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育督导

2022-09-11

一、课改形式化需要教育督学作为推手

新课改实行几年来, 已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课程改革到了实质性阶段后, 仍存在形式化操作倾向。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的表现。

1. 备课、教学环节。

在备课上, 部分教师由过去备详案转变为课改模式下“填鸭式”的简案;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关注的是让学生分组讨论, 进行合作探究。讨论的问题价值不大, 学生无法深入文本, 讨论成了虚假的繁荣;在集体备课方面, 部分备课组的“集体备课”已经变为应付学校的检查。

2. 学校管理环节。

学校领导的频繁更替使学校管理很难保持长期性和稳定性。在教育行政化管理的影响下, 学校的大部分工作基本停留在应付上级名目繁多的检查上。教师只会在低层面上重复自己的工作, 学校领导很少有时间来抓教学, 就更谈不上学校的内涵、特色发展。同时, 由于办学条件差, 课改需要的硬件投入不足, 无法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督学”是教育督导的基本任务。督学的任务是对学校教育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和指导。主要是要检查学校是否具备了基本的办学条件和检查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新课改已进入诊断阶段, 教育督导工作需要深入学校, 帮助校长开展工作, 组织教师培训、帮助教师熟悉课程和改进教学。督学要走进新课改, 研究课改, 总结课改经验, 形成课改模式, 为学校的课程改革提出意见和提供依据。同时, 要做一个课改的践行者和指导者。教育督学如何使学校在新课改的大环境下实现由形式化向内涵化、特色化发展, 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建立督导学校的机制, 促进新课程改革的深化。素质教育以德育为核心。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 提高德育的实效性是当前德育工作的重点。为此, 加强政治课、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改革和研究, 落实德育的主导地位;强调学科渗透, 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以活动为载体, 加强仪式教育, 对学生进行精神感召。

(2) 抓教学常规管理, 确保课改教学质量。不断落实行督导制度, 定期与不定期全体行政干部对课改年级督教, 主要进行听课、评课、情况了解与反馈等。教务处加强教学常规管理, 落实行政督教制, 定期与不定期组织全体行政干部对课改年级督教, 深入一线听课、评课、情况了解与反馈等, 发现问题及时研究解决。

(3) 转变教师听课、评课的形式。在学校大力推行课堂教学模式与评价形式, 与新时期课改要求相一致, 达到及时、随地、高效等特征, 要不断督促教师课堂教学创新, 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

(4) 施行教师备课改革。各年级教研组需要施行备课责任制, 将课程每单元内容拆分之后分配给每个教师组, 专人来负责这一章节的备课。教师单人与组里经过反复磨合与修改之后, 然后汇集起教研组的整体教案, 形成了全校的年级教案, 然后根据实际教学情况与教师教学情况来进行分配, 实现教学资源共享;教师教学实行领导抽查, 随时听课制度, 保证教师教学质量, 让教师及时反馈, 不断改进教学观念与行为, 实现质的飞跃。

3. 促进学校教师队伍专业化的发展, 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建设一支师德业务兼备、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是实现课程改革目标的关键。学校都很重视教师队伍素质建设, 开展了诸多教师在职继续教育的工作。通过骨干教师培训以及网络远程培训的方式, 提升了多数教师对新课程的认识;新课程专家为新课程的实施提供了理论支持与专业引专业完善。然而, 从各学科年度工作报告中不难发现, 培训注重对教师课改理念的传授, 其培训方式以讲座、报告和讲授的形式为主, 而鲜有探究式的学习和案例分析式的培训;仅仅以讲座、报告、讲授、阅读等作为为教师专业发展的路径, 忽视了教师的主体性, 往往使得培训效果不佳, 需要针对教师的年龄、教龄、学历层次、地域差异等个人条件“因材施教”, 凭借有指导性的讨论和研讨, 使之在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专业素养的提升。

挖掘教师合作的资源, 促进教师之间优势互补, 合作互动中共同成长, 建设合作教师文化。督学要为一线教师实施新课程提供直接指导;让优秀教师走出课堂, 为广大教师更新教育观念起着示范引领作用;征集教师教育教学论文, 使教师不但具有教学实践能力, 还具有总结反思能力;通过示范课的开展, 给教师创造相互交流的平台, 不断促进教师自我成长。

二、课改“软实力”需要教育督政作为支撑

新课改所需硬件配套设施匮乏是农村中学普遍存在的问题。目前, 农村中学大都没有足够的办公经费, 没有完善的硬件设施。初中图书馆的书籍也是东拼西凑组建起来的没有专门的管理。教具和音体美器材更是少之又少。因为学校根本没有足够的经费用于购买硬件设备, 只能等上级主管部门的发放, 即使发放了设备, 那也是杯水车薪, 少之又少, 根本不能适应新课改的需求。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新课程改革所需硬件得不到提升, 课改形式化倾向将会越来越明显。走出课改“深水区”, 做好教育督政将是强有力的保障。督政, 就是督促政府对教育依法进行经费投入, 监督政府对国家制定的教育法规、出台的教育政策是否执行, 是否执行到位, 更重要的是教育政策的执行力问题。因此, 教育督政应切实地为课改学校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 建立督导政府机制, 营造全社会重视、关心新课改的氛围。

为促进新课程改革快速发展, 教育督导部门需要对督政的对象和内容、实施督政的形式及督政评估结果使用作了明确的规定, 构建镇级政府教育工作的督导评估制度。有了制度和经费的保障, 就需要做好落实工作。教育督政需要将各级政府与学校新课程改革结合起来。从政策、资金、科研、基建、师资方面加大对学校的扶持, 促进城乡资源的优化配置。

2. 加大农村教育投入, 改善办学条件。

要加大宣传力度, 通过媒体广泛宣传新课改的重要意义, 提高社会大众对新课改的认识, 取得政府和社会的支持。国家应建立专项课改经费, 加大对农村中小学教育的投入和扶持力度, 缩小城乡教育差距, 促进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市县教育行政部门应多关注农村教育的发展, 增加办公经费, 为学校添加相应的配套设备, 改善办学条件。学校要建立相应的课程资源管理制度, 为教师发展创造条件, 杜绝无效性的资源浪费。

三、课改“内涵化”需要督政与督学相结合

新课程改革的转型迫切需要教育督政与教育督学有机结合起来。学校的发展水平往往是通过综合办学水平体现出来的。对学校的督导评估是最直接的督学行为, 学校的办学水平是受办学条件制约的, 没有必要的条件保障, 学校是很难实现教育目标的。督政工作做到位了, 就能促进促进政府加大对教育的扶持力度, 为学校办学质量的提高奠定物质基础;督学工作做好了, 学校才能赢得社会的认可和支持, 发挥教育的社会效应, 为教育自身创造良好的大环境。

4.县级督导机构、镇级督导机构与学校督导部门相结合。在“以县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下, 县在“普九”和提高义务教育方面负有主要责任。县级督导的重点必然在县区内各种学校, 要检查他们贯彻教育方针, 实施素质教育, 提高教育质量的状况。县级督导机构当然也要了解乡政府、村民委员会对学校教育的支持情况, 督促他们支持学校办学。县级督导机构的重点必然放在“督学”方面。县镇校督导机构, 相互协作, 共同配合, 就可以使“督政”和“督学”很好地结合起来, 以推进新课程改革内涵化发展。

2.教育督政与督学应以督学为主, 督政为辅。随着农村义务教育保障机制改革实施以来, 督政工作力求建议政府在新课改工作方面投入了更多的资金, 基本保证了教师培训、资料购置等新课改方面的经费开支;特别是在教师培训方面, 坚持“先培训, 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原则, 采取专家辅导讲座、依托各种项目等方法, 开展了全员培训, 狠抓了教师的继续教育;积极总结推广新课改实验经验, 编辑印发了新课改方面的论文集;送教下乡, 开展了行之有效的教研支持活动。这些工作的开展, 不仅为新课改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也为新课改实施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有力地推进了新课程的实施。

摘要:新课程背景下的教育督导在服务教育、服务学校上发挥作用, 就需要做到督政与督学相结合, “教”与“督”、“督”与“导”相结合, 帮助学校解决办学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 促进区域教育协调、均衡发展和提高基础教育办学水平。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教育督导,督政,督学

参考文献

[1] 《教育督导学》作者, 苏君阳.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日期:2012-2-1 ISBN:9787303125012字数:342000页码:296版.

[2] 《教育督导理论与实践》作者:山东省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页数:350出版:山东人民出版社ISBN.

[3] 《督政督学有机结合》作者, 蔡立新.

上一篇:零售连锁超市物流配送现状及对策研究下一篇:浅论建筑施工中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