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经济财政本质论文

2022-04-19

摘要:一般认为,私人产品只能由私人提供,公共产品只能由政府提供,这一分析结论所包含的政策含义往往导致公共产品供给决策绝对化和“一刀切”的倾向,把许多行业和商品纳入公共产品范畴由政府垄断性供给,由此导致资源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率较低。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市场经济财政本质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市场经济财政本质论文 篇1:

我国体育产业财政投融资体制问题探讨

摘要:在体育产业市场经济中,体育产业财政投融资具有动态的内涵界定和独特的功能定位。良好的财政投融资体制能将体育产业市场和投资者的优势很好地结合起来,对体育产业经济效益的提高作出贡献。?文章在论述我国体育产业财政投融资的内涵界定、基本特征与功能定位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体育产业财政投融资体制滞后的原因,提出了完善我国体育产业财政投融资体制的若干对策,为构建新型的体育产业财政投融资体制提供参考。

关键词:体育产业;财政投融资;体制;对策

Key words: sport industry; financial investment and financial; system; countermeasure

体育产业在我国经济发展和建设中,已经构成了一个独具特色的产业门类, 成为我国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并带动了其他相关产业的蓬勃发展。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国家为了弥补市场资源配置的不足,调整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产业结构,特别是促进基础体育产业和新兴体育产业的发展,每年都需要进行相当数量的基本建设投资。而这些投资仅仅依靠集中体育产业企业的部分税后利润和资源收益预算结余是远远不够的,因而需要通过构建有效的体育产业财政投融资机制,来补充我国体育产业财政投资来源的缺口,投向符合国家体育产业规划、具有宏观体育经济效益的体育产业和项目。但由于我国的体育产业财政投融资制度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缺乏规范的理论指导和经验借鉴,因而在实际运作中存在诸多缺陷,而要有效地矫正这些缺陷,就必须按照市场经济财政投融资的全新理论和基本定位,以构建和完善新型的体育产业财政投融资机制。

1 体育产业财政投融资的内涵界定、基本特征与功能定位分析

1.1 体育产业财政投资的内涵界定

在体育产业市场经济中,体育产业财政投融资具有动态的内涵界定和独特的功能定位。只有界定清体育产业财政投融资的内涵、基本特征与功能定位,才能识别现行体育产业财政投融资体制的发展规律,明确体育产业财政投融资体制研究的范围、对象、目标,才能为有序高效的体育产业财政投融资体制的建立提出中肯适用的对策建议,是研究体育产业财政投融资体制对体育产业支持的理论基石和起点。为此,我们认为对体育产业财政投融资内涵的界定,应当从动态发展的角度出发,从运作主体、活动范围、特征和运作方式等方面加以理解。因此,我们将体育产业财政投融资的内涵界定为:体育产业财政投融资,是政府为了实现其特定政策目标,以信用方式直接或间接投融资而产生的资金筹集使用活动,它反映了以国家为主体,按照信用原则,利用金融形式参与一部分社会产品分配形成的特定的财政分配关系,在本质上属于国家财政分配的范畴。在这里,体育产业财政投融资的运作主体是政府,无论是其融资活动,还是投资运作,都是由政府部门按照其政策意图来展开;运作客体是部分社会资金,政府通过有偿的手段来筹集,并将按照政府特定的政策目标,主要以资本金、政策性长期贷款、周转金等方式开展资金运用业务;其运作范围既区别公共财政内的收支活动,又不同于银行的一般金融活动,而是由不同时期政府的特定政策目标所确定。

1.2 体育产业财政投融资的基本特征

(1)有偿性是体育产业财政投融资的基本特征。相对于公共财政预算的无偿性,体育产业财政投融资在资金运用上,要求收回资本金以及相应的利息;(2)体育产业财政投融资具有准公共性。体育产业财政投融资的资金投向通常是按照国家经济发展规划和体育产业政策目标,投资于基础设施、基础体育产业和重点体育产业等具有准公性产品领域,不仅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而且也能创造一定的经济效益;(3)体育产业财政投融资具有鲜明的政策性。体育产业财政投融资运作是一种政府为主体的政策性金融活动。其主要目标是实现政府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政策,它区别于一般金融活动的赢利性,主要追求社会效益和宏观经济效益。体育产业财政投融资既不同于财政预算内的一种支出,体育产业财政投资主要向非经营性领域,一般不具有增值性要求。而体育产业财政投融资更强调投资的商业性,其投资对象主要是具有外部效益和一定盈利能力的基础设施、基础体育产业以及国有体育企业资本金的投入等;体育产业财政投融资只能是固定资产投资性资金,主要用于形成固定资产的投资。

1.3 体育产业财政投融资的功能定位

健全的体育产业财政投融资机制运作,主要具有以下功能:(1)集聚与组织功能。体育产业财政投融资运作机制通过多种融资手段广泛地吸收社会闲散资金,将其转化为投资,起到组织和调集社会闲散资金的作用,实现资源配置的基本要求;(2)生长和促进功能。健全的体育产业财政投融资运作机制能够促进和推动体育科技进步,充分利用体育科技资源对物质体育资源的替代,使社会产出中含有更多的体育科技要素,促使社会体育产业资源在一个更高的层次和水平上实现合理配置,在我国政府的体育产业政策引导下,体育产业资源一定能够实现其应有的经济价值,并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驶入我国“十一五”经济发展的快车道;(3)扩散和辐射功能。有选择地将资金投入到重点体育产业和部门,使之得到超常发展,进而影响关联体育产业及其他产业的变化和发展。而当资源相对配置于具有较强变动效应的体育产业时,尽管与其相关联的产业资源投入没有得到直接增量,然而通过市场需求的剌激,从而获得投资增长的动力,进而诱导资源的流入,导致整个国民经济更大的增长效应。

以政府为主体的体育产业财政投融资运作机制不仅具有上述投融资的一种功能,而且在运作中体现着鲜明的政策性,成为现代体育产业市场经济中政府配置资源、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纵观各国体育产业财政投融资成功的运作经验,可以将体育产业财政投融资的基本功能概括为:第1,矫正市场失灵。建立和发展包括体育产业财政投融资制度、运作机制和体制改革在的体育产业财政投融资体系。体育产业财政投融资制度是指各相关主体之间在调节资金的供给和需求、以及由此带动的生产要素的流动和配置(或在金融资产交易)的过程中一系列被制定出来的规则、习惯、守法程度和约定的行为伦理理道德规范。体育产业财政投融资运作机制是指在调节资金的供给与需求、生产要素的流动与配置的过程中,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地作用于各相关经济主体的融资行为,以达到有序高效融资目的的作用机理。它既包括作为配置资源基础手段的融资行为和市场机制交叉的部分,又包括为克服市场机制的盲目性和滞后性所需的融资行为和宏观调控交叉的部分。体育产业财政投融资体制是关于体育产业资金的融通、投入、运作与监管等活动的制度安排,是各种关联要素有机结合的系统结构。它是体育产业投融资政策与制度组织化的体现,也是体育产业投融资活动的经济组织者或组织安排,包括投融资机构体制和投融资形式体制,体现的是相互之间的责权利的配置关系,在某种程度上与组织类似。由此不难看出体育产业财政投融资制度、运作机制和体制改革之间的区别和联系。积极发挥体育产业财政投融资体系的各种运作功能,按照政府的政策意图配置和调节社会投资,是政府矫正市场失灵的有效途径;第2,调控体育产业导向。政府通过财政投融资机制把社会资金筹集起来,用优惠和倾斜的条件引导各投资主体的资金投向体育产业领域;第3,协调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体育产业财政投融资的政策性直接体现着政府的财政政策意图,是财政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财政投融资的信用性决定了它又是整个社会信用体系的组成部分。因此,体育产业财政投融资在客观上成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的重要结合部;第4,熨平体育产业经济周期性的波动。当宏观体育产业经济出现过热时,运用体育产业财政投融资机制集中社会闲散资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投资总量的膨胀;而当体育产业经济处于萧条或通货紧缩时,可以通过增加财政投融资的资金运用,剌激社会有效需求。

2 我国体育产业财政投融资体制滞后的原因

由于我国缺乏体育产业财政投融资体制的运作理论和实际经验,财政活动又是长期处于计划经济体制之中,因而无论在理论认识上,还是在实际操作方面,目前体育产业财政投融资体制都处于十分不成熟的状态,严重滞后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其他方面。

2.1 体育产业财政投融资缺乏必要的运作制度

投融资制度既是人类适应外界环境的结果,又随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尽管从长期来看,不同社会制度中的体育产业财政投融资制度安排和投融资制度结构可能趋于一致,或向一致的方向发展。但从短期来看,由于体育产业财政投融资制度具有时间和地点的特殊性,由于各社会初始条件和假定条件的不同,不同社会中最有效率的体育产业财政投融资制度安排是不一样的。由于我国的体育产业财政投融资制度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缺乏必要的法律和政策规范,无论是业务的开展、投资方向的选择,还是管理机构的确定、运行机制的构建,均处于探索之中,从而导致现行体育产业财政投融资行为的随意性和失范性现象相当普遍。由于我国金融资源的稀缺,再假定各相关经济主体在给定条件下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那么无论体育产业市场是否完善都可能发生损人利己的交易行为。为了避免这种行为的发生就需要设立一套约束人们行为的、以减少人们的效益摩擦、提高稀有缺资源的利用效率的正式制度——规则。因此,社会转型期的我国体育产业财政投融资运作制度的构建运行,是一条全新之路,既不唯计划,也不唯市场,既要保持体育产业的持续进行,也要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总体改革协调并进。因此,观念更新、制度变迁、职能转变、结构改革、机制优化和目标整合是我国体育产业财政投融资运作制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2.2 体育产业财政投融资运作机构职能混乱

在目前体育产业财政投融资的运作体系中,不仅缺乏统一的财政投融资运作机构,而且现有运作机构职能混乱。在中央政府管理层面上,财政部国债司主管政府体育债券和体育股票,财政作用支出中的“拨改贷部分”由预算司拨给建设银行,各类周转金却又分散在各有关司处部门;在地方政府管理层面上,财政投融资业务有的由综合计划处主管,有的则设立资金管理处,有的全部或部分归入财务开发公司或信托投资公司,而且这些机构又与预算内各职能处室之间存在交叉重复,呈现严重的多头领导、职能分割、管理混乱的现状。

2.3 体育产业财政投融资融资渠道狭窄,方式单一

由财政部门管理的投融资运作资金基本上是依靠财政预算的转化资金,主要包括历年积存的各项财政周转金、预算外资金专户存储的沉淀部分。缺乏市场化融资手段,不能适应市场化改革的深入,适时地拓展体育产业风险投资、体育产业投资基金等体育产业资本市场融资渠道。而且在地方利益的驱动下,出现各种预算内资金虚列支出转化为周转金等严重违规行为。

2.4 体育产业财政投融资投资效益低下

在体育产业财政周转金的使用中,投资效益低下主要表现在:(1)投放决策失误。体育产业财政周转金的投放虽有严格的审批制度,但在具体操作中形同虚设,许多投资项目未经可行性论证就盲目上马。对扶持生产、建设体育产业市场等项目可行性调查测算不够,盲目投资,重复建设,不能形成合理布局。决策的随意性造成大量财政周转金有去无回,浪费严重;(2)周转金管理“软约束”。由于信用意识淡薄,将周转金等同于财政拨款,无所谓还本付息,因而周转金到期不归还现象普遍存在,使周转金难以“周转”。 导致到期周转金回收率低,影响周转金的周转和积累。(3)周转回收率低。虽然体育产业财政周转金用于扶持和培育体育产业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诸多的因素影响,造成资金沉淀。特别是专项体育产业基金年末投放余额巨大,回收困难。

25 体育产业财政投融资主体信用缺失

信用缺失对体育产业财政融资的发展影响很大,严守信用,确保各种契约关系的如期履行,是整个体育产业经济体系正常运行的基础前提。而我国体育产业财政投融资发展现状中,不少政府和国有体育产业企业的资信低下,毁约逃债行为成为常态。一方面,体育产业财政投融资主体信用的缺失,会使居民的储蓄找不到增值渠道,另一方面,各投融资主体普遍会感到融资困难。因此,我国体育产业财政投融资主体信用环境仍有待加强。

3 完善我国体育产业财政投融资体制的若干对策

财政投融资是体育产业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基本保证。但目前我国体育体育产业财政投融资目前的发展状况,运行机制的各种残缺和不足,是导致体育产业财政投融资功能难以发挥作用的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按照体育产业市场经济财政投融资的全新理念和基本定位,加快体育产业财政投融资体制的改革,完善体育产业财政投融资机制的构建,以促进体育产业财政投融资运作功能的最终实现。

3.1 我国体育产业财政投融资体制改革的关键在于完善出资人制度

体育产业财政投融资体制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在于投融资体制改革,而体育产业投资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落实资本出资人制度。根据过去几年改革形成的共识,体育产业资本投资体制的弊端主要表现为投资主体不明确,投资活动的利益关系不清晰,收益与风险不对称,产权对投资活动不能形成根本性约束,因而无人对投资项目的筹集、建设、经营、偿债和取得资本回报全面负责。要对体育产业投资的决策形成责任约束,从根本上说,必须解决产权虚置和公司治理结构中督导功能弱化的问题。这是体育产业资本投资体制改革的基础,没有这一基础,无论是加强行政审批还是放弃行政审批,都不可能扭转投资效益低下的局面。要在所有者到位和通过公司治理结构对体育产业企业的全部经济活动进行有效督导的前提下,减少或者停止行政审批项目的传统做法,使出资人和企业法人享有完全的投资自主权,同时承担全部经济责任。从体育产业投资的角度看,要考察资本出资人是否确实到位,主要有三条判别标准:(1)是否具有民事权力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2)是否受到责任约束,在“分级所有、政资分开”的管理体制下,出资人代表机构本身应该接受哪些责任约束,涉及资本与同级行政的关系,行政与同级、下级资本的关系,资本与资本、资本与下级行政的关系等。健全的出资人制度是出资人主体责任约束与投融资权利的对称机制。(3)是否形成资信损益机制,资本的战略投资者对于自己的投资负有直接的决策责任,对于下属企业的投资负有间接的督导责任。无论哪一类投资失误,投资者不仅要承担资产损失,还要承受资信损失。在体育产业市场经济中资信的重要性高于资产的重要性,为了提高体育企业资信度,成功的投资者进行资产重组或债务重组的目的性在于抛售优质资产以弥补到期债务。

3.2 通过立法确定体育产业财政投融资的规范定位

从现代市场经济运行的要求来重新构建体育产业财政投融资机制,最为关键的是要通过立法来确立体育产业财政投融资的规范定位。因此,应该尽快制定和出台与体育产业财政投融资相配套的法律法规措施,对体育产业财政投融资主体、管理运作机构、运作范围、运作方式、财务管理、资信等级及违规处罚等有关方面作出严格的规范和具体的规定。在体育产业的立法基础上规范和发展我国的体育产业财政投融资制度。

3.3 建立包括财政投融资在内的体育产业财政预算

应明确体育产业财政投融资与公共预算的各自运作范围和界限,确立公共财政预算与体育产业财政预算并列的双元结构财政预算体系。政府公共预算的资本性部分主要用于纯公共产品投资。对体育产业财政投融资的运作单独编制预算,主要用于基础体育设施、基础体育产业及高科技体育产业等符合国家体育产业政策领域的投资。体育产业财政投融资作为公共财政预算的有效补充,其运作规模要与同级预算规模相协调,每年都应在编制体育产业财政预算的内容中列入财政投融资计划,全面反映体育产业财政投融资的融资规模、资金来源、资金运用、投资收益等,并按照法律程序接受权力机构的审查与监督。

3.4 建立投资、资本与信贷三重决策互为制衡的体育产业财政投融资决策机制

要改革传统体育产业财政投融资体制下投资决策、资本决策和信贷决策三权合一的弊端,必须建立三权分立、互为制衡的体育产业财政投融资决策机制。党的十六在将国有资产领域的“统一所有,归口管理”转变为“分级所有,政资分开”, 这一大跨步的改革为国有体育产业投资公司在投资项目上构建投资决策、资本决策与信贷决策三权分立、互相制衡的良性决策机制提供了很好的基础。在所有者陆续到位之后,政府投资项目的决策机制应为:一般项目,出资人代表机构及下属企业既负责投资决策也负责资本决策,具体分工取决于各出资人代表机构不同的内部治理结构。重大项目,行政部门可以作出投资决策,但是必须由出资人代表机构决定资本决策的然与否;资本决策的硬约束在于资信等级评价,所以决策结果可能是否定性的,也可能是条件性的(追加注册资本、免税等)。信贷决策则由银行根据对项目投资主体投资风险和还款能力的分析论证后作出。三重决策相互依存,共同发生作用,有助于遏止仅仅秉承行政旨意或领导个人意志的项目审批制的发生。

3.5 大力发展体育产业财政信用

大力发展体育产业财政信用,既是转移财政职能,实现体育产业资金增值的需要,也是政府调控资金市场,弥补银行商业性金融不足的需要。发展我国的体育产业财政信用,要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突破:一是拓宽体育产业财政信用领域,扩大融资规模,筹资渠道多样化,除预算安排周转金、历年滚存财政资金、专户储存的预算外资金外,还可吸收社会闲散资金、跨跨部门横向拆借资金,将社会团体的各项基金在所有权、使用权不变的前提下纳入财政信用轨道,发行体育产业债券。二是明确财政信用资金的投向,信用资金的投向要符合国家体育产业政策和国民经济发展计划,重点放在资金开发、国有体育企业技术改造、新体育产品开发、体育设施基础建设和体育产业科技推广上。三是建立财政信用资金良性运行的程序。在管理上,要集中统一,提高信誉。在资金投放上,要科学论证,选准项目,发挥规模效益。在回收上,要与银行配合,引进责任制,切实解决回收率低的难题。四是投资方式灵活多样,不拘一格,既可以收取占用费,实现资金增值,又可以参股分红,投资分利。

3.6加快制定财政支持体育产业发展的投融资政策,确保财政支持体育产业发展资金安全运行和有效使用

所谓财政政策,通常指政府根据宏观经济规律的要求,为达到一定目标而制定的指导财政工作的基本方针、准则和措施。政府财政政策可以为具有较大公益性质的体育产业投融资提供补贴和为投融资提供担保,财政政策是世界各国普遍采取的贯彻实施政府政策意图的重要工具之一。加快制定财政支持体育产业发展的投融资政策是一项重大的历史任务,也是一项长期任务。有关部门要加强对财政支持体育产业发展的投融资政策研究,逐步完善和加强各项支持体育产业发展的财政投融资政策,完善和创新财政支持体育产业发展的投融资政策机制,深化财政管理体制,建立政府财政有效提供体育产业公共服务的长效机制;规范和强化支持体育产业发展的资金管理,确保财政支持体育产业发展资金安全运行和有效使用。按照坚持“两条腿走路的原则”,既处理好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的关系,充分发挥两个积极性,各级财政都将大幅度加体育产业的投入,并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要求,着力提高财政对体育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及公益性事业的保障能力;又正确处理政府(财政)与体育产业市场和体育产业发展的关系,合理划分财政与体育产业市场和投资人的投入责任,积极发挥财政资金和政策的引导作用,大力支持和发展体育产业,调动社会各方面资金增加体育产业投入的积极性。

4 结论与建议

目前在中国体育产发展的过程中,体育产业财政财政投融资体制存在着制度缺失、职能混乱、渠道狭窄、效益低下、结构失衡等诸多体制缺陷。究其根本,它是由存在计划经济观念残余、双轨制形成的路径依赖、制度创新动力与社会科学知识的不足等原因所造成的。我国体育产业发展过程中实现政府职能转变将依赖体育产业财政投融资体制改革的宏观制度供给、体育产业发展形成的经济发展动力等条件的变化才能得以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体育要走社会化、产业化的道路,要求建立和规范我国体育产业财政投融资体制。

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体育产业发展的过程也就是政府职能转变的过程,这是由中国经济体制转轨、体育产业财政投融姿制度创新、加入WTO后参与国际竞争的需要所决定的。为此,建议:要转变政府职能,让政府从体育产业投融资主体转变为宏观调控,行使规划、引导和监督职能;要确立体育产业企业在体育产业投融资中的主体地位,使体育产业企业成为真正的主体;要走体育社会化、产业化的发展道路,积极吸引社会资金发展体育事业;要协调有关部门,制定有利于体育产业发展的财政、金融、税收政策;要有效发展体育博彩业,使之成为体育事业发展的主要资金来源之一;要充分利用体育产业资本市场的直接融资渠道,同时开拓创新、鼓励引进新型金融工具为体育产业融资;要加快体育产业投融资立法,通过体育产业投融资的法制化来规范和建设我国体育产业财政投融资体制。建立和规范我国体育产业财政投融资体制是一个系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将发挥主导作用。

参考文献:

[1]杨年松 中国体育产业金融支持的基本途径[J] 体育学刊,2006,13(2):40-42

[2] 卢闻君,沈建华 中国民营经济体育投资体制与政策环境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10):1212-1214

[3] 高崇 财政投融资体制对我国体育产业的适用性分析[J]浙江金融,2003(6):32-33

[4] 任保国,赵文胜,李建臣 我国体育产业资本市场投融资发展现状与政策研究[J]体育与科学2006,27(1):52-56

[5] 郭敏论 我国地方体育产业发展中财政投融资的优势与不足[J]体育与科学,2006,27(2)37-39

[6] 吴振绵 我国体育投融资体制问题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4(2):9-15

作者:张 华

市场经济财政本质论文 篇2:

公共产品的提供:一个市场经济的视角

摘 要:一般认为,私人产品只能由私人提供,公共产品只能由政府提供,这一分析结论所包含的政策含义往往导致公共产品供给决策绝对化和“一刀切”的倾向,把许多行业和商品纳入公共产品范畴由政府垄断性供给,由此导致资源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率较低。文章对公共产品的界定及提供的理论进行了分析列举,从市场经济的视角讨论公共产品的提供问题,认为公共产品应该引入市场机制进行提供,方能更有效地配置资源。

关键词:公共产品 提供 市场提供 私人提供

自公共产品理论引入我国以来,经济学界对其投入了广泛的关注,近年来我国大部分经济学者关心的重点逐渐由公共产品或者说财政本质及特征的辩争与研究,转移到怎样用以萨缪尔森理论为代表的关于公共产品的理论,来论证和指导我国公共财政体制的改革。这其中有关公共产品的最重要的,也是本质的问题就是公共产品的提供问题,即公共产品如何提供,该由谁来提供。

一、公共产品的界定

首先,我们必须对所研究的對象:公共产品,做一个概念上的界定。

人们一般根据公共产品的两个基本特征即消费的非竞争性和受益的非排他性来界定公共产品。由于消费的非竞争性会随着市场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受益的非排他性会随着技术水平的变化而变化。所以,,公共产品的内涵和外延不是一成不变的,要取决于市场条件和技术水平,在不同的国家、同一国家的不同发展阶段,公共产品的内涵和外延都是不同的。

公共产品的经典定义由萨缪尔森于1954年在《公共支出纯理论》(the Pure Theory of Public Expenditure)一文中提出。在该文中,萨缪尔森指出:集体消费产品(collective consumption goods)(注:萨缪尔森在此定义的集体消费产品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纯公共产品。萨缪尔森在1955年发表的《Diagrammatic Exposition of a Theory of Public Expenditure》一文中,使用公共消费品(public consumption goods)一词,1958年发表的《Aspects of public expenditure theories》一文中开始使用公共产品(Publicgoods)一词。)是指这样一种产品,“每个人对这种产品的消费都不会导致其他人对该产品消费的减少”。

自萨缪尔森提出公共产品概念以来,它虽然被广泛应用,然而其概念并没有得到一致认同,仍然存在各种不同的意见,其实践意义也受到了质疑。的确,一方面,政府提供的一些产品并不符合公共产品的两个甚至其中一个特征,也就是说,政府提供的产品并不一定是公共产品;另一方面,一些符合公共产品特征(其中一个甚至两个特征)的产品也在由私人提供。萨缪尔森自己也指出公共产品既不是政府提供的充分条件也不是政府提供的必要条件。所以,一些经济学家,干脆脱离萨缪尔森的经典定义,自己定义公共产品并进行研究。

我们认为,关于公共产品的概念,我们应该分清其内核和外壳。公共产品的内核是其本质,外壳是其现象。现象是事物的外在表现和表面特征,本质才是事物的根本性质和内在联系。任何一种产品均有其现象和本质,产品的现象表现为某种有形的物质存在(例如衣服、大米)或无形的非物质存在(例如衣服的价格信息),产品的本质表现为它的有用性即它能满足消费者的某种欲望或为消费者提供某种效用。公共产品也有其现象和本质。公共产品的现象同样表现为有形的物质存在或无形的非物质存在,而其本质表现为通过提供服务来满足消费者的某种效用。以最符合纯公共产品定义的国防为例,它的现象表现为有形载体:飞机、军队、枪支等;而其本质则是通过这些有形产品“保护本国社会的安全,使之不受其他独立社会的暴行与侵略”。满足消费者对安全的需要。

萨缪尔森的公共产品概念专指纯公共产品,而在纯公共产品和纯私人产品之间还存在大量的非纯公共产品;虽然公共产品概念可以由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这两个特征来界定,但由于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会随市场条件和技术条件的变化而变化,所以公共产品概念也就具有了时空性;认识公共产品概念的关键之一是分清公共产品的现象和本质,公共产品的本质才是它区分私人产品的根据:根据公共产品的本质观,纯公共产品是存在的,例如国防;正如我们对政府支出的绩效考核必须同时考虑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一样,我们在计算一种产品的排他成本时也必须考虑其社会成本,而这种排他成本可以通过社会净福利的变化来计算,这种对排他成本的重新认识,可以为政府提供某些非纯公共产品的产品提供理论依据,例如教育,教育排他的经济成本并不高,甚至可以忽略不计,但考虑到排他造成的社会福利损失,则它可能具有很高的排他成本,因而应该以政府为主导来提供。

因此,在这里,我们对公共产品的定义是:“公共产品是一个社会公众的共同需要,才决定了最初的公共产品出现,也就是说从本质上公共产品是满足社会共同需要。”

二、公共产品的提供

(一)公共产品提供的理论基础

对于公共产品的提供,公共选择学派以前的经济学家普遍认为,由于公共品消费“免费搭车”理性行为的普遍存在,若按价格由边际成本决定的市场原则来确定其价格和产量,将不能弥补公共品生产的全部成本,使得由市场机制决定的公共产品供给量往往低于有效率的水平(如教育),甚至供给为零(国防)。市场制度的这一缺陷,只能由政府运用公民投票机制集中公共产品需求信息,通过征税获取收入予以提供。

但是,从20世纪60、70年代起,随着福利国家危机的出现,一些主张自由的经济学家纷纷怀疑政府作为公共产品唯一供给者的合理性。以布坎南为代表的公共选择理论将经济学引入政治领域,认为市场的缺陷并不是把问题交给政府处理的必要条件。他们从经济人的角度深入剖析了政府失灵的各种表现,现实中政府并不像人们预期的那样能够完全代表公众利益,恰到好处地提供公共产品。政府“越位”和“缺位”现象在现实中比较普遍:政府干预的范围和力度超过了弥补“市场失灵”和维持市场机制正常运行的合理需要,即越位;或干预的方向不对路,在市场失灵的地方政府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即缺位。在这种情况下,政府作为公共产品的唯一供给者就失去了合法性的依据。而在公共产品的提供上加强竞争将会提高政府的效率和资源的充分利用。因此;公共产品由政府提供并不是唯一的途径,尤其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产品的非政府提供显得尤为有理有据。

(二)公共产品市场化提供的必要性

1 公共产品的市场化供给可以增加竞争,有利于提高社会和经济效率。公共产品仅由政府提供,必然会造成某种程度的垄断,垄断会产生低效率。公共产品的市场化供给可以引入竞争机制,在私人企业与政府之间以及私人企业之间产生竞争。市场化引入了竞争机制,而竞争的结果

是公共产品以成本更低和更有效率的方式得以提供。

2 公共产品的私人供给有利于解决基础性项目的资金短缺。公共产品相对于消费意愿而言的短缺现象是其本质使然。因为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私人产品的丰富,人们对公共产品的需求也随之增加,但公共产品特有的“搭便车”特征,使人们对公共产品的支付意愿不会明显增加。因此,政府有限的财力总也赶不上公众需求的增长速度。就我国目前而言,社会保障、环境保护、公共卫生、基础教育等公共产品的供给短缺是显而易见的,政府有限的财才难以同时满足各个领域的公共需求的增长。私人企业进入公共产品领域,能够弥补政府资金的不足,从而解决基础产业项目资金短缺的问题。同时,竞争机制的引入可以全面降低公共产品的成本,并且将这块“蛋糕”做大,获得规模效益。

(三)公共产品市场化供给的实现途径

公共产品由政府提供转向市场提供,并不是让政府完全退出,可以采用私有化,也可以采用公私合作的方式。具体可以采用以下几种办法:

1 私有化。私有化是指将原先由政府控制或拥有的职能交由企业或出售给企业。这种方法是市场化模式中最激进的做法,其中最主要的形式是直截了当地出售国有或国营的企业。将国有企业出售给私人,使政府能够节省为了维持效率低下的国有企业而支付的大量补贴子减少财政赤字。但是,私有化在实践中也遇到了很多技术上和政治上的问题,因此,对于私有化方式应该谨慎选择。

2 合同承包制。合同承包制的主導思想是公共物品供给的非垄断化。其主要内容是政府确定某种公共物品的数量和质量标准,然后对私营部门、非营利部门招标承包,中标的承包商按与政府签订的供给合同提供公共物品,形成政府主导、各主体共同参与的格局。订立合同后,市场机制在公共物品的生产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在合同承包中,政府并没有完全放弃责任,其职能浓缩为确定和监督合同的执行,而公共产品的生产和供给主要依靠私营部门的专业技术和优势。

合同承包由于在公共物品的供给中取消了垄断,引进了竞争,一方面提高了政府供给公共物品的财源以及技术水平,另一方面,也降低了公共产品的生产成本,提高了效率及顾客的满意度,因此,在实践中是成效最显著的改革措施之一。

3 公私合作。“公私合作”这种制度安排与一般的合同承包不同,它指的是政府不以纳税人的税收去购买私营部门提供的服务,而是以政府特许或其他形式吸引中标的私营部门参与基础建设或提供某种物品。在现代社会,人们对基础设施的需求已大大超过公共财政所承受的限度,越来越多的私营部门通过公私合作的形式投资、建设公共物品已成为一种趋势,涉及的领域包括交通体系、自来水系统、污水处理系统、电力设施等等。

在特许制下,政府授予某一私人组织一种权利(通常是排他性权利)直接向公众出售其服务或产品。特许有两种具体形式:一种是涉及公共领域的使用,包括航空、街道、地下空间等;第二种形式是租赁,即私营企业租用政府的有形资产从事商业活动,这种公私合作形式既借社会资源提高公共物品生产能力,又借价格机制显示公众真实需求。

三、结论

私人提供公共产品,打破了政府无所不包、无所不能的神话或所有公共产品都应由政府提供、甚至生产的传统思路,这对于规范中国政府活动范围、重新审视政府职能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随着经济领域和社会领域自组织力量的发展,政府作为公共领域垄断者的中心治理模式已经发生改变,公共领域的治理已出现了某种多中心倾向。公共领域的多中心治理体制否认了政府作为单中心治理者的合理性,认为政府的作用是有限度的,主张建立政府、市场和社会三维框架下的多中心治理模式。中国公共产品供给制度的主要缺陷是政府的过度垄断,并由此造成公共部门规模过大、公共产品供给不足、质量不高和公共产品资源配置和使用效率低下等缺陷。解决中国公共产品供给效率低下的制度路径是按效率政府原则,遵循财政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改革思路,打破政府及其公共部门的垄断,大力推进公共产品提供的市场化。

中国第三部门虽然发展迅速,但其独立性受到很大制约,突出表现在资金来源和人事任免方面。第三部门收入的50%来源于政府财政拨款,其领导人中49%曾在政府部门任职,28%曾在事业部门任职。因此,增强第三部门独立性,建立第三部门与政府在公共产品提供中既合作又竞争的良性关系,对于完善中国公共产品提供机制具有重要的意义。

(责编 贾伟)

作者:赵海生

市场经济财政本质论文 篇3:

财政税收对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探析

[摘 要]随着宏观经济政策的变动与产业结构的调整,我国主体市场经济格局在潜移默化间发生了本质性改变,而这也对我国财政税收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财政税收是维系国家建设的重要经济来源,而经济又是税源的基本保障,为此,国家财政管理部门应当顺应主体经济发展趋势,推进财政税收体制深化变革,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

[关键词]财政税收;主体市场经济;可持续发展

从现代市场经济架构与发展趋势来看,财政税收政策是国家财政管理部门为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目标而设立的一项根本方针。由此可知,财政税收政策不僅是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具体表现形式,更是以实现国家经济总体发展目标为宗旨的服务机制。我国财政税收工作逐步从盲目的扩充集资空间,转向兼顾税收与经济增长。为此,深度剖析财政税收与主体市场经济的辩证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1 简析财政税收与经济发展的内在联系

在新形势政策的扶持与引导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日趋繁荣,构建和谐社会的口号逐步深入人心。面对这样的大环境背景,国家财政管理部门要立足于科学发展观,通过采取切实可行的财政税收手段,优化社会资源配置,稳定财政收入。在当下的市场经济环境下,市场需求脱离了国家计划经济的控制,而完全取决于定向市场的供需关系,在提升市场活力的同时,也吸引了大量的投资与同行业竞争个体,进一步加剧了市场竞争。

针对此,财政税收作为维系市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其优势价值日益突显。开展税务征收工作,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产品流通价格变动,激化市场竞争。因此,财政税收产生的市场效应也不容小觑。当下的市场经济运行模式存在经济分配失衡的现象,而通过财政税收可优化市场经济分配,构建具有开放性、公正性与民主性特征的现代经济体系。

财政税收具有开放性特征,其发展需要依托市场经济作为基础保障,进而通过推进财政税收体制变革稳定国民经济增长。财政税收是中央政府的主要经济来源,这也奠定了财政税收在整个国家经济发展进程中的主导地位。从辩证角度来说,建立健全的税收制度是促进国家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重要条件。为此,在践行财政税收工作的过程中,要充分考量区域经济发展概况,推进财政税收体制深化变革,进而确保财政税收制度的公正性、公平性与民主性。

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繁荣发展,国家财政管理部门加大了财政税收调整力度,尤其是基层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也为财政税收工作奠定了基础。

2 基于市场经济大环境,综合剖析财政税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2.1 财政税收政策主导产业政策倾向

纵观整个世界经济发展概况可知,其中的共性就是各国政府都是以本国当前经济发展水平为基准,确立主体产业发展顺序,在确保产业战略性发展顺序合理的基础上,优化财政税收政策。

2.2 财政税收政策可提升投资吸引力

不同的财政税收政策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社会经济发展的投资环境,并对主体市场经济投资吸引力造成影响。在优化转变财政税收功能后,国家可通过调整各基层财政税收政策强化宏观调控践行效果。具体来说,国家通过有针对性地调整财政税收政策,加大对各地方企业的扶持力度,再依托其发展规模的扩张促进整个区域经济的稳定增长。

2.3 为国有企业发展创造优越的外部条件

财政税收为国有企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具体体现在国家推进财政税收体制深化变革,不断刺激国内市场需求侧,并通过进出口贸易、扩大投资与调整市场供需关系等,为国有企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2.4 优化社会资源配置,确保经济收益公平性

完善的财政税收政策为保障收入的公平性提供了必要的保障。基于市场经济具有自发性特征,致使社会经济发展存在诸多的不稳定因素,归根结底,是由社会资源分配不均衡、不合理造成的。与此同时,宏观经济调控与地方财政税收政策深化变革也进一步缩小了贫富差距,为此,可通过平衡市场经济分配关系为市场经济运行提供动力。

2.5 优化调整市场产业结构

随着现代信息科技的快速发展,国家财税管理部门为高新技术产业提供了必要的专项资金补贴与优惠扶持政策,力求促进此类企业的内部体制变革与快速发展,进而推动市场经济逐步由第二产业过渡到第三产业。此外,财政税收政策与产品流通价格限定政策的紧密配合,可进一步缩小不同产品的利润差值,进而优化调整产业结构。

3 基于市场经济大环境,提升财政税收正向效应的具体策略

3.1 加大对财政税收监管的投入

因为财政税收工作具有涉及内容冗杂、流程烦琐且复杂等特征,所以应当逐步强化财政税收监管工作。从宏观角度来说,财政税收与经济建设、民生保障有直接的联系,而偷税漏税行为的存在,也对保持财政税收开放性、平衡市场经济分配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针对此,国家财政税收管理部门要加大对监督管理工作的投入力度,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保障。

具体策略如下所述:一是国家财政部门要合理调整税收比例;二是充分发挥公众监督优势,从根源杜绝偷税漏税等危害集体权益的行为;三是不断完善财政税收监督体系,加大对大额税收的监管力度。

3.2 维系地方政府职能与财政支出动态平衡关系

维系各基层政府职能与财政支出的动态平衡,换言之,就是在保证各地区财政收入合理合法性、稳定可靠性的基础上,尽可能地激发政府职能活力。基于财政税收会对区域市场经济造成影响,政府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优势调控市场变化,维系区域经济的稳定增长。另外,财政税收与政府职能要秉承因地制宜的基本原则,最大限度地减轻地方政府的纳税压力,确保各行业经济发展水平维持在平衡状态,进而充分发挥出财政税收在市场经济发展进程中的作用。

3.3 控制征税标准

从财政税收在市场经济发展中的宏观调控作用方面来说,要想促进两者的协同发展,就须综合考量财政税收的无偿性与强制性特征,不断完善征税标准,确保其客观性与公正性,且征税标准的公正性与客观性是保证税收行为公开透明化、公正合理性的必要条件。一方面,可约束生产经营行为,促进各地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能够减轻纳税人经济负担。为此,财税管理部门应加大对征税标准的重视度,确保征税工作的有序运转。

3.4 构建完善的财政税收制度

不断完善财政税收制度就是根据主体市场经济变化,坚持在市场经济发展进程中践行财政税收制度,推进二者的协同进步。总而言之,不断完善财政税收制度,不仅有助于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还能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基础。在全面贯彻落实财政税收制度的过程中,需深化对可持续发展理念与新常态理念的认知,同时优化调整税种分化比例,进而推进财政税收体制的深化变革。另外,建立健全的税收制度可如实反馈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动态,并为构建具有社会主义特征的现代经济体系奠定基础。

4 结 论

综上所述,财政税收是具有复杂性、多变性与长效性的工作,为充分发挥其在市场经济发展中的优势价值,应当顺应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与主体市场经济变化趋势,发挥出其正向效应,不断完善财税管理制度,为市场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宏伟战略目标。

参考文献:

[1]刘秀梅.试论财政税收对市场经济发展的影响[J].现代经济信息,2017(15).

[2]贾翠苹.财政税收对市场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J].中国商论,2017(29).

作者:舒正华

上一篇:会计统计核算研究论文下一篇:电力企业财务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