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课用心理游戏

2023-03-26

第一篇:心理健康课用心理游戏

巧用心理效应

巧用心理效应,让教育变得平和亲切

甘垛镇中心幼儿园王丽琴

今天美术活动主题是《我的妈妈》,我给每个孩子一张白纸并告诉孩子,可以画自己心目中的妈妈的样子,孩子们立刻开心的画起来,我也开始根据幼儿的个体差异,对个别幼儿进行个别帮助和引导,突然一架纸飞机撞到我的身上,我抬头环顾四周,孩子们都在认真的画着,只有徐张程正面色惊慌,不知所措,摆在位置上的画纸已经边角褶皱,躺在一边。于是我轻轻的漫不经心的问:这是谁的飞机呀?没人理我,于是我轻轻摆弄着手中的飞机,故作惊讶的说:“这飞机折得好漂亮,谁会折得这么好呢?”刚说完,程程忽地从位置上蹦起来:“老师,是我折的。”话语间满是自豪,眉宇间尽是得意。面对可爱的孩子,我抑制住想要大笑的冲动说道:“呀,是你折的。你真的很棒,折得太好了,下次教教别的小朋友好吗?”他开心地用力地点点头。“可现在是绘画活动,你应该认真绘画,是不是?”程程不好意思的点了点头。

我们都知道人喜欢听好话,害怕被批评,更何况是孩子,因此,孩子在犯错后总是不愿承认,所以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不要总是用严厉的语言。严肃的面孔,让教育冷若冰霜,容易刺伤孩子的心灵。不妨巧用心理效应,用表扬让幼儿放松警惕,引导孩子承认错误,指出不足之处,并且提出希望。表扬可以使孩子心情愉快,信心倍增;而批评则可以使孩子保持清醒的头脑,从而使孩子充分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二者巧妙的结合起来,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才能让教育变得平和亲切,容易接受。

第二篇:经典心理课课堂互动游戏

第一个:我是谁

活动目标:

1.协助学生认识自己眼中的我,及他人眼中的我。

2.增进学生彼此熟悉的程度,增加班级凝聚力。

活动程序:

(一)教师发给每位学生一张A4影印纸。

(二)学生两两分组,一人为甲,一人为乙(最好是找不熟悉的同学为伴)

1.甲先向乙介绍「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乙则在A4纸上记下甲所说之特质,历时五分钟。

2.教师宣布活动的规定为:「自我介绍者,在说了一个缺点之后,就必须说一个优点」。

3.五分钟后,甲乙角色互换,由乙向甲自我介绍五分钟,而甲做记录。

4.五分钟后,教师请甲乙两人取回对方记录的纸张,在背面的右上角签上自己的名字。然后彼此分享做此活动的心得或感受,并讨论「介绍自己的优点与介绍自己的缺点,何者较为困难?为何会如此?个人使用那些策略度过这五分钟?」。两人之中须有一人负责统整讨论结果。

(三)学生三小组或四小组并为一大组,每大组有六至八人。

1.两人小组中负责统整的人向其它人报告小组讨论的结果。

2.分享后,教师请每位同学将其签名之A4纸(空白面朝上)传给右手边的同学。而拿到签名纸张的同学则根据其对此位同学的观察与了解,于纸上写下「我欣赏你„,因为„」。写完之后则依序向右转,直到签名纸张传回到本人手上为止。

3.每个人对其他组员分享他看到别人回馈后的感想与收获。

(四)全班学生回到原来的位子

1.教师请自愿者或邀请一些同学分享此次活动的感想与收获。

2.教师说明了解真实的我与接纳真实的我之重要性。

第二个:寻猎

所需时间:由参加的人数及所列项目的多少来决定 小组人数:无限制,但要分5-7人为一组 所需物品:给每一组发一个"寻猎"项目列表

游戏概述:此游戏就开展于一个长期训练过程的开始或训练临近结束的阶段。

目的:

1、 加深团队成员间的接触

2、 发现团队成员的智慧

步骤:

1、 将团队成员分为5-7人。

2、 告知每个参与者将一起去参加一个搜寻活动,获胜的小组将受到奖励。

3、 将"寻猎"列表交给各小组,告诉他们将利用他们自己的智慧尽可能多的获得表中所列内容。

4、 设臵一个时间限制,如1小时。

5、 当时间到时,命令每个队都集合回来,比较哪一个队的得分高

讨论题目:

1、 其他小组与完成有多少差距。

2、 你是怎么分析获胜队的获胜原因的。

3、 在你的小组里是否有人显得比其他人更出色。

4、 有人领导你的小组吗?是谁?为什么他能领导?

第三个:瞎子走路

活动方式:演练、讨论时间:50分钟

活动目标:刺激成员体验人际关系的相互信任、领导及被领导的感觉

活动器材:眼罩

活动内容于过程: 领导者说明游戏规则

开始活动: 一半自愿成员当盲者,先蒙上眼睛。

领导者对未蒙眼的成员说明带领时的要领(不可让蒙眼者听到)。

①你现在是领导者,看你如何用自己的方式,带领同伴去体验他周围的世界?

②你如何通过自己的领导,来扩充同伴的世界?

③注意自己的态度,是保护或是不太能照顾的?

④对你来说,带领一个人是否是很重的负担?需要很大的努力吗?

由蒙眼者成员任选一盲者,站到他旁边去领导他,但不可说话,不可让他知道是谁,试着用各种方式带领同伴。 带领5—10分钟。 回到团体,摘下眼罩。 两个分享彼此的感觉。 回到团体共同分享。

*时间足够可两个人互换角色,重复先前的活动。注意安全,提醒成员避免交谈,用心体会。

第四个:喔!我喜欢和你??

活动目标:协助学生觉察自己喜欢的人际特质,了解他人欣赏的人际特质,进而反省自己与人互动的人际型态。

活动程序:

(一)活动前教师先请学生将桌椅挪至两旁,将教室中间空出来。本活动亦适合于户外举行。

(二)教师发给每位学生「人际特质问卷」(见附录),并请其回答下列问题:

1. 如果你突然急需一笔钱,但你正好没钱,你会向班上那位同学借?为什么?

2. 如果你的男(女)朋友来找你,你不想理,你会请班上那位同学帮你去打发他(她)?为什么?

3. 如果你想聊天打屁,你会去找班上那位同学?为什么?

4. 如果你心情不好,想找人谈谈,你会去找班上那位同学?为什么?

5. 如果你想讨论学业上的问题,你会去找班上那位同学?为什么?

6. 如果你想谈一些专业性或严肃一点的话题,你会去找班上那位同学?为什么?

7. 如果你必须参加一个正式的场合,但你没有正式的服装,你会向班上那位同学借?为什么?

8. 如果你在生活上遇到一个大麻烦,需要人帮忙,你第一个想到的班上同学是谁?为什么?

9. 你觉得班上人缘最好的人是谁?为什么?

10. 你觉得班上最神秘的人是谁?为什么?

11. 平心而论,你觉得班上最有魅力的人是谁?为什么?

12. 你觉得班上的好好先生是谁?为什么?

第五个:快乐动物园

情绪有正性与负性之分。有些正性情绪,如兴奋、好玩、幽默可以激发人的创造力,而许多负性情绪,如痛苦、焦虑、恐惧则会阻碍人的创造力发挥。我们每个人都可能因成功或失败而导致情绪波动的经历。下面这个游戏可以让你体验情绪在问题解决中的强大作用。更可以训练你的幽默和乐观的情绪。

这个游戏要求你和一些朋友一同做,而且要求你偏离你一贯的社会行为。游戏的内容是要你学动物园里动物的叫声。

下面一表决定你要学的动物是什么:

你姓氏汉语拼音的第一字母

动物名称

A--F

狮子

G--L

海豹

M--R

猩猩

S--Z

热带鸟

现在选择一个伙伴(最好在这些朋友中挑一位不太熟悉的人作为伙伴)。彼此盯着看,目光不能转移,同时用嘴大声学动物叫,至少10秒钟。

点评:

在这个简单的游戏中,你的感觉如何?你是否感到既幽默有趣又有些尴尬?这个游戏尽管开始时会感到不舒服,很可能结束时已是笑声满堂。也许不管你模仿的动物是什么,最后你的表现都是“傻驴”一头。

你是否注意到好玩和幽默的情绪会有助于你在这个游戏中创造性的发挥,可能会使你灵机一动,模仿出种种出人意外的叫声,获得满堂喝彩,或者逗得大家捧腹大笑?而在游戏中,感到尴尬的心理却会使你羞于开口?假如你有幽默感,学动物叫就更容易开口。

正性乐观的情绪是创造力的催化剂。因此,在最困难的时候,不要忘记幽默可以使你保持乐观。

第六个:责任

1、每队4个人,两人相向站着,另外两人想向蹲着,一个站着和蹲着的人是一边;

2、站着的两个人进行猜拳,猜拳胜者,则由猜拳胜者蹲着的人去刮对方输的蹲着人的鼻子;

3、输方轮换位臵,即站着的人蹲下,蹲着的人站起来;继续开始下一局;

游戏点评:

1、如何看待责任?

2、当别人失败的时候,有没有抱怨?

3、两个人有没有同心协力对付外面的压力?

第七个:圆球游戏

游戏规则:

1、所有的人分成三组,每个小组约20人,分别配有

1、

2、3号球

2、游戏要求将球按

1、

2、3号的顺序从发起者手里发出,最后按此顺序回到发起者手里。在传递过程中,每一人都必须触及到球,所需时间最少的获胜。

3、球掉在地上一次额外加10秒

培训师必读:

1、游戏开始时,三组人一般会不约而同地围成了三个圈,一个接一个地传递,计下三组的成绩,例如分别为17秒、18秒和50秒。

2、“有没有更好的办法让时间变得顼短些?这个游戏的最好成绩为8秒。”培训师可以向所有小组提出挑战。(参考思路:用手围成一个圆筒状,让三个球分别从上面滑下,所用时间仅为4秒!这是一个绝妙的想法!当然可能还有更快的方法,培训师需要不断启发学员去思考新的方法。)

培训师点评:

有的队员在看到成绩连自己都不敢相信--“开始觉得三十秒已是不可思议的!”“能不能再快些?”一个又一个想法从队员们的脑中蹦出来,游戏过程中不断传来喜讯„„"9秒"、"5秒"、"4秒",最快的居然只用了0.58秒!通过这个游戏让学员感受到:每一件看似不可能的事情摆到面前时,这种“不可能”的

心理定势,使每个人都会想到放弃。做了才能成功,但最终的成功不是因为你做了,而取决于你怎样去做。发挥团队智慧,集合团队的创意,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事情奇迹般的成功了,这就是团队的力量!思维可以指导人们的行动,同时也约束人们的行动。要想成功唯有敢于超越自己的思维。

对一家企业而言,也许你的条条框框为你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但一味的遵循就易沦为守旧。为员工建立一种启发创造性和"冲破框架"的环境条件:鼓励创新精神,从而开发突破性的解决方案与策略,也就为企业创造更多地意想不到的机会。

第八个:留住我的心

活动目标:克服上课及阅读时的不专心。

活动时间:30分钟

活动程序:

1.教师先说明专心对上课及阅读时的重要性。

2.练习注意力集中术(即视觉和听觉配合训练)(1)首先在空中描绘出一个点,此时让心中唯存有此点,并凝想此点。(2)慢慢将此点延伸为一直线,继续凝想此直线,并将凝想的时间拉长。(3)之后描绘出较复杂的星形或涡形,并凝想该图形一段时间,继续将图形复杂化,并保持凝想,同时拉长凝想的时间。

3.参与成员分享练习的感受,分享之后再练二次或三次。

4.教师鼓励成员每天做练习,并提醒成员每天练习时尽量避免受到外在声音的干扰。

备注:

1.此套「视觉和听觉配合训练」是由瑞士洛山权精神医院中所设计出来,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注意力集中术。

2.另一种「视觉、听觉结合法」对于拉回分散的注意力也很有效。利用此方式听时钟的滴答声,第一天十次、第二天十五次、第三天二十次逐渐增多次数,每次都十分专心的聆听半个月至一个月后,便可养成专心注意的习惯。

第九个:蒙眼作画

适用:团队沟通、集中注意力

人人都认为睁着眼睛画画比闭着眼要画得好,因为看得见,是这样吗?在日常工作中,我们自然是睁着眼的,但为什么总有些东西我们看不到?当发生这些问题时,我们有没有想到可以借助他人的眼睛?试着闭上眼睛,也许当我们闭上眼睛时,我们的心敞开了。

目标:

1. 使学员明白单向交流方式与双向交流方式可以取得不同效果。

2. 说明当我们集中所有的注意力去解决一个问题时,可以取得更好的结果。

游戏过程:

所有学员用眼罩将眼睛蒙上,然后分发纸和笔,每人一份。要求蒙着眼睛将他们的家或者其他指定东西画在纸上。完成后,让学员摘下眼罩欣赏自己的大作。

讨论:

1. 为什么当他们蒙上眼睛,所完成的画并不是他们所期望得那样?

2. 怎样使这一工作更容易些?

3. 在工作场所中,如何解决这一问题?

变化:

1. 让每个人在戴上眼罩前将他们的名字写在纸的另一面。在他们完成图画后,将所有的图片挂到墙上,让学员从中挑选出他们自己画的那幅。

2. 教员用语言描述某一样东西,让学员蒙着眼睛画下他们所听到的,然后比较他们所画的图并思考,为何每个人听到是同样的描述,而画出的东西却是不同的,在工作时呢?

所需时间:10-15分钟

教具:眼罩,纸,笔

游戏的启示:

1、看似游戏很简单,但要成功的完成非常不容易;

2、如果一个人去完成这个任务是相当简单的一个事情,但是一个人做的工作由几个人来作,它比一个人干时还要不容易完成,因为几个人之间将形成许多的相互关系,制造出许多新工作,因此团队的力量不容忽视,可以引伸到帕金森定律;

3、如果小组中有任何一个人不同于组织的共同节奏,轻质塑料棍将无法保持水平下降

第十个:你说我做

适用:压力管理、团队建设

道具:七彩积木

参加人数:20-30人

用时:约1小时

游戏前准备:培训师先自己用积木做好一个模型。

过程:

1、将参加人员分成若干组,每组4-6人为宜。

2、每组讨论三分钟,根据自己平时的特点分成两队,分别为“指导者”和“操作者”。

3、请每组的“操作者”暂时先到教师外面等候。

4、这时培训师拿出自己做好的模型,让每组剩下的“指导者”观看(不许拆开),并记录下模型的样式。

5、15分钟后,将模型收起,请“操作者”进入教室,每组的“指导者”将刚刚看到的模型描述给“操作者”,由“操作者”搭建一个与模型一模一样的造型。

6、培训师展示标准模型,用时少且出错率低者为胜。

7、让“指导者”和“操作者”分别将自己的感受用彩笔写在白纸上。

游戏点评:

1、身为指导者的你,体会到什么?

2、身为操作者的你,体会到什么?

3、当操作者没有完全按照你的指导去做的时候,指导者的你有什么感觉?

5、当竞争对手已经做完,欢呼雀跃的时候,你们有什么感受?

6、当看到最后的作品与标准模型不一样的时候,你们有什么感受?

7、是效率给予的压力大,还是安全性给予的压力大?

8、指导者和操作者感受到的压力有什么不一样?

适用课程:《职业压力》、《团队建设》。

第十一个:诺亚方舟

适用:活跃气氛

简述:选择不同的动物救,洪水来了则要找位臵坐

人数:不限

场地:室内

适合刚认识或不认识的人

游戏方法:

1. 把人数还少一张数目的椅子围成一圈。除了诺亚外,其余的人坐在椅子上。

2. 每个人必须为自已选个代表的动物。

3. 诺亚必须站在中央一一的走到每个面前,他可叫任何一个动物,被叫到的动物必须站起来跟着他走。当诺亚说:"洪水来了!",全部的人,包括诺亚必须赶紧找个空位坐下,没有坐位的那人则变成诺亚,原诺亚则变成该动物。

4. 当诺亚三次的人则算输。

题目例子:

有点像大风吹,但是只选其中的动物。诺亚可以选择全部的动物起来。每个人必须记得他人的动物名。

第十二个:人与球

活动方式: 游戏、分享

参加人数:10—25人

时间:50分钟

活动器材:白报纸、音乐带、录音机

活动目标:透过游戏协助成员觉察人、我、群的关系 ;增进团体的互动关系,促进团体气愤

活动内容与过程:领导者说明活动规则。

开始游戏:

一人一张白报纸、揉成球状。可做下列任一型式的互动:

①单人组:成员任意玩球一分钟,轮流呈现不同玩法,并激出其他玩法。②二人一组:自然成组,各组发展一种玩法并轮流呈现。

③三人或四人一组:自然成组,各组发展一种玩法并轮流呈现。

④团体分为二组:自然成组,各组发展一种玩法并轮流呈现。

⑤团体组:共同发展不同玩法。

活动分享:领导者引导成员讨论个人与物独处的状态,两人合作或团体合作完成任务的经验与感受。

第三篇:巧用心理效应 促进班级管理

肃州区总寨学区

田丽霞

什么是心理效应呢?心理效应是指由于社会心理规律的作用,使人在认识过程中,对人或事所持有的一些特殊的反映效果。心理效应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有着重要的作用。班主任应研究和发挥心理效应的积极作用,提高班级管理的实效。

一、正确运用“门槛效应”,制定合理的教育目标

门槛效应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弗里德与弗雷瑟于1966年在做无压力屈从——登门技巧试验中提出的,指的是一个人接受了低层次的要求后,适当引导,往往会逐步接受更高层次的要求。

门槛效应给我们的启示是:在班级管理中,应该给学生制定合理的奋斗目标,并把目标分解成若干个呈阶梯状的子目标。一旦学生实现了第一级子目标,就通过了一级门槛。此时班主任要给予学生足够的鼓励和引导,使学生体味到成功的喜悦,然后逐步提高目标层次,就有如上台阶一样,一步一步最终达到预期目标。我在制定班级目标时,特别注意三个原则。

1.目标的合理性。在制定目标时,我能全面分析学生各方面的情况,考虑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和心理承受能力,在此基础上提出目标,使学生只要努力就可以达到,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

2.目标的层次性和具体性。为了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我常常分析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预计他们可能达到的水平,常常针对学优生、中等生、学困生的知识基础与表现,制定不同层次的、具体的目标,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

3.教育者的主导性。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我不仅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也积极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在学生迈“门槛”的过程中,我则积极引导,一旦学生达到某个阶段的子目标时,我便及时加以鼓励,使学生产生兴趣与动力,获得满足感,从而激励学生实现更高的目标。

二、正确运用“瓦拉赫效应”,寻找学生智能发展的“最佳点”

奥托·瓦拉赫是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他成功的过程极富传奇色彩。瓦拉赫开始读中学时,父亲为他选择了一条文学之路。不料一学期下来,老师这样评价:“瓦拉赫很用功,但过分拘泥,这样的人决不可能在文学上有所成就。”此后,父母又让他改学油画,可瓦拉赫既不善于构图,又不会润色,成绩名列全班倒数第一。面对如此“笨拙”的学生,绝大多数老师认为他成才无望,只有化学老师觉得他做事一丝不苟,具备从事化学研究的素质,建议他改学化学。此后,瓦拉赫的智慧之火一下子被点燃了,终于在化学领域获得了成功。瓦拉赫的成功说明这样一个道理:人的智能发展是不均衡的,有强项也有弱项。只要学生找到自己智慧发展的最佳点。并付出努力,便可取得惊人的成绩。班主任应主动运用“瓦拉赫效应”,积极帮助学生寻找智能发展的“最佳点”。在我的班主任工作中,我特别注意从多个角度看待学生,发现每个学生的不同优势。我常常对自己说,十个手指头伸出来还不一样长呢!更何况这么一群充满生命活力的孩子。学生的智力发展是不均衡的,我们应该正确认识这种差异,不能搞“一刀切”,不能用“一把尺子”去量不同的学生,应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优势并将其发扬光大。另外,我还特别注意在班级内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各异的活动,为学生展示自己的智慧潜能搭建平台。我常常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举行演讲、朗诵、手抄报比赛、普通话比赛、小小书法家,小画家评选、简单的社会调查,社会实践等活动,为学生展示特长和个性提供平台,让他们能讲的讲,能写的写,能画的画,能动手的动手,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智能的“最佳点”。

三、正确运用“共生效应”,建立互帮互助的学习“共生圈”

自然界中有这样一种现象:当一株植物单独生长时,植株十分矮小;而与众多同类植物一同生长时,则根深叶茂,生机盎然。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为“共生效应”。其实这种现象在人类当中也是存在的。英国“卡迪文实验室”从1901年到1982年先后产生了2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是“共生效应”的杰出典范。

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应当充分利用“共生效应”,发挥优等生的带头作用,帮助学生建立一个互帮互助的学习“共生圈”。我所带班级共有18名同学,我根据每个学生的情况,按优良搭配,把他们分成了3个组,每组由6个人组成。每组包括2名学优生,1名学困生,3名中等生。我要求他们互相帮助,取长补短,并且以小组的总成绩作为衡量学生学习的依据。这样一来每组的优等生都很自觉地为学困生辅导作业,而学困生也觉得自己千万不能拖了小组的后腿。小组的每个成员都有了紧迫感,他们意识到自己不仅要对自己的学习负责,还要为小组的其他成员负责。同时,我还引导各个小组“共生圈”之间互相学习、良性竞争,结果形成了一个更大的“共生圈”。在我和全班同学的共同努力下,互相帮助、你追我赶的学习氛围在班级中便不知不觉形成了。

四、正确运用“南风效应”,激发学生心灵的感悟

法国作家拉封丹曾写过一则寓言,讲的是北风和南风相约比武,看谁能把路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北风呼啸大作、寒冷刺骨,结果行人为了抵御寒冷,便把大衣裹得紧紧的。南风则徐徐吹动、风和日丽,行人觉得春暖上身,始而解开纽扣,继而脱掉大衣。北风和南风都是要使行人脱掉大衣,但由于态度和方法不同,结果大相径庭。

“南风效应”给我们的启示是:在开展班级工作时,要特别注意消解学生的心理防范。学生有本能的自我保护意识,教育者应采用和风细雨“南风式”的教育方法,消除被教育者的对立情绪,创造心理相容的条件,从而开启学生的心理围城,让他们敞开心扉,与教师“心有灵犀一点通”,从而达到教育目的。下面,我就和大家共同分享我的班主任经历中的一个小故事。我班有一个男生叫孔春鑫,人长得特别帅气,脑瓜也相当聪明,学习成绩也不错,可不知为什么,这学期他养成了不做作业的坏毛病。说真的,刚开始,我拿他一点办法也没有。我找他训话,与他谈心;我批评他,在全班同学面前让他难堪;甚至打电话告诉家长,可这些一点用都没有,他依然是老样子。每天早晨,我检查家庭作业的时候,他要么就装模作样的在书包里找,要么就说没带上,忘家里了。而我对这种说谎的学生最为生气。结果是我更严厉的批评他一顿,我自己也很生气,可效果却是微乎其微。后来,我改变了做法,只要他写了,哪怕是一点点,我也在班级内对他给予表扬。你别说,这个方法还真管用,他一天比一天完成得好。我又乘热打铁,在全班同学面前对他说,老师觉得你越来越帅气了,越来越懂事了,老师也越来越喜欢你了。这一招,效果出奇的好,他听到我的话,脸上绽放出了灿烂的笑容。也就是从那天起,他彻底改掉了不做作业的坏毛病。每天早晨,我一进教室,他都会喊我:“老师,检查家庭作业。”每每听到这句话时,我心里都特别舒服。我真庆幸,幸亏我及时改变了教育的策略,才让他消除了与老师的对立情绪,改掉了坏毛病,养成了好习惯。所以,教育学生时不应用训斥、苛责、打骂等伤人自尊的方式,而应平心静气,换位思考,多表扬,多鼓励。很多时候,微笑比严酷更有力量,赏识比批评更具激励。滴水穿石,胜过暴雨,和言良意,默化潜移。

五、正确运用皮格马利翁效应,激发学生无限的潜能

这是一则希腊神话故事。皮格马利翁是一位雕刻师,他耗尽心血雕刻了一位美丽的姑娘,并倾注了全部的爱给他。上帝被雕刻师的真诚打动,使姑娘的雕像获得了生命。是的,爱总能创造奇迹,尤其在学生身上。皮格马利翁效应告诉我们:教师的期望对学生有巨大影响力。

在我的班主任经历中,曾有过这样一个学生,他叫妥玉新,个子不高,性格内向,不爱说话,成绩平平。在班里属于中间靠后的那种。有一次,学校要举行演讲比赛,我悄悄的把他叫到办公室,用非常信任的口气对他说:老师很希望你能代表班级参加比赛,并相信你一定能讲好。这是老师为你准备的稿子,你看看,行吗?他迟疑了一下,接过了稿子。临出门前,我又轻轻拍着他的肩说,相信自己你能行。结果,在那次的演讲比赛中他与另外两个女生搭档,使我班获得了演讲比赛一等奖。而他个人也获得了演讲比赛二等奖。从此,他就跟换了一个人似的,话也多起来啦,性格也开朗了,更令我没想到的是他的成绩就像芝麻开花节节高,一次比一次好,有一次期中考试,他竟然考了第一名,后来,他的成绩一直保持在班级前五名。

“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这不能不说明暗示的伟大力量,对此适当加以运用,就会成为教育者育人的魔棒。班主任老师们请想一想,在教学和班级管理的过程中,我们是否从多方面为学生制造了积极暗示的条件?教室是否整洁、干净、舒适、温馨?墙上是否有促人上进的标语?是否制定了具体、合理的班训和规则?是否在集体场合对好的行为进行表扬?是否鼓励学生相信他们能够做得更好?是否以身作则给学生树立榜样?是否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教会学生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其实,有时候,一个眼神、一个抚摸、一句鼓励、一条规则、一个口号,不用多讲,就足以让一个学生甚至全班学生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期待和关心,就会成为他们进步的动力。

以上是我在几年的班主任工作经历中总结的一点经验,不到之处还望大家能够批评指正。我的交流完毕,谢谢大家。

第四篇:巧用心理效应优化班级管理(范文模版)

巧用心理效应优化班级管理 泰州市苏陈中学

吴粉才

有效的班级管理需要什么技巧?这是一个较难回答的问题。二十多年来我见到许多优秀的老师,他们班级管理风格尽管各异确有一些共同之处。本文作者通过亲身经历和对周围老师的观察以及对班级管理理论学习,对班级管理的方法进行了一些研究,认为优化班级管理除了需要老师的强烈责任心外还需要有科学的理论指导。本文试图通过一些巧用心理学效应来优化班级管理的实例说明:班级管理是一门艺术。

破窗效应与行为习惯养成

《 中学生守则》具体化是行为习惯养成的第一步,首先根据中学守则制订具体可行的班级制度,要让学生明白应该做什么,绝不可以做什么,否则会有什么后果。应该从小事抓起,小事抓好了,大事就容易解决。小到笤帚的摆放、站坐的姿势都有明确的规定,如果有人破坏某一规定应及时纠正,绝不要认为事小而产生破窗效应。在行为习惯养成中不让一扇破窗存在 : 一块窗户玻璃被人打破,如果不及时更换,其他的玻璃很快也会被人打破;清洁的墙面被人乱画几笔,如果不及时粉刷,很快就会一塌糊涂;教室一角有人丢了垃圾,如果不及时清除,很快就会垃圾成堆„„这也许是很多人认为司空见惯的现象,却被美国心理学家詹巴斗称为。“破窗效应”。当然,破窗效应并不是他的什么发明创造,我国早就流传许多类似的说法,比如“小洞不补,大洞一尺五”,“破罐子破摔”,“一日新,二日旧,三日扔进废纸篓”,“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等等。有了好的行为习惯就会有好的班风。现在流行一句话:“习惯成就未来。”

洛克忠告与班干建设

洛克忠告:没有有效的监督,就不会有满意的工作绩效。明智的管理者会利用监督这把利剑,促使员工们既心有紧迫感,又满怀热情地投入到工作中去。班级管理与企业管理同理,有效的监督是班级管理的保证。俗话说:“不依规矩不成方圆”。 规定应该少定,一旦定下之后,便得严格遵守。班主任不可能总是呆在班上或事必躬亲。班级规章制度建立后就要有强有力的班干监督执行。班主任应选择思想过硬,学习优良,工作负责的学生充当班干。这样,班级一切情况都在自己的掌控之下。每周利用班会让班干就班上违规违纪现象进行通报,作出处理决定。班主任要处处维护班干威信。班主任还有经常组织班干开会,传授管理方法,提高他们的管理水平。一个强有力的班级领导班子可以省去班主任很多麻烦。

第一印象效应与班主任的威信

第一印象效应是指最初接触到的信息所形成的印象对我们以后的行为活动和评价的影响,实际上指的就是“第一印象”的影响。第一印象效应是一个妇孺皆知的道理,为官者总是很注意烧好上任之初的“三把火”,平民百姓也深知“下马威”的妙用,每个人都力图给别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班主任新接到一个班后,从第一次“起立、敬礼、坐下”就要学生规规矩矩,声音响亮,让他们知道你不是一个可以马虎的老师。晨读之前到班巡视,晚自习之后到宿舍检查,让学生知道你时时在关注他们,不给行为不良者以可乘之机。让学生知道你是一个要求严格,遇事顶真的班主任,使学生有敬畏之心。

从众效应与学风

有一个成语叫做三人成虎,意思是说,有三个人谎报市上有老虎,听者就信以为真。这种人在社会群体中容易不加分析地接受大多数人认同的观点或行为的心理倾向被称为从众效应。这一效应的启示是:班主任要善于发挥从众效应的积极作用,首先要有意识地通过班会、黑板报等舆论阵地大张旗鼓地进行宣传;其次,要抓好班团干部和积极分子等基本队伍的建设,组成坚强的堡垒,要及时发现班上的不良倾向,对症下药,将其遏制在萌芽状态,以防止产生从众效应的负作用。一个班级如果形成了积极向上的学风,即使有少数人不求上进也感到孤立。如果负面的从众效应产生他们就会以不求上进为荣,就会是非颠倒。

皮格玛利翁效应与自信心

1968年,美国心理学家罗塔尔森和雅各布森做了一个有趣的试验,他们对一所小学的6个班的学生成绩发展进行预测,并把他们认为有发展潜力的学生名单用赞赏的口吻通知学校的校长和有关教师,并再三叮嘱对名单保密。实际上,这些名单上的人名是他们任意选取的。然而让人出乎意料的是,8个月以后竟出现了令人惊喜的奇迹:名单上的学生个个学习进步、性格开朗活泼、求知欲强、与老师感情甚笃。为什么8个月之后竟会有如此显著的差异呢?这就是期望心理中的共鸣现象。原来,这些教师得到权威性的预测暗示后,便开始对这些学生投以赞美和信任的目光,态度亲切温和,即使他们犯了错误也没有严厉地指责他们,而且通过赞美他们的优点来表示信任他们能改正,实际上他们扮演着皮格马利翁的角色。正是这种暗含的期待和赞美使学生增强了进取心,使他们更加自尊、自爱、自信和自强,奋发向上,故而出现了“奇迹”。这种由于教师的赞美、信任和爱而产生的效应,他们把命名为“皮格马利翁效应”。

“皮格玛利翁效应”留给我们这样一个启示:赞美、信任和期待具有一种能量,它能改变人的行为,当一个人获得另一个人的信任、赞美时,他便感觉获得了社会支持,从而增强了自我价值,变得自信、自尊,获得一种积极向上的动力,并尽力达到对方的期待,以避免对方失望,从而维持这种社会支持的连续性。班主任应巧用皮格玛利翁效应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禁果效应与激发兴趣

理由不充分的禁止反而会激发人们更强烈的探究欲望。记得有一小故事,说的是一酒馆在门前放了一个酒桶。上面贴了“请不要向里面看”的标签,结果很多人出于好奇都纷纷朝里面看。

一次上新课的时候,老师对学生说:“我这里有一道难题,本想让你们做一做,可连我都没做出来,看来你们就更难了。”好几个学生立刻请求老师把题写在黑板上。老师装作无可奈何的样子写了题,全班同学都忙碌起来,不一会儿,一半同学举起了手。当学生清晰地说出解题思路时,老师故意装出甘拜下风的样子说:“同学们,你们真了不起,看来这堂新课你们自己就能学会,有没有信心?”学生的回答当然是“有”!

超限效应与思想工作

美国著名幽默作家马克•吐温有一次在教堂听牧师演讲。最初,他觉得牧师讲得很好,使人感动,准备捐款。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有些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一些零钱。又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于是他决定,1分钱也不捐。到牧师终于结束了冗长的演讲,开始募捐时,马克•吐温由于气愤,不仅未捐钱,还从盘子里偷了2元钱。 这种刺激过多、过强和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反抗的心理现象,称之为“超限效应”。 超限效应在思想教育中时常发生。如:当学生不用心学习或屡教不改时,有的老师会一次、两次、三次,甚至四次、五次重复对一件事作同样的批评,使学生从内疚不安到不耐烦最后反感讨厌。被“逼急”了,就会出现“我偏要这样”的反抗心理和行为。 因为学生一旦受到批评,总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恢复心理平衡,受到重复批评时,他心里会嘀咕:“怎么老这样对我?”孩子挨批评的心情就无法复归平静,反抗心理就高亢起来。可见,老师对学生的批评不能超过限度,应对学生“犯一次错,只批评一次”。如果非要再次批评,那也不应简单地重复,要换个角度,换种说法。这样,学生才不会觉得同样的错误被“揪住不放”,厌烦心理、逆反心理也会随之减低 三明治效应与批评

在班主任工作中对学生的批评是常有的事,不善于批评的班主任常常与学生闹僵甚至不可收拾;善于批评的班主任简单几句话就使问题迎刃而解,这就是巧用了三明治效应。在批评心理学中,人们把批评的内容夹在两个表扬之中从而使受批评者愉快地接受批评的现象,称之为三明治效应。 这种现象就如三明治,第一层总是认同、赏识、肯定、关爱对方的优点或积极面,中间这一层夹着建议、批评或不同观点,第三层总是鼓励、希望、信任、支持和帮助,使之后味无穷。这种批评法,不仅不会挫伤受批评者的自尊心和积极性,而且还会积极地接受批评,并改正自己的不足方面。。例如批评某生上课迟到,三明治式的批评会如此进行:你一向表现不错的,最近是否身体不佳?要不然你是不会迟到的。迟到按班级规定是要给你一点惩罚的,你说对不?身体不好的话要早点去看的,如果家里有事,你可以跟我打个招呼,我们大家都可以帮助你的。你很聪明,好好干吧!而破坏性的批评就会从头到尾都是火药味,同样是上课迟到,这种破坏性的批评就会如此进行批评:你看看现在是几点了,就你迟到,你是不是要回家,请你给我记住,以后别再给我碰着,要不然,你就别再来上学了!这样的批评怎能不使对方大失面子呢?

当然,各种方法的运用应因人因时因地而异,切不可生搬硬套。心理学上还有很多效应值得研究,作为一教育工作者对工作要有热心,对学生要有爱心,对班级要有责任心,对学问要留心,处理问题要细心,遇到难题要耐心,平时要虚心,向有经验的班主任学习,向书本学习,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把班级工作做好。

参考书目 智库百科 张大均,《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9

第五篇:《让我用心呵护你》心理健康教育叙事

让我用心呵护你

在学生的成长、发展过程中,不可能一帆风顺,有时易陷入“误区”,心理上会产生不少的矛盾和斗争,引起心理不适应、情绪不协调和精神障碍。这时候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对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教育实践中,我深刻体会到良好的、健康向上的心理素质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增强学生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下面根据我一个典型个体辅导案例,对如何做好学生的心理转化工作进行分析,来谈谈在心理健康教育中遇到的事和感受。

王**,女,11岁,六年级学生,班级中等生,性格耿直,脾气倔强, 有些以自我为中心。虽说是一个女孩子,可她的个性却一点不像女孩 子,顽皮、好动,喜欢接老师的话,而且总在当面或背地给同学或老师起绰号。她不像有些同学基础扎实,但也不像一些同学对学习不感兴趣。她想学却不勤奋,有目标但缺乏毅力。

经过了解,她的父母亲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经常受到父亲的打骂,但是,当父亲心情好的时候,又会满足女儿一切合理与不合理的要求,这就造成了她固执任性的脾气。由于几次考试失利,她失去原有的心理平衡,变得焦虑不安,感到孤立无助,继而逃避,这是一种高度焦虑症状的消极心境。我认识到这时候家长和老师不闻不问,或批评责骂她,不仅不会消除这种不健康的心理,反而会增强这种心理。长此下去,其认识就逾片面,心理的闭锁就逾强,最终将导致对任何人都以冷漠的眼光看待,更加孤立自己,直至不可救药。

经过分析整理,我特作了一个详细的辅导方案:

第一步:加强与其家庭的联系,使她摆脱心理困境。

我认识到造成她心理不堪重负的原因主要在于家庭,因此,我加强与其家庭联系,让其父母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责任感,承担起教育孩子的重任。不要只顾着下地干活,教育孩子简单粗暴。我一次一次地用课余时间打电话与他们沟通,做她父母亲的思想工作,经过多次推心腹的交谈,终于使他们接受了我的建议。由于家庭与学校共同努力,使孩子的心理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不再逃避,也愿意跟同学们交往。

第二步:在师生间、同学间架起爱的桥梁,使她感受到集体的温暖,恢复心理平衡。

开始,她还不愿上学,我去到她家里时,老躲着不见,或是一问三不答。有时还不接我电话。我知道这是防御心理的表现,其实其内心还是渴望得到别人的同情和关心的,她极需要被爱的感觉。我不急也不燥,以极大的耐心和热情地给她讲班里发生的趣事,讲同学们是多么希望她回到学校,和他们一起学习,一起活动。我主动与之接近,缩短心理距离,想用集体的温暖来消除她内心的焦虑和冷漠。我还每天安排两名同学利用放学后的时间,陪她聊天,给她讲讲学校组织的各种各样的活动„„慢慢地,她的表情没有那么呆板,渐渐地露出了一丝向往。此后,她的身影也逐渐逐渐地出现在教室里。

通过这些努力,这个孩子,有了很大的改变,能正确的面对自己了,能够摆脱心理的困境了,提高了她的心理承受能力,并十分热爱生活。

通过这件事,让我感受到:

一、在教书育人工作中,我们往往注视着学生学习成绩的高低,品德的优劣,而忽略了对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尤其很少注意到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甚至把心理问题当作品德问题来看待。这样做,将使我们的工作实际效果大打折扣,也培养不出学生对学习与生活的健康和积极的态度。教育工作的成效,有时是取决于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程度和理解程度。

加强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也是走出传统德育困境的需要。要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必须要注入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鲜内容。

二、我们要以对孩子终身发展高度负责的精神来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在社会发展日趋多元化的今天,人们也受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扰。青少年正处于由幼稚向成熟发展的阶段,处于半独立半依赖的矛盾时期,有其特殊的心理矛盾,有成人难以理解的困惑与苦恼。孩子们的许多心理冲突,或被自我掩盖,或被成人忽视,视而不见,以至不少孩子感到难以获得理解,觉得孤立无助,只好隐抑于心灵深处,备受煎熬,任其折磨自己,甚至诱发各种心理障碍乃至心理疾病。现实的严重性,我们不能等闲视之。我们要以对孩子们终身发展高度负责的精神来重视其心理教育,每一位老师都应该明确自己是青少年的心理顾问及心理保健医生这一特殊角色,应及时发现他们的心理问题,利用班集体的优势和特点,向学生们进行心理教育,满足其心理需求,使他们有理想、有抱负,追求美好的生活,增强承受各种心理压力和处理各种心理危机的能力,提高心理素质,以迎接明天社会的严峻挑战。

上一篇:心理健康月有哪些活动下一篇:厦门大学对外汉语考研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