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料餐饮具产品质量安全论文

2022-04-22

摘要:塑料餐饮具是指由塑料高分子材料加热后经吸塑、注塑等工艺制成的、预期用餐或类似用途的一次性器具,包括一次性使用的餐盒、盘、碟、刀、叉、勺、筷、碗、杯、吸管等。随着一次性塑料餐饮具价格低、加工容易、生产效率高等特点,被广大消费者接受,市场巨大而且消费量惊人,近几年随着食品外卖市场的飞速扩大,一次性塑料餐饮具的需求量也在逐年递增。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塑料餐饮具产品质量安全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塑料餐饮具产品质量安全论文 篇1:

西藏自治区2021年塑料一次性餐饮具产品质量分析

在流通领域抽取塑料一次性餐饮具30批次,依据国家标准GB 18006.1-2009 《塑料一次性餐饮具通用技术要求》和GB 4806.7-2016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接触用塑料材料及制品》对塑料一次性餐饮具的感官要求、总迁移量、高锰酸钾消耗量、重金属(以Pb计)、脱色试验进行检测,所有检测项目均符合标准要求,说明目前市场上流通的塑料一次性餐饮具产品质量安全尚可接受。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塑料一次性餐饮具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热爱。塑料一次性餐饮具作为常用的食品接触用塑料材料及制品,它的种类与数量也日渐增加,为了达到使用效果,塑料一次性餐饮具在生产时往往加入一些添加剂等,塑料一次性餐饮具在与食品接触过程中会迁移到食品中,有可能给消费者的健康带来影响。我国在2017年新发布实施了一批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以替代或者完善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行业的产品质量安全。

1. 产品概况

塑料一次性餐饮具是指通过热塑成型加工,由一些热塑性材料或树脂加工得到的一次性餐饮具,包括一次性使用的餐盒、盘、碟、刀、叉、勺、筷子、碗、杯、罐、壶、吸管等,也包括有外托的一次性内衬餐具,但不包括无预期用餐目的或类似用途的食品包装物,如生鲜食品托盘、酸奶杯、果冻杯等。塑料一次性餐饮具是日常生活中广泛使用的一种包装容器。

2. 产品质量指标分析

本次监督抽查对塑料一次性餐饮具的两个大类指标进行检验,分别是:感官要求和理化指标,理化指标包括总迁移量、高锰酸钾消耗量、重金属(以铅计)、脱色试验。检验项目及依据见表1,其中脱色试验仅适用于添加了着色剂的产品。

2.1 感官要求

感官要求主要对抽查样品本身及其浸泡液的感官性状进行了规定,要求色泽正常,无异臭、不洁物等,浸泡液不应有浑浊、沉淀、异臭等感官性的劣变。塑料一次性餐饮具在使用时会直接接触入口食物,其对食物的感官性状有直接影响。

2.2 总迁移量

总迁移量是衡量从食品接触材料中迁移到食品中的不挥发性物质的总量。塑料一次性餐饮具在使用时会接触酸性和油脂类物质,在酸和油液体浸泡后会溶出不挥发性物质,溶出的物质若超出一定量,这些过多量的不挥发性物质被人体吸收,长期积累会对人体的健康造成伤害。所以要控制塑料一次性餐饮具中有毒有害物质的过量添加和劣质材料的使用。

2.3 高锰酸钾消耗量

高锰酸钾消耗量是指可以迁移溶到食品中的有机物质从而被人体直接吸收造成危害,测试原理是用蒸馏水浸泡所测样品,所有容易溶出的有机小分子物质会溶解在水里,形成混合液。该混合液用强氧化性高锰酸钾溶液进行滴定,有机小分子物质会全部被氧化,而水则不会参与化学反应,通过高锰酸钾的消耗量,表示可溶出有机物质含量。

高锰酸钾消耗量超标的原因有溶剂残留、表层油墨、粘合剂、薄膜的添加剂游离析出等,这就要求软包装企业在生产前加强对原料的检验,在生产中加强对工艺的控制,生产后对出厂严格控制,才能有合格的软包装产品供给社会。

2.4 重金属(以铅计)

重金属(以铅计)指的是一类金属,包括铅铬镉汞等重金属,重金属(以铅计)指测定结果中所有重金属的量都折算成铅的量来表示。这个项目测定的是样品中重金属的总量。如果塑料一次性餐饮具中含有过量的重金属,比如铅、汞、砷等,人们在用餐时使用了塑料一次性餐饮具,过量的重金属摄入人体,会引发各种病症,严重的导致死亡。

2.5 脱色试验

脱色试验仅适用于添加了着色剂的产品,考察食品接触材料在遇到酒、油、酸性物质等情况下的脱色情况。从而检控塑料一次性餐饮具中着色剂的牢固情况,可以直观反映生产工艺的合格与否。

3. 抽查结果分析

本次抽查产品30批次,合格30批次,合格率为100%。

3.1 产品大类抽检结果分析

塑料一次性餐饮具产品共抽检30批次,所检项目全部合格,其中生产领域0批次,流通领域30批次,基本覆盖了西藏有代表性的销售企业。抽检产品检测项目包括感官要求、总迁移量、高锰酸钾消耗量、重金属(以Pb计)、脱色试验。

3.2 各地市抽检结果分析,见表2

3.3 不同领域抽检结果分析

本次抽检的30批次塑料一次性餐饮具产品中,生产领域0批次,流通領域30批次,所有检测项目均符合塑料一次性餐饮具产品标准要求。

3.4 不合格项目统计分析

本次抽检的30批次塑料一次性餐饮具产品,所检测的项目均符合塑料一次性餐饮具产品标准要求,没有不合格的情况出现。

4. 质量现状分析

4.1 总体分析

2021年塑料一次性餐饮具产品工作计划抽查30批次,实际共抽查30批次。经过检测分析,30批次产品中所检测的指标均符合塑料一次性餐饮具产品标准要求。

4.2 质量问题原因分析

2021年抽查的30批次塑料一次性餐饮具。经过检测分析,30批次的塑料一次性餐饮具所有检测项目均达到国家标准GB 18006.1-2009 《塑料一次性餐饮具通用技术要求》和GB 4806.7-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接触用塑料材料及制品》的指标要求。总体来说,行业整体质量状况较好,产品的合格率较高。但塑料一次性餐饮具仍可能存在以下问题:

① 本次监督抽查不能保证未抽到产品的产品质量,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

② 树脂或其他热塑性材料作为塑料一次性餐饮具的原材料,是影响塑料一次性餐饮具质量的重要因素,应引起高度重视。还要防止塑料一次性餐饮具在生产过程中大量有毒有害物质的残留。

5. 消费指南

为了消费者的健康,避免受到塑料一次性餐饮具中有毒有害物质的影响,建议消费者在购买和使用塑料一次性餐饮具产品时,注意以下几点:

① 选择购买正规企业生产的合格产品。

② 在选购产品时,尽量选择不添加或少添加着色剂类的塑料餐饮具,少选择颜色鲜艳的塑料一次性餐饮具。

③ 塑料一次性餐饮具不得重复使用。

作者:辛双阳 纪高锋

塑料餐饮具产品质量安全论文 篇2:

塑料餐饮具总体产业状况及质量分析

摘 要:塑料餐饮具是指由塑料高分子材料加热后经吸塑、注塑等工艺制成的、预期用餐或类似用途的一次性器具,包括一次性使用的餐盒、盘、碟、刀、叉、勺、筷、碗、杯、吸管等。随着一次性塑料餐饮具价格低、加工容易、生产效率高等特点,被广大消费者接受,市场巨大而且消费量惊人,近几年随着食品外卖市场的飞速扩大,一次性塑料餐饮具的需求量也在逐年递增。对这类产品总体行业状况及质量分析尤其重要。

关键词:塑料餐具;产业状况;质量分析

一、塑料餐饮具产品行业概况

一次性塑料餐饮具材质多种多样,按材质分为热塑性树脂制品、淀粉基塑料、植物纤维塑料、其他覆塑类等多种类别,比较常见的包括聚丙烯(PP)材质、聚乙烯(PE)材质、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材质、聚苯乙烯(PS)材质等。按照降解性能可以分为非降解餐饮具和可降解餐饮具。一次性塑料餐饮具产品出现在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对人们的健康具有重要的影响。一次性塑料餐饮具能够广泛满足消费者的日常用餐需求,它与传统的玻璃、陶瓷、竹木以及金属类餐饮具相比较,具有加工容易、生产效率高、生产成本低、款式多样、色彩丰富、质量轻、不易破碎、部分材料还可以回收再利用等优点,被广大消费者接受,市场巨大而且消费量惊人,我国对此类产品实行生产许可制度,目前全国生产一次性餐饮具产品的企业大约2000余家,主要分布在广东、浙江、山东、江苏、四川、河北等地,市场集中度较高,以广东省数量最多,约占全国发证企业数量的20%,其次是浙江、山东、江苏、四川、河北,发证企业的数量在全国占比60%左右。从企业规模来看,大中型企业很少,小微企业众多。

二、产品质量安全状况分析

由于一次性塑料餐饮具具有价格低、质量轻、使用方便,以及外形外观色彩斑斓、美丽、免洗等优点,在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繁,用量也比较大,其产品质量也直接影响到人们的身体健康。

目前,生产企业需持证经营并定期接受监管部门的监督抽查以保证产品质量合格,由于该类产品生产门槛很低,市场上存在较多“三无”餐具,即无证照。“三无”餐具脱离了监管,而且无良企业会使用回收塑料加工生产一次性塑料餐饮具,回收塑料的来源不明,会掺杂各类非食品的废弃塑料甚至医疗塑料垃圾,在回收造粒的过程中会加入大量的化学物质进行洗料,并可能会使用颜料来遮盖杂质,这种餐具一旦使用它喝果汁、热饮或热菜,会加大有害物质迁出的风险,从而对人体造成危害。据资料显示,一次性塑料餐饮具发生过“黑餐盒”事件,不法企业使用废塑料和荧光增白剂生产餐盒,造成产品质量无法保证。目前,一次性塑料餐饮具产品存在的主要质量问题:第一,卫生性能存在较大问题,主要是产品的总迁移量超标;第二,产品使用性能差、负重不合格、容积偏差大、有渗漏现象。

三、存在的风险隐患及风险趋势分析

塑料餐饮具产品风险来源主要有产品本身风险和過程风险,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总迁移量、邻苯二甲酸酯迁移量、高锰酸钾消耗量、油酸酰胺迁移量、芥酸酰胺迁移量和标签标识,其各自的风险来源及危害如下。

1、总迁移量风险来源及危害程度分析

总迁移量项目是考核样品在使用过程中,接触水、醋、酒、油等物质时,可能析出的不挥发物的量,这些物质可能是低分子量的添加剂或无机填充物如碳酸钙、滑石粉等非食品物质。GB 4806.7-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接触用塑料材料及制品》卫生标准中规定总迁移量要求是≤10 mg/dm2,总迁移量超标会导致一次性塑料餐饮具在使用中过量迁移到食品中一些非食品的物质,人体过多吸收这些物质将有害健康,此外迁移物质还会直接影响食品的色、香、味等食用质量。

2、邻苯二甲酸酯迁移量风险来源及危害程度分析

塑化剂学名邻苯二甲酸酯,一般也称增塑剂。增塑剂是工业上被广泛使用的高分子材料助剂,在塑料加工中添加这种物质,可以使其柔韧性增强,容易加工,可合法用于工业用途。但不能被添加在食物中,甚至不允许使用在食品包装上。

某些塑化剂的分子结构类似荷尔蒙,被称为"环境荷尔蒙",若长期食用可能引起生殖系统异常、甚至造成畸胎、癌症的危险。环境荷尔蒙系指外在因素干扰生物体内分泌的化学物质。在环境中残留的微量此类化合物,经由食物链进入体内,形成假性荷尔蒙,传送假性化学讯号,并影响本身体内荷尔蒙含量,进而干扰内分泌之原本机制,会造成内分泌失调。

3、高锰酸钾消耗量风险来源及危害程度分析

食品包装材料可能含有一些对人体有毒有害的成分,比如油料、树脂、颜料、增塑剂、稀释剂及其他助剂。这些成分的含量如果过高,就会污染食品,进而被人体摄入。长时间摄入这类物质,可能就会对身体造成伤害。高锰酸钾消耗量的测定,就是要看看包装材料中含有的这些有毒有害成分的含量是多少,是不是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4、油酸酰胺迁移量风险来源及危害程度分析

油酸酰胺,主要用于润滑剂和防黏剂。可用于聚苯乙烯、聚丙烯及聚酰胺的润滑和薄膜防黏,以改善注塑成型中的加工操作性能,而且还具有抗静电效果,减少灰尘在制品表面的吸附。油酸酰胺属于低毒物质,被人体摄入后会产生一定危害。

5、芥酸酰胺迁移量风险来源及危害程度分析

芥酸酰胺作为芥酸的重要衍生物,是一种应用范围广泛的优良精细化工产品。由于它具有较高的熔点和良好的热稳定性(在273℃下稳定),因而主要用作各种塑料、树脂的抗粘剂和滑爽剂,挤塑薄膜的优良润滑剂和抗静电剂。主要用作CPP、BOPP、LDPE、LLDPE、EVA、PVC、PVDF、PVDC、PU和茂金属聚乙烯等塑料的爽滑剂和防粘剂,能显著降低制品(薄膜或片材)表面的动态和静态摩擦系数,提高易加工性和包装作业效率。

6、标签标识风险来源及危害程度分析

标签标识作为消费者购买和使用产品时对产品信息进行了解的最重要途径,其标注是否规范完整显得尤为重要。一些非法生产商并不具备生产资质,生产条件更达不到许可证要求,为了逃避监管,其产品无任何标签标识信息,不符合GB 4806.1-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通用安全要求》、4806.7-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接触用塑料材料及制品》、《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的相关规定,这种产品的生产原料来源不明,恶意使用添加剂,产品质量得不到保证,严重影响消费者的健康。另外,标签标识信息缺失,如无生产日期、无符合性声明、未明示使用注意事项、使用环境、使用温度等会导致消费者使用不当带来伤害。

7、生产过程风险

生产过程中风险分别为原料验收、工艺条件、成品验收等大环节产生,成品的合格原材料是重中之重,但是在整个生产过程也必须控制好,如果过程出现问题,也会导致产品质量不合格。

塑料餐饮具产品近几年在国家监督抽查结果合格率较高,虽然合格率一直较高,但是由于产品本身使用量巨大,在整个日常生活领域到处可见,因此产品质量应该引起足够重视,在对产品常规监督抽查的基础上,应加强餐饮具产品的风险监测工作,查摆风险,确保餐饮具产品质量安全。同时加强在生产过程中的风险控制,保证原料、过程全过程安全。

作者简介:

郝盼盼(1982-),女(汉族),河北省石家庄市人,工程师。

作者:郝盼盼

塑料餐饮具产品质量安全论文 篇3:

我国二季度经济指标明显改善

我国二季度经济指标明显改善

国新办不久前就上半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举行发布会,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刘爱华表示,上半年中国经济先降后升,主要指标恢复性增长,经济运行稳步复苏。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初步核算,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45661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下降1.6%。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下降6.8%,二季度增长3.2%。

二季度经济增长由负转正,主要指标恢复性增长,经济运行稳步复苏,充分彰显了我国经济的强大韧性和显著制度优势。

供给侧指标回升迅猛。在全产业链复工复产的作用下,供给侧指标回升迅猛。三大产业生产水平和产能利用率同步回升,特别是工业生产开始步入常态化水平。二季度3.9%的农业(种植业)增加值增速、4.4%的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1.9%的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速,表明企业和各类商场市场正在逐步实现全面复工复产复商复市,供给侧复苏态势已基本稳定。

内需逐步回暖。在助企纾困和激发市场活力规模性政策的作用下,内需逐步回暖,降幅明显收窄。外贸外资好于预期。在稳外贸、稳外资、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等政策的作用下,外贸外资明显好于预期。二季度出口额连续3个月正增长、使用外资连续3个月正增长、外汇储备规模连续3个月上升。我国稳定住了外贸基本盘,抵御住了疫情和外部环境恶化的多重冲击,正在于变局之中开新局。

市场运行内生动力显现。在供求两端稳步回升的作用下,经济增长由负转正,供需对接比较顺畅。6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5%,处于温和上涨区间,表明宏观经济供需对接较为顺畅,总供给与总需求基本平衡,国民经济循环的断点和堵点得到较好疏通。企业利润和收益率持续回升。5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由4月份同比下降4.3%转为增长6.0%,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利润率为6.82%,比4月份提高1.15个百分点。这些数据说明,国内市场正步入良性循环,市场运行的内生动力开始全面复苏。

经济活跃度持续提升。在经济恢复性增长的同时,新动能保持强劲支撑作用,经济活跃度持续提升。一是以数字经济为核心的无接触经济在疫情期间得到全面发展;二是战略性新兴产业逆势增长,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同期增长2.9%,规模以上高技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速分别为4.7%、4.0%和3.8%;三是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由负转正,上半年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6.3%,而一季度为下降12.1%。

据工信部运行监测协调局局长黄利斌透露,国家统计局和工信部中小企业生产运行建设平台调查数据显示,中小企业呈现回暖态势,进入二季度以来中小企业的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均由负转正,其中营业收入4月份和5月份分别增长了8.6%和3%,利润总额分别增长了14.9%和14.1%。

17部门发文健全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制度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等17个部门共同印发《关于健全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制度的若干意见》。《意见》聚焦落准、落细、落实,既提出了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突出问题的具体措施,又对加大财税支持、优化服务体系、保护中小企业合法权益等方面进行了制度设计,同时对完善基础性制度、压实地方政府责任提出了要求,共从7方面提出了25条具体措施。

要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公正公平对待中小企业,破除不合理门槛和限制,实现大中小企业和各种所有制经济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全面落实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完善审查流程和标准,建立健全公平竞争审查投诉、公示、抽查制度。加强和改进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执法,维护市场竞争秩序。

此外,减少监管事项,简化办事流程,推广全程网上办、引导帮办,全面推行信用监管和“互联网+监管”改革。推进分级分类、跨部门联合监管,加强和规范事中事后监管,落实和完善包容审慎监管,避免对中小企业采取简单粗暴处理措施,对“一刀切”行为严肃查处。

《意见》从完善和优化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合法权益保护制度到强化组织领导制度等方面提出一系列要求,着重从推动建立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长效机制上发力。

《意见》明确,要构建保护中小企业及企业家合法财产权制度。坚决保护中小企业及企业家合法财产权,依法惩治侵犯中小企业投资者、管理者和从业人员合法权益的违法犯罪行为。严格按照法定程序采取查封、扣押、冻结等措施,依法严格区分违法所得、其他涉案财产与合法财产,严格区分企业法人财产与股东个人财产,严格区分涉案人员个人财产与家庭成员财产。建立涉政府产权纠纷治理长效机制。出台并落实《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从源头遏制拖欠问题。

《意见》要求,健全中小企业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法律法规和政策,建立健全惩罚性赔偿制度,提高法定赔偿额。实施中小企业知识产权战略推进工程,加强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发展区建设,强化专利导航工作机制,完善支持中小企业开发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和产品的政策,提升中小企业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知识產权能力。优化中小企业知识产权维权机制,建设一批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构建知识产权纠纷多元化解决机制,强化中小企业知识产权信息公共服务,推进知识产权纠纷仲裁调解工作。提高知识产权审查效率,减轻中小企业申请和维持知识产权的费用负担。

此外,《意见》强调,要完善中小企业维权救济制度。构建统一的政务咨询投诉举报平台,畅通中小企业表达诉求渠道,完善咨询投诉举报处理程序和督办考核机制。探索建立中小企业公益诉讼制度、国际维权服务机制。鼓励法律服务机构开展小微企业法律咨询公益服务。建立健全中小企业应急救援救济机制,帮助中小企业应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等不可抗力事件。

发改委:扎实推进塑料污染治理工作

日前,国家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农业农村部、商务部、文化和旅游部、市场监管总局、供销合作总社联合发布《关于扎实推进塑料污染治理工作的通知》。

通知要求狠抓以下重点领域推进落实:

(一)加强对禁止生产销售塑料制品的监督检查。各地市场监管部门要开展塑料制品质量监督检查,依法查处生产、销售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超薄塑料购物袋和厚度小于0.01毫米的聚乙烯农用地膜等行为;按照《意见》规定的禁限期限,对纳入淘汰类产品目录的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一次性塑料棉签、含塑料微珠日化产品等开展执法工作。各地工业和信息化部门要会同相关部门按照当地政府部署要求,组织对辖区内涉及生产淘汰类塑料制品的企业进行产能摸排,引导相关企业及时做好生产调整等工作。

(二)加强对零售餐饮等领域禁限塑的监督管理。各地商务等部门要按照《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要求,结合当地政府工作安排,加强对商品零售场所、外卖服务、各类展会活动等停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等的监督管理。各地商务、市场监管部门要按照当地政府部署要求,推动集贸市场建立购物袋集中购销制度,进一步规范集贸市场塑料购物袋的销售和使用。各地文化和旅游等部门要按照当地政府部署要求,加强景区景点餐饮服务禁限塑的监督管理。各地要结合实际,明确餐饮行业禁限塑的具体监管部门并加强监督管理,引导督促相关企业做好產品替代并按照《意见》规定期限停止使用一次性塑料吸管和一次性塑料餐具。

(三)推进农膜治理。各地农业农村部门要加强与供销合作社协作,组织开展以旧换新、经营主体上交、专业化组织回收等,推进农膜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试点,推进农膜回收示范县建设,健全废旧农膜回收利用体系。各地农业农村部门要会同相关部门对市场销售的农膜加强抽检抽查,将厚度小于0.01毫米的聚乙烯农用地膜、违规用于农田覆盖的包装类塑料薄膜等纳入农资打假行动。

(四)规范塑料废弃物收集和处置。各地住房城乡建设部门要结合实施生活垃圾分类,加大塑料废弃物分类收集和处理力度,推动将分拣成本高、不宜资源化利用的低值塑料废弃物进入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进行能源化利用,减少塑料垃圾的填埋量。

(五)开展塑料垃圾专项清理。各地住房城乡建设部门要会同相关部门按时完成已排查出的规模较大的生活垃圾非正规堆放点整治任务。各地农业农村部门要组织开展农田残留地膜清理整治。沿海地区生态环境部门要牵头组织开展清洁海滩等行动。

通知指出,8月底前,各地要对照该通知要求,启动商场超市、集贸市场、餐饮行业等重点领域禁限塑推进情况专项执法检查。年底前,生态环境部、发展改革委将会同各相关部门开展塑料污染治理督促检查联合专项行动,对各地实施方案制定、工作推进和监督执法情况进行部委联合督查,联合专项行动方案另行印发;视情将联合专项行动发现的塑料污染治理相关突出问题纳入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范畴,强化督查问责。

海南省重点行业和场所率先禁塑

海南省自8月1日起,各级党政机关单位、事业单位、大型国有企业等单位食堂,主要旅游景区、大型超市、大型商场、学校、医院等行业和场所进入“禁塑”试点实施阶段。12月起,海南省将全面禁塑。禁塑开始以后,上述行业和场所禁止生产、销售和使用列入《海南省禁止生产销售使用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制品名录(第一批)》的塑料膜袋、餐具等2大类8小类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制品。

海南试点禁塑工作分为准备、实施、评估考核三阶段进行。其中,今年4月-7月为准备阶段,8月-11月为实施阶段,12月为评估考核阶段。今年上半年,部分试点单位已提前开展禁塑工作,逐步使用替代品。

截至6月30日,海南省共有4家企业形成全生物降解塑料膜袋类制品产能约1.21万吨/年,到年底能有6家企业形成全生物降解塑料制品膜袋类制品产能约3.2万吨/年。餐饮具类制品方面,从8月份开始省内6家企业陆续可形成部分全生物降解材料餐饮具产能,年底有望形成餐饮具替代产能约1.1万吨/年。

据观察,海口市超市已从8月1日开始向消费者提供全生物降解薄膜袋,与传统塑料袋相比,新型袋手感偏软,可承装物品重量区别不大。

目前,海南省禁塑工作管理平台已开始运行,对进入市场的全生物降解塑料制品生产企业信息和产品信息纳入平台管理,实现全流程可追溯,推动市场监管执法信息化。目前该平台共有63家企业注册,29类产品完成报备程序,18个产品正在使用电子监管码,系统已记录到209条电子监管码扫码验证信息。

“禁塑”是海南自贸区(港)建设12个先导性项目之一。海南省一次性塑料袋年消耗量约4万吨、一次性塑料餐具约2.5万吨,共计约6.5万吨。

《农用薄膜管理办法》:农膜纳入全链条监管

近日,农业农村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生态环境部、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印发了《农用薄膜管理办法》。《办法》遵循全链条监督管理的思路,构建了覆盖农用薄膜生产、销售、使用、回收等环节的监管体系。

为了便于农用薄膜产品追溯和市场监管,《办法》对生产者、销售者、使用者在相关环节的行为作出明确规定。生产者应当执行农用薄膜相关标准,在产品上添加企业标识,标明推荐使用时间,建立出厂销售记录制度。销售者应当依法查验农用薄膜产品的包装、标签、质量检验合格证,不得采购和销售未达到强制性国家标准的农用薄膜,不得将非农用薄膜销售给农用薄膜使用者,依法建立销售台账。使用者应当按照产品标签标注的期限使用农用薄膜,生产企业、专业合作社等使用者应当依法建立农用薄膜使用记录。

回收责任是如何确定的?《办法》规定:使用者应当在使用期限到期前捡拾田间的非全生物降解农用薄膜废弃物,交至回收网点或回收工作者,不得随意弃置、掩埋或者焚烧;生产者、销售者、回收网点、废旧农用薄膜回收再利用企业或其他组织等应当开展合作,采取多种方式,建立健全农用薄膜回收利用体系,推动废旧农用薄膜回收、处理和再利用。

为激励各方参与农用薄膜回收,完善回收利用的措施,《办法》提出,鼓励研发、推广农用薄膜回收技术与机械,因地制宜、多措并举开展废旧农膜回收再利用;鼓励和支持生产、使用全生物降解农用薄膜;支持废旧农用薄膜再利用企业按照规定,享受用地、用电、用水、信贷、税收等优惠政策,扶持从事废旧农用薄膜再利用的社会化服务组织和企业。

京津冀回收利用产值将破9000亿元

近日,工信部发布《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工业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协同转型提升计划(2020-2022年)》,加快推进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工业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协同转型升级,提升区域资源利用效率,培育绿色新动能,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

《计划》提出,目标到2022年,区域年综合利用工业固废量8亿吨,主要再生资源回收利用量达到1.5亿吨,产业总产值突破9000亿元,形成30个特色鲜明的产业集聚区,建设50个产业创新中心,培育100家创新型骨干企业。區域协同机制较为完善,基本形成大宗集聚、绿色高值、协同高效的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发展新格局。

在推动废旧高分子材料高效利用方面,《计划》提出,落实废旧轮胎、废塑料行业规范条件,建设一批旧轮胎翻新、精细胶粉制备、再生塑料造粒等项目,在河北定州、山东济南、河南焦作、山西平遥等地培育一批加工利用龙头企业。加强废纸及纸基快递包装物回收利用,以天津、北京、河北、山东等地为重点,建设3至5个大型区域废纸分拣加工中心和废纸仓储物流交易中心,打造区域废纸回收利用产业集群。

直接接触食品的包材将全覆盖检查

近日市场监管总局组织起草了《食品相关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并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食品相关产品是用于食品的包装材料、容器、洗涤剂、消毒剂和用于食品生产经营的工具、设备。根据《管理办法》规定,我国将依据风险评估结果,对食品相关产品实施分类管理,建立科学的食品相关产品质量安全监督建管理体系。

《管理办法》规定,依据风险评估结果,对食品相关产品实施分类管理。具体包括:对直接接触食品的包装材料等具有较高风险的食品相关产品,按照国家有关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的规定实施告知承诺审批,获得许可后实施全覆盖例行检查;对其他食品相关产品直接实施监督检查。

《管理办法》提出的食品相关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体系设计构想是:首先,厘清各环节相对人主体及其责任。包括食品相关产品生产经营企业、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同时厘清各主体应当承担的责任,即食品相关产品生产经营企业的主体责任和市场监督管理部门的监管责任。

其次,加强食品相关产品质量安全过程和行为监管。食品相关产品质量安全涉及原料、生产、加工、销售、使用等各个环节,某一个或几个部分出现问题,都会影响到产品的质量安全。而传统的以终产品检验为监管手段的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治理体系的需要。

再次,遵照材质制定科学的技术规范,一方面它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准绳,另一方面作为监管部门实施全程监管的标尺。在以信息化建设为依托的基础上,建立有效的食品相关产品监督管理机制,实施以书面审查为主体的监督检查体系,推进食品安全领域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最后,坚持共治共享。生产经营者自觉履行主体责任,政府部门依法加强监管,公众积极参与社会监督,形成各方各尽其责、齐抓共管、合力共治的工作格局。

上一篇:药品监管行政问责的法治论文下一篇:中学田径运动之生命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