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政府工作报告

2024-04-11

读政府工作报告(精选8篇)

篇1:读政府工作报告

读《天津政府工作报告》有感

冉富

1月14日,在天津市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张国清市长做了政府工作报告。报告回顾了的主要工作,并对20工作进行了部署安排。

报告中指出了20天津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取得的成就,尤其是在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加快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坚决打好三大攻坚战、持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等方面成果显著。

关于2019年工作,张国清市长提出十点主要任务:一是积极主动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二是持续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三是有力有效防范和化解重大风险;四是持续用力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五是以更大力度推进生态宜居城市建设;六是更加主动谋改革求开放;七是扎实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八是全面协调发展各项社会事业;九是倾心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十是建设人民满意的政府。

积极主动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我们看到了京津冀的快速发展。持续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府在“巩固、增强、提升、畅通”上下功夫,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更大成效。稳字当头,有力有效防范和化解重大风险是2019年的重要工作。报告中强调:有力管控金融风险,有效化解债务风险,提高自然灾害防治能力,全力维护安全稳定;持续用力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要加快高水平创新平台建设,培育壮大科技型企业,增创引才聚才新优势;扎实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我们感受到乡村全面振兴已经吹响号角,荣程也将从中发掘重大机遇。

2019年是荣程下一个30年的起点,走进新时代,打开新思路,开启新征程。作为天津市最大的民营企业,在国家各项利好政策的加持下,在天津这块沃土的培育下,我们要顺应国家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 五大发展理念,以“一带一路・乡村振兴”为契机,围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以战略引领新思维,创新引领新时代,文化引领新征程,人才铸就新辉煌,确立绿色、生态的发展路径。()走进新时代,荣程集团努力成为产业互联网金融的领跑者、运营模式的创新者、美丽庄园的`建设者、健康标准的制定者。开启新征程,荣程集团秉持“观古看今,谋未展新,文化先行,产业同步”的发展理念,围绕“四生”、结合“四创”、利用“四化”、强化“四资”、融入“五共”,推动 企业战略升级,构建新模式。

结合以上发展目标 、任务、董事会决议,2019年,我们要紧跟政府、紧跟董事会全面发力,如果不能很好的发力,再好的机遇、再好的决议,因职能部门执行不到位,目标也很难达成。我们要迎风而上,不等、不靠、不要。我们要重视人才梯队的建设。荣程人的标准、荣程人的精神,要认真解读、认真理解贯穿到每一个层级。研究院、学院要增强认知,把这些问题梳理好,紧密贴紧京津冀一体化发展寻突破。要深入贯彻立足于心,强化“转”,立足于进,强化“提”,立足于行,强化“拓”,立足于为,“保争超”工作目标。

在组织体系建设方面,我们要做到言行合一,知行合一。要做到基础管理精益、工艺流程精准、业务技能精湛、技术装备精良、员工队伍精干、客户服务精诚、产品品质精细。在企业文化方面,荣程的五心要让每一位荣程人理解到位,与其匹配,把荣程文化融入更多智慧。

实干托举梦想,奋斗成就未来。2019年我们一定能开启“铸就百年时代记忆,打造百年绿色荣程”的新征程,发出“乡村振兴-百村计划”、“一带一路-文化艺站”的动员令、进军令,努力打造“中国品牌、世界字号”,输出荣程智慧、中国模式,以优异成绩迎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作者系荣程集团  副总裁)

篇2:读政府工作报告

——关于经济增速预期调低为7.5%的思考在不久前两会审议通过的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政府将2012年国民生产总值增长调低为7.5%,这是八年来,经济增速首次低于8%,温总理在报告中解释说,主要是要与“十二五”规划逐步衔接,引导各方面把方面把工作着力点放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切实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上来,以利于实现更长时期、更高水平、更好质量发展。此举向社会各界释放了鲜明的经济调整信号:中国将把更多的注意力转向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更加注重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应。

经济增长预期是一个保底指标,去年经济增速预期为8%,而实际增速为9.2%,此次主动调低经济增速预期,并不是因为国家很难实现更高的经济增速,实际上以地方各级政府的干劲,实现更高的经济增速并不是什么困难的事。中央政府此举实际在告诉各级人民政府,中央政府将淡化政绩GDP考核,促使各级政府转变工作重点,不再把目光只盯在GDP增长上,可以把精力放在改善民生,解决收入分配失衡等问题上,这样一来,经济增速虽然降低了,可是含金量却提高了。

政府主动调低经济增速预期,可以为加快转变经济发方式,优化产业结构留出一定空间,在政府报告中,温总理指出,2012年,以汽车、钢铁水泥等行业为重点,控制增量,优化存量,推动企业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和规模效益,推进节能减排和生态保护,此举意味着政府必须放弃一定的GDP,淘汰一批高能耗、低效率的企业,以换取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传统的发展方式伴随着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率,随着世界能源的逐渐枯竭,环境的不断恶化,传统的发展方式必然不能适应新形势的变化。为了能使我国经济能够持续良性发展,政府牺牲眼前的经济利益换取以后的长期利益,可以视为一明智之举。

拉动经济发展的三架马车,消费、出口、投资,从这三个不同的领域来看,经济增长预期的下调,实际上有着一定的客观必然性。一是随着欧洲债务危机愈演愈烈,世界经济仍然存在着许多不确定性,特别是欧洲经济不景气给我国出口市场所带来的影响;二十国家为保障改善民生,出台了一系列平抑房价的政策,投资性和投机性购房明显受到遏制,许多大中型城市房价均在下跌,房地产市场的冷清,也必然会影响到其他相关产业的的投资,进而影响到经济的增长。虽然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措施鼓励消费,但消费带动的经济增长很难弥补投资和出口所带来的经济增长。

“十二五”规划将5年平均经济增速预期定为7%,而今年经济增速预期定为7.5%,去年为8%,从上可以看出7.5%的经济增速预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不是一蹴而就的的,是逐步进行的,因此不应该一次性将经济发展速度降到7%。同时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温总理提到要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城镇新增就业900万以上,就业的增长需要经济的发展作为支持,否则新增就业岗位无从而来。而保障和改善民生同样需要经济的发展作为支持,只有把“蛋糕”做大,才能让每个人分到的“蛋糕”更大,一味强调把“蛋糕”做好而不做大是不现实且不实际的。

篇3:读政府工作报告

虽然规划工作始于古代社会, 但现代意义上的城市与区域规划从诞生至今, 不过百余年时间。作为对城市问题的回应, 城市规划历经一个多世纪的规划实践、理论发展和制度完善, 成为了一门兼容地理学、社会学、建筑学等多门学科知识的综合型应用性学科。但是城规学科并未像人们想象中那么成熟, 而规划的力量也并不如想象中强大, 在其研究视野中永远充满着未知的挑战。到目前为止, 城市规划学科的外延的每次扩大, 就意味着对学科本原的又一次冲击。当外延被过分夸大时, 学科的本原则面临着被忽视的危险, 而问题也就随之而来了。

在国内, 城市规划实践越来越受到社会关注和重视, 规划学者也在介绍西方规划理念的同时不断丰富着国内的规划学说。即便如此, 由于城市的复杂性和规划的实践的物质单一性, 我们的城市在快速发展中, 仍然重复了众多的西方城市发展中出现过的城市问题, 如交通堵塞、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社会不公正等。而我们的规划师们对规划力量有着普遍信仰, 对规划的社会角色却存在普遍价值缺失, 他们规划行为甚至加剧了这些城市问题。例如, 他们往往会为了实现城市的GDP增长指标而在某旅游城市规划大片的工业园区, 造成环境污染;为了政府的短期利益, 提高市中心区地价, 会忽视原有居民的意愿和利益, 对某历史街区更新, 将原有居民被迁至城市边缘, 造成社会不公正现象;为了满足城市扩张需求, 将人口预测增加, 放宽建设用地标准, 以便政府以低价征收农业用地, 再以高价城市用地转卖给开发商。在这种情况下, 规划对城市经济的作用 (外延) 被过分夸大, 而忽视了规划的本应有的社会性功能, 规划成为了问题制造者, 而非解决者。

因此, 我们有必要对城市规划的本原进行思考, 对目前的国内的城市规划进行反思。

2 城市规划的本原与外延

在哲学中, 本原的含义是指“事物的来源和存在的根据”, 可以理解为“本质原理”;外延的含义是由“它所适用于的事物构成”, 可以理解为“适用范围”。当我们使用本原时, 指的是某些最基本、最重要、最纯粹的支撑整个事物的理论。城市规划本原, 应是该学科中最基本、最重要、最具有普遍意义的部分, 从中可以演绎出城市规划的各项功能和结构体系。

那么, 城市规划学科的本质原理是什么呢?可以认为, 它包括两个方面:

a.规划师在实践自己职责时应用的技术所依据的原则;

b.城市规划学科的社会功能, 或者规划师在社会中的职责所依据的原则。

如同安德列斯·法卢让在《规划理论》中, 将规划理论分为研究实物的“实质性”理论与研究具体过程或程序的“程序性”理论一样。城市规划的本原包括了技术和价值两个方面。目前, 有关城市规划的众多理论, 都可由这“本原”的这两部分演绎而来。两者具有同样的重要性。前者决定了规划的物质设计能力, 后者则代表了规划的维护社会公正和公众利益的一面。

规划的本原对其外延有着直接影响, 本原的技术部分制约了规划的外延作用大小, 价值部分则对规划外延的作用方式进行着修正。当外延扩大, 便要求本原能提供更充足的技术支持和更明确的社会角色定位。反过来, 随着外延的逐步扩大, 实践经验的积累, 也使得规划的本原逐渐充实。

3 国内城市规划反思

从跨入专业学习的那一刻起, 规划师就被作为“城市未来的描绘者”而接受培养。在接触到的众多课程学习中, “城市规划原理”是最重要的一门。“原理”告诉我们:“规划作为一项普遍活动是指编制一个有条理的行动顺序, 使预定目标得以实现”。在这里, 一方面城市规划的本原受到了误解——城市规划被认定为一门技术工作, 基本出发点和最终评价标准是效率, 规划本原的价值部分被忽视了。另一方面, 城市规划的外延得到了极大的扩展———规划师则是一种技术全面的专家, 需要拥有统计预测、数学描述、定量评价、绘制说明规划方案各部分关系图解以及准确描绘规划对象具体形象蓝图的能力, 足以应对各种城市问题;规划师在社会上的职责称得上繁重, 往往身兼城市问题的解决者、理想社会的设计人、城市发展机会的开拓者和实现目标的技术人员等多种角色。

在这些培养模式下, 规划师学会的更多是物质设计技术, 在空间物质上遵循“最小代价原理”将经济社会目标加以实现。而至于这些目标是如何确定、以谁的代价为基础、多大程度上算是实现了目标, 我们的“原理”知识并未有这方面的告知。也就是说, 我们学会的只是物质上的“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 而不涉及“为什么要做”和“为谁而作”的问题。前者是技术范畴, 后者则属于价值范畴。而这种价值判断的缺失, 源于我们规划教育理念上的落后, 更源于我们急功近利的社会心态。

社会对建设速度、GDP增长的青睐, 导致了规划界对物质技术的过于推崇, 使得我们的教科书在介绍国外规划理念时往往对土地空间布局、城市形象等物质性的东西大篇幅描述, 而规划对维护社会公平和公众利益的作用, 规划的社会性一面则被忽视了。以《城市规划原理》 (同济大学编, 第三版) 为例, 具有明显的工程实践导向型的特点, 全书一共13个章节, 其中11个章节用来讲述城市规划的内容 (规划的物质组成) 、编制技能知识 (如何编制规划) 和实施方法 (如何按规划进行建设) , 而对于城市规划学科发展的状况, 其中所体现的规划理念, 以及涉及社会价值判断的规划思想则论述较少。

工程实践导向、偏向技术型的规划模式时与长期以来的集权社会与计划经济体制下单一的价值观相适应的;规划外延的盲目扩展, 城市规划的大包大揽是政府管制和疏导职能界定不清的必然后果。但是,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 公众参与规划意识的不断提高, 社会价值观出现了多元化, 社会不同阶层的利益冲突愈加明显, 明确政府在市场经济发展中的职能定位日趋紧迫, 诸如我们应该以什么样的理念进行规划编制、规划应当做什么等规划的价值判断问题逐渐凸现。因而, 我们原有的规划方法技术、规划管理体系及规划教育体系应当进行这方面的反思。

对此, 我们不妨借鉴下《地方政府规划实践》一书中所介绍的美国城市规划体系, 它向我们诠释了城市规划的技术与价值、外延与本原的完美结合。

4 一本好书——《地方政府的规划实践》

《地方政府的规划实践》是国际城乡管理协会 (ICMA) 与美国规划协会 (APA) 组织编写的城市管理系列丛书之一, 是为国际城乡管理协会培训学院出版的教材。该书出版后受到广大规划师、美国地方政府行政官员和规划、公共管理专业的学生的普遍欢迎, 被誉为规划界的“绿皮圣经”。

全书分为五个部分:

a.规划内容, 展示了专业城市规划的目的和过程, 强调了分析、想象、公众参与与信息技术的运用在引导规划过程和编制规划中具有同等重要性。

b.规划分析, 针对在不同地方为不同的人规划的事实, 介绍了人口分析、环境分析、经济分析等技术手段的研究内容。其中, 经济分析从外部需求和内部资源两方面分析地方经济结构, 对规划的经济成本效益进行评估。强调了对社会公平的关注, 认为经济收益的分配上存在市场失败, 规划师应当了解市场失败可能出现的地方, 并思考纠正的对策。

c.功能性的规划要素, 包含了城市规划作为公共政策的七个功能组成部分。发展规划分析了物质系统规划是如何运作的, 强调了艺术级别上的规划实践;环境政策则阐述了规划师如何运用生态学的分析来解决公共问题, 并认为“最好的环境规划应该发扬充分的参与, 倡导公开的信息交换以达到创新解决方案”;交通规划从土地利用政策和交通的相互影响中寻求解决方案, 基于社会公平角度关注了“低收入家庭、无车家庭及中心城区有特殊需求的出行者”的需求;住房规划及政策集中讨论了克服邻里衰退、增加经济适用房以及整合社区服务等问题;社区内涵注重社区的内涵, 强调了地方参与对实现社区良好生活质量的作用;经济发展从全球化背景下研究并改善区域、城市和城镇的经济活动;城市设计认为“城市设计师应该理解公共政策知道如何驾驭限制可能性的政府要求”, 为规划师改进城市的形式和功能提供了游泳的行动建议。综上方方面面, 无不体现了物质技术和社会价值观念的充分融合。物质规划并无赋予过多的外延作用, 城市规划侧重社会政策层面的分析与讨论。

d.执行规划, 介绍了完成规划政策内容所运用的方法。包括区划和土地细分规定、增长管理和预算与财政三个章节。

e.规划、人和政治。这一部分专门讨论规划中公众参与的各种方式以及规划师的实践中道德规范原则和信奉的价值观, 以回答“为什么要编制规划”和“为谁而编制规划”的问题。在美国, 规划师的教育由三大块组成:知识、技能、价值观。

纵观全书, 全面权威的论述, 详简得当的介绍让我们清晰的看到了城市规划在美国的发展定位, 其本原和外延的作用范围, 从三个方面给我们以启示:城市规划作为一门学科, 应该客观判断其目前所处的背景和必然的发展趋势, 不应该盲目的拔高其作用和地位, 不应片面的理解国外城市规划理念和规划实践, 应当技术与价值并重, 实现学科平衡健康发展;作为一项政府职能, 城市规划应当清晰界定政府、市场、民众三者的职能与责任, 鼓励公众参与规划编制与实施;作为一门制定行动计划实现预定目标的技术工具, 城市规划应该关注社会公正问题, 推行理性的、综合的规划手段, 包含社区、经济、环境、交通、住宅等多方面, 而非单一的城市设计物质技术手段。

5 结论

在全球化文化思想交流频繁的今天, 虽然有关城市规划的本原和外延, 城市规划的社会价值取向的认识, 中美两国规划界将逐渐趋同。但是, 勿庸置疑, 中美两国城市建设在历史、背景、政治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 而我们在阅读《地方政府的规划实践》时注意到, 美国的城市规划的体系是与其“小政府, 大市场”、“公民社会”、“土地私人所有制”等社会经济背景分不开的。因而, 当谈到中国城市规划改革方向时, 我们不能直接套用美国的经验和体系, 而必须认清中国自己的国情, 完善已有城市规划体系, 促进中国城市健康发展。

针对我们国家当前正处于经济社会双转型期间特殊背景, 我认为, 有必要准确把握城市规划学科的本原和外延, 从以下几点去思考规划的改革:

5.1 健全规划法规, 加强法规宣传。

规划法规是城市规划学科体系的核心, 集中体现了学科的本原与外延。健全的规划法规明确了政府、市场和公众在城市规划中的责任和权利, 从而可以减少混乱和腐败, 提高政府效率;健全的规划法规应当是社会公正和公众利益的公共政策, 应对由市场失败造成的社会不公平。规划法规制定后应大力宣传, 让大家都理解保护公众长期利益的重要性, 法规才易于执行。

5.2 对规划的制定和审批应当与公众参与相结合, 并应有相应的法规和监督体制作保证。

公众参与有助于公众更好的理解规划, 并提出修改意见, 这样规划才能得到有效实施。

5.3 加强城市规划部门与相关其他部门的合作交流。

城市的复杂性决定了城市问题的多学科性, 城市规划在制定解决城市问题的方案时邀请其他市政、环境、经济部门共同协商, 以保证规划的方案不触犯其他管理部门的管理要求, 从而避免规划制造更大的问题, 增强规划的可实施性。

5.4 加强规划师职业道德规范建设。

在现行的规划师教育体制和规划师管理体制中应当加强对规划师价值取向的教育, 规范规划师行业组织的监管, 制定严格的行业标准, 同时对不同层次的规划师由规划局相关部门进行定期的培训工作。

摘要:对于国内规划存在的技术至上, 社会价值判断缺失的问题, 结合自身接受的规划教育, 引发了对什么是真正的城市规划本质原理的思考, 并基于对美国城市规划体系及规划师教育的介绍, 最后对我国城市规划体系改革的未来提出若干建议。

关键词:城市规划,本原,外延,工程实践导向

参考文献

[1]地方政府规划实践.第三版, 国际城市 (县) 管理协会、美国规划师协会著, 2006.

[2]张庭伟.中美城市建设和规划比较研究, 2007.

篇4:读《改革政府》有感

当时美国副总统戈尔受委托主持美国的政府改革,大部分思路来自此书。其实,政府官僚主义在全世界普遍存在,书中这些改革途径都是很值得其他国家和地方参考借鉴的。

书中阐述了政府在以人民为重的指导思想下,注重自身的运转效率。其中收入获取方式多样化、支出合理化及支出效果化等问题,是保证政府有效运转的基础。其中提出这样的主张,“不论政府的大小而力求政府的效率,不强求政府做什么而着眼于政府怎么做,不纠缠征税多少花钱多少而讲究适当征税花钱得体,不辩论政府办事的动机而着重政府办事的后果。”

书中也谈到了美国当年所遇到的“突击花钱”的问题,如果到了财政年度结束时,主管们还没有把钱用光,就会产生两种情况,即他们会失去结余下来的钱,还有,第二年他们得到的钱会减少,于是就产生了财政年度结束前,政府突击花钱的老习惯。当时加利福尼亚州的维塞利亚市就进行了改革,允许各部门保留各自的结余,这样不仅消灭了突击花钱的现象,同时也鼓励了各主官节约开支,也是让各主官像所有者那样来考虑问题,“如果这是我自己的钱,我会这样花销吗?”

这本90年代的著作,来自于对美国政府改革的探索,也指导了美国政府的继续改革。如今10几年过去了,中国政府也到了行政体制改革的关键时刻。对中国而言,哪种形式的政府将更高效呢?也许恰如戴维所说的,他们的结论具有全球意义:企业家精神。

从戴维的这本书里,我们多少会借鉴了一些改革思想。虽然本期讨论“突击花钱”,但各方也都在打圆场,认为“年底突击花钱不违规”。可是不得不承认确实存在年底突击花钱的问题,只是拿“不违规”进行辩解而已,既是不违规,也不能说没有问题、没有值得反思的地方。

年底突击花钱虽不违规,但与均衡预算执行进度相比较,违规的可能性要大一些,给产生违规提供了土壤。如果财政预算支出执行都集中到了年底,在年底很短时期内要花掉较大财政资金,就可能存在一些机构花掉不必要的资金,购买不必要的项目,甚至弄虚作假虚列支出项目套取财政资金,也可能想法设法套取财政资金用于职工年底福利支出等。最起码,年底突击花钱给违规提供了条件和可能。

篇5:读市政府工作报告有感

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了“三个1亿人” ,即促进约1亿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改造约1亿人居住的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引导约1亿人在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三个1亿人”可以理解为,一是转移人口,二是打造宜居城市,三是区域均衡发展。“三个1亿人”是十八届三中全会、城镇化、农村会议精神的继续,可以说是一脉相承。它将成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突破口,拓展投融资渠道,尤其是民间资本、社会资本将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起举足轻重的作用。

就近城镇化是促进国内东中西部均衡发展的必由之路,是相对之前的走向沿海转变为走向中西部的省市区。一方面,随着沿海城市劳动力成本的提高,制造业向中西部转移;另一方面,中西部将引导培育一些城市群作为城镇化的重要平台,一些重点城市应把握机遇,完善基础设施,以产业发展带动人口聚集,拉动周围中小城市群发展。因此,农民离村不离省是我国今后城镇化可以预见的一种发展趋势。

报告提出加强城镇化管理创新和机制建设。要更大规模加快棚户区改造,决不能一边高楼林立,一边棚户连片。以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为指导,做好相关规划的统筹衔接。提高城镇建设用地效率,优先发展公共交通,保护历史文化和自然景观,避免千城一面。加强小城镇和村庄规划管理。探索建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多元化城镇建设投融资等机制。通过提高建设和管理水平,让我们的城镇各具特色、宜业宜居,更加充满活力。凸显中央政府秉持因地制宜,尊重自然,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城镇化思路。

报告提出要推进长三角地区经济一体化,深化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加强环渤海及京津冀地区经济协作。这表明中央政府要求京津冀应加强资源优化,其核心就是北京享有的优势资源过度集中,但北京的环境承载力却是有限的,因此,北京只有向周边地区分散行政、教育、医疗以及产业等资源,才能从根本上引导人口的合理分布,从而带动京津冀城市群大中小城市的协调发展,真正形成我国新的第三大区域经济增长极。

报告提出推动户籍制度改革,实行不同规模城市差别化落户政策,表明大城市户籍不会有大的改革动作。但报告强调将慎重稳妥进行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试点,表明土地政策将会有所松动,特别是农村的土地制度可能会有一些新的变化。

篇6:读政府工作报告

2013年3月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xx作政府工作报告,这也是本届政府的最后一次工作报告。以下为编者根据报告全文整理的要点:

一、关键词

改革

1.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深入推进改革开放。

2.解决收入分配领域存在的问题,缩小收入分配差距,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3.推进价格改革,健全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为理顺能源资源价格留出空间

4.加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为人们自由迁徙、安居乐业创造公平的制度环境。房价

1.坚持搞好房地产市场调控不动摇,遏制了房价过快上涨势头。

2.坚决抑制投机、投资性需求,抓紧完善稳定房价工作责任制和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体系,健全房地产市场稳定健康发展长效机制。

环保

下决心解决好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大气、水、土壤等突出环境污染问题,用实际行动让人民看到希望。

四万亿经济刺激政策

中央科学判断、果断决策,有效避免了我国现代化进程因巨大的外部冲击而出现大的波折,实践证明这些决策部署是完全正确的。

反腐

1.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一些领域腐败现象易发多发。

2.从制度上改变权力过分集中而又得不到制约的状况,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民生

1.我们必须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政府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2.推动诚信体系建设,以政务诚信带动商务诚信和社会诚信,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

3.要改革和健全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制,加强综合协调联动,落实企业主体责任,严格从生产源头到消费的全程监管

海洋权益

加强海洋综合管理,发展海洋经济,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维护国家海洋权益。

计划生育

逐步完善人口政策。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适应我国人口总量和结构变动趋势,统筹解决好人口数量、素质、结构和分布问题,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社会管理

1.XX年抗击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给我们的重要启示之一,就是要统筹经济社会发展。

2.推动涉法涉诉信访工作改革,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渠道。城镇化

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与农业现代化相辅相成。

二、数字看报告

过去五年以来

经济

1、gdp从26.6万亿元增加到51.9万亿元,跃升到世界第二位,年均增长9.3%。

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增长8.8%、9.9%。

3、粮食产量实现“九连增”。

4、新增铁路里程1.97万公里,其中高速铁路8951公里。

5、水电、风电装机位居世界第一。

6、财政赤字占gdp比重去年降到1.5%左右,赤字率和债务负担率保持在安全水平。

7、服务业成为吸纳就业最多的产业。民生

1、新建各类保障性住房1800多万套,棚户区改造住房1200多万套。

2、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实现了制度全覆盖,各项养老保险参保达到7.9亿人。

3、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从XX年人均每月700元提高到现在的1721元。

4、全民基本医保体系初步形成,各项医疗保险参保超过13亿人。

环保

1、单位gdp能耗下降17.2%

城镇化

1、五年转移农村人口8463万人,城镇化率由45.9%提高到52.6%。

教育1、2012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比例达到4%。

2、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提高到30%。

改革

1、国务院各部门取消和调整的审批项目总数达到2497项,占原有审批项目的69.3%。

今年目标

经济

1、gdp增长7.5%左右。

2、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5%左右

3、城镇新增就业900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低于4.6%。

4、今年拟安排财政赤字1.2万亿元,赤字率在2%左右,比去年预算增加4000亿元。

民生

1、今年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继续提高10%。

2、今年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财政补助标准由每人每年240元提高到280元,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由25元提高到30元。

篇7:读政府片论有感

该书在形式上是批判英国著名法学家布莱克斯通的《英国法律诠释》一书的。《诠释》出版于1765至1769年间,是对18世纪中叶英国法律的系统阐述,在英美两国曾被作为大学课本。边沁认为,布莱克斯通对法律的叙述,至多不过是说明法律的现状,实际上是在阐述的伪装下为现状辩护。而法理学的真正职能是对法律制度进行批判,目的在于求得改进。这种批判的标准只能由功利原则提供,即只能以“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为标准去判断是非。功利主义是边沁学说的中心,而从该种理论出发,他提出了最好的立法是达到“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最好的立法就在于促进社会幸福的观点。

他通过对该书的批判,对17、18世纪启蒙学者所普遍主张的社会契约论、自然法学说提出异议,认为这些学说都是一些已经过时的“虚构”;进而从功利的原则出发,对主权者的权利的性质、来源及其可能采取的形式提出独到见解。他认为,主权者是具有确定性质的一个人或一群人,许多其他的人习惯与对他们表示服从;主权者的权威是无限的,不受法律的限制;主权并非产生于契约,而是产生于服从的习惯,当人们习惯于服从某个人或某个机关时,这个人或机关便具有了政治权威,即成为主权者;人们之所以服从主权者,是因为服从的利益大于不服从的利益。他否认有过什么自然法,认为法律不过是主权者的意志而已。

《政府片论》这本书包括七个部分,分别是:序言、导言、政府的形成、政府的形式、英国宪法、最高权利制定法律的权利、最高权利制定法律的义务。作者首先在序言里全面评论了威廉·布莱克斯通爵士的《诠释》一书,而后在接下来的几章里有条理地阐述了对《诠释》一书导言中关于政府问题的一般理论。作者认为,“道德方面的改革”,应该“与自然界的发现和改进相呼应”,而在“认为道德界已经再没有任何可发现的东西”的时候,人们似乎陷入了一个误区,那就是,大家普遍认同某一种看法,并且自然而然地认为这种存在于某个理论高度的看法就是正确的、而这种“正确”也是无庸置疑的。边沁就是从这个理论角度出发,去“写出在我看来”“最严重的缺点,尤其是这个重大而又基本的问题”。他甚至把

《诠释》的作者看成是一个“敌人”,因为“这个人”(布莱克斯通)通过《诠释》获得了许多重视和赞美,但是在他的作品里面,“充满全书”的却是“带普遍性的不准确和紊乱”。

通读全书以后感觉书中语言比较诙谐,并且呈现出某些方面的嘲讽性。作者擅长通过先阐述其认为错误的观点,并且描述这种观点的时候往往采用诙谐的、貌似推崇的反诘的语气,而后再与自己的看法相比较,从而提出自己的观点。在这个过程当中,布莱克斯通的观点是被置于被批判、被推翻的立场上的。由于文章篇幅有限,在这里我着重介绍书中第二章的内容,即“政府的形式”问题,并提出我的一些看法。

一、边沁对对神学思想的否定

作者“惊讶”于《诠释》中神学思想的宣扬。他说,布莱克斯通“在神学中已经找到一种并不罕见的根源,即以其圣坛上的光辉去迷惑人,以其权威去吓唬人,以此阻止我们去探测他的学说的浅薄”。众所周知,18世纪启蒙运动在欧洲掀起了幡然大波,当时的进步思想家提倡用近代文化启迪人们的理性和智慧,照亮愚昧、落后、黑暗的封建社会,以消除教会和贵族统治所散布的迷信与偏见。而边沁的《政府片论》出版于1776年,在启蒙运动已经兴起了半个世纪后,新兴资产阶级逐渐强大了起来,因此对政治上的权力有了更迫切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边沁公然踏进统治者森严戒律的领地,并且毫不忌讳地说“最好是把它省去”,这是充满勇气和无畏精神。接下来他提出这种观点的错误就在于“用不可知的事物去解释不可知的事物”,这表明布莱克斯通在一开始就走进了一个死胡同,然后在这里面运用想象提炼出了一系列模糊的概念,而且这些概念都是围绕封建君主专制提出的。

二、尖锐地指出布莱克斯通是封建君主专制的代言人

方面一:布莱克斯通在《诠释》中提到,作为领导政府的人,必须具有三种品质:智慧、善良和力量。在这里,智慧和善良是假定已经具有的,而剩下的“力量”,便是边沁要重点反驳的。“力量”在布莱克斯通那里所指是唯一的,即政治力量。而这种力量对于政治领导人来说,是必须等待接受的一种品质。而产生矛

盾的地方在于,布莱克斯通在下文“谈到这种天资时,将其视为已经具备的,并且是那最高级的一个人即国王已经具备的”。从这里可以看出,神学已经把布莱克斯通带进了又一个误区,政治力量不是根据假设便可以具备的,也不是与生俱来的,相反,它恰恰必须在政府的建立中才能够被创造出来,由人们把它授予那些候选人。在提出了这个观点以后,作者巧妙地运用反诘的语气论述到,如果这“是自然的力量”,并且“这种自然的力量是一个人自身所具有的力量”,那么除了要相信作者外,还得“进一步相信:一个社会中单个成员所具有的自然的力量,要比这个单个成员和这个社会其余所有成员加在一起所具有的力量来得大”。很显然,这种力量的对比是不符合现实的,而对比的结果恰恰是颠倒后的事实。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作者高超的论述语言,不是直白地戳穿《诠释》的漏洞,而是从反面去论证其错误,使得他的观点更具有说服力。布莱克斯通稍后的叙述“君主政体是一切政体中最有力量的”、“政府的一切力量都被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并集中在君主手中”,我认为这两句话已经鲜明地表达了布莱克斯通的立场,边沁恰到好处地提出了他的这句话,揭露了其捍卫封建统治阶级、宣扬统治阶级品质的真实目的。

方面二:布莱克斯通提出,“我们现在世界上”存在“几种政府形式”,而在它们之中“必然具有一种最高的、不可违抗的、绝对的、不受限制的权威”„„“这种权威掌握在一些人手中”„„“那些‘智慧、善良和力量的品质’,最有可能在那次恶人身上找到”。边沁认为,“他对历史提出一种离奇的看法”。因为在这里,他对所指的那些人用了“缔造者”一词,但是这个“缔造者”却没有具体的确指。这是其一。

其二,布莱克斯通提出了3种政府的形式。君主政体:制定法律的权力掌握在该国的一个人的手里;贵族政体:制定法律的权力掌握在某些成员手里;民主政体:制定法律的权力掌握在结合在一起的“全体”成员手里。从这个方面的分类来看,是具有某些现代意义,也是比较明确的,但是布莱克斯通却再次走进了其封建制度代表者的角色中。因为,在对这些政体形式的组成、优缺点等方面经过曲折的论证后他提出,当时社会的政体形式是“这三种形式造成的”,“具有这三种形式加在一起所具有的优点,而没有它们的任何缺点;那些缺点都消失在“命令”一词上,或者甚至没有这个词,因为它们的存在,对作者的意图不适宜,所以缺点也就不存在了”。这种定义是让人迷惑难解的,布莱克斯通提不出什么具体的论据,也没有统计数据支撑,他后来进一步提出的三种限制条件在三种政府形式之间的分配以及对其的推论更是导致了这个过程中主题的丢失。然而作者却没有意识到这种破绽的存在。边沁在本章结尾明确提到“他”“随意地”“恭维贵族政体或君主政体”,这是很切中要点的,也是很大胆的。

综上是我对《政府片论》第二章“政府的形式”的一些总结和论述,通过发现布莱克斯通在论作中的一些错误,边沁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边沁在书中提出的理论观点,一方面表达了当时英国新兴工业资产阶级力图从土地贵族和金融资产阶级手中夺取权利,因而强烈要求改革政治、法律制度的呼声,另一方面反映出该阶级对人民革命的恐惧心理。它表明这一新兴阶级已不再需要早期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的学说。

篇8:读政府工作报告

一、马克思对廉价政府的描述

廉价政府的口号是由资产阶级政治学家提出的, 马克思认为资产阶级从根本上是不可能建立廉价政府的, 他通过对巴黎公社经验教训的总结, 提出了自己的廉价政府理论, 为社会主义国家廉政建设提供了宝贵的范本。

首先, 廉价政府是机构精简的政府。马克思在总结巴黎公社的经验时指出:“公社实现了所有资产阶级革命都提出的廉价政府这一口号。”[1]56巴黎公社为缩减开支, 减轻人民负担, 对各级领导机关进行大刀阔斧的精简, 改组后的全体公职人员仅为1500人, 而此前的第二帝国市政机关的公职人员却多达上万人。“公社要废除征兵制, 要用领取相当于工人工资的、而不是靠农民劳动以自肥的公社工作人员来代替吞噬着农民的主要收入的、寄生的司法人员──公证人、法警等等。公社要捣毁这个缠绕在法国农民身上的全部司法蜘蛛网, 即上面伏着吸吮农民血汗的资产阶级蜘蛛──法官和区长──的司法蜘蛛网!”[1]138马克思特别强调剪裁臃肿的政府职能, 政府机构及人数应该减少到执行职能所必要的最低限度, 规模小而效率高。

其次, 廉价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巴黎公社的执政者们从一开始就注意摆正和人民群众的关系, 廉洁自律、奉公守法, 真正以人民公仆的身份去竭诚为人民服务。公社提醒公职人员:“我们过去是劳动者, 今天仍然是劳动者, 将来也还是劳动者。我们正是因为代表道德反对邪恶, 代表克已奉公反对滥用职权, 代表廉洁清正反对腐化堕落, 所以才取得胜利的。”[2]正如马克思所言:“公社一定会使农民免除血税, 一定会给他们一个廉价政府, 一定会用他们自己选举出来并对他们负责的雇佣的公社官员去代替现今吸吮他们血液的公证人、律师、法警和其他法庭吸血鬼。它一定会使他们免除乡警、宪兵和省长的专横压迫;它一定会用启发他们智慧的学校教师去代替麻痹头脑的传教士。”[1]59为防止公职人员脱离群众, 公社作出了许多明确而严格的规定, 并对敢于违反法令者进行惩处。“公社则建立在农民的切身利益和他们的实际需要的基础上。”[1]139只有人民的政府才会真正为人民服务。

效果是明显的, “公社简直是奇迹般地改变了巴黎的面貌, 第二帝国那个荒淫无度的巴黎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了。……自从1842年2月以来, 巴黎街道第一次变得平安无事, 虽然街道上连一个警察也没有。”[1]63恩格斯在《法兰西内战》序言中以自豪的口气告诉人们:“先生们, 你们想知道无产阶级专政是什么样子吗?请看看巴黎公社吧。”[1]15

再次, 廉价政府是真正节约型的政府。马克思在廉价政府概念中特别强调了政府运行成本和人民税赋负担的最小化, 纳税人能以较少的税负, 廉价得到政府的服务。“公社是以大规模的节约, 不但以政治改造, 而且以经济改革来开始其工作的。”[1]136这些措施可以大规模地节省社会开支, 削减国家机关的费用, 减少浪费现象, 以尽可能少的成本为人民提供服务。这是真正的廉价的、节约型的政府。

最后, 廉价政府真正廉洁的政府。公社颁布了一系列法令, 对公职人员的行为提出了严格的规范, 以防止出现贪污腐化、奢侈浪费等不良现象。如规定公社委员不得戴绶带骑马闲逛;不得乘坐豪华的车辆;禁止军官穿着炫耀自己身份华丽的服装;禁止利用职权无偿居住高等房间;禁止军官觊觎高官显职、靡费公物等等。“公社制度将把靠社会供养而又阻碍社会自由发展的寄生赘瘤───‘国家’迄今所吞食的一切力量归还给社会机体。”[1]55公社是担负社会职能的公仆, 是为公社里的人民服务的, 本身没有任何特殊的利益, 它从根本上消除了国家机关和政府官员对民众财富的侵吞。

二、民主是廉价政府实现的前提

在马克思看来, 要实现廉价政府的伟大理想, 就必须将政府公职人员由社会的主人变成人民的公仆, 这就离不开以普选制为基础的人民民主, 他认为只有将普选权归还给人民, 行政权和立法才能真正代表人民的意志。他说:“公社给共和国奠定了真正民主制度的基础”。[1]56马克思主张直接的民主模式, 主张广泛的参与, 而不是把公民的权利交给某个集团去天然代表。马克思的直接民主的主张是建立在广泛自治的思想基础上的, 是真正的民主。

第一、公社代表由普选产生, 为人民服务。马克思指出:“巴黎公社的真正秘密就在于:它实质上是工人阶级的政府。”[1]56这就要求真正实现人民当家作主, 彻底贯彻无产阶级的民主原则, 由人民选择自己的公仆。马克思还指出“公社是由巴黎各区普选选出的城市代表组成的。这些代表对选民负责, 随时可以撤换。其中大多数自然都是工人, 或者是公认的工人阶级的代表。”[1]53在马克思看来, “普选制不是为了每三年或六年决定一次, 究竟由统治阶级中的什么人在议会里代表和压迫人民, 而是应当为组织在公社里的人民服务。”[13]55

第二、干部任用方面也实行普选制。要使政府及政府官员真正代表人民的利益, 一定离不开自由的、公正的选举, 即由人民自由选择管理自己国家的官员。马克思非常清楚这一民主政治的常识, 也同样把普选看作是民主政治的最重要形式。他提出工人阶级在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后, “社会公职不会再是中央政府赏赐给它的爪牙的私有财产。”[1]185应将凌驾于社会之上的旧政府机构的合理职能交给社会的负责任的公仆, 公社是无产阶级政府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有效形式, 也是无产阶级政府行政人事管理的价值取向。而政府应执行的合理职能, 则不是由凌驾于社会之上的机构, 而是由社会本身的负责任的勤务员来执行。

马克思特别关注到法官, 他指出在专制时代, “法官已失去其表面的独立性, 这种独立性只是他们用来掩盖自己向历届政府卑鄙谄媚的假面具, 而他们对于这些政府是依次宣誓效忠, 然后依次背叛的。”[1]54到巴黎公社的时候, 法官“也如社会其他一切公务人员一样, 他们今后应该由选举产生, 对选民负责, 并且可以撤换。”[1]54

第三、公职人员对选民负责, 加强民主监督。公社规定, 公社委员必须经常回原选区汇报自己的工作, 听取选民意见, 回答问题, 宣传公社的方针政策, 向上反映选民的要求。选民对其工作可以随时提出批评, 进行评价, 如对其工作不满, 可以建议将其撤换。为防止社会的公仆变成了社会的主人, 巴黎公社“把行政、司法和国民教育方面的一切职位交给由普选选出的人担任, 而且规定选举者可以随时撤换被选举者。”[1]14“因为这些职位应由公社的官吏执行, 因而总是处于切实的监督之下。”[1]185这样从制度上使公职人员只有清正廉洁、维护人民的利益, 才能得到广大选民的信任和拥护。

第四、废除特权和高薪制。

公社取消了公职人员的一切特权, 以免形成新的贵族阶层。“公社一举而把所有的职务──军事、行政、政治的职务变成真正工人的职务, 使它们不再归一个受过训练的特殊阶层所私有。”[1]135公社还通过了关于禁止兼职兼薪的法令。马克思指出:“这个庞大的政府机器, 像蟒蛇一样地用常备军、等级制的官僚、驯顺的警察、僧侣、卑贱的法官把现实社会肌体从四面八方缠绕起来。”[1]181这个官僚政府“拥有令人倾心的官职、金钱和权势”, [1]51“这些机关, 而其中主要的是国家政权, 为了追求自己特殊利益, 从社会的公仆变成了社会的主人。”[1]13它成了培植官僚资产阶级的温床, 成了少数官僚阶层无耻掠夺国家资源的最佳场所。同时, 这个官僚政府也成了资产阶级赏赐给官僚阶层的特殊“财富”。

公社成立伊始, 就针对旧政府高薪制带来的种种弊端, 采取坚决措施予以废除。“从公社委员起, 自上至下一切公职人员, 都应当领取相当于工人工资的薪金。”[1]53“他们所得的报酬只相当于一个熟练工人的收入, 每月12英镑。最高薪金每年也不超过290英镑;根据一位科学界权威赫青黎教授的估计, 这种薪金只略高于伦敦国民教育局秘书工资的五分之一。所谓国家事务的神秘性和特殊性这一整套骗局被公社一扫而尽。”[1]134委员们表示, 他们不是为了升官发财, 而是为了革命的需要, 来做人民的公仆的。

三、民主是廉价政府的有力保证

纵观历史我们不难发现, 一旦国家权力高度集中到个人手里, 而人民群众又不能进行有效的监督和控制, 慢慢地公仆就会凌驾于群众的之上。于是政府机构变得构臃肿、效率低下, 公职人员变成人民的主人, 奢侈浪费、贪污腐化, 各式各样的潜规则大行其道。这时候, 行政成本必将大大增加, 巨额开支成为人民的沉重负担。孟德斯鸠说:“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 这是一条万古不变的规律。”[3]没有监督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 有监督的权力则很少出现腐败。为了根除这种状况, 必须把国家置子整个社会的监督之下, 从制度上保证廉价政府的实现。无产阶级的民主并不仅仅意味着用民主手段成立政权, 更深层次的内容就是由人民参政议政, 享有对公职人员监督的的权利。

巴黎公社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 实行彻底的民主制, 规定一切公职人员都要由人民、监督和罢免。马克思对此给予高度重视, 他说“彻底清除了国家等级制, 以随时可以罢免的勤务员来代替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老爷们, 以真正的负责制来代替虚伪的负责制, 因为这些勤务员经常是在公众监督之下进行工作的。”[1]134在马克思看来, 只有真正由人民选举产生, 受人民监督, 并随时可以撤换的政府, 才是人民自己的政府。一旦将公职人员置于大众的监督之下, 发挥公民政治参与的监督功能, 各式各样的潜规则便无所遁形, 才能消除政治肌体中的各种顽疾。马克思说“……把适当的人放到适当的位置上去, 即使有时会犯错误, 也总能很快就纠正过来。”[1]55只有充分让老百姓来监督政府和官员, 才能使官员成为人民的公仆, 才能保证廉价政府的真正实现。

因为实现了真正的民主, 就从制度上决定了政府机构和官员的数量不可能过于庞大, 就可以减少财政支出;政府职能有限, 只做自己该做的事, 就可以减少政府因行使不必要的职能而付出的成本, 达到节约的目的。由于官员的命运掌握在人民的手中, 跑官卖官便没有用了, 因为上司决定不了他们的命运。那些贪污腐化、滥用职权、大吃大喝、公费旅游、包养情人等等顽疾也容易解决了, 这些行为很难逃得过人民的眼睛, 胆敢以身试法者一定不会有好下场。美国学者艾莫生曾经尖锐地指出:“政府所作的坏事、所参与的邪恶的事情, 大部分是秘密干的……倘如事先让公众知道并交付讨论, 它们大概不会发生, 所以, 我们要从一切事情都应该公开而不应该保密这一前提出发, 然后才有必要产生某些例外。”[4]把监督的权力交给了人民, 就能在很大程度上自发防范腐败, 这比反贪机关的效果还要好。广大公职人员在公众的监督下, 只能踏踏实实地为普通民众服务, 为人民办实事、办好事。人民广泛的社会监督是消除腐败现象, 维护廉价政府的有力保障。

备受马克思赞赏的民主选举、民主监督和罢免制, 可以有效地纯洁干部队伍, 让公共权力掌握在真正为人民服务的人手中, 用最少的成本为人民提供好的服务。民主是廉价政府的基石, 只有真正实现了民主, 才能实现人们梦寐以求的廉价政府。因此, 重温马克思建设廉价政府的伟大理论, 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巴黎公社》, 人民出版社, 1971。

[2]罗新璋:《巴黎公社公告集》,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78:137。

[3]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商务印书馆, 1987, 第64页。

上一篇:学科组长总结下一篇:听程红兵老师报告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