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改革新思路范文

2022-06-12

第一篇:教材改革新思路范文

土地制度改革新思路和路线图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社会上不少人受《决定》精神鼓舞,对土地制度改革产生强烈期许。

几个月下来,一些人(主要是学者)的期许变成失望,甚至焦虑。他们看到土地制度改革没有实质性的推进,听到一些对《决定》精神的别样解读,担心改革被“架空”,甚至怀疑中央对土地制度改革的思路是否变了。应《财经》之约,谈谈我对如何落实《决定》精神,实施有关改革的看法。

主要障碍

从上世纪90年代初至今的20多年来,社会各界(包括政府)探讨土地制度改革,主要集中在征地制度和集体建设用地入市这两个问题上。这两个问题本质上是一个问题,或者说是一个问题的两个侧面。另外,近年对与这个问题密切相关的土地财政问题,议论也比较多。

多年的探讨,除了理论和观点的务虚,土地管理部门和各地方政府还搞了许多改革试点,出台不少政策。但是,始终没有能从法律、制度层面,取得根本性的突破。

20多年都不能突破,是因为存在着比较严重的障碍。一是法律障碍,主要是宪法的有关规定;二是思想理论障碍,主要是怎样理解和运用“涨价归公”理论;三是制度障碍,主要是政府经营土地制度,使政府成了与民争利的“运动员”。这三大障碍中,最深层次的、最根本的,是制度障碍。

政府的土地管理部门同时承担国有土地的所有者代表职能,负责经营土地。而经营土地的收入,又成为地方建设的主要资金来源。为了保证地方建设资金最大化,需要压低征收农民土地的价格,扩大征地的范围,即不允许集体建设用地进入市场。反之,如果彻底改革征地制度,大幅度提高征地补偿费用,政府的收入将会减少;如果允许集体建设用地进入市场,政府可卖的土地将更少甚至无地可卖。在现行财税体制下,地方的建设与发展可能就没法搞。问题越积越多,改革迟迟难下决心,根子就在这里。

2008年,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重申要推进征地制度改革,第一次在中央的文件里提出,要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当时,社会各界深受鼓舞,期盼这方面的改革尽早实施。但几年时间很快逝去,国家层面的改革最终还是没能迈出步子。回头反思,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主要涉及农村问题,不是一个全面改革的决

定,因而没有触及政府经营土地制度方面的问题。而不根本转变政府经营土地的职能,征地制度改革和建立城乡统一的土地市场,就很难落实。

尽管如此,对于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的作用,还是不容否认。2008年以后,各地关于改革征地制度和集体建设用地入市的探索,步伐明显加快,力度明显加大。例如,广东的“三旧”改造,成都的城乡统筹发展试验,重庆的“地票”交易,北京的“城中村”改造,等等,都是在《决定》精神指引和鼓舞下展开的。这些探索,在或大或小的程度上突破了现行法律和制度,却得到国家土地管理部门的支持或默许,原因就在于他们的做法,符合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的方向。这些探索,取得较好的成效,加深了对矛盾的认识,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今后全面深化改革奠定了实践基础。

新思路

有人担心,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关于土地制度改革的任务,会不会像上次那样不了了之?我的看法是:不会。理由如下:

第一,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描绘了全面、综合改革的蓝图,并没有把土地制度改革单列,就土地谈土地,而是把现行土地制度存在和涉及的主要问题,分解到“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推进社会事业改革创新”和“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等专题里,分别阐述。这个令人耳目一新的思路启发我们:土地制度改革属于综合性改革,必须整体把握、协同推进。我体会最深的,是在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专题里,把土地管理纳入自然资源管理,明确提出要把所有者权利和管理者权力分开,“使国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人和国家自然资源管理者相互独立、相互配合、相互监督”。这是国家治理思路的重大调整,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全会上专门对这项改革作了说明。按此付诸实施,政府的自然资源行政监管部门,将不再经营土地,而是集中精力做好“裁判员”,主要考虑如何编制好国土规划并依据规划实施空间用途管制,如何平等保护各类产权,如何规范和监督市场秩序,如何开展国土整治,等等;新组建的代表国家行使国有土地所有权的部门,则专做“运动员”,在相关行政权力的监督下,与其他市场主体平等竞争。

这样一来,长期困扰人们的,征地制度改革和建立城乡统一土地市场改革的种种难题会迎刃而解。

第二,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一个鲜明特点是“言必信、行必果”。只要是

向全党和全民承诺的事情,除了大的不可抗力如战争、**干扰之外,都会尽心尽力抓落实,力求取得成效。这次改革与以往不同的地方在于:1.设立了时间表,“到2020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2.建立了组织保障,“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负责改革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总书记亲任组长。这都反映了中央把改革进行到底的决心和意志,是十分坚定、不可动摇的。

因此,我对土地制度改革的前景充满信心。

路线图

接下来的问题是:能否马上实施把所有者与管理者分开的改革?我的看法是,受两个方面的制约,近几年内尚难以实施。

一方面的制约涉及外部条件。政府的自然资源监管部门不再经营土地,意味着政府没有土地出让收入,而政府今后加大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提供的力度,所需资金要通过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才能加以解决。

地方建设所需资金,则要通过进一步改革投融资体制,更多依靠社会投入。就是说,取消所谓的土地财政,必须要有新的“替代物”,才能尽量避免或减轻体制机制转换可能引起的阵痛。

另外,农民承包地的流转方式以及宅基地能不能流转等,与户籍制度也紧密相关。就是说,建立与发展土地市场,还需要户籍制度改革的配合。最近,中央综合改革领导小组审议通过了财税体制改革方案和户籍制度改革方案,推出速度之快,超出很多人预期。估计两三年以后,可有明显成效。那时,再推出转变政府经营土地职能的改革,阻力会比现在小得多。从中央对改革实施的部署中,可以看到中央的改革决心坚定不移,还可以看到改革的具体路径是先易后难,先单项后综合,按照清晰的“路线图”稳步推进。

另外一方面的制约,则涉及时机的把握。实施所有者与管理者分开和一件事由一个部门来管的改革,必然对政府机构做重大调整,可能撤销一些原有的部门,组建一些新的机构。这样重大的、具有全局意义的机构变动,必须遵循法定程序。

分析从现在到2020年的时间节点,2017年将召开党的十九大,2018年政府换届,这

是值得关注的节点。在党的十九大上或由十九大选举产生的新的中央委员会提出关于机构改革的方案,然后由2018年的人代会通过方案并实施,是比较好的选择。在这之前或之后,恐怕都不是实施重大机构改革的最佳时机。据此可以进一步推断,土地制度的根本性改革,可能在2018年以后才能全面展开。

以上,是我对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关于土地制度改革的精神,能否落实,怎样落实,何时落实的一些看法。可以简要概括如下:长期以来征地制度改革和建立城乡统一的土地市场的改革不能取得突破,主要原因是未能触及政府经营土地这个深层次问题。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要把自然资源所有者与管理者分开,将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那时,其他相关的土地制度的改革,也就“船到桥头自然直”,顺理成章了。但实施把所有者与管理者分开,还需要创造条件和把握恰当的时机,要经历一个过程。

改革的总体进程由中央掌控,同时有大量工作需要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政府机构改革方案的研究制定,宪法、土地管理法、物权法、城市房地产法等相关法律的修改,现在都要着手准备。

财税体制、户籍制度、投融资体制、不动产统一登记、干部考核等已经出台的改革措施,要抓紧推进。

此外,还有许多重大问题需要研究探讨,例如,如何设立土地公有条件下的土地权利体系,怎样改革国家的规划体系和体制,怎样实施空间用途管制(包括耕地保护、生态环境保护、国土整治等),怎样规范土地市场秩序,怎样建立发展成果共享的体制机制,在土地公有条件下能不能征收财产税,等等。

算下来,距2017年十九大召开,仅有不到四年,时间并不宽裕。“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 在研究探讨的过程中,由于所处的位置和观察角度不同,存在对中央精神的不同理解是十分正常的。包括不赞成中央决定的意见,也应允许保留,多听听各种意见,

有助于全面思考,深化认识。广大学者和干部对待“权威”,也要有颗“平常心”,既不盲目崇拜,也没必要求全责备,这样就不难对各种意见作出全面、客观的判断。

第二篇:建设部提出工程造价管理体制改革新思路

工程造价管理体制改革目标是通过市场竞争形成工程价格。鉴于目前建设市场公平竞争的环境尚未形成,加上各种不正之风特别是腐败现象的存在,工程造价管理的改革暂不具备完全开放、由市场形成价格的条件,只能是调放结合、循序渐进。基本思路一是区别政府投资和非政府投资工程,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对于政府投资工程,应以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发布的指导性的消耗量标准为依据,按市场价格编制标底,并以此为基础,实行在合理幅度内确定中标价的定价方式。非政府投资工程,承发包双方在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由双方在合同中确定。二是积极推进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适应国际市场竞争的工程计价依据,制定统一项目划分、计量单位、工程量计算规则;在制度上明确推行工程量清单报价的有关计价办法;鼓励施工企业在国家走额指导下制走本企业报价定额,以适应投标报价的需要,增强自身的市场竞争能力。三是建立工程造价管理信息网络,使工程造价计价依据的管理和监督逐步走向现代化。科学化的轨道。

2000年,为加大对建设工程承发包价格管理与监督力度,建设部将继续推动工程计价依据。计价方式的改革,促进工程造价咨询业的发展。为此,建设部将抓紧制定《建设工程承发包价格管理规定》,作为《招标投标法》的配套实施文件,明确工程造价管理 承发包及实施过程中,标底价。投标价。评标、定标。签定合同价及合同价款的调整变更。结算等各环节工程价格计价规则,明确工程承发包价格纠纷的处理办法,明确工程造价咨询单位和造价工程师在工程造价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同时严格对建设市场竞 争过程中不正当计价行为的惩罚措施。要贯彻落实《工程造价咨询单位管理办法》和《造价工程师注册管理办法》,尽快出台与之相配套的《工程造价咨询单位年检办法》和《造价工程师继续教育标准及管理办法》,会同国家物价部门出台《工程造价咨询服务收费标准》。加强工程造价咨询业的管理。同时, 继续改革并完善计价依据,推进工程造价管理改革。

2000年,建设部还针对530家甲级咨 询单位进行年检,严格按照原《工程造价咨 询单位资质管理办法》规定的资质标准进 行清理整顿,对不合格的予以降级、取消其 资格或责令其进行整改。同时组织完成工程造价咨询单位的脱钩改制工作。

第三篇:高考改革新方案

高考改革新方案公布:高考分技能学术两条路 阅读提示丨备受大家关注的高考改革方案又传出新消息:3月22日,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表示,我国即将出台方案,实现两类人才、两种模式高考。第一种高考模式是技术技能人才的高考,考试内容为技能加文化知识;第二种高考模式就是现在的高考,即学术型人才的高考。对于这种改革趋势,我省不少专家和老师表示赞同,认为这与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相吻合。

学术型高考[官方]教育部将促600多所本科高校转型

针对两种模式的高考,鲁昕称:‚在高中阶段,16岁就可以选择你未来发展的模式。技术技能型有三种人,第一类是工程师,第二类是高级技工,第三类是高素质劳动者。‛之前的职业教育只讲技能,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产业升级,技能需以技术为基础。我国普通高等院校共1200所左右,教育部将促使600多所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职业教育类型转变。‚我们成立了联盟,已有150多所地方院校报名参加转型改革。‛鲁昕说。

[学校]赞同高考分流,呼吁重视技能型学生

对于这项改革,北大附中河南分校董事长、校长李光宇表示赞同。他说,现在的高校多数是研究性、综合性的大学,对技能教学重视不够,千校一面,千人一面。大学培养人才,应与社会、企业需求相匹配,不应该把技能类的学校列为二流三流学校。‚反对一考定终身‛,在李光宇看来,高考不妨实行‚国考+校考‛,国考可以少考几门多考几次,取最高分;校考主要指自主招生,根据不同的学校特定专业招生。昨天,郑州外国语学校高中部语文老师、河南省名师陈敦贤在受访时表示,现行的高考制度对学术型人才的选拔很公平,但对技能型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他比较认可两种人才两类模式高考。一名郑州市某重点中学的老师称,高考改革应该实行分流,两种模式的高考,与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相吻合。她表示,此次首次提出技能型高考,也说明高职高专类技能型的学生应该得到社会更多的认可,‚社会上其实恰恰正缺少这种技能型人才‛。这名老师认为,方案实施过程中要注重效率和公平,希望以后高职高专类学生也可以拿到本科文凭,甚至可以读研、读博。

[专家]多地已有探索,各院校或将被重新划分

据了解,目前在北京、上海、浙江等省市已经开始探索高职招生与普通高考录取的分离。北京市已有26所高职开展自主招生,被高职自主招生录取的考生不再参加当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和录取。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表示,高考实行两种模式后,很可能会对现有的本科院校和高职类院校进行重新划分:三本院校将与高职院校划为一类,参与技能型人才高考的录取。但分类考试、分开录取并不能解决人才选拔机制的问题,最为根本的还是应该通过实行社会化考试和高校自主招生,让学生拥有多次考试的机会,同时,由学校自主设计选拔标准,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业成绩、学习兴趣和发展规划自主去申请学校。

[期望]职教的教学质量和地位应同时提高

听说高考将有两种模式,一些地方本科高校已经向应用技术、职业教育类型转变,王先生说出了自己的担忧:如果只是简单地将本科院校改成职业教育学校,那还不如让孩子中职毕业后先工作,锻炼几年后再找渠道深造,没必要花很多钱,去换一个学不到手艺、只是一张纸的文凭。熊丙奇认为,在职业教育社会地位没有得到提高,技能人才社会地位没有得到认可的现状下,简单将高考分为学术型和技能型并不能提高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受传统就业观念影响,学生不愿意从事技能型工作。同时,高职院校教学质量不高,在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教师培养等方面都与社会发展脱节,很多学生毕业后与企业用人需求不匹配也是问题。‚只有让职业教育获得平等的地位,才能真正实现分类考试,人才分流,这样高考改革探索才能成功。‛熊丙奇说。

技能型高考

[政策]我省高考改革方案‚不领跑,不落后‛

大河报记者了解到,目前,各省市正紧锣密鼓地拟订高考改革方案。我国要求,今年,各省都将出台高考改革方案,并选定试点批次。全国各省市试点将在2014年~2017年分四批进行,方案在公布三年后开始实施。省招生办主任杨智磊表示,作为全国考生第一大省,河南高考改革涉及考生多,工作相对复杂,实施起来必然更加慎重。‚我们会根据外省经验,结合我省实际进行改革,总的原则是‘不领跑,不落后’‛。

相关链接我省高职单招考‚技能+文化课‛

今年,我省高职院校单独招生试点再度扩大,全省共有62所院校的部分专科专业试点单独招生,比去年增加23所。据了解,单招考核由文化科目考试和职业技能考核两部分组成。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从2011年开始试点单招,文化课成绩占40%,技能测试或面试成绩占60%。不同学校所占的比例可能略有不同。‚与通过普通高考招来的学生相比,单招考生专业稳定性强,由于所选专业是自己喜欢的,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也更强。‛该校招生就业处处长李新东举例说,比如营销专业通过面试看考生的语言表达等方面素质,考生连话也说不清楚,就肯定是不适合这个专业的。

河南高考改革方案9月前公布 统考科目或缩至3门

“统一高考科目或将缩减至语、数、外3门,其中,英语交由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组织,一年两考。高校录取依据考生的统一高考成绩和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情况。”作为招生制度改革的重点,高考改革一直备受社会关注。昨日,2014年河南教育工作会在郑州召开,省委高校工委书记、省教育厅厅长朱清孟在会上表示,河南普通高校招生将按照“两依据一参考”录取,我省高考改革实施方案将于9月1日之前正式出台向社会公布。 郑州晚报记者张竞昳

【政策】“两依据一参考”,不再一考定终身。2014年是教育深化改革年,我省将出台普通高校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等配套改革实施方案,同时研究制定中考制度改革实施意见。其中,高考将有哪些变化,怎么变化,更是家长们尤为关注的热点问题。在昨天的会议上,朱清孟表示,综合改革后的高考将包括“高考统一考试、外语一年多考、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综合素质评价、高校对学业水平考试科目及成绩的要求”等核心内容。其中一个很重要变化就是,普通高校招生不再只看考生的高考成绩,而是按照“两依据一参考”来录取,即对符合要求的学生,高校主要依据其统一高考成绩和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情况,实行综合评价、择优录取,打破一考定终身的局面。

统一高考科目或将压缩至3门。按照教育部2014年工作要点,高考改革原则是探索全国统考减少科目、不分文理科、外语等科目社会化考试一年多考。逐步推行普通高校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综合评价择优录取制度。现在,河南高考的科目设置为“3+文综理综”,按照教育部初步改革草案思路,高考全国统考科目或将缩减至语文、数学、外语3门。其中,语文、数学两科仍实行全国统考;外语仍列入统考,但考试由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实行一年两考,给考生一个弥补偶然过失的机会,录取时,以考生的最好成绩计入。

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也是录取依据。除了统一高考成绩之外,考生的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也是高校录取新生时的重要依据。据了解,每名考生可以从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中,任选3门考试成绩接受考量,计入高考成绩。目前,我省考生的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是以等级制呈现的,高考改革后,等级和分数之间的具体换算,譬如考试等级怎么划分,等级分数的分值、所占比例,以及不同等级之间是否有级差,均由各省自主确定。其他课程原则上要求合格即可。

录取时,还要参考综合素质评价情况。“考生就读高中对其进行的综合素质评价情况,或将作为高校录取新生时的重要参考。”据介绍,考生在中学阶段的表现,譬如社会实践、好人好事等,都将成为高校招生录取时的参考内容。其中,中学只负责如实记录和提供客观准确的材料,并在考生所在中学及时公示;评价由录取高校组织专家进行,即谁使用、谁评价。

【进程】

首批改革试点省市,可能没有河南。据介绍,目前,教育部已经制订了高考改革总体方案和相关的5个配套文件,将在征求意见修改后由国务院批准向社会公布。国家要求各省今年都要出台方案,并选定试点批次,全国各省市试点将在2014年~2017年分4批进行。其中,2014年首批改革试点省市由教育部确定。

河南会参加哪一批高考改革试点?省招生办主任杨智磊表示,作为全国考生第一大省,河南高考改革涉及考生多,工作相对复杂,实施起来必然更加慎重,因此,在参与试点上,河南很可能不会领跑,但也不会落后。

【时间】

河南高考改革方案9月1日前公布

对于很多考生和家长迫切想要了解的我省高考改革方案的细节问题,朱清孟表示,我省将加紧研究本省实际情况并尽快开始编制河南省高考改革的初步方案,经省政府和教育部批复后的正式改革方案,将在今年9月1日之前向社会公布,尽快确定启动时间。

按照教育部计划,即使被列入全国第一批高考改革试点省份,新的高考方案最早也将在2017年开始实施,也就是说,目前的在校高中生参加高考政策不变,考生和家长不必心急。

昨天的全省教育工作会,安排部署了河南教育2014年的重点工作。学前三年毛入园率提高3个百分点。“入园难”、“大班额”一直是困扰家长们的一道难题。今年,我省将进一步深化义务教育学校布局,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从源头解决问题。2010年,学前三年毛入园率仅为52.8%,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11年,我省启动了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去年,河南共新建、改扩建幼儿园3473所,学前三年行动计划圆满完成,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75.4%。今年,我省将启动实施第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重点扩大公办园和普惠性民办园覆盖率,2014年底,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79%以上。“支持各地加快公办幼儿园建设,扩大公办学前教育资源,并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扶持民办幼儿园发展,提供更多的入园机会,让适龄儿童都能够„有园上‟。”省教育厅相关负责人表示。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的目的是为社会输送“有用”、“能用”的人才。朱清孟表示,今年我省将进一步健全、完善人才需求与学科专业调整机制,加大就业率在高校招生计划安排中的调控力度。

今后,就业率低的专业一律不新增招生计划,各高校要对就业率低的专业进行压缩、调整,切实培养社会需要、“适销对路”的人才。高等教育评价方面,将引入“第三方”,真正做到教育质量由群众说了算,由社会说了算,从而引导学校面向市场、面向社会、面向需求办学。高等职业教育考试招生方面,将推进本专科考试分离。高校章程是高校依法自主办学、实施管理和履行公共职能的基本准则。朱清孟表示,今年,我省将通过加快建设现代学校制度,完善内部治理结构等方式,充分发挥办学主体作用,进一步落实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加快推进高等学校章程建设。今年先选择部分学校作为试点,2015年底前,所有高校都要完成章程建设。5年时间建设100个省级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

今年,我省将建立健全有利于拔尖创新人才和高层次应用型人才脱颖而出的研究生招生选拔制度。启动“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计划”和“专业学位特色品牌建设计划”,用5年时间建设100个省级研究生创新基地。同时,重视科研创新,优化资源配置,建立激励机制,多出成果,出好成果。

第四篇:公车改革新方案出台

7月16日,《关于全面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和《中央和国家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方案》下发,备受全民关注的公车改革在酝酿20年后全面启动。

按照新方案,我国将取消副部级以下领导干部用车,取消一般公务用车。普通公务出行社会化,适度发放公务交通补贴。司局级每月补贴1300元、处级800元、科级及以下500元。地方补贴标准不得高于上述标准的130%,边疆民族地区和其他边远地区标准不得高于150%。

新的车改方案出炉后将带来哪些新变化?补贴多少合适?各地一把手是否保留用车?如何规避既拿补贴又坐公车现象的出现? 官员估计:裁去90%公车,每年省下1500亿

数据显示,2013年中央本级“三公”经费财政拨款执行数为71.54亿元,其中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42.53亿元,占到“三公”经费的近六成。

巨大的公车开支从侧面反映出车轮上的浪费和腐败。

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叶青曾连续多年向全国两会上书,建议“公车改革”。他告诉《中国经济周刊》,据初步分析,我国目前大约有公车200万辆,我国全年的公车开支在3000亿元以上。“还有人估计我国公车费用为每年4000亿~5000亿元,这有一定道理,因为我说的3000亿是10年前的数据。近几年光油价上涨就决定了这个数据会突破3000亿。”叶青说。 贵州省一位县级官员的司机赵飞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自己每天忙得很,领导上下班、领导家人朋友出行都得用车。因为工资不高,他偷空出去会跑些私活。据赵飞介绍,自己所在单位的一二把手的专车都是价值60多万元的奥迪Q5混合动力车。

新华网调查显示,目前我国公务车主要用于三个方面:办公事用、司机私用和干部私用。三块“业务”各占约1/3。

叶青表示,公车改革方案实施后,可较为明显地减少我国财政支出中的相关开支,减少公车私用等浪费和腐败现象。“现有公车估计最多保留10%,即20万辆公车;可以节约1/3的公车费用,即1000亿元以上,可能会达到1500亿元”。

当然,车改要想达到减少开支、杜绝腐败等目标,还需要积极推进、严格落实。此前,部分地区在车改方面的经验教训,值得总结。 2008年前后,常州市尝试车改。该市一名公车司机宋小林告诉《中国经济周刊》,“一个大一点的乡镇,车改前有八九辆车,加上司机工资,全年开销是60万到90万元之间,但车改后200万都不够。因为,车改以前的费用主要包括驾驶员的工资、维修费用、汽油费、养路费等。车改后虽然车少了,但每个人都有补贴,补贴很高,公务员很多,加上其他的一般办事员,补贴费用就更多了。退居二线的干部也要发补贴,比如55岁退下来的也一直要发到60岁以后。这笔费用是相当大的。”据他介绍,当时科级官员买车每人还给补贴16000元,后来处级干部也想参加车改领取补贴,但报到省里没批下来。 宋小林说:“对上,他们说因为驾驶员解聘或转岗节约了工资支出,所以公务用车开支节约了很多,实际上,驾驶员都是正式工,他们的工资也是要安排的。总之,开销不但没有减,反而增加了很多。”他说,在常州,很多人领了补贴还想方设法让单位派公车,车改相当于没有改。

温州、杭州等地现行车补“偏高”

从1997年至今,全国多个省份的地市、县区都曾高调车改,南京、杭州、温州、常州等地被认为是车改动静比较大的城市。 宋小林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前几年改革的时候,浙江的补贴最高能到3000元一个月,常州要稍微低一点,补贴从最下面到科级官员400到2500不等。”

据了解,浙江温州现行标准分7个档次,从科员、办事员到正县实职,补贴标准自300元到3100元不等。由于最高标准达3100元,远高于城市最低工资保障标准,温州模式一度受到质疑,被称为“三高车改”。

与温州类似,杭州现行补贴标准分9档,其中正局级2990元/月,正处级1600元/月,科员、办事员及其他人员350元/月。 叶青向《中国经济周刊》表示:“杭州正局级补贴2990元,就是偏高了,我很久之前就估计中央的方案不可能这么高。”。 近日,《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尝试联系浙江一名处级干部采访,他表示,他们的补贴过高,现在领导压力很大,不方便多说。 宋小林向《中国经济周刊》表示,车改的关键是国家要节约开支,对领导干部有制约作用,但是现在有些领导干部不受制约,“之前的补贴标准都是他们自己定的”。

近日公布的改革方案明确规定,地方补贴标准不得高于上述标准的130%,边疆民族地区和其他边远地区标准不得高于150%。这意味着,即使按130%计算,现行温州补贴标准也有相当大的下调空间。 叶青认为,补贴发放的总原则就是方案里的那句话,“„适度发放公务交通补贴‟,首先是„适度‟的原则,其次是„公务交通‟的原则,既然是„公务交通‟,这个补贴不可能、也不应该很高。” 车补不是差旅费、上下班交通费

新方案出台后,有的官员说:车补这么低,以后不出差了。 叶青认为,公务交通不等同于出差,车补也不能等同于出差报销,因为改革方案明确表示,“公务交通补贴保障范围要与差旅费保障范围搞好衔接,对边远地区和交通不便地区,要做好远距离公务出行的差旅费保障”。

宋小林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在常州,车改的补贴就是指上下班用车的费用。如果出了区县,就算是出差。出差使用车的费用全部都要报销,而且还要多报销一些,经常会翻几倍报销。” 叶青也表示,“这部分补贴,大部分官员都是用于上下班。开会不是每天都有,也不是每个人开会都需要花钱。”

对于一些公务员所提及的“送文件盖章”等事务,叶青认为,这部分费用不会算在车补里,因为单位一般会留有机要通信用车。 公车改革补贴多少够用?有杭州、温州等地基层公务员表示,“每月500元,明显不够用。”但是甘肃省庆阳市的公务员王磊却表示欣然接受,她告诉《中国经济周刊》,“没车改就没补贴,车改后,每月如果可以多拿500块钱补贴,这真心不错。”她说自己平时上下班都是步行,也没有什么“公务交通”。 一把手车改,“只能是走一步算一步” 此次车改, 一把手专车会不会“下岗”?

改革方案中的表述是:鼓励省(自治区、直辖市)所属厅(局)正职主要负责人和市(地、州、盟)、县(市、区、旗)及乡(镇)党政主要负责人参加改革,确因环境所限和工作需要不便取消公务用车的,允许以适当集中形式提供工作用车实物保障。

叶青认为,改革后将会保留三类用车,即执法车、机要通信车和一些一把手的车,第三类就是所谓的“实物保障”。他向《中国经济周刊》表示,一把手专车可以暂时不改,也可以改。不改了就不要拿补贴。“可以说,这个方案充满智慧,它采用了一种赎买的政策,来„收买‟一把手。因为车改反对声音最大的就是市长、县长、乡镇长。用这种赎买的方式,让他们有一个双向选择。只要这部分人不说话,反对的声音就会小很多。”

在叶青看来,能把一般公务用车砍掉,就已经是很大的进步,至于一把手用车,“只能是走一步算一步”。 事实上,在此前各地的车改中,温州、嘉兴等地已将一把手用车纳入改革范围。有媒体报道称,温州市的多个机关单位已经取消了局长用车。

但取消了一把手用车,也会遇到其他问题。宋小林告诉《中国经济周刊》,领导车改后会领取较高的补贴,但一些领导并不经常到基层考察工作,一般都是普通公务员到下面调查。而一个普通办事员的补贴是400元,只够上下班不方便的时候打车的开销。“这样一弄,下面工作的人不乐意、上面的领导又不肯去,对农村工作影响是相当大的。所以说,该补的没有补,不该补的都补了。”宋小林说。

第五篇:食药监改革新方案

标签:机构改革

因有关领导和关键部门的要求,食品药品机构改革的方案的建议又提了上来,再次磨研。

与前几次不同的是,这一次的磨研,没有了前几次好大喜功的魄力和天马行空的设想,没有了前几次从公众出发的理想化信念和缜密的逻辑思维,有的只是脚踏实地的谨小慎微,保机构、守底线、求存在。

不求有多少人员编制的划转,但求有划转;不求能设多少派出机构,但求能有派出机构;不求横纵到边底,但求县级是底线。

当春暖花开的时候,我们在想,秋天收获的时候会是怎样的果实累累;

而当秋去冬来,颗粒无收时,我们在想,春天的花缘何要开的那样灿烂。

上一篇:季度安委会汇报范文下一篇:经典的表白句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