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人口问题研究论文

2022-04-15

摘要:经济社会的逐步发展,使得地区和民族之间的人口流动愈加频繁。而随着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人口离开家乡进入城市工作和生活,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融入城市的问题日益凸显。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少数民族人口问题研究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少数民族人口问题研究论文 篇1:

新疆少数民族人口与计划生育问题研究

摘 要: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但在少数民族地区,制定了相对于汉族宽松的生育政策,保障了少数民族人口的增长,但同时也带了诸多的矛盾和问题。本文以新疆自治区为例,分析新疆少数民族政策、现状,发现其中的问题,并对问题提出现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新疆 人口与计划生育 少数民族

根据计划生育国策,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结合具体情况,制定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少数民族计划生育暂行规定》,实行少数民族可宽于汉族的生育政策,保障了少数民族人口的增长,并使得新疆少数民族的人口自然增长速度高于当地汉族的人口自然增长速度。

1.新疆自治区少数民族生育现状分析

1.1新疆少数民族基本情况介绍

新疆现有53个民族成份。其中人口超过十万的民族有维吾尔族、汉族、哈萨克族、回族、柯尔克孜族、蒙古族。2005年末,新疆总人口为2010.35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1214.69万人,占总人口的60.42%。各民族人口數量及所占比率为:维吾尔族人口923.50万人,占总人口的45.94%;汉族795.66万人,占39.58%;哈萨克族141.39万人,占7.03%;回族89.35万人,占4.44%,柯尔克孜族17.15万人,占0.85%;蒙古族17.17万人,占0.85%;塔吉克族4.40万人,锡伯族4.15万人,满族2.46万人,乌孜别克族1.51万人,俄罗斯族1.12万人,达斡尔族0.64万人,塔塔尔族0.47万人,其他民族11.37万人,占0.57%。

1.2新疆少数民族人口增长速度快

据自治区统计局2005年全国人口抽样调查数据资料推算:少数民族年平均增长率分别为1.98%,而汉族的年平均增长率仅有1.28%,少数民族人口增长明显快于汉族人口。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新疆少数民族人口增加了113.16万人,平均每年增加22.63万人;汉族人口增加了49.04万人,平均每年增加9.81万人。由此可见,新疆少数民族人口增长速度要快于汉族,且超过了总人口年均增长1.7%的速度。

1.3新疆少数民族妇女生育率高,早育突出

新疆少数民族的生育水平绝大多数都在较高水平,特别是哈萨克族、维吾尔族、柯尔克孜族、塔吉克族等少数民族的生育率在全国范围内属于较高水平。同时,新疆各少数民族15~19岁妇女生育率较高,如维吾尔族、柯尔克孜族等,这与早婚比率较高有直接关系。早婚早育现象也加快了少数民族人口过快的增长。因此,进一步降低育龄妇女和生育率的任务还相当艰巨。

1.4新疆少数民族妇女多孩生育严重

新疆少数民族妇女多孩生育构成较高,3孩及以上构成在40%以上有柯尔克孜、塔吉克等8个少数民族,并且15~19岁妇女的多孩生育也比较严重,相对较高的有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生育4孩的有回、维吾尔、哈萨克3个民族;甚至维吾尔族还有生育5孩及以上者,可以想象这些妇女生育第1胎时很有可能还处于少年时期,这对产妇和婴儿的健康都很不利。

2.新疆少数民族人口增长过快引起矛盾和问题

2.1新疆少数民族人均收入水平降低

解放以来,通过国家的关怀和新疆人民的共同努力,新疆经济社会取得了长足的进展。新疆地大物博,但与其他地区相比,特别是汉族发到的沿海地区相比,新疆少数民族人均收入水平差距却越来越大。其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新疆少数民族人口过快增长抵消了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成果,这也是少数民族地区贫困的主要原因之一。

2.2新疆少数民族地区自然生态的破坏和国家扶贫开发的难度加大

长期以来,对新疆少数民族采取宽松的计划生育政策,导致了这些少数民族聚居区人口失控,而且,由于新疆大多数少数民族属于游牧民族,再加上新疆的生态环境本来就已经非常脆弱,人口的增长与放牧牲畜的增长对于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这些地方植被被破坏,水土严重流失或沙化。2005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3255元,新疆少数民族地区人均纯收入仅为全国的76.3%,相差773元。全国尚未解决温饱的2300多万贫困人口中有一半是少数民族。

2.3严重影响了新疆少数民族与汉族的和睦团结

当前,汉族与少数民族的人口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少数民族人口由于迅速增长大大提高了在总人口的比重,而汉族人口因计划生育大大降低了占总人口的比重。新疆处于我国西北边境,一直以来都有少数民族分裂分子在煽动少数民族独立,对少数民族的优惠计生政策不仅使少数民族因多生而更加贫困,而且也因为多生造成国家扶贫负担的加重,进而影响民族团结和边境稳定。

2.4影响了新疆少数民族人口素质的提高,阻碍了小康社会和和谐社会建设的步伐

虽然新疆自治区一直把提高少数民族教育作为工作重点,接受基础教育的少数民族比例也在不断提高,但过快的人口增长还是影响了少数民族经济的发展,使少数民族文盲率不降反升。这种在人口生产商的越穷越生,人口素质越低的状况,造成了人口、生态和经济社会的恶性循环,而且,也削弱了新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群体对新环境、新机遇、新观念的适应和接纳能力,对新疆地区小康社会和和谐社会的构建将产生严重的阻碍作用。

3.结论与对策

通过新疆少数民族人口和计划生育状况的综合分析发现,新疆少数民族计划生育工作虽然总体上是成功的,但也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和矛盾。要想短期内解决上述矛盾和问题显然是不现实的,必须从长远考虑,目前应该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3.1重视推广和落实建行生育奖励优待政策

要加快建立以计划生育社会保障制度为重点的利益导向机制。根据自治区社会经济发展情况,采取经济杠杆和利益调节手段,制定和落实符合自治区实际的福利、补助、保障、扶持、救助等政策,对计划生育家庭给予补偿,增加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是农牧区计划生育家庭的收入。切实解决好“两女户”、“三女户”家庭的困难和问题,办好农村敬老院。扶贫开发部门在项目选择和资金安排上要把实行计划生育的贫困户作为优先和重点扶持对象,民政部门要制定有利于计划生育的社会救助政策,劳动保障及其他部门要积极创造条件,建立有利于计划生育的社会保障制度。使实行计划生育的家庭真正在政治上有地位,经济上有实惠,生活上有保障,从而增强人们节育少生的自觉性。

3.2要充分发挥宗教人士在计划生育宣传工作中的作用

新疆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非常严肃,在群众中,宗教人士是德高望重的,其言行具有非常强的感召力和说服力。首先,对少数民族宗教人士进行人口与计划生育法、计划生育政策、婚姻法等方面的系统、全面的培训,转变他们的观念,让他们去对广大群众进行宣传,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要把对宗教人士的计划生育宣传纳入宗教统战工作范畴,建立健全的宗教人士例会、监督以及宗教界与计划生育部门沟通协调的制度,促使宗教人士积极参与计划生育。

3.3应采取各种措施提高避孕措施成功率

首先,要通过开展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和避孕知识宣传,促使他们落实避孕措施。为此,要大力加强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宣传资料的出版发行。目前新疆广大农牧民的汉语水平非常低,绝大多数人根本就看不懂。因此,用各少数民族语言出版发行此类读物显得格外重要。此外,利用电视、广播等新闻媒体开展少数民族语种的计划生育宣传工作,也将有利于增强少数民族的计划生育观念和丰富避孕节育知识。其次,提高计划生育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和综合素质,有利于提高计生工作的效率与水平。通过大量采用科技手段进行计生服务,有利于更好的控制少数民族的人口过快增长。有利于少数民族地区的群众摆脱“越生越穷、越穷越生”的恶性循环。对实现民族的繁荣与进步,促进经济社会向前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总之,搞好新疆少数民族的计划生育,不仅是加快新疆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而且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加强民族团结,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李克明.少数民族欠发达地区人口计生工作的创新[J].当代贵州,2004(12):38-39.

2.张天路,张小戎.西部地区聚居民族的文化素质问题分析[J].人口与经济,2004(5):67-71

3.张天路.西部民族人口的演进与问题分析[J].人口与经济,2002(4):22-25

4.亚力坤·吾布里海日.新疆社会事业发展现状分析及对策探讨[J].新疆财经大学学报,2008(3):28-33.

作者:骆 敏

少数民族人口问题研究论文 篇2:

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城市融入问题研究


摘要:经济社会的逐步发展,使得地区和民族之间的人口流动愈加频繁。而随着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人口离开家乡进入城市工作和生活,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融入城市的问题日益凸显。对上海市Z区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进行访谈调查分析,发现少数民族流动人群大多来自农村、山区和边疆,文化程度不高,受教育水平低,多从事劳动密集性的服务性职业,容易产生自卑心理,不积极参与城市生活。城市可以通过建立少数民族流动人群社团的方式,提高他们的思想意识和教育水平;为这一人群打通缴纳社保的途径,使他们没有后顾之忧;完善社区管理制度,让少数民族流动人群有融入城市意愿的同时也有融入的能力。

关键词: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城市融入

一、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及城市融入的界定

(一)“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概念的界定

流动人口主要是指为了生活和工作等目的从原户籍所在地去往异地居住和生存的人群。流动人群离开原居住地的目的是多种多样的,具体包括经商、务工、求学、就业等。究其本质,无论是什么样的目的,流动人口的形成都离不开两个重要影响因素,原居住地的推力和流入地的拉力。原居住地由于生产水平较低生活条件较差,不能满足一部分人的内心需求,就会对这一部分人形成一个向外的推力,去激励这一部分人寻找具有更好的环境和条件的生存地。而流入地由于良好的经济环境和完善的基础设施吸引着外来人口来此进行工作和求学等活动,具有一定的拉力。基于原居住地推力和流入地拉力的逻辑,我们不难理清流动人口的流动方向。人口流动是人群由经济欠发达地区向经济相对发达地区流动的一个过程。中国少数民族的分布模式是一种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模式,而且大多数少数民族是聚居在经济欠发达地区。诸如壮族、蒙古族、回族等少数民族多分布于广西、内蒙古、新疆、西藏、宁夏等省区的山林、高原、草原等陲边地区。政策的调整和技术的革新为少数民族人口流动提供了可能的条件。随着改革开放,政策因素的影响和交通条件的改善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人民走出原居住地来到经济发达的城市打工谋生。在这个背景下,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人群概念应运而生。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是指那些具有少数民族身份的人群为了更好的生活条件等因素离开原居住地去往相对发达地区求生的人群。少数民族人口流动和少数民族人口迁徙之间存在一定的区别的同时又具有一定的共性。从制度逻辑来讲,少数民族人口的户籍所在地没有发生变更。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仅是到另一地点暂时的居住,而户籍所在地还在原居住地。少数民族人口迁徙则是完成了户籍变更,将户籍迁入了流入地,从制度上成为了居住地的一员。但是从根本动因上讲,无论是少数民族人口流动还是少数民族人口迁徙都是对更优生活条件和生活质量的追求。本文讨论的主体是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作为受中国社会政策和民族政策影响的特殊人群,是我国改革开放以后的产物,具有明显的中国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

(二)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城市融入”概念的界定

城市融入是一个较为复杂的概念,其脱胎于社会融入概念。而社会融入这一现象虽然被社会广发关注,但是到目前为止,学术界还没对其形成统一的认识。特别是在不同的学科的视角下社会融入的概念定义会有较大的差异。现在学术界对社会融入概念的定义主要有两个角度,一个是从社会参与视角下的反“社会排斥理论”角度进行定义,另一种则是从社会公平视角下“社会融合论”的视角进行界定。本文倾向于学者陈成文对于社会融入的界定,即在考虑主体社会行动的社会性、能动性和持续互动性的基础上,将社会融入定义为处于劣势地位的主体融入特定的群体过程中所进行的具有社会性质的持续的互动过程。城市融入作为社会融入的延伸在具有社会融入基本特性的同时也维持着自己的特殊性。城市融入是指城市外来的社会群体,在为了融入城市的生活的过程中与城市社会进行持续互动的一个过程。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进入城市以后,必然会为了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平等的享受作为城市一员所应该享受的权利,而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和观念心理。本文将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城市融入分为几个角度来进行思考研究:经济角度的社会融入,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工资待遇是否平等、生活质量的改善和生活权益的保障。社会角度的社会融入,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社会管理是否科学、社会参与方式的多样和制度体系力量的保障是否完善。心理角度的社会融入,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是否能够树立主人翁意识,增加自己的心理认同感和归属感。少数民族流动人的城市融入是多方面的,不仅仅从经济上实现融入,更重要的是从制度和融入主体的心理上实现城市融入。

二、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城市融入的意义

(一)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城市融入的理论意义

少数民族的流动人员越来越成为城市建设和城市基础设施与服务现代化的中坚力量,其在城市发展中更好地融入社会有助于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进步。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城市融入问题的解决不仅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政策要求,更是妥善处理民族关系各民族携手共享小康的现实要求。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如何使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科学地融入城市社会,可以拥有有保障的生活,享受良好教育以及医疗等。在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同时,也引起了学界深入思考和探讨。本文认为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城市融入的研究与探讨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理论意义:

第一,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城市融入问题是一个横跨民族学、社会学和政治学等几大领域的跨学科研究。在研究过程中从社会学和行政学的视角出发,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主体进行研究,探讨对其进行引导管理的方法。有助于促进各个学科理论的交互,丰富各个学科理论的内涵。更易于面对现实对各个的理论进行检验和总结。

第二,从城市治理的角度,结合社会学与政治学的理论对少数民族的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入进行探讨,可以为问题的解决提供新的视角与理论范式。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社会融入研究作为一种问题导向性研究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实问题,促进少数民族的流动人口更科学地融入社会。因此,丰富少数民族人口流动理论体系,助力于城市融入,缓解少数民族人口与城市原生居民的隔阂。在为城市融合提供理论支持和解决方案的同时,也为民族融合民族发展做出理论指导和借鉴。

(二)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城市融入的实践意义

促进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城市融入的意义是多重的。从主体的角度来看,促进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城市融入可以提升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生活水平、知识文化水平和自我认同感,更好地凝聚主人翁意识。从城市建设的角度来看,新鲜血液的注入无疑会让城市更加具有活力。

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为城市提供大量基础服务的同时也为城市管理治理制度的完善提供了强有力的驱动。从社会的角度来看,民族与民族之间的交流在促进本城市发展的同时,无疑也带动着其他民族地区的发展。因此,促进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城市融入的驱动力量是多种多样的。首先,少数民族的流动人口大多来自发展较为落后的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促使他们从家乡走到了城市。大多数的民族流动人口没有较高的受教育水平。他们自身的条件使得他们在融入城市生活与城市人相比较时存在较大的落差,容易产生自卑心理,不积极进行城市参与。而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城市融入问题的解决可以使民族流动人群更好地对待这种差异,积极改变自身条件状况,以一个更加积极的心态去融入城市生活。其次,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城市中大多从事的是为城市提供基础服务的劳动密集型工作。城市基础服务是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基础服务的丰富,才使得城市生活多姿多彩。以更好的政策支持可以促进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消除自己的过客心理,树立主人翁意识,更加积极主动地融入城市建设城市。另一方面,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城市社区中生活,也为城市社区管理制度的创新提出了新的思考。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大多来自农村,带来了不同的生活方式与生活习惯,城市社区在进行管理时会面临许多新因素的挑战。但如果处理得当就能够促进对城市社区管理制度的创新,在民族流动人口融入社区生活的过程中,形成农村基层治理制度和城市社区治理制度的交汇与融合。

三、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城市融入困境原因探讨

(一)城市治理制度的困境

要使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能够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最重要的是要使少数民族流动人群能够跟普通市民一样享受平等的待遇和权利。如果在一个城市中生活,却因为人群的不一样而受到不一样的对待,那要使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科学地融入城市便是空谈。在访谈中作者了解到,在受访者认识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中,参加社会保障的人数并不多。就目前而言,我们现行的社会保险制度对少数民族的流动人群不存在排斥性。阻碍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参保的重要原因是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职业限制,在人群中存在大量的个体户和自由职业者。他们大多打短工为生,这样的谋生方式使得他们没有办法进行社保金的缴纳。没有了社会保障的保护,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面临重大疾病等风险时缺乏抵御能力,也就减少了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城市向心力。在现行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管理体制和城市社区少数民族人员管理体制中,主要是一种以公安系统为主,其他如劳动和卫生等部门为辅的管理方式。一位经营着面馆的受访者说,在他生产经营的过程中与城市管理部门的主要接触就是办理证件和查证件。这种以管理为主要手段的治理方式固然能保证基层治安秩序,但也存在一定的弊端,比较缺少人情味,容易使人心产生隔阂。由此可见,对于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管理制度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就业市场的整合管理和就业制度的完善对于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入也是极为重要的一环。大部分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进入城市的目的就是为了就业,如果不能实现很好的就业又何谈融入城市生活呢。要从制度上对企业等用人单位实现规范管理,不能在薪酬和待遇上存在歧视现象。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就业门槛应该与城市居民的一样,实现同台竞争,从而实现城市的现代化发展。要实现科学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城市融入就要直面城市治理制度在社会保障、流动人口管理和就业制度等方面的问题。

(二)少数民族流动人群较低的社会收入和职业的不稳定性

大多数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来自偏远的山区,受教育程度较低且没有一技之长,因此在城市中只能从事简单劳动,多為服务型职业。薪资水平较低,没有办法带给他们较为优渥的生活。甚至职业薪资的涨幅速度比物价水平的涨幅速度还要缓慢。这些职业受经济环境和经济形势的影响还比较大。制造业在市场需求大时会需要大量的流动劳动力,但是在经济萧条时期,则会对工厂工人进行裁减或者降低薪资。这时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职业和收入就会收到影响。服务业受大环境影响也比较严重,在经济大环境稳定上升时,服务业的需求很大,而当大环境萧条时,服务业的需求会锐减。同时,在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中,有很大一部分人所从事的职业还具有不稳定性,比如月嫂、促销员等短工临时工。这样的工作往往让本就是外来者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感受到动荡,也就更不容易产生主人翁意识。面对这种低水平薪酬的职业,劳动主体还极易产生厌烦的心理,从而频繁更换职业,缺乏对一种职业的深耕。这样形成一种恶性循环,使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一直在低位职业中游离。

(三)少数民族流动人群的不自信

在访谈当中,有受访者表示,有一些城市居民会因为生活习惯的不同而存在对他们的歧视。在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进入城市生活以前,长期生活在较为贫困村寨,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跟城市市民存在较大的差异。首先,因为原本的生活理念和对事情的认知与城市居民有着一定差别,再加之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受教育程度较低,因

此在城市进行工作和生活时难免会产生不自信的表现。其次,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法律意识较为淡薄,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没有意识也不会对自己的权益进行保护。再次,是因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观念的自我封闭,在面对城市融入时,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并不积极主动参与城市生活。在受访者中,有很大一部分人对于社区治理和参与都抱着一种无所谓的态度。他们普遍认为这跟自身关系不大,没有进行参与的必要。

四、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城市融入措施探讨

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城市融入的问题是一个需要多方面共同解决的问题。从城市的角度来看,城市要为这一部分人群提供缴纳社保的途径,使他们没有后顾之忧。同时也要完善社区管理制度,真正地能使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得到服务,树立主人翁意识,更加积极主动地进行社会融入。另一方面,从融入的主体来看,城市也应该引导少数民族流动人群主动进行融入。可以通过建立少数民族流动人群社团的方式,提高他们的思想意识和教育水平。让少数民族流动人群有融入城市意愿的同时也有融入的能力。这才是科学的解决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城市融入问题的根本之策。

参考文献:

[1]刘传江.中国农民工市民化研究[J].理论月刊,2006(10).[2]陈云.城市少数民族的分化与整合[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6(5).

[3]黄匡时,嘎日达.西方社会融合概念探析及其启发[J].理论视野,2008(1).

[4]刘世定,邱泽奇“.内卷化”概念辨析[J].社会学研究,2004(5).[5]高向东,李芬.大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城市融入指标体

系构建研究[J].人口与社会,2018(4).

[6]悦中山,李树茁,费尔德曼.农民工社会融合的概念建构与实证分析[J].当代经济科学,2012(1).

[7]焦开山.中国少数民族人口的城镇化水平及其发展趋势[J].民族研究,2014(4).

[8]王正伟.做好新时期民族工作的纲领性文献——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J].求实,2014(20).

作者简介:刘子文(1997—),男,汉族,山东省潍坊市人,单位为华东政法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研究方向为边疆政治学。

(责任编辑:御夫)

作者:刘子文

少数民族人口问题研究论文 篇3:

少数民族自治县县域人口发展问题研究

[摘 要]20世纪80年代以来,毛南族积极响应国家计划生育政策,人口过快增长得到明显的遏制。然而,随着近年来人口老龄化现象的突出,教育状况不乐观以及经济发展后劲不足,严重制约了毛南族人口的发展。文章从人口结构比例失调、教育质量不高以及经济发展欠缺等方面进行分析,并提出促进毛南族人口、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毛南族;人口分布;可持续发展

[作者简介]覃双顶,广西师范学院经济管理学院行政管理专业2009级硕士研究生;农专文,广西师范学院经济管理学院行政管理专业2009级硕士研究生;王文震,广西师范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旅游管理专业2009级硕士研究生,广西南宁530001

毛南族是我国个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之一,大部分聚居于广西西北部的环江县、南丹县、都安县、宜州市、河池市,另有少部分居住在广西境内其他县份、市区以及毗邻的贵州省。据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截至2000年,全国毛南族人口共有10.7万人,其中居住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人数为72545人,约占67.7%。而仅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就居住有毛南族人口56414人,占全国毛南族人口的53%,为全国毛南族人口居住最多的县域。环江毛南族主要分布在下南、思恩、水源、上南、洛阳、川山、木论、大安等八个乡镇,其中上南、下南两个乡,是毛南族的传统聚居区。1964年这两个乡的毛南族人口为14263人,占全国毛南族人口总数的64%,尽管近几年有部分人员迁移至其他乡镇居住,但这两个乡镇的毛南族人口仍占全国总毛南族人口的40%左右。随着全国县域老龄化人口的趋势加速,作为全国人数较少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如何改变他们的人口现状、教育现状、经济现状等,对于促进该区域人口乃至全国毛南族人口的可持续发展极为重要。

一、毛南族人口现状分析

(一)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的老年人所占的比例逐年提高,但儿童以及中青年人口数量增长速度却相对缓慢。在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中显示,65岁及以上的毛南族老年人总数已经超过该民族总人数的6%,并且有明显快速增长的趋势,而14岁以下少年儿童人口却只占总人口的15%左右。根据国家公布的数据得知。全国该年龄段的儿童人数约占全国总人数的22%。可见,毛南族儿童数量比例与全国儿童所占总数的比例存在较大的差距,人口增长速度的缓慢令人担忧。从整体上看,这次普查的毛南族人口与20世纪90年代初的人口普查结构相比较,出现最明显的情况是老年人所占比例逐年递增,而儿童所占比例逐渐下降。因此,如不及时采取促进人口可持续发展的新措施,则在2015年之后,老年人口比例将会超过所占总人口的7%,而国际通行的达到或者超过这个比例,则该地区便正式进入了人口老龄化时代。

(二)文化素质较低。整体而言,毛南族人口所受到的教育情况比较差,综合素质远低于全国接受教育的平均水平。从第五次人口普查情况来看,拥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人口所占的比例约为2.3%,仅是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而具有中专或者高中学历的人口也不超过1万人,所占的比例约为8.5%,也仅为全国平均数的2/3。那么,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下南乡作为毛南族人口居住最密集的区域,他们的接受教育程度又如何呢?据最新人口普查资料显示,该区域人口的整体教育水平更是低于全国毛南族教育的平均水平,具有大专以上学历人员仅占总人数的0.57%左右,超过九成的人口受教育的程度是初中或者以下,这样的教育状况严重制约了该区域人口的可持续发展。

(三)就业结构单一,生活困难。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由于自然环境和历史条件的制约,传统的农牧业依旧是该区域人民的主要产业,其他产业发展速度比较缓慢。据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政府最新公布数据显示,2008年全县从事农牧业人数所占比例高达77%。而毛南族人口从事农牧业人数占总人数的比例更是达到了80%左右,并主要集中在种植甘蔗以及养蚕这两种传统行业上。这种山多地少的实际情况,使得该区域农牧业所创造出来的收益不高,大部分从事农牧业的人员只维持基本生活水平,甚至有一部分还没有脱贫,人民生活受到严峻的挑战。区域人员生活的困难和就业结构单一,进一步影响了该区域人口的可持续发展。

二、毛南族人口可持续发展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外出务工人员多。中青年后备力量不足。近年来,随着“80后”、“90后”逐步成为劳动力的主要组成部分,而这两代人更倾向于远离故乡,赴广东、浙江、上海等发达地区务工,其中也有部分已经成家的“70后”乃至“60后”的人员,他们宁愿扛起行李外出工作,出去务工之后,有些在外地成家立业,扎根于他乡,有些则常年不归故乡,漂泊在外,这种情况的出现造成了留在家里的中老年人比例逐步上升。此外,由于我国传统观念的影响。越是贫困的地区,重男轻女的思想越浓厚,而女少男多的比例,进一步制约了生育的可持续,加上这些年未婚女性更倾向于走出家乡,出嫁到发达区域,造成了不出去务工的适龄男性更难找到对象组建家庭,直接的后果是上有老人四位,下有未婚年轻人一位,这种情况的出现进一步加快了人口老龄化进程。2005年以来,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每年外出打工的男女青壮年约为3.2万人,占劳动力总数的22%左右。这样人口的流动与迁移,加剧了该区域人口结构进一步不平衡,老龄化日趋严重,直接制约了该区域人口的可持续发展。

(二)教育投入不够,自身求学意识不强。学校硬件设施比较差,如教室数量的不足、教学环境的恶劣、学校位置的偏远等等,都影响了教学的正常运行。有些中小学,几个年级同在一间教室上课,学生混杂学习影响了教学的进度和质量的提高。而且有些学生日行十几公里到学校上课的现象更是随处可见,如此艰辛的求学方式成为部分家长和学生的后顾之忧。此外,教学软件的缺乏同样突出,如任课老师综合素质不高,学识有限,知识更新跟不上城里的教学。由于师资力量缺乏,高中毕业生给初中上课,初中毕业生给小学上课的现象依然存在。基础教育阶段质量的差距严重影响了他们升入初中以及高中甚至大学的机会。同时,由于传统的观念根深蒂固,女性接受教育的比例远不如男性,尽管这几年国家以及地方政府均加大支持少数民族女童的入学优惠政策和财力支持,但还是很难改变一些地区尤其是偏远少数民族地区所固有的重男轻女思想。所以,即使有优惠政策出台,在毛南族区域人群中实施的情况并不乐观。部分学生本身存在读书无用的意识,也严重影响了他们接受教育的主动性,甚至有些毛南族女孩自己认为不入学接受教育是合情合理,是给家里减轻负担,有

利于全家更快更早的走上富裕。另外,男性整体的入学教育情况也不容乐观,大部分的男孩上完了初中甚至中学都还没有毕业就缀学外出务工。总之,由于长期以来,我国在教育方面的资金投入有限,与发达国家的教育投入比例相差甚远。在这样的情况下,偏远山区少数民族的教育费用受到制约成为必然。而由于教育环境的不乐观加上当地适龄求学儿童以及他们家长的求学意识淡薄,给该民族的教育事业造成了较大的影响。这种后果严重制约了该区域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从另一个层面讲,也制约了该区域人口可持续发展。

(三)自然环境制约以及政策倾斜不够。整体上而言,毛南族人口因接受教育的程度不高,大部分人员只能从事比较简单的农牧业劳动,且由于缺少先进技术的支持和外部良好环境的推动,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现象极为普遍,从而造成了这些从事农牧业人员生产率比较低,加上政府财政投入不足,无法进一步推动当地工业、服务业以及旅游业等产业的发展。因此,无法带动更多的当地居民从事其他职业,这就导致留在家中的大部分人员只有依靠少量的田地,运用传统的技术进行耕种养殖维持生计,而稍微掌握些技术的青年以及中年人往往更倾向于到珠三角长三角务工。这难免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制约了后方经济发展的步伐以及加剧了区域人口生活的贫困。此外,由于历史地貌原因,山多田地少,人口居住比较分散,难以形成就业群和产业群,人员的有限也限制了产业进一步的扩大,各自为生的生活方式很难带动一个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三、毛南族人口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分析

(一)调整生育政策,减少年轻人外出务工,完善养老保险制度。由于毛南族人口基数比较低,国家可以在适当的时候放宽该区域的生育政策,适度调整生育率,比如男女双方均为毛南族的可以多生,男方为毛南族的可以生两个,女方为毛南族的在生完第一胎四年后可以生育第二胎。同时鼓励其他民族女性与毛南族男性组建家庭,这样可以进一步扩大生育的群体。对于这种情况的家庭可以适当给予其他方面的优惠政策。国家和地方政府应该重点关注人口比较少的少数民族增长情况,在制定国家政策的时候考虑区域人口可持续发展的实际情况,若通过一定时期的实施后发现人口数量的增长严重影响了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则再根据实际情况另外制定政策,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制约老龄化的进一步加快。多年来,尽管人口性别比偏高的严峻形势得到了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各级政府也采取各种各样的措施进行综合治理与调整,但根据最新调查结果来看,出生人口性别比依然居高不下,最终的治理效果并不明显。这在一定程度上归咎于毛南族自身的生育意愿与现行的生育政策存在一定的距离,当然也包括受传统性别偏好的影响所致。因此,我们要加强宣传教育,努力转变人们的传统婚育观念,开展关爱女孩行动,严厉打击非法鉴定胎儿性别以及贩卖、残害、溺弃女婴的违法犯罪行为,通过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和营造舆论环境等多种方式,综合整治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问题。针对那些适龄结婚男女,上级政府可以制定相关政策鼓励他们留在本地成家立业,减少中青年外出务工的人员数量,这样有利于调整人员年龄结构,降低区域人口老龄化速度。此外,进一步完善养老保障体系,通过各种优惠政策鼓励外地企业到该区域建立养老院,或者建立适合老年人就业又合适他们身心健康的产业。加大养老保障政策的宣传,教育子女尊老爱幼,使他们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促进该区域人口可持续发展。

(二)转变教育观念,加强外界援助以及加大教育经费的投入。在对少数民族区域人口进行教育的过程中,要加强对求学者以及他们家长宣传生男生女都一样,女儿也是传承人的思想,让适龄上学的男女均有同样的机会入学接受教育。鼓励大学毕业生到该区域进行教学,或者鼓励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到该区域担任教学骨干,还可以通过鼓励召集大学生志愿者以及大学生村官这些群体到该区域作贡献。政府则要制定好辅助政策,让赴这些地区教学的老师和大学生没有太多的后顾之忧,使他们安心且尽力地教学和工作。此外,创办一些技能培训班,培养缺乏知识理论和技术的人员,确保他们的义务教育和职业技术培训水平同步提高。通过进一步提高返乡农民工的技能,让他们掌握实际操作技术,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为家乡作贡献。同时还要提高农村劳动力城镇就业能力和提高对该区域的教育投入,建设更多的中小学,改善学校教育的基本设施,如办公设施、娱乐健身设施,要在基础教育阶段给他们提供比较好的平台。还可以在初中以及高中阶段分别独立设置毛南族班级,在教育资源的分配上有必要向他们作些优惠的倾斜。在升人高中以及报考大学上,适当增加毛南族考生照顾分。

(三)转变经济结构,提高当地经济建设水平和加强外界的援助。越是贫困的地方越留不住人才,而没有人才则又进一步拉大了贫困地区与发达地区的差距,造成经济更落后,严重影响该区域人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当然也制约了人民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要改变这种经济状况,在国家优惠政策的制定、鼓励优秀人才到贫困自治县作贡献的同时,当地政府也要挖掘内部优秀人才以及有发展潜力的人员进行学习或者培训,尤其是进行技能的培训,用知识和技术指导当地劳作人员,使知识转化为力量,以发展当地经济,提高当地人口素质。在提高传统农牧业发展的同时,寻找机会带动第二以及第三产业的发展,通过鼓励外地企业到该区域设立分部,吸收当地的就业人员,在增加当地财政收入和提供就业机会的同时也创造了公司的利润。上级政府则要进一步加强扶贫政策的制定与落实,增加对该区域的财政拨款,把这些贫困区域的基础设施完善好。要致富先修路,通过基础设施的完善,改变区域单一的产业结构。在提高第一产业发展的同时,招商引资,拓宽渠道,把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同步发展上去,形成人口、教育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黄润柏,罗柳守,毛南族人口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对策探 析[J],广西民族研究,2009,(4)

[2]王铁志,人口较少民族研究的意义[J],黑龙江民族丛 刊,2005,(5)

[责任编辑:荷 叶]

作者:覃双顶 农专文 王文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