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学生观指导教学论文

2022-04-21

语文课程观是对语文课程的认识,我国是一个拥有上下五千年历史的文化大国,随着时代的变迁,对语文的认识、对语文课程的认识也是几经起伏,从以知识为本位的语文课程观到以能力为本位的语文课程观再到以人为本的语文课程观,都是经过时代的洗礼以及各位教育大家们精心打磨出来的结果。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语文学生观指导教学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语文学生观指导教学论文 篇1:

浅议小学语文教师“语文教学观”的形成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语文教师更应深入把握新理念,全面树立正确的语文教学观,使我们的教学行为真正回归语文的本真状态。首先,语文教师要进一步明确语文教学观的精髓;其次,语文教师要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促进语文教学观的形成:理论学习、集体备课、课堂教学、案例研究;第三,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握语文教学的原则:主体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审美与创新原则。

关键词:语文教育观;精髓;途径和方法;语文教学的原则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地告诉我们,语文教学,说到底就是要“全面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的能力”。因此,语文教师应该树立大的语文教学观,全面、准确地把握语文教学的精髓。

什么是语文教学观呢?语文教学观即正确的语文教学观点;深入了解“语文”的特性,明确语文教学的目的是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重在感悟和思考,同时使学生受到高尚情操的熏陶,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

那么如何树立正确的语文教学观呢?笔者认为作为语文教师要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一、 语文教师要进一步明确语文教学观的精髓

1. 语文教学的三维目标应该在“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中进行

崔峦教授在全国第六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上的总结发言中提出评课标准,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教学目标要明确,并且能将目标落实到教与学的过程之中”。我认为其含义便是:教学目标要明确、恰当,不偏离语文学科,不偏离本质问题,不容纳有碍语文教学的内容,要互相渗透,融为一体,整体提高。而“全面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是语文教育的原点、基准,是语文教育和语文课程存在和发展的根本所在。

2. 语文教学追寻工具、人文的平衡点,聚焦在二者的有机统一中

全国第六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上,崔峦教授还说道:语文教学应当凸显语文学科的个性,立足工具,弘扬人文……语文姓“语”名“文”,学语习文是语文教学首要的任务。小学语文是学习语文的起步阶段,特点是“小”,除了具有工具性的性质,还有基础性的特征。崔峦教授的话无疑在告诉我们,进行扎实的语言文字学习和有效的人文教育,是语文教师不可忽视的问题。如果说工具性是基础,是求真,那么人文性便是一种升华、求美。离开了语文的工具性,人文性便无从谈起,离开了语文的人文性,工具性的一面便会显得晦涩、干瘪,所以我们在谈语文课程时二者不可偏废。

3. 语文就是语文,还语文教学应有的语言文字训练

毛泽东同志对语文学习说过一句话:“语文这个东西不是随便可以学好的,非下苦功不行。”这就是说语文离不了训练,何况小学语文有许多东西是基础的。而我们现在要摒弃的是那种机械的、重复的训练, 新时代背景下语言训练应用综合训练包含单项训练,同时让学生在动态的语言中学习语言,加强语文的实践。低年级常规训练主要抓好三项:朗读训练、词句训练和说话训练;中高年级的常规训练在低年级基础上发展为四项:朗读默读训练、词句训练、说话训练与写作训练。

比如我的一堂展示课《巨人的花园》教学中,有一个深化感悟,想象写话的环节,是这样:

师:瞧,又一块告示牌竖起来了,那是因为巨人想让更多的人分享到他的幸福,欣赏花园的美丽,他会写些什么呢?我们帮他写一写吧!(写在书的一角)

生:来吧,孩子们,花园为你们敞开!

生:来者入内,花园属于你们!

生:巨人的花园,孩子的乐园!

生:可爱的天使,这里是你们的天堂!

生:你快乐所以我快乐,请把快乐播撒四方!

师:字字露真情,句句暖人心!看到你们的告示牌,我知道此时此刻这份美丽、温暖和快乐不仅仅进入了巨人的花园内,更进入了巨人的那颗心中(板书画一颗爱心)。

课末,我安排的这个小练笔,就将写话训练和文本感悟联系起来,引导学生领悟、品味课文的思想情感的同时,注重对语言文字(写话)的练习。

二、 语文教师要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促进语文教学观的形成

1. 理论学习

语文教师要不断加强现代化教育理论的学习,平时抓紧时间大量阅读教育报刊,比如阅读《教学论》、《教育的智慧》、《我的教育观》等书籍,以先进的教育理念来武装自己。理论学习可以采取自学和集体学习相结合、定时学习和随机学习相结合的方式,注重实效,与所教的语文学科、所从事的课题研究相结合,从而使理论学习与实践紧密结合在一起。

2. 集体备课

可以改变传统的备课方法,教研组内采取集体备课,采撷个人之所长,资源共享。教师要凭借教材,紧扣新课程标准,精心设计,公开轮讲,认真听评,反复修改,提炼推敲,充分发挥年级组集体备课的作用,并做到“四定”(定时、定点、定内容、定中心发言),做到在设计上互补,真正发挥集体备课的智慧。因为各班的学情不同,每位老师可以根据自己班的实际情况来开展课堂教学实践。

3. 课堂教学

学与做、知与行只有紧密结合才能产生实效。课改的执行者是教师,生长点在课堂,课堂中师生共同成长才是课改的精髓。老师们应该拿着新教材,走进新课堂,对照《温州市小学课堂教学评价标准》不断进行课堂教学的探索,及时调整自己的课堂教学,努力提高教学水平,向40分钟课堂教学要质量。为了保证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备课组、年级组内可开展不同形式的公开课、研讨课,促进教师专业的成长。

4. 案例研究

语文教师还能以“案例研究”为补充,按照“上课、听课、评课”的顺序,采取“同课异构”和“异课异构”两种形式来开展活动。“同课异构”即由不同的教师上相同的教材;“异课异构”即由不同的教师上不同的教材。课后,我们再以这些课为例进行反思评价,总结经验,指出不足,共同寻找最佳的教学方案,最后整理成教学案例。

三、 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握语文教学的原则

1. 主体性原则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要尊重教师的教育行为和教学思想,充分发挥其个性和特长,激发和调动教师自我发展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弘扬人的主体性,唤起人的主体意识,发挥人的主动性。

2.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运用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等理论知识和《语文课程标准》的理念来指导,但更重要的是要尝试运用所获得的知识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实践中不断深化认识,改进教学方式,促进良好教育方法的形成。

3. 审美与创新原则

语文同其他学科一样,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遵循一定的美学原则,只有具备审美能力的教师才能培养出能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学生。同时语文教师要多角度、多方面地去思考问题,不断寻求新思路、新方法,培养自我创新能力。

总之,在新课程的背景下,语文教师要形成正确的“语文教学观”,其途径和方法是多样的。但不管怎样,都需要语文教师抓好听、说、读、写这个基础,还语文以“语文味”,并通过语言文字训练,促进学生基本道德的培养,注重语文“人文味”,达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和谐统一。

(永嘉县瓯北镇中心小学)

作者:陈 丹

语文学生观指导教学论文 篇2:

从黄厚江的语文教育教学看其践行的课程观

语文课程观是对语文课程的认识,我国是一个拥有上下五千年历史的文化大国,随着时代的变迁,对语文的认识、对语文课程的认识也是几经起伏,从以知识为本位的语文课程观到以能力为本位的语文课程观再到以人为本的语文课程观,都是经过时代的洗礼以及各位教育大家们精心打磨出来的结果。黄厚江作为一名从农村教育中走出来的一线教师,在钱梦龙先生和魏书生先生的影响下,成长成为了一代名师,并且随着语文改革的进行,他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语文课程观——本色语文,那就是立足语文本源,遵循语文本真,体现语文本位。黄厚江先生认为,把语文课上成语文课,用语文的方法教语文就是本色语文,还原本真的朴实教育,就是语文的本色,为展现语文的本色,需要教师在语文课堂上选择正确的教学方法,把握适中的教学节奏,立足语言立足文本,不要过分的解读文本,以语文本来的面目和本来的方法进行语文教学,开展听说读写的课堂活动,方能体现语文本色,回归语文本真。

一、语文是“活”教师与“生”学生互动的共生课程

吕叔湘先生说:“如果说教学法是一把钥匙的话,那么在所有的教学法之中还有一把总的钥匙,它的名字叫作‘活’。”[1]13在黄厚江的课程观中,教学是活的过程,是“活”的教师和“生”的学生,是互动的过程,在他的共生教学法中“以活激活”是基本特征。所谓的语文共生教学是“立足于母语教学的基本规律和根本特点,依据本色语文教学的基本主张,运用共生理论(不同属种的生物互相利用对方的特性和自己的特性相互依存、一同生活,各种生物之间以及其与外界的环境之间,通过能量转换和物质循环建立密切而和谐的关系。[2]147协调语文教学的种种关系和矛盾,实施语文课程的教学,实现学生语文素提高的教学方法。”[3]145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和学生是一对矛盾,是一对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矛盾,而有效的课堂活动和师生互动就会使课堂“活”起来,使这对矛盾在彼此的影响下走向共生,共同成长,共同进步。

黄厚江在《背影》教学实录中,他用连续追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寻求令人感动的真相,是通过频繁连续的“活”师生互动而不是只有教师站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讲解。在学生自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找出文章中另自己感动的地方,从令人感动的语句到令人感动的词语,从对父亲买橘子翻过月台的动作分析到情感分析,从粗略的感触到刨根问底的深究,问题细致连贯并由浅入深,联系紧密,环环相扣。除此之外,黄厚江老师所提出的问题还具有一定的拓展探究性,比如“我们在写人物的时候,一般都会写人物的眼睛,作者为什么不写父亲的眼睛?如果朱自清也写他父亲的眼睛,会是什么样的眼睛?”在学生回答出“眼泪汪汪”、“深情”、“恋恋不舍”的答案之后,老師又接着提问,“如果朱自清写出父亲眼含泪水神态合适吗?”借以交代出写作背景和以及朱自清与父亲多年来的关系,分析出作者放弃眼睛描写这一关键之处的原因,这种打破传统授课先交代写作背景教学顺序,取而代之的是在小学过程中合适的时候,并且是让学生通过对文章的理解之后对教师所给的几种情况进行选择的创造性方法是值得我们这些教师学习借鉴的。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课堂活动,每个人都是“活”的,教师的问不是一成不变的,学生的答案也是创造发散的,人人都参与进来,共同营造活跃开放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探究热情,在快乐中学习。斯宾塞在他的《斯宾塞的快乐教育》中提出过“孩子在快乐的时候学习任何东西都很快”[4]44的快乐教育的秘密,而共生课堂营造的快乐氛围是学生高效学习的有效条件。

二、语文是以文本理解为基础的本色课程

“语文”是什么,从字面上来讲就是语言和文字,而这些语言和文字以文本的形式呈现在教师和学生面前。在语文课程中,最不可或缺的,占据比例最大的就是文本,无论是现代文还是文言文,无论是诗歌还是散文,都是语文教材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语文学习的基本要素,想要学好语文就必须要在阅读的基础上对文本进行理解,才能够进一步进行听说读写的基本活动和拓展探究。而文本理解的主要途径就是阅读,“阅读对于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阅读教学理所当然地成了语文教学的重头戏,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所占的比重从来都是最大的。”[5]71在黄厚江先生看来,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然而现在的阅读教学存在着高位化、贵族化、形式化、低位化的定位偏移,要将阅读教学的定位回归语文本色。回归语文本色的阅读就是阅读就只是阅读,不再脱离教学实际追求“美读”,不再脱离文本特点和具体内容进行组织教学活动。要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阅读,在阅读中获得丰富的积累,这些积累不仅仅指语言、知识的积累,还包括语文学习资源的积累、生活的积累、思想和情感的积累;还要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如兴趣、习惯、思维方式、情感世界、生活阅历等。

要让阅读教学回归语文本色,就要以文本理解为基础。黄厚江先生认为以文本为基础有两层意思:“一是阅读教学必须让学生先理解文本,二是阅读教学不能停留于文本的理解。停留于文本的理解,就是阅读教学的低位化,不理解文本就对学生开展各种教学活动,就是架空了阅读教学。”[6]100当然,教师在开展阅读教学之前一定要亲自阅读文本、解读文本,不能一味地参考教学参考资料,资料上写什么就讲什么。“要切身把握文本理解的三重意义作者意义和文本意义;社会意义和历史意义;个性意义和读者意义。任何文本,从一个词句到一篇文章到一部著作,都有着三个层面的意义。”[3]106

黄厚江先生在《黔之驴》的教学实践中,就坚持了以文本阅读为基础的本色阅读教学。在讲授新课之前,黄先生给他的学生布置了阅读五遍《黔之驴》的预习作业,先让学生对文本有一个初步的理解。课堂上,黄先生又让学生继续按照自己的理解有感情的朗读文章,在纠正了字音断句之后,黄先生再次给学生进行了示范朗读。在正式讲授新课之前,对文本的阅读就已经达到了八遍,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又重新对文本进行了理解,这个理解程度是逐渐加深的,在此基础上,教师带领学生开始了对文本的细致分析。由于学生对文本已经有了深入的了解,教师在讲授过程中所提出的问题学生可以毫不费力地用原文的话回答出来,所以捋顺文章的内容,分析出文章中的因果关系就容易得多。然而,学生全部理解了文章的内容并不代表着这节课已经结束了,让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生动的将《黔之驴》这个故事复述下来就显得更加具有挑战性。这个复述不仅仅是将文章翻译过来,更是要加入自己的感情色彩,看似简单的要求其实是在无形中让学生更深一步的探求文章的意义,在这个过程中也是探求文本对学生的个性意义的过程。学生可以站在老虎的角度、驴的角度、旁观者的角度进行复述,那么在讲述故事的过程中,就会加入很多学生自己的思考,通过不同角度的思考,学生通过这则寓言所得到的启发也就各不相同。最后,让学生根据《黔之驴》这则寓言归纳出相关成语就不仅仅只有我们传统认知上的“黔驴技穷”一个,除此之外还有“黔驴之技”“庞然大物”“黔虎识驴”“黔虎之智”“载驴入秦”,这些都是坚持以文本理解为基础进行阅读教学的结果,既让学生掌握了文本内容,又给学生以“活”的空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多个角度看问题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语文是以语文活动为主体的活动课程

“学校科目相互联系的中心,不是科学,不是文学,不是历史,不是地理,而是儿童本身的社会活动。”[7]29将课程理解为活动,不仅关注了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同时也注重了课程同社会生活的联系,不再将课程局限于书本知识这一狭窄的领域。语文课程不单单是语文教材上的篇目习题,它更是一种教学活动。“语文教学活动是组成课堂教学的基本单位,是教师实现教学意图达成教学目标的基本手段,是学生语文学习的基本活动,是教学内容经过二次加工的动态呈现。”[8]10常见的语文教学活动就是听、说、读、写的活动,它是语文课堂的一种形式,要注意在本质上理解这里的活动,从语文活动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出发来考虑如何设计语文活动和实施活动课程,不能将活动形式滥用或者误读,从而导致课程中的形式主义,以至于降低教学的效果。

黄厚江先生的语文课堂从来都是实实在在的课堂,从不计较形式花哨不花哨,环节新颖不新颖,他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会设置多种多样的课堂活动来追求课堂形式的多样性,每节课他大多采用一到两种教学活动。例如在《蜀道难》的实际教学中,他贯穿教学始终的是教学活动是“读”,他让学生提前预习背诵课文,在新课讲授的过程中,先通过学生的齐读来检测学生的字词读音情况和文言断句情况。当遇到句子的断句或者朗读时应该选择的语气时,他从来不是自己告诉学生怎么读,而是让学生自行朗读,让多个学生对比朗读,让学生去判断怎么断句才是最合理的,必要的时候给与一点提示,让学生再次通过朗读去探索诗歌语句中的深刻含义,从而对语句的断句有更准确的把握。比如:“其险也如此”中,“也”是靠前还是靠后,学生判断出靠前后,教师及时指导“不但要靠前,还要拉长一点。诗歌一般不用虚字,李白的诗歌中用了“也”字,跨越了诗文的界限,也可以說是以文写诗。李白写诗不守规矩,这也就是李白所以成为李白的一个原因。”[11]225在解决了“也”字靠前靠后的问题后,还对李白的诗歌自由洒脱不拘一格的诗歌风格进行了评点。对于文章中反复出现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诗句,他会让学生根据该诗句在诗歌中出现的位置让学生结合诗歌前后内容去揣测每一次出现“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语气。在这里他让学生揣摩之后请了几个同学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朗读,让其他学生对朗读进行判断,最终大家一致认为“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应该是豪迈雄浑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是低沉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是充满感叹的。

《蜀道难》的教学实践给一线教师提供了很好的教学典范,课堂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师的主要作用是引导主体进行活动的,语文课堂活动中教师是“活”的,学生是“活”的,整个课堂活动是灵活的是有生气的,课堂活动的形式不必多样多变,不必追求新鲜酷炫,将听、说、读、写等教学基本形式运用好了就足够了,“课堂教学中每一个活动环节都应该有明确的意图”[9]23针对每一个无论大小的教学目标选择适合的教学活动,让课堂上每一个细节都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这对学生迅速掌握文本,领会作者意图,提升语文素养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黄厚江先生提出的本色语文的教育思想影响是巨大的,在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随着越来越多的新鲜事物涌入生活、涌入课堂,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时候难免会被新鲜事物冲昏了头脑,过分地追求教学形式和内容的多样化,而忽视了语文本身。语文本色课程观的提出,虽然在新鲜事物不断涌出的今天看起来显得格格不入,但是却给众多语文教育者敲响了警钟,可以求新,但是不能“忘本”。一切的教学活动都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坚持语文本真、语文本源、语文本位,把语文当成语文,坚持语文本色,不要被多变各异表面形式冲昏了头脑,忽视了语文的本心。

参考文献:

[1]吕叔湘.吕叔湘论语文教学[M].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1987.

[2]黄厚江.我的语文教学方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3]于漪 刘远 黄厚江讲语文[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4][英]赫伯特·斯宾塞.斯宾塞的快乐教育[M].吕可丁,译. 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07.

[5]刘永康.语文教育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6]黄厚江与语文本色教学[M].人民教育家研究院,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7]王斌华.校本课程理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0.

[8]黄厚江.预约课堂的精彩[M].广西:漓江出版社,2015.

[9]人民教育家研究院.黄厚江与语文本色教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刘垚黎,陕西理工大学文学院在读研究生。

作者:刘垚黎

语文学生观指导教学论文 篇3:

中学生作文指导五步法

摘要:学生是作文教学的主体,只有让学生的主体意识贯穿于作文教学的各个环节,才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根本出路。“中学生作文指导五步法”能帮助教师对学生作文过程进行全方位的指导。

关键词:作文;指导;五步

中学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十分重要。然而,中学作文教学整体水平不高、效果不好、教师难教、学生怕写已成为影响作文教学热情的直接因素,也是摆在中学语文教师面前的难题,更是作文教学久攻不克的难关。

学生作文水平高低不一,参差不齐,有相当一部分中学生觉得作文无事可写,无话可说。学生中出现了不爱写作文,怕写作文,甚至应付作文等现象,这种现状严重影响了师生作文教学的热情,影响了作文教学的效率,也影响了作文教学整体水平的提高,最终影响了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

学生是作文教学的主体,只有让学生的主体意识贯穿于作文教学的各个环节,才是提高作文水平的根本出路。因此,新课程标准下的作文教学,应鼓励学生主动发展,应以学生为主体,突出学生在整个作文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的主体意识贯穿于作文教学的各个环节。基于此,“中学生作文指导五步法”能帮助教师对学生作文过程进行全方位的指导。

第一步,指导学生在社会生活中积累作文素材

有很多中学生说:“我们不爱写作文,这和作文的文题陈旧有很大的关系。一些题目,小学写了,初中也写了,高中又,真怕到了大学还要写。”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这部分学生的作文,那就是“祥林嫂讲阿毛的故事”,从小学到高中,作文始终离不了“家”,反反复复地写曾经写过的题材,加之主题缺乏新意,文题缺乏个性,文章缺乏文采,怎能写出好文章呢?儒学大师朱熹在《观书有感》中说:“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一语道破了作文的玄机:要写出优秀文章,必须解决写作之源这个关键问题。

社会生活是写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作文教学要指导学生深人社会生活,紧扣时代脉搏,关注生活,留心身边的人和事,以获取最直接的生活材料,以便积累作文素材;要指导学生学会观察,学会积累,学会思维,学会表达,把社会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说出心里话;要指导学生用心感受社会生活,培养生活中的真情实感,释放心灵,张扬个性,继而写日记,写随笔,写曾经感动过自己的别人的事,写肯定能感动别人的自己的事,写学生自己认为该写的东西,写出心声;可以指导学生在自由状态下作文,让学生有话可说,有事可写,以此激发学生写作的浓厚兴趣,让学生爱上作文。

另外,还要给学生以信心,让学生有一种通过努力能成功的感觉。要引导学生克服心理负担并主动投入到写作中去,使学生积极地在生活中寻找灵感,在写作中寻找乐趣。久而久之,学生作文自然会写出个性,写出新意。

第二步,指导学生从优秀作品中汲取作文营养

叶圣陶说:“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如果说深人生活是积累材料的主要途径,那么阅读优秀作品也是写作的重要来源。优秀作品大都经过千锤百炼,经得起时间考验,它能给学生提供写作材料和表达技巧上的借鉴。不过,该如何指导学生从优秀作品中汲取营养呢?

作文教学要指导学生以阅读、摘抄、背诵等形式广泛地获取材料,扩展学生的知识面,通过观察、借鉴,把优秀作品中可利用的精华转化为自己需要的东西;要有意识地鼓励学生将汲取的营养运用到写作中去,将学到的知识消化、吸收,转化为能力;要指导学生根据每次作文的专项训练要求,有目的、有针对性地阅读优秀作品,拓展视野,启发思维,甚至学习作者如何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等表达技巧。这样,那些久经考验的优秀作品也就成为学生作文的另一个源泉了。

学生通过学习优秀作品,知识更加丰富了,眼界更加开阔了,思维更加发展了,审美修养更高了,作文自然就有文采了。

第三步,指导学生在作文互改互评中提高作文能力

作文评改由教师包揽对学生不公平,也违背了新课标理念。它把学生放在被批评的被动地位,忽视了学生作文的主体意识,抑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限制了学生的主动发,不利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更不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也达不到作文教学预期的目标。

如果不让学生参与作文评改,学生就认识不到评改作文的意义。相当一部分学生作文马虎得让老师头疼:几百字的作文“错字连篇,字迹潦草”,乱用“繁体字、异体字、不规范的简化字、‘我’体字”,“句逗不分,一点到底”“语句不通,层次不清”,甚至“抄袭作文”应付差事等现象屡禁不止。解决这个问题的最佳方法,就是让学生参与作文评改。教师可将学生按作文水平的高低分为若干作文评阅小组,先由教师提出作文评改的要求,指导学生作文评改的方法,然后让学生互改互评作文,指出作文中的优缺点并提出修改意,最后写出评语,定好作文等级以备教师批阅。这样做意义重大:

首先,学生通过互改互评活动能把自己作文中存在的问题暴露在同学面前,使他们自觉地克服缺点,端正作文态度,增强作文的责任心,养成良好的作文习惯,以便强化自己在作文教学中的主体意识,也杜绝了抄袭作文和应付差事的现象;其次,学生通过互改互评活动,能认识到自己作文存在的问题,找到自己与优秀也便于学习别人的优点,达到取长补短、逐渐提高写作能力的目的;再次,学生作文经过几次修改,作文中的问题少了,教师批阅作文的工作量就少了,教师就有时间在学生作文的选材立意、布局谋篇等方面下功夫了。这样,作文教学的效率自然就提高了。

作文评改,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积极参与,不失为一条提高作文教学质量的捷径,这也是从整体上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唯一出路。

第四步,指导学生在作文评讲中懂得作文方法

作文评讲是对学生作文的优缺点进行分析、评论,是作文教学的总结和提高阶段,是指导写作的一个重要环节。况且评讲跟学生同等水平的作文,学生更容易接受,教学效果会更好,因此,作文评讲尤为重要。

作文评讲形式多样,可先由学生朗读自己的作文,谈作文的立意、构思,然后由教师指导全体同学评议作者的原文,评议批阅小组的修改文,讨论批阅小组的评语,最后由教师给予点评、总结。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能改的地方就放手让学生去改,学生认识不到的地方,再由教师补充。这一环节主要启发学生讨论写作的得失,评议作文的优缺点,给作者提出合理的修改方案,其目的在于诱导学生认识作者如何选择材料、加工材料、组织材料,从中懂得作文方法,使学生悟出“优秀作文原来就是‘这样’写出来的”。

第五步,指导学生在作文交流中提高作文素养

同学的作文实践是写作的有益借鉴。作文评讲结束后,可

以在班上交流优秀作文,让其他学生观察、借鉴。

作文交流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观点,作出自己的判断,把自己的感受讲清楚,使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提升,使学生找到自己的作文与优秀作文的差距,使优秀作文真正成为学生学习、借鉴的榜样。此外,有的学生作文水平较高,他们在观察生活,认识生活,读写结合,或立意选材、布局谋篇、锤炼语言等方面都有一些心得体会,可以让他们把自己心得体会中最深切的东西讲给其他同学听。

由同学现身说法,更能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使学生在感性的、具体的感受中悟得作文的规律,懂得升格佳作的方法。

“中学生作文指导五步法”解决了学生作文写什么,为什么写,怎样写的问题,是一种“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作文指导方法。

作者:张军产

上一篇:参与式教学本科教学论文下一篇:中高职职业道德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