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进程中乌鲁木齐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经济生活研究

2022-09-11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和城镇化速度的不断加快,流动人口的规模和范围也日趋扩大。乌鲁木齐市作为新疆首府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不仅是推动城市经济发展、产业扩宽、财富增长的主力军,亦是组成城市社会结构重要的一份子和城市全方位发展的重要推动者之一。

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服务和管理在当前城市工作乃至整个民族工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具有关键性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从加强民族交流,促进民族团结的高度,推动建立各民族互相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建立相互嵌入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是少数民族流动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入研究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经济生活,诠释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流动动机、决策、选择和后果等行为特征,了解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经济生活,对于提升城镇化水平和质量,促进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深入访谈等多种形式,对乌鲁木齐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较集中的天山区进行调查,对乌鲁木齐市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生存状况做了解,揭示当前乌鲁木齐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生存所面临的问题,主要分析其在大城市中经济适应过程中出现的相关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切实有效的政策建议,为新疆社会稳定、长治久安以及建立各民族互相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提供参考和与借鉴。

一、调查范围、对象和方法:

(一)调查范围。

乌鲁木齐市天山区。天山区是乌鲁木齐市的政治、经济、金融中心,辖区总面积245平方公里,区内居住有汉、维吾尔、回、哈萨克、蒙古等民族,总人口69.97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27.23万人。作为乌鲁木齐市的老城区,随着自治区城镇化战略的深入推进与就业环境的不断优化,这里成为疆内外流动人口的重要聚集地。

(二)调研区域为黑甲山、赛马场、二道桥———南门、南郊客运站、鸿雁池、大湾。

调研对象是在乌鲁木齐定居一段时间的疆内少数民族流动人口。

(三)调查方法。

调查方法主要是问卷调查法、深度访谈法等。本次调研发放问卷300份,回收285份,有效问卷268份。问卷内容涉及5个大的方面31个具体问题。

二、调查结果

调查样本的基本情况为:男性180人(占63.3%),女性120人;20-49岁所占比例最高占63%;受教育程度以小学居多,占44.7%;从婚姻状况来看,已婚者居多占84.3%;维吾尔族占总流动人口数量最多(88.3%);来源地主要以喀什、阿克苏、和田,分别45.3%、23.4%、18%;家庭规模主要是4-5人居多,占69.4%;居住时间以5-10年居多,占23.8%。

(一)教育水平相对较低,文化水平普遍不高

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文化素质构成明显偏低,44.7%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上过小学;41.3%人上过初中;上过高中的比较少,占比9.3%;而上过大专及本科的人仅占比重4.7%。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大多数,总共占了86%。

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大部分来自南疆四地州农民,整体上文化素质低,语言沟通能力较差,多数受访者不会讲国家通用语言甚至听不太懂,在进行访谈时,对于所提出的问题只能摇手表示听不太懂或者点头、摇头及简单的手势回答,必要时还需要少数民族翻译。根据调查发现,他们仅仅能够在交易中进行简单的沟通,在日常生活中大部分用自己的语言交流,平时休闲时观看的电视节目和欣赏的音乐也是选择自己的语言,大部分人都不会写汉字。文化程度低,国语交流能力差,必然影响劳动技能的提高,使他们在劳动力市场竞争中很自然地处在十分不利的地位。

(二)就业渠道相对单一,职业特点较为明显

被调查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所从事的职业特点鲜明,由于多数人文化水平不高,从事最多的是餐饮业和批发零售,分别占37.3%和34%,在所有工作类型中,服务人员和个体经营所占比重最高,分别占41%和27%,这也进一步证明了餐饮业和批发零售是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主要就业渠道。还有小规模的流动商贩如烤羊肉串、打馕、卖葡萄干、大枣等,这一类的职业最主要的特点是流动性较大,收入不固定,收入变动有季节性。规模稍大的有自己固定的店面,从事的也是餐饮、土特产与和田玉的销售等。技术性工作的所占比例较低,占3.6%。就业多呈现工作稳定性差,流动性强,有稳定工作的人占比较少等特点。

从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获取就业渠道方面来看,53%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通过亲戚朋友的帮助,获取就业机会;41%的人是靠自己应聘;而通过政府组织、人才市场等找到工作的被调查人员总共占比6%。由于我国劳动力市场发育尚未成熟,大多数农村劳动力仅仅凭借血缘关系、依靠亲戚朋友的进行就业,因此导致流动人口区域群体就业渠道单一。

(三)收入水平相对低,来源单一

据调查,经济因素是促使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流出的主要缘由。被调查人员中大部分人来到城市生活的原因是想获得经济上的收益,提高经济收入,改善自身生活。因工作需求和求学原因进入城市的被调查人员所占比例较少。

显而易见的是,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经济收入比之在家乡时相比有了比较大的提高,但如若与乌鲁木齐市居民相比,绝大部分仍然属于中低收入,很难与城市居民有同等的经济收入,仍属于在社会底层打拼的阶层。

收入低,不稳定,收入来源比较单一,家庭经济结构脆弱是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家庭的经济收入普遍特征。家庭经济抗风险能力差,受外界影响较大,比如季节和市场兴衰都会不时影响他们的收入。生意难做、工作难找、文化水平低和缺失技术技能影响了他们进一步提高收入水平。同时收入差距大,生活质量上存在巨大差异,是他们真正融入并适应乌鲁木齐的一个桎梏。(见表1)

(四)消费水平低,日常消费所占比例偏高

根据调查数据和访谈中,总结到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消费时有以下三种特点:首先,消费行为相对理性,依据自身的经济能力和实际需求消费;其次,消费水平低,人均消费水平低于城市居民平均消费水平;最后,消费结构较单一,以满足基本需求为主。

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乌鲁木齐的消费水平整体偏低,消费取向上反映了其收入水平不高等特点。绝大多数收入都用于维持其基本生存,主要花费在租房、吃住、子女支出等日常开支,家庭能够抵御意外风险的能力特别低。消费观念也比较节俭朴素,娱乐休闲方面的费用相对较少。

(五)居住环境堪忧,呈现聚族而居的特点

从调查数据显示,目前在天山区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因为家庭经济收入的原因,一般居住于地理位置相对偏僻,房租较为低廉、居住条件较为简单、居住环境相对闭塞的地方。一般是租房,租房面积较小。总体来看,居住环境较差,缺乏基本的卫生、通讯等设施,大部分被调查者对于目前的居住状况感到不满意。

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明显。目前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主要分布在天山区和沙依巴克区,居住情况比较复杂。从流动形式的多样化来看,乌鲁木齐少数民族人口的流动形式具有地域性和团体性还具有家族亲缘性,他们由于地缘、语言、风俗习惯等原因,喜欢聚居在一处,大多数情况下以家庭、亲朋好友、同民族为主的聚居。据调查,乌鲁木齐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居住地区有本民族占比83.3%。带有明显的亲缘性居住方式,构成了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分布的格局。

三、提高乌鲁木齐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经济生活适应性的对策

(一)提升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文化素质和技能

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受教育水平普遍不高,语言沟通能力较差是导致少数民族人口外出就业面临的主要问题。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进行文化及劳动技能的培训势在必行。提高少数民族人口的国家通用语言水平,加强基础教育设施建设,提高民族地区教师待遇,建设高水平、高质量、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大力发展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和教育水平。

另外,通过采取各种形式,如短期培训班、专题讲座等方式,将培训与就业相结合、技能培训与学历教育相结合,开展劳动技能培训、就业培训等,提高整体就业水平,增强市场竞争能力。

(二)提高少数民族人口的自身意识

培养少数民族人口的自身的竞争意识、忧患意识、风险意识,从而提高自身的市场竞争力,是加快融入城市步伐的关键。尽快少数民族人口转变传统观念,积极主动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因此,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自身意识的培养就格外重要,为此,相关部门需要加强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宣传教育,引导正确的就业观念及就业意识。

培养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依法经营意识,对其进行有关政策法规宣传,依法办理暂住证和营业执照、卫生许可证等法律手续,树立依法经营理念。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要加强对市场的监管,使他们合法经营,并且为他们的经营活动创造良好的条件。

(三)打破现有居住格局,构建相互嵌入式社区环境

西方社会学家在族群研究中特别关注“居住隔离”现象,认为在城市里各族群彼此隔离聚居在不同的社区不利于彼此之间的交流,而且容易产生彼此之间的偏见和歧视。他们为此专门设计了相应的指标来计算各街区的族群居住隔离程度。

就目前看来,大多数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大多聚居在乌鲁木齐市城乡结合部,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比较偏向于居住在本民族社区或本民族聚居较多的社区,而这种居住格局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流动人口学习交流能力,从而间接影响了其就业率,生活水平的提高等。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提出:“城市民族工作要把重点放在社区,推动建立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唯有相互嵌入式的社区环境才能真正做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所以,城市政府和街道社区要关注和积极帮助解决外来少数民族人员的居住问题,政府和社区工作人员要积极引导并建立在一个社区内部,不同族群之间的和睦邻居关系。

摘要: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乌鲁木齐市作为新疆的省府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管理问题影响了城市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建设和发展,对于城市经济社会的稳定也有着重要的影响,是实现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重要条件,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具有关键性的作用。通过对新疆乌鲁木齐市天山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实地研究的基础上,采用问卷调查,深入访谈等形式从就业情况、收入水平、消费水平、居住方式四个方面,对乌鲁木齐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城市经济生活适应性进行研究。研究表明,制约流动人口经济适应性的主要为文化水平较低,语言沟通能力较低,居住格局单一,根据以上问题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城镇化,流动人口,居住格局

参考文献

[1] 马戎.中国城镇化进程中的民族关系演变[J].西北民族研究,2015,1:19-34

[2] 董晔,安尼瓦尔·买买提明.城镇化进程中乌鲁木齐市少数民族农民工空间分布及生存状态研究[J].地理科学,2014.8:964—969.

[3] 李艳荣.乌鲁木齐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与管理问题探析[J].传承,2014,08:82-83.

[4] 李红娟,杨菊华.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融入意愿的族群差异[J].民族论坛,2016,11.

[5] 胡蓉蓉,杨莉莉,李荣辉.基于“破窗理论”对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的研究——以乌鲁木齐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为例[J]法制博览,2014,10:62-63.

[6] 阿布都外力·依米提,胡宏伟.维吾尔族流动人口特点、存在问题及对策——基于乌鲁木齐市和西安市的调查[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01:40-44.

上一篇:新时期营改增为企业税务减负下一篇:探讨宁夏地方文献的收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