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兴安岭地区激励人才创新创业暂行办法

2024-04-20

大兴安岭地区激励人才创新创业暂行办法(共6篇)

篇1:大兴安岭地区激励人才创新创业暂行办法

大兴安岭地区激励人才创新创业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二章 引进人才

1、岗位津贴

企事业单位引进博士和具有副高级职称以上的专业技术人员,不受身份、户籍、编制和专业技术职务结构比例的限制。博士研究生、正高级职称任职资格专业技术人员每月补助岗位津贴300元,在聘期内享受副地级干部医疗保健待遇,同时用人单位每年一次性补助600元上网费用。

2、安家费

引进的博士用人单位资助一次性安家费3万元,工作满5年的安家费全部归个人所有,并按照副地级享受取暖补贴待遇。

3、住房补贴

国有企业引进的各类急需、紧缺高级专业技术人才、优秀企业家,给予一定的住房补贴,以灵活方式解决生活住房。

4、工资补贴

企业引进的高校本科毕业生的工资、补助、福利等各项待遇,由企业与本人商定,原则上不低于企业现行平均工资标准的3倍。

5、薪酬

引进的具有重大科研成果和突出贡献的紧缺专业人才或引进有利于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高新技术产业化,用人单位急需的优秀人才,可先到岗任职,后办理人事关系,用人单位可自主确定引进人才的薪酬。

6、配套服务

引进人才的父母、配偶、子女是农村户口的,可随同城镇户口迁移,并妥善解决配偶就业和子女(义务阶段)入学问题。

7、科研启动费

每引进一名我区急需的国家级、省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国家级、省级重点学科带头人,并开展科研活动的,同级政府一次性提供5—10万元的科研启动费;每引进一名我区急需的市(地)级重点学科带头人,并开展科研活动的,同级政府一次性提供3—5万元的科研启动费。对硕士以上学位或取得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专业技术人才带来的高新技术成果或项目来我区实施转化或从事项目研究开发的,经科技局认证后,由地区财政提供3—10万元的项目资助;

8在项目立项、贷款贴息和融资担保等方面提供政策扶持。

9、保险用人单位与人才确立聘约关系后,要按有关规定办理各项社会保险,受聘人才按规定的条件和标准享受各项社会保险待遇。引进各类人才应按有关要求上报主管部门备案。

加快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建设。鼓励帮助具有优势的骨干企业建立与我区产业导向密切相关的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不断壮大我区博士后研究人员队伍。对新批准设立的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行署给予每站10万元的补助;对进站工作的博士后研究人员,行署给予每人10万元的科研资助。要发挥好现有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作用,要以服务于六大产业为重点,根据企业需求情况,每年要招收1-2名博士生进站工作。博士后管理办公室要及时为博士生办理出入站各项手续。每年应引进不少于10名国内外高级技术和管理专家来我区开展讲学和技术服务。

13.坚持刚性与柔性相结合,大力引进国内外高端人才。实行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加大重点产业急需紧缺高端人才引进力度。对院士、“长江学者”“千人计划”专家、“万人计划”入选者、年薪超过30万元的高层次人才以及外籍专家,签订不少于5年劳动合同并切实履行合同义务,突破我省重点产业关键技术,或领办创办参办高新技术企业、实现新增年税收500万元以上的,经省人才工作领导小组认定,省财政根据不同层次分别给予每人50万—100万元的生活资助和项目启动资助资金。从海外直接引进并入选国家“千人计划”特聘专家,按国家规定的3年服务期限,省财政给予50万元资助。鼓励各单位依托产业项目,采取联合攻关、项目顾问、技术咨询等方式柔性引进高层次科技人才和团队,为企业发展和地方财税增收作出突出贡献的,由本级财政“一事一议”给予奖励。

14.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引进重点产业项目急需紧缺人才。对企业引进的符合全省产业发展和重大项目建设需要的优秀人才,与我省企业签订5年以上劳动合同并切实履行义务、作出贡献的,企业引进人才所需的租房补贴、安家费以及科研启动经费等人才开发费用可列入成本。对引进各类高端人才或项目团队的企业,并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所在市(地)要给予重奖。支持四煤城和艰苦边远地区重点企业引进急需紧缺人才,对引进数量较多且贡献较大的,省财政给予所需资金总额40%一次性资助。15.畅通渠道,促进人才向企业和基层流动。打破体制壁垒,扫除身份障碍,让各类人才都有施展才华的广阔天地,鼓励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各方面人才之间的合理流动。对转入企事业单位或离岗创业的党政机关干部,在评聘专业技术职务时适当放宽条件,做好社保关系接续,身份和档案工资参照专业技术人员离岗创业有关规定,调回党政机关时可放宽年龄限制。同时,注重从企业、农村、高等学校、科研院所选拔优秀人才进入县以下党政机关,在专业性较强的职位开展聘任制公务员试点。探索建立公务员入职后五年内须有一年以上在基层工作经历的制度。高等学校、科研院所要有计划组织专业技术人才到基层对口支持或挂职锻炼。深化与知名高校人才战略合作,选调优秀毕业生到基层培养锻炼,深入实施“三支一扶”、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

第三章 培养人才

1、培训经费:

每年财政预算列支20万作为人才队伍培训经费。

2、继续教育待遇:

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的人才可脱产学习,各项待遇不受影响,取得相应的资格后应兑现相应待遇。组织私企人才到相应机构参加培训,核销50%的培训费。

3、定向生:

对于定向培养的大中专毕业生,毕业后回到地区签订5年工作协议的,核销全部学费。

4、实施政府特殊津贴和优秀中青年专家培养选拔计划。每两年推荐选拔10名地级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年内每人每月享受地级政府特殊津贴500元。每五年评选10名地级优秀中青年专家,并给予一次性3000元奖励。

5、依据地区领军人才梯队管理办法兑现奖励第一梯队带头人每年1200元,第二梯队带头人每年720元.6、突出高端引领,加大高层次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及团队培养支持力度。紧紧围绕“五大规划”实施和“十大重点产业”发展,统筹推进专业技术领军人才梯队建设工程、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计划、“龙江学者”支持计划和哲学社科宣传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工程。结合落实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万人计划”)等重点人才工程,启动实施“龙江英才”特殊支持计划。从2015年起,每年重点支持50名在自然科学、工程技术领域取得创新成果,在我省实现成果转化,取得良好经济社会效益,特别是在“千户科技企业成长三年行动计划”中作出突出贡献的高层次中青年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团队),省财政给予每人(团队)50万元资助。注重发挥院士等知名专家传帮带作用。

7、统筹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人才资源,大力培养重点产业人才。加强协同创新平台建设,支持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共建工程技术研发中心、企业博士后流动站和人才培训基地,联合开展人才培养、项目攻关和成果转化。重点支持行业技术研究院建设,带动矿产资源勘探开发、新能源技术研发等产业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支持国有企业、重点民营企业和小微科技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养,优先安排科技型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参加境内外培训,让作出突出贡献的优秀企业家在社会上有名有位。分别重点建设100个产业急需的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技能大师工作室,打造“龙江蓝领”。将技能人才培养经费列入职工教育经费支出,健全职业竞赛选拔机制,促进优秀技能人才脱颖而出。

8、适应发展现代农业和开发开放需要,突出抓好实用人才培养。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团队)的支持,继续推进高校实施紧缺人才培养培训服务计划,深入推进省部共建国家现代农村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建设。建立农业科技协同创新联盟,搭建农业科技融资、信息、品牌服务平台。支持涉农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开展农作物良种培育、新型农机具研发,对推广面积达到100万亩的品种育成者、技术创新填补国内空白的农机研发人,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鼓励基层农业科技人员以技术承包、技术参股等形式,开展农业技术指导服务,并按法定程序如期兑现。对符合条件的农村实用人才,允许评定技术等级。整合省内林业科研院所力量,优化林业专业技术岗位设置,提高团队创新能力。推进林业科技成果示范区建设,加大对林业碳汇、生物质能源开发利用等项目扶持力度。围绕黑龙江陆海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培养金融、贸易、物流、能源和俄语等专业人才,深化对俄人才合作。

第四章 激发人才活力

1、逐步改善高层次人才生活保障待遇。

国家级及省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人事部奖励的专业技术人员、省重大科技效益奖获奖人员、地级以上优秀中青年专家、博士研究生和正高职人员,享受副地(厅)级领导干部医疗保健待遇,出差可乘软卧,所在单位每年要定期安排体检和疗养。对已评聘为副高级专业技术资格的人员每两年由所在单位安排一次公费健康检查。国务院特殊津贴和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人事部奖励的专业技术人员、省地级以上优秀中青年专家、省重大科技效益奖获奖人员、省地级重点学科(专业)梯队带头人,在规定的居住取暖面积外享受15平方米取暖费,所在单位每年补助600元上网费用。在我区工作的博士生,享受副地级取暖补贴待遇,所在单位每年补助600元上网费用。建立学科(专业)梯队带头人建设基金,学科(专业)带头人每月享受基金100元,后备学科(专业)带头人每月享受60元,第三梯队学科(专业)带头人每月享受30元。五年内全区要建立100个地级学科带头人梯队,重点是林产工业、矿产开发、生态旅游、绿色食品、特色养殖、兴安北药等方面的学科,六大产业学科梯队在整个学科梯队中应不低于20%的比例。凡在我区工作的国务院特殊津贴人员和省政府特殊津贴人员、省地级以上优秀中青年专家、省重大科技效益奖获奖人员、省地级重点学科(专业)带头人、博士、硕士人员子女,区内重点中学录取时照顾15分。

2、落实企业技能人才待遇。支持企业在关键工种、关键岗位、关键程序设立“首席职工”,对各行业、职业领域中具有突出业绩和品牌影响的技能人才设立“技能大师”等称号。技师(国家职业资格二级)和高级技师(国家职业资格一级)在企业工作的,分别享受相当中级和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有关待遇。

3、深化专业技术职称制度改革,完善人才评价机制。高等学校、科研院所、高职高专等事业单位按照事业发展需要和规定的岗位结构比例,实行高级职称直聘制度。改进人才评价方式,坚持重业绩导向,注重在实践中评价人才,克服过分强调学历、资历和论文的倾向在重点产业发展中作出重要贡献的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可破格晋升职称和职业资格等级。提高中小学教师评聘中高级职称岗位结构比例,对乡村教师、基层医务人员和农技推广人员职称岗位结构比例给予倾斜。

4、坚持固本强基,提高基层人才待遇。坚持省、市、县三级联动,加大投入,分类推进,加大对艰苦边远地区人才发展支持,对边远贫困地区专业技术人才申报的科技类项目,省、市主管部门优先立项。深入实施全省乡镇卫生院医务人员补充计划,确保补助资金和优先落编等政策落实到位,逐步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技术人员和乡村医生待遇。在各县(市)全面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补充农村学校师资力量。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将社会工作服务纳入政府购买范围,加大对民办社工服务机构的扶持力度。第五章 鼓励人才创新

1、实行股权期权激励,充分体现人才的自身价值。鼓励科技创新人才成果转化后“一朝致富”,企事业单位采取科技成果作价入股、股权期权激励、优先购买股份等方式奖励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才。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国有企业转化职务科技成果的,所获股权或净收益的30%—90%用于奖励有关科技人员。由职务科技成果完成人依法创办企业自行转化或以技术入股进行转化的,科技成果完成人最高可以享有该科技成果在企业中股权的70%。政府资金以股权投资方式支持企业转化科技成果,在约定期满退出时,可将股权以成本价格优先转让给成果完成人。鼓励企业运用股权期权等方式激励优秀经营管理人才,允许国有控股境内、境外上市公司高级管理人员,获得不高于薪酬总水平30%和40%的股权预期收益。

2、加大分红奖励力度,重奖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才。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以转让或许可科技成果等方式获得收益的,可提取不低于净收益的35%用于有关科技人员(团队)一次性分红奖励。成果登记后本单位一年内未启动转化的,成果完成人(团队)在不变更职务科技成果权属的前提下,有权在省内自主处置实现转化,转化收益不低于70%、最高可达90%归其所有。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对自行投资研发所产生的成果在省内实施转化的,自开始盈利起3—5年内,每年提取该成果净收益的30%用于奖励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团队)。

3、建立和完善向优秀人才倾斜的分配机制。把绩效优先、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有机结合起来,企业、事业单位可自主决定内部分配、高薪聘请高层次优秀人才。支持用人单位实行协议工资、年薪制和技术、管理要素入股以及对有突出贡献的经营管理者和科技人员奖励红股、期股等多元分配方式。对经认可有重大贡献的学科(专业)带头人及学科骨干,分配待遇可高出同类职称人员的2—5倍,年薪可不受现行工资制度限制。对通过科研开发新产品、推广应用新成果获得重大经济效益的给予重奖。除按合同获取报酬外,当地政府给予一定奖励,最高奖金可占该项成果新增财政收入的10%;属于集体成果的,课题主要承担者的奖金比例不低于奖金总额的50%。

4、设立“大兴安岭突出贡献人才奖”,每两年评选表彰一批为我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优秀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优秀专业技术人才、优秀高技能人才、优秀民营企业家;对受到表彰的优秀人才由地委、行署授予“大兴安岭突出贡献人才”荣誉称号,并一次性奖励1万元奖金;表现特别突出的,可破格提拔;具备优秀中青年专家、学科带头人以及中高级职称评选条件的,同等条件下给予优先;对经营管理和专业技术人员实行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激励措施;对在工作中有创新成果,在科学技术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给企业带来重大经济效益的给予重奖。第六章 支持人才创业

1、鼓励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才到企业任职。本着“个人自愿、企业选择、组织批准”的原则,鼓励专业技术人才到企业任职。到企业后的工资、隶属关系、福利待遇在原单位不变,同时,享受基层同职级人员待遇。工作时间为3年,对任职期间表现优秀、为企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人员,给予提拔重用。3年后自愿留在企业工作的给予上我区机关事业单位年平均工资5倍的一次性安置费,并与原单位脱离关系。不愿继续在企业工作的可回原单位安排。对自愿到企业工作或辞职领办、创办企业的,也可直接与原单位脱离关系,给予同等条件的一次性安置费,档案转入人才中心。

2、鼓励专业技术人才到对口单位工作。

定期对全区各类人才,特别是专业技术人才、高级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高技能人才的数量、分布、结构、发挥作用的状况进行调研,打破初次分配定终身的格局,鼓励和支持现有所学专业与工作单位、工作岗位不对口,且难以发挥作用的各类专业技术人才,与专业对口单位加强联系和沟通,找到最适合发挥自己专长的工作单位、工作岗位,经本人申请、组织考核、用人单位同意,可以办理调动手续。对那些“学非所用、用非所学”,但又不愿调离现有工作单位、工作岗位的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在尊重本人意愿的基础上,可采取柔性调动方式,动员他们到能够充分施展才华的工作单位、工作岗位,其行政关系、工资关系可保留在原单位,今后可在原单位退养、退休,新用人单位福利待遇应不低于其原所在单位的福利待遇。

3、鼓励专业技术人才兼职兼薪。

除法律法规明文规定不得兼职兼薪的人员外,允许企事业单位的专业技术人才在完成本职岗位工作任务、不侵犯原单位合法权益、不损害社会和公众利益的前提下,在区内不同单位从事技术开发、信息咨询、技术服务、提供劳务等法律法规允许的工作,获取相应报酬。既有专业技术职务又有管理职务的人员从事兼职兼薪活动,应按干部管理权限事先办理备案审核手续。

4、引导“三支一扶”毕业生到基层服务。

按照大中专毕业生的专业特长,每年选派一定数量大中专毕业生到县区林业局服务,服务期限为2年。服务期间每人每月给予650元生活补贴和每人每年400元交通补助(依据省财政有关文件执行),所在单位负责为其办理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和医疗保险,并承担所需费用。服务期满后,对愿意继续留在企业并且考核合格的“三支一扶”大学生,由地区财政再供给两年的生活补贴,每人每月650元,两年后与地区财政脱钩,自主择业,也可被用人单位正式录用。

5、发挥离退休专业人才作用。

以我区离退休高级专业技术人员为重点,建立离退休高级专家人才库,逐步形成多层次、多形式的人才二次开发机制。对我区离退休专业技术人员,根据工作需要,身体健康、本人自愿,退休后可返聘到企事业单位工作。在重大工程立项、重要政策制定等方面组织专家咨询时,可聘请具有较高专业水平和社会声望的离退休专家担任顾问参加决策咨询。充分发挥地区老科技工作者协会的作用,积极为离退休专业技术人才和企业牵线搭桥,及时向他们通报企业所需人才信息情况,为离退休专业技术人才二次创业搭建平台。

6、发挥财税政策作用,扩大人才奖励普惠范围。科技型小微企业成立5年内,本级财政每年参照其缴纳税金总额给予创业者奖励,最高20万元。企业为研发人员缴纳的“五险一金”,符合条件的可列入税前加计扣除,按150%抵扣应纳税所得额。研发团队将个人收益直接用于创办企业或投入受让企业所形成股权收入,在形成现金收入后按国家规定缴纳个人所得税。5年内直接帮助企业实现累计新增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的优秀创新人才(团队),在享受相应优惠政策的基础上,当地财政给予一次性再奖励。

7、允许兼职兼薪、离岗创业,引导科技人才向企业集聚。

鼓励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创办经济实体,对进行科技成果产业化和提供科技服务的收益,同级财政予以全额返还,不冲抵财政性经费预算。允许和鼓励科技人员离岗创业,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国有企事业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经所在单位同意,可领办创办企业,5年内保留其原有身份和职称,档案工资正常晋升。建立企业与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人才联合聘用机制,允许兼职兼薪。退休人员再创业或就业不重复交纳养老金。对各类人才创业,所在单位要提供必要的支持,园区管委会在启动资金、办公用房、融资贷款等方面提供专业化服务,省属金融机构和投资担保机构为人才创业优先提供风险投资和融资担保。

8、科技人员创办企业所缴纳的税收金额等同于纵向项目经费。

第八章 营造人才环境

17.切实加强和改善党委对人才工作的领导。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发挥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作用,把人才工作纳入各级党委、政府和各部门工作目标责任制,各级党委每年至少专题研究一次人才工作。加强基层人才工作机构建设,配齐配强工作力量。健全完善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工作机制,实行成员单位联席会议、重要情况通报和人才发展情况报告制度。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加强政策统筹,深入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改革和政策创新,用好放活各类人才。人才工作领导小组要加强组织协调和分类指导,强化督促检查和考核评估,努力为人才发挥作用创造公平公正的良好环境。对不重视人才工作、破坏人才发展环境、造成人才严重流失的地区和单位,追究负责人相应责任,情节严重的通报批评。

18.加大人才发展资金投入。省、市(地)、县(市、区)要进一步加大人才发展资金投入力度,将其纳入财政预算,并根据财政收入增长情况保持用于人才发展的投入适当增长,用于人才引进、培养和奖励。建立人才发展资金多元化投入机制,完善人才发展资金使用管理办法,实行人才资金项目化管理和使用情况报告制度,促进人才资金科学合理使用。将国有企事业单位人才发展投入和人才环境建设情况列入领导班子考核内容。

19.畅通引才“绿色通道”。坚持部门联动,为引进人才提供优质高效便捷服务,确保“绿色通道”畅通。公安机关为引进人才及其配偶、子女优先办理落户或居留、出入境手续,提供“一站式”服务;人才服务机构免费代理引进人才的档案人事关系;用人单位及组织人事部门积极为引进人才家属就业提供信息;教育部门就近就便、优先安排引进人才子女入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优先为引进人才办理社会保险业务,搞好人事档案接续,工龄连续计算。有关部门为引进人才办理相关手续实行特事特办,一般不超过10个工作日。

20.加强和改进人才服务。坚持党委联系专家制度,建立健全全省高端人才智库,定期组织省优秀中青年专家评选,开展专家休假疗养活动,及时倾听意见建议。加强人才服务平台建设,建设全省统一的人才资源库,实现信息互联互通、平台共建共享。坚持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加强人文关怀,为在我省工作的国家级专家和“龙江英才”获得者发放医疗保健证,提供体检、就医等优质服务。加大人才宣传力度,在全社会大兴识才、爱才、敬才、用才之风。第十章 附则

篇2:大兴安岭地区激励人才创新创业暂行办法

阅读数:1463 中共厦门市委 厦门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

《厦门市创新创业人才住房优惠暂行办法》的通知

各区委、区政府,市直各部、委、办、局,各人民团体,各有关企事业单位:

《厦门市创新创业人才住房优惠暂行办法》已经市委、市政府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中共厦门市委

厦门市人民政府

2010年10月8日

厦门市创新创业人才住房优惠暂行办法

第一章

第一条

为进一步优化人才环境,完善创新创业型人才服务政策,着力解决创新创业人才的住房问题,吸引集聚更多的优秀人才来厦创业、工作,为我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和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重要中心城市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依据国家、省、市关于加强人才工作的精神及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的创新创业人才专指我市产业和社会事业发展急需,试用期满合格,并符合本办法规定条件的人才,包括新引进的人才、现有的在职在岗的人才以及柔性引进的高端人才。

新引进的人才、现有的人才是指户籍、人事关系已迁入厦门的人才。

柔性引进的高端人才是指按《厦门市人才柔性引进与人才居住证暂行规定》(厦府〔2004〕53号)、在不改变人才与原单位人事关系的前提下、引进到我市企事业单位工作且持有《厦门市人才居住证》的人才中的高端人才。

人才经评审划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高端人才,第二层次为高级人才,第三层次为骨干人才。

第三条 本办法适用于我市辖区范围内经工商登记注册的企业和市、区属事业单位解决人才住房问题。

2010-12-07

第四条 解决人才住房问题的原则是实物配置和货币化补贴并重,多渠道、多方式解决人才住房问题,解决的方式主要包括购买人才住房、享受购房补贴和享受租房补贴。

第五条 本办法所称的人才住房是指政府提供给人才购买、限定建设标准和销售价格的政策性住房。

本办法所称的购房补贴是指人才或人才以其配偶子女的名义在本市购买市场商品房时,市(区)财政给予货币化补贴。购房补贴每年300个名额,补贴标准分为三个层次,分别为第一层次每人补贴80万元,第二层次每人补贴48万元,第三层次每人补贴32万元,名额各100人。

本办法所称的租房补贴是指人才在本市租住市场商品房时,市(区)财政给予货币化补贴。租房补贴每年300个名额,补贴标准分为三个层次,分别为第一层次每人每月补贴2000元,第二层次每人每月补贴1200元,第三层次每人每月补贴600元,名额各100人。补贴期限最长不超过60个月。

上一层次购(租)房补贴名额出现空缺的,空缺的补贴名额可依次下调使用。

以上购房补贴和租房补贴金额标准,可视市场房价和房屋租金价格的变化适当调整。

第六条 人才住房的建设和供给,采用政府投资建设、政府收购回购等方式筹集人才住房房源。

市政府分别在各区选择交通便利、环境优美、配套齐全的地点,精心规划,首期开发建设各200套,之后再根据人才的实际需要开发建设。

第七条 市人事局负责组织实施本办法。

市(区)两级财政部门负责人才住房项目的资金筹措,安排购房补贴金、租房补贴金和人才住房工作经费。

市规划局负责人才住房建设用地选址、建筑方案设计。

市国土资源与房产管理局负责人才住房的土地供应,协助核查申请人(包括本人、配偶及其未成年子女,下同)在厦住房及房产交易情况并提供核查结果,协助落实本办法规定的制约措施。

市建设与管理局负责人才住房的建设工作,按计划及时提供人才住房房源,配合做好人才住房的配售,并负责回购工作。

市地方税务局负责核查申请人个人所得税缴交情况、企业缴税情况并提供核查结果。

市国税局负责核查企业缴税情况并提供核查结果。

第二章

申请与分配

第八条 申请购买人才住房或享受购(租)房补贴的,申请人申请时必须在厦无任何房产且在厦无房产交易记录。其中,本办法出台实施之后引进的人才申请购房补贴的,不受本款限制。

第九条

在厦已租住、购买社会保障性住房(含人才住房)、公有住房或享受引进人才经济补贴或购买经济适用住房、统建解困房、解危安置房、落实侨房政策安置房、集资房、拆迁公有住房的安置房(含实行货币安置的)等享受政府住房优惠政策的,包括房产已交易的,不得再申请享受人才住房优惠政策。

第十条 入选国家“千人计划”、福建省“百人计划”或我市“双百计划”的人才,可优先购买人才住房,或享受购(租)房补贴。

第十一条

自带技术、项目和资金到我市创业,在本市辖区范围内工商注册创办独立纳税的企业,投资金额达到一定额度(根据申请情况,经评审划定)的,可申请最多不超过20套的人才住房指标供人才个人购买,用于解决企业研发人才和高级经营管理人才等的住房问题。企业按本办法规定的申请条件及程序,根据人才的业绩、能力和贡献大小提出人选。

第十二条

企业年产值达到一定规模或纳税达到一定额度(根据申请情况,经评审划定规模、额度)的,可申请最多不超过20套的人才住房指标供人才个人购买,用于解决企业研发人才和高级经营管理人才等的住房问题。企业按本办法规定的申请条件及程序,根据人才的业绩、能力和贡献大小提出人选。

第十三条 按投资创业、产值、纳税申请人才住房指标的企业,按照“不重复”的原则选择其中一项申请。

第十四条 符合下列申请条件之一的创新创业人才,可申请购买人才住房、享受购(租)房补贴:

(一)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人才

在市里确定的13条制造业产业链企业(经市培育制造业产业链联席会议办公室认定)或10个现代服务业产业群企业工作,并符合以下条件之一的人才:

(1)所在企业某一关键岗位或某一重大项目的负责人。

(2)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技术带头人,或所在企业某一学科或技术领域内的学术或技术带头人。

(3)对所在企业的发展进步至关重要,业务技术能力突出,业绩显著、作用贡献大的骨干人才,其所主持的企业新产品开发、工艺技术改造、产品质量攻关项目,技术水平经认定达到国际先进,创新增产值在近三年内达到企业产值的40%左右,或所在企业核心产品技术负责人。

(4)能力突出、业绩显著、作用贡献大、急需紧缺的高级管理人才。

(5)年薪(申请时上一的年薪)12万元以上的服务外包人才,所在服务外包企业已与一家或多家服务外包发包商签订中长期提供服务外包业务合同,每年向境外最终客户提供服务外包业务额不低于25万美元。

(二)教育卫生文化事业人才

(1)教育事业人才

基础教育:具有博士学位的人才;急需紧缺专业的高级职称人才;省市学科带头人;省市名师培养对象;特级教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教师。

中、高等职业教育:具有博士学位的人才;具有硕士学位且高级职称的人才;具有本科学历且正高职称的人才;具有经济系列或工程系列的中级职称且具有教师系列高级职称的人才;急需紧缺专业的高级技师人才。

高等教育:具有博士学位的人才;具有硕士学位且高级职称的人才;具有本科学历且正高职称的人才。

(2)卫生事业人才

卫生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所在单位业务技术领导;列入地市级以上重点学科的科室负责人或学科学术技术带头人;能极大提高所在科室医疗水平,具有本科学历且正高职称或具有硕士学位且高级职称或具有博士学位的人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卫生人才。

(3)文化事业人才,是指经评审认定的急需紧缺文化事业的高层次人才。

(三)经评审认定的其他产业行业、社会事业单位急需紧缺的高层次人才、高技能人才。

(四)柔性引进、急需紧缺的高端人才

已在厦门工作6个月以上,并与用人单位签订5年以上合同,能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培育创新人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助推我市经济转型升级的急需紧缺高端科技人才;或能极大提高用人单位(科室)学术技术水平的学科学术技术带头人。

第十五条 在集美区、海沧区、同安区、翔安区辖区内创业工作的人才,申请购买人才住房或享受购(租)房补贴的,同等条件下优先予以保障。

第十六条 符合本办法第十四条规定条件的人才,经市人事局会同市委组织部、市财政局、市监察局、有关行业产业主管部门联席会议审核:

(一)认定为第一层次人才的,可申请购买人才住房或申请享受第一层次购(租)房补贴。

(二)认定为第二层次人才的,可申请购买人才住房或申请享受第二层次购(租)房补贴。

(三)认定为第三层次人才的,可申请购买人才住房或申请享受第三层次购(租)房补贴。

联席会议根据房源情况和购(租)房补贴名额,按照人才的行业、人才层次高低和人才急需紧缺等情况划分人才层次。

第十七条

取得人才住房指标的单位和个人,因房源原因而未取得人才住房的,每1套人才住房指标可改为相应给予1个购房补贴名额,按补贴办法和人才层次相应的购房补贴标准兑现补贴。

第十八条 市人事局根据人才住房房源下达时间确定当批人才住房申请受理截止时间;当批购(租)房补贴申请受理截止时间为每年的12月。

申请购买人才住房或享受购(租)房补贴,人才只能选择申请享受其中的一项优惠,不重复享受,且一经选定,不得更改。

第十九条 申请人才住房、购房补贴或租房补贴申办程序:

1、申请。申请人如实填写《人才住房申请表》或《购房补贴申请表》或《租房补贴申请表》,并准备好有关材料后向所在工作单位提出申请。

2、公示。用人单位负责核查人才申请条件,同意申请的,在单位内公示7日,并将公示书面发给单位内符合申请条件的所有人才。

3、上报。单位公示无异议的,用人单位签章后,企业直接上报,区属事业单位经所在区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以下简称区人劳局)审查签章并由区人劳局统一上报,市属事业单位经主管部门审查签章后由用人单位统一上报,市人事局受理申请。

4、核查。受理截止时间过后,市人事局商请市国土资源和房产管理局核查申请人在厦住房及房产交易情况并提供核查结果;商请市地税局核查申请人个人所得税缴交情况并提供核查结果。

住房指标专项申请受理后,市人事局商请市国税局和市地税局核查申请单位纳税情况并提供核查结果。

5、审核。市人事局会同市委组织部、市财政局、市监察局等有关部门组成联席会议,根据所在单位情况、申请人的数量、所有申请人条件对比情况、人才住房房源情况、购房补贴和租房补贴名额情况等,对申请人和申请住房指标的企业进行审核,并形成分配意见。

6、审批。将分配意见呈报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审批。

7、公示。在厦门人事网公示拟享受优惠政策的人员名单。

8、选房(补贴)。公示无异议的,市人事局按住房分配意见组织选房,市建设与管理局办理购房手续;市人事局兑现购房补贴和租房补贴。

第二十条

人才在享受购房补贴或租房补贴期间,在本市范围内变动工作单位的,在离开原单位前30日内,个人应主动向市人事局申报。未在规定时间内申报的,取消补贴资格。在规定时间内申报且仍符合条件的,由新的用人单位提出申请,经市人事局核准,按原来的补贴标准执行。人才享受补贴的期限累计不超过60个月。

上款所称在本市范围内变动工作单位,不含调入机关和驻厦部(省)属事业单位。

第二十一条 申请购买人才住房或享受购(租)房补贴的人才,当批次未申请到的,经本人书面申请、单位同意、市人事局审核仍然符合条件的,可转入下一批次申请。

第二十二条 审核程序启动前,申请人学历、职称、职务、奖励等有关情况发生变化的,申请人应及时向市人事局书面申请变更,并提供相应的证明材料。

第三章

住房标准、售价和补贴支付

第二十三条 人才住房配售建筑面积控制标准为:

第一层次人才不高于160平方米;

第二层次人才不高于130平方米;

第三层次人才不高于110平方米。

第二十四条 人才住房的售价根据建设成本+区域平均征地拆迁成本确定。

第二十五条

人才住房建筑面积超过第二十三条规定的控制标准的,超标面积可比照房改的商品房指导价的有关规定进行调整,其中,超标面积在10平方米以内的,超标部分售价按未超标部分售价的1.1倍计算,超标面积在10平方米以上20平方米以内的,超标部分售价按未超标部分售价的1.2倍计算,依此类推。

第二十六条 人才住房竣工后超过三年以上的,从超过的第四年开始计算住房折旧费,每年每平米折旧费100元。人才住房折旧费计算标准可视物价水平等有关情况调整。

第二十七条 按规定配售的人才住房,不予调整变更;房屋面积未达到人才住房配售建筑面积控制标准的,不予补差。

第二十八条

经审批享受购房补贴的人才,凭有效购房合同或房产证向市人事局申请拨付补贴,首次发放补贴总额的25%,即:第一层次人才20万元,第二层次人才12万元,第三层次人才8万元。余额在5年内分别按第一层次每人每月1万元、第二层次每人每月6000元、第三层次每人每月4000元发放,市人事局统一于每年的6月和11月各发放一次。

经审批享受租房补贴的人才,租住6个月以上的,凭有效租房合同向市人事局申请拨付补贴,市人事局统一于每年的11月发放。

第四章

管 理

第二十九条

购房人应及时向供水、供电、燃气、有线电视、电信、卫生、物业管理等部门申请办理开户及变更等相关手续,相关费用由购房人按照相关规定独立承担,自行缴纳,相关部门应提供方便,保证正常使用。

第三十条

人才购买人才住房不满5年终止在厦创业、工作的,所购人才住房不得上市交易,由市政府按照原价格并考虑折旧和物价水平等因素回购。人才购买人才住房满5年不满10年终止在厦创业、工作的,所购人才住房可上市交易,但应按原购房价格与届时相应地段社会保障性住房上市交易指导价格的差价的40%向政府缴交土地收益等价款,政府可优先回购。购买人才住房后,人才在厦工作居住满10年的,产权可以转让,政府不再收取土地增值收益。

享受购房补贴的人才必须在厦服务满10年,不满10年终止在厦创业、工作的,应按服务年限的比例缴还购房补贴,应缴还的金额=已发放的购房补贴-(购房补贴总额÷120个月)×实际在厦服务月数。用人单位负责追回购房补贴,并上缴市人事局。服务期不满10年未按规定缴还购房补贴的,所购商品房不得上市交易。

上述规定应当在人才住房买卖合同和购房补贴发放协议中予以载明,并明确相关违约责任。

购买人才住房或享受购房补贴的人才,应持相应的有效购房合同或房产证,到市国土资源与房产管理局办理享受政府住房优惠加注登记,其所登记的住房上市交易的,须提供市人事局出具的《人才在厦服务期已满的证明》或《已上缴土地收益款的证明》或《已缴还购房补贴差额的证明》,否则市国土资源与房产管理局不能办理该住房产权转让手续。

第三十一条

人才在享受购房补贴或租房补贴期间,由用人单位每年进行考核,并将考核结果报市人事局审核,未将考核结果报市人事局审核或考核不合格的,市人事局停发购房补贴或租房补贴。

第三十二条 购买人才住房的申请人符合住房公积金贷款条件的,可按规定申请住房公积金贷款。

第三十三条

人才住房、购房补贴和租房补贴的分配与管理按照政务公开制度,接受社会和纪检监察部门的监督。对弄虚作假,隐瞒住房情况,骗取人才住房或购(租)房补贴等违反有关规定情形的,市人事局取消其购买人才住房或享受购(租)房补贴的资格,停发补贴,市建设与管理局收回住房,用人单位负责追回已发放的补贴并上缴市人事局。情节严重的,按法律及有关规定追究有关单位和个人的责任。

第五章

第三十四条

建设人才公寓,供来厦创业工作的人才租住。市有关职能部门根据需求情况,选择合适的地点,规划建设人才公寓,由市财政出资建设。人才公寓统一装修,统一管理。

对人才住房、人才公寓需求数量较多的各类园区或产业集群龙头企业,可采取政府划拨土地,园区或企业出资建设的方式,集中建设人才公寓,作为单位集体产权,建设单位自行管理。由园区或产业集群龙头企业提出申请,专项报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研究。

第三十五条

市、区属事业单位人才的购房补贴和租房补贴由同级财政全额承担,企业人才的购房补贴和租房补贴由市、区两级财政按共享税分成比例分别承担。以上资金先由市财政垫付,年终再由市财政局通过市、区两级财政体制进行结算。

第三十六条 人才的购房补贴和租房补贴纳入支付部门的部门预算,从市(区)人才发展资金中列支。

第三十七条 未配售的人才住房房屋空置期间产生的物业等管理费用,用于建设、回收、回购、收购住房等所需的资金,纳入市建设与管理局的部门预算。

第三十八条 购房补贴及租房补贴视同于市政府奖金,免交个人所得税。

第三十九条 夫妻双方都符合本办法规定条件的,按照“就高从优”的原则,由层次较高的一方申请,不重复享受。

第四十条 在市(区)属事业单位工作的人才,既符合本办法规定条件,又符合公务人员申请社会保障性住房条件的,由申请人选择其中一种方式申请,一经选定,不得更改。

第四十一条

人才聚,事业兴。各区(含各类园区)、各用人单位应根据本办法,结合本区、本单位实际,本着人才优先的原则,积极主动采取措施予以重视,加大投入,进一步改善人才住房条件,努力解决人才工作中的问题,共同营造有利于我市集聚人才创新创业的良好环境。

市有关部门根据本办法制定具体配套的实施细则。

第四十二条 本办法由市人事局负责解释。

第四十三条 本办法自2010年12月1日起实施,有效期5年,之前有关引进人才经济补贴等规定与本办法不一致的,以本办法为准。

之前按《厦门市企事业单位人才住房管理暂行办法》(厦委〔2008〕7号)、《关于修改引进人才经济补贴规定若干事项的意见》(厦委办发〔2008〕14号)和《关于厦门市企事业单位人才住房和引进人才经济补贴有关事项的补充通知》(厦委〔2008〕31号)的规定已经享受人才住房优惠政策的,仍按原规定执行,其中本办法实施后发放的引进人才经济补贴和承租人才住房的租金补助视同政府奖金免交个人所得税。

篇3:大兴安岭地区激励人才创新创业暂行办法

1 我国激励科技人才创新创业探索与实践

我国激励科技人才创新创业的探索与实践,既有宏观层面上的国家创新体系构建和完善以及科技体制改革推进等,也有操作层面上的引才、助才和荐才等具体措施。

1.1 构建和完善国家创新体系

国家创新体系是社会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的引擎和基础,是培养造就高素质人才、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摇篮,是综合国力竞争的灵魂和焦点,其主要功能是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知识传播和知识运用。我国国家创新体系和创新战略的演化经历了四个阶段:形成阶段(1949—1977年)、发展阶段(1978—1995年)、国家技术创新系统阶段(1995—1998年)、国家创新体系阶段(1998年至今)。国家创新体系构建和完善经历了初期的建立各类科研机构、制定国家科技发展计划;国家创新系统的发展模式和创新政策探索;直至完善的国家知识创新系统、技术创新系统、知识传播系统和知识应用系统架构基本确立。近年来,国家又相继颁布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这些规划奠定了中国21世纪初构建国家创新体系的路线图。

1.2 稳步推进科技体制改革

科技体制是科学技术活动的组织体系和管理制度的总称,它包括组织结构、运行机制、管理原则等内容。与激励科技人才创新创业相关的改革措施有:一是建立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的组织结构,按照“稳住一头,放开一片”的方针,大力加强技术成果转化为生产能力的中间环节,提高企业的技术吸收与开发、创新能力,促进科研设计机构、高等院校、企业之间的协作和联合,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二是建立市场经济与技术创新有机结合的运行机制,改革拨款制度,开拓技术市场,在对国家重点项目实行计划管理的同时,运用市场调节,提高科技机构的自我发展能力和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活力。三是建立科技机构和科技型企业的现代组织制度,实行政事分离,明确产权关系,改革人事制度,充分发挥科技人员的创造才能和积极性。四是建立适应市场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宏观科学管理体制,转变各级管理部门的职能,加强宏观调控服务职能。例如:浙江省在全国首批开展“市县党政领导科技进步与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及“科技强市和科技强县”创建活动,并形成了组织部门牵头抓总,人力社保、科技、教育部门协同推进的“一体三翼”的工作格局,“十一五”以来,省科技厅形成了“环境、人才、平台、项目”四位一体的工作布局,改变以往单纯“以项目带人才”的人才工作模式,把持之以恒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和科技人才发展环境作为推动科技工作不断取得突破的根本出发点。

1.3 科学技术奖励政策

为了充分调动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鼓励科技创新,激励科技人员多出成果、出好成果,我国各级政府都建立了一系列科技奖励制度。我国现行科技奖励概括起来可以分为以下三类:(1)科技成果奖。它是奖励体系中最为重要的部分,也是广大科技人员主要获得的奖项,包括国家四大科技奖和各级政府颁发的其他各种科技成果奖。(2)各类专项奖。我国各个行业大都设有各种级别的专项奖励。(3)各种工作表彰性质的奖励。它是各级政府为了表彰科技人员在某方面工作中作出了突出贡献而设立的奖项,一般为一次性奖励[1]。

1.4 人才引进措施的实施

引进和储备人才,是改革人才队伍结构的有效途径,也是充分激发创造活力的内在要求。我国已经逐步构建了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人才引进的格局,包括对引进的人才工资待遇实行政策保障;设立专项资金,为引进人才智力提供保障;对引进高层次紧缺人才,在一定年度内,政府给予一定标准的人才特殊津贴等;以及搭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和各类科技孵化器等公共平台,为创新创业提供支撑,优化发展环境,为引进人才创造良好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例如:通过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简称“千人计划”)的出台,迄今,全国已引进7批共2 263名海归人才。实施这一计划既改进了全国科技人才队伍结构,也激励本土人才进一步提升自身素质和创新能力[2]。上海在国内率先设立了一系列引进、培养科技人才的专项计划,如:1991年设立“青年科技启明星计划”,专门发现和支持青年科技人才;2003年启动了“交叉领域创新团队专项计划”,年拨2 000万元培养创新团队和学科带头人,对每个入选的创新团队给予每3年800万元的经费支持;2005年设立“浦江人才计划”,每年投入4 000万元,支持和鼓励海外高层次留学人员来沪工作和创业。江苏省委省政府于2006年颁布《关于加强人才资源开发工作的若干意见》(苏发[2006]29号),实施“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引进计划”,设立专项资金,每年从海内外引进100名左右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对新引进人才一次性给予每人不低于100万元的创业创新资金资助;而且,该计划仅仅实施了一年,江苏就把“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引进专项资金”提高到2个亿。2010年,江苏省又在战略性新兴产业范畴引进以创业为目标的科技创新团队,引进的每个创新团队三年内将获得300~800万元的个人经费补助以及1 000~3 000万元的项目经费资助,如属世界一流水平的创新团队,还将采取特事特办、一事一议的方式给予特别支持[3]。

1.5 激励人才创新的科技计划

科技人才创新工程旨在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制度,建立尊重特点、鼓励创新的人才兼备、开拓创新、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科技专家和国内学术技术带头人队伍。以浙江省为例,其设立了一系列直接支持科技人才创新创业的专项科技计划,其中,2006年启动了“钱江人才计划”,在国内较早对处于种子期和幼苗期的留学回国人员进行扶持,共资助青年归国人才团队404个,培养青年人才2 566人;2007年启动了“新苗人才计划”,在全国率先设立专项计划,提升高校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的科技创新意识和能力,把科技人才工作阵地进一步前移,迄今共培育“科技新苗”32 455人;2007年设立了“高技能人才计划”,在全国率先设立专项计划,支持企业生产一线的高技能人才进行“小发明、小创造、小革新、小设计、小建议”等创新活动,迄今共资助了248个技能型科技人才团队,培养技能型科技人才1 685人。2009年以来,作为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创新人才培育模式的重要探索,浙江省在全国首批启动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工作,省科技厅迄今已牵头遴选了三批共130个省重点科技创新团队。

1.6 人员聘用与评价制度改革

我国职称工作已有 50多年的历史,主要经历了20世纪中期的技术职务任命制与职务等级工资制、1978—1983年的职称评定制、1986年以来的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三个阶段。近些年, 我国众多科技机构开始对科研人员的职称进行改革,其中中科院比较具有代表性。从1992年起,中科院开始职称评审制度改革,将研究系列等主系列的职称评审权下放到各研究所,所聘岗位不受任职资格、任职年限限制。这种改革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激励他们从事科技创新工作的积极性[4]。同时,在人才评价方面,逐步推行专业技术资格评聘分离,扩大单位评价、用人自主权。值得一提的是,2012年南京市出台《深化南京国家科技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建设,打造中国人才与创业创新名城的若干政策措施》(宁委发[2012]9号),其中规定:允许和鼓励在宁高校、科研院所和国有事业、企业单位科技人员(包括担任行政领导职务的科技人员)离岗创业,3年内保留其原有身份和职称,档案工资正常晋升。这一政策的出台打破了陈旧僵化的用人机制,激发科技人才创新创业的活力[5]。

1.7 股权及税收优惠政策

1.7.1 股权激励政策

我国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鼓励、规范高新技术成果出资入股的政策,以激励科研人员科技创新创业的积极性。1999年8月19日, 科学技术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发布了《关于以高新技术成果作价入股有关问题的通知》。为了激励对国有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和经营管理人员,2002年8月21日, 财政部、科技部发布了《关于国有高新技术企业开展股权激励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 对利用股权激励国有企业中的科技人员、经营管理人员进行了大胆尝试。广东省允许科技领军型创业人才创办的企业,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可按至少50%、最多70%的比例折算为技术股份。

1.7.2 税收优惠政策

我国的财政税收政策既包括政府对科技活动的直接投入保障政策, 也包括通过税收优惠支持科技创新持续开展的相关政策。《科学技术进步法》明确规定, 国家逐步提高科学技术经费投入的总体水平, 国家财政用于科学技术的经费增长幅度, 高于国家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

同时,国内创新主体在研究开发、高新技术发展、科技成果转化、技术设备引进、科技产品出口、教育科普等方面都可以享受多种形式的税收优惠。例如,江苏省对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以及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从事技术成果转让、技术培训、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技术承包等活动所取得的技术性服务收入暂免征收企业所得税;以及高等学校与企业联合且由企业出资的横向科研课题的节余经费,允许用于由该项科技成果转化而兴办的科技企业注册资本金,且成果完成人可享有该注册资本金对应股权的80%,学校享有20%。

1.8 其他

我国激励科技人才创新创业实践所包含的范畴非常广泛,除了上述重点提到内容外,还包括评选优秀科技人才的政策、人才培养的政策、改善科研条件的政策、鼓励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的政策、知识产权保护的政策、诚信监督体系建设及风险投资机制的政策等大量内容,这些措施绝大多数都能起到激励的作用。

2 我国激励科技人才创新创业实践存在问题

2.1 投入力度不足,同时经费在支出口径上尚未扭转“重物轻人”的倾向

我国R&D人员人均劳务成本为0.5万美元/人年,大约仅为日本的1/12、韩国的1/6。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赫克曼指出,中国在当前国家层面,投资于物与投资于人的比例大致为12:1,在美国是3:1[6]。我国在资源配置和投入上,用于基本建设、设备购置方面的开支被认为是“天经地义”,用于人员劳务费、教育培训、创新激励等方面的开支反而遮遮掩掩;在收益分配上,重单位轻个人的现象尤为突出,所谓“职务发明”收益分配给个人是“国有、集体、单位资产流失”的观念大行其道。这些想法和做法忽视了科技人才本身的价值,忽视了人这一生产力中最积极的因素,严重扼杀了创新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浙江省科学技术厅的“激发科技人才创新创业的机制研究”调查结果显示,2 323名调查对象中,38.70%的人认为生活中急需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工资待遇偏低。

2.2 激励科技人才创新创业系统工程的合力推动需求与离散的管理体制的矛盾

我国目前的科技管理体制存在着管理部门离散,不同部门间的政策难以衔接,尚未成为政府的整体合力推动机制。从职能分工看,研发由科技管理部门推动,技改由经济管理部门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化则由计划部门推动,这样就人为地使管理上很难衔接,特别是科技成果的中试阶段成为管理空白[7]。

2.3 激励政策创新不足,缺乏长效机制

政策创新不足,在消除不适应创新创业要求的体制机制障碍上突破的力度不够;二是政策的着力点挖得不够深,很多新出台的政策仍着眼于“治标”,没有着眼于“治本”,没有着眼于构建长效机制 。针对近期目标与长远目标、源头创新与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以及针对技术创新的不同阶段,在资源配置比重上需要进一步优化。

2.4 科技成果评价和奖励机制不完善

我国学者和政府管理部门对科技成果评价的理论方法一直进行着探索和研究,这些努力和研究对促进我国科技成果评价制度的完善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极大地推动了科技人才创新创业,但由于科技工作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目前我国科技成果评价和奖励机制还不完善,具体体现在:缺乏一套科学、客观的指标体系;评价主体错位;成果评价被当作最终目标;评价中触及核心内容较少,难以作出客观评价;评价缺乏法律监督机制;用户证明材料的可靠性影响成果评价等方面[8]。浙江省科学技术厅的“激发科技人才创新创业的机制研究”调查结果显示,科技人才对政府改进工作的期许前三位是完善公平合理的科技立项程序与审批制度(63.80%)、完善科技成果的评价和奖励制度(11.54%)和营造廉洁高效的科技创新服务环境(7.28%)。这一调查结果反映了目前我国科技成果评价和奖励机制不完善的现状。

2.5 人才培育体系不完备,人才评价标准和方法存在不足

人才培育体系不完备,研发和技能类人才的培育体系相对完备,而创业、管理、服务类人才的培育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客观真实地评价科技人才是引导科技人才正确价值观的指挥棒,是激励科技人才发挥才能的有效措施,然而我国科技人才评价和考核制度存在着一些不足,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第一, 评价主体的责任心缺失。从社会到用人单位的评价责任转移。从用人单位到学校的评价责任转移、从学校到期刊和政府的评价责任转移。第二,人才评价的行政化、简单化。过于重视官本位的现有评价体系,评价一个学者往往是以其行政职务为中心;评价指标的简单量化主要体现在只看教学工作量、发表论文的数量、申请专利的数量以及承担国家和地方科研项目的数量、科研经费的数量等。这种严重畸形的重“量”轻“质”的片面化评价体系,使得包括研究生和教师在内的大学科研人员沦为“学术打工仔”,教育理想和学术追求淹没于学时、论文、专利和经费之中[9]。第三,考核轻视研究成果的市场转化情况, 使得科研人员对成果的市场转化积极性不高。

3 改善我国激励科技人才创新创业的路径选择

3.1 加大资金支持力度

近些年, 我国科技经费投入继续保持快速增长。2010年,我国共投入R&D经费7062.6亿元,比上年增加1 260.5亿元,增长21.7%;R&D经费投入强度(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为1.76%,比上年的1.70%有所提高;按R&D人员(全时工作量)计算的人均经费为27.7万元,比上年增加2.3万元[10]。不过,要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实现全社会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R&D) 经费总支出达到国内生产总值的2%及以上的水平, 还需要进一步加大 R&D的投入力度。

3.2 加强顶层设计和综合协调

由于我国激励科技人才创新创业系统工程的合力推动需求与离散的管理体制存在着矛盾,所以需要政府发挥顶层设计、持续投入、整合资源的功能。目前,顶层设计应重点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政府推进简政放权,加快减少行政层级,大力推进审批制度改革。二是在布局中将政府的调控与市场机制有机地结合起来。

3.3 优化政策环境

公共政策的制定和运用,应当在科技成果的功利性与公共产品的公共服务职能之间寻求平衡,既使其功利性得以充分发挥,又能确保其作为公共产品的公共服务职能。在技术创新的最前端,政策应主要运用直接资助、物质与精神奖励等工具;而在中后端,应注重发挥市场机制和使用间接性的政策,比如扶持创新的信贷和税收工具、政府采购,等等。如果政策工具在使用上本末倒置,不但发挥不了杠杆效应,而且会造成巨大的浪费。降低创新成本,提高违规成本;落实于个人,着眼于根本;加强激励创新创业的地方立法工作。

3.4 优化科技管理体制机制,强化激励作用

调整优化科技计划体系,探索下放科研自主权,改进科技评价办法。进一步缩小行政权力对学术评价的影响,提升学术权力的地位。探索适应我国国情的、能够促进科技人才成长和学术进步、产学研结合的多元化评价体系,建立以业绩和成果为导向的、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客观真实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健全科技投融资体系。加强科研学术诚信体系建设。

3.5 注重对科技人员的综合激励

3.5.1 物质激励

增加科研机构的人头费,提高整体的薪酬水平。增加科研经费总盘子的同时,转变支出结构,增加对人力资本的直接投入。今后在科研经费的使用和管理上,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重物轻人”的观念。强力推动使用财政资金研发成果进入生产领域,深入推进技术要素参与收益分配。健全社保体系,放开对人才流动的限制,提高人才在创新创业中的收入。

3.5.2 精神激励

在严格程序的基础上,充分运用评比奖励手段,激发科技人才创新创业。实行宽容性管理,允许他们尝试,鼓励他们创新。通过网络、电视、刊物以及宣传栏等平台进行宣传报道,提高知名度,满足科技人才的业务成就感。

3.5.3 评价激励

转变评价方向,把评价重点从“重数量”转为“重质量”,把标志性成果的质量、效益作为评价科研绩效和人才水平的主要依据。设计合理的评价周期。严控创新过程,宽容失败结果。采取针对性的评价方式,实施多方位的评价。

3.5.4 发展激励

推广职业生涯设计,完善培养体系和机制。引导用人单位提供良好的创新条件。创造良好的试验条件、装备,提供充足的经费。创造学习条件,学习有关工商管理知识,帮助他们顺利实现角色的转换。

摘要:总结近年来我国激励科技人才创新创业的探索与实践,已在国家创新体系构建和完善、科技体制改革推进,以及在操作层面上的引才、助才和荐才等政策措施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但仍存在着投入力度不足、合力推动需求与离散的管理体制矛盾、缺乏激励创新及政策的长效机制等问题。提出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加强顶层设计和综合协调、优化科技管理体制机制、注重对科技人员综合激励等路径选择的策略建议。

关键词:科技人才,创新,创业,激励

参考文献

[1]孙法军,寇建平.了解我国科技奖励制度及改革动态做好科技人才评价工作[J].农业科技管理,1999(11):30-33

[2]李智勇.“千人计划”已分7批引进了2263名海外高层次人才[EB/OL].(2012-04-28)[2012-09-17].http://rencai.gmw.cn/2012-04/28/content_4055559.htm

[3]江苏省科学技术厅.关于组织推荐2010年度“江苏省科技创新团队”的通知[EB/OL].(2010-05-25)[2012-09-17].http://www.cskj.gov.cn/webs/listnews.asp?typeid=11&id=956&page=4

[4]娄伟,李萌.我国科技人才创新能力的政策激励[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6(11):135-141

[5]江苏省科学技术厅.深化南京国家科技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建设打造中国人才与创业创新名城的若干政策措施[EB/OL].(2010-05-25)[2012-09-17].http://www.sju.js.cn/s/12/t/161/a/29696/info.jspy

[6]詹姆斯赫克曼,古新功,王军.中国的人力资本投资[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0(1):5-15

[7]董宏宇.吉林省科技体制改革的发展现状及其发展对策[D].长春:吉林大学,2004

[8]石中和.应用技术类科技成果评价及指标体系研究[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3):54-58

[9]朱郑州,苏渭珍,王亚沙.我国科技人才评价的问题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1(15):132-135

篇4:大兴安岭地区激励人才创新创业暂行办法

融资渠道——创业投资企业可以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通过债权融资的方式增强投资能力,并为创业投资企业进行私募提供法律保护和可参考依据,还私募资金以合法身份。这意味着创业投资企业可以通过利用信贷资金、发行长期债券来增加投资能力。

税收优惠——国家将运用税收优惠政策扶持创业投资企业发展,并引导其增加对中小企业特别是中小高新技术企业的投资。其相应的配套措施也有望尽快出台。

退出通道——创业投资企业可以通过股权上市转让、股权协议转让、被投资企业回购等途径实现投资退出。国家有关部门应当积极推进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完善创业投资企业的投资退出机制。可以预测,国家有关部门正在积极推进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完善创业投资企业的投资退出机制。现在股权分置改革接近尾声,深圳中小板即将实现全流通,这必然使得中小企业板向创业板演化,这是创业投资资金退出的一个很好的通道;另外产权交易市场、柜台交易等场外市场将是今后政府大力提倡的,这些都是资金退出的很好的通道。

投资比例——尽管该《办法》规定,在单个项目上的投资不能高于20%的资本金,但创业投资企业可以以全额资产对外投资。原来创业投资由于受《公司法》的限制,只能投资资本金的50%。《公司法》修改后,投资企业可以将全额100%的资本金投到创业投资项目上去,增加创业投资企业的资本流动性和使用效率。

投资方式——经与被投资企业签订投资协议,创业投资企业还可以用股权、可转换优先股等准股权方式对未上市企业进行投资。这条规定意味着,创业投资企业不光能用资本来投资,投资完资本之后,还可以拿股权直接作价投资,增加可投资种类,有效规避风险,并保证投资收益的最大化。

投资领域——除了股票、担保业务及房地产外,其他领域都在创投企业投资范围之内。

行业管理——规定公司型创业投资企业可以委托法人机构作为它的经理,从而解决创业投资企业委托管理的问题;规定创业投资企业可以预设管理顾问费标准,以建立成本约束机制;允许创业投资企业实行业绩报酬,以建立起适应创业投资要求的业绩激励机制;允许创业投资企业可以事先设立固定的存续期,以建立风险约束机制。

篇5:大兴安岭地区激励人才创新创业暂行办法

一、总体目标

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的总体目标是:从2011年开始,利用5年时间,引进100名左右能够突破关键技术、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产业发展的海外高层次人才来我市创新创业,努力促进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孵化一批高成长性的科技型企业,带动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在核心技术及重大产品自主创新方面进入国内一流、国际先进行列。

二、主要对象

本办法所称的海外高层次人才为在海外学习并取得硕士及以上学位,引进后每年在我市工作不少于6个月的人才。引进的硕士一般不超过45周岁,博士一般不超过55周岁(有特别突出成就的,以上年龄条件可适当放宽)。重点引进以下人才和团队:

1.在境外著名高校、科研院所担任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从事重大项目、关键技术或新兴学科的研究工作,拥有学术技术成果处于该领域前沿,其研究项目能推动我市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半导体照明、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快速发展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及其团队。

2.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具有较强的产品开发能力,拥有具备较好市场开发前景的自主创新产品,能推动我市优势传统产业改造提升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及其团队。

3.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发明专利,且其技术成果国际先进、国内领先,符合我市产业发展要求,具有较好的市场前景并能实施产业化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及其团队。

三、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海外高层次人才在我市创办(指在我市进行工商注册和税务登记)符合我市产业发展导向、具有良好发展前景企业,经认定评审后,可享受下列“5个100”优惠政策:

1.固定资产投资补贴。从企业创办之日起2年内,根据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给予一次性补贴。企业固定资产累计投资额100万元以上的,给予投资额3%的补贴,补贴总金额最高100万元。

2.贷款贴息扶持。从企业创办之日起2年内,对企业所获金融机构贷款给予2年期的贷款贴息,年贴息率按3%计,贴息总金额最高100万元。

3.科研经费资助。鼓励海外高层次人才自主组建创新科研团队,获省批准引进的,在省给予专项工作经费的基础上,按不低于二分之一的比例提供配套资金;获市批准引进的,给予100万—1000万元资助。

4.创业场所支持。从企业创办之日起3年内,可免租享受企业所在镇区提供的不少于100平方米的工作场所。

5.居住环境保障。从企业创办之日起3年内,可免租安排海外高层次人才本人和家属入住100平方米左右的公寓;其创办企业在3年内实现了产业化,根据累计营业收入和纳税情况,给予最高100万元的购房补助。

四、优化人才服务环境

1.设立一站式服务工作站。为海外高层次人才在政策咨询、人事代理、学历认证、职称评审、办理签证、科技项目申报、权益维护等方面提供一站式服务。

2.提供创新创业指导服务。为海外高层次人才提供创新创业培训指导,邀请国内外知名企业家定期举办创业专题讲座,聘请创业导师对其创办企业进行全过程创业辅导服务;对创新创业成效突出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可资助其参加国际性学术交流,资助费用每年最高2万元,资助期为企业创办之日起3年内。

3.协助配偶就业。对随海外高层次人才入户我市的符合就业条件的配偶,由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根据实际情况协助其就业。

4.解决子女入学。海外高层次人才子女有入学需求的,由市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根据海外高层次人才的意愿,安排在我市任何一所公办中、小学和幼儿园就读或协助其子女入读国际学校。

5.医疗保健服务。为海外高层次人才办理医疗卫生服务卡,可在定点医院享受优先医疗服务;每年提供一次免费医疗保健和体检服务。

6.社会保险服务。根据海外高层次人才的意愿,协助符合条件的人才参加我市社会保险,并享受相应的社会保险待遇。

五、拓宽人才引进渠道

1.积极参加国内外举办的海外人才推介会、科技创业交流会、项目洽谈会等,充分利用各种活动平台,展示我市形象,增强海外高层次人才到我市创新创业的吸引力。

2.设立海外人才工作站,适时组织海外人才中山行和海外人才联谊等活动,让海外高层次人才通过实地考察了解我市创新创业环境。

3.加强与各级外事侨务部门、外国专家局、海外留学人员组织、海外华人社团以及海外引才引智基地的联系与沟通,及时掌握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动态和信息。

4.鼓励人才中介机构和社会人士积极参与我市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对成功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单位或个人给予一定金额的奖励,具体办法另行制定。

六、组织领导和资金保障

1.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统一领导下,由市人才工作协调小组组织实施。市委组织部负责牵头抓总、统筹协调和督促落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负责海外高层次人才的申请认定、综合管理及配套服务等工作;市科学技术局负责组织对海外高层次人才项目的评审论证,负责扶持政策相关资金的管理和发放等工作;市外事侨务局负责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对外宣传推介工作,负责加强与我驻外机构、海外留学人员组织、海外侨团和外国专家组织等相关组织的联络沟通,构建海外引才平台;市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其他成员单位、各镇区要根据各自职能,研究制订落实本办法的配套措施。

2.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的扶持政策相关资金列入市财政预算,有关扶持政策在我市其他人才政策中有规定的,按就高不就低原则适用,不重复享受。各镇区应相应设立专项资金,用于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和扶持。

七、附则

篇6:大兴安岭地区激励人才创新创业暂行办法

青岛市城阳区委组织部、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为加快构筑充满活力的区域性人才高地,促进国内外高层次优秀人才来城阳区创业创新发展,为建设宜居幸福的胶州湾北岸新城凝才聚智,结合城阳区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快构筑充满活力的区域性人才高地,促进国内外高层次优秀人才来城阳区创业创新发展,为建设宜居幸福的胶州湾北岸新城凝才聚智,结合城阳区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高层次人才,主要是指现有存量人才中获得市级及以上人才项目评价认定的优秀人才,以及在城阳区行政区域外工作、学习,经办理有关手续,来城阳区主要从事生产、科研工作的创业创新类和紧缺需求类人才:

1、创业创新类。主要是指企业引进的高端创业型和创新型人才。

(1)创业型人才:具有博士学位,年龄一般不超过55周岁,拥有产业化开发潜力较大的产品关键(核心)技术知识产权,技术水平国内领先或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具有3年以上知名企业或知名高校、科研机构的中高层研发或管理经历,带项目或技术、资金来城阳创办企业(所在企业主要创办人且为第一大股东,股权一般不低于30%)。

(2)创新型人才:具有博士学位,年龄一般不超过55周岁,拥有能够促进企业自主创新、产品升级或推动区域行业发展的重大科研成果知识产权,近5年以第一完成人获得国际、国内重要科技奖项(省级科学技术二等奖以上)或在国际核心期刊发表过高水平学术论文,技术水平国内领先或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具有知名企业或高校、科研机构的中高层研发经历,与用人单位签订5年以上工作(劳动)合同,来城阳担任企业研发类高级领导职务。

2、紧缺需求类。主要是企业和区属教育卫生系统事业单位引进的急需型人才和“双高”型人才。

(1)急需型人才:主要是区级及以上重大项目、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发展产业、教育卫生等领域发展需要,且能突破关键技术或推动全区相关行业发展、与用人单位签订5年以上工作(劳动)合同的其他高水平专业技术人才、技能人才、经营管理人才等。

(2)“双高”型人才:经认定,符合城阳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且具有博士研究生学历或正高级以上职称的人才。

第三条 本办法适用于在城阳区行政区划内注册(登记)的企业和区属教育卫生系统事业单位。

第二章 共性扶持政策

第四条 住房保障。新认定引进的高层次人才,按照现有业绩和预期贡献,区别享受专家公寓、专项用房、购房补贴、周转住房政策。其中,专家公寓、专项用房、购房补贴政策不重复享受。

1、专家公寓。区政府采取新建、收购等多种渠道,按照“引进即可入住”的标准,筹集、筹建、装修一批高级专家公寓。符合以下条件的高层次人才,经评审认定,可免费入住3年:

(1)技术水平国际领先或填补国内空白、拥有符合所在企业核心产品需求的授权发明专利3件(第一、二发明人)以上、创办企业注册资本原则上达到500万元以上、能够引领或带动全区相关产业发展的创业型人才。

(2)专业成果属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水平国际领先或填补国内空白、拥有符合所在企业核心产品需求的授权发明专利5件(第一、二发明人,其中,第一发明人不低于3件)以上、近5年以第一完成人获得国际、国内重要科技奖项、对推动企业发展具有核心作用的创新型人才。

在城阳工作满3年并继续在城阳工作的,可参照青岛市引进人才的住房优惠政策,办理个人房产转移手续。不符合购房条件或无购房意愿的,给予相应市场价值的资金补贴。

2、专项用房。区政府职能部门采取集中建设等渠道,筹集筹建一批高层次人才专用住房。符合以下条件的高层次人才,经评审认定,可参照青岛市引进人才的住房优惠政策购房:

(1)技术水平填补国内空白或国内领先、拥有符合所在企业核心产品需求的授权发明专利2件(第一、二发明人)以上、创办企业注册资本原则上达到300万元以上、产品市场现状和前景广阔、能够推动全区相关产业发展的创业型人才。

(2)专业成果属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水平填补国内空白或国内领先、拥有符合所在企业核心产品需求的授权发明专利3件(第一、二发明人,其中,第一发明人不低于2件)以上、在国际核心期刊发表过2篇以上高水平学术论文、对相关企业或产业能够产生重大推动作用的创新型人才。

不符合购房条件或无购房意愿的,参照100平方米经济适用住房的价格给予资金补贴。

3、购房补贴。符合以下条件的高层次人才,经评审认定,根据现有业绩和预期贡献,发放5-20万元的购房补贴:

(1)技术水平国内领先或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拥有符合所在企业核心产品需求的授权发明专利1件(第一、二发明人)以上、创办企业注册资本原则上达到100万元以上、产品市场现状和前景广阔的创业型人才。

(2)专业成果属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水平国内领先或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拥有符合所在企业核心产品需求的授权发明专利1件以上(第一发明人)、在国际核心期刊发表过1篇以上高水平学术论文、对相关企业或产业能够产生积极推动作用的创新型人才。

(3)经认定引进的急需型人才。

4、周转住房。区政府职能部门采取公共租赁住房调配、集中建设等多种渠道,筹集筹建一批优秀人才租赁性周转住房。经认定引进的创业创新类和紧缺需求类高层次人才,均可申请免租赁费入住,最长入住期限3年。已落实专家公寓、专项用房、购房补贴政策的,不享受周转住房政策。

第五条 配套资助。对新引进高层次人才和现有存量人才,在城阳工作期间,获市级及以上人才项目评价认定的,实行配套资助。

1、入选市级以上各类重点人才培养工程、获得市级以上各类重点人才荣誉称号或各类科学技术奖项的个人或团队,按其获得奖金或培养资助经费数额1:0.5的比例,给予配套奖励(其中,属团队型荣誉或称号的,带头人获配套奖励份额不低于40%)。同一人选(团队)入选不同级别、同一类别项目的,以获得最高单笔奖励数额为标准进行配套,最高不超过100万元。

2、入选市级以上引才项目并获得研发资金、启动资金、住房补贴等资金扶持的,均给予相应扶持资金1:0.5的配套扶持。不同级别的同一资金扶持,以获得单笔最高扶持资金数额为标准进行配套,最高不超过100万元。

3、鼓励和支持用人单位引进外国专家智力项目,经国家、省、市外专局批准并实施的引智项目或作为第一执行人取得国家级国际合作项目立项的,给予1:0.5的配套经费资助。各级共同实施批准的,以单笔最高扶持资金数额为标准进行配套,最高不超过100万元。

第六条 人才选拔。经认定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同等条件下优先推荐为区级拔尖人才和优秀青年人才以及区级以上各类人才选拔项目。

第三章 差异化扶持政策

第七条 经认定引进的创业型、创新型、急需型高层次人才,均享受以下政策:

1、户口迁移。凡在区内有落户接收单位的,本人及其配偶、未成年子女、成年未婚子女,可办理落户手续。

2、子女入学。按就近入学原则,由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安排随迁子女到居住地学区内优质公办学校就读。

3、配偶安置。采取组织安置、单位协助和个人联系相结合的方式,妥善安置有随迁意愿的配偶。随迁配偶原属机关事业单位在职在编人员的,由相关职能部门按照编制对应及顺向流动的原则,在全区编制限额内协助在有关单位进行安置。

第八条 经认定引进的创业型高层次人才,享受以下政策:

1、启动资金。一次性给予40-200万元的启动资金扶持。

2、税收扶持。创办企业以及企业聘用的优秀人才实行税收扶持奖励:

(1)企业所得税区级留成部分,自投产当年起前2年由区财政每年等额返还,后3年每年减半返还。

(2)对引进聘用的优秀人才年薪在10万元以上的,区财政给予其上一所缴个人所得税区级留成部分的等量补助,连续补助3年。

3、贴息补助。经认定引进的创业型人才,其创办的企业向银行贷款的,自投产当年起3年内,每年给予300万元贷款额度以内的财政贴息补助。

4、产品推广。在政府采购评审中,对经认定引进的创业型人才创办的小型微型企业产品,根据相关办法给予10%的价格扣除。鼓励大中型企业与经认定引进的创业型人才创办的小型微型企业组成联合体共同参加政府采购,小型微型企业占联合体份额达到30%以上的,给予联合体3%的价格扣除。

第九条 经认定引进的创新型高层次人才,享受研发资金政策,一次性给予20-100万元的研发资金扶持。

第十条 经认定引进的“双高型”人才,享受生活补贴待遇:具有博士研究生学历和正高级以上职称的人才,分别按照每人每年0.5万元、1万元的标准,发放生活补贴,连续发放5年。

第十一条 区属事业单位新认定引进和现有存量的“双高型”人才,可优先进行职称评聘。正高级职称人才因岗位限制不能聘用的,由政府职能部门协助争取设立特设岗位,或通过财政补贴的方式落实职称工资待遇。

第四章 配套扶持政策

第十二条平台扶持。鼓励各类企业搭建高层次优秀人才集聚平台,提高科技聚才能力水平。

1、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经认定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创办的企业,凡批准设立国家、省、市、区级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在享受城阳区有关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奖励扶持政策的基础上,再一次性分别给予50、20、10、5万元的资金扶持。

2、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新批准设立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一次性给予50万元的资金扶持。对进站开展科研工作的博士后,一次性给予每人5万元的科研经费资助。

3、专家工作站。新批准设立青岛市专家工作站的,一次性给予5万元资金扶持。

第十三条 团队建设。加大企业科技创新团队培养扶持力度,每年选拔资助一批重点企业科技创新团队,对创新成果突出并产生重大经济社会效益的,给予10-30万元的资助扶持。

第十四条 引才奖励。鼓励有关企业、中介组织、社会团体、优秀人才通过多种方式开展引才工作,对引才工作贡献突出的,视情给予5-10万元的引才经费扶持。

第十五条 一事一议。对各类优秀人才随高校院所、重点企业整建制引进或需要特事特办、专题研究、突破现有政策的人才引进重大问题,采取一事一议的方式,协调落实本办法规定的有关政策待遇。

第五章 管理制度及经费保障

第十六条 引进和扶持高层次人才工作由区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区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根据职能各负其责。

第十七条 加大优秀人才引进和培养经费投入力度,整合设立区人才发展专项资金,并根据办法实施情况,逐年加大专项资金数额,落实人才引进、培养的各项政策。区人才发展专项资金由区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统一使用管理。

第十八条 建立人才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统一研究、协调、决策引进人才的重大事项。联席会议办公室设在区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第十九条 建立优秀人才跟踪服务和流失报告制度,引导和鼓励引进的优秀人才向重点行业、重点产业及地区集聚。用人单位应当及时了解优秀人才的思想、工作和生活动态,如有外流意向,应当查明分析原因,及时向区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和有关职能部门通报情况。区有关职能部门应当根据情况,采取在全区范围内相关行业交流、部门内部调剂、改善工作环境和生活待遇等措施,与用人单位共同做好优秀人才的服务工作。

第二十条 建立高层次优秀人才引进、使用绿色通道制度,由相关部门集中、协调办理人才引进事项,采取一事一议的方式,协调落实各项扶持政策,帮助协调解决有关生产生活难题。

第二十一条 建立资金使用审计制度,对住房补贴和有关奖励扶持资金使用情况,定期进行审计,充分发挥人才资金的使用效益。

第六章 附则

第二十二条 对申报高层次人才认定或申请资助扶持的,有关职能部门提出初步认定意见和扶持建议,提交区人才工作领导小组集体酝酿研究,必要时组建专家组进行审核确认。

第二十三条 本办法所涉及的人才评价认定、专项资金使用管理等具体实施细则,由区人才工作有关职能部门负责制定并组织落实。

第二十四条 凡弄虚作假骗取待遇的,一经查实,停止享受扶持政策,并追回已发放的津贴和扶持资金。用人单位负有责任的,追究用人单位连带责任。

第二十五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其他有关规定与本办法不一致的,以本办法为准。

第二十六条 本办法由区委组织部、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负责解释。

城阳区委组织部 87868762

电子邮箱 qdcyrcgzk@163.com,城阳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 87866672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大兴安岭地区激励人才创新创业暂行办法】相关文章:

大兴安岭地区殡葬管理办法05-01

《大兴安岭杀人事件》05-03

大兴中学范文05-16

北京大兴火灾07-31

大兴安岭哪年着的火08-07

北京大兴火灾范文05-23

北京大兴火灾事故06-22

大兴学习之风总结06-27

大兴学习调研之风06-27

大兴学习之风方案06-27

上一篇:学习查字典教案下一篇:临床科室技术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