着年龄的增长,特别是从中学开始,他们感覺到对语文有陌生感。分析原因,笔者认为是语文教育出了问题,语文教育有些忽略本质,偏离方向。主要体现为中学语文教学过于模式化:首先是作者介绍,其次是背景介绍,再次是初读内容,然后是划分段落以及总结段落大意,最后是总结中心思想和艺术手法。以同样的套路应对每一篇作品,千篇一律、一成不变的模式化教学,逐渐消磨掉了学生学习的初心和兴趣。

语文教材中的文章大都是编者精选的优秀作品,每一篇都是作者独特情感的流露,有独特的抒情方式和抒情角度,是作者个性的呈现。语文学习本质上就是要体会作者的情感,分析其独特的表达情感的角度和方式,与作者进行深入的情感交流和对话,了解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作品、源自于怎样的情感表达欲望、是以怎样的角度和方式表达的。

作品的内容与作者的情感密切相关,文学作品都是鲜活的、有生命的、可以感动读者的。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应该和作者“对话”,通过细读文本和提出问题,寻找属于作者独特的情感呈现过程,感受作品的温度。这样才能够真正读懂作品,读出作品的个性,读出鲜活的人生,读出生命的温度、厚度与高度。

语文是有温度的学科,但模式化的教学,会让语文学习失去温度,会让学生觉得语文逐渐有了陌生感,变得不再让人亲近、冷冰冰的。这种情况在应试教育中最为明显。为了应对考试,教师针对题型,教给学生套路化的答题模式,经过长期训练,学生深陷“套路”中,形成思维定势,无法突破。这一问题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深有感触,让学生脱离固有模式,用创新思维解读作品,非常困难,会遇到固有思维的强大阻力,而学生也多表现得茫然和无所适从。

如《诗经·子衿》如果按照一般的主题解读模式,应该这样表述:诗歌通过一个女子在城楼上等候她的恋人,表达了女子对男子思念至深,一日不见如隔三秋。但这样的表述如隔靴搔痒,不尽审美之兴。而且这是从旁观者的角度出发的,没有深入作品、细读文本,没有深入分析诗歌,缺少必要的情感温度。教师可以尝试这样解读:“这个女子在什么情况下,对这个男子思念呢?仔细阅读文本,哦!明白了,因为这个女孩有一段时间没有见到这个小伙子了。对此女孩发出控诉:‘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纵我不往,子宁不来。’从这两句我们可以读出怎样的信息呢?他们两个人交往,应该是女孩主动追求,主动和男孩约会。但是最近这段时间,两个人并没有见面,诗歌也没有提及原因,或是女孩有意考验,或是女孩家里有事。而这段时间,男孩也没过来找女孩,没有发出约会邀请,更没有因为女孩没去而表示担心,没有给女孩捎个信,没有来看望她。这时女孩非常着急,不知出了怎样的变故。因为深爱对方,再次发出邀约。男孩是否最终如约而至,在理解上有争议。有解释认为女孩独自在城阙徘徊,陷入思念,男孩并没有赴約。但我认为,理解为见到了更合适,更符合诗歌原意。对诗歌第三节要充分发挥想象力,‘挑兮达兮’是女孩动作描写,代表忧郁地徘徊。女孩为什么会徘徊呢,关键信息在后半句“在城阙兮”,谁在城阙呢?主语隐藏了,但我们也可以基本判定,女主人公此时已在城阙,没必要再强调,所以应该是其他人,谁会来呢?显然不是无关之人,否则会与诗歌情境不符,由此判断是故事的另一位主人公,他来赴约了。下面来到关键情节,女孩和男孩见面会有什么反应和表现呢?是延续第一节和第二节的情绪,对男子近期失约表示控诉和质问呢?还是有其他的反应呢?女孩显然是情商非常高,她非常清楚,质问与控诉绝不是此次见面的核心内容,此时一味质问只能让两人的感情更加疏远。她最关心的不是失约的原因,而是两个人未来的发展。所以见面之后,女孩只是轻轻说一句‘一日不见,如三月兮’,此中温情似乎融化了过去所有猜疑和芥蒂,也给读者留下了无尽的想象空间。从现实角度看,两人感情恢复如初,女孩可以再寻找时机慢慢了解原因,寻找对策,女孩处理感情危机的方式值得赞赏,读者从中也能学到智慧。”

这样理解这首诗歌,可以充分感受诗歌的情感。有温度的解读,把诗歌中的故事还原为真实可感的生活场景,把诗歌中的主人公还原为鲜活的生命,而不仅仅是意义符号。用心解读,才能真正让诗歌走进学生的内心,滋润学生的心灵。以一个美丽动人的爱情故事引导学生学习诗歌,更容易让学生理解诗歌的情感温度。

(三)情境还原

关于情境还原,教师不能把诗歌解读局限于有限的文字中,不能仅是抠字眼、做翻译、做简单化理解。诗歌是生活情境和生活感悟的高度抽象与概括。解读诗歌时,要先根据诗歌有限的文字,发挥想象力,通过情境还原,分析作者是在怎样的情境下写这首诗歌的。然后再分析作者是从什么角度、用什么方法抒发感情的。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这是非常有效的诗词学习方法,能极大增强诗词的真实可感性,能使学生从游离于诗词之外逐渐走进作品的情感,感受诗词的艺术魅力,感受作者捕捉生活之美的艺术匠心,能增强学生学习诗词的兴趣和解读诗词的能力。

如李清照的词《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作品主题清晰,表达了作者的伤春情绪。由于如梦令这一词牌容量小,所以作者艺术地选取生活场景,形成思维跳跃,这也给学生带来了学习困难。要想深入解读诗歌,就要通过情境还原的方式,还原当时的生活场景,还原被作者过滤的生活内容和细节。还原情境需要思维能力助推,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可借助问题导引。针对这首词,可以设置如下问题: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作者为什么要喝酒?二者有什么内在关联?谁是卷帘人?“试问”一词表达的情态是什么?问的什么问题?最后一句中,可以发现哪些关键信息?学生从最后一句入手,逆向思考,反推情境,可以轻松解读这首词。原来词人因为风雨交加的天气而预想到自己喜爱的海棠花第二天可能凋谢,因而内心忧郁、借酒浇愁,因借酒浇愁而不胜酒力,最终沉沉睡去。第二天醒来,最关心的依然是她的海棠花,想问而又不敢直接问,于是用了一个精准的词“试问”,但遗憾的是“卷帘人”不解风情,随口应付,这就惹来了词人的不满,有点恼怒地回了一句“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在读懂这首词的那一刻,一个活泼可爱、情感丰富的词人形象同时呈现在了学生面前,深深地打动了学生。

(四)关注生活

在古诗词教学中存在一个问题,即古诗词所处的时代距今已非常遥远,如何让学生对古诗词感兴趣就成为语文教学中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

学生一般比较关注现实社会生活,对与政治、制度、阶级相关的话题兴趣度不高,不喜欢在文学解读中过多批判等级制度和阶级文化。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尽量减少相关问题,点到为止。让学生把更多精力用在建立古诗词与当代现实生活的关联上,实现情感共鸣。

如教学苏轼的诗词时,对苏轼的政治遭遇和封建制度的弊端可以讲解,但不应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应更多关注苏轼在遭遇重大挫折时,通过诗词表达的乐观心态和旷达胸怀。从当代文化角度而言,苏轼的情商和逆商很高,没有被现实打倒,而是在逆境中突破自己,实现了人生境界的升华。当代年轻人也面临着竞争与挑战,所以教师要更多地从这个角度深入讲解苏轼的作品,建立起当代年轻人与苏轼的情感共鸣。

再如《诗经·子衿》一诗,诗经所处时代是奴隶制时代,就社会制度而言应该受到批判,但在教学中批判制度不是重点,关注主人公的情感才是重点,这样才能让诗歌学习变得更加生动。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可见孔子也非常重视诗歌中的情感表达,这也是《诗经》流传千年,依然保持生命力的重要原因。

综上所述,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深刻领会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内涵,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总结教学经验。核心素养是当代教育的重要内涵,未来的教学实践中还有很大的探索空间,教师要继续坚持在实践中探索,强化认识、提升能力,着力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米雪.核心素养导向下的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探析[J].中国校外教育,2020(2).

[2]孟庆波.高中古诗词细读教学论略[J].学语文,2019

(5).

[3]魏艳娟.核心素养视角下高中古诗词教学实践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8(11).

[4]陈曦.核心素养培养理念下的高中古诗词教学思考[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7(8).

【作者简介】

李健(1977~),男,河北邢台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教学研究。

作者:李健

学生小学教育核心素养论文 篇2:

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核心素养的内涵及建构研究

摘要: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指出,大力振兴教师教育,不断提升教师专业素质能力。师范类院校中的小学教育专业承担着为小学教育阵地输送人才的重任,师范生作为教师的后备军其核心素养的培养更是重中之重。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核心素养,主要体现在文化基础、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三方面。在小学教育专业认证的推动下,深入剖析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核心素养的内涵,以满足学生专业成长的需要。

关键词: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核心素养;师范专業认证

师范类院校是开办小学教育专业和输送小学教育师资的主阵地,其专业培养质量事关基础教育的质量,而小学教育专业认证是推动培养质量持续改进的创新举措。教育部2014年出台的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提出:“要根据学生的成长规律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把对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总体要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关内容具体化、细化。”“中国学生核心素养”由三个方面、六大素养等构成,其目的在于回答“培养什么人”问题。而关于“怎样培养人”,教师作为重要引导者,承担着重要责任。师范类院校的小学教育专业承载着为国家教育事业输送人才的时代使命,而加强小学教育专业建设,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则是培养基础教育人才的重要途径。

一、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核心素养的内涵

2016年由北京师范大学携国内五所高校,遴选和界定我国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即21世纪我国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确定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立足师范专业认证背景下,基于“中国学生核心素养”的三大维度,从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3个方面,探讨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文化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在四个自信中提出要建立“文化自信”。近年来国学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将国学引入师范生课程体系,使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毕业后能够具备立刻投入到传统国学教育当中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此外,小学教育专业学生要融会贯通专业知识、通识知识与学科知识。在实际教育过程中,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应该树立正确的教学思想,对所教授的学生成绩高低要一视同仁,学会赏识教育,深入挖掘每一位小学生的闪光点。小学教育专业学生还要至少掌握一至两门艺术技能,有健康的审美取向,以备在日后的教育教学中学以致用。当然还应具备科学精神,具有问题意识,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要不断结合实际,思考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积极进行实践,树立研究意识,为未来入职后从事研究工作做准备。

(二)自主发展

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和实现个体发展,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理念。自从进入师范专业进行学习开始,就要有意识的提高个人教学素养,积累教育经验。勤于反思,善于反思,自觉养成反思的习惯。不仅要注意自身问题,同时要关注小学生的安全问题,树立安全意识。教师自身问题也逐步增多,其中对教师影响最大的问题便是教师职业倦怠,所以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也成为合格师范生的必然要求。因此,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在发展个人专业知识技能的同时,还必须掌握基本的心理咨询技能和心理辅导方法。

(三)社会参与

教师的职业体现出特殊性的特点,同时也承担着重要的社会责任。所以对于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在师范教育阶段就应重视社会责任感的养成,在思想上加强对自身的要求,强化育人能力的培养。作为小学生思想的引领者,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必须认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正确引导学生思想,切实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核心素养的理论构建

从我国国情和教育实际出发,以“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点,来构建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核心素养,首先必须承认人的主体性,即人作为独立生命个体的存在性。马克思主义理论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中提出,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同时还包括人的道德发展,坚持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的全面发展相统一。当然,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也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即人具有社会性。与动物相比,人的本质区别还在于人能够利用符号来创造文化,即人的文化性。因此,从“全面发展的人”的内涵与本质出发,落实党和国家的教育目标,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核心素养的理论结构一定包含着文化性、主体性、社会性,即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于三方面。“文化性”即文化学习方面的素养,强调学习与传承 “人类智慧结晶”的优秀文化的相关素养。“主体性”即自我发展方面的素养,包括身体、精神、智能、个性品质等方面的素养。“社会性”即社会交往、社会适应方面的素养,需要发展能处理好个体与他人、家庭、社会、国家等多种社会关系的素养。“全面发展的人”这一教育目标要求所有学生必须全面、自由、和谐、充分地发展这三大类素养。三者彼此关联,互为补充、相互影响,构成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理论基础,建构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核心素养,注重将人塑造成适应社会发展和自身全面发展的人,以获得在未来社会发展的基本能力和素养。

参考文献

[1]李静.师范专业认证标准下高师院校师范生核心素养培养研究[D].南宁师范大学,2019. [2]辛涛,姜宇,林崇德,师保国,刘霞.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内涵特征及框架定位[J].中国教育学刊,2016(06).

[3]喻静雯,薛磊霞,张释元.基于“中国学生核心素养”的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关键素养微探[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

[4]辛涛,姜宇,王烨辉.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课程体系建构[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1).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重点课题:师范专业认证背景下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研究,编号GZB1320034。

作者:姜媛媛

学生小学教育核心素养论文 篇3:

小学教育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不断发展和改革,素质教育也正在逐渐落实。小学属于我国义务教育阶段,越来越多的教师通过创新教学方式来开展素质教育,也取得了很多好成绩。但目前素质教育模式还不够完善,尤其是小学教育管理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不断的创新和完善。小学教育工作者要紧抓德育教育的主阵地,根据当前的新要求,在教育教学工作和各项活动中做出相应调整,切实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教育目标。本文从培养小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意义出发,探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几点策略。

关键词:小学教育;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引言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新的教育理念逐渐被广大教育工作者普遍接受与认同,很多教师都在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不断改进教学实践,努力探索一种全新的教育教学模式,旨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贯彻实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深化中小学课程改革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在中小学教育中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并进一步明确了各年级段、各学科的育人目标和教育教学任务。因此,小学教育工作者要在遵循教育规律的前提下,秉持终身学习的理念,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教育目标,努力为国家、社会培养合格人才。

1培养小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意义

学生核心素养是指其适应社会发展所具备的能力和品格,核心素养作为学生的必备素养,对学生的终身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综合表现为深厚的人文底蕴;勇于探索、敢于质疑的科学精神;善学乐学、积极向上的健康生活理念;对国家、社会、个人的责任担当和实践创新精神。培养小学生的核心素养不仅是要让他们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获取知识的能力。体现在每个具体学科的教学中就是不仅要让学生获得丰富的文化知识,还要以课堂教学为支撑点,通过了解和搜集相关的文化知识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和审美情趣。通过课堂实践促进学生的自我管理,在培养学生探究和创新精神的同时,引导学生深入生活,增强学生对社会的认识,促使学生更快地融入社会,提升其社会责任感。面对社会瞬息万变的挑战,学生只有全面发展,具备适应社会和个人终身发展的能力,才能成为现代社会合格的人才,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教学中要重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

2当前小学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虽然很多小学都已经将推行素质教育作为教学目标,但大部分教师的思维还停留在应试教育阶段,且小学高年级授课教师的关注点仍聚焦在提高学生升学率上,这与教育部分所提出的“以素质教育基本理念为根本”理念相悖。而且,由于部分小学教师对素质教育的认知不足,导致课上实践素质教育时流于形式,并没有花费精力创新教学模式,虽然打着推行素质教育的旗号,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并没有得到提升,可谓是典型的“纸上谈兵”。另外,部分地区由于教育水平稍差,学校内基础教学设施不全,导致素质教育无法顺利实施。同时,一些小学领导层闭门造车,没有借鉴或是参考其他同级学校素质教育实施的优秀经验,从而导致教师吸取不到先进的教学经验,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对其身心发展缺少帮助。以上问题都是目前小学教育管理中经常出现的情况,根本原因在于对素质教育的理解不深。

3小学教育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策略

3.1提高学生主体地位

在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往往得不到体现,导致学生出现抵触心理。这就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将教学的重心转向学生本身。例如,教师在讲授完这堂课所需掌握的内容之后,可以留出充足的课堂时间让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并且针对自己不懂的问题向老师提出疑问,让学生自主地进行学习。

3.2活动育人,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要引导学生在学习书本知识的同时,还要注重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从小学生的认知规律来看,体验式学习对于小学生来说趣味性更强,给他们的感受更加深刻。因此,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要重视开展各项活动,促进学生成长。此外,教师还可以结合学生自身的需求开展一些特色性的活动,如辩论会、演讲比赛、进入社区献爱心等活动,在活动中锻炼学生,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3.3加深对素质教育的理解

素质教育的落实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应在学校、教师等多方努力下,加强对素质教育的理解,不断完善教学管理模式。素质教育是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理论,其有着丰富的办学治学经验,认为教育思想与教育管理思想相辅相成,是不能被分开或是区别对待的,教育应与管理相结合。陶行知先生还倡导素质教育下,要以学生为主体,采用民主化态度开展教育管理工作,而坚决抵制利用教条式的管理方式约束学生,这与素质教育理念相悖,是不可取的。对此,学校领导层应多研究素质教育对教学的重要性,日常工作中要有为学生创造良好学习环境的觉悟,明确自身责任,从实际出发结合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教学管理模式,为教师消除后顾之忧,将所有精力都投入到教学中。由于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参与者之一,同时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教师应具备较高的素质,引导学生在掌握学识的同时明辨是非。在生活中教师要通过学习或是培训来提高自身的知识储备和业务能力,同时还要提高自身素质,与学生相处的过程中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做好以身示范,以德立身,起到良好的榜样作用。

结束语

總之,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且培养的要求也很高,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要紧紧围绕核心素养培养的总目标,因地、因时制宜,从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出发,因人而异制定培养目标,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和引导活动,用耐心和爱心感化学生,实现学生的转变和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高发仁.以人为本理念下的小学教育教学管理模式研究[J].中国农村教育,2019(14).

[2]谢利民.把德育教育理念融入小学教育管理之中[J].华夏教师,2019(16).

[3]赵振强.小学以人为本的学校管理策略研究[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9(11).

作者:欧陈艺

上一篇:扶贫移民学校德育管理论文下一篇:中职“电学”课堂教学论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