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人才激励办法

2022-06-29

第一篇:工程人才激励办法

专业技能人才激励性津贴实施办法

(试行)

公司各单位:

随着国内汽车行业的快速发展和公司经营机制的转变,公司各岗位技能人才在公司生产经营中的主力军作用逐步显现,同时对各岗位专业技能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鼓励公司员工学技术、用技术,促进公司生产经营,为实现公司发展战略目标奠定基础。经公司研究决定,在公司各岗位中开展专业技能人才及首席工人技师评选聘用工作,并对选聘的专业技术人才给予相应激励。具体如下:

一、目的和意义

发现和挖掘公司基层各岗位技能人才,通过人才激励和进一步培养,为公司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打基础。

二、评选和聘用范围

公司各分厂、各单位具有特殊技能且在实际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操作工,含模具钳工、注塑工、涂装工、装配工、冲压工等。

本次先行在模具钳工中试点。

三、评选及聘用标准

1、首席技师

公司某一方面工作中业务技能最高,能解决和组织解决公司该方面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工作表现最优秀的员工。经公司专业(工种)技能考核鉴定小组考核鉴定,报上级职业鉴定机构认定取得同岗位高级技师职业资格证书的。

2、主任技师

本工种或本单位业务技能一流,具有国家二级技师以上证书,能解决该岗位或相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工作表现突出者。经公司专业(工种)技能考核鉴定小组考核鉴定,报上级职业鉴定机构认定

取得同岗位技师职业资格证书的。

3、骨干技师

本工种或本单位业务技能一流,能带领或指导身边员工完成公司交办的各项工作,能作为导师培养新员工。经公司专业(工种)技能考核鉴定小组考核鉴定,报上级职业鉴定机构认定取得同岗位技师职业资格证书的。

四、激励办法

1、取得高级技师资格证书后,纳入公司高技能人才库和公司干部梯队管理,定期进行相应内部培训,一年送出培训一次。自取证起每月给予500-1000元技能津贴。此后每两年进行一次技能复评、复审,复评、复审合格的保留津贴待遇,连续两年合格的,以后年份不再复评、复审,其津贴待遇不变,复审、复评不合格者降低其津贴待遇。

2、取得技师资格证书后,纳入公司专业技能人才库管理,定期进行相应内部培训,两年送出培训一次。自取证起每月给予200-500元技能津贴。此后每年进行一次技能复评、复审,复评、复审合格的保留津贴待遇,连续三年合格的,以后年份不再复评、复审,其津贴待遇不变,复审、复评不合格者降低其津贴待遇。

3、津贴具体标准依据上一年度公司员工工资增幅及社会同行业津贴水平逐年提升。津贴按照员工正常出勤率予以考核,员工请假天数小于3天不予考核,请假天数超过当月公司实际出勤天数50%时,当月津贴停发。

五、评选办法

该工作由公司人力资源部组织,各单位协助。

流程:

1、由各单位结合本单位各岗位技能人才实际情况予以推荐;

2、由员工所在班组或工段组织技能初评,技能初评采用技术比武方式进行;

3、由各单位对该员工近两年工作业绩进行评价;

4、由人力资源部予以核实;

5、报公司领导审批和决定是否聘用。

湖北三环车灯有限公司

二0一一年十月十八日

第二篇:舟山市人才安居工程实施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 大力营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到舟山创新创业,根据市委、市政府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市人才工作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人才安居工程坚持多点布局、 多元投入、 多种保障,充分体现公开公平公正原则, 最大程度地满足各类人才的安居需求。

第三条 成立市人才安居工程领导小组, 主要负责对人才安居工程的总体领导,研究制定和组织实施人才安居工程各项政策, 协调工作中出现的重大问题。 领导小组成员由市委组织部 (市人才办) 、市发改委、市经信委、市人力社保局、市财政局、市住建局、新城管委会组成。市委组织部(市人才办)负责人才安居工程的总体协调,并会同市人力社保局负责人才保障住房分配和租房补贴、购房补贴的发放;市经信委负责企业人才限价房申购和人才公共租赁房配租政策的制订与实施; 市住建局负责人才保障住房的建设和管理;市财政局负责人才保障住房建设资金、租房补贴和购房补贴资金的筹集、安排以及资金使用的监督管理。

第四条 本办法主要适用于市级(含新城管委会、新区海洋产业集聚区管委会、普陀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机关事业单位(含部省属在舟行政事业单位) ,以及注册地在市本级的企业。部省属在舟高校人才住房保障办法另行商定。

第二章 规划建设

第五条 总体布局。人才保障住房建设坚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开发、配套建设、分步实施原则。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和功能布局,合理布局人才住房,以满足不同区域的人才居住需求。

第六条 建设模式。人才住房建设坚持多元投入,主要采取以下模式:

(1)市场运作。 鼓励房地产开发建设单位利用市场化方式,投资建设、经营人才保障住房项目。鼓励人才在舟山购买商品住房,并由政府提供相应的购房补贴。

(2)政府自建。政府根据城市空间布局,专门建设一批适合人才居住的公共租赁房, 也可以视情在新推出的普通商品住房地块上配建人才保障住房。同时,政府可通过购买商品住房以及租赁、改建存量住房等方式,增加人才住房数量,满足不同层次人才的安居需求。

(3)单位自建。支持、鼓励企业在符合相关规定的前提下,采取企业自建方式,在厂区内建设相应的人才周转住房。人才比较集中的系统,如具备条件的,也可自建人才周转住房。

第七条 公共配套。 专门建设的人才保障住房小区要同步规划建设交通、教育、医疗、商业、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提升综合配套服务水平。

第三章 范围条件

第八条 人才安居工程保障范围。主要包括:

(1)引进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以及与其相同层次的国外科学院、工程院院士;

(2)引进的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重点学科首席科学家,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千人计划”专家(含经舟山申报入选的)等国家级重点人才;

(3)引进的省特级专家、钱江学者特聘教授,省“千人计划”专家(含经舟山申报入选的)等省级重点人才;

(4)引进的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省部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省15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培养对象等重点人才;

(5)引进的具有正高专业技术职称人才;

(6)入选舟山市科技创业领军人才项目和海洋经济高端科技创业领军团队的领衔人员;

(7)引进的具有副高职称且40周岁以下人才,特别紧缺急需的,可适当放宽年龄;

(8)与海洋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重点产业、新兴产业企业高薪引进的年薪在25万元以上的技能型人才(含高级技师) 、35万元以上的技术型人才和80万元以上的管理型人才; (9)引进的全日制博士研究生;

(10)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及以上;

(11)“211工程” 、 “985工程”高校全日制本科毕业生。

第九条 人才享受安居工程政策的,还须同时符合下列条件:

(1)机关事业单位人才必须在编在职,如果是专业技术人才的,还须在聘;企业人才须在舟山正常缴纳社会养老保险。

(2)享受人才限价房和购房补贴政策的,其本人及配偶须没有在舟山享受房改房、 限价商品房、 购房补贴等优惠购房政策。在企业工作的第

(十) 、

(十一)类人才,享受购房补贴时,须已为该企业服务一年以上。

(3)人才享受周转住房和租房补贴政策的,其本人及配偶在舟山本岛(含朱家尖岛、鲁家峙岛和长峙岛,下同)范围内无住房。

第四章 保障模式

第十条 免费赠送住房。对第

(一)类人才,在舟山工作期间,政府提供面积250平方米左右的住房由其无偿使用。在舟山连续工作满8年后,该住房作为奖励,无偿归其所有,并可办理完全产权;未满8年的,收回住房。

第十一条 推出人才限价房。第

(二)至

(四)类人才, 可根据实际需求申购人才限价房,申购面积为120平方米左右, 其中第

(二)类人才申购价格为同期同类地段市场成交均价的50%,第

(三) 、

(四)类人才申购价格为同期同类地段市场成交均价的60%。购买人才限价房后,不得再承租人才公共租赁房。在舟山连续工作满8年后,住房产权归个人所有;未满8年的,由政府按申购价格加利息(按回购时同期贷款基准利率计算)回购人才限价房。

第十二条 实行购房补贴。对在舟山新购买商品住房的, 由用人单位给予一次性购房补贴。标准如下:第

(二)类人才90万元,第

(三) 、

(四)类人才70万元,第

(五)类人才40万元,第

(六)至

(九)类人才30万元,第

(十)类人才15万元, 第

(十一)类人才10万元,企业可根据实际情况参照上述标准执行。第

(二)至

(九)类人才在舟山连续工作满8年后,产权归个人所有,房产可以入市交易;未满规定工作年限的,由政府一次性收回市财政补助的购房补贴。

第十三条 提供周转住房。 符合条件的人才可申请人才公共租赁房作为周转住房。标准如下:第

(二)至

(四)类人才120平方米左右;第

(五)类人才90平方米左右;第

(六)类人才根据领军人才项目不同层次,分别为100平方米或60平方米左右;第

(七)至

(十一)类人才25平方米左右,其中第

(七)至

(十)类人才结婚登记后,承租面积可增加至60平方米左右。

企业中第

(十) 、

(十一)类人才公共租赁房的配租,由市人才安居工程领导小组根据企业规模、利税和人才公共租赁房的供给情况进行分配,并由企业租住给符合条件的第

(十) 、

(十一)类人才。享受人才公共租赁房的企业人才,可适当放宽条件。

人才公共租赁房租期一般为五年,租金标准按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的公共租赁房租金标准确定,具体以当年发布为准。

第十四条 提供租房补贴。 租房补贴享受对象为市本级机关事业单位中,因房源有限没有配租到人才公共租赁房的各类人才。租房补贴标准为公共租赁房租金的1-2倍,面积参照同类人才公共租赁房标准。 享受租房补贴和人才公共租赁房的合计时间- 7 -最长不超过5年。

第十五条 资金保障。用人单位按上述标准兑现购房补贴和租房补贴的,党政机关和全额事业单位由市财政全额补助;差额、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和企业,市财政补助50%。人才限价房、人才公共租赁房等政府产权资产产生的收益,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专项用于安排人才所需的购房补贴、租房补贴等相关支出。

第十六条 保障原则。经认定的同一名人才,涉及不同层次时,按“从优、从高、不重复”原则执行。夫妻双方经认定都符合条件的,只允许夫妻双方按“就高”原则申请一套人才公共租赁房或申购一套人才限价房;购房补贴和租房补贴均按“一人全额、一人减半”标准享受。 第十七条 加强住房公积金对人才购房、租房的支持。开辟专门通道,建立服务信息库;缩短申贷缴存时限,调高贷款可贷额度;简化租房公积金支取相关手续。

第五章 管理监督

第十八条 人才认定。 人才安居工程保障对象的认定工作由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市人才办负责第

(一)至

(九)类引进人才的审核,市人力社保局负责第

(十) 、

(十一)类人才的审核,并统一报经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联席会议认定。

第十九条 实行统一受理。人才限价房、购房补贴、周转住房和租房补贴的申请均实行一口受理、流转办理。市级统一由市人才公共服务中心受理。

第二十条 加强动态管理。实行人才流失报告制度,对人才- 8 -流失到市外的情况,要及时向市人才公共服务中心报告。实行年审制度, 每年定期对人才享受周转住房和租房补贴的情况进行审核,对不符合租住或补贴条件的,及时进行调整。

第二十一条 加强责任追究。对违反规定、弄虚作假骗取货币补贴或实物住房的单位和个人, 除追回所骗取的货币补贴或实物住房外,还要追究当事人的相关责任,并取消所在单位享受人才安居工程政策的资格。

第六章 附 则

第二十二条 人才安居工程实行统一标准、分级保障原则,按人才所在区域,由市、县(区)各自负责保障。各县(区) 要结合实际,参照本办法制定相应的人才安居工程实施办法。企业自建的人才周转住房,可参照本办法,制定相应的实施细则。

第二十三条 享受本办法所规定人才安居工程政策的人才,均须全职在舟山工作。

第二十四条 本办法施行前, 相关政策已兑现的, 不再溯及;尚未兑现的,按本办法执行。

第二十五条 本办法由舟山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等部门解释。

第二十六条 本办法自发文之日起施行, 本办法施行前颁布的有关文件与本办法不一致的,按照本办法执行。

第三篇:高新区(新市区)十百千人才工程办法

高新区(新市区)关于实施“十百千”

人才工程的暂行办法

(征求意见稿)

根据自治区关于建设全疆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的总体部署,

为大力吸引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人才、重点产业实用紧缺人才到乌鲁木齐高新区(新市区)创新创业,经区委、区政府研究决定,于“十二五”期间实施“十百千”人才工程。为确保此项工作的顺利实施,特制定办法如下。

一、“十百千”人才工程的适用范围和具体内容

(一)适用范围:

围绕高新区(新市区)的新能源、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

生物医药、煤化工、石油化工、现代信息技术、金融服务业等重点产业,重点引进掌握关键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能够带动新兴产业发展的创新创业人才及实用紧缺人才。

(二)具体内容:

1、“十”:5年内引进杰出的工程技术专家和经营管理专家不少于10名。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进入国家“千人计划”的人员;“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 国家级人选;进入国家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人员;列入“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的特聘教授;进入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人员;获“中国青年科技奖”人员;国家重点学科领域学术和技术带头人;承担国家科技计划和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重点项目人员;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者等。

2、“百”:5年内引进中青年专家、博士后和海外归国留学创业人员不少于100名。包括: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自治区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自治区重点学科领域学术和技术带头人;承担省部级重点科技计划项目和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的领头人;带项目来高新区(新市区)的博士、博士后或海外归国留学人员;掌握关键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能够带动企业技术创新的创新创业人才等。

3、“千”:根据高新区(新市区)产业发展导向和企业发展的实际需要,5年内引进实用的紧缺高技术和高技能人才1000名,主要是指高新区(新市区)人才目录中紧缺专业的高技术人才或高技能人才。

二、扶持政策

为了加大“十百千”人才工程的推进力度,根据引进人才的

不同类别,分别实施相应的鼓励政策:

(一)第一类(被列入“十百千”人才工程中“十”的)

1、给予50-200万元的创业或科研启动经费。

2、 给予30-100万元的安家补贴,分五年支付,每年支付20%,或提供不少于120平方米的人才公寓住房,并免除五年租金。团队创新创业的领军人物补贴可适当上浮。

3、提供不少于200平方米的工作场所,并免除三年租金。

4、在高新区(新市区)工作期间,给予每人每月3000元的

生活补助经费。

5、对进区前三年内缴纳的个人所得税,按实际缴纳税额的

100%予以奖励。

起3年内提供20-50%的贷款贴息,一个项目贴息金额原则上最高不超过100万元。

7、以技术成果入股投资的,经评估,其技术成果可按注册资本不少于45%作价入股。

8、对其创办的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流动资金不足的,符合担保条件的,可优先给予不低于100万元的资金担保。

9、对创办企业吸引到的社会创业投资资金,经过项目论证,视情况给予不低于30%的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的配套投入。

10、对获得国家、自治区、市科技计划资助的企业,经过有关评审程序,分别给予国家、自治区、市资助金额的50%-100%的配套资金支持。

11、引进人才子女在义务教育阶段入学时,可在市内择校一次。

12、设立专门集体户,对引进人才及其随迁配偶、子女可帮助办理落户。

(二)第二类(被列入“十百千”人才工程中“百”的)

1、给予30-100万元的创业或科研启动经费。

2、提供不少于100平方米的人才公寓住房,并免除五年租金。

3、提供不少于100平方米的工作场所,并免除三年租金。

4、在高新区(新市区)工作期间,给予每人每月2000元的生活补助经费。

5、对进区前三年内缴纳的个人所得税,按实际缴纳税额的

100%予以奖励。

起3年内提供10-30%的贷款贴息,一个项目贴息金额原则上最高不超过100万元。

7、以技术成果入股投资的,经评估,其技术成果可按注册资本不少于45%作价入股。

8、对其创办的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流动资金不足的,符合担保条件的,可优先给予不低于100万元的资金担保。

9、对创办企业吸引到的社会创业投资资金,经过项目论证,视情况给予不低于20%的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的配套投入。

10、对获得国家、自治区、市科技计划资助的企业,经过有关评审程序,分别给予国家、自治区、市资助金额的30%-100%的配套资金支持。

11、协助办理引进人才子女的就学及落户问题。

(三)第三类 (被列入“十百千”人才工程中的“千”的) 对与企业签订有效劳动合同、在企业工作一年以上的人才,一次性给予1万元的奖励经费。

三、实施步骤

(一)信息发布:每年年初发布信息,征集基本符合条件的高层次人才及其创业项目。

(二)申报:采取单位推荐和个人自荐相结合的方式,组织申报。

(三)专家评审:邀请国际国内相关专业的科学家、投资机构专家、行业专家和有关职能部门组成评审小组,坚持公开、公正、公平、择优的评审原则,对人才及其项目进行综合评审,并确认入选名单。

(四)项目洽谈:评审结束后,在自愿平等的基础上,高新区(新市区)与高层次人才进行洽谈,确立项目落户事宜。洽谈成功后签订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和相关责任。

(五)媒体公布:入选“十百千” 人才工程的人员名单,将通过高新区(新市区)人才网站和全疆各大主流新闻媒体对外公布。

(六)资助兑现:

1、对列入“十百千”人才工程中的“十”和“百”范围人员创办的企业,在乌鲁木齐高新区(新市区)办理工商、税务注册登记后,根据项目评审结果和企业实际到位注册资金情况,经考核逐批拨付科研或创业启动资金及补贴经费。

2、对列入“十百千”人才工程中的“千”的人员,评审考察符合条件的,拨付奖励。

四、对于引进的特殊人才,在此政策基础上可一事一议。

五、对引进到高新区(新市区)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的高层次人才可参照本办法执行。

六、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试行。本办法实施后,区内原有政策与本意见不一致的,以本意见为准。

七、本办法由高新区(新市区)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解释,试行细则另行制定。

第四篇:许昌市创新创业人才(团队)引进工程 实施办法(暂行)

许昌市创新创业人才(团队)引进工程 实

施办法(暂行)

发布人:人才办 来源: 浏览:381 发布时间:2016-08-14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贯彻落实中共许昌市委、许昌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许昌英才计划”的意见(试行)》(许发〔2016〕9号),实施好创新创业人才(团队)引进工程,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创新创业人才(团队)引进工程由市科技局牵头组织实施。在市科技局设立许昌市创新创业人才(团队)引进工作办公室,具体实施。

第二章 引进对象

第三条 创新创业人才(团队)主要指符合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重大战略、主导产业、重大科技创新工程及重点项目建设需要的海内外创新创业人才(团队),重点是创新业绩显著或有较大创新潜力,拥有可产业化的专利技术或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成果的人才(团队);带技术或专利、项目、资金等落户许昌创业,技术和产品能产生显著经济社会效益,能引领我市经济、产业发展和技术创新的人才(团队)。主要包括以下三类:

(一)领军型创新创业人才(团队)。一般为某一领域的开拓人、奠基人,在国际学术技术界享有很高声望;对某一领域发展有重大贡献的著名科学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且技术成果为国际先进或填补国内空白,并具有较好产业化开发潜力,能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巨大贡献的领军型人才。主要包括:国家最高科学技术成就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万人计划”杰出人才人选;相当于上述层次的国内外顶尖人才。

(二)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团队)。一般为在某一领域造诣较深,对某一领域的发展有较大贡献,在同行中具有重要创新地位或学术影响,为业内普遍认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可产业化的科技成果或专利技术,能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高层次人才。主要包括: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国务院批准的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国家“万人计划”中除杰出人才之外的人选、国家“千人计划”人选、“长江学者奖励计划”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完成人;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以上奖项主要完成人;省最高科学技术成就奖获得者;相当于上述层次的国内外杰出人才。

(三)紧缺型创新创业人才(团队)。一般为符合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或传统优势产业发展急需的、能对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较大贡献的创新创业型“专才”,特别是具有较强的创新创业能力,拥有海外创业经验的青年归国人才,或符合我市发展需求,拥有良好发展前景,能带动我市某一领域科技进步、产业升级的创新创业人才。

第三章 发布公告与引进对接

第四条

发布公告。市科技局根据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编制全市创新创业人才(团队)引进计划,会同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市人才办)于每年1月份以公告形式对外发布,遇有重大项目或紧缺人才(团队),随时发布。引进公告明确拟引进人才(团队)的条件范围、申报方式、申报程序、扶持政策等内容。主要通过以下渠道发布:

(一)中央、省、市新闻媒体发布。

(二)市政府门户网站、许昌英才网和市科技局、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以下简称市人社局)等官方网站发布。

(三)国内权威专业网站发布。

(四)委托海外华人团体、留学生组织等发布。

第五条 引进对接。创新创业人才(团队)的引进对接主要通过以下方式进行:

(一)通过在许昌英才网、许昌市人才引进及技术转移服务平台设立网上申报窗口,在许昌科技大市场开设现场申报窗口(同时接受来信来函申报),接受创新创业人才(团队)的自主申请。市科技局接受自主申请后迅速安排进行引进对接。

(二)利用现代信息手段寻找、联系人才(团队)进行引进对接。

(三)到国内外人才聚集地区参加高层次人才洽谈会或举行人才引进对接活动。

(四)通过我市驻外机构或委托国内外知名人力资源机构进行引进对接。

(五)邀请国内外高层次人才来我市与企事业单位进行引进对接。

(六)利用我市企事业单位的外部关系及许昌籍在外人才进行引进对接。

对意向来我市的创新创业人才(团队),由市、县(市、区)科技工作主管部门负责为其联系、对接引进单位。对暂时没有合适引进单位,可引进到许昌科技创新研究院。

第四章 申报评审

第六条 受理申报。创新创业人才(团队)可通过现场申报、网上申报、来信来函申报等方式进行意向性申报。经对接与我市有关企事业单位达成引进意向后,填报《许昌市创新创业人才(团队)申报表》(以下简称申报表)、《许昌市创新创业人才(团队)项目计划书》(以下简称项目计划书),并提交本人身份证明、学历(学位)证书 (证明)、工作经历和有关科技成果鉴定书、查新报告、专利证书等证明材料,由所在县(市、区)人才办会同科技工作主管部门报市科技局,进行引进申报。对暂时没有合适引进单位或拟引进到市直的人才(团队),经由许昌科技创新研究院组织引进申报。

第七条 初审。《申报表》、《项目计划书》由市科技局负责进行初审,主要对申报材料的真实性进行审查,出具审查意见,其中个人身份证明、学历(学位)证书 (证明)、工作经历由市科技局转交市人社局进行真实性审查,出具审查意见。 以上两项审查原则上同步进行,一般在10个工作日内完成。

第八条 专家评审。初审通过后,由市科技局牵头,会同市人才办、市人社局、市财政局、市投资总公司组织对创新创业人才(团队)项目进行评审。评审聘请省内外相关专业技术、管理和投资等方面专家,组成“创新创业人才(团队)项目评审专家组”独立进行,市科技局、市人才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以下简称市发改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以下简称市工信委)、市财政局、市人社局、市投资总公司及项目建设其他相关单位全程列席。评审主要根据《项目计划书》,对项目的技术水平、市场前景、投资风险、经济和社会效益等进行评定,具体评审以下指标:

(一)关键技术是否拥有核心知识产权或具有重大创新。

(二)技术的先进性、成熟度。

(三)项目产品的市场前景及竞争力。

(四)项目投入的经济可行性和投入风险。

(五)项目产出的经济效益、安全生产效益,对促进我市技术进步、产业发展的作用等。 评审专家组应对是否将该创新创业人才(团队)和项目纳入许昌市创新创业人才(团队)引进工程予以扶持,提出明确的意见和建议,并出具《许昌市创新创业人才(团队)项目专家评审意见》(以下简称《专家评审意见》)。

根据《专家评审意见》,市科技局会同市人才办、市发改委、市工信委、市财政局、市人社局、市投资总公司拟定《许昌市创新创业人才(团队)扶持政策意见书》(以下简称《扶持政策意见书》)。

专家评审一般每季度集中组织一次,或根据申报情况随时组织。

需作环评的项目,应在项目评审前向市科技局提交环评材料,未通过环评的不予评审。 第九条 会议研究。市科技局将《扶持政策意见书》和项目有关情况汇总整理后报市政府常务会议研究;重大项目向市委常委会议汇报。

第十条 网上公示。会议研究通过后,将创新创业人才(团队)及项目有关情况在市政府门户网、许昌英才网等网站进行公示(5个工作日)。 第五章 注册签约与落实支持政策

第十一条 注册签约。公示无异议后,创新创业人才(团队)在我市完成企业注册,或与我市企事业单位签订聘用合同(聘用合同中约定的服务(合作)期限不少于3年),可享受相关扶持政策。

第十二条 落实支持政策。市财政局负责将政府资助专项资金一次性拨付市科技局,由市科技局拨付项目单位;落实好其他相关支持政策。市科技局负责根据有关规定和程序及时将资金分批拨付到位;落实我市鼓励、支持自主创新的有关奖补政策;协调项目所在县(市、区)落实场地等方面的扶持政策。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对引进的创新创业人才(团队)核心成员“许昌英才”的研究审定工作;市人才办负责发放 “许昌英才”证书等工作;市人社局做好其他相关工作。市直其他相关单位配合做好有关工作。

第六章 扶持政策

第十三条

创新创业人才(团队)在我市创办企业并通过评审的,从“许昌英才基金”中给予项目启动扶持资金:

(一)对领军型创新创业人才(团队)申报的项目,给予不低于300万元的项目启动扶持资金;

(二)对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团队)申报的项目,给予不低于200万元的项目启动扶持资金;

(三)对紧缺型创新创业人才(团队)申报的项目,给予不低于100万元的项目启动扶持资金。

上述资金由市科技局按照有关规定和程序,分别在企业注册时拨付40%、企业投产时拨付30%、企业产生首次纳税时再拨付30%。

第十四条 创新创业人才(团队)依托我市企事业单位进行技术成果转化的项目,根据专家评审意见和项目实际需要,可参考本办法第十三条规定的标准,申请享受项目启动扶持资金。 上述资金由市科技局按照有关规定和程序,分别在人才引进手续办理及项目综合评审后拨付50%、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后拨付50%。

第十五条 创新创业人才(团队)在我市落地的项目,可按规定申请享受“许昌英才股权基金”。 第十六条 对创新创业人才(团队)在我市落地的项目获得社会风险投资的,“许昌英才基金”可给予其投资额10%—30%的跟进风险投资,原则上不超过1000万元。

第十七条 对创新创业人才(团队)在我市落地的项目进入中期或产业化初期,因流动资金不足申请融资的,由市有关担保机构给予最高500万元融资担保,市财政给予一定风险补偿。 第十八条

对领军型创新创业人才(团队)、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团队)、紧缺型创新创业人才(团队)在我市落地的项目,自签约之日起,分别提供不低于500平方米、300平方米、200平方米的创业场所,3年内免租金,创业场所由项目所在县(市、区)负责落实;自行租赁办公用房的,给予相应租金补助,由市财政局从许昌英才政府资助专项资金中列支。需要生产性建设用地的,按照工业用地标准优先供地。

第十九条 对我市产业发展具有奠基性、战略性、支撑性的创新创业人才(团队)及重大项目,可按照“一事一议”的原则确定扶持政策。

第二十条 创新创业人才(团队)成员符合许昌市引进高层次人才标准的,可按照有关规定申请享受引进高层次人才支持政策。

第七章 附 则

第二十一条 本办法由市科技局负责解释。 第二十二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执行。

第五篇:北京市“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培养经费资助办法

(试

行)

第一条 为深入实施首都人才发展战略,加速培养造就一支与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根据•北京市贯彻落实国家人事部等七部委†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实施方案‡的实施意见‣(京人发„2003‟15号,以下简称•实施意见‣),制定本办法(以下简称•办法‣)。

第二条 北京市“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培养经费资助工作,遵循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成长规律,适应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坚持“公开、公平、公正、择优”的原则,突出重点、兼顾一般。

第三条 2005年至2010年,我市每年从北京市人事局专家工作经费中安排资金200万元,专项用于北京市“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培养经费资助工作,市人事局可根据工程实施进度滚动使用。

第四条 资助对象为:在本市单位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和市级人选,为个人资助对象;根据•实施意见‣,制定并实施本单位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培养计划的本市单位(含非公经济组织),为单位资助对象。

第五条 属下列情形之一的不能申请资助:

(一)拟申请资助的项目已获得本市其他人才培养经费资助的;

(二)受资助项目未完成或项目已完成未提交项目总结报告 1 和经费使用明细的;

(三)上一受资助期间,因故被收回部分或全部资助经费的。

第六条 培养经费资助分为:培训研修类(A类)、创新研发类(B类)、学术交流类(C类)、出版专著类(D类)四类及一个专项资助。

(一)A类用于资助工程人选到国(境)内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重点实验室等进行与其所从事专业有关的中长期(三个月以上)培训、研修或开展合作研究。其中,对于在国(境)外开展上述活动的,资助额度一般不超过5万元;对于在国内开展上述活动的,资助额度一般不超过2万元。

(二)B类用于资助工程人选自主选题,开展具有创新性、前瞻性的项目(课题)研发工作,资助额度一般不超过15万元。

(三)C类用于资助工程人选主办或参加具有国际水平或国内领先水平的学术技术交流会、研讨会等,资助额度一般不超过3万元。

(四)D类用于资助工程人选出版在其所从事专业领域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专著,资助额度一般不超过5万元。

(五)专项资助用于支持有关单位开展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工作,资助额度一般不超过10万元。

第七条 培养经费资助工作按开展,具体工作安排以下发通知的形式部署。

参加学术技术交流会、研讨会的资助申请,可在会前两个月提出申请;其他类别的资助申请,按通知要求的时间进行申报。

2 第八条 工程人选每只能就某一具体项目申请一类资助。

个人申请资助,需填写•北京市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培养经费资助申请人登记表‣、•北京市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培养经费资助申请表(个人申请用)‣(按所申请类别填写),由其所在单位对填报材料的真实性进行核实并签署意见后,报其上级主管单位人事部门;上级主管单位人事部门对本地区、本部门的申请情况进行汇总,并进一步核实其所报材料的真实性,签署意见后,报市人事局。

第九条 单位申请资助,应提交本单位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培养计划及其实施情况的报告,并填写•北京市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专项培养经费资助申请表(单位申请用)‣,签署意见后,报市人事局。

第十条 对于工程人选的资助申请(除参加学术技术交流会、研讨会的资助申请外),市人事局进行形式和资格审查后,组织专家进行评议,拟定资助的人选和金额,进行公示,并根据公示结果,确定本培养经费资助方案。

对于工程人选参加学术技术交流会、研讨会的资助申请,市人事局进行形式和资格审查后,根据其所参加会议的学术水平、重要程度及工程人选的参会角色,确定是否给予资助及资助金额。

第十一条 对于单位的资助申请,市人事局进行形式和资格审查后,根据其开展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工作的实际情况,结合全市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和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确定本培养经费资助方案。

3 第十二条 资助申请被批准后,获资助的工程人选或单位应根据所获资助金额,对申请资助时提交的项目进度计划和经费使用计划做出调整,并将调整后的计划按申请资助时的申报程序报市人事局确认备案。

第十三条 项目进度计划和经费使用计划确认后,市人事局下发资助经费确认通知书,并依下列情形办理拨款手续:

(一) A类、C类资助款,在受资助人提交邀请函、会议通知(如是外文件需同时提交中文译文)等后,办理拨款手续。

(二) D类资助款,在受资助人提交出版协议书后,办理拨款手续。

(三) B类、专项资助款,在下发资助经费确认通知书后拨付。

第十四条 受资助工程人选所在单位或受资助单位的人事部门应会同财务部门制定培养经费的使用和管理办法,并严格执行。资助经费由单位财务部门单独立帐,专款专用。

第十五条 培养经费应全部用于工程人选及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任何个人和单位不得直接或变相收取手续费、管理费等;不得以任何理由截留此项经费或改变经费用途。

第十六条 受资助工程人选或单位收到培养经费后,应按项目进度计划及时开展工作,并按经费使用计划合理使用经费,如遇特殊情况,需要调整计划的,应按申请资助时的申报程序,以书面的形式报市人事局同意后,再做出调整。

第十七条 遇特殊情况,受资助项目无法进行或不能完成的,受资助工程人选所在单位或受资助单位应在一个月内将尚未 4 使用的经费退还市人事局,同时报送已使用经费的使用明细。

第十八条 受资助项目完成后,受资助工程人选或单位应在两个月内对所获资助项目的执行情况及培养经费使用情况做出全面总结,并按申请资助时的申报程序,将项目总结报告及经费使用明细报送市人事局审核备案。

第十九条 市人事局对培养经费的使用进行监督和管理,对使用不当的,责令其改正,并有权收回部分或全部资助经费。 第二十条 受资助工程人选或单位,在开展与受资助项目有关的工作时,如发表论文、出版专著或申报奖项等,均应标明“本项目获北京市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培养经费资助”字样;在主办会议时,应声明“本会议得到北京市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培养经费资助”。

第二十一条 本•办法‣自下发之日起实行。

上一篇:歌唱祖国的演讲稿下一篇:工程建设内部审计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