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内部控制制度论文

2022-04-18

内控制度是任何企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内控是企业保持健康、持续发展的保证,内控的价值在于自我更新和自我监控,作为经营风险业务的商业银行,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就显得更为重要和紧迫了。面对变化莫测的外部环境,如果商业银行无法有高效有序的内控行为,无法有效地“控制”自己使自己的行为尽量理性,就很难处理好日常的业务。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银行内部控制制度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银行内部控制制度论文 篇1:

完善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制度的思考

【摘要】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制度是保证商业银行发展以及应对风险的前提。文章分别从建立健全全方位风险管控系统,健全会计管理系统与会计核算原则,贯彻专门的内部审计和内部评定体制,巧妙运用科技,建立信息回馈机制等方面对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制度进行了全方位的考量,为我国商业银行应对风险,促进其全面发展提供了思路。

【关键词】商业银行 内部控制制度 思考

2008年9月15日,美国雷曼银行破产引起的全球金融危机,距现在已经过去了5年。在这5年里,人们不断研究该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除了从国际货币系统和美国金融系统中探寻根源外,也看到了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制度对企业的重要性。制度是死的,人是活的,如何贯彻制度得看人对制度的理解是否到位,假若为了企业的短期利润就忽略内部控制的风险,那么就会对企业造成损失甚至让企业破产,本文将着重论述对我国商业银行内控制度的思考,以期对相关人员的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一、建立健全全方位风险管控系统

目前,必须搞清楚的是全方位风险管控的实现是银行全体人员参与的结果,它不是一个孤立的过程,而是对潜在风险进行管控,是对风险的组合管理,是对风险与利益的平衡管控。商业银行领导层必须对银行资本管控引起足够重视,将其作为全方位风险管理的根据。然而在目前看来,大部分的商业银行在风险管控的贯彻落实上意见不统一、发展迟缓,与国外商业银行有很大差距。

商业银行必须建立对风险管理负责的专业机构,这种专门机构负责对风险的辨别、计算、监控,以最大限度地规避风险,实现银行的战略目标;商业银行必须建立包含整个业务机构的风险管理体系,运用风险量化评定,对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风险、操纵风险等进行连续的管控;商业银行必须建立全方位、明确无误的策略和程序,在银行整个体系中,制定相同的业务准则和操纵要求,并保证其被顺利执行和贯彻;商业银行开展新的业务时,必须在业务开展前制订相关的策略,对未来的风险进行计算和评定,并采取有效举措规避风险。

二、健全会计管理系统与内部审计和内部评定体制

商业银行有必要建立核对和监管体制,对各类账目证书、报表进行仔细核实,对资金、有价证券等有形财产进行盘库,对柜台业务实施二次审核或事后监管,对VIP业务实施双签有效的制度,对授予权利、授予信誉的过程进行严格管理。商業银行必须按照操作细则进行会计核算和业务记载,建立完善的财务和业务档案,妥善保存,同时管理好原始凭据、合同以及其他资料。商业银行必须完善会计核算管理系统,并遵守下面的原则:即真实、一致、权责明确、慎重、关键性、全透明披露。需要提醒的是,目前国内有一部分商业银行在慎重性和全透明披露两个原则方面还有所欠缺。还有一部分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和内部评定制度未按规章制度执行,状态也比较反常,尤其是一部分城市商业银行,其内部审计和内部评定未按照国家相关部门的要求进行。

一是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机构必须获取商业银行全部业务信息和管理讯息,并对银行内整个系统进行全方位的监管和评定,且整个内部审计必须独立完成,实施全行体系垂直管控。下级部门的内部审计领导人员的聘请和解职都必须以书面报告的形式上报给上级审计机构领导人员,银行总部审计领导人员的聘请和解职则必须由董事会批准。商业银行必须聘请有专业水平、持有审计资格证的人员进行内部审计工作,并让相关人员定期参加培训,至少一年之中有一到两次脱离岗位的培训。对于内控管控报告和校正来说,企业必须制定出有效方案贯彻落实,业务工作人员、审计工作人员或其他人员发现的内控问题,必须有上报的渠道和行之有效的校正举措。

二是商业银行必须完善内控的评定体制,要对内控的制度制定、实施进程密切关注并随时检查探讨,并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银行结构、经营情况、瞬息万变的市场对内控制度进行修整和健全。商业银行必须清楚地划分岗位职责、上下级部门之间的责任,建立责任分离、横纵向互相监管约束的体制。资金、债务、人力资源、财务体系不可混为一谈,更不能单独由一个人决定。商业银行应依据工作岗位的性质,适度地给予职员权利,并明确各岗位的职责,各个岗位应有书面的岗位责任说明书。

三、巧妙运用科技,建立信息回馈机制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电脑监管已经成为商业银行进行业务监管的重要手段。商业银行必须运用电脑监管等现代化方式,将分支部门的业务限定在一定的范围里,从而有效管控分支部门。商业银行必须尽快实施电子化并建立信息回馈机制,为领导层及时提供各种商业信息以及内部管理信息,使领导层能第一时间获取信息,并在对信息进行认真分析以及对商业银行全面发展的基础上进行考量,进而进行科学决策。在管理过程中,商业银行管理层还可以利用电脑对全行进行跟踪监控,及时发现存在于商业银行内部的问题,并且针对问题制定解决的方案,进而解决问题,从而有效规避内控风险。

综上所述,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是一个繁琐的系统化体系,能否使其正常运转,取决于每一项因素是否能得到健全。各因素间联系密切,任何因素出现差错,都可能导致整个内部控制的系统崩溃,更谈不上有效运转了,甚至可能导致商业银行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所以,商业银行不但要分析研究宏观经济的运转,更要调整好自身的发展策略、合理建设内部控制系统,对每一个环节都要精益求精,不但要提升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又要不断健全约束体制,同时要努力实施电子化,这样,内控制度才能得到有效贯彻,银行的经济效益才能得到提升,从而在收获经济效益的同时获得社会效益,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推动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使金融体系得到完善。

参考文献

[1]吴念鲁.完善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制度的思考[J].金融教育研究,2011,24(1):12-17.

[2]朱青.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存在问题及相关建议[J].商业会计,2013,(12):80-81.

[3]张冬洁,陆伟达.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问题的探讨[J].商业会计,2013,(13):80-81.

[4]谢合亮,范嘉毅,朱平安等.商业银行内部控制评价模型设计——基于中国农业银行总行的案例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2013,(1):96-98.

作者:曲国权

银行内部控制制度论文 篇2:

浅议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制度建设

内控制度是任何企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内控是企业保持健康、持续发展的保证,内控的价值在于自我更新和自我监控,作为经营风险业务的商业银行,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就显得更为重要和紧迫了。面对变化莫测的外部环境,如果商业银行无法有高效有序的内控行为,无法有效地“控制”自己使自己的行为尽量理性,就很难处理好日常的业务。

一、我国商业银行内控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尚未建立起符合现代银行制度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自我约束和自我发展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

(二)尚未建立良好的内控文化和内控体系

商业银行尚未形成包括管理理念、经营风格、职业道德、组织结构、权责分配体系和人力资源管理等内容的内控文化,特别是基层机构还不能充分把握风险内控的理念。内控制度的全面性、系统性和有效性不够,尚未形成科学、健全的内部控制体系。

(三)控制行为分散,控制措施不到位

控制行为分散表现为:风险管理分散于各部门,衔接和制约不充分,集中与统一欠缺;已有的内控制度大多体现业务控制原则,流程管理和系统管理薄弱,内部控制的各类规章制度数量庞大,又分散于各类文件中,缺乏系统性、关联性、整合性;工作中存在界限不清、职责不明的现象。

(四)有序、有效的信息交流机制尚未建立

商业银行各业务部门在行使职能时职责不够明晰,协调与制约机制不足影响了信息与政策传导的效率。信息数据不能很好地满足决策与经营的需要, 计算机信息系统在数据的全面性、准确性、及时性以及风险控制上还需进行功能改进。突出表现在很多的风险信号在第一时间内只能有个别业务部门有所意识,如果这种意识不能及时向整个商业银行各部门得到明确有效的传达和预警,肯定会影响对风险的及时有效控制和导致更大程度的损失。

二、加强内控体系建设的措施

对于加强内控体系这项复杂、细致的系统工程建设来讲,只有建立良好的内控环境和内控理念,及时采取切实有效的内控措施,才能最大限度防范由此产生的金融风险,确保现代商业银行稳定健康发展。

(一)树立内控理念和完善内控业务系统

首先,在各级领导和广大员工中普及内控知识,树立现代商业银行的内控理念。20世纪末,美国反对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所属的内部控制专门研究委员会发起机构委员会(COSO)提出的《内部控制——整体架构》专题报告(也称COSO 报告)是国际公认的较为成熟的内部控制理论。中国人民银行于2002年颁发的《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基本上采用了该报告的理论框架。商业银行各级分支行要组织开展以COSO报告为基本理论框架的内控知识普及活动,以提升现代银行内控理念,而不能仅仅把内控体系建设放在会计的财务核对、制度稽查的较低层次上。

其次,应动态完善内控业务系统。COSO 报告表明,内部控制不是一套机械的制度规定,而是对经营管理活动进行监督和控制、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循环往复的动态过程。银行经营管理环境的变化必然要求内控的重点、手段、方式等随之变化。随着金融业务的不断发展以及管理要求的不断提高,以前制定的某些内控制度已不完全适应变化了的现实情况,形成了制度缺陷。为此,要针对系统风险网络化渗透、业务品种不断增加、犯罪分子作案手段翻新等新情况,组织相关部门对营业机构内控制度进行重新评价,找出制度漏洞和缺陷,并加以修订和完善,使之更加符合客观实际,消除制度“盲区”和控制“断层”。要不断完善银行核心业务系统,及时搜集基层营业机构在应用核心业务系统过程中反映的问题,对系统缺陷进行修补,以防被不法分子利用。

(二)推进内控体系标准化

构建新的内控体系要以现有的内控管理为基础,对现有的内部控制制度、程序、方法进行整合、梳理、优化。

(三)确保会计、信息和机制的畅通与完整

要达到这一目标,一是强化会计核算的内部控制系统,确保信息的真实、完整。构建严密的会计系统,强化会计控制,准确及时地反映商业银行的经营活动情况,加强对账表真实性的检查监督;构建反映商业银行经营情况的实时监控系统;发挥科技在内控体系中的支撑作用。二是加大信息公开化、透明化的力度。上市公司要求财务信息公布公开、透明、全面,商业银行通过上市,可以使其经营活动处于公众的监督之下,必将大大提高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在技术层面上应该全力支持和完善这项工作。

(四)构建独立、权威的内审体系

要发挥内部审计的权威性,我国商业银行应加快内审体制改革步伐,建立隶属总行垂直领导、独立运作的内审系统,组织形式按经济区域设置,人员实行在法人代表、监事会直接指挥下的派驻制,业务与监督分离;内审人员的人事、工资、福利等由总行负责,割断其与分、支行的利益链条。

(五)培育内部控制文化

内部控制不能仅仅依靠规章制度,它深受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影响,尤其是企业各级管理层和员工的经营理念、管理风格、企业文化、内控意识等都直接影响着企业的内控效果,因此COSO报告将内控环境列为内控框架五大因素之一。为此,要从各级管理层管理理念的重塑以及员工的思想教育入手,以基层行领导、信贷部门和会计部门管理人员、基层网点员工为重点教育对象,建立良好的基层营业机构内控环境和内控文化。内部控制文化和环境包括员工风险观、风险控制意识和风险管理职业道德、风险控制技能等。

(六)加大内部控制的执行力度

商业银行各级分支机构负责人要树立风险意识,正确处理业务拓展与内部控制的关系,尤其要正确认识业务创新与内部控制的关系,防范金融创新带来的新的风险;建立和落实严格的检查制度,这里包括业务经办部门的自查、分管职能部门的审核检查,检查要做到有制度、有重点、有落实、有整改,审计检查要特别强调客观性;建立严格的处罚机制,对违规行为要克服本位主义思想,严格按照有关违规行为处理办法中的规定及时处理,对袒护违规人员的各级负责人要按有关规定从重处理。

综上所述,加强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是一项比较系统和复杂的工程,也是一项关乎我国商业银行的生存和健康发展的工程,在经济全球化日益加强、国内银行业逐步开放的背景下有更加重要的意义。

(李建忠,1969年生,宁夏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财务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教学。徐咏梅,1973年生,宁夏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财务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教学)

作者:李建忠 徐咏梅

银行内部控制制度论文 篇3:

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探讨

【摘要】 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机制是防范金融风险,保障银行体系安全、稳健运行的关键。本文试图对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重要性以及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借鉴国外银行内部控制的经验教训,完善内部控制机制,构建安全、高效的银行内部控制制度体系。

【关键词】 商业银行 内部控制 金融危机

中国刚刚结束的上市公司年报和季报显示,包括商业银行在内的一些中国金融机构都有很好的赢利,而欧美银行缺大多面临破产收购与亏损,如美国商业银行2009年前4个月就有29家宣布破产。从这点看,中国经济这次能幸运地与金融危机擦身而过,中国央行主导下的金融稳定工作起到了重要作用,而银行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更是为银行业规避风险提供了安全基础。国有商业银行作为我国金融业的主体构成部分,其防范风险的能力直接关系到我国银行体系运行的安全,因而国有商业银行自身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机制则显得更为重要。

一、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要性

在世界各国金融业竞争日趋激励的今天,经济全球化已是不可避免的趋势。银行的跨境业务不断增长,并购活动不断增多,多样化和专业化趋势日趋明显,金融创新的步伐不断推进,发生金融风险的可能性急剧增加,后果也更加严重,内部控制问题已经成为关系到商业银行稳定和发展的核心要素。商业银行具有资金杠杆率高、信息不对称性高、利益相关度高、失败容忍度低的“三高一低”特征,使得各国监管机构对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监管都尤为重视。随着中国银行业对外开放程度的加深,商业银行有必要建立和执行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防范降低内控风险,以应对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刚性监管。没有发展的内部控制,等于是慢性自杀;而没有内部控制的发展,则发展越快损失越大。如果不能依法稳健经营并拥有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商业银行势必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丧失竞争力,甚至面临存亡抉择的境地。因此,只有建立和健全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并兼顾本国国情的内部控制制度,才能确保商业银行经营和管理的安全运行,才能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危机。

二、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1、内控观念存在偏差

我国商业银行在实际工作中没有注意把握内部控制的全面性,总是认为内控机制就是各种规章制度的汇总、装订等整章建制方面的工作,从而忽视了内控机制是一种业务运作过程中环环相扣、监督制约的动态机制。有些管理者认为内部控制只是稽核审计部门的职责,忽略了对其他管理部门的内部控制管理。这种认识偏差反映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就必然对所发生的问题采取事后补救的办法,从而完全违背内控机制的特点,导致金融风险隐患。此外,观念上的偏差还表现在基层部分工作人员还未充分认识到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内涵,导致业务开拓与内控制度建设缺乏同步性,特别是新业务的开展缺乏必要的制度保障,风险隐患较大。认识上的不足导致内部控制措施难以落实、会计控制难以达到预期目标。

2、外部竞争激烈导致经营风险增大

随着金融市场开放程度的不断扩大,我国商业银行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环境和更加复杂多样的风险。有些基层商业银行受利益驱动,重业务发展,轻内部控制,致使一些内控制度落实不到位。具体表现在:一方面,以扩大资产规模为战略重点的商业银行为获取较高的资产收益和资产增长速度,压低价格和放宽条件发放贷款,使银行资金营运风险程度加大。另一方面,在激烈的金融竞争中,商业银行为占领并扩大市场份额,各种金融新产品和新业务在银行资产负债表外迅速滋生,使得银行在不知不觉中承担了各种潜在风险。所有这些有利于金融发展的外部条件,都无法确保金融机构自觉地遵循金融发展的基本原则和客观规律。

3、内控机制尚不健全,内部控制流于形式

一是内部控制制度缺乏牵制力。一些银行内部控制制度在部门之间不能很好的构成相互关联的整体,有的甚至是相互抵触的。银行内部各业务部门在具体行使监控职能时职责不明确,或齐抓共管,或相互推诿,不能形成协调和制约机制。二是制度建设滞后。金融电子化的发展,使银行业务和办理各项业务的手段都发生了很大变化,由于管理滞后和改革中的探索有一定过程,一些新业务还没有制定出完善的操作程序和相应的制度,存在无章可循的空档。另一方面,国内多数商业银行在内部控制建设上更多着眼于完善和加强制度建设,内控制度设立过多、不考虑成本代价,对内部控制制度设计的合理性以及执行的效果往往缺乏有效的衡量、评价手段。三是缺乏赏罚有度的激励约束机制。目前有的银行不仅对违规违纪人员没有明晰的处罚条款,更无相应的执行主体。致使有关人员的责任、权力、利益脱节,贷款风险无法得到控制。而奖金激励方式极大地助长了管理层的道德风险,为追求高额奖金和红利,管理层盲目创新业务,无视内部控制过程中对风险的控制,形成了利润第一的经营价值观,这决定了内部控制的失效。四是控制制度效率低下,流于形式。控制分为事前、事中、事后控制,当前商业银行主要采取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控制的种类和手段单一。部分制度不切合实际,执行流于形式或难以实施,只发文件不抓落实,遇到具体问题,以种种“理由”加以变通和回避,甚至对某些规章制度视而不见,这是银行经营风险增加、发案率增高的最直接、最根本的原因。

4、权力制约失衡,稽核监督职能弱化

一把手负责制的经营管理模式虽然有利于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但由于权力没有受到约束,缺乏规范有效的监督机制,权责失衡,导致个别负责人越权行事、滥用职权、行贿受贿等不良现象发生,严重影响商业银行的稳健发展。目前,各商业银行都实行了系统领导的稽核管理体制或者总稽核负责制,但稽核部门作为同级行的内部机构,没有独立性,稽审职能和权威性没有充分发挥,对领导决策失误造成的损失难以进行有效的监督。另外,有些监督检查本身缺乏力度,检查走过场,起不到应有的警戒作用,加之稽核监督的滞后性以及稽核手段落后,这些都影响了稽核监督功能的发挥,没有起到查错防漏、控制风险的作用。

三、加强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建设的措施

1、创造良好的内控环境,加强内部控制文化建设

银行的内部控制环境是一种氛围和条件,影响员工控制意识和实施控制的自觉性,直接影响到内部控制的贯彻执行以及银行整体经营目标的实现。通过塑造良好的内控文化来影响员工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形成一种控制观念溶入到经营管理活动的各个方面,使员工将自觉执行公司的规章制度,把内控意识形成理念、变成开展一切工作的行为准则。最后,要在这个建设的过程中不断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尽量地覆盖商业银行各个环节,实现内部控制的全程化。

2、建立全面的内部风险控制系统

一是要严格授权审批制度。根据经营行的经营管理水平、风险控制能力、制度执行以及资产等状况,实行差别化授权制并进行连续有效的监督。加强风险事中控制,在充分论证被授权单位在经营职责、业务范围、质量效益、内控水平等的基础上,对各经营单位实行差别化授权,改变目前单一的授权方式和被动大额授权的现象。二要严格高风险管理制度,加快建立信贷风险控制体系。西方商业银行采取明确的信贷授权管理体制,主要体现为个人信用授权和非集权决策相结合。我国商业银行也应借鉴其经验,同时提高贷款五级分类的准确性,将贷款的增量管理和存量管理结合起来,将贷款的赢利考核和损失考核结合起来,逐步建立全面的风险管理体系,提高内控管理水平。三是建立风险测量预警机制,实现风险的有效防范,将风险造成的损失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在业务开展之前,应先衡量业务风险程度:在业务开展过程中,也应对其风险状况进行跟踪监测,并在风险评估的基础上提出防范措施,规避和控制可能出现的风险损失。

3、完善会计控制体系,明确职责分工

从某种意义上讲,会计部门是银行内部的第一监控部门, 因此国外许多商业银行都赋予会计主管或财务总监以特别的权力和地位。总结经验,我们应对现有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和流程进行全面的整合、梳理和优化,通过对会计业务流程中风险的系统排查,突出对业务风险点的防范,找出各环节的风险点,制定出科学化、标准化、系统化的规章制度,设计出具有前瞻性、可操作性的作业流程。明确内部会计控制的目标、重点控制环节和要求,使每个会计岗位的操作都有章可循。

严格岗位分工,切实根据业务运作的实际要求,因事设岗,因岗定人,按照每一项业务至少必须有两个岗位或两人以上参与记录、核算和管理的要求,明确各岗位或员工在业务操作中的责权划分,按各自的工作性质、权限承担相应的工作责任。严格岗位分离制度,加强风险的事前防范,在岗位之间形成严格的既相互分离又相互制约的机制。

4、强化稽核监督

稽核监督是内控机制中不可缺少又无法替代的一个重要环节,商业银行要确立稽核工作的权威性地位,尽快构造一个具有独立性、超脱性和超前性的现代化稽核监督体系。要在商业银行内部实行一整套银行业务运作过程中环环相扣的、动态的监督机制,通过这些制约机制最大限度地防范控制风险的发生,变以补救为主的事后检查为以预防为主的事前防范,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稽核人员要坚持原则、熟悉业务、办事公道,并注重年龄、知识结构的合理配备;要尽可能地创造条件,采取各种形式加强监管人员的岗位培训,增强监管人员业务检查分析能力, 使之适应银行业务不断发展的现实需要,为有效提高稽核工作质量打好基础。

5、加强银行电子化,建立电脑系统刚性控制

银行业务的日益现代化, 要求银行内控手段更加有效率、更加安全可靠。因此,要加强电脑在内部管理上的应用,选用专业的电脑技术人员。完善电脑管理系统程序的运行,防范外部网络风险,使非法侵犯计算机的行为处于稽核的监控之中;通过开发系统控制软件,将各项业务内部控制的各环节,包括监督业务人员、电脑人员以及电脑系统检测都编入计算机程序,由计算机操作系统进行刚性控制,避免人为越权使用计算机处理业务和各类风险隐患。同时银行内部审计部门也应利用建立适用于新形势的计算机审计网络,通过网络可随时全面掌握商业银行的经营动态和会计信息,实现事前的预防和事中的监控。

【参考文献】

[1] 苏国新: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制度理论与事务前沿[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8.

[2] 郭彩恋:如何加强银行内部控制的管理[J].财经界期刊, 2008(11).

[3] 车迎新:商业银行内部控制评价办法实施指南[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

[4] 郭金伟: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期刊,2008(7).

(责任编辑:周 晓)

作者:侯梦家

上一篇:教师教学正确定位论文下一篇:灰色预测财务预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