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为何仇视回族人

2022-08-19

第一篇:明朝为何仇视回族人

广东副省长:有些仇富心理转化为仇官和仇视社会主义

2012年05月12日 02:46 来源:新快报 作者:肖志恒

广东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肖志恒。

“社会上的仇富心理有些转化为仇官心理,继而转向对党和政府的仇视,对社会主义制度的仇视,这是很要命的。老百姓给我们增加了新的不信任情绪。”——肖志恒

新快报讯 记者于杨报道在昨日分组讨论省纪委工作报告时,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肖志恒简明地点评了全省反腐败斗争的形势,虽然去年底全省党风廉政建设的群众满意度比2007年提高了22%,但目前反腐败斗争也有了新的形势和矛盾,“社会上仇富心理有些转化为仇官心理,继而转向对党和政府、对社会主义制度的仇视,这很要命”。

满意度提高两成确实不容易

肖志恒表示,过去五年,在十届省委和省纪委的领导下,全省党风廉政建设取得了新的成绩,纠正了一批有关违纪的问题,预防腐败工作力度大,对大案要案查处工作力度大。他进而点评说,这几年发生了一些重大案情,涉案的既有省领导干部,也有基层工作干部,大案要案比较多,五年来查处的厅级干部有90多起,处级干部好几百起,在这种情况下省纪委做到了既严肃查处问题,又确保一个地方的平稳发展。

“尽管发生了一些问题,但群众对全省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满意度是有所提高的”,肖志恒援引去年国家有关机构调查的数据说,对省党风廉政建设,去年底的群众满意度比2007年提高了将近22%,(这“一数据)经过第三方调查机构调查评估,能提高这么多,确实很不容易,这说明全省党委纪委工作得到了认可。”

党群干部脱离群众十分严重

“虽然群众满意度高,但我们也不能满足。”肖志恒说,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最关键是要解决好党群关系和干群关系,现在党群干部脱离群众十分严重,尽管我们为老百姓做了大量的实事好事,也深入一线为老百姓服务。但总体上讲,社会发展以后,贫富差距拉大,各阶级心理不平衡,党群关系干群关系有了新的矛盾,“社会上的仇富心理有些转化为仇官心理,继而转向对党和政府的仇视,对社会主义制度的仇视,这是很要命的。老百姓给我们增加了新的不信任情绪。”肖志恒最后提醒说,各级党委、政府一定要建立起为民办事的制度,一定要征求民意,尊重民意。

原创]广东省常务副省长未当选常委 17010 次点击 56 个回复 0 次转到微评

alexxia 于 2012/5/14 0:14:57 发布在 凯迪社区 > 猫眼看人

南方日报讯5月13日下午讯,中国共产党广东省第十一次代表大会将选举产生中共广东省第十一届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委员。 他们是:汪洋、朱小丹、**、黄先耀、王荣、李玉妹、林雄、徐少华、林木声、庹震、万庆良、黄善春、李嘉。

值得注意的是,日前发表《有些仇富心理转化为仇官和仇视社会主义》的上届常委、责任常务副省长肖志恒没有当选!

广东省政府网站昨天公布了广东省政府领导最新分工,根据分工,新当选中共广东省委第十一届委员会常委徐少华出任常务副省长,在副省长排名第一位,分管省政府机关、发展改革、财政、国有资产、税务、粮食、发展研究中心、重点项目工作。原常务副省长肖志恒继续担任常务副省长,分管人事、编制、监察、劳动、社会保险、统计、物价、法制、文史、参事、档案、地方志工作。

具体分工如下:

朱小丹省长,主持省政府全面工作,分管审计工作。

徐少华常务副省长,分管省政府机关、发展改革、财政、国有资产、税务、粮食、发展研究中心、重点项目工作。

肖志恒常务副省长,分管人事、编制、监察、劳动、社会保险、统计、物价、法制、文史、参事、档案、地方志工作。

梁伟发省政府党组副书记,兼任省公安厅厅长。

雷于蓝副省长,分管文化、卫生、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人口计生、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民族、宗教、妇女、儿童工作。

刘昆副省长,分管农口、供销社、公安、司法、打私、民政、人民武装工作。

招玉芳副省长,分管外经贸、口岸、旅游、侨务、外事、粤港澳合作、对台工作。

陈云贤副省长,分管科技、教育、金融、知识产权工作。

刘志庚副省长,分管工业、交通、通信、内贸、信息化、质量监督、安全生产工作。

许瑞生副省长,分管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国土资源、人防、工商管理、体育、核应急工作。

李容根省政府党组成员,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副组长,分管扶贫工作。

第二篇:彝族人的婚俗

白彝人的婚俗

白彝是彝族的一个支系,广泛分布于师宗罗平和泸西,其婚俗充满着欢声笑语。

白彝婚姻旧社会是包办婚姻,结婚年龄比较小,十

六、七岁结婚是比较普遍的现象。女孩的联姻对象首选舅舅家,因母亲是舅家人,意为还亲。若不嫁舅舅家则需征得舅舅的同意方可以另嫁他人。舅家以外的人中又以沾亲带故的作为优先考虑对象。若有自由恋爱而想结合的,只能选择私奔,断不能得到亲友的接受和承认。在白彝人家,若有合适的配对对象,孩子一出生就得答应许配给舅舅家,就算女方比男方大。舅舅家不要方能另嫁他人,要不,用彝家人的话说,就是一棵树桩头都得守着。所以,在旧时的彝家,表兄妹夫妻的现象普遍存在。孩子的终身,可能在

五、六岁,甚至两、三岁时就已经定下了。

订婚需请媒人,带上一斤酒,半斤红糖,到女方家,过个仪式就算订婚了。孩子到了婚嫁的年龄,再请媒人出马,这时的聘礼稍重些,不过也就两、三斤酒,一斤左右的红糖而已。用现在的眼光来看,简直是不可想象的,但在物质极端匮乏的旧社会,这已经是“重礼”了。媒人这时是为商定结婚的日子而来。需指出的是,媒人在这其中一直起着双方信使的作用,是个比较麻烦的角。

正式结婚之前头一天,男方须牵一头牛到女方家,喂养到婚礼结束后再选个日子牵回去,如果牵来的是母牛,生了小牛后,则把小牛留给女方家。这不知出于什么样的目的,有时牵到女方家的牛又瘦又小,可以看得出,纯粹出于应付差事的目的,不免引起女方的抱怨。男方送到女方家的聘礼也很简单,最多十公斤酒,一公斤左右的红糖,稍好一点的人家除此之外还能送一些面粉。有的也送玉米饭做成的白酒(这种白酒不是液体白酒,而是玉米饭加入酒药发热而成,比玉米饭稀,甜味,吃时,加入开水调匀饮用),解放后,随着生活条件的好转,聘礼也渐渐加重,由送酒,到送火腿,再到现在的送现金。

双方的婚礼一直持续三天。因婚礼中女方的种种刁难,新郎要找八个腰圆膀大的伙伴协助讨媳妇。女方来客人的第二天天黑后(天黑后才能进新娘家),新郎在媒人的陪伴下到女方家来了(倒插门的则看生辰,有的头天晚上来,有的第二天早上才来),所找的八个伙伴则第二天一大早赶来。这天新郎所起的作用只是在晚餐时给客人倒酒(可见晚餐也应该吃得很晚的)。这天晚上还有一个内容,就是男方和女方分别找能唱的人对歌,有些婚礼能通宵达旦。在彝族的婚礼中,唱歌对歌是一项重要的内容,边喝酒边唱歌,从来客人的第一天就唱,直到新娘出门时还唱。只是不同时间,唱的内容不同,第一天唱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第二天新娘出门时则唱各种各样的神,门神、路神、灶神、财神等等留下来,不要随新娘一起走。新娘已经出门很远了,唱的还在唱。

第二天一早,婚礼中的各种风俗算是全面展开了。

一大早,新郎所找的伙伴也来了。首先进行的内容是新郎由新娘的哥哥带着在供桌香位前磕头认亲,所说的认亲是指和新娘正式成为一家人,新娘该叫爹的跟着叫爹,该叫妈的跟着叫妈,该叫舅舅的跟着叫舅舅,该叫叔叔的跟着叫叔叔。新娘的舅舅给新郎挂红。只是,这头不是好磕的,这亲不是好认的。-认完父母后,在认其他亲戚时,新娘的伙伴便用早早准备好的荆条往新郎脖子上便套,阻止新郎跪下磕头,新郎的伙伴便把新娘的伙伴拉开,保护新郎磕下头去。有的地方在新郎磕头时,不是用荆条套,而是用事先准备好的锅烟灰就往新郎的脸上抹,新郎伙伴也用准备好的锅烟灰展开反击,双方乱作一团,从屋里撵到屋外,不一会儿功夫,个个成了大花脸,严重的整个脸都成了黑色,就两只眼珠的白色眼仁一会儿翻左一会儿翻右,甚是滑稽。

看看时间差不多了,管事的便吩咐:“不要玩了,赶快去挑水,挑完水回来吃饭。” 于是,新郎和伴郎便各自拿起水桶去村外水井挑水。当然,这挑水也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新娘的伙伴会乘人不备,抓起沙子泥土往桶里扔,一旦被扔进泥沙,新郎只好重新回去挑。这样,新郎的伙伴就得高度戒备,看到有抓泥沙的过来,得赶快保护好水桶。但是,防不胜防,新郎要挑回一桶干净的清水,往往得往返几趟十几趟,有时眼看就快挑到家了,距成功仅仅一步之遥,一把泥沙或懊糟让挑水的功亏一篑。偏偏什么时候挑回水,客人什么时候才能吃饭,并且需要挑三挑干净的水。所以,这一礼俗对新郎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

其间的欢声笑语,常常引得附近的汉族同胞也来看热闹。 挑完水,可以吃饭了。饭前,新娘及伙伴们把新郎送来的白酒调匀好给每桌送去。吃饭时,唱祝福歌的亲友长者便再次为新娘唱歌。吃完饭,得娶亲上路了,这时新郎须弄点饭菜及酒到供桌上供起来,大门上则只放一碗酒。做完这些事后,就到大门外等候新娘。这些年有嫁妆的,嫁妆已早早被新郎的伙伴装好车,在门外等候了。

新郎送来的东西,新娘家不会全部留下,而是留下大部分,少部分仍的带回去,这叫留有余地。

出门时,新娘由哥哥带着围着场院转三圈,送亲的伙伴们跟在新娘的后面。新娘在出门时已是泣不成声了,边哭边跟着哥哥围着场子转圈。转完三圈后,一行人便出发了,走到村外时,男方女方要拖着悠长的调门各吼三声,意为让阴间知道,阳间有人结婚嫁人了。 新郎送来的东西,大都用瓶子、罐子或是袋子等器物装盛,女方把这些东西放在背孩子的背単里,由一个女伴背着,用围腰布盖在上边,伪装得像是真的背着孩子一样。一路上,男方便向女方讨要这些东西,女方不给,男方便来搜,女方说:“小心别弄了我的孩子。”送亲的人中有时真有背孩子的,于是男方便不敢怎么造次,只好拿一瓶酒来赎。一路上充满着欢声笑语。

到新郎家时,一行人并不急着进村,就在村外玩,挨时间,看看天色将晚,新郎便先回家通报准备,天将黑时再和媒人一起到村外叫新娘一行进村回家。须说明的是,天不黑,新娘是不会进村的,新郎媒人须再三地来请,最后,新郎的伙伴们便拖拽的拖拽,推搡的推搡,把新娘请进村去。到村子边时,新娘的伙伴们取出袈裟,一个人把袈裟穿起来,后面四个人各拉一角,新娘和伴娘躲在袈裟下,其余的伙伴们把她们团团围住,不让新郎见到新娘。稍富裕些的人家,新娘伴娘着一样的装束,更是让人分不清谁是新娘谁是伴娘。到门边时不急于进去,由新郎的妹妹舀来一瓢水,新娘伸出手来攒点水左边弹弹,右边弹弹,再往屋里弹弹,嘴里说:“你的祖宗在什么地方?”之后才跟新郎的妹妹一起进屋。进屋之后再进新房,这时才能取去袈裟。这时,新郎伙伴和新娘伙伴便对歌,是戏谑的内容。一直到很晚。

第二天一早,各种礼俗一一展开,首先进行的是“生火”,新娘到厨房里去生火,灶膛里的火本是着得很旺的,新娘要做的是把火拢的更旺,但实际情况是新娘在添柴的过程中,故意乱捅一气,把火捅熄是最吉祥的。这样的礼俗其象征意味大约也是生活艰辛的,充满挫折的。其次是“抢裤子”,裤子是女方缝制的麻布料裤子,异常结实,新娘及其伙伴保护裤子的决心异常坚决,导致男方不能得手,于是只好打一瓶酒来赎,那酒须女方众人分而饮之。

然后是“抢笸箩”,在一只大笸箩里装上饭,男方来抢。 不管是“抢裤子”还是“抢笸箩”都是娱乐性很强的礼俗,当时,兴这样的礼俗不知是出于什么目的,现在看来,很容易让人想到吃饭穿衣这样人生最基本的需要。

这天早上,女方来送亲的还有一项内容,就是唱歌,唱的内容是为新娘子说话,比如,我家来的姑娘什么都不会,望婆家多多体谅,多多教导。唱歌的为新娘子的长辈。

这些内容进行完了,新娘及送亲的一干人就去串山,熟悉环境。饭熟了,新郎叫上自己的伙伴上山去叫。新娘出门和进门都须躲在袈裟下。

中午饭上,男方杀一只公鸡,女方杀一只母鸡,煮熟后,媒人给每一桌的客人分鸡肉,鸡头、鸡脚、鸡翅则自己留下。新郎和伴郎一桌一桌的给客人们倒酒。倒到新娘一桌时,则对新娘说:“孩子他妈,来接酒。”引起了客人们的起哄。

中午饭过后,新娘和伙伴们去更远的地方串山,新郎和他的伙伴们须去找。女孩子们半真半假地躲起来,说是半真半假,一方面,她们须保持女孩的矜持,另一方面,她们又渴望和男孩子们嬉戏。所以在山上,姑娘们很快就被小伙子们找到,找到后,就在山上对歌,打闹。新娘倒是躲得很紧,不易被找到的,看看天色晚了,才会自己走出来。

晚饭后,由新郎伴郎给新娘伴娘倒酒,新娘伴娘躲在袈裟里手中各拿一个碗,在新郎伴郎倒酒来时,故意把手一缩,那酒便倒空了,于是新郎伴郎便来抢碗,抢不到就唱歌,对歌。酒须倒三次,倒的酒双方分饮。

双方一个晚上又是唱歌对歌。

又是一天到来时,该回门了,新郎由媒人陪着和新娘及新娘的伙伴们回到新娘的娘家去。结婚礼俗告一段落。

春节过后,新娘新郎相伴到娘家拜年,由新娘给缝一件长衫,衣服是精制的,什么时候做好,什么时候才能回去,并且是穿着这件新娘缝制的衣服回去,婚礼正式结束。

讲述:彭云珍(女,1936年出生)

记录整理:彭勇林

后记:

彝族的婚俗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的变迁,上述婚俗盛行于上世纪

五、六十年代之前,跟我记忆中的婚俗有着很大的不同,当然,主要是简化了很多礼节,特别是近些年来,包个餐厅,一顿饭解决,已简到不能再简的程度。

我大姐结婚的时候,正值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彝族婚事早在五十年代由父母包办改成了自由恋爱,父母的意见只能作为参考。大姐和大姐夫也是自己相中的,有没有恋爱过不得而知,但绝对没有父母包办。我那时不到十岁,记得大姐夫首先来我家干了一段时间的活,后来大姐就跟他走了,再来的时候,他们挑来了火腿、沙糕、饼子等。到结婚的日子,头天晚上,来了很多客人,那时,客人送的礼不是现金,而是脸盆、茶壶、热水瓶、铝锅等日常用品。因为客人多,这些东西也就接得多,作为嫁妆给姐姐拿去一些,自己留下一些,用不完的就请村里的小卖部代为销售。晚上吃饭的时候,几位年长者同座一桌,给新娘子——我的姐姐唱祝福歌。第二天早上的礼俗有荆条套头,挑水,到了吃饭的时候,几位年长者又开始唱祝福歌。吃过饭,娶亲的队伍即将出发,嫁妆早由姐夫的伙伴装到了牛车上先一步走了,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嫁妆中除了客人送来的脸盆、水壶等物品外,还有父亲特别买的一台缝纫机,这在当时算是稀有物。我也跟去送亲了,但姐夫家那边并没有请客,该行的礼俗也就没有行了。在我的记忆中,姐姐她们这一班人结婚时男方家似乎都没有请客。

那时,物质生活虽不如现在丰富,但大多数人家已是吃穿不愁,所以,吃饭时,会有加饭甚至喂饭的习俗。现在分析,这应该是彝民好客的性格反映。所谓加饭,就是不断地给客人盛饭,客人已表示已吃饱,但因担心客人怕羞不好意思再吃,于是,乘客人不备,主人便眼疾手快在客人碗里又加上一勺。渐渐地演变成只要般配的人都可以相互加饭。所以,在彝家的喜事上要特别担心被加饭。再后来,因大家都对加饭提高了警惕,不容易加了,有些人便干脆在饭锅了抓起一把饭直接往别人嘴里喂进去,这样喂进去的饭当然是不会有人吃的,所以,喂饭就纯粹地变成了一种娱乐。这样的娱乐尤其在新娘出嫁的当天午餐时为甚,安放餐桌的院子里,到处都是饭粒,这可乐坏了村里的鸡狗,尤其是狗们,它们在餐桌下钻来钻去,大快朵颐,有时会为一块肉争得头破血流,免不了遭到人们的脚踢棒打。

近些年,彝族青年结婚,男方女方都要操办,客人送礼一律是现金。不少人家选择到城里或是镇上包餐馆。就算在村子里办的,礼俗也简化了许多,新娘家来客人的那天晚上,吃饭时,仍有长者用彝语给新娘唱歌,但是,随着彝族语言的丢失,很多地方已不再唱了。然后,由舅舅给新娘装箱子。第二天也仅是磕头、打花脸,打的花脸也不再是染黑,而是染红。

另外,随着物质生活的富裕,新郎的聘礼也变成了现金,并且还要给新娘的父母兄妹等家里人每人各买一套衣服。新娘的嫁妆也越来越丰富,衣柜、电视、摩托、冰箱、洗衣机、微耕机等等都可作为嫁妆的内容。

可以看出,彝族的婚俗是越来越简化了。在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的今天,彝族的传统文化却面临着消失的危险,如果再不加以抢救,不久的将来,我们的民族就将变成名义上的彝族。

第三篇:蚁族人生散文诗朗诵

“蚁族”,并不是一种昆虫族群。本来形容拥挤状态及工作任劳任怨、劳动时间长、工作忠良、有团队精神的日本居群。下面是关于蚁族人生散文诗朗诵的内容,欢迎阅读!

榆荫下,

一队蚂蚁匆忙地爬。

如一台高速运转的机器,

铿锵有力的步伐。

触角在不经意间交错,

冲锋的号角依然已然吹响。

食物,

在前方。

那是一条巨虫,

至少在它们看来很是庞大。

褶皱肆意地吸张,

恐吓的气息有如火药般呛。

没有后退,

无数个身影黑压压地涌上,

充斥着撕碎铁壁的张狂。

对手在哭丧。

轻轻地挪动肢脚,

毫不松懈的蚁夹。

也许你还会听到号子声,

那是精灵们在欢快地歌唱。

猎物拼命地扭动,

昔日的强大早就一扫而光。

身后,

拖痕还在义无返顾的加长,

像极了一朵美丽的花。

不远的前方,

涌起的土粒,

像一座金字塔,

那,

是勇士们的家。

小小的洞穴充满着希望,

有嗷嗷待哺的孩子,

更有年事已高的老娘。

生命,

总是这般坚强。

我不知道,

它们有没有思想。

却坚信,

大自然的奥秘,

不会被那些定论所归纳。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法则,

也许仅仅适用于它们的躯体,

却囊括不了它们的坚强。

生命的火焰,

必将这至论燃烧成一堆废渣。

小小的身体蕴藏着无穷的力量,

柔弱的肩膀早已学会担当。

自诩高级强大的人啊,

你是否有它们这样伟大。

如果有这样的权利,

我甚至想,

把人生的桂冠,

亲手给它们戴上。

它们和我们一样,

有这份荣光。

第四篇:藏族人的名字标准英语翻译

Tenzin丹增 Chokyi曲吉 Champa强巴 Choephel曲培 Chodron曲珍 Dawa达瓦

Dekyi德吉 Dechen德庆 Dolkar卓嘎 Gyatso嘉措 Gyalpo加布 Gurmey久美

Jamyang将央 Jigme晋美 Jampa强巴 Karma嘎玛 Kunga根呷

Kelsang格桑 Khedrup克珠 Pelden巴丹

Laktse拉措 LhakpaMetok 美朵 NgawangNamgyal南木加 NonzinNorbu罗布 NgawangPasang巴桑 PhuntsokPalkyi巴吉 LhakpaRigzin仁增 SamtenPhurbu普布 TashiTenzin丹增 TsodeThondup顿株 TsringTinley赤列 TendrelThubten土登 TechungWangmo旺姆 WoeserWangyal旺嘉 YontenYungdrung拥中Chemi其美 Lhamo

拉巴 Lobsang阿旺努增 Nyima尼旺 Pelden平措 Samdrup拉边巴 Pema桑丹 Sonam 扎西 Thubten次德 Tsundue次仁 Tsomo丹卓 Tsewang德琼 Ugen唯色 Wangchuk云丹 Yangzom益西 Yangchen拉姆 落桑

罗嘉

尼玛

巴丹 桑珠

白玛

索南

土旦

寸直

措姆

次旺

欧坚

旺久

央宗

央金 ⑤金 Tsring

Norgay yeshe

第五篇:外国人的姓名与我国汉族人的姓名比较

外国人的姓名与我国汉族人的姓名大不相同,除文字的区别之外,姓名的组成,排列顺序都不一样,还常带有冠词、缀词等。对我们来说难以掌握,而且不易区分。这里只对较常遇见的外国人姓名分别作一简单介绍。

英美人姓名

英美人姓名的排列是名在前姓在后。如John Wilson译为约翰·维尔逊,John是名,Wilson 是姓。又如Edward Adam Davis译为爱德华·亚当·戴维斯, Edward是教名,Adam是本人名,Davis为姓。也有的人把母姓或与家庭关系密切者的姓作为第二个名字。在西方,还有人沿袭用父名或父辈名,在名后缀以小(Junior)或罗马数字以示区别。如John Wilson, Junior, 译为小约翰·维廉,George Smith, Ⅲ, 译为乔治·史密斯第三。

妇女的姓名,在结婚前都有自己的姓名,结婚后一般是自己的名加丈夫的姓。如玛丽·怀特(Marie White)女士与约翰·戴维斯(John Davis)先生结婚,婚后女方姓名为玛丽·戴维斯(Marie Davis)。

书写时常把名字缩写为一个字头,但姓不能缩写,如G. W. Thomson, D. C. Sullivan等。

口头称呼一般称姓,如“怀特先生”、“史密斯先生”。正式场合一般要全称,但关系密切的常称本人名。家里人,亲友之间除称本人名外,还常用昵称(爱称)。

以英文为本国文字的国家,姓名组成称呼基本与英、美人一样。

法国人姓名

法国人姓名也是名在前姓在后,一般由二节或三节组成。前

一、二节为个人名,最后一节为姓。有时姓名可达

四、五节,多是教名和由长辈起的名字。但现在长名字越来越少。如:Henri Rene Albert Guy de Maupassant译为:亨利·勒内·阿贝尔·居伊·德·莫泊桑,一般简称Guy de Maupassant居伊·德·莫泊桑。

法文名字中常常有Le、La等冠词,de等介词,译成中文时,应与姓连译,如La Fantaine拉方丹,Le Goff勒戈夫,de Gaulle戴高乐,等。

妇女姓名,口头称呼基本同英文姓名。如姓名叫雅克琳·布尔热瓦(Jacqueline Bourgeois)的小姐与名弗朗索瓦·马丹结为夫妇,婚后该女士称马丹夫人,姓名为雅克琳·马丹(Jacqueiline Martin)。

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姓名

西班牙人姓名常有

三、四节,前

一、二节为本人名字,倒数第二节为父姓,最后一节为母姓。一般以父姓为自己的姓,但少数人也有用母姓为本人的姓。如: Diego Rodrigueez de Silva y Velasquez译为迭戈·罗德里格斯·德席尔瓦—贝拉斯克斯,de是介词,Silva是父姓,y是连接词“和”,Velasquez是母姓。已结婚妇女常把母姓去掉而加上丈夫的姓。通常口头称呼常称父姓,或第一节名字加父姓。如西班牙前元首弗朗西斯科·佛朗哥(Francisco Franco),其全名是:弗朗西斯科·保利诺·埃梅内希尔多·特奥杜洛·佛朗哥·巴蒙德(Francisco Pauolino Hermenegildo Teodulo Franco Bahamonde)。前四节为个人名字,倒数第二节为父姓,最后一节为母姓。简称时,用第一节名字加父姓。

葡萄牙人姓名也多由

三、四节组成,前

一、二节是个人名字,接着是母姓,最后为父姓。简称时个人名一般加父姓。

西文与葡文中男性的姓名多以“o”结尾,女性的姓名多以“a”结尾。冠词、介词与姓连译。

俄罗斯人和匈牙利人姓名

俄罗斯人姓名一般由三节组成。如伊万·伊万诺维奇·伊万诺夫(Иван ИвановичИванов),伊万为本人名字,伊万诺维奇为父名,意为伊万之子,伊万诺夫为姓。妇女姓名多以娃、娅结尾。妇女婚前用父亲的姓,婚后多用丈夫的姓,但本人名字和父名不变。如尼娜·伊万诺夫娜·伊万诺娃(Иина Ивановна Иванова),尼娜为本人名,伊万诺夫娜为父名,伊万诺娃为父姓。假如她与罗果夫(Pоrов)结婚,婚后姓改为罗果娃(Pоrова),其全名为尼娜·伊万诺夫娜·罗果娃。俄罗斯人姓名排列通常是名字、父名、姓,但也可以把姓放在最前面,特别是在正式文件中,即上述伊万和尼娜的姓名可写成伊万诺夫· 伊万·伊万诺维奇,伊万诺娃·尼娜·伊万诺夫娜。名字和父名都可缩写,只写第一个字母。

俄罗斯人一般口头称姓,或只称名。为表示客气和尊敬时称名字与父名,如对伊万· 伊万诺维奇 ·伊万诺夫尊称伊万 ·伊万诺维奇,对尼娜 ·伊万诺夫娜 ·伊万诺娃尊称尼娜 ·伊万诺夫娜。特别表示对长者尊敬,也有只称父名的,如人们常称列宁为伊里奇(Ильич),列宁的全名为符拉基米尔 ·伊里奇· 列宁。家人和关系较密切者之间常用爱称,如伊万爱称万尼亚(Bаня)、瓦纽沙(Bанюша)。谢尔盖(Cергей)爱称谢廖沙(Селеша)等等。

匈牙利人的姓名,排列与我国人名相似,姓在前名在后。都由两节组成。如纳吉·山多尔(Nagy S·ndor),简称纳吉。有的妇女结婚后改用丈夫的姓名,只是在丈夫姓名后再加词尾“ne”,译为“妮”,是夫人的意思。姓名连用时加在名字之后,只用姓时加在姓之后。如瓦什·伊斯特万妮(Vass ),或瓦什妮()是瓦什·伊斯特万的夫人。妇女也可保留自己的姓和名。

土库曼人,塔吉克人,哈萨克人和乌兹别克人除和俄罗斯人一样有三节外,还有用两节的,即第一节是名,第二节是姓。但阿塞拜疆人则常用四节,其中第一节是名字;第二节是父名,其词尾不变化,而通过第三节ogly“奥格雷”表示某人之子;kyzy“克济”表示某人之女,第四节是姓。

乌克兰人的姓常以-ko和-enko结尾,男女通用;乌兹别克人的姓,有不少以-ov结尾,女用加词尾-a,如Akhmatov“阿赫马托夫”(男)、 Akhmatova“阿赫马托娃”(女);立陶宛人的姓,有不少以-s结尾,男女通用;格鲁吉亚人的姓,有不少以-li,-ni,-dze结尾,男女通用;亚美尼亚的姓,有不少以-yan和yants结尾,男女通用。

阿拉伯人姓名

阿拉伯人姓名一般由三或四节组成。第一节为本人名字,第二节为父名,第三节为祖父名,第四节为姓,如沙特阿拉伯前国王费萨尔的姓名是:Faisal ibn Abdul Aziz ibn Abdul Rahman al Saud译为:费萨尔·伊本·阿卜杜勒·阿齐兹·伊本·阿卜杜勒·拉赫曼·沙特。其中费萨尔为本人名,阿卜杜勒·阿齐兹为父名,阿卜杜勒·拉赫曼为祖父名,沙特为姓。正式场合应用全名,但有时可省略祖父名,有时还可以省略父名,简称时只称本人名字。但事实上很多阿拉伯人,特别是有社会地位的上层人士都简称其姓。如:穆罕默德·阿贝德·阿鲁夫·阿拉法特(Mohammed Abed Ar’ouf Arafat),简称阿拉法特。加麦尔·阿卜杜勒·纳赛尔(Gamal Abdul Nasser),简称纳赛尔。

阿拉伯人名字前头常带有一些称号,如:埃米尔(Amir或Emir)为王子、亲王、酋长之意;伊玛姆(Imam)是清真寺领拜人之意;赛义德(Sayed)是先生、老爷之意;谢赫(Sheikh)是长老、酋长、村长、族长之意。这些称号有的已转为人名。

在阿文中al或el是冠词,ibn(伊本)、ben(本)或ould(乌尔德)表示是“某人之子”,Abu(阿布)或Um(乌姆)表示是“某人之父”、“某人之母”。称呼中这些词均不能省略。如AhmedBen Bella译为艾哈迈德·本·贝拉,简称为本·贝拉。

阿文姓名用词,常具有一定含义。如:穆罕默德(Mohammed)是借用伊斯兰教创始人的名字;马哈茂德(Mahamoud)是受赞扬的意思;哈桑(Hassan)是好的意思;阿明(Amin)意为忠诚的;萨利赫(Saleh)意为正直的……等。

日本人姓名

日本人姓名顺序与我国相同,即姓前名后,但姓名字数常常比我汉族姓名字数多。最常见的由四字组成,如:小坂正雄,吉田正一,福田英夫等。前二字为姓,后二字为名。但又由于姓与名的字数并不固定,二者往往不易区分,因而事先一定要向来访者了解清楚,在正式场合中应把姓与名分开书写,如“二阶堂进”,“藤田 茂”等。

一般口头都称呼姓,正式场合称全名。日本人姓名常用汉字书写,但读音则完全不同。如:“山本”应读作Yamamoto,“三岛”应读作Mishima,“日下”应读作Kusaka。

缅甸人姓名

缅甸人仅有名而无姓。我们常见缅甸人名前的“吴”不是姓而是一种尊称,意为“先生”。常用的尊称还有:“杜”是对女子的尊称,意为“女士”,“貌”意为“弟弟”,“玛”意为“姐妹”,“哥”意为“兄长”,“波”意为“军官”,“塞耶”意为“老师”,“道达”是英语Dr.的译音即“博士”,“德钦”意为 “主人”,“耶博”意为“同志”等。例如一男子名“刚”,长辈称他为“貌刚”,同辈称他为“哥刚”。如该男子有一定社会地位则被称为“吴刚”,如系军官则被称为“波刚”。如一女子名“刚”,系有社会地位的女士则称为“杜刚”,是女青年则称为“玛刚”。

泰国人姓名

泰国人的姓名是名在前姓在后,如巴颂·乍仑蓬,巴颂是名,乍仑蓬是姓。未婚妇女用父姓,已婚妇女用丈夫姓。

口头尊称无论男子或妇女,一般只叫名字不叫姓,并在名字前加一冠称“坤”(意为您)。如称巴颂·乍仑蓬,口头称巴颂即可。

泰国人姓名按照习惯都有冠称。

平民的冠称有:成年男子为“乃”(NAI,先生),如乃威猜·沙旺素西。已婚妇女为“娘”(NANG,女士),如娘颂西·沙旺素西。未婚妇女为“娘少”(NANGSAO,小姐)。男孩为“德猜”(DEKCHAI,男童),女孩为“德英”(DEKYING,女童)等。 德语姓名

(适用于民族德国、联邦德国、奥地利和瑞士的日尔曼人)是名在前,姓在后。如Karl Marx“卡尔·马克思”,“卡尔”是名,“马克思”是姓。

德语民族和其他西方民族一样,名字通常也有男女之分。Ludwig“路德维希”,Hans“汉斯”,Wilhelm“威廉”一类名字属于男用名;Jenny“燕妮”,Elly“埃莉”,Anna“安娜”等是女用名。

德语姓名中也有复姓,一般由父母或夫妻双方的姓构成。女子婚后可随夫姓,也可保留父姓,但习惯上多数是随夫姓。

某些人的名字中间带有“von”(冯)这个介词,意思是“……的”。古代德语民族只有名没有姓,由于同名的人很多,为区别就把“von”附在名字后面,再加上出生地名,即“某地的某某”,以区别于另一同名字的人。在十七世纪以后,“von”主要是表示贵族名字的一部分,即“某贵族家庭的某某”,但现在已失去贵族的含义。单称呼姓时,必须把von“冯”连在一起,如Herr von Hügel“冯·许格尔先生”。但中文“冯”字后面加圆点,不和姓连写在一起。

朝鲜人、越南人姓名

朝鲜人、越南人姓名在构成上有其相似之处,都是姓在前,名在后,大多数人的姓名都由三个字组成,如姜成山(Kang Sung San)(朝鲜)、黄文欢(Hoang Van Hoan)(越南)。“姜”“黄”是姓,“成山”“文欢”是名。

越南女子姓名一般都有“氏”字,如“阮氏十”(Nguyen Thi Thap)。

柬埔寨人姓名

柬埔寨人的姓名是姓在前,名在后。如诺罗敦·西哈努克,“诺罗敦”是姓,“西哈努克”是名。柬埔寨人通常治简称名。如诺罗敦·西哈努克简称“西哈努克”。

柬埔寨贵族和平民在姓的承袭上不同。一般是贵族才继承父姓,平民往往用父名作为自己的姓,因而姓氏代代不相同。严格说来,在柬埔寨只有贵族才有中国人概念中的姓。

柬埔寨贵族还有封号、称号或教名。封号、称号放在姓的前面。如“西哈努克”的外文全称是:Samdech Preah Norodom Sihanouk,“Samdech Preah”是称号。中文译作“亲王”。

老挝人姓名

老挝人的姓名一般是名在前、姓在后。如奔·西巴色(Phoun Sipaseut),“奔”是名,“西巴色”是姓。老挝人一般只简称名,但对一些较著名的人,则常称姓。

老挝人在姓名前,常加上一个称呼:男子加“陶”(Thao),女子加“娘”(Niang)。“昭”(Chao,Tiao)为革命前贵族的称呼,“帕雅”(Phagna)为国王所赐的称号等等。

女子婚后一般随夫姓。

印度尼西亚人姓名

印度尼西亚民族众多,宗教信仰各异,因而其姓名的构成也比较复杂。

伊斯兰教徒或受伊斯兰教影响较深的地区(亚齐、加里曼丹、爪哇等),人们常用伊斯兰教名作为自己的名,如阿里(Ali)、穆罕默德(Mohammed)、马哈茂德(Machmud)等。平民姓名各节间往往用“宾”(Bin,意为“某某之子”)或“宾蒂”(Binti,意为“某某之女”)连接。在这些地区,只有贵族的姓才代代相传。贵族不但有名有姓,而且名字前面还有贵族等级尊称,如“Sultan”,“Anak Agung Gede Agung”,“Raden”,“Raden Mas”等。平民的姓,每代各异。如阿里·沙斯特罗阿米佐约(Ali Sastroamidjojo),可以简称“阿里”,也可以称“沙斯特罗阿米佐约”,因叫“阿里”的人太多,所以通常都简称“阿里·沙斯特罗阿米佐约”为 “沙斯特罗阿米佐约”。

巴厘岛上的巴厘族信奉印度教,贵族与平民的姓名与上述的爪哇族人类同。

基督教徒或受基督教影响较深的苏拉威西岛居民,不分贵族和平民,一般都用基督教名,也有固定的姓。如亨利·亚历克西斯·鲁道夫·蒂拉尔(Henry Alexis Rudolf Tilaar)“蒂拉尔”是姓,其余三节都是名。

马来西亚人姓名

马来西亚居民主要由马来族、华族、印度族三部分构成,因而马来西亚人的姓名基本上也分三大类。印度族人姓名可参阅“印度人姓名”,华族人姓名往往有自己的固定汉字。本章只对马来族人名作一简介。

马来族人大都信奉伊斯兰教,所以他们名字的构成与阿拉伯人名有许多相似之处:一般都由多节组成,第一节是本人名,没有姓。本人名前可能冠有各种各样的称号(或封号)。如穆塔瓦基尔·安拉·苏丹·马哈茂德·伊斯坎达尔·哈吉·伊卜尼·马胡姆·苏丹·伊斯梅尔(Al-Mutawakkil Alallah Sultan Mahmood Iskandar al-Haj Ibni al-Marhum Sultan Ismail),“马哈茂德·伊斯坎达尔”是本人名,“穆塔瓦基尔·安拉·苏丹”是称号,“哈吉”表示本人曾到伊斯兰教圣地麦加朝过圣,“苏丹·伊斯梅尔”为其父亲的名字和称号,“伊卜尼”与阿拉伯人名中的“本”同义,即“某某之子”,“马胡姆”意即“已故的”。按意思这个很长的名字的意思是“已故的伊斯梅尔苏丹之子、安拉(伊斯兰教的真主)的继承者、到麦加朝过圣的马哈茂德·伊斯坎达尔苏丹”。由此不难看出,这个名字德主要部分是“马哈茂德·伊斯坎达尔”。

马来人名中常见的称号(或封号)有:苏丹(Sultan)、沙阿(Shah)、端古(Tuanku)、达图(Datu)、哈吉(Hadji)等。

印度人姓名

印度人的姓名一般是名在前,姓在后。如桑贾伊·甘地(Sanjay Gandhi),“桑贾伊”是名,“甘地”是姓。

印度人姓名有两节、三节、四节、五节不等,通常第一节是本人名,最后一节是姓,中间各节情况就比较复杂,其中有本人名,也有父名。除熟悉的亲友外,别人往往难以断定哪几节是本人名,哪几节是父名。

女子婚后随夫姓,如已故印度总理尼赫鲁的女儿英迪拉·尼赫鲁与费罗兹·甘地结婚后,随姓甘地,即英迪拉·甘地。

非洲人姓名

北非阿拉伯国家以外的非洲各国,由于民族众多,语言复杂,加之历史上分别受过英、法、西、葡、荷等国的殖民统治,因此人名的构成也比较复杂。

1、安哥拉、莫桑比克等国人名凡使用外来名字的,一般可参阅葡萄牙语姓名。

2、赤道几内亚人名可参阅西班牙语姓名。

3、南非白人的名字可参阅荷兰语、英语姓名。

4、原英属和法属非洲国家中的人名,一般都名在前,姓在后。一些知识分子和政界人物,除保持本民族语的姓以外其名字通常是英、法语教名,如马里安·恩古瓦比(Marien Ngouabi),“马里安”是教名,“恩古瓦比”是本民族语的姓,又如朱利叶斯·尼雷尔(Julius Nyerere),“朱利叶斯”是英语教名,“尼雷尔”是本民族语的姓。

5、目前有的非洲国家对本国的人名进行了某些改革,如废弃英、法语叫名等,改革成效比较显著的有扎伊尔,改革后的名字是姓在前,名在后。如,蒙博托总统的名字原来叫“约瑟夫·德西雷·蒙博托”(Joseph-Désiré Mobutu),改革后的名字叫“蒙博托·塞塞·塞科”(Mobutu Sese Seko)。

有些国家如布隆迪,虽未废弃外来教名,但已把姓放在前面,名字放在后面。不过西方报刊往往又按欧美人的习惯把它再颠倒过来。

上一篇:免费求职简历带封面下一篇:名称变更股东会决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