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论文

2022-05-12

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摘要】随着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挖掘技术的不断发展,大数据在银行业领域的应用日趋深入。论文以大数据时代为背景,对大数据在商业银行中的应用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

第一篇: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论文

改善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思考

摘 要:按照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承诺,2006年底以前,我国将取消所有对外资银行开展业务的地域和客户限制,实现国内银行业的全面开放。届时,外资银行将享受国民待遇,全面介入中国金融领域,与中资银行在公平、对等的原则下展开竞争。本文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在经营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善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对策,以提高商业银行的竞争力,适应全面开放下的金融竞争环境。

关键词: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综合经营

一、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分业经营把国内银行业逼入“死胡同”

我国《商业银行法》确立了严格的分业经营原则,本意是防止风险的跨行业传递,从而降低系统性风险。然而,这一政策却限制了金融业务的创新与发展,以立法的形式人为地划出了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把我国银行业、信托投资业、证券业、保险业的业务范围分别圈定在各自狭窄的范围里。近年来,科学技术的进步、全球信息共享导致了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整合,模糊了商业银行与其它金融机构之间的界限。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则使得国际资本大规模流动,金融业务与机构跨境发展、金融市场国际化的局面逐渐形成。随着我国经济越来越深地融入国际一体化和企业实力的逐步壮大,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走出国门,在全球范围内组织生产与销售,亟需中国银行业提供全球性的金融支持。然而,中国银行业在严格的分业经营政策下,普遍缺乏在全球金融市场提供国际水准的金融产品与服务的能力,国内企业不得不选择外资银行甚至是国际投资基金寻求支持。与此相反,对外资银行在国内的限制全面放开后,外资金融机构进入中国可以运用集团化、多元化的经营策略规避中国金融当局的分业管制。中资金融机构将面临不平等的监管待遇,并在竞争中处于十分不利的地位。

(二)盈利水平低下,产品创新能力不足

我国商业银行业务仍主要局限于传统的存贷款业务,利差收入是商业银行最主要的利润来源。近几年各家银行虽略有盈利,但如剔除以贷收息造成的利润虚增等因素,我国商业银行资产利润率实际在逐年下降。金融创新是银行发展的重要动力,中间业务是银行业重要的收入来源,可有效地补偿资产业务风险。由于受政策激励不足、经营理念落后、人员素质偏低、社会认可程度不高等诸多因素的制约,我国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和中间业务一直在低水平上缓慢发展,难以取得突破性进展。表现为:一是中间业务产品结构欠合理,档次明显偏低。各家银行推广的中间业务产品主要集中在收付、结算和代理等低附加值业务上,如代收水电费、养老金代理发放等,均属劳动密集型品种。利用银行自身的信息、技术和人才等优势,为客户提供高质量、高层次服务的步伐远远落后于西方银行业。咨询服务类、投资融资类、衍生金融工具类等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业务品种(如资信调查、企业信用等级评估、资产评估业务、个人财务顾问业务、远期外汇买卖、外汇期货、外汇期权等)始终举步维艰。二是中间业务规模小、收入水平低。产品结构的不合理造成中间业务收入微薄,一般占不到银行总收入的10%,有的甚至不足1%,与发达国家商业银行60~70%的比重相距甚远。

(三)风险积聚威胁银行业的长期稳健发展

多年来,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是国内融资的主渠道,也承担了较多的社会经济转型成本,各种矛盾的汇集积累了很大风险。一是不良信贷资产占比过高。虽然通过不良资产剥离、冲销等措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状况有所改观,但形势依然严峻,平均不良贷款率远远高于发达国家不良贷款率水平。尤其值得关注的是,由于产生不良资产的制度因素与经营环境还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善,原有贷款存量有可能进一步恶化,新增贷款的质量也无法得到根本保障。同时,面对高风险,银行业采取了缩小业务范围,信贷资金从中小企业逐渐退出,集中资金投放于大项目大企业等措施来消极规避风险,进一步扭曲了银行的资产结构,其防范信贷风险的有效性尚待进一步观察。二是资本金来源渠道狭窄,资本金严重不足。长期以来,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金来源渠道为财政注资和利润留存。由于财政状况拮据,财政注资较少;利润留存也由于赢利水平低位徘徊或下降,接近断流。因此,不论从整体来看,还是从分支机构来看,国有商业银行自有资金都严重不足,与国外商业银行相比,其竞争实力和风险承受能力明显不强。

(四)经营管理效率低下,竞争力难以提升

一是机构布局不合理,大都按行政区划设置分支机构。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各家银行的分支机构对有限的金融资源展开无序竞争,人为加大了经营成本。二是内部组织架构仍然沿用传统格局,单纯地按贷款种类或业务种类设置部门。在这种组织架构下,银行难以细分市场,无法满足日益多元化、个性化的市场需求。同时,也造成部门间业务职能交叉,分工模糊,内耗严重,大大降低了经营效率。三是组织机构内部管理信息传递时效性和实效性都有待提高。过长的管理链条、冗长的研究过程造成经营决策效率不高,其结果是服务效率低下,降低了商业银行综合竞争力。目前,国有商业银行均实行了授权授信制度,作为经营行的县(市)支行能够了解业务对象的实际情况,却无权决定有关业务的开展。而二级分行以上的管理行不熟悉业务对象的具体情况,却掌握着信贷业务审批权。“审贷分离”变成“审贷脱节”,极易造成决策失误。四是用人机制和激励机制不灵活。传统体制下的官本位思想仍广泛存在,干部任用论资排辈,人员结构老化。在利益分配上,平均主义、大锅饭制度仍在延续,科学的利益激励机制尚未建立和完善,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得不到有效地发挥,造成了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五是缺乏以价值认同感为主要特点的现代银行企业文化。内部管理更多地依赖于繁琐低效规章制度的堆砌,在信息传导上依赖于自上而下的命令,在日常工作中习惯于千篇一律的按部就班,缺少富有凝聚力和鼓舞力、生动活泼的具有导向性的文化氛围,不能对员工的思想和行为进行正向有效地调节。

二、加强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对策建议

(一)逐步推进商业银行综合化经营步伐

一是要逐步改善国内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政策环境,由金融机构微观的自发为主的创新向国家宏观的制度性鼓励创新转化,为国有商业银行多元化经营和业务创新提供宽松的政策环境。进一步完善税收、信息平台等政府相关配套体系,鼓励商业银行提供多元化的产品,开发适应新兴市场的金融工具,推进商业银行的现代化、综合化经营。二是要尽快建立、完善并形成一套与国际金融市场接轨的金融法律体系。全面规范系统性的金融行政法规、信贷业务规章以及操作规程,为商业银行从根本上降低信贷风险提供强有力的法治环境保证,使我国商业银行真正做到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自我约束。同时,进一步加快我国银行业的证券化步骤,提高我国经济的证券化率,搞好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稳步推进“引进国际战略投资者、实现整体海外上市”进程,使国有商业银行真正成为资本充足、内控严密、营运安全、服务和效益良好、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商业银行。要在加强金融监管的基础上,建立并实施商业银行的市场退出机制,鼓励行业收购与兼并,改善商业银行治理结构和经营机制,为我国商业银行全面实行混业经营打好基础。

(二)加快金融创新,推进经营多元化

首先,我国商业银行应牢固树立经济资本观念。加快调整传统的经营结构,努力提高非利差收入,实现零售业务与批发业务、利差收入与非利差收入的均衡增长,进一步加大以信用卡、衍生金融工具等为代表的中间业务的创新力度和以消费信贷等为代表的新型贷款业务的比重,优化银行盈利结构。二是要找准市场定位,明确自身的发展战略。各商业银行应根据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做到有所专、有所长。正确选择服务对象、服务区域、服务行业和业务品种,重点发展其专长特色业务,改善服务质量,提高服务效率,完善经营模式创新,不断推进并有效利用金融产品创新,带动全面业务的发展。三是要积极推进金融全能化经营步伐。国内银行应以金融创新为动力,在全能化经营发展方面迈出实质性步伐。有条件的银行应积极探索与证券、保险等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之间的合作,开展交叉业务,积极探索和创新跨市场、复合性的金融产品,或以相互并购、相互参股的形式,组建金融集团控股公司,成立综合性的“金融超市”,实施“一行三制”或“一行多制”的经营模式,为下一步全面混业经营做好准备。四是要树立创新观念、竞争观念、市场观念、改革观念,全面加强全球金融运营能力建设,强力推进管理国际化进程。大胆地引进和应用国际上先进和成熟的资本管理、风险管理、财务管理、客户关系管理等方面的技术,瞄准国际先进水平,提升自身管理的水平。

(三)审慎经营,抓好内控,强化商业银行风险管理

我国商业银行应进一步强化“全球的风险管理体系、全面的风险管理范围、全新的风险管理方法、全员的风险管理文化、全程的风险管理过程、全额的风险管理计量”的“大风险”管理理念,积极改进自身的风险管理水平,努力实现“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的有效统一。一是要真正把资本约束观念贯彻到银行的各项经营工作中去,强化资本约束,规范经营和发展。通过加强我国的资本市场建设,实现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的均衡与协调发展,使过度积聚于银行业的系统风险能够通过证券市场和保险市场来分散和转移。各商业银行应密切关注宏观经济运行中政策和市场的变化,追求有质量的市场份额,根据不同客户的潜在风险状况,加强对风险源的防控工作,变被动退出为主动退出。同时,逐步在总资产中降低风险权重较高的信贷资产数量,提高非风险资产的比重,在有意识收缩信贷业务的同时,增加收费项目,推进各项表外业务发展。二是要进一步改善商业银行财务状况,提高抗风险能力。通过债转股、组建资产管理公司等多种形式进一步剥离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解决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根本隐患;通过银行上市、财政注资等渠道补充银行资本金,使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达到巴塞尔协议规定的8%比例或以上;通过各种途径,切实改善商业银行的经营水平及盈利状况,努力提高银行的资产回报率。三是引入现代公司治理结构,推进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制度化建设。尽快成立专门的风险管理部门,对风险进行系统、及时地管理。要按照新巴塞尔协议的要求,积极借鉴国际大银行的组织模式、运作经验和先进手段,从风险组织流程、风险计量模型、风险数据库、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等方面建立科学的内部评级制度,逐步建立覆盖所有风险业务的监控和评价预警体系,并开展持续监控和定期评估,全面提高我国商业银行风险控制和管理能力,促进综合竞争实力的稳步上升。四是建立健全有效的决策与监督机制,加强银行内控制度建设。要通过业务流程整合,规范经营管理,从公司治理机制和管理层监管入手,进一步完善有效的信用风险制衡机制和事前、事中、事后控制机制,形成分工明确、职责分离的内部控制组织结构,实现风险管理机制的整合与优化,从根本上达到防范金融风险的目的。

(四)优化内部治理结构,建立科学合理的经营管理机制

我国商业银行改造的目的是在内部公司治理结构、管理体制、经营机制等方面“脱胎换骨”式的改革,全面提高自身经营管理水平。一是应打破按行政区域设置机构的惯例,切实根据资产质量和经济效益设置分支机构,建立起一个独立法人体系下各级分支机构独立核算、分级经营与统一管理控制相结合的现代银行经营组织体系。二是应进一步规范内部组织架构,科学确定银行内部职能、权责、岗位、等级、待遇等的划分和设置,合理配置内部资源,完善股东大会、董事会、经营管理层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改变经营管理权过于集中的现状,使得全行各单位、部门和全体员工协调配合,工作积极有序,业务操作流程通畅,服务方便快捷。三是要按照“职务能上能下、岗位能进能出、薪酬能高能低”的要求,形成公正、合理、高效的人力资源管理体制,建立起符合市场竞争规则的人才开发和激励机制。加快人力资源配置的市场化、人性化建设步伐,建立员工发展潜力测评体系,包括制定职位管理、绩效管理、薪酬管理、用人机制、用工机制、人力资源开发机制及运营体系等的规划,在人才的流动和竞争过程中,积极创造适宜金融核心人才发展的空间和机会,科学地培养、发现和留住人才,实现人力资本与银行经营资本的优化配置。四是要加强企业文化建设。转变传统的文化理念,吸收和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经营管理思想,以“营造员工心情舒畅的工作氛围,搭建实现员工自身价值的工作平台,培养员工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为目的,全面提升国有商业银行的自主创新能力和管理水平,建立起科学有效的绩效激励、风险控制和资本约束机制,将我国商业银行转变成自主承担风险的具有生机和活力的市场参与主体,实现持续稳健发展。

(责任编辑 黑延成)

作者:光 星

第二篇: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优化策略研究

【摘 要】随着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挖掘技术的不断发展,大数据在银行业领域的应用日趋深入。论文以大数据时代为背景,对大数据在商业银行中的应用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论文运用SWOT分析法對商业银行目前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进行分析,发现现阶段银行业在经营管理上的问题,结合大数据应用,从精准营销、客户关系管理、风险控制和用户信用管理四个方面,提出优化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策略。

【关键词】大数据;商业银行;经营策略

1 商业银行业大数据应用的特点

2017年人民银行和银保监会分别在《中国金融业信息技术“十三五”发展规划》中提出,商业银行要引入大数据等新技术,推进大数据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动银行业务创新,加强风险控制能力。大数据已经被提升到了国家战略高度,在银行业运用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1]。

数据容量大。我国商业银行长期的业务开展,使得银行业“天然”拥有海量数据,商业银行的主要数据是围绕柜面业务系统、信贷管理系统和风险控制系统等产生结构化数据。商业银行推出的电子金融服务系统,使得一些非结构化的数据信息开始产生,包括指纹和人脸识别等。数据结构复杂,移动互联的发展促使半结构化、非结构化数据爆发式增长。数据资产化,利用价值大。商业银行在稳健经营中对数据的准确性有很高的要求,利用好银行已有的海量数据,应用在客户识别、风险识别和产品营销等不同场景下,更好地实现数据资产的增值。

2 基于大数据应用的商业银行经营策略的SWOT分析

2.1 拥有的优势(Strength)

成本控制优势。随着信息技术发展,商业银行能够实现现有业务流程的自动化,大大降低了物理网点的工作人员数量,降低了银行的运营成本。随着云计算能力的提高和技术的成熟,云计算系统中的数据均保存在“云”端,减少关于IT基础设施的建设、单位数据存储和处理的成本。

营销效率优势。商业银行通过本身的海量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对客户进行静态特征、行为特征、倾向预测三个层次的刻画,构建客户体系,进行营销活动的精确推送。通过分析客户上下游相互关系,了解客户间业务等往来情况,发掘新的潜在客户,确定交叉销售目标,提高了客户服务效率及营销精准度。

风险管理优势。银行在传统风险控制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这些为大数据挖掘、传输、存储与安全应用提供了相对成熟的基础环境。将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作为风控工具应用到风险控制工作,提升风险控制效率和精准度。

2.2 存在的劣势(Weakness)

业务同质化。我国商业银行盈利的主要业务是贷款业务,少有针对客户需求设计开发的特色产品。因此,大数据的应用范围可以深入其他能够盈利的业务,如银行业的中间业务。利用大数据优势,找准银行的自身业务定位,打造差异化的竞争模式。

数据共享程度不高。各家商业银行均拥有自己的系统,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几乎不存在分享机制,导致大数据基础建设效率低、数据利用率低、在整体上缺乏系统性,各银行只能描绘客户在本行的交易画像,不能展示出客户的金融全貌。

2.3 拥有的机会(Opportunity)

强化优势。商业银行传统所具备的安全、稳定、诚信等优势可以通过大数据应用进一步巩固强化。在风险管理中进一步利用大数据,提高银行自身的安全性。在营销方面,不断完善客户画像,了解客户真实需求,实现精准营销。成本控制方面,随着大数据技术的不断成熟,人力成本、设备成本和运营成本也将不断降低[2]。

金融产品的创新。在大数据时代,银行业不断进行产品创新,以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这就需要深入了解客户的核心需求,利用大数据建立数据模型,为其定制专属于消费者自己的金融产品,提升用户的体验满意度。

2.4 面临的威胁(Threat)

银行业与互联网金融企业的竞争加剧。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促使互联网金融呈现出爆炸式的发展态势。互联网金融模式具有资金配置效率高、交易成本低、支付便捷、普惠性等特点。互联网企业加快布局金融业,对整个银行业的核心业务产生冲击,挤占了原本属于传统银行业的利润空间。

数据的安全性问题。首先,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数据量的大幅增加导致了数据的严重失真,大量无序低效的无用信息混进数据库形成垃圾数据,增加信息误读的风险。其次,商业银行运用云平台也伴随着一定的风险:一是网络系统与存储中心可能存在漏洞引起技术安全风险;二是海量客户信息与个人隐私信息的泄露风险。

3 基于大数据应用的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优化策略

3.1 精准营销

大数据应用更强调相关关系释放出的潜在价值。商业银行拥有海量数据,可利用聚类分析,挖掘出更多数据中含有的潜在特性,帮助商业银行进行市场细分。通过大数据挖掘中的关联分析相关关系,发掘新的潜在客户,确定交叉销售目标。大数据不断推进金融产品创新。商业银行通过大数据挖掘为客户提供差异化服务和定制化价格。根据对海量数据的分析预测,建立相应策略模型,掌握客戶的消费习惯和行为特征,实现创新式的营销、无缝多渠道的销售、个性化的服务[3]。

3.2 客户关系管理

商业银行业务同质化严重,客户管理十分重要。在互联网背景下,金融脱媒现象加速,碎片化金融产品抓住了市场需求,提供差异化产品的同时也剥夺了银行的客户资源。因此,运用大数据挖掘方法可以为商业银行提供更精确的客户关系管理。商业银行可以与其他行业或大数据公司形成合作关系,以获取客户出行、交易习惯等数据,进行客户信用评分,当客户提出需求时,商业银行利用人工智能进行判断。商业银行还可利用大数据更精准地预测客户流失概率,并对相应超过客户流失概率阈值的客户实行定制化客户挽留措施[4]。

3.3 风险控制

银行业作为高经营风险的行业,风险控制是其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通过大数据技术扩容传统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数据源并处理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的各类数据,构建大数据风险管控平台,全面收集客户的数据。注重内外部数据的融合,整合银行内部积累的金融信息,同时,获取外部数据或公共信息等数据,降低信息不对称程度,增强风险控制能力。建立风险管控模型,可以借鉴国内外同业的做法,设计符合实际要求的模型,根据实际情况开展训练,输入实际的数据进行模型训练和验证,合理地改进模型的配置参数,提高模型的准确度[5]。

3.4 信用管理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对商业银行的贷款决策具有显著影响。商业银行要构建人工和数据相结合的模式,运用大数据挖掘技术,集合内外信息资源,形成覆盖所有机构、所有客户、所有产品的实时监测分析和预警控制网络,提高信用风险预警水平。利用大数据,实现贷款业务的贷前、贷中和贷后全过程管理。强化贷前风险识别,在客户审批阶段,依托行内信用数据库、评级系统及反欺诈平台,提前对客户可能存在的违约风险进行精准判断;强化贷中审批自主化,大数据信贷审批系统以风控评分卡模型的自动审核为主,加以人工审核进行辅助的模式;强化贷后风险监测,商业银行要建立信贷投放、资产质量等多维度的信用风险日常监测指标体系。

【参考文献】

【1】韩雪峰,朱青,马文捷.商业银行应用大数据的安全风险防范研究[J].江苏商论,2017(11):88-92.

【2】齐贵柱,齐苑博.大数据时代商业银行大数据分析研究[J].财经界,2019,500(01):128-129.

【3】屈波,王玉晨,杨运森.互联网金融冲击下传统商业银行的应对策略研究——基于SWOT分析方法[J].西部金融,2015(1):41-45.

【4】严文枢.关于商业银行大数据应用的思考和探析[J].福建电脑,2014(7):68-69.

【5】信怀义.商业银行大数据的应用现状与发展研究[J].中国金融电脑,2016(8):26-28.

作者:董倩

第三篇:《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特色课程建设探讨

摘 要:《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作为金融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其教学特色的建设关系到本专业学生是否能学以致用和培养质量的问题。在简述《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基础上,对我们这几年的教学模式探索进行了总结,并指出了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关的改进建议。

关键词:商业银行;特色课程;教学模式

目前,金融领域的竞争比较激烈,尤其是商业银行领域,小银行的不断涌现与扩展经营边界,使得除了国有控股银行以外的其他股份制商业银行处处自危,包括业务开展范围、人员聘用情况以及设备更新速度等等方面。社会对我们毕业生的要求不断提高,对于我们高校来说,顺应社会需求,提出了培养应用型本科生的目标,因此需要不断的改进教学模式,以探索更加适合社会需要的人才。

1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课程概述

商业银行作为金融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重点向本科阶段的学生们讲述商业银行的基本知识。内容主要包括了商业银行的起源、发展、模式、定义、特点以及性质;商业银行的报表;商业银行的资本金管理;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与资金运用;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与中间业务;商业银行的监督管理;商业银行的理论发展等等诸方面的问题。

该课程向本科阶段的学生们展示了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基本框架,使学生对商业银行有一个全面、多层次的认识,并且具有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成为符合社会需求的应用型本科生。

2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教学模式探索

在商业银行的教学过程中,我们综合运用并总结了如下教学模式:

(1)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以下方式:①作业形式,以小论文的方式鼓励学生对相关实验与案例进行分析总结,得出自己的观点,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培养论文的写作能力;②课堂讨论,以案例为基础,鼓励学生表达自己对案例分析过程中的不同观点与看法,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提高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③模拟实验与考试形式,将银行业务模拟实验与案例相结合,并且融入考试环节,考察学生的现场发挥能力;④毕业设计,鼓励毕业生在实习实训的基础上,写出与之相关的毕业论文或社会调查报告,提高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

(2)在教学外的环节,可以通过以下方式:①假期实习,鼓励大一、大二学生进行寒暑期认知实践,以学生们的切身感受来了解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并写出相关实习报告;②周末环节,鼓励学生利用周末时间进行社会调查,掌握第一手资料,并把所掌握信息拿回课堂进行讨论分析,以自己的调查来认识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相关问题;③学生社会实践,鼓励大三、大四学生利用假期进入银行等相关金融企业进行社会实习,熟悉银行业务内容和操作流程,锻炼学生实际动手能力。

(3)对于社会环节,我们积极邀请商行不同岗位人员来我校进行相关知识讲座,和金融专业学生们交流学习和工作经验;邀请我们的毕业生们回校进行相关宣讲活动,使大家与已经毕业的学生们有更好的交流平台;积极邀请商业银行来我校招聘,使我们的学生学有所用,知不足而奋进。

3 教学探索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以上教学模式的探索,我们从中受益匪浅,也在不断的改进教学模式。其中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3.1 理论教学时间紧迫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作为金融学的核心课程,其为4个学分共64个课时。在教学中我们抽出56个学时作为理论教学,8个课时作为实践教学。要讲完全部的理论知识,时间上有些紧迫;作为实验教学的课时在大三是8个,大四专门作为一门实验课开设了16个课时实验课程,对于浩瀚如海的金融业务,我们仅能做十几项试验,不能完成实验软件上全部的实验项目。当然,这需要我们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进行更加合理的教学探索,将课时进行合理的分配。

3.2 实验软件有些落后

在我们实验室里面,已经购买的商业银行模拟软件其业务与现如今的商业银行业务操作系统完全不一致,具有一定的滞后性。而且其业务种类不全,项目较少,系统又不稳定不能及时更新。这需要我们引进更先进的商业银行软件操作系统,与商业银行的操作系统相一致,只有这样才不至于使得我们的学生学而无用,学而落后。

3.3 实验教学环节欠缺

我们虽然有了商业银行业务软件操作系统,但是有些业务尚需开设。比如点钞能力锻炼、小键盘操作能力锻炼、票据识别培训等等动手能力较强的业务一直未进行训练过。进入商业银行后,我们的学生还得从头练起。

3.4 学生实践环节弄虚作假

我们提出了大三的学生暑假需要去相关部门进行实习锻炼,虽然交上来的报告里面有不少同学写了进入商业银行进行实习的体会和感受,然而实际情况也许并非如此,有不少学生有蒙混过关之举。

3.5 社会人士水平有限

不论是商业银行的长期在职人士还是刚进入商业银行工作的毕业生们,其水平是参差不齐的,有些良好的意见我们可以吸纳,有些社会黑暗面的东西往往会被夸大,从而在学生中间引起不好的影响。

4 政策建议

4.1 理论教学时间要保证

虽然我们一直强调培养应用型人才,但这绝不能作为减少理论教学的借口。没有良好的、完整的理论体系的支撑,就如同一个练武之人只练外功不练内功一样,缺少安身立命、自我提升的空间。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应该是在学好理论基础上的提升,我们培养的不应该是技工型的学生,我们需要的是能自我学习、自我提升的素质型人才。

4.2 引进合适的软件

选择更加合适的商业银行操作软件,与现实中的商业银行操作系统同步更新。这样才不至于使得我们的学生花费了时间,却学了过时或者不配套的业务操作,不至于进入社会就进入了待业或者从头开始的状态。

4.3 完善实验教学环节

针对商业银行所重视的基础操作业务开设点钞、票据识别、小键盘速打等具有实战型很强的培训环节,使得我们的学生具备一定的就业竞争能力。不仅能够和银行学校这类技能很强的学生相比,更重要的是在实践操作能力方面能够超越一本二本的毕业生,具有我们毕业生的优势。

4.4 严格学生暑期实践

每学期开学可以考虑抽取5%比例的学生进行实践答辩或者实践汇报,让部分学生以及部分老师作为评委,对于不合格的,扣除其相应学分,要求其利用假期予以重新实习。增加学生们弄虚作假的机会成本,使其认真完成社会实践以及实践报告。

4.5 对于商行不同岗位的宣讲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对于邀请来的社会人士,我们鼓励其说实话、说真话,让我们的学生真实地了解商业银行的实际状况,了解这个社会的某些现象,但是讲座之后,我们对学生要进行正确引导,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做一个具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有用之才,不做随波逐流、放任堕落之徒。

总之,《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特色课程的建设,需要我们老师的不断探索,需要我们各方面的共同协助,通过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以及相关讲座与实习的多管齐下的努力,我们《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特色课程的建设会不断的改进与提升。

参考文献

[1]祝小兵,金融学网络课程设计的实践探索[J].中国远程教育,2006,(06).

[2]李根郁,国外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十原则[J].南方金融,1988,(06).

[3]张丽,关于确定商业银行优质客户问题的研究[A].迈向新世纪,1999.

[4]段哲民,进行生产实习改革实践,努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A].电子高等教育学会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

[5]课题主持:王修常执笔:张光军课题组成员:伍华农 王文友 谢转义;怎样做好基层行“双竞双聘”工作[N].中国城乡金融报,2001.

作者:刘超 史冬梅 高小敏

上一篇:市场营销本科毕业论文下一篇:满族民俗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