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为何经久不衰

2022-07-15

第一篇:诗经为何经久不衰

曾国藩家族为何长盛不衰

曾国藩家族为何长盛不衰: 曾国藩为子孙留下四“锦囊

本文摘自枫网,作者:佚名,原题为《曾国藩家训全文》

曾国藩家训:三个地方看一个家庭的兴败 曾国藩家训第一看:

看子孙睡到几点,假如睡到太阳都已经升得很高的时候才起来,那代表这个家族会慢慢懈怠下来;

曾国藩家训第二看:

看子孙有没有做家务,因为勤劳、劳动的习惯影响一个人一辈子; 曾国藩家训第三看:

看后代子孙有没有在读圣贤的经典,“人不学,不知义,不知道”。 畅游史海,可以看到“盛不过三代”是大多数官宦之家很难逾越的魔咒。而曾氏家族却代有英才层出不穷,出现了像曾纪泽、曾广均、曾广铨、曾昭抡、曾宪植等一代代杰出人物。探寻曾氏家族长盛不衰的奥秘,曾国藩家训里留给后代的“四条遗嘱”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曾国藩家训四条遗嘱: 一是慎独则心里平静

自我修养的道理,没有比养心更难的了。心里既然知道有善恶,却不能尽自己的力量以行善除恶,这是自己的表现。内心是不是自欺,别人无从知道。孟子所说的上无愧于天,下无疚于心,所谓养心一定要清心寡欲。所以能够慎独的人自我反省时不感到愧疚,可以面对天地,和鬼神对质,绝对不会有行为无悔恨而心却退缩的时候。 人假如没有可以愧疚的事,面对天地便神色泰然,这样的心情是愉快平和的,这是人生第一自强之道,是最好的药方,修身养性的第一件大事。

二是主敬则身体强健

在内专一纯净,在外整齐严肃,这是敬的工夫;出门如同看见贵宾,对待百姓像行大祭祀一样崇敬,这是敬的气象;自我修养以让百姓平安,忠实恭顺而使天下太平,这是敬的效验。聪明智慧,都是从这些敬中产生的。

庄重宁静则一天比一天强,安闲敬纵则越来越懒惰,都是自然的征兆验效。如果不论人多人少,事大事小,都以恭敬之心相待,不敢懈怠,那么身体的强健,还有什么令人怀疑的呢?

三是追求仁爱则人高兴

读书学习,粗浅地知道了大义所在,就有使后知后觉的人觉悟起来的责任。孔子教育人,莫大于求仁,而其中最要紧的,莫过于“欲立立人,欲达达人”这几句话。人有谁不愿意自立自达,如果能够使人自立自达,就可以和万物争辉了。人有不高高兴兴地归附的吗?

四是参加劳动则鬼神也敬重

如果一个人每天穿的衣服吃的饮食,与他每天所做的事所出的力相当,则看到的人会赞同他,鬼神也会加以称许,认为他是自食其力的人。倘若农夫织妇终年勤劳,才能收获数担粮食数尺布,而富贵人家终日安逸享乐,不做一事,却每餐必是美味佳肴,穿必锦衣绣袍,高枕而眠,一呼百应,这是天下最不幸的事,鬼神也是不赞同的。这样怎么能长久呢?古代的圣君贤相,无时无刻不以勤劳自勉,为自己打算,则必须操习技艺,磨炼筋骨,在困境中奋力前行,殚心竭虑,而后可以增加智慧增长见识。

曾国藩家训:曾国藩不愿子孙为大官

如何治家,历来是人们议论甚多的一个话题。家训,对于今人来说,是个比较专业的说法。但在古时,却是常用词,因为“人必有家,家必有训”。家训指家庭或家族内部父祖辈对子孙后代的垂诫、训示,更是儒家知识分子在立身、处世、为学等方面教育后辈的家庭教育读物。古人家风的形成,更多靠的是长辈与子孙的身体力行,而不是背诵“家训”。

曾国藩(曾国藩家训)如何教育“官二代”

晚清名臣曾国藩对后代的教育也相当重视。咸丰六年(1856年)九月二十九日,他写信给九岁的儿子曾纪鸿说:“凡人多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勤俭自持,习劳习苦,可以处乐,可以处约。此君子也。”教育九岁的儿子要成为“读书明理之君子”,这样的期许较之一般的俭朴教育显得境界更高。

而后,曾大人直接教育儿子如何做:“尔年尚幼,切不可贪爱奢华,不可惯习懒惰……尔读书写字不可间断,早晨要早起……尔宜举止端庄,言不妄发,则入德之基也。”读书与做人,实质是相容并包的。通观曾国藩的一生,其言传身教对于曾氏家族的儿孙成才,以及家族可持续发展都奠定了扎实基础,值得今人借鉴。

诸葛亮曾经写过两封《诫子书》 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许多诫子文书,如曹操《戒子植》、曹丕《诫子》、嵇康《家诫》、诸葛亮《诫子书》、羊祜《诫子书》等都是教育子孙的文书。最典型者当数诸葛亮的《诫子书》。诸葛亮曾经写过两封《诫子书》,其一曰:“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这篇《诫子书》,不但讲明修身养性的途径和方法,也指明了立志与学习的关系;不但讲明了宁静淡泊的重要,也指明了放纵怠慢、偏激急躁的危害。诸葛亮不但在大的原则方面对其子严格要求,循循善诱,甚至在一些具体事情上也体现出对子女的细微关怀。

他的另篇《诫子书》说:“夫酒之设,合礼致情,适体归性,礼终而退,此和之至也。主意未殚,宾有余倦,可以至醉,无致迷乱。”

这句话是说:摆设酒宴,目的在于合乎礼节和沟通感情,以适应身体和心性的需要为度,尽到礼节便可退出,这就达到和谐的极点了。当主人兴致未尽,客人略有倦意的时候,可以饮酒至醉,但不可到昏迷错乱的程度。这是诸葛亮在具体事情上对子女的训诫。

有人认为,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在他死时才8岁,而上述两封《诫子书》所言内容,不像是对儿童讲话,因而怀疑其系后人伪造。但是,如果我们考虑到诸葛乔过继给诸葛亮为嗣子这件事,就不会对上述两封《诫子书》有怀疑。

陶侃退腌鱼 东晋名臣陶侃出身贫寒,年轻时做过县吏,曾利用职务之便给母亲湛氏送去一罐腌鱼。湛氏不肯吃,还责备陶侃说:“尔为吏,以官物遗我,非惟不能益吾,乃以增吾忧矣。”

谢安侄子谢玄,年轻的时候喜欢佩戴紫罗香囊,谢安怕他玩物丧志,“因戏赌取,即焚之”,用这种行为加以教育,自此谢玄停止了佩戴香囊。谢安兄子谢朗,“善言玄理,文义艳发”,小时候一次大病初愈后,在叔父谢安处与僧人支遁谈玄,论争得十分激烈。

谢安寡居多年的嫂嫂王氏担心儿子过度劳累伤身,两次派人叫谢朗回去。谢安总舍不得让谢朗走,想让他们论出个结果。王氏只好亲自跑到谢安家,说:“新妇少遭艰难,一生所寄惟在此儿”,哭着把谢朗拽走。谢安对支遁说:“家嫂辞情慷慨,恨不使朝士见之。”(《晋书》卷79《谢安传》)表示了对嫂嫂行为的理解和尊重。这两件事反映了谢氏家族重教育、讲礼节的门风。

张绪因势利导儿子

南齐人张绪之子张充“不持操行,好逸游”。

一次张绪请假回家,刚到西城郭,便看见儿子到郊外打猎,“左手臂鹰,右手牵狗”。张充也看到父亲的船驶来,便放下猎鹰和猎狗,在岸边拜见。张绪没有责备他,而是一语双关地问:“一身两役,无乃劳乎?”张充面有愧色,回答:“充闻三十而立,今二十九矣,请至来岁而敬易之。”张绪便鼓励他说:“过而能改,颜氏子有焉。”

果然,第二年张充便修身养性,刻苦攻读,后与从叔张稷同有名望。 曾国藩家训:郦波谈曾国藩家训

作为国内首位文牍学博士后,郦波一直在课堂上向学生宣扬中国的传统文化,百家讲坛也曾给他提供过更大的讲台。那么,这一次为什么选择了曾国藩家训?

尽管郦波很早就阅读《曾国藩家训》,且常读常新,多有收获,但这次在百家讲坛评说曾国藩家训,最根本的动力是对教育现状的某种忧虑。

“公众对教育现状的批评比较多,特别是对高分低能的一些现象很不满意。其实精神境界低更可怕。”郦波认为,当下教育有三大块缺失:一是大众教育缺失,更多的是精英教育、象牙塔教育,教育资源集中且失衡,尤其以中小学最为严重;二是精神教育缺失,素质教育提得很多,但是更侧重能力和技术;三是家庭教育缺失,把孩子推到学校,其实家长才是孩子人生路上第一位老师。

什么是真正的教育?郦波认为,孔子之所以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可的第一位教育家,是因为他将贵族教育引向平民教育、大众教育。“孔子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教改课程家,他把礼、乐、书、数、射、御‘小六艺’,推广为‘大六艺’,即《礼》、《乐》、《书》、《诗》、《易》、《春秋》。《礼》相当于思想道德与公共关系学;《乐》包括所有的优美音乐,是艺术修养学;《书》是尚书,是先王经典,相当于经典作品导读;《诗》是诗经,相当于文学;《易》是宗教,本质是哲学;《春秋》是历史学。”

“中国的父母总想着要给孩子最好的东西,最好的东西不是物质,而是情感,现在中国文化教育土壤贫瘠,家庭教育缺失,最好的解决办法是从家庭教育入手,培养情感。”郦波说。

在传统的儒家教育中,首先是家庭教育。中国人自古注重庭训家教,历史上的名臣大儒如宋朝的司马光、欧阳修、朱熹;明朝的王夫之及清朝的郑板桥、曾国藩等等,都留有家训。在这些历朝历代的著名家训家规中,中国传统文化中固有的仁义礼智信、忠孝节义、礼义廉耻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文化与美德才得以流传。

郦波曾试图讲颜之推家训,但对于大众来说,颜之推显然不如曾国藩影响大。平常治学养成的习惯,就是做任何课题之前,尽可能地收集研究对象所有的相关内容,这次讲曾国藩,郦波更是集思广议。历史上关于曾国藩的争议很大,学术界认可曾国藩,认为他挽救了儒家传统文化,儒家文化是汉文化的核心,冯友兰认为曾国藩是挽救了汉文化,是大功臣,可是他另一个身份是汉奸,帮助晚清镇压太平天国。章太炎最恨曾国藩,认为曾国藩是奴才。梁启超编过《曾国藩嘉言钞》,蔡锷编过《曾胡治兵语录》,蒋介石则把《曾能治兵语录》作为黄浦军校教材。1945年,八路军军政杂志社曾经把《曾胡治兵语录》出成白话解。郦波说,当时的国共两党都拿曾国藩家训中的思想精华作为治兵方法或作为教材。可见这一最受争议的人物,曾国藩家训却最得到一致认可。

在通览了曾国藩的相关图书之后,郦波发现,这些书基本上是编选本,即使是评点解读,其面对的也是有一定接受能力和基础的读者。因此,他在讲解的时候,注重了面对普通大众阅读的情节性和故事性。但恰恰是这一点,引来不同的看法。

有人说,郦波在《百家讲坛》上讲的曾国藩,太通俗,不深刻。郦波解释说,那是大众平台上,作为教师,他不能不考虑大众的接受能力,否则自说自话没意义。这是大家的课堂。他的讲解,总是从一段故事入手。“故事是学术的一种。最早的文学比如希腊神话,就是故事,每个民族的文化传承就是靠故事完成的。说我是讲故事,讲得浅显,我不认为是贬低,而是最大的奖赏。”

郦波说,近年来,家教图书受到读者重视,诸如《哈佛女孩》等畅销书动辄销售上百万册,但是鲜有类似的成功案例,就是因为“哈佛女孩”只是个案,并没有在教育规律上进行把握总结,也没有建立在系统的文化基础上,不见得适合所有孩子。而《曾国潘家训》在传统文化上有深厚的传承和积淀,既是个案,又有普适性。

郦波生活中最大的爱好是上课,上课最大的内容则是生活。他深爱着三尺讲坛,想方设法引起学生的兴趣。比如用音乐,用古诗。上课前,他会从一首诗讲起,遒劲潇洒的硬笔书法落在黑板上,繁体竖版的诗句很快将学生带入古典文学的意境中。从诗里破解疑问,这是郦波讲课的小技巧,他也乐于陶醉其中。他喜欢读经典,读得最多的老子、庄子、唐宋八大家,又很复古,学的是古典文学,爱的是京剧,又喜欢着长衫,吹洞箫,打打太极拳,写写汉字——他尚不敢称其为书法。他崇尚汉字,因为汉字就是汉文明,华夏文明之所以没有断裂,原因就在于汉字的凝聚力强大,支撑了汉文化的传承。

郦波是如此投入于每一个靠近的历史人物。讲张居正时,除了大量阅读张居正的图书,还跑到湖北荆州张居正的故居实地揣摩,直到感觉张居正的形象在心中鲜活地浮现,有讲他的冲动;他给学生讲《孔子的眼泪》,反复阅读体味孔子,以至于梦见孔子边哭边唱,醒来便把哭的调子记下来。孔子临终前见到子贡,哭问“汝来何其迟也?”他解释说,“孔子的眼泪”不是哭自己,而是着眼在他人,看到不是生死,看到的是理之不存,乐之将崩,他的理想谁来实现?谁能兼济天下?这样有诗意的题目,后来被改成《孔子的教育观》。

2003年,郦波带的第一届学生毕业,他赠诗相送:“……很多年后,没有了我,也没有了你。我们都在苍穹里,心情都在浩瀚里。精神,是存在的乐趣……”诗的原句记不清了,但他记着诗的意境,他希望追求永恒的东西,那就是情感、精神、思想。

第二篇:《关雎》为何成《诗经》开篇之作

摘 要:《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用诗艺的手法记载了我国最早时期的社会生活,反映了商周时期社会生活的广阔图景;“风雅颂”三类诗并萃,歌颂了这个多民族国家在明君贤臣的管理下,依从各家有利之言说,逐步走向繁荣兴盛的历史面貌。诗歌三百,具有教民、治民和亲民之道。在这样一部百科全书般的诗集里,爱情诗体裁的《关雎》却成为了《诗经》总三百篇的开篇之作,文章拟从以下几点探究其原因。

关键词:人伦教化 情感表达 意象审美

一、《关雎》是人类情感伦理的开端

《关雎》之义,四始诗风;人伦之德,中庸之范。

“《关雎》之乱以为《风》始,《鹿鸣》为《小雅》始,《文王》为《大雅》始,《清庙》为《颂》始。”[1]《诗经》以风雅颂三类诗来编排,即以《关雎》为风诗之始,《鹿鸣》为小雅之始,《文王》为大雅之始,《清庙》为颂诗之始,称为“四始”。《关雎》属于风,关于风有说:“《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故用之乡人焉,用之邦国焉。”《关雎》能力压其余三诗,位居第一,首先是它自身的伦理意义,其次是它的艺术意义,包括诗歌内部的意义旨归,以及深刻的文学意义、文化意义和社会意义。四诗统领着国风、小雅、大雅和颂诗四个方面,分别代表着《诗经》三百篇的编诗目的,就是儒家推崇的社会教化功能。《关雎》写爱情,男女之爱是社会最原始的情感,也是封建社会人伦教化“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最初的出发点;《鹿鸣》写友情,提倡和谐的相处之道,构建友好互信的和谐社会,这是人类社会进一步扩展的教化产物;《文王》写统治者,有了家自然有国,指社会发展的最高理想是国家在明君贤臣的共同治理下能够繁荣昌盛,代表着封建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以及开始追求个人价值的体现;《清庙》是商周时期最为发达的礼乐制度的产物,靠着封建人伦纲常和封建礼乐制度来维护封建社会的稳定发展。所以,以上四始,实际上为人伦之四宗的开始。这就从根本上说明了《诗经》并不是一部简单的反映爱情和生活的诗集。它的创作目的,或者可以说,后来统治者及其文人的编纂目的是将它编成一部“教科书”,教会人们关注生活、学会生活、热爱生活,并用儒家思想中关注现实、积极入世的人生观念来关照自身。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现实主义诗集,它以表现社会现实为第一要义,《关雎》可谓是其中的第一面镜子。美国文学批评学家艾布拉姆斯认为文学的功能就是“镜”与“灯”的作用:文学作为一面镜子,可以在作家的创造下再现或表现真实;文学作为一种意识形态,能给予人以启示的力量[2]。因此,我们可以在《关雎》里看到普通男女追求爱情的真实动人的画面。这是一个让人感动、喜悦而又纠结、惆怅的故事:美人啊你就在河之洲,咫尺之间,挥挥手就可以看见,你可见到焦急的我一直向你翘首以待,你可明白我内心对你的爱慕与思念,你可愿意接受我的追求,让我给你弹琴,向你鼓乐,那动人的歌声里,满满的都是我?δ愕乃寄健!扒笾?不得,寤寐思服。优哉游哉,辗转反侧”,这一细腻生动的描写展现了古代社会基本的生活画面。《诗经》表达合情合理的纲常教化,鼓励男女之间主动追求爱情,因为两性之爱是人伦中必不可少的需求,但谈恋爱一定要合乎社会规范,合乎礼仪才能受到认可、受到祝福。因此,男子追求“淑女”,要用“琴瑟”和“钟鼓”奏出美好的音乐,使“淑女”心悦。《关雎》深刻体现了“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的人伦教化功能,观照了真实的社会具象,再以人伦教育之、开导之、成就之。

二、《关雎》是人类美好情感的歌颂

《关雎》之情,求之思之;琴瑟友之,钟鼓乐之。

《关雎》首先打动我们的,是主人公直率坦诚地表达对爱情的向往和对美人的倾慕,这种情感真实、热情、纯朴而强烈。诗言志,歌咏言,放在首位合情合理,圣人也无疑义,孔子对《诗经》做过审定,也没有改动《诗经》开宗明义的要旨。《关雎》语言朴素而流丽,在短短五个章节中,主人公的情感几经转折,先是欣喜地“好逑”之,互美的异性,相当的年龄,就是意中称心也不能就有求必应,还要深入地了解,是对“德”的衡量;然而“求之不得”,因此终日流连河洲,晚上还难以入睡。“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勾勒出一个单纯而深情的主人公形象。但即使遭此挫折,他也不放弃,主人公想尽方法,希望博得美人欢心。每个人都向往真挚而美好的感情,古代人也不例外,甚至富可倾国、权可覆国的人也不例外。因此,这首表达了人类心中最基本的求爱之情的《关雎》得以广泛流传,并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为了获得更宽泛的群众基础,使得儒家伦理思想深入人心,孔子等人将《关雎》收入国风其一收入《诗经》,并作为开篇之手,奠定《诗经》的感情基调――热情地关注现实,传达教化之作用,表达真诚积极的人生态度。《尚书?尧典》把诗的作用定义为“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诗歌不仅表达个人内心的情感倾向,还传递出当时当地社会的统一的情感价值,要求人们将诗歌中的“志”作为共同的价值追求。当一个社会有了一致的追求,受相同的社会准则规范时,国家才能盛强,民族才能富兴。

三、《关雎》是美人之志,英雄之谋

美人之志,英雄之谋;以礼相求,求之有道。

从个人层面上看,《关雎》也是一篇关于美人与英雄的故事。这个美人既喻渴望凭借自身才能获得明君赏识进而求得功名显达的文人形象,又喻能够慧眼识人任贤举能的明君形象。这些美人渴望国家繁荣昌盛,成为万世之表,展现出昂扬向上的民族追求精神。而这种精神在中国古代文学里一直以“象征”的手法含蓄地表达,具有朦胧而又美好、遥远而又让人心向往之的审美效果。古代诗人多使用“香草美人”手法寄托自己的美好理想。《关雎》中的审美意象共有三类,一是“香草”,即“荇菜”;二是起兴之象,即“关雎”“河洲”;三是“美人”,即“窈窕淑女”;四是使用工具,即“琴瑟”“钟鼓”。香草和起兴之象描绘了男女追求发生在清雅幽美的景色之内,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人们的情感总是显得如此纯洁、永恒,表现了人们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倾向。“美人”自然是诗歌的中心意象,她贯穿诗歌始终,却没有正面出场,一直给我们一个隐约的丽影;她并不在我们身旁,却也不致天涯之远,多少人为了“在河之洲”的她至死不渝地追求;以琴瑟钟鼓悦之,说明了“以礼相求,求之有道”。《关雎》展现了“美人”,也展现了“以礼求之”的礼教,这正是它的教化意义所在。

从社会人生的层面看,《关雎》写的是人们追求理想的热切盼望和怀才不遇的辗转反侧。《毛诗?序》写道:“是以《关雎》乐得淑女,以配君子,忧在进贤,不淫其色;哀窈窕,思?t才,而无伤善之心焉。”“淑女”可以看作是古代人民对理想的追求,人们对于理想“不淫其色”,看重个人合礼的品德修养;所以“哀窈窕,思贤才,而无伤善之心”:可以爱慕,可以追求,但要合乎情止乎礼,不可亵玩之。这是《关雎》想要告诉我们的,它给我们讲了一个关于男女之间追求恋爱的故事,表达了男性对美好女子的向往和追求。“窈窕淑女”中的淑女,又岂止是美好端庄的女子呢?那也是有才能、有理想的人希望能够被圣明的君主赏识,以求实现人生价值最大化的追求与渴望。“哀窈窕,思贤才”,明君和贤臣的价值追求是一样的,他们一直在寻找有才能有品德的人。路虽漫漫但他们不会停止求索,求而不得,辗转反侧,但他们会越发坚定信念,穷其一生追其美好。君子之道正在于“进贤”。

“美人”与“英雄”的塑造一直是中国文学的题中之义。《关雎》通过对男女两性恋爱的赞颂,表达了对合乎社会秩序的礼教的肯定和维护;《离骚》歌咏“香草美人”,表达了对个人追求人生理想、实现社会价值现象的反映与肯定。中国古典文化的“美人”自然不只是经典中虚构的、理想化的女性形象,文人们更愿意从历史的长河中掘出极具风姿的女性,再用细腻的工笔地为她们画眉染脂,利用丰厚而深沉的文学历史底蕴对她们进行重新塑造,为她们补上时代的新妆。最为人熟知的莫过于西施、王昭君、貂蝉和杨玉环这“四大美人”。历史上的四大美人也许不失于美貌的名声,但无疑,西施、王昭君、貂蝉的舍生取义的爱国情怀、国家为重的民族情感是中国文人浓墨重彩的添笔,文人们将“美人”的“忠义”与“英雄”的“情怀”放在同一个民族遭遇危机的大时代背景中,更能体现自古以来中国文人对国家统

一、民族团结的始终不懈的追求,反映了他们沉郁的爱国情怀和大一统的民族思想。

王国维提出“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3],意思是每一时代的文学因社会形态的不同而呈现出独特的时代色彩和地方特色。纵观古今,最优秀的文学作品能够流传和为人们所喜爱,最关键的都是因为有了与《关雎》、与《诗经》,乃至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著作的共同之处,那就是反映社会现实,发出时代人民的心声。

注释:

[1]文天译注,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2016年版,第140-148页。

[2][美]M.H.艾布拉姆斯:《镜与灯》,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03-320页。

[3]王国维:《宋元戏曲史》,北京:中华书局,2016年版,第3-15页。

(古雪玲 广东广州 广州大学人文学院 510006)

第三篇:《关雎》为何会被列为《诗经》首篇

这个问题本来古代儒者和现今国学专家们做过许多解释,但实在难以让人信服,还需得提出来重新探讨。

《关雎》,明摆着就是写一个男士爱上了一个采荇菜的姑娘,思慕她、追求她、想和她结为夫妻,这纯粹是一首爱情诗歌,为什么居然置于《诗经》之首呢?还有,包含着那么多讽刺歌谣和通俗民间小调的《国风》,为什么居然排列在《雅》和《颂》的前面呢?如果按照儒家教义和封建正统观念,怎么说都是难于理解的。试想,即便是现在,如果让文联作协或某位大诗人编一部《中国当代优秀诗歌选》,他们能这样编排吗?

对于这样一个明明用儒家教义和封建正统观念根本讲不通的问题,可是古来儒家学者们却总是要费尽心机牵强附会。他们企图“拔高”这首诗的思想含义来自圆其说,其实显得非常迂腐可笑甚至让人恶心。

比如,这首诗中明明只说这男子爱慕追求那女子、想娶她为妻,可那些儒家学究们却硬要“拔高”到符合儒家婚姻伦理和夫妻关系的高度。找不依据,他们就编造了一个关于雎鸠是神话。毛传云:“雎鸠,王雎也,鸟挚而有别。”笺云:“挚之言至 也。谓王雎之鸟,雌雄情意至然而有别。”后来朱熹更是在《集传》中若有其事地说:“雎鸠,水鸟也。状类凫鹥 ,今江淮有之。生有定偶而不相乱,偶常并游而不相狎,故毛传以为挚而有别。”他们把这种鸟吹得神乎其神,说它们生有定偶 ,而不相乱,它只要找到它理想的伴侣 结婚了,就再也不跟其它雌雎鸠往来了,而且非常重感情 ,夫妻相互尊重。所谓雎鸠“偶常并游而不相狎”,就是它们平实不乱开玩笑,发情的时候更是躲起来的,人们看不到它,一 般的动物也看不到它。

可是我们不禁要问,难道自然界真有这样的模范夫妻鸟吗?事实上,无论是江淮还是别的什么地方,现在根本就看不到这种水鸟,民间也从来没有传说过有这种水鸟。注释说是一种鱼鹰,可是人们也只知道所有的鱼鹰都只是想吃鱼,没有见过那种鱼鹰是这种德性。就算是古代有吧,也绝不可能这么神乎其神。说穿了,这完全是儒生们凭儒家观念主观臆造出来的,根本不是原诗的本意。所谓“关关雎鸠”,无非是指水鸟鸣叫而已,而鸟的鸣叫也多半是因为发情求偶。“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纯属起兴而已。

还有一些故作微言大义的观点,比如诗中有“琴瑟友之”、“钟鼓乐之”, 就说这是讲究礼教;说关关之声悦耳中听,就是符合中庸之道。更有甚者,《毛诗 序》说:“《关雎》,后妃之德也,風之始也,所以風天下而正夫婦也。故用之鄉人焉, 用之邦國焉。風,風也,教也,風以動之,教以化之”。 唐代孔颖达的《毛诗正义》则说:“关雎麟趾之话,是王者之 风,文王之所教民也”。宋代朱熹就捕风捉影的解释说:“淑女者,未嫁之称,盖指文王 之妃,太姒为处子时而言也。君子则指文王也。”他居然把这首诗附会为歌颂文王与后妃的高贵品德、用以教化人民的典范,岂不让人恶心死了吗?

经过这些腐儒别有用心地一番无中生有、牵强附会的“拔高”之后,《关雎》这首爱情诗就推上了儒家道统的顶峯。《韩诗外传卷五》为此专门杜撰了一段孔子和子夏的对话,因为这段对话充分暴露了他们的无聊吹嘘和愚蠢可笑,我特地抄录如下:

“子夏问曰:关雎何以为国风始也?孔子曰:《关雎》至矣乎!夫《关雎》之人,仰则天、俯则地,幽幽冥冥,德之所藏,纷纷沸沸,道之所行,如神龙变化,斐斐文章。大哉,《关雎》之道也!万物之所系,群生之所悬命也。河洛出图书,麟凤翔乎郊,不由《关雎》之道,则《关雎》之事将奚由至矣哉?夫六经之策,皆归论汲汲,盖取之乎《关雎》。《关雎》之事大矣哉!冯冯翊翊,自东自西、自南自北,无思不服。子其勉强之,思服之。天地之间,生民之属,王道之原,不外此矣。子夏喟然叹曰:大哉,《关雎》乃天地之基也”

你看,这简直是一派胡言。古代儒家和现在的一些所谓国学大师们用如此卑劣的杜撰来曲解《关雎》、居然把这首爱情诗抬高到“天地之基”的地位,他们如此别有用心的解释《关雎》为什么列为《诗经》之首,这不明明是在忽悠愚弄人吗?这能让人信服吗?

那么,究竟应该怎样解释这个问题呢?

我认为唯一合理的解释,那就是《诗经》的文本,是早在儒家教义和封建正统观念形成之前就基本固定下来了的。或者说,当初收集整理《诗经》的时候,人们的思想还没有受那么多儒家教条和封建政治观念的束缚,特别是没有受到汉代以后独尊的儒术以及宋明封建礼教的制约。即便是按照《史记》里的说法《诗经》是由孔子编订的,孔子也只不过根据原有的文本“述而不作”。 实际上,从宋代开始,许多学者就认为早在孔子之前,《诗三百篇》就已经定型。而《左传》中则明确记载,孔子不到10岁时就有了定型的《诗经》,公元前544年鲁乐工为吴公子季札所奏的风诗次序与今本《诗经》基本相同。在《论语·子罕》孔子自己说:“吾自卫返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可见他只是为《诗》正过乐而已。现在文史学界通常认为,《诗经》为各诸侯国协助周朝朝廷采集,之后由史官和乐师编纂整理而成。《诗经》的编订工作,乃出于周王朝的乐师、乐工们之手。孔子也参与了这个整理的过程,但当时的孔子也绝不是经过后世儒家装扮的孔子。不过,由于孔子对《诗经》文本的确认和重视,使得后世儒家不能随意篡改篇目和内容,他们只能用牵强附会的办法来曲解和“拔高”。

也就是说,《诗经》最初形成的时候,人们只是出于对“诗”这种有别于政治文体的文学性有比较朴素纯真的理解,出于对“诗”独有的思想情感表达艺术的遵从,来对待“风”“雅”“颂”各类诗歌收集和整理编排。这样,思想情感真挚动人、艺术确属上乘的十五国风才有可能摆在《雅》、《颂》的前面,而爱情佳作《关雎》也才可能列在首篇。事实上,我们读先秦的许多文章(真实的而不是后世伪作),都会感觉到那里面少有儒学的迂腐和封建的虚伪恶臭,往往透露出一些真实的世态人情。而纵观中国的历史文化,也只是封建体制日趋腐朽没落反动的时候,统治者才推行灭绝人性的统治思想实行文化专制,才把“诗”和文学绝对置于政治铁则之下。

如果我们跳出迂腐的儒学教义和封建正统观念,跳出一切文化专制的文艺教条,我们就会发现《关雎》确实是一篇非常优秀而纯真的爱情诗歌。“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开头这四句本身就是一篇伟大的爱情宣言和诗歌文学宣言,它宣示男女之爱是自然而正常、天经地义的感情,它展现了中华民族儿女男欢女爱、生机蓬勃、繁衍兴旺的强大生命力,这是多么高尚优美而博大的民族诗情!这样的诗自然应该列为诗三百之首。同时,我们也能更加真切地体味到《诗经》确实不愧为中国文学的光辉起点,它的出现以及它的思想性和艺术成就,是我国文学发达很早的标志,在人类文化史上占有极高的地位。

由此看来,正确地解释和理解《关雎》为什么列为《诗经》之首,对于彻底排除各种虚伪的文化思想和文艺观念的毒害,恢复和弘扬中国古代文学宝贵的精华,真正理解诗歌和文学的真谛,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第四篇:公务员面试:“城管执法”类考题经久不衰

一、真题展示

1、城管清理无证小摊贩,却对居民日常生活起居造成不便,群众有同意也有反对,反对者反映城管在盲目执法,对此你怎么看?

2、某商场装修时产生很多建筑垃圾,堆放在商场门前,城管多次要求清理,但商场未加理睬。城管强行将建筑垃圾搬到商场内,商场工作人员进行阻拦,双方发生争吵,继而产生肢体冲突,引起很多群众围观。你是该商场的负责人,你会怎么办?

3、最近,出现一种现象,城管工作人员暴力执法(暗语陕西踩人等事件),有关部门作出解释说是临时工,对此很多群众都很不满,针对这种情况,谈谈你的看法。

4、资料:近日,一条“济南城管下跪劝商贩”的微博引起舆论关注。在对占道经营的商贩进行清理的过程中,一位叫杨珂的城管与女商贩发生争执。争执中女商贩抱着孩子下跪,杨珂见状也向女商贩跪了下去。事后杨珂称,自己承受不起,只能“下跪还礼”。近年来,城管执法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一方面各种暴力执法或遭遇暴力抗法的报道不断见诸媒体,城管俨然成了暴力执法的代名词,饱受指责,但是,下跪的杨珂却展现了城管的另一面——柔情执法,平等对话。

问题:对于下跪这种柔情执法你怎么看?政府怎样加强城市管理才能让群众满意?

5、你是一名城管队员,现在有一位老大爷当街摆摊,请你去劝阻,请现场模拟。

二、城管执法意义何在

考官之所以爱出城管执法类的题目,是因为在现代社会,城市管理是城市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城管执法是城市管理的一种具体手段或者途径,对于建构和谐社会、建设宜居城市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自然,城管执法类题目便成了公务员面试的一大热点。

三、城管暴力执法的现状、危害、原因

城管成立的这些年以来,由于它只承担执法职权,限制各类违法行为,且管理的对象多为社会底层人员(如小摊小贩,且基本上是无照经营、乱摆乱行),因此有悖于公民同情弱者的心理;加之全国城管组织无序发展、肆意扩大自己职权、不分优劣增加城管人员,出现不少暴力事件。如摆摊卖西瓜的果农与城管发生肢体冲突后倒地死亡,高考[微博]生拍摄城管粗暴执法遭围殴受伤被迫弃考,青岛市城管强拆军区大院警卫室,济南市一名占道出卖气球的小贩小李与该区城管人员发生争执被对方打成了脑震荡„„

本应是城市市容市貌的管理者,应为改善人民的生活做出贡献,却伤害了许多人,让“城管”这个词变成了贬义词,这种暴力执法很大程度上给社会带来许多危害:

1.以暴制暴,暴力抗法越演越烈,流血冲突不断。暴力执法的一个直接的逻辑结果即是暴力抗法。

2.执法成本越来越高。一些地方政府动用财政资金给城管配备了俨如防暴警察的保护装备,如上海浦东部分城管队员开始装备钢铁头盔、防刺背心、防割手套和反光背心,三年内所有城管队员将人手一套。上海、北京等地的城管甚至还在监视“无证摊贩”时装上了监控设备。暴力执法遭遇的纠纷官司也额外地增加了行政成本,而所有的公共管理费用都是取之于纳税人,如此看来,最终受拖累的还是百姓。

3.城管本是法规的扞卫者,是国家和城市的执法者,如若暴力执法,则会让法律权威受到挑战,政府形象受到影响。

城管暴力执法的原因主要为以下几点:

1.执法人员的整体素质及法律意识不够强,没有进行专业培训,在城市管理执法中运用粗暴、野蛮手段以达到严格执法目的屡见不鲜,不按规定执法、徇私枉法现象层出不穷。

2.执法观念滞后。执法者的核心理念应为民服务,需要更多地突出“服务”色彩,树立权为民所用的思想意识,在具体的工作中,从民众角度出发,简化各种手续的办理,提供“一站式”服务。

3.规范管理、长效管理机制相对较弱,具体表现在部门间统筹协调不够,职责不清,职能不到位,督促检查不力和措施不落实。

四、城管执法建议

(一)提高执法人员的素质,倡导文明执法。严格按照城管的选拔标准,选拔一批高素质的人才,加强培训教育,让城管树立正确的执法理念。不断提升广大执法者的执法素养和执法水平,坚定不移地做社会公平正义的维护者、促进者。

(二)构建科学的执法制度体系,有法可依,严格依法执法。完善执法管理机制,提升行政管理服务水平,努力在更高层次更高起点上深化执法规范化建设。

(三)加强监督,集中整治执法突出问题,不断加强和改进执法管理工作,大力推进执法行动公开,真正把执法活动置于阳光之下,有效保障群众的知情权、监督权、参与权,努力让群众感受到执法规范化建设带来的新变化。

(四)不断创新执法手段,实现城市管理方式转变,如数字化城市管理(如沈阳部分地区所有城市设施都有数字身份证,一个下水井盖被盗了,只要一两个小时就能解决)、献花执法、微笑执法等新执法管理方式的大力应用。

第五篇:英国留学会计专业号称经久不衰的热门专业

英国留学会计专业号称经久不衰的热门专业,每年都是受广大学生的势力追捧,在英国特别是近几年就业形势一片大好,根据相关数据统计会计专业毕业的学生平均工资在5W美元左右,尤其是一些跨国公司和外资企业更青睐拥有国际执业资格证书的人才,留学英国会计专业后回国深造更有优势,我国处于经济快速发展阶段,在未来对经济方面人才需求巨大,对于留学英国会计专业的毕业生回国发展空间更大。

为什么选择英国留学会计专业?

正是因为英国在会计学上的历史悠久,使之造就了发达且健全的会计认证体制和考试规格。拥有五个RSB(Recognized Supervisory Body)公认的监督团体包括ICAEW,ICAS,ICAI,ACCA,AAPA和五个RQB( Recognized Qualifying Body)公认的考试团体包括ICAEW,ICAS,ICAI,ACCA,AIA。

人们可能不太熟悉英国会计专业的考试。以中国人比较熟悉的ACCA考试为例,全称是Association of Chartered Certified Accountants,翻译成中文就是特许公认会计师协会,其代表世界上最领先的专业会计师团队。通过考试,来评定学生对专业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这样,在很大程度上为学生就业和择业提供了更大的筹码。

但是作为一个世界认证的考试为什么一定要去英国学习和考试呢?原因是一方面除了能锻炼学生最纯正的英国式会计学教育外,另一方面英国的不少学校都有ACCA免考几门的会计专业,为学生能更容易地考出这个证书提供便利。

英国留学会计专业分类

1、银行与金融(Banking and Finance):涉及高级金融理论、计量经济学、金融风险、金融模型、企业金融学等学科。

2、会计与金融(Accounting and Finance):涉及会计学与国际经济、企业金融学、财务风险分析、衍生物市场等学科。

3、金融与经济(Finance and Economics):贸易制度、全球金融系统。

4、投资(Investment):涉及风险管理、证券管理、全球金融系统、计量经济学等学科。

5、企业金融(Corporate Finance):主要研究公司里的股权设置与资本机构,以及公司上市兼并等相关事宜,与会计学联系很紧密。涉及金融模型预测、计量经济学、宏观微观经济学等。

其他包括金融数学、计量经济学等专业。

英国留学会计专业院校推荐

拉夫堡大学:拉夫堡大学的会计与金融专业在全英专业排名中排名第5位。在2010年,还获得ACCA(特许公认会计师协会)颁发的“最佳会计与金融专业”。而且,此专业的学生还有去当地知名公司带薪实习的机会,为学生的就业提供前提保障。

纽卡斯尔大学:历史悠久的“红砖大学”纽卡斯尔大学,以高质量的师资力量而著名。专业的教师团队和授课方式也深受学生喜欢,并且该专业拥有多个考试的免考,其中包括ACCA、CIMA、ICAEW、AIA的多门课程的免考。

罗伯特戈登大学:罗伯特戈登大学的会计和金融专业在2012年《泰晤士报》上排名16名,且提供ACCA九门免考(最高9门免考)的优惠,这更有利于学生考出证书。

上一篇:世界卫生日演讲稿下一篇:世界四大拳击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