尴尬的中学语文教学

2022-09-10

语文是青少年吸纳民族文化的主渠道, 是学生形成能够自由思考表达和独立人格的必不可少的文化力量。

语文教师们深切地感受到:在中考高考指挥棒下, 事关亿万青少年人文素养提升和人格培养的语文教学, 长期处于基础研究缺失、学科建设滞后的困境;处在中考高考重压、同行评价和社会舆论聚焦点的学校, 几乎没有哪一所学校不将语文排除在中考高考前的“培优工程”之外。不够严谨的学科评价误导了语文, 尤其是中考高考中作文阅卷的主观随意性强, 教师评分趋中率高。作文写好写坏得分差不多, 学生认为学好学坏无所谓, 因而普遍轻视, 甚至放弃语文学科。在学生心目中, 语文教师总是出力不讨好的角色。

一、“语文人”如何拯救语文

语文教育的本质不是简单地传输知识, 而在于有效输出我们的母语文化及其价值观, 在于塑造学生健全、独立的人格。

人文素养的缺失造成今日中国的大学难以培养出精英人才, 许多大学生名利意识有余而公众意识不足, 行为追求中看不到鲜明的时代责任和社会担当。中华民族历史上出现过“文起八代之衰”的母语复兴时期, 那也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得以繁荣昌盛的时期。与会学者指出, 在改革开放30年后的今天, 中华民族再次到了呼唤母语复兴和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回归的节点上。我们新时期的“语文人”都有责任来担负起这一光荣的历史使命。

二、网络时代全民语文能力如何提高

唐建新等教育专家提议说, 有关部门应高度关注与民族振兴大业息息相关的母语教育。要从宏观的政策导向上去捍卫和提升母语的地位和作用。比如, 可以考虑制定关于提升全民族语文水平的政策。甚至可以考虑, 规定所有正式场合必须使用母语;教育主管部门应降低各级各类学校招生中的外语地位及比重, 让外语在教育教学机构中回归到一个普通语种的地位;在职称评定及一般的非涉外公务员等考试中, 加强对语文的重视;同时, 应该投入人力物力, 强化语文学科的基础研究, 及早进行全社会语文能力提升的系统工程, 包括语文教育的课程定性, 对不同年龄段现代公民的母语阅读与写作要求等, 还要重点提升新闻从业人员的语言规范和尊重母语的职业意识;可以考虑成立相关基金等, 奖励那些对纯洁与提升母语作出重要贡献的地方和个人。通过各方的协力, 逐步在全社会营造出一种规范使用祖国语言的良好氛围。

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并重是新课标的重要成果, 是语文教育领域的一次认识上的飞跃。就工具性而论, 语文学习首先是语言的学习, 是为了掌握母语而开设的一门重要课程。长期以来, 我们的语文教学好象并未把它当作一种语言来教学。我们更多的是关注语文知识的学习, 尤其是关注如何熟练而准确地完成考卷, 取得高分的问题。所以, 老师在教学的同时会花很多的精力去揣摩各级各类考试的命题方向以及尽可能的教会学生更多的解题技巧。至于如何实现语文知识的学习, 如何使语文知识转化成语文能力, 如何发挥它的工具性、高效实现它的工具价值等等问题, 似乎不是我等普通老师所必须关心的。 (我想, 这些语文教学改革一直关注的焦点问题, 多年来并未得到很好的解决, 这也应该是原因之一吧。) 我们已经习惯把语文学习仅仅当作语言知识的学习, 把课文当作语言知识的载体, 以为掌握了语文知识, 就是获得了语文能力, 就可以在考试中脱颖而出, 就出色地完成了语文教学任务。所以, 我们总想着如何把语言知识组织得更好、讲得更生动、更透彻、更系统。我们也不惜把课文分析得支离破碎, 失去原有的完整性与生命性。我们讲得很辛苦, 很卖力, 也很投入, 甚至还很陶醉, 我们哪里知道我们的学生中也有不愿仅仅为了考试而学习的呢?这真的令我们自以为是的语文老师很尴尬, 很无奈, 也很悲哀!

任何语言的学习, 都有一个共同点, 那就是语言能力是在实践中获得的, 它需要点点滴滴的积累。学习者只能在相应的语境中多次重复, 才能感悟出语言与生活的对应关系, 才能真正掌握语言, 并熟练地直至有创造性地运用语言。想想我们的语文教学, 为了适应考试, 我们舍本逐末, 整天玩些咬文嚼字的把戏, 在枯燥繁琐的分析中声嘶力竭, 而结果却是学生在考试时阅读分析不敢轻易下笔, 因为害怕自己的的分析跟答案会不一致。在现实生活中仍是:写, 写不明白;说, 说不清楚;听, 听不准确。真是可叹啊!更可叹的是, 不少学生抱怨——这语文怎么这样难学啊?还没英语好学呢?

大家都知道语言来源于生活。可我们的语文教学为什么总要囿于课本, 不积极地利用生活, 从生活中学语文?为什么不重视学生量的积累, 帮助他们通过大量阅读人类文化的精华以形成良好的语感, 建构起属于自己的语言体系?为什么我们的语文课堂非要把文本拆开来分析, 而不注重让学生对它进行整体感悟?为什么老师总要讲那么多那么细, 而忽视学生的自主性解读?其实, 上课本来就是给学生提供一个探索、质疑、讨论、创造的平台, 真正的好课何须注重什么观赏性!而我们现在的语文课 (尤其是公开课) 不是看学生表现而是看老师表演, 教师成了万众瞩目的演员。课上得好或坏, 主要看教师“技术复制”水平的高低, 谁真正或者在目前的状况下又怎能去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语文新课标下, 有语文教育教学中所张扬的生命活力, 也理性地看到了现实环境对新课程实施的严重制约, 语文教学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尴尬。我们必须寻找出路, 逐步在全社会营造出一种规范使用祖国语言的良好氛围。

摘要:在语文新课标下, 有语文教育教学中所张扬的生命活力, 也理性地看到了现实环境对新课程实施的严重制约, 语文教学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尴尬。我们必须寻找出路, 逐步在全社会营造出一种规范使用祖国语言的良好氛围。

关键词:语文教学,尴尬,寻找出路

上一篇:公共事务治理中的卡尔多——希克斯效率困境下一篇:中原油田海外保险现状及对策建议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