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龙茶产品质量安全论文

2022-07-03

湖北省今年经济作物工作指导思想是:基本稳定现有种植面积,加快品种更新改良步伐,突出标准果园和标准茶园建设,重点发展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建设大板块,培植大龙头,打造大品牌,发展大产业,全力推进产业化经营。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乌龙茶产品质量安全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乌龙茶产品质量安全论文 篇1:

福州春伦 夺花茶之冠

福州春伦茶业有限公司创建于1985年,是一家在茉莉花茶行业里产业广度和深度最大的企业。公司拥有现代化生产厂房23000平方米,员工有300多人,其中高素质的管理技术人员共30多人。年生产能力为150万公斤,年销售量达120万公斤以上,涉及茉莉花茶、绿茶等茶叶产品及深加工产业。主要生产各种“春伦”牌茉莉花茶、绿茶、铁观音、大红袍、红茶、保健茶、茶饮料、高中档礼品茶。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及港、澳、台地区,并出口至美国、俄罗斯、欧盟、东南亚、日本等国家,深受海内外消费者的喜爱。

公司之所以能实现跨越式发展,源于多年来在茶产业的发展道路上,努力夯实产品质量安全基础,辛勤耕耘,厚积薄发,坚持以推动高品质的福州茉莉花茶产业发展作为企业发展的第一要务。公司以“以诚为本、以质取信、以客为尊、茶行天下”为经营理念,立足在“好”字上下工夫,在“强”字上做文章,取得了一些成效和经验。

产品质量安全是企业生存之本。一是保证原产地产品质量。福州特殊的地理气候和土壤特性,使福州茉莉花具有特殊的鲜爽郁香品质,其香气浓郁持久清香,所产福州茉莉花茶是茶业界的正宗福州茉莉花茶。多年来,我们一直坚持福州茉莉花茶福州造,保持传统纯正清香口味,通过对历史文化的挖掘宣传,用福州茉莉花茶特有的清逸轻灵引发消费者的认同和消费。我们坚持有大家才有小家,配合市农业、质监等部门积极申报福州茉莉花茶地理标志,2008年“福州茉莉花茶”被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核准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这是一个提升产业的良好契机,在创出福州春伦茉莉花茶这一业界高端品牌的同时积极运作福州茉莉花茶这一大品牌。二是建立高标准生态基地,打造绿色品牌。现代农业的核心在生态、绿色,我们认识到,分散的小农化生产经营模式不利于产品品质的保障和提升,也不利于品牌的打造。要发展壮大,就要建设高标准茉莉花基地和茶叶基地,保证产品的质量安伞。早在1998年,春伦茶业就在闽东建立了6000多亩茶叶基地,日前,茶叶基地发展到2.7万南,绿色食品茶园8000亩,绿色茉莉花基地7000亩,在晋安区鼓岭建立了500多亩生态观光茶园。农业、质监等部门的积极帮助和指导下,春伦茶业正在进行有机茶的申报工作,开展示范性有机茶园基地建设,进一步向现代农业生产方向发展。三是走标准化的经营模式。多年来,春伦茶业努力实施产业标准化来夯实品牌化的基础,提升品牌的信誉和形象。取得了重大的进展,2001年通过ISO9001国际质量体系认证;2003年通过绿色食品(花茶、绿茶、乌龙茶)认证;2008年通过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ISO18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和HACCP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认证。积极参与国际、国内各种标准制定,2008年10月份参加了在北京举办的国际标准化组织统计方法应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ISO/TC69会议。目前企业已形成了一系列产品生产标准化、基地管理标准化、精制加工标准化、营销标准化的作规程和企业标准。企业建立了种、制、加、销、研和文化一体化、标准化的运作体系,这种农副产品走标准化的经营模式,极大提高了春伦茶叶的发展速度,每年的营业额、利润迅速提升,为创建和培育“春伦”品牌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四是实施产品战略转移,走精品化路子。自春伦茶叶创业以来来,不断摒弃落后的粗加工低效益经营模式,走精品茶路子,逐步推行标准化生产,制订从生产环境、生产过程到产品品质、加工包装贮运等一系列标准,营造一个洁净、无菌的生产环境。创建现代化产房,引进国内外现代化机器进行生产、包装,产品质量不断提升,积极打造高质量的民族品牌。在实施品牌带动过程中,以品牌扩规模,以品牌拓市场,以品牌促效益,带动茉莉花茶产业整体品质的提高。

品牌文化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石。二十年来,在消费者和各级领导的支持下,通过共同努力,创造了“春伦”福州茉莉花茶业界最高品牌之一,我们特别珍惜这来之不易的荣誉,在今后的经营中,争取创全国名牌,努力把品牌在目前的基础上做大做强。

一是立足于福州茉莉花茶原产地的品牌定位是成功的关键。福州茉莉花茶已有近千年的历史,商品化生产也有150多年了,在业界口碑极佳,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我们深刻认识到,只有福州茉莉花茶的兴盛才有春伦的兴盛。因此。春伦茶业主动承担福州茉莉花茶振兴的社会责任,积极配合农业等各部门筹办行业公会,申报地理标志和原产地保护,做好行业自律等工作。二是企业和品牌的文化内涵是品牌生命力。挖掘福州茉莉花茶文化的内涵,打造鼓山一船政文化一闽江茉莉香文化之旅,是今后我们发展的必由之路。茉莉花自古以福州最香,公司利用这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位置,在茉莉花的原产地下洋、长乐等地都建立了基地,充分发挥独特的质量优势,在各类权威的茶叶博览会及质量评选活动中不断取得佳绩,提高企业品牌知名度。同时配合相关部门利用每次推介福州产品和文化的时机,推广福州茉莉花茶这悠久的历史文化名片,从而扩大品牌的影响力。三是差异化的品牌结构是品牌取胜的法宝。茶叶是满足不同阶层消费者需要的,就需要差异化的品牌结构。进入茶叶行业的壁垒低,产品容易被模仿,各企业的产品跟进也较快。一方面我们在产品环节上要不断创新,引导消费的潮流,建立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体系。另一方面在品牌推广环节上要立足产品质量的差异化,创造品牌文化及品牌附加值的差异。四是原产地品牌的成功推介是农民增收的关键。目前,春伦茶业在福州市晋安区鼓岭建立了500多亩生态观光茶园,辐射附近万亩茶园,在城门、长乐等地建立近千亩生态茉莉花园,推介福州茉莉花茶原生态、原产地等产品产地特征,保证产品的质量,带动了3万多户农户每户直接增收800元以上。下一阶段,计划和旅游业对接,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前景不可估量。

质量安全是社会和谐的基础。企业作为产品质量安全的第一责任人,更应当责无旁贷地夯实这个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只有基础扎实了,才谈得上发展,才谈得上争创名牌,打造民族品牌。春伦有决心在省市各级各部门的关心指导下,深入组织开展“质量和安全年”的各项活动,强化“质量第一”的战略方针和经营理念,致力于倡导“品牌兴农,品牌富农”,实施名牌战略,以推动福州茉莉花茶发展为己任,宣传福州:推介花茶,为推进海峡西岸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做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系福州春伦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

作者:傅天龙

乌龙茶产品质量安全论文 篇2:

湖北2010年经济作物工作重点

湖北省今年经济作物工作指导思想是:基本稳定现有种植面积,加快品种更新改良步伐,突出标准果园和标准茶园建设,重点发展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建设大板块,培植大龙头,打造大品牌,发展大产业,全力推进产业化经营。在工作方式上努力实现三大转变,一是由过去注重抓发展、扩面积、重数量为主向优质、高效、安全转变,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果茶产业;二是由过去注重抓生产,抓环节为主向抓产业、抓龙头、抓品牌、抓市场转变;全力推进产业化经营;三是由过去注重抓生产型企业为主向抓有品牌、有市场的加工型、销售型以及外向型企业转变,培植现代企业示范典型。

工作重点是:一是全力推进优势区域板块基地建设,扎实开展标准果、茶园创建活动。全力推进品牌建设。二是把秭归脐橙、宜昌蜜桔、汉水砂梨作为湖北三大名果推出。在茶叶品牌建设上,继续指导和帮助采花毛尖、恩施玉露、武当道茶、萧氏茗茶等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研究制定武当道茶标准,全力推进武当道茶品牌的提升;帮助英山县整合打造英山云雾茶品牌。三是认真组织实施有机乌龙茶产业开发项目。把开发有机乌龙茶产业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四是突出标准化生产,推进产品质量的提高。四是突出主导产业,抓好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建设。六是突出五大技术推广,办好示范样板。七是突出抓好市场开拓。■ (湖北省果品办公室)

乌龙茶产品质量安全论文 篇3:

江元勋:生态为本,民生为先,文化为魂

海峡茶道:江总,你好!作为一名人大代表,同时又是茶企的掌门人,你如何看待代表们提出的“打造千亿福建茶产业”?

江元勋:我认为,要打造福建千亿茶产业,总体上要做到生态为本、民生为先、文化为魂,方可持续发展。

海峡茶道:请你具体阐述一下。

江元勋:首先是生态。茶自山中采,香从水底来,好山好水出好茶。青山绿水是中国梦的题中之义,有了绿水青山,才有金山银山,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其次是民生。茶是农产品,福建是茶叶之乡,六大茶类福建乌龙茶、白茶、红茶占了半壁江山,全省涉茶人口300多万,茶叶关系千千万万户家庭的生计。茶也是生活必需品,“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茶关系到大江南北、五湖四海数以亿计老百姓的日常饮食起居;第三是文化。“千载儒释道,万古山水茶”,茶文化是传统文化的必然组成部分,在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中,茶一度成为封建社会历史进程转折的导火索,与茶相关的文化瑰宝更是星汉灿烂,令人叹为观止。

海峡茶道:说起茶文化,像你所在的武夷山,就是茶与山水、茶与文化的完美结合。

江元勋:对!茶的包容性是非常强的。通过与山水旅游、传统文化等相关产业的联动互补,延长茶产业价值链,深化茶行业与其他行业的融合,不断创新产品,调整经营业态,相信福建茶产业将很快突破千亿规模。

海峡茶道:正山小种是世界红茶的鼻祖,这是中国茶人引以为豪的。据我们了解,你的先祖是正山小种的发明者。同时,正山茶业也是正山小种红茶的支柱企业、福建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你认为在实现千亿闽茶产业的过程中,正山茶业该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江元勋:我觉得不只是要打造千亿茶产业,还要更好地传播、弘扬福建和中国的红茶文化和品牌。从目前我们公司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首先就是要保持传统。

海峡茶道:您如何理解(保持传统)?

江元勋:传统是茶企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武夷山(自然)保护区桐木关是正山小种红茶的发源地,桐木关江氏从最早发明正山小种到我这一代是第24代。我本人和企业经历过红茶行业最为低迷、艰难的岁月,现在回过头看,用“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形容正山小种和正山茶业这些年的经历最恰当不过。今天的行业环境较之过去,改善良多,但是我们还是要一如既往、坚定不移地保护好、传承好正山小种的传统工艺和红茶文化。当然了,在保持传统的同时,还需要努力创新,因为创新是茶企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命门。

海峡茶道:有哪些创新举措?

江元勋:为了更好地适应市场化、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时代潮流,茶叶企业需要从产品研发、市场营销、企业管理各方面做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金骏眉”的诞生和兴起就是产品研发创新最好的例证。这些年,除了“金骏眉”,我们还先后开发了“野茶”、“骏眉红”等新品,未来我们将加大产品研发的投入力度,为消费者制作更多清香、甘甜、爽口的新红茶。此外,随着网络经济的日益兴起和与传统行业渗透、融合,我们积极应对,开拓网络营销,于2012年成立了福建普乐惠电子商务公司,并先后入驻天猫、京东等电商平台。今年,我们将继续加大电子商务的开发拓展力度,不断优化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运营,以喜闻乐见的形式把我们传统的红茶文化普及、传递到年轻的群体中,让他们感受红茶文化的魅力。

海峡茶道:文化对于茶企以至整个茶产业都是颇为重要的,这关系到软实力的建设。

江元勋:对!文化品牌是茶企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灵魂。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蔚为大观,这就决定了茶叶企业,不仅要为客户提供有口皆碑的产品,更要注重企业品牌建设,赋予产品以内涵。只有做到了内有文化内涵,外有品牌影响,企业才能在消费者的心中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才能基业长青。文化品牌建设任重道远,需要几代人的共同努力,我们目前正在探索茶叶与旅游、文化艺术等相关行业的结合、互动,以期产品内涵更丰富、品牌形象更饱满。

现在,金骏眉和正山小种红茶可以说是福建的一张名片。通过这些努力,我们希望在不久的将来,它们能走出国门,在红茶认知度更高的海外市场,为塑造国茶奠定坚实的基础,成为中国的名片。

两岸茶缘

200多年前,茶叶栽培和制茶技术从福建传人台湾。台湾茶业最先兴于北方,而后逐渐向南、向东扩展。上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主要以生产外销红茶、绿茶为主,随后逐步转变成为生产内销半发酵茶乌龙茶为主。现主要产茶县有台北、桃园、新竹、苗栗、南投、云林、嘉义、台东、花莲、宜兰等10多个县。2012年台湾有茶园面积约14,200公顷,年产量约17,310吨,出口12,815吨,进口29,268吨。

从1995年到2012年台湾茶园面积、茶叶产量逐年降低:

由于工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台湾轻工业的飞速发展和产业转型,劳动力不断转移,使得台湾茶园面积逐年缩小,产量也不断减少。但台湾茶叶为了生存与发展,不断遵循经济发展规律,进行产品结构调整,运用新型技术,探索新型营销模式,促进台湾茶叶的优质、高效发展,现已发展成为台湾特色农业经济。

台湾的茶园

闽台两地茶叶初制加工设备基本相近,但两地在茶园生产耕作机械化程度上还有很大的差距。台湾茶树栽培技术先进、机械化生产程度高,大部分茶园基本实现自动化喷灌,部分茶园铺设有供机械化采茶修剪的轨道。台湾茶园中耕、施肥、打药、灌溉、采摘、制作等农事基本为机械作业;茶园建在山区,坡地茶园内壁为石块砌成或山草绿化(以割代除),茶园梯面较宽平,茶行整齐,耕作行宽、蓬面平整,茶树生长旺盛,茶叶以机采为主;茶园运输道、主作业道均为水泥路面,便于机械作业。

台湾茶叶生产极为关注产品质量安全。茶园管理大多遵循有机茶的生产方式进行,不使用违禁物质,施用的肥料是用黄豆和蜜糖发酵的液肥、蔗渣、茶籽饼等。配合推动茶叶厂农合作体制,加强办理茶叶农药残留监测,以提供安全质量的茶叶,并辅导各级农民团体或合作社建立品牌及改善包装设计等。

台湾现有茶叶农残的检测途径主要有:一是“农业委员会农业药物毒物试验所”;二是“卫生福利部食品药物管理署”;三是私人检测机构,例如SGS。“农业委员会”及其下属机构主要负责茶青农残的检测,“卫生福利部食品药物管理署”主要负责成品茶的检测。目前台湾地区检测茶叶项目主要有重金属含量和251种农残检测,检测费用约新台币6000~8000元。台湾农药管理的依据是“台湾《农药管理法》”,农药安全标准依据“台湾《食品卫生管理法》”的规定。茶农生产的茶青及制茶厂产制的初制茶,须由抽验小组抽样进行农药残留检验,符合标准者,方列为辅导对象(帮助支持对象)。

台茶产业组织

台湾“农委会”为目前分管茶业的台湾地区最高行政机构。2000年后,台湾相关部门精简了关系,“农林厅”改隶“农委会”,改名农粮署,原“农林厅”下属单位“茶业改良场”也改隶“农委会”,至此“农粮署”与“茶业改良场”为平行单位。改制后的“农粮署”,主管台湾茶业的发展。“茶业改良场”设有文山、鱼池、台东三分场及冻顶工作站,现有职工72名、技工108名,主要从事优良品种培育、茶园管理技术、改良制茶工艺以及辅导教育工作。

台湾农政当局和农民十分重视联手合作经营,组织起运行高效的茶业合作组织。台湾农业经济合作组织包括农会、产销班、合作社以及各业务公会、协会等,对台湾茶叶生产起到推动、引领的作用。台湾农会组织为省、县(市)、乡镇市(地区)基层农会三级制,以行政区为基础、以农产业主为主体。农会的主要职责是倡导新技术、辅助教育农户、协助农产品产销等。茶叶生产合作社是由同一区域内多家从事茶叶生产的企业共同发起组织的民间互助性质社团,合作社设置理事会、监事会,理事会聘请合作社总经理,监事会监督总经理的工作。

产销班的产生是缘于台湾农场经营规模小,农业生产资源利用率低,致生产成本偏高,同时个别农场生产数量少,产品在市场的议价能力低。为突破小农制家庭农场的经营型态,协助农民扩大农场经营的规模,“农委会”于1987年开始推行“农地利用综合规划”计划,辅导邻近农民结合相同理念与兴趣者组织共同经营班,提高规模经济农地利用效率。此外,还有台湾省茶商业同业公会联合会等专门从事茶叶贸易人士组成的专业业务合作组织,这些组织在不同层面推动台湾茶产业的持续发展。

台茶启示录

台湾茶业在发展过程中也经历过三次危机与转型:一次是在上世纪60年代随着台湾轻工业的起飞,很多农村劳力到工厂工作,导致茶园荒废,随后当局组织倡导引进先进工业化技术,推行机械作业,解决劳动力问题;第二次是在上世纪70年代,随着当时发展中国家茶叶种植出口的兴起,以绿茶产销为主的台湾茶叶出口疲软,在1976年达到低谷。当时“农林厅”转向推行半发酵的乌龙茶,出口改内销,大力举办茶叶产品品质比赛,并且联合媒体宣传倡导饮茶之风气,取得巨大成功。到1986年内销茶从1975年的10%增长至84%,20年间,将台湾民众的年饮茶量从0.3公斤提升到1.03公斤;第三次危机在1990~2000年间,这次危机影响更为深远,其关键问题是茶产品质量不符合消费者需求,产销脱节。危机导致茶产业萧条,处处林立的茶行已不在,茶艺馆也渐渐消失,喝茶人口大幅流失。

如今,我们遇到的很多问题和台湾在上世纪90年代遇到的问题相似,比如茶叶市场价格的混乱、质量的参差不齐、高价位的茶叶普通消费者难以承受,成为普通民众喝茶的门槛等。现在茶叶已然不是生活必需品,如果茶叶出了问题,很可能被其它饮料等替代品代替,产业将会停滞不前。我们应当提前应对,未雨绸缪,当危机来时才能泰然处之。

2000年以来,在茶叶市场经济的高回报刺激下,催生了茶叶种植上的“掠夺”性生产方式。采用高度密植、高度矮化的栽培模式,造成茶树个体发育不良,并大量使用外源肥料、制剂,进而造成土壤酸化、板结,地力下降,环境恶化,茶叶品质严重下降等。因此,应回归理性,学习台湾茶园的高标准栽培模式,以生态保护、修复为着力点,开展茶园开垦、种植标准化、科学化,实现土地产能与光合产能的相对应,减少过量的化肥等外源生产资料的不合理使用,提高茶叶原料品质,从而提高产品质量,适应市场消费需求。同时,茶是健康饮品,在生产过程中要确保各个环节的卫生安全,就必需注重茶叶加工生产环境、过程的清洁化。要学习台湾的清洁理念与做法,建立起优美的生产环境、整洁的加工车间、丰富的茶文化内容,使每个茶叶生产单位都是一个清洁、靓丽的加工车间和茶文化的展示、传播中心。

当然,茶业的发展也离不开人才的培养。重视产区茶农文化素质与技术水平的教育培训,以科技兴茶为核心,培养具备农业专业技能及企业管理知识的茶业人才,对茶业经营者、茶农等进行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培训,近期可加大新型农民技术培训的力度。同时,积极鼓励大中专院校毕业生积极投身到茶行业中来。政府应提供更多的优惠政策和辅导工作,促进大学生创业。

此外,还应加强茶业合作组织建设,把分散的茶叶生产者组织起来,开展产前、产中、产后的系列化服务,使合作组织成为市场大军中一支强有力的队伍,推动产、销对接,实现茶农生产的效益最大化。

总之,茶产业要健康可持续发展,必须发展精制茶产业,推动茶产业与茶艺、茶文化及茶乡休闲旅游相结合,指导茶叶加工场所登录与评鉴分级,设计优质茶厂识别标志,塑造品牌优质形象,拓展市场,生产适销对路的安全、合格产品。

作者:杨巍

上一篇:电子商务会计电算化论文下一篇:卓越工程师园林专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