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篇教学论文范文

2022-05-09

想必大家在写论文的时候都会遇到烦恼,小编特意整理了一些《语篇教学论文范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语篇分析理论指导下的任务型语篇教学是依据语篇设计相关语篇分析理论知识应用作为任务,在完成任务时实现语篇理解的英语语言教学模式。这一教学模式旨在利用语篇分析理论知识的应用帮助学生通过自身语篇知识的系统扩展,提高语篇分析和理解的能力。

第一篇:语篇教学论文范文

语篇分析与《高级英语》教学

[摘要]高级英语课程为英语专业重要的阅读课程。长期以来,该课程中盛行传统教学模式,忽略语篇理解。从语篇分析理论出发,从实际教学安排角度展示语篇分析教学法,强调了培养学生语篇分析能力的重要性。

[关键词]语篇分析 高级英语 阅读教学

一、高级英语课程教学现状

《高级英语》是一门训练学生综合英语技能的重要阅读类课程。课程选材题材广泛,时代气息浓厚,内容包括:语言、文学、社会、文化、教育、地理、科普等;选材体裁多样,除了不同类型的说明文外,还有记叙文、议论文等。通过阅读教材和加强语言基本功训练,扩大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的文本分析和欣赏能力,逻辑思维与独立思考能力,巩固和提高学生英语语言技能。

在目前的高级英语教学中,很多教师过分依赖传统教学的教学方法。传统教学法过分重视词汇教学,不重视篇章结构。受这种教学法的影响,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把阅读仅仅看成是单纯的语言活动,只重视语言点的教学和语言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强调词汇、语法的教学,而忽视了语言结构是如何在篇章中被应用的。

二、语篇分析的定义

Hasan 同意Halliday将语篇定义为“语意的单位”,即“在某种情景中做某事”的语言。也就是说,语篇与语境密切相关,它不能脱离语境而存在。语篇有许多特点,最突出的就是“结构的统一性”(unity of structure)和“组织的统一性”(unity of texture)。

语篇可泛指任何完整的语言材料,包括一切形式,一切文本。语篇教学法就是以篇章为基本单位的教学法。按照篇章语言学的观点,篇章可以是一个单句,也可以是一个段落,一篇文章,甚至整体著作。它的指导理论是语言学中的语义宏观结构和语用宏观结构。语篇教学法的具体实施方法以语篇分析为主。语篇分析以篇章为基本单位,从篇章的整体出发,先分析理解篇章结构,然后分析句子与句子之间,段落与段落之间的衔接与逻辑思维的连贯,从而能够使学生通览全篇,掌握文章的主题,同时掌握句子在表达篇章整体意义上的作用。

在阅读教学中,语篇分析可用作理论指导,称为语篇教学模式。语篇教学模式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模式,传统的教学模式侧重句法分析和语言讲解,而语篇教学模式从宏观入手,抓住主要信息,然后再深入到微观的语言表达形式。

三、语篇分析教学

(1)衔接:衔接现象是语篇分析的核心概念之一。衔接是把句子组成语篇的主要手段。它是语篇中成分与成分之间的关系,不受句子结构的限制。依据Halliday和 Hasan的理论,衔接可分为指代,替代,省略,连接和词汇衔接等五种。

(2)连贯:连贯所研究的是一篇文章中彼此独立的句子在结构上如何连接到一起构成语篇的。连贯不是语篇固有的性质,而是对语篇的解释的结果。要实现语篇连贯,除了上述衔接手段之外,还要运用语境,世界知识,修辞文体及想象等手段。

(3)语境:语篇分析是以语境为基础的。语境可以分为三类,语言语境,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语言语境指语言内部的环境,或称上下文。情景语境指语言产生时周围情况,事件的性质,参与者的关系,时间,地点,方式等。

四、语篇分析在高级英语教学中的实际应用

了解语篇结构,宏观培养学生的语篇意识和能力。教师在开始一篇课文的讲解前,可利用课文前的Pre-reading questions进行合适的文章内容导入训练。在问完课文前的导入问题后,教师不必急于进行课文内容的讲解。相反,教师可以把全文作为一个快速阅读材料,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快速读完全文,在短时间内获得文章大意和作者谋篇布局的方式,通过掌握文章的脉络,教师就可以从宏观上引导学生了解了整个语篇的结构,从而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语篇意识和语篇驾驭能力。

进行语言知识讲解,使学生掌握具体的语篇连接手段。接下来,教师可以从宏观转移到微观,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中的重要知识点,包括重点词汇和重点句子。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按照文章段落的展开顺序重点揭示语篇的连接手段。通过理清文章的衔接和连贯,展示作者是怎样把句和句连接成一个完整的段落以及怎样把一个一个段落连接成一个完整的篇章的。这样一来,学生既获得了语言知识的点滴积累,又通过对文章衔接和连贯的把握,在理解了全文的语篇结构(骨架)后,进一步理解了文章的内在组成部分(血肉),从而对文章有了一个立体式的理解。

文化背景知识输入,明确语篇使用的语境。在获得了文章的宏观语篇结构和微观语篇组成手段后,教师还有必要通过文化背景知识的输入,引导学生理解语篇使用的具体语境。比如,在高级英语课程所选教材之一的“新编英语教程”第五册第六单元“Preparing for College”一文中,作者就提到了许多背景文化知识。

加强输出训练,进一步巩固语篇分析的效果。最后,教师可以通过布置一些作业的方式,加强输出训练,进一步巩固语篇分析的效果。比如,可以让学生模仿作者的语篇结构,自己动笔写一篇与范文题材相类似的文章;可以让学生使用某一段落中的某一种衔接或连贯手段,自己写一小段文字甚或一句话,独自成段或独自成句,体验语篇的连接手段。

五、结语

高级英语教学是一个复杂的阅读教学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应该合理利用语篇分析的优势,贯穿语篇分析意识于整个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语篇分析能力,真正实现学生从宏观到微观的立体式的语篇理解。

参考文献:

[1]方琰,1995,《Hasan的语体结构潜式理论及其对语篇分析的贡献》外语学刊;

[2]贾智勇,2005,《试论英语语篇教学与综合能力的培养》 .重庆工学院学报.

[3]刘晓铃,1994,《心理 图式 策略----外语阅读的心理学与语言学进展》.湖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4]周继青,2007,《语篇分析对英语阅读教学的启示》.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5]郭丽华,2001,《语篇分析与阅读教学», 松辽学刊.

[6]余立霞,2004,《语篇分析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7]王枫林,1994,《阅读理解和语篇分析》,外国界.

作者简介:

毛启红,男,南京大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硕士,南京人口学院外语系讲师。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中西文化比较。

作者:毛启红

第二篇:语篇分析理论框架下任务型语篇教学模式及其实用性讨论

【摘要】语篇分析理论指导下的任务型语篇教学是依据语篇设计相关语篇分析理论知识应用作为任务,在完成任务时实现语篇理解的英语语言教学模式。这一教学模式旨在利用语篇分析理论知识的应用帮助学生通过自身语篇知识的系统扩展,提高语篇分析和理解的能力。

【关键词】语篇分析理论 任务型语篇教学 模式 实用性

随着英语语言教学研究的不断发展,如今,我国中小学及大学英语教学大纲都极力提倡在英语教学中运用任务型教学法,力图将以教师教为主的传统教学转变为以学生学为主,并切实把语言学习从词汇、语法结构的学习扩展为真实语境下的语篇教学。及至大学,学生对语篇教学与任务教学法的学习过程业已有一定程度的认知。随着语篇分析理论在我国英语语言教学研究领域的进一步发展及其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以及大学生认知能力的成熟,大学阶段对英语语言的教学可以实现语篇分析理论知识指导下的任务型语篇教学。

一、语篇分析理论指导下的任务型语篇教学模式

1、语篇分析理论指导下的任务型语篇教学的可行性

由于我国中小学英语教学大纲的推崇及对应教材的编写与推广使用[1][2],我国各高校大学生在小学、中学都经历了任务型教学法及语篇教学的学习体验,因而在大学阶段实行任务型语篇教学无需导入、准备、操练,而直接可以衔接中学的英语学习模式。然而,在中小学阶段,由于认知能力的限制,语篇教学的实施多由教师备课时进行语篇分析,一般主要集中在以文章的结构、体裁、中心思想的总结为框架的分析,继而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发现文章的结构、体裁、中心思想从而实现语篇理解。基于认知能力的差异,部分学生最终可以实现独立的语篇分析和理解,但是相当部分学生仍需教师不同程度上的引导。可以说,中学阶段的语篇分析的承担者、实施者主要是教师,而且对语篇分析的维度也有限。

随着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在大学阶段,依据现有教材语篇特色,可以将语篇分析理论知识教授给学生,再由学生以理论实践的方式,通过完成语篇分析任务实现语篇理解。这样,通过向学生传授语篇分析理论知识,扩展语篇分析的维度,丰富语篇教学任务,在广度和深度上提高学生对语篇的理解。因此,随着大学生认知能力和自主能力的发展,合理规划设计语篇任务、适时提供学习辅助,可以让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实现语篇分析理论在语篇教学中的应用。

2、语篇分析理论指导下的任务型语篇教学模式

目前,我国大学英语教材的编写多以主题划分单元,教学中,通过听、说、读、写同一主题下不同语篇,培养学生基本语言知识和应用技能。对于其中的精读语篇,教学中强调篇章结构分析,从整体框架出发理解语篇。学生的语篇能力越强,对篇章结构的理解与分析越好。因而可以应用语篇分析理论相关研究成果,丰富语篇学习过程,旨在提高学生语篇分析与理解的能力。

首先,教师需要对教材中精读语篇进行分析,依据语篇语言特点,整理出相关语篇分析知识点,在此基础之上设计相关的语篇任务。语篇任务的设计需要对整套教材的精读语篇进行整体规划设计。这给教师备课增加了很大难度,不仅要求教师要熟悉语篇分析理论系统,也要对使用教材的语篇非常了解,这样才利于语篇理论与教材中的语篇合理规划与对接。之后,教师还需要将对应的语篇理论知识与语篇结合起来设计任务。任务要与语言意义紧密相关,并通过互动来完成,而完成任务的过程即是用语言做事的过程。该任务教学的步骤如下:

第一阶段:课前读写任务(与作者的互动)

任务一:思考并讨论与语篇主题相关信息(熟悉语篇语境、用词选择等相关语篇分析理论知识)

任务二:阅读目的语篇,把握语篇篇章结构、中心思想、段落大意,思考作者写作意图。

(体裁、语步、衔接与连贯等相关语篇分析理论知识)

任务三:思考、总结完成任务的途径、手段及语篇语言难点疑问与收获。

(相关语篇分析理论知识的归纳总结)

第二阶段:课堂听说任务(师生、学生间的互动)

任务一:针对课前读写任务结果进行课堂小组或集体分享交流与评价

任务二:语篇复述、表演或将主题引申至社会现实

第三阶段:课后写作总结报告任务

任务一:总结相关语篇分析理论知识与实践、语篇语言知识及完成语篇任务整个过程的手段和途径

任务二:反思学习效果

这一模式以语篇分析理论知识和实际接触的语篇为基础设计教学大纲,通过任务型教学法实施语篇教学,让学生能实际实施语篇分析,提高学生语篇分析的能力。

二、语篇分析理论指导下的任务型语篇教学的实用性讨论

首先,语篇分析理论指导下的任务型语篇教学是以任务为途径的语言教学,本质上仍然是任务型教学,因而同样遵从“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原则。只是为提高学生的语篇能力、扩展学生对语篇的深层次理解,在教学中提供语篇理论的相关知识教学作为任务前的准备和完成语篇任务时的一个辅助。其次,在任务型教学法中,由于教学中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原则,学生总是要有独立、主动解决问题完成任务的意识,自主学习能力就成为任务型教学法的必需,学生不能实现自主学习,就没有可能完成任务。所以,语篇分析理论指導下的任务型语篇教学同样能调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再者,语篇分析理论指导下的任务型语篇教学的目标之一是语篇能力的培养和提高。针对不同的语篇学习不同的语篇分析理论知识,随着分析的语篇增加,语篇理论系统知识不断完善,语篇分析能力在不断地实践中得到强化。如能将理论知识内化,实现在语篇理解时本能应用相关理论,提高语篇理解效率,语篇能力就在实质上有了提高。最后,教学过程中除了任务前语篇分析理论知识的学习之外,其他过程都是在一定语境中语言理解与产出紧密结合的状态下进行,语言应用总是存在一定的语篇环境中,再结合大量的师生互动、学生间的互动、与作者的互动,听、说、读、写综合技能得到实现,因此,语篇能力的提高可以带动语言综合应用能力发展与进步。

三、结语

语篇分析理论指导下的任务型语篇教学是依据语篇设计相关语篇分析理论知识应用作为任务,在完成任务时实现语篇理解的语言教学模式。这一教学模式旨在利用语篇分析理论知识的应用帮助学生通过自身语篇知识的系统扩展,提高语篇分析和理解的能力及语言综合技能,同时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任务教学原则。这一模式的实现,在依据语篇对应相应的语篇理论知识学习,并使之在大纲上体现出系统的理论方面有较大的难度,需要教师对教材中所有语篇语言、内容、语篇结构及语篇理论知识、语篇的实际分析等都要有相当程度的研究。

参考文献:

[1]2000年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http://wenku.baidu.com/view/e266fa7101f69e3143329464.html.

[2]路勤.任务型教学法在英语语篇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5).

作者简介:

路勤(1974—),女,布依族,贵州都匀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教学。

作者:路勤

第三篇:浅谈语篇连贯与外语教学

【摘要】连贯理论研究发展至今,越来越多的学者意识到了语篇连贯与外语教学之间存在的千丝万缕的联系,本文旨在运用语篇连贯的相关理论,将连贯与外语教学相联系,帮助外语教师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提升学生外语学习的效果。

【关键词】语篇连贯 外部条件 外语教学

一、连贯概念理论研究概述

自从Halliday和Hasan的Cohesion in English一书出版之后,语篇的连贯性这一概念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不论是在文体学、翻译学,还是外语教学等诸多领域都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并逐渐走向成熟。人们不再把这一概念仅限制在语篇的范围之内,而是把连贯性看作是对语言运用整体好坏的一种本质的衡量。在这之后,各种相关概念犹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如Van Dijk的宏观结构理论,Widdowson的言外行为理论,Matthiessen和Thompson的修辞结构理论,Brown和Yule的心理框架理论及Danes和Freis的主位推进理论等。这些理论都从不同的角度和领域促进了连贯问题研究的更进一步发展。

本文旨在借鉴Widdowson的相关理论,将连贯与外语教学相联系,期望对外语教学的发展有所启示。

二、Widdowson及其语言教学交际法

Widdowson (H.Widdowson,1987/1996) 在其著作《语言教学交际法》中给我们提供了这样的一些例子:

Teacher: Book.

Pupils: There is a book on the table.

Teacher: Bag.

Pupils: There is a bag on the table.

Teacher: Under the table.

Pupils: There is a pen under the table.

Teacher: On the floor.

Pupils: There is a pen on the floor.

对中国学生来说,上面的这个例子再熟悉不过了。我们在学习there be…句型的时候,老师通常按照这一过程来进行操练。先是替换主语,然后是状语等。而事实上,这样做的目的并非出于任何交际目的的考虑,因为在说这些句子的过程中,甚至连一个最简单的场景有时候都没有,我们练习的目的只是为了要学会这个句型。例如,在说到这个句子“There is a bag on the table.”的时候,我们至少应该在桌子上放一个书包,但实际情况却往往不是这样的。那么换句话说,是不是一旦我们在桌子上放了一个书包,这样的表述就有意义了呢?Widdowson给我们提出了下面的一组例子。

Teacher: What is on the table?

Pupils: There is a book on the table.

Teacher: What is on the floor?

Pupils: There is a bag on the floor.

Teacher: Where is the book?

Pupils: The book is on the table.

在这一组一问一答中,我们首先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简单的场景,也就是我们把一本书放在了桌子上,把一个书包放在了地板上,而后老师开始提问,学生回答。这么看来,这样的一组句子与上面的一组相比是有意义的,至少并不是简单的转换句型,或是替换句子的某一成分。但对一个地道的说英语的人来说,上面的这组例子仍然是不妥的,其原因在于在实际的交际过程中,人们通常并不是这么表达的。这样的句子,尽管语法正确但却并不自然。相对说来,对于这些问题现实中的回答应该是这样的:

Teacher: What is on the table?

Pupils: A book.

Teacher: Where is the bag?

Pupils: On the floor.

既然如此,老师在问这样的问题的时候,他是出于何种目的?他为什么要问这个问题?如果大家都看到了桌子上有一本书,地板上有一个书包的话,那么老师提出的这些问题是没有实际意义的。除非他本人并不知道某物放在了什么地方,或是要寻找某一东西,这样的问话才有意义。接下来我们看另外一组对话。

Teacher: Where’s Mary today?

Pupils: She’s not well.

在这一例子中,老师发现一个学生没有来上课,于是问道,玛丽在哪里?同学回答说,她今天身体不太舒服。这样的一组对话,在Widdowson看来,首先,完成了某一特定场合下的交际目的:老师发现玛丽没有来上课,于是老师提出问题,询问玛丽在哪里;同时,满足在特定语境下的适合的表达形式。这种表达才是自然、具有实际交际价值的。

据此,Widdowson指出,在外语教学过程中,老师所要做的就是要保证教授的内容是具有实际意义的。因为学生除学习英语外,还要学习如法律和历史等别的课程,那老师就该相应的教授学生学习法律英语或历史英语等,从而保证所教内容与真正的语言环境之间保持衔接和连贯。

但事实上,外语教学中所训练的内容是很难做到完全具有实际价值的,因为这些内容与实际的语境不能真正做到相互衔接,尤其是在我国,基本上不具备这种交流的实际环境,因此以“母语”进行辅助教学也是必要的,所以在这层意义上来说,要完全推广这种交际教学法是不太现实的,就不能实现教学内容与真正语言环境之间的连贯。

三、连贯与外语教学

众所周知,真正成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三大要素的有机结合,缺一不可。教学内容必须是确定无误的,否则教学活动是无法开展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不论是教师的教授还是教学内容的安排,其目的都是为了让学生能够真正掌握知识;教师的地位是不容忽视的,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教学内容的进行都必须遵循教师的安排,接受教师的指导。

Halliday曾在Cohesion in English一书中提出了几种教学模式(Halliday,1976/2001),确认教师和学生在整个教与学的过程中到底应该处于一种什么样的关系才能真正合理地发挥二者的优势。教学过程被视为物质交流过程、话语过程或是一种心理过程。在各种过程当中,教师或是以自己为中心,单方面的教授语言知识,或是发挥二者的积极性,侧重技能的培养,或是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通过课外的自主学习来提高水平,或是从整体上注重语言教学的整体性,既提高学生学习语言的能力,也提高他们其他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综合来看,后面提到的这种综合性的教授过程,比较趋同与实际的语言教学情况。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往往可以采取任何可以被利用的手段去发展学生的学习“潜能”。现实中要采用什么样的方法要视具体的教学环境、教学目的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只要教学方法与教学目的一致,语言交流连贯,即为好的教学方法。

四、结语

总之,外语教学就是运用一切手段培养学生整体的语言素质,开发学生学习“潜势”的一个过程。教师在这一过程中,一方面要帮助学生控制自己的学习过程,学会目的语的各种规范的用法,不论是语法、词汇、语音,还是社会文化层面上的,另一方面,也是意义最大的一方面,要注意学生能力的培养,做到“授之以渔”。这样整个的教学过程就涉及了知识的传授和讲解、知识的内化和语言的实际运用。在这一过程中,衔接和连贯理论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一方面,教学方法是否选择得当,往往取决与教学语言和教学环境的衔接与连贯与否;另一方面,衔接与连贯理论的运用本身也可以解决组织教学语言和教学环境过程中所出现的诸多问题。

参考文献:

[1]Brown,G.& Yule,G.Discourse Analysis[M].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3.

[2]Halliday,M.A.K.& Hasan,R.Cohesion in English[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3]Widdowson H.G..Teaching Language as Communication.Oxford: OUP.1996.

[4]张德禄,刘汝山.语篇连贯与衔接理论的发展及应用[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5]朱永生.功能语言学导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2004.

[6]朱永生.试论语篇连贯的内部条件(上)[J].现代外语,1996 (4)17-19.

作者:孙明

上一篇:解剖学论文范文下一篇:思想研究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