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感于作文游戏课

2024-05-13

有感于作文游戏课(共6篇)

篇1:有感于作文游戏课

有感于作文游戏课

我们的习作指导课,总让孩子们接受指导后下来完成,倘若要求当堂上交,恐怕有许多孩子难以成文。为什么?除语言组织困难外,问题的关键在于素材的缺乏。孩子写作运用到的素材不外乎有两个来源:参与生活和阅读积累。由于环境的局限,习作指导课不能在当堂重现素材,孩子们也没有参与生活、观察生活的时间和机会,唯有寄托于记忆储备和阅读积累。如果教学过程对记忆的刺激达不到足够的程度或是平时此方面积累不足,孩子就陷入“无米可炊”的困境,就只能等下来“做”文啦。看来,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当堂提供或生成写作素材。因此近十余年来,我一直致力于将孩子们喜爱的各种游戏活动和习作指导结合起来,用游戏活动激活课堂,让课堂教学过程成为鲜活的素材,促成孩子当堂完成习作训练任务的试验。这就是孩子们称为有兴趣的游戏作文课。

说到游戏,它的身份非常高贵,它直面儿童内心世界,是童年的“主题曲”,是学习活动的“原始状态”,它能够解放孩子的精神束缚,释放他们自由独特的个性。将其融入作文课堂,更符合孩子的心智发育水平和认知事物的特点。以往很多教育者也知道其价值,但是没有真正地引起重视。长期对游戏的使用不当使得游戏在主流教学活动中一直难以展示其魅力。而游戏作文课强调以作文教学为目标,以游戏为媒介和手段,为达成教学目标服务。在设计上讲究合理安排游戏的形式、时间,科学设计教学程序。这就使得游戏能够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其激趣、引导、启发、辅助的功能,成为此类习作指导课的“主旋律”。一般地说,两课时的游戏作文课基本上分为以下几个环节:减压“小点心”──现场游戏──放胆“侃大山”──现场自由写作──交流评议。

减压“小点心”:此环节设计在课堂初始阶段。孩子进入作文课堂时难免有些畏惧感,有的还因为课间活动而使精力不能集中。此时设计一些简单活泼并且能够促进大脑思维的小型智力题目让他们广泛地参与,能一下子活跃气氛,激发兴趣。例如数字成语接龙、曲线遐想、给短句添枝加叶、一句话新闻发布、讲故事„„形式多样,相信大家并不陌生。经常进行此环节,也是对孩子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运用的有效检测。

现场游戏:这是游戏作文课堂的主要环节。此环节以“一边玩、一边记录、整理”的形式进行。强调孩子在参与游戏过程中要细心观察,留心收集素材,并极力培养他们做即兴速记的本领和习惯,用手中的笔留住每个精彩的瞬间,为接下来的习作做足准备。游戏的选择是这个环节的重点,并非所有的游戏都能进入课堂,必须符合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游戏中要蕴含一些适合孩子们习得的各学科知识,强调“博”。心理学研究结果告诉我们,孩子在兴趣盎然地参与游戏时理解的知识远比生硬灌输给他们的来得有效,遗忘率也低,因此我们可以在游戏中蕴含一些学科的知识,将习作教学和各学科学习相互整合,让孩子有更多收获。例如,为了让中年级的孩子们初步认识大气压力,我就设计了《“沉重”的乒乓球》。先将球放置于漏斗中,让孩子们使劲吹气并且记录结果。孩子们惊奇地发现乒乓球在漏斗底部不停地颤抖,但就是“飞”不起来。在孩子们大感意外时再和他们一起挑战“万有引力定律”,将漏斗倒过来,开口朝下用力吹气,同时注意球的表现。在整个游戏过程中孩子们现场捕捉同伴的动作、表情等信息,揣摩各自的心理,当活动结束时已经收集了丰富的写作素材,最后再听记游戏中蕴含的道理,习作就已经是茶壶里煮饺子──心里有数啦。

其次,游戏的过程要能充分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强调“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已成为大家的通识。游戏作文课更要将“趣”进行到底。例如《盘根错节》一课中,我先将大家分为男女生两组竞赛,强烈的好胜心就使得参赛各队摩拳擦掌、跃跃欲试。然后请出三五个男生参加“首场演出:围成一圈站立,认清自己的左右手分别牵着谁,接着让他们松开手,由老师调整他们在圆圈中站立的位置后再请大家按第一轮的“组合方式”牵手。最后,一声哨响,请大家还原成最开始时的圆圈队形,以时间短为获胜,要求过程中紧牵的手不能分开。整个过程紧张刺激,短短的几十秒钟,你会看见“翻山越岭”、“上窜下跳”、“出水蛟龙”、“金莽翻身”„„孩子们在习作中用上的好词还真不少呢。当一组参与时,其余的则赶紧进行“现场文字素描”,习作当堂就诞生了。

第三,游戏不至于让课堂次序失控,强调“度”。组织游戏作文课最担忧的就是课堂次序失控,“度”的把握就是此类作文指导课成败的关键所在。因此在课堂上进行的游戏不能特别剧烈,要做到活动量适度,便于教师操作。例如《拍“数字电报”》一课中,我先教会孩子们用拍掌来表示数字。例如拍一下代表数字1,拍两下代表数字2,以此类推。然后再教会他们拍连续的“数字电报”例如要发4和3,就先拍四下,然后停顿两拍再拍三下。最后分成几个竞赛小组进行“拍数字电报”比赛。由本组同伴发报,小组派代表来接收“数字电报”,以正确率为获胜依据。孩子们在参与的过程中活而有度,循序渐进。因为整个过程控制得当,所以最后孩子们观察收集的素材就很多:发报员、收报员的动作、表情;采访他们参与竞赛时的心理活动;队友的表现;比赛的即时“战况”等,最后完成的习作也像一场精彩的现场实况转播。

第四,游戏要让孩子们懂得一些做人处事之道,强调“正”。无论是活动还是写文章,思想教育的内涵应该受到重视,正所谓“文以载道”。特别是游戏,不要一味只顾着玩,还要注重在玩中让孩子明白道理,引孩子走正道。例如《张飞穿针》一课,通过心理学上注意力训练的小游戏让孩子感受到注意力集中对完成任务的帮助。活动时请每组的两个小伙伴分开一定距离站立,一人执针,另一人拿线,以快速完成穿针为获胜,两人身体之间不能有任何的接触,否则以违规论处。游戏之后展开即兴采访:采访获胜组:获胜的秘诀是什么;也可以采访失败组:失败的主要原因在哪里;还可以采访个别执针线手势特别者:如此执针线的原因何在。口语交际和习作训练紧密结合,相信孩子们会在表达中总结到注意力的集中是这次活动的制胜关键。这样就将原本较为枯燥的道理教活啦!

最后,游戏要涵盖小学阶段各个作文训练点,强调“全”。小学阶段以记叙文为主,涉及写人、叙事、写景、状物等写作内容。《新课标》颁布后还很强调想象文的写作。这些作文类型的训练都要编排进游戏作文课中,这样才能使游戏作文课上得扎实有效。例如写人,我们可以做“寻人启示”的情景游戏;写景,可以为景点设计导游词;状物,可以做“现场文字素描”;叙事可以在给出开头后让孩子自由续写。这里举一例想象文的游戏作文训练──《有“魔力”的线》。先出示准备好的线条,分发给每个小伙伴,请大家用尺子量一量,这一条线究竟有多长,将自己的测量结果记录下来。然后请大家思考如何在不延长线条的情况下,让这条线看起来显得变长了许多,大家可以互相交流意见,最后选取三样最得意的创意写成习作。有的孩子在线条旁画一条短线,有的将云朵画在线条下段„„个人的智慧在课堂上尽情展示,文章也充满生趣,想象力得以纵情驰骋。

放胆“侃大山”:这是一个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动交流的环节。试想一下孩子们在游戏中,如遇到动作障碍或是对规则的不理解时,总是会互相告知。这种轻松的“口耳相传”,使得信息的传递在自然的交谈状态下完成,人人平等,接受或是教授方都心平气和,各自没有心理负担。这种民主、和谐、有效的信息传递方式当然应该为教学所用。此外,由于此阶段孩子们正处于亢奋状态,不适合立刻进入写作,也必须通过这种方式冷静思考、调整。

孩子们围绕着刚才的游戏过程,可以侃的内容很多:汇报自己观察所得;表达各自的感受同时听取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或意见;针对不理解处进行质疑;写作构思的相互交流„„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做好倾听和有意识的引导。一方面听听看孩子们的口语表达是否通畅、准确,及时纠正;另一方面照顾到他们是否收集到足够的素材以应对写作,不够的引导他们从发言信息中补充;第三还要引导孩子将表达的重点和写作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不要越扯越远。相信经过这一环节后,不论是游戏的参与者还是旁观者都能找准自己的写作切入点,坐拥素材,并且在口语表达的基础上拟好腹稿。

现场自由写作:这种结合现场生成素材的写作,彻底断了孩子们“抄袭”之路,甚至连“节选”也一并拒绝。长期坚持,孩子就能逐渐摆脱一写作文就抱着“优秀文选”或是拉着家长坐在身边的不良状态,养成独立写作的习惯。而且当堂完成的习作,是孩子真实水平的反映,也为教师了解学情,设计下一阶段教学内容提供参考。此阶特别段强调教师放手。教师不要生硬地提供一些优秀开头、典范段落、好词佳句给孩子,越是这样,孩子就越难以“解套”;也不要在孩子写作过程中不断打断孩子思路,作提醒或是出点子,应该完全放手让孩子自由顺畅地写,争取一气呵成。

篇2:有感于作文游戏课

fontsize=“6”> 作者:佚名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24

作者:黄立群

我曾多次观看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执教的作文指导课教学实录。每次看后,都受益匪浅。于老师的课堂上,无时不闪教改之光,无处不溢和谐之气氛。最近,我又看了他执教的《于老师印象记》作文指导课教学实录,让我再次领略了名师的风采,欣赏到他那高超的教学艺术。下面我特撷取该课的一个精彩片段谈谈自己的感受:

(上课伊始,于老师走上讲台,面向学生。)

师:当我出现在讲台前的时候,我发现,我们班同学都用一种询问的目光看着我。大家肯定有好多问题想提。现在,把你要问的问题考虑考虑,想问什么问题。(学生稍作思考,学生纷纷举手)。

生:老师,我请问您贵姓?

师:免“贵”,我姓于。

生:请问您尊姓大名?

师:姓也不尊,名也不大,叫于永正。(板书:于永正)干钩“于”,永远的“永”,正确的“正”。当初老师给我起名的时候,希望我永远正确,可是,我老是犯错误,大错没有,小错不断。但是,我有一个好处,知错必改。所以,我能永远进步。

生:请问您有什么爱好?

生:请问您今年高寿?

生:请问您是何方人士?(众笑)

师:何方人士,文绉绉的,咱们是一方人士,都是徐州人。

(学生继续向老师提一些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有些问题教师马上解答,有些问题故意留下不答。直到没有学生举手提问了,老师再作简短的自我介绍。)

师:今天中午放学回家,你家长可能会问:今天于老师给你们上课,于老师是什么人?是男的还是女的?为什么请于老师给你们上课?如果家长问这个事,你打算怎么说?想一想。(一女生举手,老师请她走到讲台前)

师:刘薇,我现在当你妈妈,好不好?(众笑)而且喊你小薇。大家看小薇会不会说话?小薇。

生:嗯。

师:今天上午,听说学校请一位老师给你们上课,这位老师姓什么,叫什么?是男的还是女的?为什么学校请他来上课,而且还录像呢?

生:这位老师姓于,叫于永正,他是男的。请他来上课是因为他教得很好,他被评为江苏省特级教师。

师:(面向全班问)小薇会不会说话?

生:(齐)会!(学生兴致很高,气氛活跃)

师:还不为我女儿鼓掌。(鼓掌。师与小薇握手。)

凡是听过于老师上课的人都有一个强烈的感受:活泼、生动,充满魅力,就是再怯生再拘谨的学生,只要进了于老师的课堂就变得活跃起来,说话惟妙惟肖。那么,于老师究竟使用了什么“魔法”将学生的思维一次次激活,使学生一吐为快,畅所欲言呢?

尽人皆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作文最重要的内驱力。在这个教学片段中,于老师为了激发学生表达的兴趣,上课伊始,就为学生创设了一种言语交际的情境。“大家肯定有好多问题想提,现在,把你要问的问题考虑考虑,想问什么问题?”学生与于老师初次见面,感到十分新鲜好奇,心中正好有许许多多的问题想问。于老师的这一提示,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个个生气勃勃,踊跃发言:“老师,请问您尊姓大名?”“老师,请问您今年高寿?”

“请问您是何方人士?”……学生把心中最感兴趣的问题提出来,让老师来回答。随后,老师与学生分角色表演对话,课堂上更是笑声阵阵,趣味盎然。在这种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生产生了强烈的表达欲望,个个跃跃欲试。正所谓“情动”而“辞发”。

篇3:有感于作文游戏课

一开场游戏, 高调而不奢华——新颖别致教具与模仿

1. 教具引趣

一般新歌教唱的重点需要幼儿通过注意倾听教师的范唱, 倾听和理解教师对歌词内容的讲解, 努力地记住和再现歌词及曲调, 注意调控自己的歌声和相关表演。因此, 即便在本身就与游戏相伴的歌曲教学设计上, 教师一般也都习惯于在新歌学会之后再将游戏的内容累加上去。而在《小鸡小鸭和小鹅》这一教唱活动导入时, 教师使用了新颖别致的教具——漂亮的草地背景图、生动形象而且便于取放的纸杯小动物插件瞬间便吸引了幼儿的注意力。与此同时, 教师还用充满神秘色彩的导入语, 立刻把幼儿带入了小动物的世界, 用拟人的方式鼓励幼儿以小动物的叫声和它们打招呼, 教师充分抓住了小班幼儿爱模仿这一年龄特点, 在满足他们模仿需求的基础上大大调动了他们参与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

2. 动作促记

小班幼儿年龄小, 兴趣易转移, 情绪不稳定, 如果让幼儿随教师反复学唱, 势必会引起他们的反感, 对学唱活动失去兴趣。因此, 幼儿学唱过程中, 教师应充分考虑运用动静结合的原则, 让幼儿用身体动作来表现节奏、歌词, 也就是声势助唱。声势即身体动作, 是在无音乐、无伴奏的情况下, 把自己对节奏的感受和理解用优美的动作表达出来。活动中教师鼓励幼儿边唱边做出小动物的动作, 在提升他们歌唱兴趣的同时, 帮助他们快速理解、记住歌词。

二中场游戏, 平常而不平庸——传统民间游戏与吃字

1. 游戏助学

幼儿音乐游戏化教学是歌唱教学的新尝试, 它将教学与游戏的优点有机地整合, 发挥了幼儿在学习中的主体性、自主性, 让他们积极主动、活泼地学习。采取游戏化的形式进行小班歌唱教学活动, 能让枯燥乏味的歌曲练习变得生动有趣。捉迷藏这一普通而传统的民间游戏, 一直为幼儿所熟悉和喜爱。幼儿在与动物捉迷藏的游戏中学唱歌曲, 新奇而不乏味, 在不知不觉中快速掌握了新歌, 游戏在此的魅力尽展无疑。

2. 吃字留趣

吃字演唱是奥尔夫音乐活动中特有的一种演唱形式, 在演唱中对个别歌词进行留白, 或以动作或以乐器代替, 能让单调反复的演唱变得生动有趣。活动中教师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 以动物捉迷藏的游戏形式帮助幼儿形象地理解“吃字”演唱的方法, 让幼儿在快乐的游戏中掌握新的演唱形式。

三终场游戏, 简约而不简单——动物传歌情境与接唱

1. 情境助唱

情境是一种很自然的教学方式, 特别是在歌唱教学中, 结合情境可以很快让幼儿身临其境地去感受、体验这个过程, 理解其内涵。在《小鸡小鸭和小鹅》这一教唱活动中, 教师为幼儿提供了小鸡、小鸭和小鹅的挂饰, 同时也创设了一定的情境, 使幼儿在浓厚的表演兴趣中理解歌词、掌握歌词、大胆歌唱, 让幼儿在情境中从“境”中感知“形”, 从“形”中感受“乐”, 从“乐”中产生“情”, 以情感为突破口, 激发幼儿一边游戏一边歌唱的兴趣。

2. 传歌亮彩

看似简单的接唱是本次教学活动的难点所在, 不仅要求幼儿之间配合默契, 还要求他们在歌唱中必须非常专注、投入。教师在此环节中扮演小鹅, 融入幼儿之中, 拉近了与幼儿间的距离。同时以小鹅的身份介绍新的游戏——传歌, 并以此引出游戏规则, 幼儿在乐意接受的同时也快速理解了游戏规则。

篇4:有感于“能听懂课,不会解题”

一、学生方面

这主要反映在预习、听课、作业、复习等环节。一是学习的主动性、计划性不强,对所学知识一知半解;二是缺少学习方法,没有勤学好问、预习和复习的良好习惯;三是对解题的目的不明确,缺乏学习数学的兴趣。具体来说有下列情况:

1.听课时精力不集中,缺乏思考

听课是学生学习的关键环节,既不预习又不认真听课就失去了解数学题的基础。有时老师讲课不生动,枯燥无味,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听课时身在教室心在外,这也是不会解题的一个原因。

2.没有认识到作业是巩固所学知识的重要手段

学生在做作业、解题时,往往只满足于问题的答案,对于推理、计算的严密性、合理性不够重视,把作业当成负担。没有认识到作业是复习巩固所学知识的必要,这也是学生“能听懂课,不会解题”的原因之一。

3.不懂装懂,缺乏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有的学生只是懂得了解题的步骤,因为老师讲课时有提示,能想起来,就认为自己懂了。反之,如果没有老师的提示,就不能想起来,说明学生的“懂”不是真“懂”。

4.不能及时复习巩固,几乎是学过即忘

根据艾宾浩斯研究的遗忘曲线可以知道,在接触新知识的最初阶段是忘得最快的。因此,在此期间如果不及时复习,就会学过即忘,看到题目就会产生畏惧感,不愿解题,对课本的基本知识、定理、定律熟练程度不够,成绩也就自然不能提高。

二、其他方面

1.课程设置得太多,没有预习和复习巩固的时间

目前,中学开设了9门必修课,对山区学生来说不堪重负。学生认为课程设置太多,学习任务重,没有预习和复习巩固的时间。

2.休息时间不够,得不到应有的休息

学生认为休息时间不够,整天处于疲劳状态,学习效率低下。

3.教材与资料的配备不相符

教材上的习题会做,但解题方法对资料上的习题根本不管用。教材上的题目做过以后只能对所学内容有所了解,达不到深化的目的,不能对付单元测验和综合考试,而流行的资料与教材的难易程度相差较大,资料只注重技能、技巧的训练。

三、学习建议

学生出现“能听懂课,不会解题”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上两方面。为解决好这些问题,建议采取以下方法:

1.加强学习的主动性,养成预习的好习惯

学习要有自主性,不要一味依赖老师,有一个适合自己的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善于挤和钻,不打乱仗。除了完成学习任务外,还要力争抽出一点时间进行预习,做到心中有数,为听好老师讲课做好准备。

2.勤学好问,虚心向老师请教,向同学学习,自觉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有问题就问,就算这个问题对大家来说都很简单,但你不懂就应该问。经常提问,还可以使自己从怕问、不会问到想问、善于问。总之,每解决一个问题,你就有一份收获,就有一个进步,也会有一个好心情。慢慢地你就会发现学数学原来是一件很愉快的事,也会为自己学习数学种下“兴趣”的种子。

3.牢牢抓住听课这一重要环节,真正听懂课

上课时听懂学习内容是学好数学的关键。课堂上不仅要认真听、积极思考,而且重点内容、方法、技巧要记住,并做好笔记,以备复习时再用。总之,要注重听课的环节,真正听清楚想明白,把知识融会贯通,这样才能为解题奠定坚实的基础。

4.课堂、课后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独立完成学习任务,养成自觉复习的好习惯

复习所学过的内容、方法、技巧,阅读与学习内容有关的资料,解一些相应类型的习题,以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数学学习要靠积累,前面的知识就是后面的基础。如果实在记不住,就要常常温习,等到很熟悉的时候,自然就能“生巧”,也就能自己解决问题了。

在全国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在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之际,教师对新的教材与学生新的学习方式的研究与探讨,就显得十分迫切与必要。

篇5:有感于说讲评课

说-讲-评课是一种最为常见、且行之有效的学校教研方式,是教师研究课堂教学,提高业务能力最有效的途径。活动中,我们发现教师观念发生了变化,下面我就从这次做课与评课两个方面简单谈谈我个人的感悟。

一、做课者观念的转变。

过去,我们一谈到讲课,总是费尽苦心搞些“时尚”的东西,把数学课堂弄得面目全非,把原来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早抛到了九霄云外去了,而从此次听课看,大家都是本着教研的目的;思考课堂上采用什么教学策略,才能达到教学目标;思考怎样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使学生在充满生机的课堂上学到知识又得到能力上的锻炼。由于这次活动是在多媒体教室上,当时我想我们的孩子都五年级了,何况讲的又是复合应用题解答步骤的归纳概括,怎样激趣呢?将信息写在图片上加点声音——应用价值不大,思来想去„„新课标理念要求:“从生活搜集研究素材,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构建数学模型”,于是我将学过的两个两步应用题分别在情境中展现出来。

1、小红拿一本300页的格林童话读,已经读了120页,余下的准备9天读完,平均每天读几页?

2、小红拿一本300页的格林童话读,已经读了8天,每天读15页,余下的准备9天读完,平均每天读几页?通过多媒体将信息情景化,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了数量之间的关系,知道了这两道题之间的联系。为下一步的编题奠定了基础(课堂上大部分学生均能将两题合成一道题,且有过去应用题解答经验,自主完成改编后的应用题,为应用题解答步骤的归纳提供了感性材料)。可见,运用多媒体,不是看红火热闹,而追求的是它的实效性(如课本中利用情境以旧引新、铺路搭桥)这样才能体现出其价值所在。纵综这次活动,我们的课堂教学实在多了,更加关注学生学习的兴趣探究的欲望,构建数学模型的过程,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数学思想的渗透,数学学习过程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体现。

二、评课方法的转变。

过去我们评课流行“2+1制”既对每节课说两个优点一个缺点,今天则不然,评课对于上课教师来说是一次剖析、总结和提高的过程。对于听课教师来说是能吸取别人的长处,优化自己的教学过程,因此评课成了讲课教师以及其他听课教师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的交流活动,是相互学习,互相借鉴共同提高的教研活动。在此次评课中,首先是做课教师谈自己的教学设计,教学策略,并谈谈讲课后的感受,课堂教学的得与失,原因何在?通过教师的课后反思,可以进一步提高教师备课水平和上课艺术。其他听课教师,智者见智、仁者见仁,畅谈各自的观点和见解,这样听课过程不再是机械的为听而听,而是边听边想:这个教学环节、这样教学生会学得怎样,有没有更好的教学策略,如果自己教会怎样,这样教师在思中教,教中思,教学艺术会提高很快。最后听课领导从理论高度对课进行分析、研究,对课中亮点进行升华,对课中不足阐明自己的观点。探究教学行为,找出教学中困惑之处,帮助教师改进教学策略。

篇6:有感于作文游戏课

时间: 2013-11-12 作者: 陈艳

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任何幼儿都离不开游戏,在学习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后,我知道创设一个良好生活化游戏环境对幼儿的成长非常重要,幼儿在日常生活积累经验,通过游戏中的操作摆弄再现生活。小班幼儿天真好动,缺乏经验,对“娃娃家”“小医院”“理发店等比较熟悉,经过一学期的的实践游戏,我觉得环境创设对小班幼儿的角色意识、角色行为,有很大的推进作用。

1、创设与幼儿生活熟悉的环境。

对于小班孩子,他们第一次来到幼儿园,对家里还有很深的依恋之情。所以开学时我班就创设了两个平行游戏:大娃娃家和小娃娃家,还有超市和理发店,这让幼儿增加了不少亲切感。

孩子来到教室,就开始摆弄锅子,炒菜、洗碗、洗衣服、抱娃娃等,一些自然而真实的生活反映出来。由此可见,孩子在熟悉的生活环境中,游戏起来更投入,更有主动性和创造性。

2、合理安排游戏空间。

游戏空间安排得合理性直接影响游戏活动自主性的开展,因此将各个区分隔来有利于幼儿更好的进行游戏,互不干扰。我从实际出发,合理利用班里的每一个角落进行合理的分割。由于教室不大,布局有些太过拥挤,使得孩子有些活动不开来。通过游戏的观察和孩子的需要,我做了许多改进。刚开始有两个独立的娃娃家,独立的房间、卫生间、厨房,空间比较宽敞,导致娃娃家人员拥挤,其他地方没有人,角色与角色没有交往,所以马上调整两个娃娃家,厨房间各一间,因为孩子喜欢烧饭烧菜,而卫生间和房间是共用,这样持续了一段时间,发现孩子在卫生间房间的时间很少,他们更多的是去医院看病和超市购物。幼儿在游戏中的交往增多了,愉悦的情绪体验也增多了。为了让孩子在游戏中活动交往更方便,每次游戏中,孩子所有的椅子都搬到餐厅,中间有更多空间场地。另外根据孩子游戏情况,娃娃家的环境是全封闭,超市是半封闭,而医院是敞开式,午睡间和储藏室是爸爸妈妈上班的场地。我善于利用教室、午睡间、餐厅等场所,因陋就简、因地制宜,让幼儿自由选择、自主游戏。

3、环境的创设和材料的投放应根据幼儿游戏的发展进行不断调整。

幼儿的游戏环境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根据幼儿游戏情况或者主题的需要去改变,发挥潜在的教育功能。

小班幼儿的材料要丰富,同一种材料数量充足。就如两个娃娃家,有充足的饺子、馄饨、面条,有利孩子用同样的点心招待客人。等孩子玩了一段时间,然后把点心减少,放在超市,让孩子知道物品没有能到超市去购买。又如:刚开始时,理发店里有许多发卡、丝带及化装用品,理发师对这些材料不熟悉,不知道如何使用,通过一次次的观察指导,适时的投放材料,如今理发师能正确使用材料,而且能把丝带进行装扮,给新郎新娘进行打扮。

我班的两个娃娃家,家庭成员都是一样(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我班通过不同装扮来区分来两个娃娃家,一个用头饰、一个用服饰,这样孩子也喜欢,大家也能够很快理解。在教研活动展示中,前来观摩的老师们提出小小的妈妈头套做的时候应该考虑的更加周到些,特征明显些,可以做成小小细细的卷发,便于幼儿更好的识别和区分。

我觉得他们说的很有道理,同时我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小班孩子把游戏当作真实的生活,所以我们的材料也要更逼真,推动游戏不断进展。

通过日常的学习和实践,我对于角色游戏环境的创设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和收获。将生活融入游戏的情节,创设生活化的游戏环境,增强幼儿的角色意识,促进幼儿的交往能力,这才是角色游戏真正的目的所在。

《指南》的学习让我意识到:我们要了解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一切从有利于孩子的发展角度出发,俯下身子,倾听孩子的心声,了解他们的需求,给孩子真正需要的关爱,向孩子们学习,创设符合孩子发展需要的课程、环境、区域,让课程回归幼儿的经验,提供孩子操作的机会,让孩子通过与环境、材料相互作用来获得经验,让幼儿自主参与,引导孩子主动学习、探索,成为生活、学习、游戏的主人。在学习中,我发现其中讲到的每一点内容都是我们现在日常工作中所做、所学、所研究的事情,只有将每件事情真正的落实到位、认真负责完成,才能使得我们的工作做得更好。

小班幼儿一日生活游戏化的探索

宁波市级机关第二幼儿园陈璐 陈娜

古往今来,任何时代、任何民族、任何国家、任何地区没有不做游戏的孩子,也没有不喜欢游戏的孩子,孩子们离不开游戏,就像鱼儿离不开水、鸟儿离不开天空、花儿离不开太阳。《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规定了“幼儿园教育要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

现代心理学的认识学派、精神分析学派、社会活动心理学派都从各个侧面研究了游戏对幼儿情感认知、社会性发展的价值。游戏是最适合幼儿,又最能满足幼儿发展需要的活动,但是在幼儿园它从来就不是自发的活动存在的,而是幼儿园教育活动的组成部分,在游戏中存在着大量的学习活动。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和学习特点,幼儿园的活动应以游戏为基本途径,渗透在幼儿的一日生活各个环节中。因此全方位整体地研究游戏对幼儿全面发展的价值,研究游戏的教育艺术与幼儿身心发展的密切关系,对揭示学前教育的规律是十分有意义的。

游戏对于小班幼儿来说又具有特殊的意义。因为3岁幼儿想象的无意性和思维的“拟人化”特点使他们往往不由自主地沉浸在游戏的情境中。在游戏中他们可以更好地发展动作、认识事物、保持愉快情绪。而生活对小班幼儿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他们处于生活适应和基本生活能力的初步发展时期。所以让幼儿在生活和游戏中学习生活。我们想通过游戏与生活的自然结合,使幼儿在游戏中快乐的生活,在生活中快乐地游戏。《纲要》所规定的教育目标将在这种结合中完成,幼儿的发展也将在这一结合中实现。所以我们把“游戏化的一日生活”作为小班的主要活动来研究。

一、一、采用多种形式,尝试生活活动游戏化

幼儿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的发展。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现实的综合的表现就是幼儿愉快、健康的生活。从这个意义上说,让幼儿愉快、健康地生活是幼儿教育的重要目的。幼儿

生活活动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幼儿发展的水平和发展的现实,幼儿教育与幼儿的生活更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因为幼儿教育的内容大多来自现实的生活,幼儿学习的途径亦主要的是现实的生活的途径,且教育过程本身就应该是幼儿美好的生活过程,教育应该成为促进幼儿美好生活的积极手段。针对以上因素,我们在开展生活活动游戏化时运用了以下两点:

(一)幼儿园生活常规游戏化。“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幼儿园的教 育也需要一定的规则来维持,这样才能使幼儿园的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下去。幼儿园的常规教育让幼儿学会适应集体生活并具备初步的独立生活能力,并形成良好行为习惯和较好的组织纪律性的重要手段。在以前传统的常规教学的学习活动前,老师为了吸引幼儿们的注意,会采用一些问答式的儿歌“小眼睛,看老师,小手,放放好,小脚,并并拢”等等之类的。刚开始,幼儿们会根据自己的儿歌来控制自己的动作,时间久了以后,他们的行动和儿歌便完全脱离了。如果老师在当中加入一些游戏的因素那效果就完全不一样了,同样是集中幼儿注意的方法,我们采用了游戏的方式:“静静听,静静听,叫你叫我还是叫他”(教师用口型来叫幼儿的名字,被叫到的幼儿说“我在这里”)这样,幼儿们的注意一下子都被老师给吸引了。

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喝水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幼儿的运动量大,因此,及时地给幼儿们补充水分也是生活中的主要工作之一,但多数幼儿的喝水习惯不是很好,很少有会主动去喝水,或者在教师组织的过程中,也有一些幼儿以种种理由来拒绝喝水。于是,我们几位老师一起开动脑筋想办法,用什么样的办法能让孩子主动喝水呢?我们都知道孩子的天性是喜欢游戏,我们尝试了这样一些方法:在自然角准备了一些植物(大蒜、豆苗)、水杯等,请孩子每天给植物浇水,过了一段时间,一些孩子就发现不浇水的植物就会死掉。在组织幼儿喝水的时候我们通过游戏的口吻说:“该给小汽车加点儿油了。”孩子们听了都高高兴兴的来喝水,说:“汽车加足了油就能跑的更快了。”通过这样的游戏活动,孩子们的喝水习惯有了明显的进步。

把游戏活动的要素渗入生活活把游戏活动的要素渗入生活活动,使幼儿在生活中获得游戏性体验,使生活活动游戏化。幼儿们每次的洗手是最积极的,却也是最马虎的,为此,我们组织了一个游戏,在游戏中让孩子边听音乐边按节奏洗手边念儿歌:“湿湿手,擦擦皂,手心搓搓,手背搓搓,再用水来洗一洗,一、二、三,甩三下。”幼儿较快地掌握了正确洗手的方法。我们并把儿歌中的内容用图片的形式把它剪贴出来,粘在水龙头的旁边,这样,幼儿们能更直观地去了解了。

(二)生活技能学习游戏化。生活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生活的内容是综合的、多样的。正因为如此,作为教育途径的生活是具有挑战性、应变性的。随着小班幼儿自我意识的不断增强,他们的自我服务的欲望也变得强烈起来,同时他们也表现出对接受一种新事物的胆怯心理,特别是对与那些平时缺乏自信的孩子,担心自己做不到,还没开始做就请求成人的帮助。在这两种心理状态的冲突下,游戏化的生活技能学习产生了。让幼儿学习穿开衫、套衫、鞋子、袜子等都在游戏的情景下进行,并伴有形象的儿歌来帮助幼儿熟悉穿的步骤,例如:“捉领子,盖顶子,小老鼠,找洞子,东钻钻,西钻钻,吱吱吱吱上房子。”在生动想象的儿歌中,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幼儿们很快地掌握这些生活技能。涂面油是生活中一个简单地小细节,但是有许多幼儿还是由家长包办,为此,我们开展了一个《面油香香》的游戏活动。“小面油,香喷喷,我要和你做朋友。点额头,点脸颊,五指并拢抹一抹。”通过简单的儿歌和动作的示范,幼儿们对这一生活活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纷纷自己动手来涂,增强了自我服务的意识。

小班幼儿虽然能独立进餐,但许多幼儿的进餐习惯不是很好,吃完饭后,桌上全都是撒下的饭粒和菜。针对这一点,我们在弹性活动中组织了一次《鸡妈妈请客》的游戏活动,让幼儿们在情景游戏中了解吃饭的正确坐姿和进餐方式,并让部分幼儿参与到游戏中来现场学习。幼儿们的积极性都非常的高,学习的兴致也相当的高涨。除此之外,我们还在区域活动中设立了能提高用调羹进餐这一技能板块。

二、利用游戏因素,探索学习活动游戏化 杜威指出:“游戏性是一种精神态度,游戏是这种态度的外部表现形式。”我们所说提出的学习活动游戏化并不是要将幼儿园的学习活动都以游戏的方式表现

出来,而是强调游戏精神在教育活动中的体现,体现寓教于乐的教育原则。尤其是对小班幼儿而言,他们爱玩、喜欢游戏,无意注意占主导的年龄特点,决定对于他们的学习活动不能采取灌输式和接受式,而是应将学习活动更多包涵在游戏中,并以游戏的特点来组织教育活动,寻找一种游戏般的教育过程,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发展个性,进而获得游戏的心理体验。一)创设游戏情境,获得快乐的心理体验。幼儿对任何事物都怀有好奇、求趣、喜新的心理,在开展的教学活动中,我们有意识地创设一种符合小班幼儿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的游戏情境,以游戏的形式来呈现教学内容,这样更能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使孩子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获得知识,让他们在玩中学、学中玩。由此,极大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活跃了他们的创造才能,并获得了情感上的体验。如:在开展《大变小》的科学活动中,我们创设了给瓶宝宝喂食物吃的游戏情境,引导幼儿用切、舀、撕等形式将提供的各种食物变小后放入到瓶子里。幼儿对整个操作游戏相当感兴趣,在游戏中幼儿自然而然获得了什么样的食物用何种工具何种方法将其变小的知识,同时还满足了他们的角色需要。又如在早期阅读 《飞、游、爬》的活动中,我们将游戏贯串始终,并为幼儿提供了一个海底的情景。小鱼吹出的泡泡上都贴上了“飞”“游”“爬”的字,鼓励幼儿根据教师说出的字,分别用飞、游、爬的动作去碰碰它们,将动作与识字相结合,使幼儿能将两者有机结合,使所学的知识得到了巩固。在开展数学活动中,我们尝试组织和安排系列能刺激幼儿数思维的集体游戏,并注重运用日常生活情景,刺激幼儿的数思维。在数的教育活动中,幼儿主动的游戏成了这个领域的主导性活动,如在幼儿吃饼干的时候,往往孩子们关注的是“吃”,不会考虑到别的更多的东西,我就启发幼儿动脑筋让饼干“变魔术”,一会儿变成三角形,一会儿变成圆形,一会儿变成正方形,这样在吃饼干的环节中帮助幼儿巩固了对图形的认识,培养了他们动脑筋的习惯。

(二)尊重主体地位,提供自由的选择空间。众所周知,幼儿园的游戏分两种,即:幼儿按需要自发开展的本体化游戏和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组织的手段性游戏。在我们日常的教学中,往往是教师的手段性游戏占主导,但它又存在着一定的功利性。为此,我们将两者相结合,根据游戏与学习的内在联系,在学习活动中将幼儿摆在主体的地位,使幼儿在游戏化的教学活动中主体意识和自主能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张扬。让他们在活动中享有充分的选择权和决定权,变被动的接受式学习为发现式学习,并倡导“游戏是快乐的学习,学习是求知的游戏”。

如在艺术教育领域中,我们更多地注重幼儿的自我表现和创造,让幼儿通过美术游戏和音乐游戏,自主地、按自己的意愿去进行创作和表演。在美术教育中我们鼓励幼儿按自己的意愿去创作,鼓励每一个人与别人不一样,教师也不以自己的标准去评定儿童的作品孰化轨劣,让每一个幼儿都有表现自己和获得成功的机会。在开展“我当小厨师”的活动中,我们以小厨师烧菜的游戏,引导幼儿用撕纸粘贴的形式来制作各种菜。活动中教师和幼儿一样也以角色的身份参与游戏,幼儿对彩色纸的选择完全是按他们自己的意愿。所以做出来的菜也各不相同,有红烧牛肉、炒青菜、红烧鱼、番茄炒蛋„„在注重幼儿的自我表现和创造的同时,我们也注意在适当的时候教给幼儿一些必要的表现技能,让幼儿学习一些基本的使用材料的方法,并展示多种(而不是一种)范例。让幼儿不受客观情理和时空关系的束缚,凭自己的想象和创造,自由地表现自己的所知、所想和所感,但是他们也不会因为缺少技巧而感到不知应该如何表现自己。在教育实践中,尝试把握好游戏和教学两者的关系,逐渐学习在教育实践中,尝试把握好游戏和教学两者的关系,逐渐学习在不压制幼儿的表现和创造与让幼儿学会表现自己之间求得平衡。

(三)重视活动过程,促进幼儿的自我发展。幼儿是在活动的过程中实现自身发展的,活动是促进幼儿自我发展的基础。虽然在我们的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会安排各种游戏,以此来实现活动的目标。但活动中教师往往会追求目标的达成程度,幼儿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如何,即:重视活动的结果。这样一来游戏只是作为教学的手段而已,幼儿处于一种被动的接受状态。为此,我们挖掘了幼儿在自发游戏下积极主动的状态,将关注活动的结果转向为关注活动的过程,把目标隐含在过程之中,并以游戏活动为载体,让游戏活动成为幼儿主动学习的过程。教师则利用启发式的教学手段,有目的地诱导幼儿进行探索活动,使幼儿有了更多时间操作、体验的机会,能自己去发现知识,在自然

而然的状态下获得发展逐渐达到“看似无教育,其实有教育”的境界。

如:在开展“袋鼠礼品店”的活动中,我们确立的活动目标是用不同粗细的绳子通过抖动、拖拉的方法来制作包装纸。在活动中我们根据小班幼儿的特点设计了让绳子宝宝到不同颜色的浴缸里洗澡,来实现蘸色的要求,然后鼓励幼儿用各种线蘸颜料在白纸上跳各种小动物舞蹈,将抖动与拖拉的技能隐含在跳各种小动物舞的游戏中,整个活动中幼儿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的表现状态,他们按意愿选择材料,主动地去感知、操作、探索,幼儿的动机是“我要玩”、“我要学”,而非“要我玩”、“要我学”。

当然,在学习中我们也关注幼儿的个体差异无论是材料提供还是环境创设都能考虑适合不同需要和不同层次的幼儿,力求因材施教,促使每个幼儿在游戏化的教学活动中获得自我发展。

(四)关注兴趣需要,生成有趣的教学内容。兴趣是孩子学习的原动力。在活动过程中我们更多地是关注幼儿对学习的兴趣,改变教师“传统”角色为“协助角色”,引导幼儿自由、自主、弹性、主动地投入游戏,生动而快乐学习,及时捕捉幼儿学习活动中出现的新兴趣,将其导向新的活动。如在开展“买菜”的角色游戏中,我们发现虽然孩子们没有去菜市场买菜的生活经验,却对买卖的过程相当感兴趣,大多数幼儿喜欢购物的结果,孩子们还津津乐道的与同伴交流自己买了什么菜。既然孩子们对买菜的活动如此感兴趣,于是我们根据幼儿的兴趣点和心理需求,生成了一次去菜篮子超市买菜的活动。游戏中是幼儿与幼儿之间的交往,而实际购物则是幼儿与成人的交往,孩子们在买卖的过程中获得了初浅的交往技能。我们还曾根据幼儿对自身眼、鼻、耳的兴趣生成了《亲亲热热一家人》的主题,根据活动区中对玩色活动的投入和积极参与生成了《彩色的世界》的主题等。由于是根据幼儿的兴趣由师生共同生成的内容,幼儿的参与性更高活动更为主动。而教师在这其中起着支持与引导的作用,和孩子们共同分享着学习的快乐。

三、关注环境创设,推进区域活动游戏化。

区域活动作为一种开放性的教育活动,受到孩子们的欢迎。新《纲要》中指出: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身心发展的经验。尊重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而区域活动正符合这一要求。在活动中,我们以幼儿感兴趣的活动及材料为媒介来支持、帮助、发展幼儿的游戏,同时师生共建区域内容及角色,在教师有效的指导下融入活动中,并鼓励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决定游戏时间的运用,最终让幼儿在游戏中通过与教师、同伴、环境的充分互动,自然地获得知识。同时,教师也注重把握指导的切入点,让幼儿在游戏中掌握了知识,推动了幼儿活动区活动游戏化的发展。

(一)创设童趣环境,激发游戏愿望。环境对幼儿而言有着不可替代的教 育作用,良好优美的环境能使幼儿身心愉悦,同时能丰富幼儿的知识,增长能力满足审美需要,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出发的。为此在我们在活动区的设置时,努力营造出具有造型美、色彩美、艺术美、童趣美的氛围来感染幼儿。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我们以孩子们喜爱的动物形象对各区域进行命名,如:孔雀工作室、小黄莺艺术团、聪聪脑力房、小猪建筑队、小鸭之家,小蜜蜂工作坊„„并在区域周围张贴与区域内容相匹配的卡通图片,进区幼儿还能挂上相应的胸饰或头饰。不但可以让幼儿自由地进出各个区域,开展游戏活动,而且相对宽松的活动气氛,灵活多样的活动形式,能满足幼儿发展的不同需要。不仅激发了幼儿参加区域活动的兴趣,还让大家对活动区的设置一目了然。

(二)逐步增添新材料,丰富游戏内容。小班孩子对新材料的兴趣往往只 能维持几天,在同一区域活动中,需要不断增添新的活动材料,才有利幼儿的探索、发现与提高,使幼儿的游戏内容更趋丰富,促进幼儿游戏主题纵向,横向发展。在开展“有趣的动物”主题活动下的区域时,美工区中我先投放了各种复印的动物形象图,供幼儿涂色,在孩子们已经能较好地完成涂色时,我们又往区域中投放了用白蜡笔勾线的动物形象,以给小动物拍照的游戏形式供幼儿棉签画,孩子们被白纸变动物的游戏吸引了,再一次激发了游戏兴趣。几天之后,孩子们的兴趣稍有减退时,我又投放线描动物,让幼儿用粘贴的方法帮助小动物穿衣服,这下孩子们又有了兴趣。这样层层递进,使孩子们对

这个游戏始终保持着浓厚的兴趣。

(三)提供合作游戏的材料,提高游戏协作能力。小班幼儿个人意识较强,缺乏合作意识,常常会发生争抢玩具的现象。在区域游戏中提供合作性的游戏材料,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秋天的大树”主题下的美工区,水果印章画活动中,我把背景图“大树”画得很大,要求孩子们一起合作制作。在活动前,我先给了大家提供了几种合作的方法让大家选择。一种是分工合作:一个人切水果,一个人印章,;另一种是分块合作,即每人选择画的一部分进行操作。在经过尝试后,发现大多数幼儿喜欢第一种方法,这样速度快。这种行为也是符合小班年龄特点的。当完成了一幅画后,大家觉得一起玩比一个人更开心。

(四)以同伴身份参与游戏,促进幼儿主动发展。在区域活动中,教师应 留意观察每个幼儿的兴趣、操作情况、自主性及交往能力等,针对所出现的问题选择恰当的机会参与幼儿的活动,与幼儿共同探索,发现、解决问题,做幼儿的支持者和引导者。活动中以角色的身份参与幼儿的游戏,观察孩子们在游戏中的行为,捕捉细微信息,并及时抓住活动中的偶发事件,以自己的热情,机智感染教育幼儿。以此调整幼儿的游戏方式,促进全体幼儿在实践中获得发展。有段时间发现娃娃家的幼儿特别喜欢拿插塑玩具做替代物,而且游戏结束后又不能及时的放回原处,如果以教师的身份去要求幼儿及时整理,孩子们可能会接受,但却不能主动。为此我以娃娃家客人的身份参与他们的游戏,创设为娃娃过生日的游戏情景,引导幼儿联系自己过生日的情景,回忆在过吃完饭后,妈妈是怎样收拾的。来指导幼儿分类摆放玩具,这样幼儿既乐意接受,而且还经常出现互相抢着整理的情况。

四、提供充裕时间,保证自由活动游戏化

幼儿自由游戏对其发展具有很高的价值。在孩子们的自由活动中中,幼儿享有充分的自由,没有任何来自外界的压力和强迫,所以,他们的情绪是放松的,而且他们还拥有最大的自主权,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意愿选择材料,选择活动内容,选择游戏伙伴,游戏中的自由自主可以发展儿童的成就感和自信。因此,自由游戏中幼儿最容易成为一个主动学习者。我们想增加幼儿自由活动的时间,教师以一名参与者、旁观者的身份加入幼儿的自由活动,成为他们游戏的伙伴,支持者和引导者。活动中以角色的身份参与幼儿的游戏,观察孩子们在游戏中的行为,捕捉细微信息,并及时抓住活动中的偶发事件,以自己的热情,机智感染教育幼儿。以此调整幼儿的游戏方式,促进全体幼儿在实践中获得发展。有段时间发现娃娃家的幼儿特别喜欢拿插塑玩具做替代物,而且游戏结束后又不能及时的放回原处,如果以教师的身份去要求幼儿及时整理,孩子们可能会接受,但却不能主动。为此我以娃娃家客人的身份参与他们的游戏,创设为娃娃过生日的游戏情景,引导幼儿联系自己过生日的情景,回忆在过吃完饭后,妈妈是怎样收拾的。来指导幼儿分类摆放玩具,这样幼儿既乐意接受,而且还经常出现互相抢着整理的情况。

四、提供充裕时间,保证自由活动游戏化

幼儿自由游戏对其发展具有很高的价值。在孩子们的自由活动中中,幼儿享有充分的自由,没有任何来自外界的压力和强迫,所以,他们的情绪是放松的,而且他们还拥有最大的自主权,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意愿选择材料,选择活动内容,选择游戏伙伴,游戏中的自由自主可以发展儿童的成就感和自信。因此,自由游戏中幼儿最容易成为一个主动学习者。我们想增加幼儿自由活动的时间,教师以一名参与者、旁观者的身份加入幼儿的自由活动,成为他们游戏的伙伴,结合,把游戏活动的要素渗入孩子们的各项活动中,重视将学习、生活等与游戏相融合,使幼儿积极参与活动的“设计”,孩子们能主动、自由、快乐、有序、享受、创造地投入到各项活动之中,由此满足了不同层次幼儿的需要,使幼儿获得了全面的发展。

我们发现一日生活游戏化在小班阶段开展是比较合适的,因为孩子年龄特点 决定了他们的思维是以直观想象思维占主导,而游戏的形式恰好能够使他们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并获得情感上和心理上的满足。

上一篇:三亚市医疗保险申报流程下一篇:收款收据和发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