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风波读书笔记范文

2022-06-08

第一篇:定风波读书笔记范文

定风波

《定风波》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了解本词主要内容,了解苏轼生平经历及思想。

2.体会苏轼在词中所表现出来的乐观旷达旷达的襟怀,提升学生的人生观。 3.领会词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及双关等手法的运用。

教学重点:

体会苏轼在词中所表现出来的乐观旷达的襟怀。

教学难点:

学习运用以小见大及双关等手法来表现主旨的。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有这样一个小故事:下雨了,没带伞的人拼命地往前跑,街上只有一个人,笃定缓步而走,经过的人问他:“你为什么不跑啊?”那人却说:“跑什么呀,前面不也在下雨么。”这个人的回答看似好笑,不过,的确有这样的人做出了这样的事。他,就是大家熟知的宋代豪放词派的苏轼。他为什么能够在雨中吟啸徐行?为什么不觉得狼狈?这究竟是怎样的一种心态与情怀呢?今天就让我们通过苏轼的《定风波》来共同领略他的内心世界。

二.教师范读这首词

提示:

1、读出节奏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2、学生朗读(读准字音)

同行(xíng) 吟(yín) 啸(xiào) 一蓑(suō)

三.自由朗读,赏析小序

1.这首词写了一件什么事? 2.小序的作用。

四.写作背景

“乌台诗案” 因李定等人诬告苏轼诗文“毁谤君相”,苏轼被囚于乌台。坐牢103天,几次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幸亏北宋时期在太祖赵匡胤年间即定下不杀士大夫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后来苏轼被贬往黄州,充团练副使(此职位为虚职),但不准擅离该地区,并无权签署公文。历经生死考验被贬黄州三年后苏轼写下了这首《定风波》。 五. 师生合作探究解读文本

赏析上片

1.雨是什么样的雨?何以见得?

风很大,雨点很猛,雨势很急。 穿(林)打(叶)

追问:面对眼前风雨,作者态度如何?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 “莫听”“何妨”“谁怕”

分析:风大雨急,面对如此情势,一般人都会惊慌失措(同行皆狼狈),可是作者用“莫听”二字表明了自己的态度:从容处之,悠闲自若。从“何妨” “谁怕”中我们也可以看出作者在风雨面前坦然处之,泰然自若的心理状态(旷达情怀)。 2.上片塑造了苏轼雨中怎样的形象呢?

提示: 穿着草鞋,拄着拐杖,在风雨中缓缓从容而行,时而吟诗时而长啸的潇洒乐观的人物形象。一个“缓缓”,也让我们再次看到了苏轼的镇定自若。 3.为什么作者会说“竹杖芒鞋轻胜马”?

明确: “竹杖芒鞋”本是草野百姓的装束,也表明了苏轼此时身遭贬谪。而“骑马”是官者的体现。那么,在这里“轻”字必然另有含义———“无官一身轻”。 轻”并不是他“身轻”,而是他的“心轻”,“胜”就胜在了他的乐观精神。 4.过渡:与“官”相对的就是“隐”,由此也引出了一句“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是这条思路发展的自然结果。

5.“一蓑烟雨任平生”中的“烟雨”单指自然界的风雨吗?“一蓑烟雨任平生”表达了怎样的人生态度?

明确:也指人生风雨(政治风雨)。要坦然接受和从容面对人生中的“风雨”的人生态度.

过渡:面对人生风雨,苏轼为何能做到如此从容?带着个问题,大家齐读下片。

赏析下片

1. 赏析: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提示:“料峭春风”也指人生的逆境、政治风雨。与之相对,“山头斜照”也指人生的希望。此三句具体落实小序中“已而遂晴”一句,这是眼前实景实写,也暗示着对未来际遇的一种自信的预测。

2. 赏析: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1)“风雨”和“晴”有何深层含义?“也无风雨也无晴”写出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感悟?

明确:作者认为无论是晴是雨都无所谓。人生也是如此,顺境也好,逆境也好;困窘也好,通达也好,都无所谓。这是诗人面对仕途失意的旷达超脱的胸襟。也正是因为有如此的感悟,如此的襟怀,在苏轼才能做到从容面对人生中的风雨。 (2)怎样达到“无风无雨的境界”呢? 明确:归去。对苏轼来说,“归去”实质上就是摆脱官场,淡出江湖,达到真正超脱的境界,这就是在苏轼身上一直贯穿着的佛道思想。

六.主题归纳:

本词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景,表述了他对人生的独特体验和感悟,表现了他洒脱的性格,乐观旷达的胸襟。

七.课堂总结。

生命因脆弱而宝贵,上苍在又一个早晨让我们又一次睁开了眼睛,我们就应该像苏轼一样用一种乐观旷达的心态去坦然面对和接受睁眼后看到的一切,无论是晴天,还是风雨天。有人说,心有东坡词,人生无难事,人生再多的风雨,经过东坡的过滤都变成了晴空。苏轼为我们撑起了一把伞,撑起了一片晴朗的天空,愿我们活得像他一样明亮,一样豁达。

八.再次朗读全词。 九.作业布置。

1.背诵全词

2. 以《我眼中的风雨人生》为题,写一篇小随笔,表达你对人生风雨的看法。

板书设计:

第二篇:定风波

一、 导语

《定风波》教案

老师想请一位同学给大家朗诵一首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请学生朗诵)这首词的作者是谁?(苏轼)

二、 背景介绍

苏轼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也是豪放词的代表人物,关于他的生平上节课已给大家做过详细的介绍,我们知道了他的一生非常地坎坷,屡次当官,屡次遭贬,就像他自己在晚年时期从被贬之地儋州北归时,路过镇江的金山寺,看到李公麟所画的东坡像时,感慨万千,写下的这首诗(幻灯片)“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事业,黄州惠州儋州。”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他的词,这首词就写于他被贬黄州期间,被贬黄州是苏轼人生一次非常大的转折点,由原来朝廷的重臣,一下被贬为偏远地方的团练副使,就相当于现在的民兵自卫队的副队长的职务,可见差别之大。

我们一起来看看这首词的小序,(幻灯片)序中说:“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序中给我们交待了苏轼写这首词的原因,是因为他在相田的路中遭遇了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雨,“雨具先去”,没有遮雨的东西,(提问:就算有雨具苏轼会用吗?)“同行皆狼狈”,(提问:“同行”是谁?假如和苏轼同行的人还有我,可不可以?)“余独不觉”,只有我一人没有觉得大雨会对我有什么影响?不久,雨过天晴,所以写下了这首词。(提问:假如不交待已而遂晴,行吗?)

三、 范读词作,整体感知全文结构

我来为大家范读一遍,在听的时候注意体会这首词的感情基调。 提问:大家认为这首词的感情基调应该是怎样的?(潇洒 豪迈)

刚才看了这首词的小序,我们知道了苏轼写这首词的原因是跟什么有关系?(雨) 这首词的上阕写雨中的情形和作者的感受,下阕写的是雨后的情形和作者的感受。

四、 分析内容

1 我们先来看上阙“莫听穿林打雨声,何妨吟啸且徐行”。(幻灯片)

提问:在这一句里,有两个描写下雨的动词,它们是什么?(“穿”和“打”。) “穿”是穿透,“打”是打击。这两个字极言雨势之大。 提问:这首词写于三月七日,是春季,在春天这么大的雨吗? (没有,春雨是很温和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提问:可是在这里苏轼为什么这么夸张地写这场大雨呢?

(这场大雨来势是很猛烈的,它那打击着树叶的气势非常地象苏轼刚刚经过的一场一场风雨,人生的风雨) 引出乌台诗案(幻灯片)

苏轼被关了4 个多月,还差一点被砍了脑袋,幸好宋朝有不杀士大夫的惯例,苏轼才幸免于难。余秋雨在形容苏轼经过这场生死劫难后的心情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这首词写于苏轼被贬黄州的第三年,三年的时间让苏轼已经慢慢走出了原来那个可怕的阴影,当他再次面对人生风雨和挫折时,不再惊慌失措了,当大家都抱头鼠窜,东

1 奔西跑地慌忙躲雨时,序中说“余独不觉”,不但不跑,我还要一边吟唱着,一边长啸着,在这雨中慢慢的散步呢!这里我们体会到了苏轼的一种怎样的心境?(幻灯片显示:潇洒、闲适、自在、洒脱)

(幻灯片)“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提问:苏轼在雨中手拄竹杖,脚穿草鞋,走起路来很是轻快,老师说的对吗? (明确)不对,草鞋的确很轻便,可是在下雨天,草鞋会又重又沉,并不适合行走,所以,这里的“轻”不是外在感受,而是自己内心的感受。“轻胜马”,什么人会骑马呢?当然是达官贵人了,所以这里的“马”就指代的是奔波官场的忙碌生活。由此可见,这里的“轻”实际是指“无官一身轻”。他曾在给好友李之仪的书信中说:(显示幻灯片)“得罪以来,深自闭塞,扁舟草屦,放浪山水间,与樵渔杂处,往往为醉人所推骂,辄自喜渐不为人识。”现在不做官了,很多人也不认识他了,他内心中其实是沾沾自喜的。现在的苏轼放浪山水间,过着自由自在的生活,不必再为了五斗米而折腰,那他还有什么可怕的呢?

“一身蓑衣,足够在风雨中过上它一生了。”

提问:这里不是自相矛盾吗?前面不是说,“雨具先去”了吗?这时哪里又来的蓑衣? (明确)并没有蓑衣,这里是虚指。实际上表达了苏轼想退隐江湖,自在度过一生的心愿。“任”有放任,自由的意思。在写这首《定风波》前不久,诗人曾经还写过一首词,《临江仙》,深夜,醉酒而归的诗人大声地敲门,然而看门的家童鼻息已重,苏轼只好来到江边,望着滚滚而逝的江水,诗人感叹着岁月流年,感叹着人生沉浮,想到自己的不幸遭遇,不由得黯然神伤,发出了这样的感慨:“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从此后我便放任自己的一生自由自在地度过了吧!苏轼在这里表达了自己想要归隐的心愿,从此后不再有那么多凡俗的事情来打扰他,就像《陋室铭》里说的:“无丝竹之扰耳,无案牍之劳形”。在这里我们看到了苏轼(超然豪迈)的一面。(幻灯片显示)

2 再来看下阙:(幻灯片)“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很快,雨晴了,太阳出来了,三月的春风是料峭微寒的,特别是吹在刚刚淋透了雨的衣服上,苏轼不禁打了一个寒战,酒似乎也清醒了许多,转身望去,山那头初晴的斜阳却是在迎接我吗?这一句,饱含着一个历经磨难和痛苦的诗人美好的期望以及复杂的心情,对于一个刚刚经历过牢狱之苦,甚至是杀身之祸的人来说,过去悲惨的经历会给他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然而劫后余生更让苏轼体验到一种人生的哲理:就像天晴天阴一样,人一生的浮浮沉沉是很正常的事。现在的落难,并不能代表一切,那么大的灾难我都挺过来了,现在的我更应该珍惜自己的生命,或许在不久的将来,我会迎来我人生中的“晴天”呢?就像我现在回转身看到斜阳晚照一样。后来的事实也证明了苏轼的想法的正确性,他后来在宋神宗去世后,又被朝廷召回,以后的再次遭贬我们暂且不论,至少在黄州,苏轼还是等到了他人生中的“晴天”。我们经常说“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而苏轼的“世事洞明”来自哪里呢?就来自他旷达的胸怀,假如苏轼真的“江海寄余生”了,那他会等来自己人生中的“斜阳晚照“吗?

2 然而,现实中的苏轼还是要在黄州当他的团练副使,他该以一种怎样的心态去面对以后的人生呢?

(幻灯片)“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

提问:“萧瑟处”,在这里表面上写刚才下过雨的路,实际上指哪里的风雨呢? (明确)指宦途的风雨。我刚才在大雨中信步时,是那么的悠然、自信,暴风雨并不会影响我的任何东西,而面对人生中的风雨,苏轼又该如何呢?“也无风雨也无晴”,苏轼说,从此以后我在面对生活时,无论是“风雨”也好,还是“晴天”也好,它们都不会影响到我的心情。我们往往在面对“风雨”(即困难和挫折)时都能够勇敢去面对,而苏轼在这里说的还有面对“晴天”(即顺境和坦途)时的态度。这就值得我们去深思了。

提问:在我们的生活中有没有一些人,当他们遇到人生中的“晴天”时,无法坦然去面对呢?

(比如范进中举,比如有些人的“喜极而泣”)

这些极端的事例就是在告诉我们,对待人生中的事情时要抱着一颗平常心去看待,就是范仲淹告诉我们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因为外界事物的变化而改变自己的心情。因为所有的事情都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而苏轼此时此刻也是这样一种心情。正因为苏轼有着一颗豁达开阔的胸怀,即使是在他被贬期间,有过失意,有过消沉,甚至产生过要归隐的想法,然而,他最终还是选择了坦然去面对,放松心情,宠辱不惊。此时此刻的苏轼不仅仅是潇洒闲适了,他的心态转为一种旷达,一种通脱。(幻灯片显示) 五 艺术特色

这首词除了饱含人生哲理之外,在艺术手法上,也有值得称道的地方,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幻灯片)

1、 一语双关,言在此而意在彼。

这首词一方面写的是自然界的风雨,另一方面写的是人生的风风雨雨。

我们再回过头来看一看序中的问题,(回幻灯片)就算真的有雨具苏轼会用吗?不会,因为有没有雨具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苏轼心中的感受,因为他的心中是“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无所谓怎样的天气,都不会影响他的心情。据记载,苏轼淋了这场大雨之后,回到家就大病了一场,所以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苏轼表面上说的是自然界的风雨,实际更是在说人生中的风雨。所以我们可以说,“同行”的人在这里也是泛指,可以是苏轼的好友,家人,也可以是我,也可以是我们大家。

再来看第三个问题,假如不交待“已而遂晴”,可以吗?当然不可以,没有了这一句,我们就无法理解苏轼在雨过天晴之后的“山头斜照却相迎”的那种心境,正是有了自然界的风雨的变化,苏轼才会产生对人生风雨变化的理解,从而感受到在面对人生风雨时应该抱有的一种心态,即“也无风雨也无晴”。

2、以小见大,寄无限道理于有限事物之中。

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情,来表现人生中的大道理的方法,我们把它叫“以小见大”。苏轼以遇雨、吟啸,竹杖、芒鞋、寒风、斜阳这些眼前的有限的事物,想到了无限的 3 人生哲理:人生的浮浮沉沉就像这大自然的天阴天晴一样,是很正常的事情,所以我们不应该把它看得太重,以致影响自己的心情,就像我们在学习纳兰性德的词时,他所说的“寻思起,从头翻悔”,已经过去的事把它再放到心上细细地想,那么人生就要从头来过了,所以当我们遇到困难时不如付之一笑,把它放在一边。也像苏轼一样,放开自己的眼界,敞开自己的胸怀,去笑面人生,这样我们的人生才会无怨无悔。 六 讨论:我们虽然没有经历过苏轼那样的宦海沉浮,但困难和挫折肯定每位同学都有过,今天学了这首词之后,大家对自己以后的人生观有哪些想法呢? 七 作业(幻灯片)

找出《定风波》中最能打动你的词句,结合自己的实际写一些自己的感想。

第三篇:定风波教案

《定风波》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苏轼,理解作品思想内容,把握作者感情色彩;

2、理解作品表现手法及艺术技巧,体会作者的人生态度;

3、学会鉴赏古诗词。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准确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难点:词中陌生词(料峭、萧瑟)的词义,作者的艺术处理技巧。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1、上节课的知识点回顾;

2、本课导入

很高兴今天能和大家一起见一见我们的老朋友——苏轼。以前我们就在“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中领略到了苏轼的思辨智慧,在“老夫聊发少年狂”中见识到了东坡的功业情结,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中感受到了苏轼的兄弟情谊,在“大江东去”中领略到了苏轼的豪放胸襟,同样也在“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中了解到了苏轼的壮志难酬。今天,让我们看看,在《定风波》里,苏轼将带给我们怎样的人生感悟。

3、苏轼简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学家,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罕见的全能天才。22岁第一次随父亲苏洵走出四川进京赶考,不仅中进士第二,而且还因欧阳修的奖掖而一举成为轰动京师的名人。欧阳修曾感慨“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宋仁宗看了苏轼的文章后叹道“朕为子孙得二贤相矣。”少年得志的苏轼,踌躇满志,一心想施展他兼济天下的抱负。恰遇王安石改革,苏轼洞察出了其中的弊病,曾上书反对新政。后来,苏轼的诗词被别有用心者歪曲,苏轼也因诽谤新政而被捕入狱,史称“乌台诗案”。所幸,苏轼死里逃生,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类似于民兵护卫队副队长。《定风波》就是苏轼被贬黄州之后的第三年所作的一首词。 在此之前,从苏轼到黄州上任,还陆续的写了《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水调歌头·赤壁怀古》三首词,加上《定风波》这四首词,是苏轼从怨恨到释怀的心路历程的转变的见证。

4、学生朗读,注意字音:

同行(xíng)

吟(yín)

啸(xiào)

一蓑(suō)

料峭(qiào)

5、朗读感悟

鼓励学生说出,朗读作品的初步感受。

6、讲解全文 (1)词牌名

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给它们起了一些名字,这些名字就是词牌名。不同的词牌其音乐哀乐不同,音色也迥异。现在词乐已经失传,所以只能凭不同词牌的文字形式,各调的句数、字数,以及用韵的位置、字声的平仄,来大体推测其音乐性。《满江红》就是悲壮型的,《念奴娇》就是豪放型的。《定风波》,一作《定风波令》,又名《卷春空》、《醉琼枝》,唐教坊曲。 (2)小序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点出了写作的时间、地点及写作缘由,重点突出了作者的心情,情由景生。

(3)正文

上片: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与古诗、近体诗相比,词的显著特点就是句子长短不齐,而且为了配合音乐反复吟唱,一般分上下两阙,或称上片、下片。也有不分阙的单调和多于两阙的三片、四片的长调。

让学生翻译词片,提示:

莫听,不要听,不管、不在乎的意思; 吟啸,唱歌的意思;

任平生,任凭一生,就让一生这样。 问:上片写了什么?

披着蓑衣在风雨里过一辈子也不怕(这里表示能够顶得住辛苦),不怕自然的风雨,同时也暗含能顶得住人生风雨,说明他自然、旷达。

下片: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料峭:

1、形容微寒;亦形容风力寒冷、尖利。

2、来回摆动的状貌。如“料峭采莲船,纵横簸天浪。” “料”可做量词,如“一料药”,这里引申为稍微;“峭”形容严峻。“料”和“峭”都是常用字,这里组合一起,用来形容春风,古诗词里常有这种活用字词的现象,表情达意的效果非常明显。如熟悉的“绿肥红瘦”;《水浒传》里鲁智深请铁匠铸刀,铁匠问多重,鲁智深说七十二斤,铁匠说“肥了”人物性格两字边衬托出了;再入“笑从双脸生”几字就描绘出一幅伊人对面莞尔一笑的画面。在写作时,我们也应该像这些成功的作品学习,有时候,往往几个字,就会使整篇文章格调不同。尤其是现代文,一般是怎么说就怎么写,虽然这样意思明了,但有时也不免显得语言苍白。所以,我们在写作练习中要有意识的向古典作品借鉴,美化我们自己作品的意境。

萧瑟:

1、拟声词。

2、形容词,形容景色凄凉。如“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3、形容词,稀疏。如“萧瑟两鬓”。

下片写三月的春风吹醒了醉酒,让我觉得丝丝微冷。这时雨过天晴,正要落下山去的夕阳还送来了一缕阳光,倒还有点温暖。一身都湿透了,回去吧,看看刚才还是稀里哗啦的树林,此时早已是风止雨停,而太阳呢,似乎也没看到。

7、问题设计

(1) “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作者是怎样体现出他自己的不狼狈的? (2) 整首词中哪些是实写,哪些是虚写?写雨的是哪些?是怎样写雨的? (3) 找出词中能表达作者心态的关键字词,试分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 “回首向来萧瑟处”作者是站在那里回头看看刚才走过来的那片树林吗?

(5) “归去”,是回家吗?请仔细揣摩。

(6) “一蓑烟雨任平生”与“也无风雨也无晴”哪句更深刻?

8、问题解答

(1) 作者在雨中依然悠闲自在,吟啸而徐行,一个“轻”字更是表明了,作者发自内心的一身轻松。

(2) 除了“一蓑烟雨任平生”和“也无风雨也无晴”,都是实写。“莫听穿林打叶声”是写雨,作者不是从视觉上正面的写雨,而是通过听觉,写雨点滴打在树叶上的声音来写雨。雨点打在树叶上都能听到声音,说明了雨之大、之急。

(3) “吟啸”“徐行”“轻”“任”“归去”作者在雨中悠然自得,轻松从容,潇洒随意,就算经历了一路的风风雨雨,回首来时路,也能淡然一笑,表现了作者对人生挫折的看淡,对洒脱人生的领悟。

(4) “回首向来萧瑟处”是一语双关的写法,即是看刚才的那片树林,更是回看那人生路,潇潇暮雨,正象征着乌台诗案那段挫折。

(5) “归去”,是回家,只不过是回心灵之家。佛家有云“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屠刀”便是执着,很多人执着向前,以至于“我们走得太远,而忘了我们为什么出发。”回首是一种智慧,它能让我们知道,我们离最初的梦想究竟有多远;回首需要勇气,尤其是回首那段深埋在心中辛酸史。有多少人感叹“往事不堪回首”!然而,苏轼回首了,回首了几要丢掉了性命的打击,没有一把鼻涕一把泪的埋怨哭诉,也没有锤足顿胸的自暴自弃,更没有盲然无措的心灰意冷。苏轼有的只是从痛苦中抽拔了的、从苦难中升华了的潇洒。这是我们需要向苏轼学习的。其实,我们更应该从苏轼身上领悟到,战胜挫折、克服困难的正是心中的坚守。当我们回首往事的时候,我们也能选择“归去”。“归去”不是原路返回,而是摒除了障碍之后的以原始的目标出发。苏轼的原始目标是什么?在儒,那是“兼济天下”;在道,那是随遇而安;在佛,那是随缘。苏轼要的不是功名利禄,要的不是高官显位,既然是这样,那贬官了又能怎么样呢?那就回去吧。

(6) “一蓑烟雨任平生”与“也无风雨也无晴”都是使用一语双关的手法,两句中都以“雨”来比作人生中的挫折、逆境。前一句的心态是,任凭你人生中有多少挫折苦难,都不能把我怎么样,表现出了一种豁达大气的气魄;后一句是,人生中无所谓逆境、顺境,如“试上高峰窥皓月,偶开天眼觑红尘”的超脱。

9、小结 作者路中遇雨,因事感怀,用比喻及以小见大的手法,抒发了泰然从容、乐观旷达,坦然面对人生中的逆境的超拔的人生观。纵观全词,一种胜败两忘的人生哲学和处世态度呈现在我们面前。读罢全词,人生的沉浮、情感的忧乐,在我们的理念中难道不会有一番全新的体悟?

10、作业

(1)分别用“料峭”“萧瑟”“回首”三个词语造句; (2)背诵本词; (3)

望湖楼醉书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登乐游原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赏析上面诗作中的任意一首。

(4)自己查阅苏轼的相关资料,背诵苏轼的代表作品。

第四篇:定风波教案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教学目标:

1、 知识和能力

(1)、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词作的意境。

(2)、体会作者豁达的胸怀和诗歌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3)、感知苏轼豪放的艺术风格,体味其语言的艺术魅力。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鉴赏词作,体会苏轼虽身处逆境,但仍能泰然处之、乐观洒脱的胸怀。 (2)、从苏轼对待挫折的方式中得到启示,正确面对人生的困难和挫折。 教学重点:

1、此词所抒发的感情及抒情特点。

2、与词人的身世联系起来体会诗歌的表情达意。 教学难点:

1、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意境和作者豁达的胸怀。

2、感知豪放词的抒情特点。 教学方法:

1、通过反复诵读,抓住关键词语,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小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纵深思考,横向比较。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和步骤:

一、导入

这是一个人与一座小镇的故事:900多年前的一天,一个文人从死刑牢狱中被押出来,带着一个极小的官职,带着官场和文坛泼给他的浑身脏水,带着满心侥幸和满心绝望,来到一个很荒凉的小镇。他在这里完成了一次精神的突围——由失意孤独、困惑烦恼到超脱旷达、从容淡定,他在这里留下了一批脍炙人口的作品。而这座小镇也因为他而名扬海内外。“苏轼成全了黄州,黄州也成全了苏轼”。

这个文人是——苏轼,这座小镇是——黄州。

苏轼性情爽直、好发议论,因此频遭贬谪,终身漂泊、历尽磨难,走过无数穷山恶水,他自嘲说:“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他因为“乌台诗案”被贬黄州,这是他政治仕途上的第一个重大打击,一个正处在人生事业巅峰的人忽地被打下低谷,他还有出路么?这样的厄运人生,苏东坡如何面对呢?所谓“言为心声”,让我们学习他写在黄州的一首词——《定风波》。

二、认读感知鉴赏《定风波》

1、自由诵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情感。

2、听老师读,解决疑难字句,了解词的大意,听出画面、听出情感。 析:本词上下片各描绘了怎样的场景?

上片写风雨中的情景和心境。踏雨吟啸,怡然自乐。 下片写风雨后的情景和心境。蓦然回首,云淡风清。

3、学生一起朗诵,争取背诵,进一步体会词作的思想感情。

4、讨论交流,解读全词,畅所欲言,展现个性

(1)、以小组为单位,提出代表性问题,讨论解决。

(2)、谈谈你最喜欢词中哪一句?请说明理由。你觉得苏轼哪些方面值得你学习?

讨论重点:品味语言,鉴赏形象,分析手法,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1 概括人生哲理:对待人生要有旷达的襟怀,即使遇到再大的困难,也要乐观自信,不能沮丧沉沦。在人生中还有比成功和幸福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凌驾于一切祸福之上的豁达胸怀!

四、探究、解析苏轼的思想体系

词人写道“归去”,苏轼现存词作中,“归”字出现了一百余次,但词人从未有真正意义上的退隐。支撑他的是什么力量? (1)儒家入世思想

(2)为民请命的道义担当

问题:是不是苏轼的思想里只有儒家的经世济用呢?他的思想出入儒道,杂染佛禅,以出世的态度做人,以入世的态度做人。苏轼的思想体系中,儒道佛兼容并蓄,基本思想还是在儒家的用世观念内。

五、归纳

作品主题:此词作于苏轼黄州之贬后的第三个春天。它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表现出藐视祸难、旷达超脱的智者襟怀。

苏词题材上的一大特色:用生活小事为题材来表现对人生的思考,以小见大,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波澜。

六、拓展阅读《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提示解读诗词的方法,探讨苏词的多种风格。——既有豪迈雄健、慷慨奔放的豪放词风,又有缠绵哀怨、伤感低沉的婉约词风。

总结:豪放派的苏轼也有缠绵柔婉的一面。品读苏轼一篇篇蕴含着生活气息、生活意义、阳光般透明的诗文,如同畅饮沁人心脾的甘泉,可以使人内心澄清而明亮。用心去读苏轼,我们读出了他的愤懑痛苦,读出了他的无奈失意,更读出了他的超脱达观、坦荡豪迈。让我们学习苏轼,让我们也“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七、布置作业:

从苏轼的诗词文赋可看其人生思想,让我们走进苏轼与其对话。阅读苏轼其他作品,以《东坡先生,我对您说„„》或《从苏词看人生》为题,写一篇500字以上的文章。

附:

板书设计:

《定风波》

苏轼

上片

风雨中踏雨吟啸,怡然自乐。镇定心态 藐视祸难 下片

风雨后蓦然回首,云淡风清。欣慰心态 超脱旷达

眼前景——

心中事 ——

人生理

以小见大

第五篇:《定风波》教案

[教学目标]

1、感受词人的形象,体会作者豁达的胸怀和作品旷达的意境。

2、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诗歌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3、学习本词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

1、感受词人淡定从容、豁达洒脱的形象,体会作者豁达的胸怀和作品旷达的意境; 2、学习本词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

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诗歌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 贬到杭州,他说:“我本无家更安住,故乡无此好湖山”。  贬到黄州,他说:“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 贬到惠州,他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 贬到儋州,他说:“九死南荒吾不悔,兹游奇绝冠平生”。(PPT演示)

处于政治夹缝中的苏轼总是被打击的对象,一贬再贬,但从他的诗词中我们也可以看出苏轼性格中旷达刚毅、乐观潇洒的一面。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定风波》正充分体现了他的这一精神特质,《定风波》是作者被贬官到黄州的第三年写的。

余秋雨曾说过:“苏东坡成就了黄州,黄州成就了苏东坡。”苏轼是在朝廷新旧党之争中倒的霉。有意思的是新法当政,他发现新法弊端,故反对;旧法当政时,他又觉新法仍有可取之处,所以他不见容于两端。苏轼因不满新法中某些政策及其执行中的流弊,写过一些批评和讽刺性的诗文,被有些人将他以“谤讪新政”之罪弹劾入狱,这就是有名的“乌台诗案”。苏轼差一点被处死,坐牢 103天,幸亏北宋在太祖赵匡胤年间即定下不杀大臣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最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他当时的恐悸、苦闷的心情是可想而知的。他曾决心“不复作文字”,不仅对时政噤若寒蝉,而且在与朋友的书信往来中也不敢畅所欲言;他经常出入佛寺道观,俨然以佛子道士自居,一修炼就是七七四十九天;他经常一个人策杖江边,踽踽独行,品尝着这生活的苦果。

但这仅仅是苏轼人品修养、性格情怀中的一小半,而能在困难中卓然特立,能在逆境中掉臂独行,能从悲哀中排遣超脱,能从苦难中品尝人生,才是苏轼人品性格中的另一大半。

二、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朗读 读准字音

2、教师范读 读出节奏

3、解读小序,了解背景 1)齐读小序

2)思考:交代了哪些信息? 时间,地点,天气,人物,缘由。 3)具体分析。

(1)时间:三月七日——宋神宗元丰五年,是苏轼谪居黄州的第三个春天。 (2)地点:沙湖道中 (3)天气:雨,晴。 (4)人物:雨具,同行,余

雨具,借代,拿这雨伞的仆人。 狼狈,进退都感到困难。 独,风雨无惧,特立独行。

(5)故,交代写作缘由。

苏轼因 “乌台诗案”被(贬官)至黄州。同学们想一想:被贬官的人的心情如何?有一天,他出访友人,天公不作美,却在沙湖道中(遇雨),没有雨具,大家极为(狼狈),只有他独(不觉),而且他没躲雨。(一件小事寄予深刻哲理。)

三、解读文本、初步鉴赏 (上片)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不必去理会那穿林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咏着长啸着,一边悠然地走。 1.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写雨,抓住雨怎样的特点来写的? 雨骤风狂。

2.在风雨中,“同行皆狼狈”,而词人却能“吟啸且徐行”“竹杖轻胜马”,表现了他怎样的心情? 闲适、轻松、自如

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竹杖和芒鞋轻捷的更胜过马,怕什么!一身蓑衣,足够在风雨中过上它一生。

3、作者手持竹杖、脚穿草鞋在泥泞中行走,怎么能比“骑马”还“轻”呢? “轻”,并不是他“身轻”,而是他的“心轻”,是他乐观精神的一种体现。 “竹杖芒鞋”代指隐居、闲适的江湖生活,是苏轼向往的。 “骑马”,隐喻奔波的官场生活。

4、“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意思是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披着蓑衣在风雨中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 反映作者不避风雨,听任自然的生活态度. “蓑”本指蓑衣,这里是说以一件蓑衣抵挡自然界和人生旅途的凄风苦雨。 “任”有任凭、无所畏惧、顺其自然的意思。句义:虽然遇到突如其来的风雨,自己却像平时披着蓑衣在雨中行走一样坦然,一样毫无畏惧。

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

5、总结人物形象1:风雨中的苏东坡是个怎样的人? 雨中东坡——笑对人生风雨的达者(板书) (下片)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料峭的春风将我的酒意吹醒,寒意初上。山头初晴的斜阳却殷殷相迎。 回头望一眼走过来的风雨萧瑟的地方,信步归去风雨,天晴,我无谓。

1、苏轼为何喝酒?

在苏轼以前的作品中苏轼为什么喝酒?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孤独)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忧愁)

写此文时苏轼忧愁什么?注意序中日期,结合注释思考。 乌台诗案:(命悬一线 九死一生) 沙湖买田:(开荒种地 生活艰难)

2、“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你如何理解句中的“风雨”和“晴”?这三句是此篇的画龙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请谈谈是怎样的一种顿悟和启示?

“风雨”比喻人生中的逆境,如各种政治打击和人生险途. “晴”比喻春风得意的顺境

“无风雨”和“无晴”表面上说的是对天气的变化毫不在意,实际上是指人生的沉浮变幻、喜乐哀愁全不放在心上。可谓一语双关。

人生有顺逆,有成败,有荣辱,有福祸。但无论处于何种境地,我们都要以坦然而超脱的心态去对待,胜不骄,败不馁,福不喜,祸不悲,这样才能完成自己的人格修养。风雨改变不了苏东坡,也改变不了我们。

四、合作探究、重点鉴赏

1、回首人生的风风雨雨,苏轼悟出了“也无风雨也无晴”的人生真谛,他决心用“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态度去抵抗纷扰的世界。苏轼 360首词中,归字出现 100多次。他要“归去”到哪里?为什么?

1)归朝廷 因为在苏轼的一生中,都信奉: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水调歌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浣溪纱》: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江城子》: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居庙堂之高则忧其君,处江湖之远则忧其民。

2)归田园。喜好庄子,纵情山水,每到一个贬谪处,都能敞开胸怀,尽情走进 深山,寻找一种解脱,在山水间,淡泊名利,皈依心灵。如《记承天诗夜游》:何处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归佛门。如《菩提》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和子由渑池怀旧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在苏轼看来,不仅具体的生活行无定踪,整个人生也充满了不可知,就像鸿雁在飞行过程中,偶一驻足雪上,留下印迹,而鸿飞雪化,一切又都不复存在。 4)“归去”——回归自我

面对风雨,谢灵运归去了工丽的山水诗中消磨个体生命,陶渊明归去了世外桃源独善其身归隐田园,苏轼的归去遵循心灵的指引,积极实现人生的关照和超越,在生命的左岸和右岸之间,独守那份朴拙、持重、超然、旷达的自我。

他不同庄子、陶潜,苏轼人生态度是入世而非出世。他宦海沉浮一辈子,他从来没抛弃过世俗生活和仕途生活,他是大儒,但又通佛通道,儒释道在他身上矛盾又统一。 因为他知道“前方亦雨”,人生就是一场雨,无边无际,无可躲藏。最好的避风港就是自己的心灵了。心灵驿站,心灵家园,心灵归所,这是一种宁静和通达。

他从来就没有像陶渊明那样“归隐”,是因为没有必要。他不需要躲避官场,逃离尘嚣,而是要逃离人生。可是,已经活在世上,谁又能脱身人生这个大罗网呢?所以无论是人间天上,还是廊庙江湖,对于苏轼来说均是“外部世界”,本无区别。他最后的归宿只能是自己的“内心世界”。所谓的“也无风雨也无晴”和“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就是词人希望获得精神解脱的一种象征。所以苏轼的潇洒里面有人生的空漠和心灵的超脱!

2、总结人物形象2:雨过酒醒后的苏东坡是个怎样的人? 雨后东坡——堪破人生晴雨的智者(板书)

3、探讨这首词的表现手法

1) 以小见大(以一场自然风雨实写人生风雨、人生态度,从生活小事件中见出人生大哲理。)

2)一语双关(自然风雨/人生风雨。“风雨”和“晴”既是指自然现象,也是指人生中的风雨和晴天,即:人生中艰难苦难的逆境和人生中春风得意的顺境。)

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课堂小结:

苏轼一生风雨,一生坎坷,然而,无论他走到哪里,他的名字就响彻在那里的天空中,响彻在那里的人们的心坎上。他的“一蓑烟雨任平生”道尽了千古的真理,让人懂得用开朗、宽容、豁达的心去面对身边的人,身边的事和物;让人知道用感激、豁达的心境去挑战人生。林语堂先生说,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

心有东坡词,人生无难题。 人生再多的雨,经过东坡的过滤,都变成一片晴空了。苏轼为我们撑起了一把伞,撑出了一片晴朗的天空,愿我们活得像他一样明亮,一样豁达。如果做不到,再多读读他的文字吧。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人生道路难免坎坷曲折。汪国真有诗曰:“心晴的时候,雨也是晴,心雨的时候,晴也是雨。”环境可以影响心境,心境也同样也可以影响环境。可以达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宠辱偕忘境界的能有几人?当我们身处逆境时,我们应该像苏轼那样做到洒脱,且行且歌。

2、布置作业:背诵本词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定风波读书笔记范文】相关文章:

读定风波有感范文05-25

定风波学生版范文05-24

定风波-苏轼定04-13

定风波教学反思04-11

定风波教学设计04-08

定风波公开课教案06-26

定风波苏轼我想对你说10-29

读书笔记范文05-16

读书笔记的范文04-10

围城读书笔记范文04-14

上一篇:第二单元导学案范文下一篇:短歌行教案图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