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认知特点及思政课堂教学模式创新分析

2022-12-11

大学生的教育不仅仅是专业知识的讲授, 还包括对于学生人格品质的塑造以及对于国家方针政策的领域与理解能力, 因此各个高校都非常注重对于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进行, 注重把外在的教育知识内化为学生具体表现中的言行, 以实现对于学生培养的目的。在思政教育过程中应当对于学生的认知特点进行充分把握, 根据大学生具体的认知特点创新思政课堂的教学模式。

一、大学生的认知特点分析

在目前信息时代的背景下大学生的认识特点主要表现在对周围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深入分析能力不足, 认知方式上先外部权威后内部理性分析以及在认知行为上具有一定的目的性与功利性, 下文从这三个角度进行了相应地分析。

(一) 对周围具有强烈的好奇心, 深入分析能力不足

在当前信息时代的背景下, 学生能够通过各种不同的渠道获得知识与信息, 尤其是大学生作为新生力量, 在网络社会上的参与程度比较高。对于周围发生的事物以及网络世界里的声音具有非常强烈的好奇心, 在网络贴吧以及微博上积极发表相关语言, 信息时代的发展满足了他们的求知欲但是同时由于他们实际的生活经验比较有限, 因此缺乏对于事物的实际分析判断能力, 在认知行为上比较激进, 但是在实际的行为与态度上会出现一定的摇摆与偏激。

(二) 认知方式上先外部权威后内部理性分析

教育的过程就是通过对于知识在理解基础上的重复记忆实现知识的教育意义, 在学习主体大学生与客观的知识之间通过已经具有的知识与生活体验实现具有一定目的性与实质性的教育意义, 并且这种教育意义对于人的成长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大学生经历了中学阶段的教育, 具有较强的自主学习意识, 同时在自身对于知识的搜索与理解能力上也具有很大程度的提升, 信息来源具有多样化的特点, 在认知方式上往往是以外部权威为主, 例如教师课堂上的讲解以及网络上的知名声音等, 在对其进行不断分析理解的基础之上转向了内部理解为主, 学生在认知方式上逐渐学会以自己已经具有的知识积累与生活经验积累进行知识的内化理解, 从而形成自己独到的理解[1]。

(三) 在认知行为上具有一定的目的性与功利性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率发展与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 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的风气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在网络的冲击下, 社会的浮躁气息加重。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大学生在认知上比较注重学习的实用性与功利性, 在对社会主义理想与道德品格的修养方面缺乏应有的重视, 过分强调个人利益的争取。同时随着国家对于招生的扩大, 大学生人数逐渐增加, 随之带来了比较大的就压压力, 大学生当代竞争意识与就业观念比较强, 因此在对于正规课程知识的学习方面比较浮躁, 缺乏一种沉稳学习的心态, 往往将学习短期地视为物质利益的获取, 没有从长远利益出发思考问题, 其中的重要表现之一就是学习的功利性与目的性的加强, 而对于思想道德层面上的追求有所降低, 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进行增加了一定难度。

二、目前大学生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分析

针对大学生的认知特点在思想政治教学模式中应当提升教育对象的针对性, 提升教育的内容性, 增强教育方法的有效性, 增强教育过程的趣味性, 下文从这四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一) 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提升教育对象的针对性

教育活动的开展最终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成才, 应当具有名明确的针对性, 在思政课程的开展过程中学生往往比较迷茫, 教师应当从学生的角度出发, 提升思政课程的针对性。充分尊重学生的认知特点, 按照系统性的课程教学目的指导学生进行思想政治课程的学习, 要求教师充分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与学生对学习需求的认知状况, 从而走进学生的心理世界, 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在对学生的思维特点进行充分认知的基础上为学生制定最佳的学习方法与学习方式, 从而达到理想的思政课程教学效果[2]。

(二) 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提升教育的内容性

教学内容是大学思想政治课程的重点所在, 应当为学生日后走上工作岗位提供有效的工作方法与思想理论, 建立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与价值观。部分思想政治课程之所以沦为一种摆设其重要原因就在于停留在了理论说教的层面上, 没有深入到学生的内部心理世界。为此应当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性, 首先体现在与社会实践充分结合, 思想政治课程的设置应当是与学生的具体生活之间有一定的联系, 而不是停留在思政课程课本的讲解上, 应当与学生真实的学习生活之间建立一定联系, 加深同学们对于思政课程的理解, 同时也可以与社会上的热点事件进行结合, 从国际新闻以及社会热点事件解读的角度促进学生们对于知识的理解。

同时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开展与学生的工作岗位之间建立一定联系, 将其与学生的就业与创业之间联系起来, 从而使得学生在具体的社会生活中真实体会到思想政治课程的内容, 这也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在针对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教学过程中, 将其与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日后的就业方向以及学生的创业意向进行有效结合。

(三) 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增强教育方法的有效性

教育方法的选择是教育效果的重要保障, 为此在思想政治课程的讲授过程中应当充分加强对学生运用有效的教学方式, 将教育对象、教学形式与教育内容等进行有效结合与匹配, 从而最终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对教学方法的开发是目前很多高校都在积极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其中的重要表现是信息化教学、实践化教学、慕课微课教学的运用等。这些崭新教学方法的运用充分结合了学生的认知特点, 为此在高校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应当充分运用这些比较新颖的教学方法, 提升思政课程的实践性, 选用网上的一些相关材料与教学案例运用到对学生的教学过程之中, 选用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教学方式, 加强民主参与、实践操作、信息技术、新奇悬念等崭新教学方法的运用。同时对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充分整合, 结合学生以往的学习特点, 对学生选用最佳的教学方式[3]。

(四) 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增强教育过程的趣味性

思想政治课程对学生而言比较枯燥,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比较有限, 为此在教学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应当增强教育过程的趣味性。观察并掌握学生学习的兴趣点, 从而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效开发, 按照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教学的方式进行教学。融入信息化的教学因素, 综合使用图像、图片与视频等多种信息化因素促进学生的学习。例如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内容的教学过程中, 选择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历史事件与社会热点事件进行教学, 充分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三、结语

思想政治课程是大学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的建立与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同时这门课程具有比较枯燥性的特点, 学生学习起来的兴趣不高, 为此教师应当充分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 对学生采用最佳的教学方式。提升教育对象的针对性, 提升教育的内容性, 增强教育方法的有效性, 增强教育过程的趣味性, 以达到思政课程的教育目标。

摘要:大学思政教育对于学生的创新与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影响着其他课程的学习态度以及学生的择业方向, 在现代网络时代的冲击下更应当充分重视大学生的思政教育, 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模式的研究与创新, 促进大学思政教学效率的提升。

关键词:认知特点,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模式,创新研究

参考文献

[1] 杨洋, 郝冬梅, 陈志翯.基于学生认知特征和思政课教学模式创新研究——以民办高职院校为例[J].辽宁高职学报, 2016, 18 (5) :74-76.

[2] 刘芳.当代大学生认知特点与思政教育创新[J].媒体时代, 2015 (07) :26.

[3] 罗文江.当代大学生认知特点与思政教育创新模式浅谈[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15 (2) :89-90.

上一篇:甲醇综合利用项目概述下一篇:混凝土的质量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