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三年财务报告分析

2022-08-16

报告在写作方面,是有着极为复杂、详细的写作技巧,很多朋友对报告写作流程与技巧,并不是很了解,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近三年财务报告分析》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第一篇:近三年财务报告分析

近三年高考历史试卷分析

2012年:

石门六中

杨敏

一、 试卷基本情况

(一)注重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

试卷中所有的试题都采用材料设置情境,这就需要学生能准确解读材料,由此可见对考生分析史料和提取有效信息能力的考查力度;材料来源广泛,有原始文献、史学论著、统计报告,同时也有学生熟知的神话故事;材料的选择也比较新颖,不拘泥于教材。比如40题,试题立足于考查科技发展对社会产生的影响,材料以交通信号灯的发展历程作为切入点,既与科技进步有关,同时又与学生生活体验密切相关,“小视角,大视野”更是当今史学界研究的趋势。由此可见命题的立意高远。

(二)考查内容突出主干知识

2012年新课标历史卷考查明显以主干知识为主,如中国古代监察制度、明清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特点、罗马法、经济体制改革、工业革命与城市化等等,并且注重知识的整合和迁移,如材料分析40题以交通信号灯为例,整体考查学生对工业革命知识点的掌握,而第三问突出工业革命对城市化的影响;就考查知识的比例而言,对政治经济两大模块的考核要明显多于思想文化部分;对中国史的考核也明显多于对世界史。

(三)注重能力考查,体现高考导向 试卷以材料的形式提出问题,重在检查学生研读史料、分析史料、知识迁移、运用史料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是文言文的史料,更是要在读懂史料的基础上,准确迁移所学知识的基础上解决问题,如

26、

27、

34、

45、48题。同时也能注重学生多元史观的养成,如材料分析题41题提供的“冲击——反应”模式材料是“西方中心主义”的产物,表面上看是考查学生对中国近代化历程的掌握,但题型是开放式的,实际考核的却是考生多元史观的积累。这样的命题也反映了当下高考对多元史观培养、史学思维养成和史学方法运用的要求。高考命题对能力考核的重视可见一斑。

总体而言,今年文综卷历史部分的命题更能秉承新课标的理念,“史料”、“史观”统领整个试题,所谓“见微知著,睹始知终”,鉴于高考命题的强势导向,今后的中学历史教学将更具学科特点,专业性将更加明显。

二、 2012年试卷基本结构及试题分析

在试卷结构方面,中国古代史的考查部分,古代政治、古代经济、古代思想和古代文化的分布继续沿用了2011年的平衡结构,各考察两个题目,而且考察内容紧扣课本重点。中国近现代史也考查了书本中的重要内容且结合了热点知识。世界史依然选取了古代史具有代表性的希腊罗马的知识点和现代史中重要的战后经济格局。考题选用的材料比较简单,减少了学生的阅读量,减轻了负担。本次高考选择题部分难度中等,在基础知识的把握上着重考查学生的材料理解与分析能力,每道题的答案均需要通过材料分析得到,没有直接可作答的知识点问题。学生做题中需要仔细审题,全面思考。

本次大题保持新题型“四选一”选作部分和小论文评述部分,注重考查学生的材料分析能力与归纳能力,难度中等。两道必修题所考知识点跨度较大,需要考生有较为扎实的基础知识,同时也结合了近几年比较热的几种史观来进行考查,例如社会史观、全球史观、近代化史观和文明史观。选做题较为容易,考生在材料中就可找出部分答案,所结合的知识点也都与重要知识点相关。整体而言非选择题部分入手不难,但得高分也不容易。

2013:

一、试卷结构分析

1、试卷结构

2013年高考新课标文综卷【历史】试题命题范围涉及到高中新课标历史教材:必修一(政治文明发展史)、必修二(经济文明发展史)、必修三(科技和思想文化发展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选修二(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选修三(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和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历史试卷总分100分,阅读量为4104字;参考答案913字。题型:选择题共12小题,计48分。其中,原始文字材料型选择题3道,话题文字材料型选择题8道,地图材料型选择题1道。非选择题,共6题,计52分,其中必做题第40题25分,第41题12分,选做题为第

45、

46、

47、48题15分,要求考生从四道题中任选一题作答。

题型、模块、题量、分值分布 选择题:

①必修一:第

24、

26、

27、

29、30、34题,共6道,24分。 ②必修二:第

31、

32、

33、35题,共4道,16分。 ③必修三:第

25、28题,共2道,8分。 非选择题:

第40题涉及到中国古代与近代对海洋的利用。,共25分。 第41题涉及到中国古代地方行政管理区划,共12分。

第45题涉及【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需要运用必修一中清末“新政”与选修一中戊戌变法的背景、内容、结果等。共15分

第46题涉及【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考查近代中国报业的发展。共15分。

第47题涉及【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考查朝鲜战争与海湾战争不同,共15分。

第48题涉及【中外历史人物评说】考查韩愈倡导的古文运动和必修三中的儒学复兴运动,共15分

二、命题意图与试题特点分析

试卷坚持以能力立意,根据教材主干知识,创设新情境,注重对学生基础知识的考查和文科综合能力的考查。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以及描述和概括问题的能力。

与2012年湖南新课标文综历史试题相比,2013年湖南新课标文综历史试题具有以下明显的特点。

1.选择题部分,试卷较多利用话题材料来创设新情境,所引用原始材料少、材料都短小精练,材料的阅读量不大。如第

25、

26、

28、30、33题。

2.选择题突出考查历史现象的背景、原因、目的。如第

24、

25、

26、

27、

28、

32、35题

3.注重史观考查及历史发展进程时序性的考查,如第

29、34题 4.注意历史地图的考查,历史地图反映历史进程,能很好的考查考生从地图中获取历史隐形知识的能力。如第

34、41题。 5.不回避社会热点,将热点与考试隐形结合。 关注社会时政热点,非选择题第40题就体现了这样的特点。此题突出海洋、海权问题。以中国古代与近代对海洋的利用,考查我国古代海洋利用的特点,指出晚清海洋利用的主要变化及启示,很好的实现了社会热点与教材主干知识的结合。

6.注意历史比较能力的考查,如第

31、

35、

41、

45、

46、47 7.第41题题型有变化,摈弃了前两年课标卷观点评价考查模式,但是沿用去年的图表分析,内容上考察中国古代的地方机构设置。一方面考察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一方面考察考生对于考点的把握和融汇贯通的能力,突出主干知识的同时体现高考的选拨性功能 2014:

一、 试卷题型与知识分布

与去年试题相比,今年高考试卷题型没有发生变化,但是,知识分布由去年的5道中国史题目和7道世界史题目改为8道中国史题目和4道世界史题目。

试卷题型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总分100分,其中选择题占48分,非选择题占52分。

知识分布包括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六个部分的内容。其中12道选择题中,中国古代史4题16分、中国近代史3题12分、中国现代史1题4分、世界古代史1题4分、世界近代史1题4分、世界现代史2题8分。非选择题40题为中西科技文化比较学科内综合试题,25分;41题为新史观模式下考查中国近代史创新试题,12分;四道选做题选做一题,其中,45题考查了历史上的重大改革,46题考查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47题考查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48题考查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二、 试题特点

2014年的历史试题与往年相比基本上保持了相应的稳定性,体现出“重视基础,考查能力,关注热点,材料灵活”的特点。坚持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相结合,同时又侧重了分析和解读材料信息及运用理论知识来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命题设计注重历史学科素养培养和综合能力考查。

1、从考查内容上看

①依托主干知识,重视基础性

注重考查学生对所学历史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遵循这一原则,试题所涉及的知识,都是课程中的基础知识,例如儒学的发展历程、宋明理学、清朝海禁政策、中国近代经济结构变动、小农经济、维新变法、“一五”计划、美国1787年宪法、苏联新经济政策、欧元、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世界近代自然科学的建立、抗日战争、清末新政等等,这些都是重大历史问题,为考生所熟知,试题用主干知识考查学生的能力水平,有利于考生水平的发挥。 ②关注社会现实,体现时代特点

试题充分关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中的重大问题,适度关注时代主题和社会热点,做到了学科特点和时代特点的有机结合,科学性和人文性相得益彰。例如41题考查1960年我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中的“抗日战争”,既体现当下热点中日关系、明年抗战胜利70周年,也契合当下的教改问题——不仅改革教学形式,而且改革教学内容;45题考查魏晋时期的法律改革,体现当下热点民主法制建设;46题考查清末新政,体现当下热点政治体制改革;47题考查《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的签订及作用,体现当下热点朝核问题、伊核问题及核安全问题,凸显和平与安全这一时代主题。

2、从考查目标上看 ①强调能力

突出基础知识的考查,但绝非单纯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记忆,试题以知识为载体,把考查重点放在系统掌握课程知识的内在联系上,放在看待过程和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上,放在从不同思维角度和思维层面去认识和理解历史问题上。例如45题魏晋时期的法律改革是全新的历史信息,要求考生结合所学知识,即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中的所学,对历史事件作出综合的描述和正确的阐释,在探求推理中得出正确的结论。虽然魏晋时期的法律改革对考生是全新信息,但是,第一问考查法律改革的特点,考生必须根据材料概括归纳,并结合在改革模块中所学的相关知识迁移,从而更好的组织好答案。第二问考查儒学对西汉、东汉、魏晋时期法律的影响,在所给材料中可以找到答案,考生概括归纳即可。

②重视对考生情感、世界观、价值观的考查

这一要求对中学历史教学起到积极引导的作用。26题考查人性的认识,33题考查世界近代资本主义民主价值观“天赋人权”,40题考查中西科技文化比较,41题考查不同历史时期对“抗日战争”的认识,48题考查中国古代史上为官清廉的包青天,引导考生思考历史与现实之间的关系,认识世界文明的多元化与统一性,感悟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总体脉络,从中外历史发展中汲取积极进步的养分,树立正确的文明观、民族观、国家观,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

③运用各种史观探讨历史

近现代史观、文明史观、全球史观、唯物史观、社会史观等不同史观,在近几年高考当中都不同程度地得到体现,对中学历史教学有很强的指导意义。30题从上海与京津放映的中外影片比例入手,考查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体现社会史观;40题以宋应星和牛顿的科技成果入手,考查

17、18世纪中西科技文化的比较,体现全球史观;41题以1960年我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中的“抗日战争”入手,考查不同历史时期对同一历史事件(抗日战争)的认识,体现唯物史观。引导学生运用多种史观对历史发展进程进行总体把握。

3、从考查形式上看

①灵活运用材料,创设新情景

试题不拘泥于主干教材知识的具体表述,而是突破教材,从新的角度和视角重新整合相关知识,灵活运用材料创建情景,搭建一个测试学生学科能力的平台,试题的选择和运用既有以前风格的继承,也体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和特点。

材料阅读量适中、文字通俗易懂,减少了考生的阅读障碍,更有利于考生发挥。不追求材料的形式,注重对材料内涵的把握和利用。例如41题以1960年我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中的“抗日战争”入手,考查不同历史时期对同一历史事件(抗日战争)的认识。抗日战争是考生非常熟悉的历史知识,但考查方式非常新颖,既有情理之中,又有情理之外,设计的很巧妙,考查考生的基本功底和学科素养。

②注重学科内综合

试题突出考查学生对历史发展基本线索、阶段特征的掌握情况,引导考生认识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例如40题以宋应星和牛顿的科技成果入手,考查

17、18世纪中西科技文化的比较,不仅是中国史和世界史的综合,而且是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的综合,考查考生对这一阶段历史发展的总体把握。此外,每道材料题都不是针对某一知识点的考查,而是让考生运用所学知识及综合、比较、概括等基本能力,作出解答,并从总体上认识和把握历史食物的基本特征。

2015年高考文综历史命题趋势

1.以教材为知识背景的试题多,直接依据教材表述的试题少。或难或易的试题多,难度适中的试题少。

2.历史基础知识是实现能力培养、全面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基础和载体,重视历史基础知识的考查仍将是高考历史命题的指导思想之一。

3.更加注重考查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学科能力,其采用的新材料和营造的新情境将更具人文色彩,考古发现、馆藏文物、影视片断、报纸通讯报道、图表数据、人物言论摘录、电影戏剧、名著、图片漫画、票证、标语、口号、广告、路牌、印章、纪念章、纪念碑、餐具、服饰、谚语、儿歌、俚语、外来语、新词汇、网络语言、对联、建材、民俗、观念等鲜活素材,都将成为高考命题的载体。

4.将充分关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大社会问题和时代主题,强调历史学科“学以致用”“资政教化”“以史为鉴”的社会功能。

5.将更具有开放性,把历史学科能力作为考查重点,更加重视对学生创新品质的考查。

6.将进一步体现学术性。新的史学研究范式和史学新成果会被大量引进高考命题。同时会要求学生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或要求并结合所学知识,撰写历史小论文,体现出较强的学术性。

2015年高考文综历史复习策略

以“导向正确、方法科学、全面扎实、问题中心、主题鲜明、训练高效”为指导,立足基础,着眼能力;立足“纲标”,活用教材;突出重点,强化主干。在重视使学生建立全面、扎实的基础知识,构建科学、系统的知识结构的同时,重视培养学生灵活运用历史知识、进行知识迁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树立“三新”,即关注新理念、新史观、新成果。既需要了解传统的阶级分析等观念,更需要了解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现代化史观、生产力标准、实践标准、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等新观念。拓展历史学的视野,引入概念史、阅读史、心态史等国际前沿的研究领域。

2.对历史问题的现实思考,即对社会影响较大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思考研究;对现实问题的历史分析。从历史的视角分析社会现象,看待现实问题,明确自身的责任。

3.挖掘课程资源,补充背景材料。实现由教教材到用教材教的转变。在“新材料”“新情景”的创设与运用方面,通过新材料,考查对史实的掌握情况,引导教学更多地关注时代性,提高历史洞察力,鼓励学生在历史中学会思考,同时,通过新材料传达对情感价值观的关注;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与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考查学生从不同角度发现问题、解释问题的能力,积极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突破思维的定势。这主要是教材的相对稳定性和高考要求学生突破因教材的稳定性而形成的某些思维定势,以新的视角思路、观察思考问题和解析问题。

4.多研究新课标省份的高考典型题,从中了解命题的思路、方法、规律与趋势,了解这些题目是如何体现考核目标与要求的,从中学会举一反三,学会一题多解、一题多变;适度更新观念;创设新颖情境,选择与考生的生活和现实紧密相关的材料,并寻找合适的切入点;关注历史时空与阶段特征,引导考生按照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思考历史。

5.加强学科能力培养。高中历史教学大纲对学科能力培养目标有明确的要求,即“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认识历史的方法、包括分析、综合、归纳、比较、概括等,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分析历史资料的能力和阐释历史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6.把握时代脉搏,关注现实,关注社会热点。从社会现实中寻找题眼“以史为鉴”,通过借鉴历史的经验,来反省自我、认识自我,来加深对现实的理解,把握事物的本质,从而科学地预见未来。将社会热点、焦点问题与书本知识的有机结合,突出社会热点问题的隐性介入,从而培育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第二篇:8.近三年高考文言文答题分析

近三年高考文言文答题分析 2009年春考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17-21题。(16分)

永州龙兴寺息壤记柳宗元

永州龙兴寺东北陬①有堂,堂之地隆然负砖甓②而起者,广四步,高一尺五寸。始之为.

堂也,夷之而又高,凡持锸③者尽死。永州居楚越间,其人鬼且禨④。由是寺之人皆神之,.

人莫敢夷。

《史记·天官书》及《汉书·志》有地长之占,而亡其说。甘茂盟息壤⑤,盖其地有是.

类也。昔之异书,有记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湮洪水,帝乃令祝融杀鲧于羽郊,其言不经见。今是土也,夷之者不幸而死,岂帝之所爱耶?南方多疫,劳者先死,则彼持锸者,.

其死于劳且疫也,土乌能神?余恐学者之至于斯,征是言,而唯异书之信,故记于堂上。

【注】①陬(zōu):角。②甓(pì):砖。③锸(chā):铁锹。④禨(jī):吉凶征兆。这里用作动词。相信吉凶征兆。⑤甘茂:秦丞相。息壤:秦国地名。

17.写出以下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1)堂之地隆然负砖甓而起者() (2)其人鬼且禨() ..

(3)而亡其说().

A.自圆其说.(4)其言不经见() .D.貌合神离 .18.以下加点词与“其人鬼且禨”中的“禨”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B.不胫而走C.降龙伏虎..

19.下列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两项是()()(2分) A.鲧窃帝之息壤.B.岂帝之所爱耶 .D.而唯异书之信 .C.余恐学者之至于斯.

20.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1)由是寺之人皆神之,人莫之敢夷。

(2)甘茂盟息壤,盖其地有是类也。

21.简述本文的思想意义。(2分)

17、

一、命题目的

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二、错题类型

错(1):负责、担负

错(2):装鬼、信鬼

错(3):消除、丢失

错(4):在经典中

三、错题分析

错(1):用“负责、担负”来作答,表明这部分考生缺乏“古今异义”意识,采用了现代汉语“组词法”的习惯思维释义,这是文言实词解释的大忌。出题者是故意设置的陷阱,考生应避免用现代文阅读的习惯思维来处理。

错(2):回答用“装鬼、信鬼”,表明释义时有词类活用意识,可惜这部分考生只注意词的通常意义,而忽略了词的语境意义,没有结合上下文分析推断再确定。这也是考生在解释文言实词时要避免的方法。

错(3):回答用了“消除、丢失”,暴露出一部分考生对该实词义项的掌握不全面。“亡”作 1

“无”讲,作为通假字,文言文中随处可见,实属不细心所致。

错(4):用“在经典中”来作答,这显然是语境意识不强,不能根据前后文来推断该词的意思所导致的结果。

四、解析及正确答案

文言实词的考查,值得注意的有三点:一是“常见实词”,即一般作品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实词;二是“在文中的含义”,实际上是指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一般可以结合上下文推测出来;三是“理解”,即不考一些名词术语,而是侧重于考查通过掌握文言实词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于常见文言实词,主要应掌握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偏义复词、通假字、活用词等语言现象。一词多义,一般来说,词有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之分。除假借义而外,引申义、比喻义与本义之间存在着直接的或间接的意义联系,其中本义是最原始最具体的意义,往往又联系着字形。如“负”,会意字,从人从贝,本义是“用背驮物”,故有“背、载”之义,(如“负荆请罪”);抽象表达为“承担”,(如“忍辱负重”);背上背物,即背上有所“靠”,再引申为“依仗、凭借”,(如“负隅顽抗)”;古代“败”用“北”表示,而“北”即“背”字,故又有“败”义,(如“决一胜负”);“失败”了当然“对不起”人(自己或他人),(如“忘恩负义”)。

本试题中,“负”、“亡”两字不仅在《考试手册•语文•附录•300词》里均可以找到,而且是在初中常见词里,可见多么“常用”。“鬼”位于谓语的位置上,名词活用为动词。“经”,虽常见,但同学们熟悉的义项放在这里均不太合适,所以需要分析推断。这里应该是“常”的意思。作为旁证的是,现代汉语“经”与“常”往往连用。出自《考试手册•语文•附录300词》的有两个,应该说已经占到了一半,但还有一半不在此列。看来命题者只是承认这些词很“常见”,但不愿自己被局限住。即使存心想让四个词全部为“常见”的,也难找到合适的文言选段。所以大家基本上不要认为“实词考查范围不会超出这300词”。当然,“着重复习和落实这300个实词的意义和用法”,这个思路还是正确的。

正确答案:(1)承担(顶着)(2)迷信鬼神(3)同“无”,没有(4)常

18、

一、命题目的

考查的角度,是要求考生从意义和用法两方面解题,即理解该词在句子中的含义和语法功能。本题重点考查文言实词的特殊用法,即词类活用的辨析。

二、错题类型

错1:回答选择了“A”

错2:回答选择了“D”

三、错题分析

错1:选“A”的考生,表明他们基础薄弱,题干中“禨”字的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也许都未能理解。

错2:选“D”的考生,基础不牢,能判断出“禨”和“貌”多是名词,但不能辨别两者间不同的语法功能。

四、解析及正确答案

词的活用,就是一个词本来具有一定的语法功能和作用,是属于某一词类的,而不兼其它类,但是在具体语言环境中,它可以临时属于另一词类,即具有另一词类的语法功能和作用,它的意义也随之发生变化,这就是词的活用。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活用后的意义仍和这个名词的意义密切相关,只是动作化罢了。名词活用为动词一般有以下几种类型。

(1)名词+名词(代词)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过秦论》)(把瓮当作,用绳系)

(2)能愿动词+名词

左右欲刃相如。(《廉颇蔺相如列传》)(杀)

(3)副词+名词

至易水上,既祖,取道。(《荆轲刺秦王》)(祭祀路神,引申为饯行,送别)

(4)名词+补语

杖至百,两股间脓血流离。(《促织》)(杖打)

(5)用在结尾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与朱元思书》)(向东去,向西去)

(6)用“使„„为”意思的动词,通常称为名词的使动用法。其特点是必带宾语。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鸿门宴》)(“王之”就是“使他为王”)

本题中的现象,可注意两点:其一,根据“禨”字的部首,可推断出它的词性和意义范畴;其二,依据“鬼且禨”中的“且”字——连接两个动词表示并列关系,可推断出“鬼”、和“禨”都应该是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是“迷信鬼神,向鬼神求福”的意思。A中的“圆”是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圆”;B中的“胫”为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长腿;C中的“降”,动词使动用法,“使„„投降”;D中的“貌”,名词做状语,在外表上。 正确答案:B

19、

一、命题目的

对虚词的考查,一般要求从意义和用法两方面解题,即解释虚词在不同句子中的含义和语法功能(包括词性和成分),而本题只要求区别“用法”。

二、错题类型

错1:回答选择了“AB”

错2:回答选择了“AD”

三、错题分析

错1:选“AB”作答的考生,认为两句中的“之”字都是出于主语与谓语之间的结构助词,没看清A句开头已有“鲧窃”作主谓语,是不细心阅读所致。

错2:选“AD”作答的考生,也认为两句中的“之”字都是出于主语与谓语之间的结构助词。这是基础不牢,掌握不准确的结果。

四、解析及正确答案

对虚词的把握,应从意义和类别两方面来着手,这两者的重心是意义。所以,我们在复习的过程中应该把辨识虚词意义放在重要位置。虚词的意义,就是一个虚词依附在某个实词时所表现出来的意义。虚词的意义不像实词那样实在,有些甚至只有语法意义(即语法作用),而没有词汇意义。在一般情况下,我们应当掌握那些常用而重要的虚词意义,即判断和辨识“它”大致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哪个词语。

虚词的类别,就是虚词的词性,就是虚词词类的具体划分。我们习惯上把古汉语虚词分成四类:副词、介词、连词和语气词,同时,代词亦归此类。我们学习虚词,要求把这几类虚词的界限分清楚,对于文章语句中的虚词,要基本上能够判断出它们的词性来。不仅要知其大类,还要知其小类。就是说,我们还应知道,代词有“人称”、“疑问”、“指示”之分;副词有“时间”、“范围”、“程度”、“情态”等之别,等等。

本试题对文言虚词的考查方式,是最常见的“比较”法,即挑出字形相同的虚词,比较它们的用法。题型设置为四选一。这需要我们结合原文语境来推断词语的含义和用法,并采取筛选的办法排除不符合题干要求的选项。A中的加点词是结构助词,用于定语与中心语之

间;B项为结构助词,用于主语与谓语之间(不过,关于B项中“之”的用法有可能存在争议);C项为结构助词,用于主语与谓语之间;D中的“之”是结构助词,起提前宾语作用。 正确答案:B、C

20、

一、命题目的

能用现代汉语翻译文言句子,着重考查句子中的句式现象和重点词语。

二、错题类型

错1:因此寺庙中的人把它看成神,人们不敢铲平它。

错2:甘茂定盟于息壤,大概是那地方也有此类情况吧。

三、错题分析

错1:漏译了范围副词“皆”;“人莫之敢夷”的宾语前置句式翻译得不到位;还有译句中“它”的指向意义不明确。这样的翻译最多的1分。

错2:这个句子的翻译,除了“其”字外,其余的意思都对了,但存在着一个很严重的问题,那就是译文显得半文半白,不符合现代汉语规范,这是需要考生力求避免的。

四、解析及正确答案

文言文句子的翻译,首先是把握关键词语。“关键词语”是指一个句子中最重要的词的意义,尤其要把握古今异义、偏义复词、一词多义、通假字、活用词等等。其次是注意句子的通顺。“句子通顺”就是准确辨识各种文言句式,尤其要注意每一种句式中的特殊现象,例如,没有“„„者,„„也”标志的判断句式,没有“被动词”的被动句式,省略句式“省略”的具体内容,以及倒装句式的四种形式(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和谓语前置等),以保证句子翻译通顺并符合逻辑。最后是保证意思明确。“意思明确”就是在文言文句子翻译中,除了涉及到众多的词义和句式特点以外,还需要了解修辞格、文化意义、情感色彩等常识。古人在表达时,由于所处年代的政治氛围,道德规范,文化背景,民俗习惯等要素,使得作者在表达文意时,“染上”了较明显的“时空”色彩,这些色彩是那个“时代”的标志,那个“作者”的标志,也是我们翻译文章时容易忽略的障碍。文言修辞格的准确翻译也是“意思明确”的重要环节。在高考中经常出现的有比喻、借代、比拟、对偶、夸张等修辞格,翻译时要根据具体情况确定是保留“原修辞格”还是“还其本来面目”。

就本题而言,“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的高考要求是“直译”,即一定要字字落实,句句落实。重要的词语,词类活用,特殊句式,一个都不能含糊。“神”是名词活用为意动,“把„„看成神异的现象”;“盟”也是活用,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订盟”。

正确答案:(1)因此寺庙中的人都把它看成神异的现象,没有人敢铲平这块鼓起的土。(得分点:神、夷、宾语前置句“人莫之敢夷”) (2)甘茂在息壤订盟,大概是因为这地方也有这一类(土地自己增长)的情况吧。(得分点:盟、盖、是)

21、

一、命题目的

能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二、错题类型

错1:柳宗元关心民生疾苦,体现了他的民本思想。

错2:体现了柳宗元正确的世界观,规劝学者不要相信鬼神。

三、错题分析

错1:这样的解答,说明这部分考生没有真正读懂文章。

错2:类似于这样的答案不少见,问题出在两个方面:其一,前句太虚泛;其二,前后句次

序颠倒了。应该先写实,即具体内容;后提炼,即本文的思想意义、思想价值。

四、解析及正确答案

“能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是文言文阅读的重点,同时也是难点。它要求我们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对文章中所述的事件或所论述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进而推理概括。

近年来对“文意的把握”的考题越来越多,侧重于“理解文意”的考题已经接近或超过对文言文字、词、句“知识性”的考查。对文章观点的把握,对文章层次的分析,对文章事件的概括,对语言修辞的理解,这类题目已经是语文试卷上文言文阅读题的“常客”。

记叙性文言文,要“了解”围绕人物发生的事件,以及在事件中人物的行为和人物之间的关系和表现;要“理解”通过这些关系和表现反映出来的人物品行和思想。一般情况下,考试所选择的文言语段以“叙述后略有概括或议论”或“议论后再叙述”的文体为主。

就本语段而言,虽曰“记”,实质也同柳氏的其它“记”体散文一样,目的都在于说理。那么,本文要表达的“理”是什么?我们来看结尾这一句:“余恐学者之至于斯,征是言,而唯异书之信,故记于堂上。”“是言”是什么?就是迷信鬼神的说法。从“恐 ”字就可以看出作者的观点与认识了。再看前面的议论:“今是土也,夷之者不幸而死,岂帝之所爱耶?南方多疫,劳者先死,则彼持锸者,其死于劳且疫也,土乌能神?”连用反问句,表示质疑、否定。这样分析下来,作者的思想倾向性就十分清楚了:批判鬼神迷信。然后再分析其“意义”,即价值,通俗的说法是“亮点 ”,进步性。远在唐代,就清醒地批判鬼神迷信,可见:体现了唯物主义无神论思想。

正确答案:要点:批判鬼神迷信,体现了唯物主义无神论思想。

第三篇:我国保险业近三年发展状况分析

保险学第二章作业

解释指标: 保险密度:(保险书p47)保险密度是指按照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计算的人均保费收入,其计算公式:

保险密度=保费收入/人口总量

保险密度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保险市场发展水平的一个指标。该指标数值越大,表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保险业的发展水平越高。该指标可继续分为寿险密度和非寿险密度两个部分。

保险深度:保险深度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保费收入与该国或地区的GDP的比率,其计算公式:

保险深度=保费收入/GDP 保险深度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保险市场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该指标数值越大,表明一个国家或地区保险业的发展水平越高。该指标又可具体分为寿险深度和非寿险深度两个部分。

简答题

1. 简述保险产生和发展的基本条件。

(一) 保险产生的自然基础——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的客观存在。

(二) 保险产生是以商品经济的发展为经济基础的。

(三) 保险产生的数理基础为大数定理。

2. 简述世界保险业发展的历程及标志性的历史事件。

(一) 保险的产生

1.财产保险的雏形:公元前16世纪,巴比伦国王汉莫拉比制定《汉莫拉比法典》。法典中相关条例便出现了财产保险的雏形。

2.人身保险的雏形:该保险雏形相继出现在古罗马、古希腊和古埃及时代。

(二) 现代保险的形成

1. 海上保险的形成标志性历史事件:

 公元前916年罗地安海商法采用“一人为众、众人为一”的原则,该制度在罗马法中得到进一步完善,最终被人们成为海上保险的萌芽。

 1347年10月23日由商人乔治·勒克维伦订立的从热那亚到马乔卡的合同被视为最早的保险合同。

 1720年英国的“皇家贸易”和“伦敦”两家保险公司正式成立,因此海上船舶抵押贷款制度被认为是海上保险的初始形态。  1906年,英国颁布海上保险法。 2. 火灾保险的形成

 12世纪初冰岛成立互助社,相互保险的开始。

 1676年由47个协会合并成立了“汉堡火灾管理局”开创了公营火灾的先河。

 1667年尼古拉·巴鹏个人独资开办专门承保火灾保险的营业所,1681年改组,正式设立火灾保险公司,这是火灾保险的起源。

3. 人身保险的形成  15世纪海上运输奴隶贩卖的过程中形成了早期的人身保险。

 1693年数学家和天文家哈雷编制世界上第一张生命表,为现代人寿保险奠定了科学基础,也标志了现代人寿保险的开始。

 1699年世界上第一家真正的人寿保险组织成立,该组织的创立成为现代人寿保险形成的标志。

4. 其他保险种类的形成

 1855年,英国铁路乘客保险公司首次向铁路部门提供铁路承运人责任保险,开辟了责任保险的先河。

 1702年,英国开设主人损失保险公司。  1842年英国保证公司成立。

3. 简述中国保险业发展的历程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历史事件。

(一) 早期中国保险业的发展

 1805年英国保险商在广州开设了第一家保险机构。  1865年中国人自己创办了第一家保险公司——“义和公司保险行”在上海诞生,打破了外商保险公司独占保险市场的局面。

(二) 新中国保险业的诞生

 1949年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在北京成立,揭开了中国保险业发展的历史新篇章,标志着一个具有国家制度特征的保险市场的建立。  1958年,决定停办国内保险业务。

(三) 国内保险业的恢复

 1979年决定恢复国内保险业务。  1995年《保险法》正式实施。  1998年中国保监会成立,标志着新的保险监制的形成。

(四) 保险市场的开放

 1992年9月美国国际集团子公司友邦保险和美亚保险公司获批在上海设立,标志着我国保险市场对外开放的区域已从上海扩到其他城市。

(五) 加入世贸组织与中国保险业的发展

 2001年中国加入WTO,中国的保险业进入全面对外开放时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4.述我国保险业发展的现状(2010-2012)及存在的重要问题。

(一)保费收入快速增长

根据保监会数据计算各年份原保费收入,原保费收入呈总体上升趋势,显示我国保险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通过保监会统计数据显示近三年的数据显示,2011年保费总收入143392512.22,2010年保费收入145279714.55,2009年保费收入111372989.22。根据三年的保费收入情况分析,中国的保险业还是稳定持续发展的。

(二)在保险分类中,财产险与人身险所占保费收入比例由下图所示,可以看出人身险保费收入远远多于财产险。

保监会公布的数据显示,2010年1-11月人身险保费收入为9912.64亿元,同比增幅达30.8%。其中,寿险保费为9031.20亿元,同比增幅为32.05%;健康险保费为623.85亿元,同比增幅为19.7%;人身意外伤害险保费为257.58亿元,同比增幅为18.9%。

前11个月,全国财产险保费收入为3527.71亿元,同比增幅33.6%,财产险保费占总保费收入的26%,显示人身险市场无比旺盛的发展势头。

(三)各保险公司所占市场份额不均,但从中国保险业发展史来看,保险业如今发展趋势适合今后保险的普及,在原本只有几大保险集团的基础上如今发展为越来越多的保险公司和集团,有利于保险业竞争机制的完善,以及保险业创新机制不断发展,保险产品开发更积极,有利于投保人增加选择,判断得失,使保险真正发挥其作用。

在财产保险公司中,占据市场前三名位置的分别是中国人保 62.61%%、太平洋财险 11.87% 、平安财险 9.12% 。

寿险公司中市场份额占前三名的分别是中国人寿股份 51.05% 、平安人寿 16.93% 、太平洋人寿 10.47% 。(这个是前几年的)

从养老保险看,我国人均长期寿险保单持有量仅为0.1件,远低于发达国家1.5件以上的水平。

从财产保险看,我国家庭财产保险投保率仅为5%左右,公众责任保险的投保率不到10%,即使消费者较熟悉的机动车辆保险,投保率也只有30%。而在发达国家,这些险种的投保率一般在80%以上。

从健康保险看,全国医疗费用由商业健康保险承担的比例不到2%,而许多发达国家这一比例超过50%

(四)我国各地原保费收入不平衡,其中西藏、甘肃、宁夏、内蒙古等地保险发展水平较低,深圳、上海、北京、江苏、青岛等地保险业发展较为迅速,可以看出我国保险业发展空间水平不均衡,西部地区与中东部地区相比,保险发展速度较慢,侧面反映出,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人们的保险意识也有很大差距,我们应该大力推进保险平衡发展,普及保险知识。

(五)投资渠道稳步拓宽

截至2009年底,保险资金运用余额达到3.7万亿元,其中投资总额为26 897亿元,环比增加1 028亿元。2009年保险公司利润总额达到530.6亿元,全行业实现投资收益2 141.7亿元,收益率6.41%,比上年提高4.5个百分点。

(六)保险监管水平显著提高

不足:

1.保险深度和保险密度相对世界平均水平较低

2.为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服务的能力相对较弱 3.发展粗放的状况未得到根本性改变 4.我国民众的保险意识还比较差 5.保险从业人员的素质相对较低

法商注会10402班

缪睿子

第四篇:近三年山西省中考历史试题评价和试卷分析

近三年山西省中考历史试题评价

山西省近三年高中阶段教育学校招生统一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贯彻了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初中毕业、升学考试改革的指导意见》,坚持“有利于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有利于体现九年义务教育的性质,全面提高历史教育质量;有利于初中历史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利于减轻学生过重的负担,促进学生主动、活泼、生动地学习”的命题指导思想。试卷题型基本稳定,整体难度偏大,13年指导意见要求降低难度,但试题反应不明显。

试 题 分 析

(一)试题结构

山西省中考历史试题共五道大题20道小题,满分75分。其中选择题30分,非选择题45分,分别为:简答题8分、材料题10分、分析说明题12分、探究题15分。(2011年简答题分值为12分,材料题原名为材料分析题,分值由6分。)

(二)试题特点

1、依据《课程标准》命题,不受教材版本制约

整份试题包括五道大题20道小题,考查的全部内容,都能在《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中找到对应的学习主题和学习专题。通过命题进一步引导教师将教材作为一种“课程资源”而非“唯一标准”,做到“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

2、注重基础知识考查,体现能力层次过渡

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基础上,提升历史学习的能力。整份试题十分注重对历史基础知识的考查,有利于引导学生系统的掌握历史基础知识。如:2012年选择题的

1、

2、

3、

4、

6、

7、

8、

10、12;简答题

16、17(1);分析说明题19(1)、(3);探究题20(1)、(2)、(3)都是对基本历史知识的考查。材料题则是在学生掌握历史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考查学生对材料的阅读理解、提取信息和归纳概括的能力。

3、通过学科内在整合,培养学生探究意识 进三年中考历史试题注重历史学科知识的内在联系与整合,具体表现在两个层次上:第一层次是中国历史部分内在的整合,如民族压迫与民族探索和民族独立的整合特点;第二层次是古今中外历史的整合,体现了中外关联,相互借鉴的特点。尤其注重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通过识记、理解到运用的升华,既要求学生从历史渊源、现实存在、未来发展的角度对观点加以阐述,又注重了对学生历史思维能力、比较能力、语言组织归纳和书写能力的考查。探究题的第5问设置启示感悟,引导学生从科技创新、制度更新、外交方式、和平与发展等角度加以思考,既引导学生形成基本史观,又培养了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国际意识。

4、关注时政热点,突出学以致用

所谓“热点问题”,是指贴近生活、贴近时代并为社会所关注的问题,并注重同所学知识的周年大事相扣合,突出“以史为鉴”的历史学习目的,从而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关注时政热点,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如2012年考查土地改革的意义,关注土改完成60周年,且紧扣材料达到理解运用层次;此外围绕当今时代发展的潮流“创新与发展”、“外交方式与发展”立意引入,既考查学生的史实掌握、比较归纳,又引导学生关注创新发展、和平外交的现实问题。这些题都具有很强的导向性和人文性,且考查了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为今后的历史教学提供了方向。

5、注重史论结合,强调“论从史出”的史学观

历史观是历史学的灵魂,马克思主义历史学的根本特点是运用唯物主义史观研究历史。只有在充分占有史实的前提下观察历史现象,才能揭示历史现象的本质,体现史论结合。例如2013年分析说明题19题的第3问,为什么有人说“罗斯福新政挽救了资本主义,邓小平挽救了社会主义”和探究题20题的任务二,通过探究,同学们形成了以下两种观点,你赞成哪一种?请根据“任务一”,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要求史论结合),都要求学生明确树立一定的史学观点,并用自己所学的知识阐释说明,通过对一定因果关系的分析,揭示历史现象、本质、规律,既有利于学生充分理解、吃透教材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有利于历史知识的系统化,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解题应试能力。

(三)试题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六大板块命题的比例没有严格按照考试说明规定的完成 命题偏重于对世界历史的考查,如:2012年比例占到了56%,比规定的45%超过了11个百分点,中国近现代史仅占26.7%,比规定的35%低了8.3个百分点,尤其是中国近代史,仅占了10.7%。四十四个学习主题中,直接考察了31个,间接考察了5个,有8个主题完全没有涉及。

2、部分试题设问不够明确,干扰了学生的答题思路

如简答题“张骞通西域和哥伦布远航在作用上的异同”分值2分,学生理解为只写不同点,张骞1分,哥伦布1分,但答案是不同点只要涉及一个人的一个方面就给分。

再如分析说明题“用史实说明辛亥革命开启了中国前所未有的社会变革”,结合答案来看大部分学生没有分成政治、社会生活、影响这三方面作答,教师只是在答案中找其采分点,部分学生看到“开启中国社会变革”,答出了辛亥革命之后的重大事件,如“新文化运动” 、“五四运动”、 “中国共产党成立”等。还有第4问“联系中印近代、现代史实”,部分学生理解为“中印之间关系的史实”,建议表述为“中国或印度近代、现代的相关史实”;且

3、4小问关于印度的史实可重复使用,造成累计得分。

还有探究题 “选择观点,结合史实加以说明”,评分说明要求两例史实2分,分析说明2分,但从所给答案看,说明只是对史实的结果表述,不涉及结论观点的概括归纳,而学生写出的结论性答案没有采分点,导致思维周密的学生此题的失分率较高。

(四)学生答题存在的主要问题

1、学生审题不够认真。如学生不注意题干中“西方成就的归纳”,从而将..材料中的原文照抄下来,不得分;学生不注意题干中的限制词“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时间限制,而是答成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创新史实。

2、基础知识掌握不够牢固,答题不认真,错别字较多。如将“甲骨文”错答为“甲古文”;将“象形文字”错答“像形文字”,“一国两制”错答“一国二制”等,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得分。

3、学生在历史学习能力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历史学习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积累历史知识,再到理解历史的过程。历史考试注重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以及理解和应用能力。大部分学生这方面的能力需要通过识记积累和强化训练得到提高。

4、语言表达能力较差,缺乏正确的答题技巧。对所给材料进行筛选与概括,对答案行文进行组织与归纳应是考生必备的能力。但是从考生卷面上看,一些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差,逻辑性不强,甚至在作答时自相矛盾。答题规范化意识不强,有的同学在答卷时不知道分段、分层,仍然是一段到底,没有层次,卷面混乱。另外,部分考生不注意卷面文字,或书写潦草,或字体过小,阅卷老师难以辨认。

(五)今后措施

1、注意基本知识和基本教学技能的强化。了解和掌握历史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历史学科的基本功,是中考着重考查的内容。由于一些考生对历史基本知识缺乏正确的认识,从而缺少必要的记忆,知识储备不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不牢固,其深层次的原因是学习态度不够端正。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教学中,一定要教育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同时要强调学生对历史主干知识的记忆,要求学生踏实、牢固、全面地掌握所学基础知识。同时要培养概括、分析、评价等能力,再辅之以技巧和方法,实现考试的新突破。

2、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多问,问是对课本知识的深化,也是对学生思维能力的一种培养。通过对“问”的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归纳、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3、注重学生审题、答题技巧能力的培养。阅读理解历史材料,从中获取和运用有效信息的能力,也是中考着重考查的内容。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教会学生解题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如作答材料分析题时,通常有三个环节:读、找、答。首先要认真阅读材料,了解涉及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注意各材料之间的联系,找出材料叙述的核心内容或对课本知识进行迁移,把材料中的重点信息与教材的史实、观点相对照,确认材料与教材的哪章哪节相关联,这样便将材料与教材联系在一起,找到解题的突破口,明确解析的方向。

4、学生的综合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通过试卷分析发现,学生灵活运用能力欠缺,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是我们平时教学的难点,应当引起各位教师足够的重视。

5、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时事。试题既依托教材,又与当今国际重大热点问题息息相关,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所以,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时事,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人文主义精神、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求真务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民主与法制的观念、国际意识等,都是本试卷对今后教学的启示。

第五篇:近三年述职报告

辛德久

2010年10月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事们:

按照要求,下面我将近3年来的工作情况向大家汇报。2007年以来,我的工作岗位变化较为频繁。2007年至2009年3月,任行政审批办任主任;2009年3月以来,任办公室主任,其中2009年7月至今年6月,在省信访局挂职锻炼。挂职锻炼前,还兼任厅党组秘书。3年来,我能够努力加强学习,锐意创新,积极开展工作,认真履行岗位职责。

一、任审批办主任期间

实行行政审批制度相对集中改革,成立行政审批办是我省一项探索性工作。这阶段工作具有开创性和打基础的特点。在厅党组和分管厅长的领导和关怀下,在机关各处室的支持和帮助下,我和审批办同志一道完成了2600余项科技审批与服务项目的任务,较好地树立了窗口形象。2006年5月到2009年3月,省政务大厅向服务对象发放的群众对科技厅审批办的评议卡全部为满意,满意率为100%。在科技厅窗口留言簿上,每年都有上百个感谢留言。

(一)公开审批结果,实行“阳光审批”。在对审批依据、条件、申报材料等实行“八公开”的基础上,我们编辑《科技行政审 1

批信息》,每周一期,刊发一周各类审批项目情况,省委、省政府关于行政审批的方针、政策和部署、要求,刚开始分送各位厅领导和相关处室,后来,在厅党组的支持下在科技厅网站上刊发,面向社会公开审批结果和责任人,自觉接受组织监督、内部监督和社会监督,省纪委书记李法泉、副省长矫正中等省领导到政务大厅视察时对我们的做法给予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省政府政务公开协调办副主任张学华批示:科技厅做法很好,请予以推广。

(二)推动体制机制创新,积极探索审批流程再造。高效廉洁、便民利民是人民群众对政府审批工作的美好期待。为实现这一目标,在科技厅党组的领导下和省政务公开协调办的指导下,我们通过完善制度体系,公开审批要素和结果,建立科学有效的纠错机制,推动审批行为规范化。通过量化审批条件,减小自由裁量权,确保审批条件明晰化。通过减少环节和流程,力争审批程序最简化,共有12个审批项目简化了27个审批环节,减少50%左右。通过简化申报材料,制作申报材料范式样本,使申报材料瘦身,减少10%以上,实现了申报材料的最优化。通过简化程序,发挥社会服务组织和专家作用,试行网上预审、授权审查等形式,做到审批时限最短化。通过视同认可、优化申报材料,减少审查环节,网上申报与审查等,实现审批成本最低化。在全国科技政务工作会议和省政府政务大厅审批流程再造工作会议上交流经验,省纪委专报信息给予刊发,省直20多个部门向我们学习经验。2007年10月12日,在迎接党的十七大,宣传十六大以来“转变

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专题报道中,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报道了我们流程再造、阳光政务的信息。

(三)树立服务理念,实施8项便民利民服务措施。我们积极转变审批就是卡、控制的观念,树立审批就是服务的理念。一是提供审批咨询服务。公布审批办所有电话,在科技厅外网设立了审批咨询服务台,印发了一次性告知单。二是提供审批知识培训服务。通过编印《吉林省科技行政审批手册》、制定审批程序流程图、现场指导等形式进行分层次分批分期培训,同时在科技厅外网设立审批专栏,进行培训。三是提供快速通道服务,特事特办。所有的承诺办理制的审批件,全部实现提前办结。四是提供审批服务项目享受优惠政策的咨询服务。免费提供网络查询、登录、修改申报材料设施的服务。当时在我的办公室里设了一台电脑,供广大服务对象免费使用,非原则问题尽量不让服务对象跑第二次。五是提出激励自主创新政策、改善行政审批建议的服务。六是反映服务对象创新需要和政策需求的服务。七是提供创新典型宣传的服务。八是提供审批服务项目享受优惠政策的咨询服务。

(四)积极加强政风建设。对部分审批相对人进行回访制度,倾听意见和建议,发现问题,改进工作。建立日常纠错机制,凡是在省科技厅窗口不能办理的事项,必须经过审批办负责人同意,防止发生以自己的无知折腾服务对象的现象发生。制作申报文件的范式样本。对因公出国(境)审批、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等审批业务量较大的几个审批事项,制作了范式样本,使其发挥照葫芦

画瓢作用,极大地方便群众。开展“五点”教育活动。结合“树新风正气,促和谐发展”主题教育活动,开展五点教育。主要内容是姿态上低人一点,能力上超越一点,作风上正派一点,奉献上超支一点,冲突上忍让一点。加强行政审批制度建设,制定和起草了《科技厅行政审批程序》《、科技厅行政审批专用章管理办法》《科、技厅行政审批服务项目操作规范》、《吉林省科技类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审查与管理暂行规定》和《吉林省科普基地认定及管理办法》、《吉林省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用制度规范审批行为。建立学习制度,要求大家每天保证一小时业务学习和政治学习,切实提高工作人员政治和业务素质,提高服务水平和质量。

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科技厅审批办切实发挥了转变机关职能的载体、营造创新环境的土壤、宣传科技理念的纽带、服务科技人员的平台、了解社情民意的窗口、落实科技政策的渠道作用。

2006年,科技厅审批办有2个季度被评为优秀进厅单位;2007年有3个季度被评为优秀进厅单位;2008年4个季度全部被评为优秀进厅单位。在近50个在省政府政务大厅工作的处级单位中,2006年,以总分第

7、2007年以总分第

4、2008年以总分第1的成绩,被省政府政务公开办评选为优秀窗口单位。

二、任办公室主任期间

按照参与政务、管好事务、搞好服务的岗位定位,与办公室同志一道坚持服务宗旨、努力把握全局、锐意开拓创新、加强制

度建设、不断改进作风,积极推进机关公文运行、公务接待、车辆使用管理、网络宣传管理、节能降耗、会议管理等方面的规范化与制度化建设,积极推动党组决策的落实,落实职工年度体检和消防安全教育工作,积极化解省科学器材公司职工因转制上访事宜,服务工作效率和质量得到有效提高,为厅机关高效运转提供了良好的保障。同时,还参与了许多科技创新政策、科技厅制定修改完善的制度、重大活动领导讲话的起草工作,2008年以前,每年我所起草的重要文稿都在10篇左右,较好地发挥参谋助手作用。

三、在省信访局挂职锻炼期间

按照省委组织部统一安排,从2009年6月29日开始到省信访局学习锻炼一年。我以不负组织重托和信访局与科技厅培养的健康心态,动脑思考、动手办案、动心感受、动情合作,认真学习国家信访条例和信访工作方针政策及业务知识,参与信访接待与处理,参与重点信访案件督查督办,参与建国60周年松原市及所属县(市、区)维稳督查,参与“做好信访督查督办工作调研”,参与国家信访局通报的2009年吉林省群众进京上访重点案件的督查,做到了事事有结果、件件有回音。每次督察,我都作为联络员,做好后勤保障工作,认真研究案情,与被督察对象一起分析解决方案,撰写督察报告,汇报督察情况。通过学习锻炼,走进群众、了解基层、认知社会,进一步坚定了理想信念,基本上做到了学有所获、炼有所成,使我认识到宗旨意识要实实在在地

落实到具体的现实工作中,才能真正维护群众利益,才能取得群众真心实意的拥护,认识到体制机制创新是做好信访工作的动力源泉,增强了宗旨意识,增强了发展是第一要务、稳定是第一责任的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忧患意识,提高了应对和处理紧急复杂问题的能力。在省信访局组织的欢送挂职干部座谈会上,我被推荐为代表之一进行发言。

三年来,能够认真学习党的十七大以来历次全会精神和九届省委历次全会精神,学习党纪国法,学习有关科技工作的方针政策,积极参加各类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使党的大政方针入心入脑,使自己的思想和行动与中央保持一致。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实际工作。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做到两手抓,既管好自己,又管好职责范围内的人和事,努力做到老老实实做人,清清白白做事。自任处长以来,参加了2次百名处长评议活动,据有关部门反馈,得分还是较比高的。

成绩的取得,是党组和分管厅长的信任、支持的结果,是兄弟处室支持、帮助的结果,是和我并肩战斗的同事们共同努力取得的。特别是,我所工作过的团队,就单个人而言,从学历、能力不算最高最强,但大家能够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表现出良好的团队精神,这是我十分感激和欣慰的。

回顾自己的工作经历,虽然没有达到将学习作为一种工作和生活方式的境界,我也能够始终将学习作为做好工作、履行职责的基础,开阔视野和眼界。始终怀着感恩和敬畏的态度、高度负

责的精神对待岗位工作,不敢有一丝一毫的懈怠。始终以真诚的态度和与人为善的理念与同事相处,得到同事们无私的帮助和关怀。始终以坚忍不拔的意志、坚定的信念、乐观向上的态度推动工作,取得成绩和顺利时不骄傲,遇到困难和逆境时不颓废、不萎靡。始终坚持反思自己的工作和为人,不断修正和调整自己。始终坚持研究问题,努力探究工作的规律性。有成绩,也有不足。有时有本领恐慌的感觉,说明自己在学习方面还不扎实,不深入。有时为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对本处室的同志要求过严,在生活上的关心不够,尽管我们相处得很和谐,有时也深感不安。工作虽然尽心尽力,但离组织和同志们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还有较大改善的空间。

感谢组织给我参加这次公考的机会,使我能够有机会向大家汇报工作和思想。无论最后是否能够走上新的工作岗位,我都将一如既往地用我的全部精力,敬重岗位、善待与岗位工作相关的每一个人,不负组织和大家的重托。

谢谢大家!

上一篇:技术培训班领导讲话下一篇:教师培心得体会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