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以来我国对外贸易理论的发展与实践发展史

2022-09-12

建国以来, 我国贸易理论的发展和实践经历了漫长的过程, 贸易理论从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见解到成体系的引进西方发达国家的贸易理论, 为了适应经济形式的发展, 我国学者在理论的总结与探索上做出了不懈的努力;贸易的实践更是从无到有从“互通有无, 调剂余缺”的初级阶段到加工贸易的蓬勃发展再到贸易方式的不断更新, 服务、技术贸易的迅速发展。

以贸易方式来介绍中国建国以后的对外贸易理论和实践的发展是基于贸易方式的直观性和阶段性特征, 贸易方式发展所具有的国别差异特点也能够更好地展现世界贸易不断扩张以及贸易方式不断推广的进程, 同时, 这也使中国的对外贸易发展史能够放置于世界贸易发展史中去研究。

从贸易方式的角度来看待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有着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首先贸易理论的发展将直接影响到贸易政策的制定。其次, 我们能够看到落后国家可以实现贸易方式的跨越式发展的同时, 也能够紧跟世界贸易发展的潮流, 通过发挥后发优势, 缩短与发达国家在产业链条上的差距。最后, 我们观察中国贸易方式发展的历程, 非常有利于进一步探索有中国特色的贸易理论体系和中国对外贸易未来发展的方向。

基于此, 我们将建国以来对外贸易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 (1950—1978) :以易货和转口贸易为主的初级阶段。

正如前面叙述中所提到的, 我国不存在规范的对外贸易理论。中国建国后十年中国对外贸易开始起步, 然而在社会主义阵营和资本主义阵营两个平行市场下, 我国主要的贸易对象为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贸易方式为易货贸易和港澳转口贸易。据统计, 20世纪50年代末中国对社会主义国家的贸易额占全国对外贸易总额的70%以上。而在20世纪60年代, 由于受到“大跃进”和“文革”的影响, 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总体呈停滞状态。1953年到1978年, 中国出口额占世界出口额的比重, 由1.23%下降到0.75%, 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位次由第17位掉到第32位。

第二阶段 (1978—1990) :以一般贸易为主的发展阶段。

在这期间, 一般贸易迅速发展, 打破了我国在社会主义阵营进行的以易货贸易为主的单一局面。虽然加工贸易在中国的出口贸易构成中的比重自1986年起一直稳步上升, 但是在1990年以前我国的贸易方式仍然是以一般贸易为主, 加工贸易的比重不足20%。

贸易方式上的发展归功于我国经济政策的改革。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将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心转移到了经济建设, 从此对外贸易走上了持续快速发展的轨道。

这一时期, 我国对外贸易的指导理论有了突破性的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西方经济学中的贸易理论已经广泛的传入我国, 尤其是“比较优势理论”, 已经被我国的大多数人肯定。根据比较优势理论, 由于发展中国家资本和技术稀缺, 自然资源和劳动力相对丰富, 因此应该出口劳动力密集型产品, 进口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

在出口方面, 资本密集型的产品由1965年的65%下降到了1980年的35%, 到了1990年进一步下降到19%, 而劳动密集型产品从1965年的33%上升到1990年的74%, 成为我国出口产品的主体。在进口方面, 进口商品的类型大体上也符合我国的比较劣势。从1978年到1990年期间, 中国的进口的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的比重较为稳定初级产品占20%左右, 工业制成品占80%左右, 其中工业制成品以资本 (物质和人力) 密集型产品为主。

第三阶段 (1990—2001末) :加工贸易迅速发展的阶段。

这段时期内, 加工贸易的规模不断扩大, 贸易质量不断提高, 强有力地推进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1995年加工贸易首次超过一般贸易, 成为我国第一大出口贸易方式。1996年, 加工贸易进出口额在我国进出口总额的比例中超过50%, 占据半壁江山。

这种贸易在我国的发展也从侧面反映出动态的比较优势的升级。90年代以来, 中国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已经有所发展。

很明显, 我国加工贸易发展的现状与现代加工贸易所要求具备的技术优势、人才优势、研究开发能力等综合知识优势以及完善的信息基础设施和规范的体制条件等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第四阶段 (2001—) :以贸易方式多样化为发展方向的阶段。

2001年11月, 我国加入WTO后, 在贸易理论方面, 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为主导的新技术革命蓬勃发展, 使生产要素已经不再局限于传统三要素, 技术、信息、管理等新要素日益脱颖而出成为独立的生产要素。我国对外贸易战略开始转为竞争优势导向。在这种政策的指引下, 我国一方面继续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提高传统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 是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发展;另一方面, 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尤其是第三产业, 以多种贸易方式参与国际贸易。

从世界范围来看, 作为建立在新技术革命和产业升级基础上的新兴贸易方式——服务贸易迅速发展。全球贸易结构向服务贸易倾斜的趋势从20世纪末就已经开始, 服务成为发达的市场经济中生产劳动的重要形式。目前中国旅游服务业已经在世界中排名前列。而作为新兴服务的保险、金融、咨询等比重较小。因此, 目前中国服务贸易政策的重点是推动金融、商业、房地产、电信等产业的国际化发展, 提高其国际竞争力, 鼓励民间资本投入并加大政策扶植力度。

除服务贸易外, 由于科技竞争力之间的较量逐渐成为经济竞争的重要决定因素, 所以技术贸易已经日益成为国际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未来发展中, 技术贸易势必成为我国贸易发展的主要引导方向。

由此可见, 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 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 必将有更多更新的贸易方式涌现出来, 未来中国对外贸易方式必将朝着多样化发展。

摘要:目前我国学者对我国建国以来对外贸易史的划分, 通常是以重大历史事件或政策转变为分割点, 本文试图从一种新的角度即贸易方式发展的角度来研究我国对外贸易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过程, 希望能够对探索有中国特色的贸易理论体系和更好地探索中国贸易的发展方向有所裨益。

关键词:一般贸易,加工贸易,贸易方式多样化

参考文献

[1] 黄建忠.中国对外贸易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6.

[2] 王绍熙.中国对外经济贸易理论和政策[M].中国商务出版社, 2004, 2.

[3] 曲如晓.中国对外贸易概论[M].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5, 6.

[4] 孙俊.跨国投资与服务贸易比较优势[J].国际贸易问题, 2002 (9) .

上一篇:新常态下影响中国经济转型的因素分析下一篇:分析电子商务对当前国际经济贸易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