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一种社会现象

2022-07-23

第一篇:小议一种社会现象

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语言的本质是它的社会性。同样,语言不仅是社会现象,它还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

一、特殊性

社会现象一般都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经济基础,一类是上层建筑。这是无一例外的。但语言的特殊性就表现在它既不属于经济基础,也于上层建筑没有关系。这两者的发展变化都不会从本质上影响或改变语言。

经济基础是生产关系的总和。而上层建筑是社会的政治、法律、宗教、艺术、哲学的观点,以及同这些观念相适应的政治、法律等设施。我们所说语言的“特殊性”,是它作为交际的工具,是为全社会的人服务的如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而在此之前的是中华民国时期。无论是旧时期的国民党统治,还是如今的共产党领导。虽然他们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都不相同。但这两种变化在本质上并不影响语言。人们过去说什么样的话,现在还是会说什么样的话。

二、全民性

从本质上看,语言是人类共同的交际工具。在语言面前,人人完全平等,都有自由使用语言表达思想的权利。它是全民性的交际工具,所以不分阶级。

语言的产生就在阶级出现之前,另外,语言的语音形式和语法结构也没有阶级性。语言是工具,是抽象了规则,规则是没有阶级性的。自然,言语也就没有阶级性。二者的关系:

1、语言是从言语中抽象出来的;

2、言语是语言的结果;

3、语言是言语的规则;

4、思想是思维的结果。用言语表达的思想有阶级性,如毛泽东思想代表的无产阶级,以及蒋介石代表的资本主义思想。他们是为不同的人服务的。为表现思想而出的言语是没有阶级性的。它只是一个工具。思维后的思想才有阶级性,但大多数人以为言语将其表述出来,就错误地认为言语也是有阶级性的。这是不正确的。

三、做工具的不同

众所周知,生产工具标志着社会生产里的发展水平。而作为交际工具的语言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没有关系,虽然我们国家目前经济文化发达了,出现了互联网、路路通等。在这样的发展水平下,语言的词汇也变的丰富起来。但这与语言的先进落后是没有关系的。从这个角度来看,语言也有其特殊性。

因此,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

第二篇:如何理解宗教是一种社会现象

宗教社会学中的功能主义理论

宗教作为一种历史悠久影响深广的社会文化现象,人们对他从小就耳濡目染,非常熟悉。神佛显灵的传闻,妖怪作祟的迷信,祭天祀祖的礼仪,驱邪赶鬼的巫术等等都是我们熟知甚至遇到过的事情。但是,大多数的人并没有向更深处思索宗教这个伴随历史发展下来的产物在历史发展中的积极与消极作用。宗教在历史但中究竟扮演怎样的角色,发挥着怎样的影响与作用?

社会功能主义认为社会是具有一定结构或组织化手段的系统,社会的各组成部分以有序的方式相互关联,并对社会整体发挥着必要的功能。整体是以平衡的状态存在着,任何部分的变化都会趋于新的平衡。帕森斯认为宗教有两种功能:一是宗教使道德的价值、情感和行为体系的规范具有了认识上的意义;二是宗教平衡了合理期待行为后果与实际能看到后果之间的差异。任何一个事物或现象对整个体系的作用都是多方面的:既有积极地正功能的一面,又有消极的负功能的一面;既有已被人们意识到的显功能,又有未被认识但发挥着作用的潜功能。这种思想对于功能分析造成了很大的影响,许多宗教社会学家开始研究宗教的负功能即宗教对社会造成的分裂作用,并把宗教对社会的功能和对个人的功能作用分开研究,认为有些功能在社会和个人之间起到相反的作用。

功能论告诉我们,宗教会整合社会或者阻扰变迁,宗教会提供慰藉会促进冲突,宗教会提供稳定性或阻挠进步。例如,宗教对于社会文化的作用。做为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宗教在社会文化体系中的功能日益加深。宗教既有阻碍各种世俗文化自然发展的消极作用方面,也有在一定条件下促进文化发展的积极作用。例如对于中国的壁画方面,佛教从西域传入,为了广泛吸引群众,大力宣传佛经佛法,必须把抽象、深奥的佛教经典史迹用通俗的简洁的、形象的形式灌输给群众,感召他们,使之笃信朝拜。于是,在洞窟内绘制了大量的故事画,让群众在看的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这一举动在宣传了佛教的同时,也积极促进了中国的壁画艺术的发展。其次,中国佛教对于中国受封建统治的人民群众提供了支持和慰藉,支持了统治者乐以希望的价值观和目标,稳固了统治者的统治。例如古代的魏晋,就是利用宗教作为维护统治的工具。虽然,佛教巩固了魏晋的统治,但是,统治者乐于推动佛教的发展,却导致了种种的问题。例如修建寺庙,招收信徒,导致劳动力短缺,土地减少,信众的免税减少了财政收入。佛教与政府争人争地争税收,从而产生了难以预料的消极影响。

第三篇:小议红包现象

小议“红包”现象

“红包”现象是由收受和赠送“红包”的双方共同完成的,其实质是钱权交易,具有明显的贿赂性质。作为收受的一方,是利用手中的权力谋取私利,其目的具有唯一性;作为赠送的一方,是为个人、单位或小团体谋取利益,有的为了跑官要官,有的为了争取工程、项目、专项资金,有的为了感情投资……其目的具有多样性。“红包”的实现方式也多种多样,有的“一事一议”直接送;有的利用礼尚往来的机会送;有的利用剪彩、题词、典礼等机会送;有的以顾问费、辛苦费等名义送;有的以个人名义送,有的集体研究送;有的私款送,有的公款送。“红包”现象已成为党风廉政建设中的突出问题,我们必须深入分析“红包”现象产生的原因,建立治理“红包”的长效机制,标本兼治,综合治理。

一、“红包”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

1、利益驱动是诱发“红包”现象的直接动因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既是“社会人”,重视社会需要,又是“经济人”,重视自我利益需要。人们的行为更多地受到利益的驱动,一事当前,权衡利弊:有利则干,无利不干,大利大干,小利小干;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送“红包”者是为了追求比送出价值更大的利润,收“红包”者是权力寻租,寻求正当分配以外的收入。送者有所求,收者得利益,彼此心照不宣,一拍即合,实则权力与金钱的等价交换。

2、职能转变不到位、权力缺乏监督是“红包”现象滋

-1- 生的前提

改革开放以后,计划经济打破了,但还没有真正实现市场配置资源,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公职人员手中的权力还比较大,对权力的监督机制又没有建立健全。一些职能部门或掌管着立项、审批、监管等权力,或掌管着工程发包、招标采购、成本价核定等权力,或掌管着资金投资、划拨、收缴、审计等权力,或掌管着干部人事方面的提名、考察、任免、处理等权力……在这些权力的运作上,自由裁量权还比较大,如果用“红包”的方式运作一下,就可能以小换大,获得成倍甚至十倍百倍的回报。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单位和个人为了各自的利益,难免将部分实权单位及其公职人员作为“红包”进攻的对象,跑项目、跑资金、跑官职。

3、财务制不健全为“红包”现象提供了便利条件 送“红包”动用私款的,数额一般不大: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为了争取蔽护和帮助,谋取经济上的利益;有的人为了自己或亲属子女的职务升迁、工作安排;有的干部跑官买官的钱,本来就是收受或索要来的。送“红包”动用公款的,面宽量大:为了争取大项目、投资,不惜动用以万计的资金“启动”,或其它形式的帐外帐、“小金库”或变着花样打进企业成本;也有人动用公款,为自己疏通关系,跑官买官。这些用公款开支的“红包”,有的公开、有的变着花样在单位财务上报销。

4、传统的礼仪观念是“红包”现象赖以生存的思想基础

礼尚往来本是我国人际交往中的一种传统观念,是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友好往来的一种表达方式。现今社会,一

-2- 些人却把礼尚往来的内含和外延拓展得十分“丰富”:礼尚往来成为掩盖拉关系、感情投资、权钱交易、行贿受贿等腐败现象的最佳代名词。送“红包”者抓住传统节日、生日寿宴、住房搬迁、婚丧嫁娶、子女升学等礼尚往来的机会送,送得名正言顺;收“红包”者对送者回赠一定的礼物,名曰礼尚往来,收得心安理得。

5、查处不力是“红包”现象屡禁不止的重要原因 在党纪政纪条规中对“红包”问题的定性没有明确的规定,由各级纪检监察机关比照类似问题进行处理。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在查处此类问题时失之于宽、失之于软,数额较大的一般给予党内警告或严重警告、记过或记大过处分,撤销职务、开除党籍的很少。“红包”问题往往只追究纪律责任,在法律上不等同于受贿追究刑事责任。这让一部分人检讨一阵子,舒服一辈子,得大于失,客观上助长了送收红包者的侥幸心理。成本低、收益大,“诱因”大于“牺牲”,“红包”现象必然禁而不止、纠而复生,甚至愈演愈烈,金额越来越大,花样越来越新。

二、创新机制治理“红包”问题

1、健全约束机制,规范从政行为,使收者不能收 收受“红包”的对象绝大多数是手中掌握一定权力的领导干部,对领导干部的从政行为,《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中有较明确的规定,如收受礼品登记制度、财产申报制度、重大事项报告制度等,对收受“红包”有较好的约束作用,但有些制度操作性不强,执行不严,越到基层效果越差。因此,要进一步量化、细化有关制度的操

-3- 作办法,并严格执行;同时,要建立健全相关的配套制度,如全国统一联网的存款实名制等,以法律的形式财产申报、金融实名等制度,对公职人员及其家庭财产进行动态监督,对家庭财产非正常增长的公职人员及时进行查处。

2、创新保廉机制,遏制内在驱动力,使收者不愿收 根据市场经济的利益分配原则,适当提高公职人员的工资,规范工资外收入,缩小不同地区之间、不同部门之间的工资、福利差异。从工资、医疗保障金、退休金中拿出一定的比例的资金作为保廉金,一旦发现公职人员有腐败行为,不但要严肃查处,还要取消其保廉金。使他们对这种“高风险、低收益”的腐败行为避而远之。

3、转变政府职能,强化对权力的制约,使送者无需送 在经济领域,要实现公平竞争和市场配置资源,淡化计划分配和行政审批;在政府消费和公共设施建设方面,要实行政务公开,推行市场化、规范化的政府采购制和招投标制;在组织人事领域,要大力推行公务员公开招聘、领导干部选拔制度。同时,要建立健全包括首问责任制、服务承诺制、限时办结制、办结公告制等服务机制,把政府的职能真正转变为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管钱、管物、管人的权力逐步削弱了,菩萨不灵了,烧香进贡的就会减少。

4、强化资金监管,断绝红包的资金来源,使送者无钱送

“红包”问题与资金管理不严有很大关系。解决这方面问题,要从建立公共财政制度着手,改革体制,建立机制,

-4- 强化管理,严肃纪律。要加快推行部门预算,将所有收支纳入财政预算管理;改革财政资金缴拨方式,加快实施国库集中收付制度,认真清理银行账户,严禁设立帐外帐,坚决取消“小金库”。要加大清理乱收费的力度,取消不合法、不合理收费。要改变上级出政策,下级找资金的状况。要加大经济责任审计力度,实行对所有预算内、外资金的全方位监管。

5、完善惩处机制,增加腐败成本,使收者不敢收 首先,对“红包”问题的处理要有准确的定性。公职人员收受直接管理和服务的对象、主管范围内下属单位和个人、其他与行使职权有关系的单位和个人、外商、私营企业主的“红包”,一个月内没有登记交公的,一律按受贿论处;领导干部的配偶、子女,因为领导干部的工作关系收受“红包”的,要追究领导干部的纪律责任。其次,要区分“红包”的性质。对亲戚朋友礼尚往来所送的礼节性“红包”与其他对象所送的贿赂性“红包”要有区别,要在规范礼节性“红包”的同时,对贿赂性“红包”进行严肃查处,对利用职权索取“红包”的要按索贿从严从重处理。再次,对送“红包”者也要严肃查处。对送“红包”者要按照行贿行为进行严肃处理,数额巨大、屡犯不改、影响恶劣的要从重或加重处分,并公开曝光。要通过严肃查处,使送、收“红包”者在物质和精神上都得不偿失。

-5-

第四篇:旅游学是一门社会科学。旅游活动是社会现象的一种体现。旅游乃是...

旅游学是一门社会科学。旅游活动是社会现象的一种体现。旅游乃是人的活动,特别是就构成现代旅游活动重要组成部分的消遣旅游而言,旅游乃是人的重要的消闲活动。消闲则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而产生的社会现象。此外,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势必要同东道社会的居民进行接触。彼此互为旅游市场的国家或地区之间也会因旅游活动的开展而出现人员交流,这些民间接触和交往也属于一种社会现象。上述说明作为人类休闲活动的重要内容,旅游活动实为社会现象的一种体现。

旅游学是一门具有多学科交叉的边缘学科。旅游活动是在具体的社会环境中发生和进行的。由于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要同这一环境中的许多方面接触和打交道,这一环境中的几乎一切现象都程度不同地表现与旅游者的旅游活动之中,而旅游活动也就成了社会环境中多种现象的综合体现。

旅游学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首先旅游业是一个重要的经济行业。从其产生来看,旅游业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之上的。没有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做保证,就不可能产生旅游需求和旅游供给。旅游业作为一个产业,生产旅游商品,并通过出售这些商品而取得经济收益。旅游业可以促使和带动与旅游有关的其他经济行业的发展,进而带动地区经济的发展。旅游业可以增加外汇收入和促使货币的回笼。其次旅游业属于第三产业。事实上,旅游业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经济行业,它在社会经济活动中扮演着越来越突出的角色。最后旅游业是一种文化。旅游资源是能够吸引旅游者的一切自然和社会因素,是旅游活动的现象,是旅游业赖以存在的基础。旅游资源包括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两个方面,就自然旅游而言,大都有文化的因素隐含在内。

综上所述,旅游学是社会科学中一门由多种学科理论和知识交叉的边缘性应用学科。

第五篇:高考是一种文化现象,一种教育现象

2007-2008年高考命题凸出了什么 高考是一种文化现象,一种教育现象。是考生成长的重要转折关口,也是鼓舞高考群体和在校高中生凝聚成强大精神力量的教育核心。

重视高考文化建设, 发掘和培育高考人文精神,对于教改能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四两拨千斤”的功能。

人文精神——高考文化建设的核心,对于德育教育,提升师生教与学的效率和高考成绩,以及构建和谐社会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综合实践活动能力与提升高考成绩

加强实践能力培养是新课标的突出要求,不被重视的综合实践活动必修学分却占到了高中三年总必修学分的1/5,如此高额学分(大大超过数、理、化3门课程总学分),与高考究竟是什么关系?

(一)2008年广东卷作文“不”

“不”指什么,那些情况下不轻易说“不”。综合实践活动使切入口变小,紧扣题目。人们不相信多喝碳酸饮料发胖。这不,综合实践活动,用寻常饲料和碳酸饮料喂养的金鱼,前者只长0.2克,后者“疯长”26克。数字面前,人们改变了那个“不”字。

(二)2008年上海卷作文“他们”

通过关心农民工弱势群体的利他行为活动。很快产生了话题:题目是“我”,演化为“我与他们”的关系。而一个“们”字,则点出了群体要求。„„实现了用“原生态语言”写作。

(三)2008年浙江卷作文“触摸都市”/“感受乡村”

多数考生笔下都市生活是邻里冷漠,求学艰辛、逛街惬意„„乡村生活则是:摸鱼虾、扑萤火、捉知了„„但是综合实践活动参与城市循环水洗车调查者,都提出了城市循环水洗车缘何雷声大雨点小?乡村调查者则提出了为什么偏僻山区电灯不亮、眼保健操少的中学生戴眼镜者很少很少?原来是经常吃了刚从地里出土的青菜。前者考分多在42-47分之间,后者54分以上①。说明后者善于挖掘生活细节中蕴藏着的“金子”。 ① 浙江省2008年高考语文命题组《浙江省2008年高考语文命题思路》和阅卷教师提供的一些数据。

(四)2008年天津卷作文“好奇心”

对自家里鸡蛋容易变坏,处于好奇心,将冰箱里鸡蛋竖放,大头朝上并包裹一层透气性较好的卫生纸,可延长保鲜30天以上。生活具体话题,为学生点亮了一盏心灯。说明“好奇心”欲得“高分”,必须写出好奇心对人的影响。

(五)2008年福建卷作文“甜”

大意:一人买了瓶果汁,说“喜欢甜的”。一人买了杯咖啡,说“喜欢又苦又甜”。一人买了矿泉水,说“喜欢淡淡的矿泉水”。综合实践创新发散思维活动,很快抓住话题“青少年喜甜、中年又苦又甜,老年平平淡淡”。

(六)2007年与社会活动密切联系的命题(广东卷)

1.1题遭遇森林火灾时正确应对方式

2.2题北方冷空气入侵时的气候变化

3.政治41题广东省人均GDP、单位GDP变动的经济学常识

4.生物20题色盲

5.生物21题鼻咽癌

6.生物40题甘蔗发酵生产燃料酒精工艺

(七)2007年与科学实验密切联系的命题(广东卷)

1.物理13题突出物理实验过程的体验试验

2.化学23题突出对物质分离、检验实验技能和对常用仪器主要用途的了解

3.生物34题突出试题所提供的实验报告

(八)2007年与生产实际密切联系的命题(广东卷)

1化学1题铋的医药应用

2.数学理科6题、文科第七题的物流调配

3.历史10题提供反应西餐传入上海的诗歌

二、新考试观给了我们什么

命题者脱离教材从课程资源中寻找命题素材, 是新的课程观反应到高考试题中的观念变革的核心。

(一)2007年呈现中学师生未接触过新素材

1、广东历史3题涉及到新出土的封泥,印证秦朝郡、县的历史

2、山东历史9题展示了明代服饰、第11题提供了白居易诗歌

3、宁夏历史31题提供了宋代苏轼的《黄州寒食诗帖》

4、海南历史

1、

3、5题分别提供了甲骨文、出土胡俑、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丝织品图片

5、广东政治全卷41小题,有40小题选取学生生活或社会生活的情景作为试题背景材料。

(二)2008年呈现中学师生未接触过新素材

1、山东英语阅读理解题中,有涉及环境保护、手机短信报警„„

2、山东理综涉及奥运会题材, 小球滑行轨道是2008的字样,请算出小球加速度

3、湖南作文“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唐诗人韩愈),有人误认为是多与少的关系,所以提到了小草精神,而忘记距离带来视觉感官变化,与“草独”、“草众”无关。

(三)2007年呈现中学师生未接触过新情境

1、广东历史21题判断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中美国人遇到的事情

2、山东历史15题判断英国人在乾隆二十五年来到中国时经历的事情

3、宁夏历史33题想象俄国十月革命中攻克冬宫场景

4、海南历史10题想象为何听莫扎特与听贝多芬的观众场面不一样

5、广东物理题想象电子快门、传感器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

6、广东语文现代阅读《创新与想象》文段,想象艺术与科学的关系

(四)2008年呈现中学师生未接触过新情境

1、山东文综历史15题一个英国人乾隆二十五年(1760)到中国经历的事情(机户、机工工资纠纷街门打官司)

2、宁夏作文“小鸟放生”与全国卷II“海龟与老鹰”

(五)2007年试题呈现为“理解而学”

1、题干出现频率最高的词语“反映了„„”(广东

1、

8、

9、

17、19;山东

10、11;海南7题等)

2、题干出现频率最高的词语“表明了„„”(广东

12、23;海南

2、

4、22题等)

3、多视角回答(广东

28、山东

27、海南33题)允许从“是”、“不是”、“既

是又不是”三方面回答

三、试题素材时代感强并坚持能力立意

(一)2008年四川作文“坚强”

(二)2007年广东化学1题铋的医药应用;26题生物无机材料羟基磷灰石Ca5(Po4)3OH;27题治疗矽肺病的药物“克矽平”

(三)2007年广东数学6道解答题考查数学思维方法;理科7题、理科6题,综合了算法、框图知识、推理论证和数据处理能力

(四)广东语文22题采用北京奥运会标志为素材

(五)广东地理全卷共各类图25幅,表5个,含区域分布、统计、示意、地形、气温等图;36题青藏铁路通车问题

(六)科学与人文统一,广东23题采用有关“粤剧”的内容,地方彩色、传统文化特色

(七)政治37题以漫画作为简答题背景材料

(八)政治

23、

25、

26、34题,以格言、诗歌、寓言等方式揭示哲学道理

四、关注社会热点问题

1、广东地理33题用世界经济界流行的“金砖四国(BRIC)”从全球视角了解世界主要各国

2、政治试题涉及商品房价、新农村建设、城乡收入差距、中国加入WTO、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五、反思

纵观以上高考存在的问题,使我们在教育教与学中找到了原点。

(一)、初、高中数学学习衔接问题

高一教材开始就是几何、映射、函数及逻辑关系等, 概念多而抽象,符号多、定义、定理严格,体现了“起点高、难度大、容量多”特点。如果从函数定义(衔接点)出发结合初中所学函数回顾,再运用映射观念给函数以新解。在速度上放慢起始速度;在知识导入上,实例和已知引入;难点上从学生理解出发。如渗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是直线和平面垂直及直线与圆相切。而“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是一个极限现象。耸立的原始森里是直的,满

月是圆的,蜂巢结构是多面体,向日葵种子按对称螺线排列等将会在衔接期提升同学们的兴趣。

(二)初、高中物理学习衔接问题

初中物理所用数学知识少而简单, 学生数学能力缺乏和数学教学滞后形成高一物理“台阶”。高中所学重力、摩擦力、力的图示、二力平衡等在初中是肤浅的学习。物理中力的合成,多个力的平衡等则是“间断点”。所以衔接期要控制这些难度。

(三)初、高中化学学习衔接问题

高一学生学习化学遇到的挫折多,培养学生正确对待困难的挫折心理素质,采取“起点低、梯度小、分层次、多训练“的方法很重要,如氧化还原反应,可利用初中学过的具体化学反应,化合价的变化等, 对氧化还原反应进行定义。

(四)缺乏对高考命题的研究

主要表现在缺乏用生活生产实践创设新情境,体现与STSE(科、技、社、环)密切联系不够。例如,2007年化学9题细菌燃料电池、12题青铜防锈、25题煅烧黄铁矿尾气吸收等。

上一篇:县邮政局汇报材料下一篇:小英雄雨来测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