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市场竞争方式管理论文

2022-04-25

摘要:从国内外公共体育场馆管理动向出发,结合我国公共体育场馆目前所面临的主要瓶颈问题进行详细分析,并从国外体育场馆管理模式对我国公共体育场馆管理改革带来的启发中,进一步提出我国公共体育场馆管理改革推进发展的新策略。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体育市场竞争方式管理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体育市场竞争方式管理论文 篇1:

体育产业市场化管理方式探究

【摘要】 体育产业的市场化管理方式是促进体育产业快速有效发展的重要保障。本文在分析体育产业的内涵的基础上,尝试探索体育产业的市场化管理的内容、原则和要求。

【关键词】 体育产业 市场化 管理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体育对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越来越重要。体育以自身的经济价值和潜在的商业市场效应越来越得到社会的重视,并逐步走向具有社会主义特色的产业化发展道路。同时,体育产业自身建设与发展也必须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

一、体育产业的内涵

体育产业和其他产业一样,是整个国民产业的一部分。由于体育带有浓厚的服务性质,所以涉及到更多无形的精神活动,对体育产品理解上的差别,导致了体育理论界对体育产业的内涵有不同的见解:有的认为体育产业是一个体育结合性的服务体系,因此,它包含体育产品业、体育建筑业、场馆服务业,竞赛宣传业、体育传媒和转播业等方面;还有的是将各行各业将产业界定为有形的物质产品和无形的体育服务,并把体育产业分为体育主体产业和体育相关产业两大类。所谓主体产业指体育竞赛表演、体育健身和体育娱乐等,体育相关产业是指体育服装、体育器材、体育场馆、媒体传播和体育出版等等。作为产业,它必须遵循供需规律和价值规律进行市场竞争。

二、我国体育产业的特点

1、体育产业是第三产业中的一个特殊性产业

我国建国后一直将体育视为“上层建筑”,是纯消费的公益事业,由政府管理和投资,所以不研究体育的投入与产出,也不研究体育产业的发展规律。经济体制改革和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发展,给体育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1985年在国务院批准的《国民生产总值计算方案》中,明确地将体育产业列入第三产业,而在199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中,更是提出要“以产业化为方向,建立充满活力的第三产业自我发展机制”,并要使第三产业中“福利型、公益型、事业型单位向经营型、盈利型转变,使之成为自主经营的企业”。被列为第三产业后,体育服务业得到兴起,体育产品得到极大的开发,各种体育经营活动日渐频繁。各竞赛项目俱乐部的成立、运营,体育彩票的发行等,体育产业获得了空前发展。

只有将体育产品投入市场才能产生相当的经济价值。这是现代体育自身发展的必然选择。体育产业是第三产业中的一个特殊产业,具有面向大众的公益性要求。体育产品与其他产品一样,都要经过生产、销售、经营和需求的过程,必然要与其他经济体系相联系。有的体育产品,从产品本身性能来讲它可能还是第二产业甚至第一产业属性,这种客观的相互交叉、渗透是由体育产业本身的特殊性决定的。因此体育产业也可以称为复合性产业。

2、体育产业具有文化性

体育产业不仅具有商业性,同时也具有文化性、健身性和娱乐性的特点。有的体育产品可以增进文化素养;有的可以振奋民族精神;有的可以促进精神文明建设;有的可以培养人的意志、自信自尊和促进个人全面发展;还能促进交流增进团结等文化功能。所以体育产业是提高国民整体素质的一项很重要的文化产业。

3、体育产业的健身性、娱乐性和休闲性

体育产业的有形产品和无形产品及开展的种种体育活动,均能起到强身健体、减轻压力、愉悦身心,培养意志的作用。由于现代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生产方式的变革和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在关注提高生活质量的情况下,人们的科学健身意识也引起了更多的关注。所以,体育产业以商品形式进入市场后,向社会提供了大众化、知识化、多样化的健身、娱乐和休闲服务,满足了人们发展的需求。

4、功能的多元化

体育产业的核心是体育产品,不论从哪一个角度看,体育产业的产品都显得丰富多彩。按属性体育产品可分为有形产品和无形产品两大类。有形产品是人用肉眼能看到、手能触摸到的产品、物品。如体育场馆、体育器材、体育服装、体育建筑、体育设备以及其他有形的体育用品,为了满足不同人群的需要又具有各种不同的规格,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和消费者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体育产品又跟随市场不断发展和变化。无形产品指没有具体物体的体育精神产品,它们以特有的活动形式向人们提供各种体育服务市场。如体育冠名权、标志权、电视转播权、商务特许权、成果转让、体育康复等。

三、体育产业的市场化管理的内涵

从世界体育发展看,体育事业要进一步发展,单靠政府投入和管理是不够的,也会因此失去经济依托而限制体育事业的发展。由此可见,体育的管理方式必须改变,要从福利型、事业型向产业化经营的方向转化,将体育产业生产的产品投入市场。

体育产业产品价格主要是由成本费用、市场需求和竞争因素等决定的,因此,要确定合理的商品价格,必须充分了解生产成本,市场需求形势和竞争状况等因素。在一般情况下,产品成本高,市场竞争强,产品价格就会高,为了获取好的经营效果,经营者就要有一整套严密的适用市场经济的管理策略。同时,体育产业中的体育场馆、健身娱乐体育以及竞技体育的市场化管理内容也各有差异。

1、体育场馆的市场化管理

体育场馆是一个经济活动的实体,它向消费者提供体育锻炼、体育休闲娱乐和观赏的场所并收取费用。这种场所就成为了商品。国外的许多体育场馆的运作模式,都是通过多种资源开发和有效经营来获取利润的,在经营过程中,体育场馆已成为了商品为消费者提供体育服务。当然并不是所有体育场馆都能获得同样的价值,它还要由服务项目的特性来决定。因此,体育场馆面向市场、走向市场,要遵循这样一些管理原则:(1)以体育为主,多种经营,鼓励企业赞助体育,为社会提供多种多样的体育服务;(2)经营体育主业,兼营副业,提高体育资源的利用率,尽量实现体育场馆的合理配置;(3)面向社会,挖掘场馆潜力,积极向经营型转化,参与体育市场竞争,坚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有机结合;(4)对无形资产的开发与管理,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应政策法规而有序的进行;(5)提高员工整体素质,通过企业化经营、专业化管理和社会化服务,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经济效益。

2、健身娱乐体育的市场化管理

健身娱乐体育是体育产业经营的一个支柱产业,从经营形式来说,它可分为商业型、服务型和附属型的体育俱乐部。

(1)健身娱乐体育市场化管理内容和方法。按照消费者的需求不同,将健身娱乐体育经营范围分成若干经营单位,然后按各单位不同特点做好市场选择进行经营活动。一是服务型健身和娱乐体育俱乐部的经营。这种类型的俱乐部是纯社会服务性质,一般由政府谋划,企业、个人投资建立,对群众开放,不以赢利为目的,是向消费者免费或少量收费的健身娱乐服务。主要有:心理健康咨询,提供心理健康处方,提高生活质量;协助社区开展多样性体育活动;提供简单而易操作的体育器材,供广大群众应用;组织观看欣赏体育活动和比赛;提供价位低的广播、报刊杂志电影。

二是商业型健身娱乐体育俱乐部的管理。这类俱乐部基本上是企业或私人出资建立的全方位、多功能的体育健身娱乐服务体系。它为消费者提供优质的体育服务,消费价格相对也高。这类俱乐部的服务由于健身功能的拓宽,改变了传统意义上健身俱乐部的服务方式,使它向着生理、心理和适应环境的整体性健身服务方向转化。这已成为健身服务类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是单位体育俱乐部的经营。这类体育俱乐部基本上是由学校、厂矿、企事业单位、医院等组织的体育健身团队。参与的对象都是学生、职工和社区居民,一般由单位自己管理,健身器材廉价而简单,通常都免费或少量收费。这种类似“服务中心”的俱乐部尽管经济效益不高,但参与的人数较多,对全民健身和娱乐具有较高价值,应该受到政府的扶持。

(2)市场化管理的要求:作为体育俱乐部,不管是服务性的还是商业性的都要实行规范化管理;要坚持政府和社会合办的原则。政府要严格调控并鼓励社会和私人投资兴办健身俱乐部,尽量为消费者提供技术辅导。群众性的体育健身俱乐部,如学校、社区、医院的体育俱乐部坚持面向大众,实现低价或免费提供健身娱乐服务。场地器材要始终保持良好状态,符合安全要求,要有事故预防措施,凡有条件的体育俱乐部都应为消费者提供安全保障措施和人身保险业务。

3、竞技体育俱乐部的经营管理

(1)竞技体育俱乐部市场化管理内容。竞技体育俱乐部是高水平的体育产业,它以竞技赛事及赛事所提供的相关物质基础作为商品进入市场,向人们提供观赏、娱乐和休闲服务,同时俱乐部获取相当的利润。其经营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竞技项目,运动员的水平,与大众传媒的相互影响(转播权销售),门票销售以及企业赞助,广告销售,体育项目的文化市场等。

(2)竞技体育俱乐部市场化管理的基本原则包括以下五个方面。一是竞技体育俱乐部是在政府体育行政部门监管下的基层体育组织。二是运动俱乐部的运动员与俱乐部实行合同制,双方都要按合同规定履行合同。三是参赛队可以对门票、赞助费、彩票等收入进行分账。政府、比赛场馆也按一定比例分成,体育俱乐部也可以进行体育竞赛以外的经营活动,但必须经有关部门批准注册,将其收入应用于俱乐部的发展所需。四是提高服务质量。在市场竞争中,体育产品质量和体育服务质量是决定体育企业能否生存和发展的关键。竞技体育作为产业进入市场后,管理要走向规范,要制定相应的服务标准。其中包括体育有形产品服务标准和无形产品服务标准。五是培养和引进体育产业管理人才。我国体育产业经营起步较晚,经营管理人才十分缺乏。因此,可以培养引进其他产业管理人才和管理干部来进行体育产业务的经营管理,以适应日益发展的体育产业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张岩:论体育产业与体育产业内涵两者的关系[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2(2).

[2] 钟天朗:体育经营管理——理论与实务[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3] 吴超林、杨晓生:体育产业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实习编辑:唐石泉)

作者:彭长锦

体育市场竞争方式管理论文 篇2:

公共体育场馆管理改革创新发展研究

摘 要:从国内外公共体育场馆管理动向出发,结合我国公共体育场馆目前所面临的主要瓶颈问题进行详细分析,并从国外体育场馆管理模式对我国公共体育场馆管理改革带来的启发中,进一步提出我国公共体育场馆管理改革推进发展的新策略。

关键词:公共体育场馆;管理体制;管理改革;创新发展

引言

公共体育场馆是用以满足民众强生、健身以及运动竞技等娱乐和竞赛需求的公共体育配套设施齐全的场所,其建设资金主要是以政府财政拨款方式实现的。随着公共体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我国公共体育场馆在公共服務职能的推动下规模和数量呈现不断增大的趋势,然而,近年来公共体育场馆日益暴露出的闲置和使用效率不高等问题较为突出,不仅限制了公共体育场馆的发展,而且充分暴露出我国公共体育场馆管理方面的存在的缺陷。如何实现公共体育场馆的公共服务,提高场馆的有效使用率,加快创新管理改革势在必行。

一、国内外公共体育场馆管理动向

1.国外公共体育场馆管理模式

美国政府对公共体育场馆实行差异化的管理方式,对于大型的体育场馆政府和地方共同承担服务职责和管理经营,并引进市场竞争机制,实施政府和非营利组织共同合作的模式以满足公共体育场馆的公共服务。第一,对于闲置的公共体育场馆采用出租或出售的方式以提高其使用效率。第二,运用现代管理制度管理公共体育场馆。第三,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公共体育场馆资产管理监督机制。第四,引入评价体系较为完善的第三方评估机构,评估公共体育场馆的运行情况。

英国政府是公共体育场馆的主要公共服务提供者,中央政府部门机构、地方、事业、企业等组织是公共体育场馆的管理主体,其资源来源于公共资金,并受政府监督。第一,允许公共体育场馆依据资金预算规划,对体育场馆资产进行科学配置。第二,公共体育场馆可根据自身的发展情况自主选择具体的运营管理方式。第三,政府通过与企业社会组织的购买购买合同,将公共体育场馆的产权直接转让给非公企业。第四,政府部门定期编制财务报表,公开透明地反映公共体育场馆的资产情况,并制定完善的公共体育场馆资产管理监督、预算管理、社会监督机制和相关的法案来约束公共体育场馆的资产管理行为。

美英两国公共体育场馆的管理模式分析得出,首先,美英两国公共体育场馆运营管理都以市场化的行为为主要特征。其次,美国公共体育场馆管理模式多样灵活,管理方式创新点较多。再次,公共体育场馆资产管理模式都与预算管理机制相结合。最后,公共体育场馆管理都建立了严格的内外监控相结合的双重监管体制。

2.国内公共体育场馆管理模式

我国公共体育场馆是以国有资产方式提供具有公益性与经营性的体育服务类准的公共产品,但其公益性与经营性的划分标准存在着很多的争议。目前,我国公共体育场馆大部分由体育行政部门管理,学校体育场馆由教育部门管理,管理模式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可分为政府、行政部门、法人以及私人管理等形式。因此,完善公共体育场馆运营管理体制改革,引进现代企业市场机制,建立场馆的企业化制度,推进公共体育场馆改制,以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方式和市场化途径以及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转变公共体育场馆管理体系,是适应国际化发展趋势的总体思路。国内学者在公共体育场馆管理运营和绩效评价等方面的研究已取得了成果,并得到采纳和运用于公共体育场馆的科学化管理过程中。然而,在改革的具体方式、服务管理理论等领域都没有取得突破,改革的创新机制还需要进一步的推进。

二、公共体育场馆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奥运会、亚运会、大运会的带动,我国公共体育场馆迎来了新一轮的发展,从而加速了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因此公共体育场馆管理应于公共管理改革相结合来促进对公共体育场馆管理研究的新视角。当前公共体育场馆管理中主要存在以下几点不足。

1.公共体育场馆利用效率递减

城市大型的体育赛事拉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但同时在赛事之后也造成了更多的公共体育场馆闲置所造成的资源浪费维问题严重。如何有效利用资源让闲置的公共体育场发货其应有的社会经济效益是场馆管理中的核心问题。将城市文化和经济发展之间的联系与公共体育场馆的管理相结合,不断地探索场馆运行与经济关系规律,是当前政府管理公共体育场馆决策科学性的具体表现。第一,公共体育场馆多样化管理体系不足,普遍的场馆建设只是满足体育竞技的暂时需要,不利于再次建造的条件。第二,公共体育场馆协调管理功能不完善,与休闲、娱乐、商业服务等其他服务功能之间的处理不得当,使得场馆的使用率降低。

2.公共体育场馆管理体制改革不完善

面向市场化的公共体育场馆管理机制不健全,是公共体育场馆难以满足全面建设等需求的主要问题,为了进一步推动体育场馆快速高效的发展,急需对公共体育场馆管理体制进行改革。不断地转变服务质理念,引进先进的现代化管理方式,实现现代企业管理模式,将管理权与经营权有效分离,不断改革管理制度、改进内部管理、创新管理策略是公共体育场馆改革中的重点。

3.公共体育场馆相关的政策法规部健全

在公共体育场馆的管理方面政府已经颁布了一系列的政策,但其政策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然而对于场馆的持续管理政策却较为缺乏,尤其是在资金扶持政策方面相关的法律体系仍然不健全,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公共体育场馆的后续发展,加之现有的政策规章已经无法适应现代化体育场馆的管理策略,另外,管理不规范和管理水平较低以及与管理相关的监督措施不健全,急需大力提高公共体育场馆管理体制,以不断满足公共体育场馆的物质文化需求。

三、公共体育场馆管理的策略新探

1. 健全管理政策,积极引导公共体育场馆后续发展

管理体制与管理策略是公共体育场馆发展的动力,管理体制改革是体育场馆的重要制度保障。公共体育场馆的后续发展需要完善的管理政策的扶持,这就府应联合其他有关部门为体育场馆的发展争取有利的政策支持,在场馆的拨款、土需要政府及相关管理部门在税收、财政、等方面制定健全的政策体制给予大力支持。并积极发挥社会力量融资促进场馆的后续建设与课持续经营。

2. 转变管理理念, 不断拓展管理方式,走多样化发展道路

公共体育场馆要实现多种经营的管理模式,就需要不断地转变管理的思路,发展相关产业链,将体育商场、体育服装、体育文化用品等产业结合,拓展信息化的管理模式,走多樣化的管理道路,主要是采用引进市场化的管理策略。在管理中逐渐形成服务型的管理理念,将人性化管理与市场发展的竞争机制有效进行对接,并运用现代先进的科学的管理方法,从而让公共体育场馆呈现化出欣欣向荣的繁荣景象,以带动经济的发展。

3. 协调沟通管理,形成多样化的市场运营模式

通过不断完善场馆与周边政府、学校、媒体、消费者之间的关系,进行有效的管理沟通,形成多样化的市场营销策略,以推进公共体育场馆的发展。管理沟通策略有利于公共体育场馆与周边的环境统一协调,从而激发消费者的购买力,不断满足顾客对公共体育产品的价值认可度,增加管理体制的完善和服务意识的完善,从而提高公共体育场馆的现实使用效率。

3.完善管理评价指标体系,有效促进场馆的监督措施的落实

公共体育场馆的指标是否完善关系到体育场馆的可持续发展,目前已经出台了相关的评价政策,但具体的管理公共评价指标还有待进一步完善。首先应从管理的绩效评价目标入手,制度完善的评估方略。其次应该从体育场馆运营管理研究出发,探索管理体制的深层次改革,并建立相关的管理制度监督策略,从而促进公共体育场馆的管理完善。

结语

我国公共体育场馆管理体制多样化模式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现象并存,目前场馆管理政策的改革措施不到位,面临着未来体育场馆管理改革的创新发展的重大挑战。因此积极探索管理改革策略、场馆管理的扶持政策已经成为管理的当务之急。(作者单位:华师附属航天龙城小学)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研究室科教文卫司,国家体委政策法规司. 体育经济政策研究[M]. 北京: 人民体育出版社, 1997: 90- 101.

[2] 李艳丽.国外公共服务机构资产管理及其对我国公共体育场馆改革的启示[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4(8):6-11.

[3] 谭建湘、周良君、陈华.国内公共体育场馆运营管理研究述评[J]. 体育学刊,2013(9)43-47.

[4] 徐文强、 陈元欣、张洪武、王健.我国公共体育场馆经营现状及管理体制改革研究[J].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7(3):1-6.

作者:蔡洁

体育市场竞争方式管理论文 篇3:

高校体育场馆财务管理风险分析及对策研究

摘要: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以G大学体育场馆财务管理为例进行研究,分析得出,高校体育场馆在预算管理、有偿服务定价机制、第三方移动支付风险、绩效分配管理等方面存在财务管理风险,并对以上财务管理风险提出相关对策,以期为降低高校体育场馆财务管理风险提供些许帮助。

关键词:高校体育场馆财务管理;风险;对策

一、研究目的

随着高校体育场馆运营业务的不断发展,其中有频繁的资金和资产往来,高校体育场馆“准”公共体育资源的属性决定了高校体育场馆的运营不以盈利为目的,而是服务学校、兼顾公众,成本补偿的原则。但由于当前高校体育场馆的财务管理水平不高,资金与资产安全管理面临着更多的风险挑战。因此,加强高校体育场馆财务管理风险防范能力不仅提高资金和资产的利用率,还能保障资产资金的安全,从而确保高校体育场馆财务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促进体育事业有序发展。本文通过进一步研究,分析高校体育场馆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高校体育场馆财务管理风险防范对策。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高校体育场馆财务管理风险。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通过中国知网、图书馆等信息资源,查阅了近10年关于“高校体育场馆运营财务管理”“高校财务预算”“高校绩效工资”为主题的相關文献,并进行综合筛选、归纳总结本课题所涉及的研究前沿,分析本研究所要解决的问题,作为本次研究的主要参考依据。

2.专家访谈法

对部分高校体育场馆管理专家和G大学体育场馆管理人员、财务处相关人员进行访谈,其访谈内容主要针对高校体育场馆财务管理风险分析与防范措施,并对其访谈内容进行整理分析。

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

以《政府会计制度》、高校财务管理风险文献有关内容与结论为理论依据,结合G大学体育场馆财务管理实践,对论点进行分析论证。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高校体育场馆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1.缺乏规范性的预算管理

高校体育场馆预算管理是为了规范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而展开的财务活动,是高校体育场馆在近阶段发展和规划的体现,高校体育场馆预算由收入预算和支出预算组成。做好预算管理工作能够加强高校体育场馆的财务管理效率,实现高校体育场馆内部各项工作的协调发展。但调研发现,目前高校体育场馆预算管理在预算编制、执行、调整、评价等环节存在缺乏规范性的问题。在预算编制方面,大多数高校体育场馆预算编制方法不够合理,容易忽略场馆设施使用年限对维修费用支出的影响及学校临时“行政”用场、市场竞争等对场馆收入造成不确定性因素的考虑,且预算编制往往过于粗放,仅凭经验和历史数据,缺乏科学量化分析。在预算执行、调整方面,预算执行过程缺乏监督,预算调整、追加随意性现象比较严重。忽略了高校体育场馆经营收入渠道对收入预算额度的补偿,在行政化思想的影响下,管理人员在使用资金方面缺少权责意识与预算控制观念,导致财务管理制度不完善,缺乏有效的绩效管理机制,弱化了预算管理制度的执行力。在预算评价方面,评价考核过于简单,片面注重考核体育场馆年度收入预算的完成情况,很少把收入结构、运营管理成本支出、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是否达到最佳结合等因素纳入到评价考核指标体系中。

2.缺乏科学、合理的有偿服务定价机制

高校体育场馆服务社会属于公益事业,不应以盈利为目的,其定价要以市场供求及其运营成本为基础,遵循成本补偿原则,受到政府定价管理部门的监管。锻炼人群的差异、场馆性质的不同、经营方式的多样、设施损耗的加速、安全责任的归属是影响高校体育场馆定价的重要因素。但大多数高校对其定价多以本校体育场馆管理模式与校外体育场馆收费价格标准为主要参考因素,对其他影响定价的重要因素考虑不足。另一方面,在高校体育场馆管理成本中,学校体育教学成本与对外开放运营成本很难进行有效划分,有偿服务从校内行政型管理过渡到面向社会的经营性服务管理缺乏定价经验,其定价机制也并不完善,进一步增加了高校体育场馆定价的复杂性。以上问题的叠加,导致科学、合理的有偿服务定价的缺失,势必会增加高校体育场馆供求关系在调节资源配置方向上的风险。

3.缺乏强烈的第三方移动支付风险防范意识

在收支两条线管理模式下,高校体育场馆创收的每一分钱都需要上缴学校指定账户,安全、快捷高效的收费方式对于高校体育场馆收费质量提升有着重要影响。近年来,伴随移动支付领域的迅速发展,在现金、POS机收费、银行汇款缴纳等传统支付方式的基础上,新增支付方式和支付种类众多,如微信支付、支付宝支付等第三方移动支付平台。相对于传统支付方式成熟的风险防范管理意识而言,高校体育场馆在利用第三方移动支付方式带来的快捷与便利的同时,存在第三方移动支付平台法律风险、网络安全建设及防范技术风险、移动支付客户信息及隐私安全等风险防范意识薄弱的问题。

4.缺乏有效的绩效分配管理

高校体育场馆服务社会职能属性的不断发展,体育场馆管理部门具有自身相对独立财务的现象越来越常态化,而在人员岗位管理上,不仅需要对在编在岗正式职工的协调与激励管理,还需要在平衡运营成本的基础上对临聘人员进行招聘与合理使用。绩效工资的机制设计,其本质在于提升事业单位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因此,最大程度地调动工作人员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个人的潜能转变成效率至关重要。但研究发现,高校体育场馆管理部门绩效分配管理多数存在在编在岗正式职工薪酬结构不合理,对服务社会时段的劳务付出缺乏补偿机制或劳务发放标准不合理、办法不规范,临聘人员岗位晋升不顺畅、激励方法手段单一、考核绩效机制不完善等问题。

(二)高校体育场馆财务管理风险的控制

1.规范预算编制工作,强化预算执行管控

高校体育场馆预算管理不仅仅是场馆管理部门的工作,更需要在财务部门的指导下,各职能部门共同参与进来,将高校体育场馆发展目标层层分解,然后下达、执行,建立起一个完整的预算组织體系。基于此,在预算编制方面,管理者应力求完整全面的预算编制,编制原则兼顾全面性、稳妥性、效益性、重点性。编制要求真实准确、科学规范、公正透明、及时明晰,理顺预算编制流程,完善基础信息,为预算编制提供准确依据,规范预算编制方法,细化编制内容。在执行、监督及评价方面,对预算管理的审计可以说是贯穿整个预算流程的,但是外部的约束力始终是有限的,而且不能保证实时进行监督。因此,执行过程中的约束控制才是确保预算管理能否发挥作用的根本保障。所以,管理人员在加强引导相关工作人员的预算控制意识的基础上,还要规范的执行各项预算,严格执行预算,加强预算管理监督力度,并建立预算考评机制,明确责任,对预算完成情况进行分析。

2.科学定价机制,正确处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关系

高校体育场馆的收费定价,需要以经济学原理为基础,根据成本补偿原则,考虑各方面影响因素,既要保证学校正常的体育教学训练,又发挥体育场馆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可采用目标利润定价法与区分需求定价法相结合,既在考虑不同体育场馆运营成本的基础之上,根据目标收益率的高低来确定价格,同时根据不同对象,采取差异化价格,对在校教职工和学生,实行无偿开放或象征性收费;对社会需求,则应有偿开放,但定价不能高于当地私人健身场所的定价标准。

3.增强移动支付风险防范意识,提高移动支付风险管理防范能力

高校财务部门在使用第三方移动支付方式收费管理过程中,要切实重视并做好数据安全维护工作。使用第三方移动支付,数据安全可靠性至关重要。因此,场馆管理人员应取得本校网络中心、财务部门的技术支持,定期对数据储存设备及数据系统进行维护,对于指定的财务专用操作系统及移动软件系统,要实时更新病毒库,采用先进信息技术手段做好信息保密和防火墙等安全防护,密码设置由专人负责,定时定期做好对财务系统硬件维护及存储数据保密及安全存放工作。

4.创新岗位管理机制,实现不同编制类型人员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的融合

科学设置岗位,针对不同编制类型的工作人员,引进岗位竞争机制,确保物尽其用、人尽其才,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对相同岗位,打破不同编制类型采用不同绩效考核机制的传统办法,使绩效考核及岗位管理工作得以有效融合,实现绩效考核与岗位管理的共同发展。量化考核指标,合理设置考核流程,减少人为因素对考核结果的影响。同时,提高绩效考核工作人员职业素养,适应改革创新的新形势。培训相关业务理论知识,熟悉各岗位工作实际,善于研究和解决绩效考核中出现的新问题,在考核过程中做到客观公正,并建立沟通和反馈机制,使考核者和被考核者能够及时沟通和交流,让被考核者认识到自己的差距和不足的同时,对考核指标和考核办法提出建设性意见,从而提高绩效考核水平,让绩效考核真正起到激励作用。

四、结束语

高校体育场馆运营取得不断的发展,而高校体育场馆财务管理需要安全、科学、规范的风险防范措施,安全有效的财务管理是高校体育场馆运营管理的重要保障。只有在实践中不断规范、完善和创新发展高校体育场馆财务管理,才能更好的明确高校体育场馆职能属性的定位,更好的发挥财务管理对高校体育场馆运营保驾护航的引领作用。

参考文献:

[1]王会宗,李佳薇.基于经济学原理的高校体育场馆合理定价研究[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15,28 (01):50-55.

[2]黄伟红.绩效工资背景下高校后勤精细化管理路径[J].天津商务职业学院学报,2016,4 (04):52-55.

[3]周婧.高校预算管理研究与实践[D].江苏大学,2016.

[4]丁洪飞,刘琴.在高校收费管理中运用第三方移动支付平台的安全风险防控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9,22 (24):46-47.

[5]李贝丽.当前事业单位员工绩效考核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以M事业单位为例[J].中国市场,2020 (11):120+126.

作者:吴俊杰 曹涛

上一篇:动因理论分析市场营销论文下一篇:营销稽查工作电力营销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