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语言创新法纵横自有凌云笔

2022-09-10

有位老中医曾这样告诉我:文理与医理相通, 写作文与开药方相似。我听后百思不得其解。写文章与开药方八竿子打不着, 怎么会有相通之处呢?这位老中医接着告诉我:每一味药就如同一个字, 如果你医术高明, 针对病情且循其医理将这些不同的药进行巧妙而合理的配置, 就能起到治病救人的功效, 真正实现药到病除, 妙手回春。反之, 如果不懂医术, 胡乱配置, 不仅治不好病, 还有可能“医”出人命官司来;同理, 如果你是写作高手, 依其语法将这些汉字加以巧妙组合, 写出的就是锦绣文章。反之, 如果你不依语法, 游戏文字, 胡乱拼凑, 恐怕写出来的文章则是文意混乱, 词不达意, 不知所云。细细思量, 觉得非常在理。的确, 世间万物皆有“法”可寻, 有法可“新”, 关键在于是否得法, 能否创新?进化论鼻祖达尔文曾经说过一句非常经典的话:“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由此看来, 得其“法”而又循其“理”对于写好文章至关重要。

一、语言创新的理论依据

作文即是说话。一是要有话可说, 二是话要好好说。那么, 什么样的话才是好话呢?其实, 能激活大脑的话就是好话。文章是写给别人看的, 我们在写文章时, 首先要考虑的是读者需要。只有读者喜欢, 才能引发他的兴趣, 达到互动共鸣的效果。

大脑是人的神经中枢, 它支配着人的语言、行动、感情等等。那么, 我们是否可以这样认为, 人的需要就是大脑的需要。我们来分析一下大脑到底喜欢什么?人每天都要经历许许多多的事, 有些事只是过眼云烟, 时隔不久就淡忘了, 可有些事却铭刻于心, 永世难忘。到底哪些事能长久地镌刻于记忆的纱幕里?细细思量不难发现, 理当是那些最能触动你情愫的话语, 那些最能打动你的灵魂抑或是最令你感兴趣的事。为此, 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大脑喜欢形象感强、情感化的事物以及新鲜的信息。

二、语言创新的操作方略

根据大脑喜欢形象感的事物和有运行不止的本能, 我们就应该把要诉之语, 想抒之情融入到字里行间, 融入到具体可感的形象中, 给大脑预留一个思考与想象的空间, 让大脑去思考, 去感悟。下面具体讲一讲语言创新五法。

1、比类法。

所谓比类法就是用比喻、对比、类比、映衬等修辞手法, 让语言生动形象起来。由于篇幅关系, 我主要谈谈如何创新比喻句?第一步:把喻体陌生化。比喻讲究的就是一个“新”字。陈式的比喻, 容易让我们产生审美疲劳, 读之味同嚼蜡。如何让喻体陌生化?那就是把以往比喻句中的喻体换成一个别人从未用过的物象。例如:以前我们总把思念比作如“流水”、“丝线”等。现在, 我们把喻体陌生化为“青草”。第二步:用联系的思维找寻喻体与本体之间的相似点。思念绵延不断, 青草也是春风吹又生, 二者都没有一个完结, 于是找到了它们之间的相似点是“不断”。第三步:调整组合语句。我们找到了相似点之后, 再组织语言, 使之符合语法规范, 这样就创新出一个比喻句。【我对妈妈的思念, 像青草, 割也割不完。】

照此法类推, 就会写出许多新颖别致的比喻句。请欣赏: (1) 生活似水一样, 日日在这条寻常巷陌寻常人中流淌。 (2) 笑是阳光, 使人感到温暖。 (3) 谣言像影子, 总是追逐着成绩。

2、灵动法。

所谓灵动, 就是让语言飞动起来, 鲜活起来。具体的方法, 就是多使用拟人手法, 注重词语的巧用、妙用、化用和活用, 化静为动, 化腐朽为神奇。请看示例: (比较前一句为一般表达, 后一句为灵魂表达)

(1) 太阳落山, 月亮升起来了——夕阳染红了江水, 弯月勾来了黄昏。 (2) 小河昼夜不停地流淌——小河晃晃悠悠, 流过了多少岁月, 却流不走岁月的记忆。 (3) 我有一个苦难的童年——苦涩的童年足迹, 雕刻了我满是泪水的眼睛。

通过比较, 我们不难看出后一组语言较之前一组语言美多了, 美在生动形象, 美在鲜活灵动。

3、细化法。

所谓细化, 就是把语句表达得更为细致, 更为翔实、饱满和充实。请看示例。 (前一句为一般表达, 后一句为细化表达。)

(1) 我坐到天明---我一个人在冷风细雨中裹着夜幕坐到天亮。 (2) 美---亭亭玉立的身材, 婀娜多姿的形态, 光彩照人的容颜, 娇小玲珑的身影, 都在诠释着一个“美”字。 (3) 老师退休了---你满头的青丝站成了白发, 你饱满的额头站成了皱纹山川, 你两鬓上霜, 满脸倦容, 退而不休。

4、倒错法。

所谓倒错, 原本是指在古诗句中, 有时为了合辙押韵, 有时为了追求一种意境, 有意不按正常的语序排列, 打乱词语的顺序, 达得一种美妙的效果。

(1) 峨嵋山月半轮秋---峨嵋山半轮秋月。 (索然无味) (2) 女人呵, 你的名字是脆弱。---脆弱呵, 你的名字是女人。 (这样的语句令人喷饭。)

5、换元法。

换元是借用数学上一个术语, 但它们的本质是相通的。即:把一些概括性的词语, 换成具体可感的物象, 让语言形象起来。

(1) 那点微薄的收入仅够生活---那点微薄的收入仅能敷衍油盐酱醋。 (2) 那个姑娘一点儿也不漂亮---那个姑娘一点儿也够不上沉鱼落雁, 闭月羞花。 (3) 他坐着轿子上山---他坐着晃晃悠悠的东西上山来了。

说尽妙法归实践, 淘尽铅华见真功。如果学文之人具备了睿智的思考力, 敏锐的洞察力以及“异想天开”的创想力, 再加之厚实的语言功底, 何愁不能文思泉涌, 笔下生辉。否则, 纵有万千思绪, 笔下也难有只言片语。如要写出富有灵动和创意的句子, 并非朝夕之功, 正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但也并非高不可攀, 只要勤于积累, 练之有法, 笔耕不辍, 就能够写出“人无我有, 人有我新, 人新我奇”的好句子来。

掌握语言创新法, 纵横自有惊人句;练就一支生花笔, 锦绣文章倚马待。

(作者单位:重庆市江津区慈云中学)

摘要:怎样才能让学生写出好文章来, 这是每位语文老师常年探讨也是应该永远探讨的话题。在浩如烟海的写作论著中, 关于如何立意、谋篇、选材、快速成篇等方面的文章居多, 但就如何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写出新颖、鲜活的语句, 人师们除了叫学生多看、多记、多积累之外, 还真无其它“绝活”。本文主要就如何进行语言的创新, 谈谈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做法和感悟。

关键词:语言,创新,比类,灵动,细化,换元,倒错

上一篇:经济法专业论性取向自由与人格权保护的关系下一篇:高校教育资源信息化刍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