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干部政治素养

2022-08-31

第一篇:新时代干部政治素养

新时期组工干部的政治素养的提高

随着改革不断深入,经济不断发展,干部群众的思想意识不断发生转变,组织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组织工作的形式更加严竣,任务更加艰巨。因此,对组织工作和组织工作者提出更高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为了适应新时期组织工作的要求,要加强组工干部的政治素养的提升,这对做好新时期组织工作尤为重要。

政治思想是人的灵魂,是人们行动的指南。组织工作是为领导和基层服务,为经济建设服务,为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工作。因此,对组织干部的政治立场、政治品质和政治水平等政治素质方面的修养的要求就要更高。怎么样培养政治素养呢?

一是加强政治理论学习。通过学习提高政治素质,增强政治涵养,树立科学的发展观,确立正确的无产阶级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政治立场和政治观点,提高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锐性,坚定不移地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四项基本原则;同时树立积极进取,勇于创新,清正廉洁的新形象。二是加强道德修养的提高,是组织干部应具备的必要的修养。邓小平同志指出:“管干部的干部,要很公道,很正派,不信邪,不怕得罪人;也要有耐心,能熟悉干部,联系

干部”。对于组工干部来说,职业道德的核心就是公道正派,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组工干部主要是做人的工作的,必须不断加强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用一个真正的共产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才能正正派派地做人,堂堂正正的做事。这就要求组织干部:一要忠于职守、爱岗敬业,充分认识组织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而热爱本职,忠于职守,做好组织工作,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二要诚实公正、不徇私舞弊。这是组织干部必须遵循的基本职业道德原则。诚实。所谓诚实,就是要求组织干部忠诚老实,不弄虚作假,坚持讲真话,不讲假话、空话、大话;坚持讲信用,言行一致,不欺骗组织,对普通干部负责。对待问题要坚持原则,客观公正,实事求是,按规范程序操作,不徇私舞弊。三是廉洁奉公、防腐拒变。由于组织工作的特殊性,使得组工干部常常面临着来自方方面面说情办事的压力,甚至威逼利诱的压力。因此,能不能坚定信念,安于清贫,拒绝诱惑,是对每一名组工干部很现实的考验。古时曾子有“吾日三省吾身”之说,组工干部也应有“三省”即:“权是否为民所用、情是否为民所系,利是否为民所谋”。经常对照廉洁自律这面镜子,始终以宪法、法律、廉政制度为准绳,自觉接受党组织和群众的监督,及时发现和改正自己的问题,切实做到“贫贱不移、富贵不淫、威武不屈”,以廉洁自律的决心提高拒腐防变的能力。

第二篇:《培养选拔干部必须突出政治标准》读后感:新时代需要有“政治担当”的党员干部

《培养选拔干部必须突出政治标准》读后感:新时代需要有“政治担当”的党

员干部

1月16日,中组部部长陈希在人民日报撰文了《培养选拔干部必须突出政治标准》,这篇使我对新时代的党员干部有了进一步的深思。

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干部队伍建设的新要求,作为一名合格的领导干部最基本的要具有政治担当意识。因为担当,是人之存世之魂,是立世之本。政治担当是检验作为一名领导干部政治上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尺。面对现今复杂的内外部发展环境,唯有政治上勇于担当,方能团结带领人民群众在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的征程中阔步前行。所以在选拔干部的同时,政治担当是考察的重要环节。

政治担当,是新时代赋予党员干部的新要求。当下是一个需要党员干部勇于担当的时代,在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进程中,会面临无数风险和考验,在关键时期就需要无数敢于担当的党员干部挺身而出。在历史中,中国共产党就是一直敢于担当的队伍,从而使中华民族屹立崛起;一直以来,我党都保持着政治担当的传统步调,所以新时代干部是否具有政治担当,是决定其是否在根本上属于我党的必要前提。新时代条下,党员干部对党和人民的事业敢于担当、勇于负责,也是为政之德、党性修养的深刻体现,是党员干部的职责所系、从政准则和成事之道。党员干部的担当更需体现在锐意创新、开拓进取、敢于作为的干劲上,不退缩不前、不推诿扯皮、不回避矛盾,新时代的干部要拒绝“懒”、“庸”,要在难题面前敢于解决、在矛盾面前敢于化解、在风险面前敢于担责,营造谋事业、干事业的氛围,树立为党分忧、为民谋利、勤政爱民的亲民形象。

大事难事看担当,顺境逆境看襟怀。新时代需要有“政治担当”的党员干部。

第三篇:新时代的校长素养

姓名:管小波 校长 小学高级教师 电话:13983812929 单位:重庆市江北区望江小学校 地址:重庆市江北区郭家沱和平村5号 邮箱:464368933@qq.com 摘要:教育关系着民族的未来,校长关联着学校的发展。新时代的校长素养决定着教育的前途与希望。校长要从责任使命、道德修养、专业引领、创新思维、人文关怀、未来眼光等方面,不断提升自己,完善自我。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关键词:教育

校长

素养

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十八大报告中对教育的重要论述。也是教育人的行动方向。在新的时代,在深化教育改革的大潮中,良好的校长素养决定着教育的前途与未来。决定着教育梦想的全面实现。

校长要有使命感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做一个学校校长,谈何容易!说得小些,他关系千百人的学业前途;说得大些,他关系国家与学术之兴衰。先生以他一生的办学经历,精准地诠释了校长的责任与使命。当党和政府将一所学校交到你的手里,当一群充满着稚气的孩童来到你所管理的校园,你是否意识到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以及为国家的未来培养人才的光荣责任?在三十年的教育生涯中,我清醒地认识到:教育是崇高的,神圣的,做教育,就是做良心,就是在做功德!然而,要做好教育,成为一名好校长,绝非易事。只有淡泊名利,潜心教育,甘愿成为教育的守望者的人,才有成就教育的同时成就自己人生梦想的可能。

校长是什么?是一面旗帜,也是举着旗帜走在最前面的人;是引路人,也是一名教育改革的探索者。有人说他是“官”,我却说不是。他是一个带领着一群有道德,有文化,有良知的教育人,去实现中华民族教育复兴的领航者和责任人。 校长要有改革创新思维 “一名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这里的“好校长”具有很多的注解元素,我以为,校长在继承的基础上,更应该将“改革创新”放在相当重要的地位。邓小平同志讲过:没有改革创新,只有死路一条。国民经济如此,教育也一样。任何固步自封,裹足不前,闭门造车,都必将被同行甩得远远的,甚至被社会所淘汰。当下,我国的教育仍然存在许多突出的矛盾与问题,比如,几十年来已经形成习惯的应试教育问题,重智育轻德育的问题,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问题,素质教育的形式主义倾向与学生兴趣特长因人而异的扎实培养的问题。课程设置过多偏难与学生的全面发展的矛盾,教育均衡与公平与优质教育需求的突出矛盾。一句话,校长作为教育的实施者与管理者,针对突出的问题与矛盾,义不容辞的担当起改革先行者的角色,在改革中不断创新,在创新中不断进步。教育改革的阵地在学校,教学改革的阵地在课堂,教育改革的实践者是教师,教育改革的受益者是学生。那么,改革如何着手并取得成效呢?笔者认为,当务之急就是要解决好教育均衡与教育公平的问题。我的观点是:教育的均衡主要在教师;教育的公平主要在课堂;教育的创新主要在校长。关于教育的均衡,目前,我们施行的教师交流制度,将教师由学校人转变为系统人,就是很有效的办法。在课堂教学中,给予每一个孩子公平的话语权,公平的发展空间,公平的评价方式。让每一位教师都很好地兼顾自己的每一个学生,用微观的方法解决中国教育宏观方面的问题。使“以人为本”的“人”指向每一个人,而非几个突出的人。这样教育的公平才会真正落到实处。那么,至于课程改革,教学观念的更新,教学行为方式的转变,这些都可以通过培训学习与专业提升逐步转变而成为广大教师的自发行为,并影响到我们的孩子。对于教育改革的实践者——校长,既要继承我们传统教育的优势,也要大胆学习发达国家与地区教育的长处,中西结合,又不失中华文化之精髓,洋为中用,以国际视野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校长要讲人品与德行

有人讲过,人最高的学历是人品。“德者,本也。”人的道德修养是立身之本,是立业之本。蔡元培先生说过:“若无德,则虽体魄智力发达,适足助其为恶。”道德之于个人、之于社会,都具有基础性意义,做人做事第一位的是崇德修身。这就是我们党的用人标准为什么是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因为德是首要、是方向,一个人只有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其才方能用得其所。因此校长必须加强道德修养,注重道德实践。校长的自身素养是影响力的基础,它不同于权力,权力是外来的力量,而素养是自身的力量。校长的人品与德行,这是教职工群体中反映最敏感的要素。校长是学校的当家人,他是否具有强烈的事业心与责任感;他能否从全局出发,把整体利益、公众利益放在首位;他是否办事公道,不徇私情,不拉帮结派,都关系到他影响力和领导力。教育部出台的《中小学校长专业标准(征求意见稿)》的颁布施行,对校长的专业化成长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因而,做校长的必须要有较高的思想品德与好的行为。“德”的感召力与凝聚力,是校长最该具备的能力,这就是学校领导力的核心所在。 校长要成为教师之师

学校是育人的场所,是知识分子集中的地方。我们的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最欣赏和最看重的就是学术领导力,而行政领导力却属于其次。因此,校长的学术地位、文化修养、教学经验的影响力是最重要的。校长要形成并扩大自己的影响力,就必须从行政事务中解放出来,不断学习、认真研究,以扩大和丰富自己的知识视野。深入课程,深入课堂,成为课程改革的领头羊。大力提倡以教改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并积极参与到各门学科的教研活动中来,成为教改科研的实践者和领军人物。北京广渠门中学校长吴牲讲过这样的观点:校长要坚持课堂听课、参与教学研究,关注班级管理等,必须牢牢守住“阵地”,“阵地”失守,就该“枪毙”。笔者认为:在学术领域,第一要专业,第二要努力成为学者型的校长。潜心治学,用情治校。这既是学校发展的需要,也是时代的呼唤。 校长要有人文情怀与服务精神

在一所学校,教师以学生为本,校长以教师为本,学校以发展为本。作为校长来说,在所有的服务中,必须明确树立首先为教师服务的意识。教师的成长就是学校的成长,教师的成功就是学校的成功。一所好学校的重要标志:一个好校长,一群好教师。只有优秀的教师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学生。所以,校长要具有人文情怀与服务精神。教师需要信任,需要支持,需要认同。校长必须具有培养教师成为优秀教师的才能。要尽可能多地为教师提供成功的平台。校长的一句问候、赞许的语言,校长一次热情的帮助与支持,往往能够使教师情绪心境等心理素质出现积极状态,其工作的热情被激发起来,工作效率必将大大提高。每一名教师有着不同的专长与个性,校长要激发每一名教师的潜能。一名好校长他可以不知道他的下属不能干什么,但他很清楚他的下属最擅长做什么。这就是校长的洞察力与用人之道。学校要兼顾好管理制度与人文情怀两方面的作用,相互弥补,相得益彰。要充分体现制度的人文关怀,人文关怀越好的学校,教师团队凝聚力越强,当然,一名具有人文情怀与服务精神的校长带领着这样的团队,谁会怀疑它的战斗力呢?

校长要为学校的未来发展思考

新教育改革发起人朱永新先生讲过这样一段话:“怎么样在学校的发展中留下你思想的痕迹、物质的痕迹——物质的痕迹是盖一些房子,买些设备,我觉得更重要的是留下思想的痕迹。就应该视学校发展为生命。”他在《理想的教育》这本书里写道,理想的校长应该把学校的发展视同自己的眼睛一样。的确,学校的未来发展就是校长的最重要责任。作为学校的管理者,既要懂管理,更要懂经营。目前,教育的竞争也是残酷的现实所在。民办学校的开办如雨后春笋,集团化办学的托管与兼并模式的推行。作为一届校长,我们总不能让一所百姓身边的学校,因我们的经营不善或者管理无能而消亡。出现这样的状况,校长将难辞其咎。无法向教育的历史作出交代。所以,一名优秀的校长必须居安思危,放眼未来。从办学的定位,办学的目标,办学的理念,办学的特色等方面作全面思考与长远布局。坚持“不甘人后,敢为人先”的思想与行动,兢兢业业地办好自己的学校。最近读到了重庆巴蜀中学校长王国华的关于巴蜀愿景的描绘:打造国内一流、世界知名、受人尊敬的中华名校。尤其是愿景中的“受人尊敬”一词,让我倍受启迪与教益。办好一所学校,教学质量,个性特长,人格塑造固然重要。然而,要达到“受人尊敬”的程度,这不得不承认这是一个较高的办学方向。我以为,“受人尊敬”的学校就是百姓身边的好学校,就是人民满意的学校,就是秉承传统,不断超越,培养民族未来人才的好学校。

在新的时代,习总书记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中国梦”的美好愿景。作为教育人,理应为中国人的教育之梦奉献出自己的全部激情与力量。想起了梁启超先生的话: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教育的未来在学校,学校的未来在校长。只有教育的振兴才能有民族的复兴。作为承载着教育振兴之责的校长任重道远,义不容辞。

第四篇:“知识核心时代”走向“核心素养时代”

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要求我们由研究知识传授转向研究全程育人、综合育人、全面育人。过去,教研员主要立足学科做教研,研究的问题基本局限于学科知识怎么传授。现在,我们要关注的是如何使教研工作在立足于学科研究、知识技能研究的基础上,向整体关注人、培育人转变,也就是说,我们要转变教研视角:从学科教学走向学科教育。

学科教学和学科教育有何不同

学科教学是传统视角下一种窄化的教学思维,它被异化为单纯地教学科知识,教师带着学生把教材上的知识进行“地毯式”的扫荡,不管是记忆的、理解的、掌握的、运用的,或是精读的、自读的,也不管“课标”是怎么规定的,凡是教材上出现的,哪怕是课下注释和说明,都视为知识点,掰开、揉碎后,重复训练、检测,以求达到可背诵、会解题、能考试的目的。这种以知识为本、以灌输式为主的教学,带有非常明显的强制性。这一现象的根源就是知识本位的教学思维还没有打破,教学被认为是教知识、记知识,而根本没有顾及学生为什么要“学会”,怎么才能“学会”。

学科教育则是在更加宽泛、更加充满活力、更加富有生活体验和生命体验范畴内的教育活动,旨在让学习方式、学习范围、学习内容等更加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它不仅囊括了学科教学,还能将“死的知识”变成“活的记忆”,将学习方式最优化,使学习方法最多样,将传统知识与个体体验进行链接,让学生学习更积极、更主动。

之所以把学科教学与学科教育进行区分,就是因为当前学科教学的知识本位很少存在教育的成分了,这和课程功能是南辕北辙的。

为什么要从学科教学走向学科教育

教学活动是学习主体的一种精神活动,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的同时,造就着学生的思维品质,陶冶着学生的心灵和精神。任何一种学习行为和方式,都是由学习者的精神形态决定的,因此,如果单纯强调通过学习者的外在表现来进行教学活动,就无法触及学习者的内部生活,很难真正实现教学目标。学科教育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科课程深入学生的心灵,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他们内在的精神。

应试教育影响下的学科教学急功近利,舍本求末,忽视对人的素质的全面培养。学科教学如果仅仅局限于学科之内,只在教学上强调设计思路、资源整合、方法运用、细节处理等技术层面的东西,无视人的精神存在,无视人文涵养、人文积淀、人文价值对于学科教育的极端重要性,把学科教育降低为纯粹的教学形式的技术操作手段,把深具人文精神内涵的学科教育异化成纯粹的教学训练,那么它必然会走向“精神虚无主义”。烦琐的练习、机械的答案、死板的要求,都与学科本身所应该有的灵性格格不入,这样的学科教学就不符合教学之道,就无法触及学生的精神世界,就不是真正的教育。

教育,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交流活动,是为丰富知识、开阔视野、认识世界、精彩人生服务的一项活动。教育的过程,是奠基人生的过程,是师生双方生命对话的过程。没有学科特色,就不成为学科教学;没有学科意义,则不成为学科教育。学科教学必然要走向学科教育。

如何从学科教学走向学科教育

建立全新的人才观和评价观。为明天培养什么样的人,是教育最为根本、最为核心的问题。2014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第一次提出“核心素养体系”的概念,就是当下对该问题的全面回答。

最新出炉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透露,所谓“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综合表现为9大素养,即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身心健康、学会学习、实践创新。这个定义,是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再聚焦、再清晰,让我们明白究竟从何着手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核心素养的提出,就像一枚楔子,首先打破的是我们习以为常的人才观与评价观。“掌握知识不等于就是人才”“高分不等于高品质”,因为核心素养有很大一部分是在“关注那些传统考试无法知道的东西”,核心素养重视的是那些“网络上找不到答案的东西”。

当我们学会用核心素养去衡量一个人时,我们的知识观、教学观和育人观将随之改变,整个教育的格局最终也将改变。

课程整合是从学科教学走向学科教育的重要途径。清华附小打破德智体美劳界限,融合教与学、既有资源与生成资源,同时将国家课程校本化,根据学科属性、学习规律及学习方式,最终形成五大课程领域——品格与社会、体育与健康、语言与人文、数学与科技、艺术与审美。这五大领域指向的是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公民道德、国家认同、身心健康、审美情趣、学会学习。

一方面,核心素养指导、引领、辐射学科教学,彰显学科教学的育人价值,使之自觉为人的终身发展服务,“教学”升华为“教育”。另一方面,核心素养的达成,也依赖各个学科(领域、板块)独特育人功能的发挥、学科本质魅力的发掘,只有乘上富有活力的学科教学之筏,才能顺利抵达核心素养的彼岸。同时“核心素养”还是学科壁垒的“溶化剂”。以核心素养体系为基,各学科教学将实现统筹统整,整体发挥课程合力,综合育人。

教师要“目中有人”。我们不得不面对一个存在已久的事实:语文教师的眼中只有语文,数学老师的眼中只有数学„„教师眼中的学科知识、学科能力首先是学科本位的。这种学科知识、学科能力本身无法自然发酵为“人”的素养。学科知识、学科能力要转化为学科素养,转化为人的素养,必须要有非学科、非量化、非智力的“要素”加入。这些有用的“要素”,不能指派给某一个学科,即便指派给某一个学科,它也无法独自承担。

目前,最为便捷的办法,就是在分科教学中有效注入核心素养的培育。道德素养的培养也好,非智力素养的培养也好,都要有一个载体,例如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课堂学习本身也是活动,是占据学生在校90%时间的学习活动。在学习活动中,学生一定会表现出专注或不专注、坚持或不坚持、遵守或不遵守、友善或不友善,这些正是绝好的教育资源。遗憾的是,很多老师都无视这个重要的教育资源。

事实上,从学科教学到学科教育的转变意味着,学科教师首先是一名“老师”,其次才是语文老师、数学老师、音乐老师、信息老师。教师必须要清楚作为“人”的“核心素养”有哪些、学科本质是什么,这样才会明白教学究竟要把学生带向何方。要将学科育人目标始终置于教学行为之前。一个有着深厚学科素养的教师,本身就是综合育人的典范,这就是老生常谈的“目中有人”。

从学科教学走向学科教育是从“知识核心时代”走向“核心素养时代”的必然要求。冲破学科教学,跃升到学科教育,对很多教师来说肯定是一个阵痛,更是一种突围。只有突围,才有出路;只有突围,才能大步向前;只有突围,才能迎来美好的明天。

(作者单位:武汉市江汉区小学教研室)

第五篇:新时代中小学教师素养的探讨

作者:王 加 旭

电话:13885222344

地址:贵州省道真县三桥中学

邮箱:qnsywjx@126.com

邮编:563

521【内容摘要】:中国普及义务教育以来,我们的中小学教育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同时也对中小学教师在职业道德、学科专业素养、教师素养、创新性等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怎样保持一颗心---良心,怎样提高学科专业素养及教师专业素养,更好的服务于学生、社会和国家。值得我们深思和探讨。本文就将进行逐一的分析和讨论。

关键字:教师良心职业素养学科专业素养教师专业素养创新精神 人类进入21世纪已经7年了,在当今世上,竞争异常激励,知识爆炸,社会日新月异。各国在以教育为基础的各个方面进行了不遗余力的竞赛。那么在这样的环境下,中国要和平崛起,毫无疑问要把教育作为出发点、根本点,特别是九年义务教育尤为重要,13亿人口的社会主义人民教师又该具有怎样的素质?中小学教师如何做好自己的本分工作?我个人认为要从以下做起。

(一)教师要保持一颗心--良心

教师良心是教师职业道德的通俗而又“实在”的说法,教学则是良心活,怎样做好这一良心活呢?从孔子的“可以为师矣!”到韩愈的“传道、授业、解惑”,到陶行知的“爱满天下”,教师这一职业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是崇高的、神圣的,因为,教师不但肩负着教书的任务,而且担当了育人的工程。教书育人,教书是手段,育人才是目的。要育人就要用自己的心去对待学生,要凭着自己的良心去对待学生,那么,什么是教师的良心呢?我认为,教师良心是教师职业道德的集中体现,良心是学校教育的最后一道“道德防线”,又是教师人格的前提保证。没了对学生的一颗心---良心,教师的职业道德无从谈起。它不同于教师教学那样有章可循,在操作上可圈可点。教师良心很难成为操作上看得见的条条框框,它完全是教师的一种内隐的自律准则。

教育,必定要依据教师的良心,依靠教师的职业道德,以“学生”激起教师同情与慈悲的天性,教师“看在学生份上”是中国教育的辛事。教师良心一旦失去,中国义务教育将溃不成军。教师,应努力保存教师全部美德“源泉”----良心,教师一旦失去良心,不再敏感于学生,那么,学校对你来说即“地狱”。1,教师要有静气:教师需要静气,有了静气,才会静下心来备好每一堂课,静

下心来,受益的是学生,受益的还有你自己。2为学生而教书,,为自己而教书,为了自己良知而教书:要做到和学生在一起心情永远愉快,心永远年轻。要深深懂得:教师干的是良心活,“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杂草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去备课,才是对学生负责,对社会负责,才会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职业素养。

(二)教师的职业素养

它具有复合开放的品质,具体说有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学科专业素养。教师的专业化,表现在教师所承担的学科教学上。我们的中小学教师尽管在学科指向上各有差异,但作为专业人才总是学有专攻。所以,学科专业素养是教师专业素养的基础性构成。一个连自己所教学科都教不好的老师,很难被学生和家长认为是合格的老师,更谈不上好老师。学科专业素养至少要包括:熟练掌握所教学科的知识体系和结构,学科发展的历史和趋势;熟练相关学科知识;了解学科知识与人类实践的多重关系,以及它在实践中的多种表现形态;掌握进一步学习和研究所教学科的基本途径与方法,适应知识更新、满足培养学生创造意向和能力的要求。

第二,教师专业素养。教师专业素养是学科专业素质与教育专业素养的复合,教师专业素养是与知识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新的教师理念和新的教师职业理想,是对教师职业的一种社会公职资格的认定,是教师个人实现持续发展目标和教师个人奋斗的过程,是不断创新、自觉追求、终身学习的发展过程,也就是说,教师职业是一个专业岗位,正像律师、医生职业一样,不是任何一个具有一定学术和职业素养的人都可以从事的职业。要在自己的专业学科素养的同时同步提高教育素养,学会阅读,而且是大量的阅读,培养阅读的兴趣,教师专业素养阅读需要一步步提升。只有不断的读书才能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时时更新知识。深圳市一所小学的校长刘宪华要为学校的教师建一个教师书屋,开设“教师大讲堂”,教师不仅要读书,还要把书里的内容和自己的心得体会结合起来。如果教师没有自己的“图书馆”没有充足的专业阅读,谈何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如何教好学生。我本人反对把教师比喻成“蜡烛”,教师照亮了别人的同时也照亮了自己,在辛勤教学的同时自己知识水平也有很大的提高。

(三)要具有创新精神

创新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一名教师一定要具有创新精神,教学过程不是照本宣读的过程,也不是简单的把自己所具有的知识像倒水一样倒出来,既要像高明的医生那样,善于“诊病”、“治病”、对症下药,又要像科学家那样善于“探索”“发现”,探索新的知识和新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提出和解决难题,并与学生探讨自己成功经验,这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将起到很大促进作用和引导作用。

一、一定的教学科研能力

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师必须是科研型的教师。中小学教师搞科研的主要目的,不仅在教育教学理论方面有所突破,更重要的是促进教育观念的更新和教育教学实践行为的改善。为此,有创新型精神的教师,一方面要善于提炼自己的成功经验,使之升华为一般的规律;另一方面要善于学习和移植他人的成功经验,并能推陈出新。

二、创造性思维能力

让学生始终处于主动发展的状态,这是中小学开展创新教育的核心目标之

一。而学生是否具有主动性和创造性,一是与教师是否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相关,二是与教师能否创造性地对学生进行引导有关。我们的中小学各科教材中蕴藏着极其丰富的、可以用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育资源。如果学生真正处于主动发展的状态,那么,必定会喷发出无限的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倘若教师自身的思维也颇具创造性并对学生加以引导,那么,学生的思维火花必定能放射出理想的智慧光芒。这对我们国家未来繁荣的起到关键的作用。

三、较强的教学监控能力

自我监控性教学是一种动态性教学,这种自我监控性教学,能够使教学活动充满生命的活力。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教学环节中。

1.课前的计划和准备

教师在课前不仅要知道所教的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等,还要预测课堂上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可能产生的教学效果。要具有较高的教学预测水平。

2.要做到学生能听懂,培养学生对学习新知识的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密切注意学生的反应,努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做到能使学生对你这门课的兴趣。学生能否主动的学习、专研,是否对你的科目有兴趣,是衡量教师的教学是否成功的重要的标志之一。

3.教材的呈现过程

这是课堂教学的心环节。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对教学进程、教学方法、学生的参与和反应等随时进行有意识的反省,并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活动,使之达到最佳效果。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师要动态地呈现教学内容,要鼓励学生不迷信任何他人,大胆的创新,大胆的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当然要在党的基本方针政策下。

4.课后总结,反省与评价自己

作为一名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师,应当及时分析、评价自己在教学中的得失。在此基础上,总结、提炼成功的经验,撰写教学论文,并结合别人的成功经验,使自己的教育教学进入一种良性循环状态。

(四)语言表达和着装

教师还要善于语言表达,注意自己的着装,教师的言语表达和着装是学生对教师的重要的印象。这是对学生专心的学习,对学习的兴趣等等起到“敲门砖”的作用。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运用语言,要做到准确简明,富有示范性,通俗生动,富有幽默感,富有启发性、激励性,音准,带有示范性。要善于。善于无声

语言(即体态语言),古人曰:“教人而不见意趣,必不乐学”,要做到神态语,手势语,姿态语。教师的着装同样很重要,穿着整齐、得体。给学生一个好印像,提起学生对老师的兴趣,对老师的兴趣自然就上升到对其教学的内容开始感兴趣,这就起到了“敲门砖”的作用。没有这样的“敲门砖”,任何一位教师在教学上所做的一切都将大打折扣。如果一位老师,有较强职业素养,创新精神较强烈,但是言语表达能力不强,行为、着装不合理,学生对其没有好感,那他是典型的“真的坏老师”,我们要做到是“真的好老师”。

(五)总结

21世纪的世界是纷繁复杂、日新月异的世界,世界各国在各方面进行着不遗余力的竞赛。中国要立足于世,造福于人民,造福于世界,维护世界和平,需要综合国力作保障,然而办好教育又是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的保证,义务教育则是重中之重。

我们的中小学教师要保持一颗心----良心,只有有了这颗心,才有心提高自己在教学上学科专业素养、教师专业素养等,只有不断地提高学科专业素养和教师专业素养,才能成为一名具有创新精神的合格的教师,才能做好本质工作及对得起学生,对得起家长、社会和国家。

注释:[1]句容教育网。“良心”----教师道德的底线

[EB/OL]http:///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

2004-9-25

上一篇:学生动员大会发言稿下一篇:修师德学习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