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人生四句话有感

2022-06-26

第一篇:读人生四句话有感

四句话

聚焦总目标,大干五十天,确保三不出, 喜迎十九大

五句话

① 高度警惕,增强危机感。 ② 明确责任,实现“三不出” ③ 落实责任,坚决防棚架。 ④ 查找不足,坚持问题导向。

⑤ 强化责任,已全面从严治党的压力传导确保总目标落实。

六个要求

① ② ③ 应收尽收 ④应见尽见 应教尽教 ⑤应保尽保 应管尽管 ⑥应帮尽帮

三不出

大事不出,中事不出,力争小事不出

第二篇:四句话演讲

讲话材料

—易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贾子立

2012年如何做好“四品一械”监管工作,如何确保公众饮食用药安全,如何推动全县“四品一械”企业发展壮大,我认为可以用四句话来概括,即“服务是本质、形象是生命、规范是基础、执行是关键”,下面,结合我局工作实际,就这四句话作一具体解释。

一、如何理解服务是本质

首先什么是服务?服务对我们行政执法部门来说,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围绕发展经济这个中心,按照转变政府职能和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要求,为监管相对人提供优质服务。

如何认识服务?作为食药监管部门,必须按照“寓服务于监管之中,在监管中体现服务”的要求,摆正监管与服务的关系。

(一)监管与服务是一对矛盾。从监管上看,监管者是矛盾的主要方面;从服务上看,被服务者是矛盾的主要方面。但是,监管与服务具有重要的同一性。首先是构成要件的同一性,监管者即服务者,被监管者即被服务者;其次是最终目的同一性,监管和服务的最终目的都是促进国家经济发展和维护人民群众饮食用药安全;

(二)监管与服务是对立统一的。监管是前提,这是国家法律所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监管到位是是我们工作的主线;服务是目的,监管是为了服务,服务也是为了更好地监管。只有监管到位,才能服好务;只有做到优质服务,才能切实体现监管到位,二者相辅相成,这就要求我们监管人员要严格执法、热情服务,在服务中监管。

如何做好服务?结合我们的工作实际,在做好监管工作的基础

上,我们要不断增加服务的内容,提高服务的质量,做到监管与服务

1并重,着力避免两种倾向:一种是片面强调监管而忽视服务,另一种是片面追求服务而放松甚至放弃监管。片面强调监管而忽视服务的表现主要是高高在上,衙门作风。具体表现为以势压人,态度生硬,语言粗鲁,推诿扯皮,“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甚至出现利用职权“吃、拿、卡、要”等故意刁难企业的行为等等,损害企业的正当权益,干扰和阻碍经济的发展。片面追求服务而放松甚至放弃监管的表现主要是在服务中不讲原则,违规甚至违法服务。具体表现有:碍于人情或面子,不按法定程序实施监管;有的工作中玩忽职守,不负责任,对应当依法处理的不处理,有的甚至和不法企业、个人沆瀣一气等等,损害国家的利益和人民身体健康,实际是完全失去了真正意义上的服务。

我们的工作直接关系着政府的信誉,关系着企业的生产发展和人民生命健康,充分体现着国家法律法规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切实履行好法律赋予我们的职责,是对行政执法机关的根本要求,所以,我们工作人员,必须牢固树立“严格监管必须热情服务、热情服务必须严格监管”的理念,在实际工作中将监管与服务有机地统一起来,不断把“四品一械”监管工作提高到新水平。

二、如何理解形象是生命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原局长郑筱萸案、医疗器械司原司长郝和平案及药品注册司原司长曹文庄案,这些人的个人行为,不仅给党和政府的形象带来严重不良影响,而且动摇了政府监管部门的权威性,严重损害了“国药准字”的公信力,使监管工作陷入极为被动的局面,使我们食药监系统的整体形象受到了严重的损毁。公众心中都有一杆秤,若问公务员、食药监部门是什么样的形象,人们心目中必然会闪现孔繁森、焦裕禄、史俊琴等模范人物,公务员与食药监部门

形象既是具体的也是抽象的。食药监公务员形象既代表着我们的个体形象,也往往影响甚至代表食药监部门整体形象,对公务员个体形象的损毁,往往会造成对食药监整体形象的损害,所以作为食药监系统的一员,我们在深感荣幸的同时,更应认清自身的职责,在工作中,我们要从小事、细微处入手,做到不让来办事的人员在我这里受冷落;不让工作的事项在我这里积压延误;不让工作的差错在我这里发生;不让工作的机密在我这里泄露;不让影响团结的言行在我身上出现;不让违纪违法的行为在我身上发生;不让群众的利益因我受到侵害,不让机关的形象因我受到影响,这样,每个人都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自身形象,我们每个人的形象就会成为一个标杆,一个个标杆柱立起来了,就会成为一道为人称道的风景,我们的整体形象就会柱立起来。

三、如何理解规范是基础

我认为要从两方面来认识,一是规范行政执法行为;二是规范“四品一械”市场行为。

(一)如何理解规范行政执法行为。作为“四品一械”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的政府职能部门,承担着规范和维护“四品一械”市场经济秩序的重要职责。我们的执法工作是否规范,直接关系着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前进的步伐,关系着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环节,可以说依法行政是食药监管工作的 “生命线”,也是 “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法制化” 建设的内在要求。我们执法行为是否规范将直接关系到食药监执法的有效性和权威性,关系到食药监部门的职能是否到位和部门的形象。

“徒法不足以自行”,毕竟法律需要人来实施,任何行政行为也都是由人作出并执行的。美国学者哈耶尼指出:“对正义的实现而言,

操作法律的人的质量比其操作的法律的内容更为重要”。近年来,我局自加强执法监督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建设以来,纠正了执法中的一些突出问题,提升了执法队伍的整体素质,依法行政意识明显加强,行政执法水平明显提高。但仍存在诸多不规范行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执法形象和语言不规范,主要表现是不按规定着装或着装不规范、不主动向当事人出示有效行政执法证件,在办案过程中语言粗暴,缺乏耐心,办案情绪化,态度蛮横,不能做到文明执法;二是行政处罚的相关材料不够严谨;三是执法文书送达不规范;四是归档的案卷材料不全;五是在量罚和执行上不规范。由于对行政相对人违法行为的处罚幅度存在着一定的弹性空间,在量罚上存在畸轻畸重的问题,随意性较大,导致执法人员自由裁量权滥用,办人情案、关系案。在案件执行方面,普遍存在处罚决定书下的罚款数额大,实收金额小,执行不到位现象时有发生,影响了行政执法的严肃性和有效性。以上问题,在今后的执法工作中都应该尽量避免。

(二)如何理解规范“四品一械”市场行为。食品药品是与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密切相关的特殊商品。保障人民群众饮食用药安全,是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当前,正处于食品安全事故、药害事故的高发期,各级政府都高度重视食品药品安全和监管工作,2011年,市政府首次将食品药品工作作为各县工作的重要考核内容,县人大也首次将药品监管作为人大专项工作评议内容,作为食药监管部门,我们要时刻保持警醒,加大假冒伪劣食品药品的打击力度,确保不出现食品药品安全事故。

四、如何理解执行是关键

何谓执行力?执行力“就是按质按量地完成工作任务”的能力。 执行力有什么重要性呢?“令必行,禁必止。”再好的法规、再

好的计划、再好的决策如果不落实,最终也会沦为一纸空谈,执行是通向目标的唯一桥梁,蓝图再美好,目标再宏大,但虎头蛇尾,有始无终,于贯彻落实阶段不及时、不具体、不到位,或者是光打雷不下雨,任何蓝图和目标,都不过是自娱自乐甚至是自欺欺人的把戏。所谓坐言起行,计划了就马上干,订了措施就尽快落实。闻“机”起舞,闻风而动,不让机遇擦肩而过,不让计划变成纸上谈兵。

那么,我们如何提高个人执行力呢?个人执行力的强弱取决于两个要素——个人能力和工作态度,能力是基础,态度是关键。所以,我们要提升个人执行力,一方面是要通过加强学习和实践锻炼来增强自身素质,而更重要的是要端正工作态度。那么,如何树立积极正确的工作态度?我认为,关键是要在工作中实践好“严、实、快、新”四字要求。

(一)要着眼于“严”,积极进取,增强责任意识。责任心和进取心是做好一切工作的首要条件。责任心强弱,决定执行力度的大小;进取心强弱,决定执行效果的好坏。因此,要提高执行力,就必须树立起强烈的责任意识和进取精神,坚决克服不思进取、得过且过的心态。把工作标准调整到最高,精神状态调整到最佳,自我要求调整到最严,认认真真、尽心尽力、不折不扣地履行自己的职责。决不消极应付、敷衍塞责、推卸责任。养成认真负责、追求卓越的良好习惯;

(二)要着眼于“实”,脚踏实地,树立实干作风。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古今事业必成于实。虽然每个人岗位可能平凡,分工各有不同,但只要埋头苦干、兢兢业业就能干出一番事业。好高骛远、作风漂浮,结果终究是一事无成。因此,要提高执行力,就必须发扬严谨务实、勤勉刻苦的精神,坚决克服夸夸其谈、评头论足的毛病。真正静下心来,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一件一件抓落实,一项一项抓成效,干一件成一件,积小胜为大胜,养成脚踏实地、埋头苦干

的良好习惯;

(三)要着眼于“快”,只争朝夕,提高办事效率。“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因此,要提高执行力,就必须强化时间观念和效率意识,弘扬“立即行动、马上就办”的工作理念。坚决克服工作懒散、办事拖拉的恶习,每项工作都要立足一个“早”字,落实一个“快”字,抓紧时机、加快节奏、提高效率。做任何事都要有效地进行时间管理,时刻把握工作进度,做到争分夺秒,赶前不赶后,养成雷厉风行、干净利落的良好习惯;

(四)要着眼于“新”,开拓创新,改进工作方法。只有改革,才有活力;只有创新,才有发展。面对竞争日益激烈、变化日趋迅猛的今天,创新和应变能力已成为推进发展的核心要素。因此,要提高执行力,就必须具备较强的改革精神和创新能力,坚决克服无所用心、生搬硬套的问题,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执行指令。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要敢于突破思维定势和传统经验的束缚,不断寻求新的思路和方法,使执行的力度更大、速度更快、效果更好,保质保量的完成上级及局党组交办的各项任务,为食药监管工作建功立业。

二0一二年二月八日

第三篇:育儿关键四句话

教育孩子有的父母觉得异常复杂,常常是为了教育孩子把自己弄得焦头烂额的。而有的父母就能轻松应对育儿这个大问题。曾经有这样一位父亲,每天对孩子的教育仅限于跟孩子每天提几个问题就OK了。

这位父亲他对女儿的教育方式比较独特,他从来没有辅导过女儿做功课什么的,就是每天回来跟女儿聊十分钟,只聊四个问题,就完成了他的家庭教育。这四个问题是:

1,学校有什么好事发生吗?

2,今天你有什么好的表现?

3,今天有什么好收获吗?

4,有什么需要爸爸的帮助吗?

看似简单的问题背后其实蕴涵着丰富的含义:

第一个问题其实是在调查女儿的价值观,了解她心里面觉得哪些是好的,哪些是不好的; 第二个问题实际上是在激励女儿,增加她的自信心;

第三个问题是让她确认一下具体学到了什么;

第四个问题则有两层意思,一是我很关心你,二是学习是你自己的事。

就是这简简单单的四个问题,包含了很多关爱关怀在里面,事实上也证明很有效。

在教育理念中,要把孩子教育好,最关键的就是亲子关系要处理好。如果家长在孩子心中建立起绝对的信任,孩子相信家长无条件地爱着自己,相信家长所有批评、表扬的出发是为了自己好,如果孩子在潜意识里对此达到完全相信,那么这种关系是良性的,是相互关爱、相互支持、相互理解的稳定关系。在这种情况下,所有教育孩子的最简单的事情,用苏联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话说就是“伴随孩子成长”。但是,现实生活大部分人的亲子关系是不稳定的,或者说是扭曲的,孩子并不能真正信任家长。

谁家的父母都是爱自己的子女的,但中国98%的家长错把爱的方式当成了爱。比如给孩子最好的东西吃,最好的衣服穿,这只是一种爱的方式,并不是爱本身。而家长们的爱也经常是有条件的,比如会出现只要这次考试得了前三名,就带你去哪里玩等等。

爱是一个生命喜欢另一个生命的感情,是一种平等的关系,是无条件的,是一种整体接纳的,是要让对方接收到的,要真正做一个好家长并不难,要教育好孩子一定要注意下面几句话: 1,绝对禁止高压/打骂孩子的做法,建立平等的关系。

2,真正地无条件爱孩子,给予孩子精神意义上的爱。

3,一定要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

4,用正面的方法教育孩子,时常对其鼓励表扬。

5,调正亲子关系,这是最重要的一点。

6,要注意孩子的人格精神。

如果真正理解了以上的六句话,教育好孩子就是易如反掌的事情了。大道至简,教育孩子简单到这个程度就是一种境界了!

上面的道理可能大家都懂,但是真正能做到的又有多少父母呢?孩子是要全面发展的,孩子的教育父母责任重大。

第四篇:告诉高三学生四句话

一、在尽责中求满足

高三毫无疑问是“以学习为中心”,其他各项工作的安排和计划都要以学习这个中心来进行。如果说高三对人生有重要意义的话,我们大家的任务就是“做最大的努力实现高三重要意义的最大化”。如何让自己的人生在高三的台阶上走得更高,而不是跌得更惨,如何使高三压力成为自己的动力而不是自己的包袱,这就是我们现在必须面对的问题,而解决这些问题,就是我们为人子女者,为人学生者应该承担的责任。把外界的要求变成自己内在的使命,将自己的成就感和满足感建立在感恩上,建立在对责任的承担和履行上。尽让自己父母幸福的责任,尽让自己进步成功的责任,尽一个社会成员需要做出贡献、让周围的人因为我的存在而幸福的责任。责任不能讨价还价,责任不能打折扣,责任的担当和履行需要付出的汗水和代价就是我们的考验,那成功完成责任的幸福感自然也是我们最大的满足。

二、在义务中求心安

很多事情难以分清到底是责任还是义务,明确了自己的责任,或许就找到了自己的义务。心有一份义务感,才不会迷失,才不会彷徨徘徊,才会真正有心而发地努力,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外在的督促和鞭策。作为学生,学习是义务;作为子女,感恩是义务;在集体里,遵循是义务;做为社会人,回报社会才是义务。不把自己太当一回事儿,但是一定要把自己正在履行的义务当成一回事儿。怕就怕总觉得自己做事情是在为别人而做,为父母,为老师,而真正需要在心里澄清的是这种“为别人”本身恰恰就是自己的需要,就是自己的义务。

人生有不同的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有各自最重要的人生义务需要完成,都有最重要的人生使命需要履行,而现在的义务自然是通过高三一年的生活和学习,为以后的人生奠基,包括学习上,心态上,身体上。与人交往上等等方面。努力而不功利,刻苦而不痛苦,团结二部勾结,让自己心安的最好办法就是扮演好属于自己的每一个角色,明确自己的义务,认真履行而不敷衍。

三、在奉献中求幸福

以学习为中心的高三生活也不是说学生生活里只剩下干巴巴的学习,学习无论多重要都是生活的一部分,都是集体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学习的中心是建立在一个心底无私天地宽的“大我”之上的,而不是一个斤斤计较、搬弄是非、自私自利的“小我”之上的。一个集体只有一个人成功,这不是我们想要的,也是不可能的,我们要的是一个集体的胜利,我们求的胜利的路只能是一条,那就是互帮互助,互相关心,共同胜利的路。奉献这个词在我们这个集体里应该是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小”词语,可以是一杯水,一句问候,一次提醒、一次规劝,一次较真,甚至是一次全身心的配合,一次点头或微笑的回应等等。学生时代的幸福便会在一次次的感动和惊喜中慢慢积累,我们也会在这样的积累中完成对幸福人生的奠基。

四、在忘我中求进取

有过了“望尽天涯路”的迷茫,我们需要到现在为我们的目标“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执着冲刺阶段,时间是天,天之后是一个创造成功和也同样见证失败的日子。到底我们会不会有“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收获与惊喜,还要看我们执着冲刺的力量,相信大家只要团结在一起,一定会拥有“心无旁骛”的学习,一定会赢回“志在必得”胜利。“忘我”是“呆若木鸡”的境界,是不为身外物所困扰的一心一意;是忘记自己一些物欲上的贪求,比如懒惰对于舒适,比如情感之于倾诉,比如消遣之于娱乐等等;忘记自己曾有的种种一蹶不振的理由,忘记苦痛的包袱。

在忘我中剩下的全是对自己轻装前进有帮助的正面力量。父母老师的关爱,自己的责任和义务,青春的激情与梦想,严谨的计划与行动。高三应该是英雄主义的,慷慨既往,即使沉默也饱含进取的力量,即是暂时落后也要高举旗帜努力追赶。

在说这些话的时候,学生们拿起笔记了下来,我相信学生在这样一个时刻能够明白我的意思,这些话也会对他们的内心有所触动。“高三了”,所起这三个字的时候总觉得,这里包含了太多的滋味,酸甜苦辣咸,人人心自知。这样一个开始给学生带来多久的动力,我不敢奢望太久,人是需要不断的有新动力的,我也明白,现在只是一个开始,需要做的真的还有很多,我们会这样努力去做。

第五篇:忠告天下父母四句话

一、当今孩子难教育的4个原因

1.信息化时代动摇了成人的权威地位。

过去父母在孩子面前很有权威,而现在孩子敢对父母说,你懂什么呀?据有关调查,70%以上的中小学生认为自己在网络方面比父母懂得多,15%认为,他们比老师懂得多。

美国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将人类社会划分为“前喻文化”、“并喻文化”和“后喻文化”三个时代,今天,我们已经进入后喻文化时代。在“前喻文化”时代,长辈可以教育和影响青少年一代;在后喻文化时代,青少年有能力影响成年人。21世纪,两代人需要相互学习,共同成长。

2.独生子女时代给教育带来挑战

孩子成长有三大要素:教育、遗传和环境。在独生子女的家庭环境中,孩子缺乏分享意识、适应能力差、自理能力差。

3.性发育提前而性教育落后

上海社科院1999年调研表明,女孩性发育平均年龄为9.2岁,例假初潮平均12.54岁;男孩性发育平均年龄11岁,首次遗精平均13.85岁。

与性发育提前相关的是性教育问题带来各种一系列问题。中国人民大学最新调查显示,14-17岁中学生中10%有性行为,再加上当前性环境复杂化,网络传媒性信息泛滥,性事故频发。

因此,无论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青少年性教育应当引起高度重视 4.应试教育带来巨大压力

现代学生新的“四化”为,幼儿园小学化、小学中学化、中学大学化、大学幼儿园化。应试教育给孩子带来很大压力。

儿童面临巨大压力,产生过度焦虑,造成“童年恐慌”,而且年龄越小,越无助,缺乏安全感。作为父母,要学会给孩子减压,告诉孩子,除了成绩,还有更重要的东西。

二、忠告天下父母四句话

(一)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健康人格

我在教育部开会时,北京一所大学领导反映,在一年级新生中有35个人想自杀。再如前段时间复旦大学研究生宿舍的投毒事件,都说明人格扭曲给家庭和社会造成的悲剧和代价。作为父母,我们必须考虑孩子的素质和教育到底出了什么问题?传授知识非常重要,取得高学历也是需要的,但是教育的核心应是培养健康人格。

判断一个孩子是否具有健康人格有5个指标:学习、仁爱、负责、自制、尊重。这5个指标是决定孩子健康成长、幸福一生的关键。

以自制力为例子。澳大利亚心理学专家曾做过一项中澳幼儿自制力的对比研究。

研究以3-4孩子为对象,在其前面放两盘巧克力,一盘多一盘少。忍耐15分钟,可以吃到多的那盘,反之则只能得到少的。研究表明,80%的中国孩子选择马上吃,而66%的澳大利亚孩子选择等待。这意味着,中国孩子的自制力不容乐观。为什么中国孩子不能等待?这是因为,我们经常充分满足孩子,孩子不习惯等待,不能延迟满足,且容易变得任性。

再如,美国石油大王洛克菲勒给孩子的零花钱非常有限,10岁以下孩子一周零花钱3毛,10岁以上孩子是1美元50美分,并且对于如何花钱有明确的14条协议,并要求孩子每周向家长报账,用于储蓄的不少于20%,用于慈善的方面少于20%,以此培养孩子的自制力。

在自制力方面,我们需要培养孩子延迟满足的能力,即是当孩子有了需求时,要适度延迟、有条件满足,让他学会等待。相关研究还显示,青少年时,不能延迟者容易形成孤僻、易固执、易受挫、优柔寡断的性格缺陷;而延迟者较多能成为独立性、适应性强、自信的少年。延迟者比不能延迟者在数学和语文成绩上平均高出20分。

(二)好的关系胜过许多教育

我做了四十年的青少年教育和研究发现,什么时候与孩子关系好,教育就是成功,什么时候与孩子关系糟糕,教育一定不成功。所以说,改变教育从改变关系开始,改变孩子从改变父母开始。

在这里将讲一个最普通的现象。美国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提出一个概念“习得性无助”,他通过实验发现,人或动物接连不断地受到挫折,便会感到自己绝望,放弃努力,陷入一种无助的心理状态。

我们会在生活中发现,孩子经常流露出习得性无助的语言,比如有孩子考试后会说,我数学考砸了,我最怕数学了,我学不好了。

不同的父母对此会有不同的反应。有的说,真笨,这点题都不会,你算是没希望了。有的父母比较宽厚和理解,对孩子说,别难过,爸爸妈妈都没有数学细胞,所以你考不好是应该的。上述两种都是消极的解释,把孩子考不好归结为永久的、难以改变的原因,孩子容易悲观,产生无助。

积极的解释是把孩子暂时的失败解释为一个暂时的和可以改变的原因。“孩子,你能学好数学的,你这次没考好是因为你没有好好准备。”积极的解释导致乐观,消极的解释导致悲观。

不仅是解释孩子的问题,同样在解释自己生活中,也需要积极乐观的归因,从而给孩子树立榜样。

什么是好的亲子关系呢?要遵守五大原则: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相互帮助、相互学习。好的关系的底线是,当孩子遇到麻烦或危险的事情时,看他是否敢告诉父母。好的关系的高线是,当孩子犯下严重错误时,看父母是否敢于惩戒孩子,以及孩子是否承担责任。

孩子10岁以后,进入青春期,实际是长大的需要。心理研究表明,孩子10岁之间是崇拜父母的年龄,而10岁之后则是轻视父母的年龄,因此10岁之前是构建亲子关系、教育孩子的黄金时期,其中2岁之前对孩子要无条件的爱;2-4岁是建立规则的第一黄金时期,在此阶段要敢于向孩子说“不”;5-10岁是养成良好习惯的重要时期;10岁之后,最重要的教育原则是尊重孩子。

一般来说,孩子出生后,在家庭关系中孩子变得重要,这是一个误区,理性的家庭关系应当是,夫妻关系第一,亲子关系第二。因为夫妻关系稳定,父母情绪稳定,带出的孩子才能健康成长。

(三)习惯决定孩子的命运

说一千道一万,习惯培养是关键。古罗马著名诗人奥维德也曾经说过,没有什么比习惯的力量更强大。从某种意义说,教育就是培养良好的习惯。家庭是习惯的学校,父母是习惯的老师。

习惯培养是一个从被动(遵从),到主动(认同),最后成为自动(内化)的过程。培养一个好习惯需要5个步骤:

第一步提高认识,让孩子认识到培养好习惯的重要性,产生兴趣。

第二步明确规范,让孩子对养成某个好习惯的具体标准清清楚楚,比如《弟子规》讲到“出必告,返必面”。

第三步持久训练,坚持不懈的行为训练,让孩子由被动到主动再到自动。习惯的养成最后是人神经系统的改变,根据研究21天可以初步形成习惯,90天可以养成稳定的习惯。

第四步及时评估,让孩子在成功的体验中养成良好习惯。习惯培养不在于其强度,而在于其坚持的长度。

第五步形成环境,让家庭生活和学校环境乃至社会风气成为孩子养成良好习惯的支持力量。在家庭中,有个读书的孩子,就需要一个书香的环境,父母要以身作则。

(四)儿童健康成长需要因性施教

男孩和女孩发育有先后,男孩在读写能力发育上比女孩晚;5岁男孩的大脑语言区发育水平相当于3岁半女孩水平,因此让男孩提前入学可以说是灾难性的选择。

男孩在小学甚至初中,学业暂时落后女孩是可以理解的。暂时落后是一个特点,不是缺点,可怕的是,我们正把这一特点变为一个真正的缺点。,我们看到,小学、中学、大学,女生的成绩全面崛起,男孩整体滑坡。

(三)习惯决定孩子的命运

说一千道一万,习惯培养是关键。古罗马著名诗人奥维德也曾经说过,没有什么比习惯的力量更强大。从某种意义说,教育就是培养良好的习惯。家庭是习惯的学校,父母是习惯的老师。

习惯培养是一个从被动(遵从),到主动(认同),最后成为自动(内化)的过程。培养一个好习惯需要5个步骤:

第一步提高认识,让孩子认识到培养好习惯的重要性,产生兴趣。

第二步明确规范,让孩子对养成某个好习惯的具体标准清清楚楚,比如《弟子规》讲到“出必告,返必面”。

第三步持久训练,坚持不懈的行为训练,让孩子由被动到主动再到自动。习惯的养成最后是人神经系统的改变,根据研究21天可以初步形成习惯,90天可以养成稳定的习惯。

第四步及时评估,让孩子在成功的体验中养成良好习惯。习惯培养不在于其强度,而在于其坚持的长度。

第五步形成环境,让家庭生活和学校环境乃至社会风气成为孩子养成良好习惯的支持力量。在家庭中,有个读书的孩子,就需要一个书香的环境,父母要以身作则。

(四)儿童健康成长需要因性施教

男孩和女孩发育有先后,男孩在读写能力发育上比女孩晚;5岁男孩的大脑语言区发育水平相当于3岁半女孩水平,因此让男孩提前入学可以说是灾难性的选择。

男孩在小学甚至初中,学业暂时落后女孩是可以理解的。暂时落后是一个特点,不是缺点,可怕的是,我们正把这一特点变为一个真正的缺点。,我们看到,小学、中学、大学,女生的成绩全面崛起,男孩整体滑坡。

研究表明,男孩和女孩在学习方式上有显著地差异。男孩善于通过运动、实验操作、使用计算机和参与体验学习;女孩善于通过语言沟通、聊天和阅读开展学习。现在中小学往往不能满足男孩学习的需要,现在的教育教学和评价机制基本是语言考核为主,男孩擅长的学习方式基本被边缘化了,加上家庭的溺爱,男孩由此会产生失败感。

男孩危机从某种程度上也是父教危机。一项关于中国高中生研究显示,当遇到烦恼事时,孩子求助对象中,前5位没有父亲,甚至网友都排在父亲前面,可见中国教育存在父教缺失的问题。美国父道组织的调查数据显示,70%的少年犯出自单亲家庭,90%的无家可归和离家出走的孩子来自无父家庭。所以奥巴马反复强调,加强父教。

父爱和母爱是不同。父亲是外放的,母亲是内倾的;父亲鼓励独立,母亲讲求依恋;父亲强调变化、创新和挑战,母亲挑战稳定、一致和安全;父亲经常抓大仿效,母亲习惯对孩子事事关心;父亲的方式是动态的、富有创造性的,母亲的方式是静态的、稳妥的;父亲传递的是坚强、勇敢等阳刚之气,母亲传递的是细腻、呵护、富有同情心等阴柔之风。孩子在5个月时就能感觉到父母的不同。比如,妈妈抱孩子非常紧,而父亲抱孩子是松散的,所以父亲抱孩子时,孩子兴奋、开心。

最好的教育是父母的联盟。哈佛大学有关研究研究表明,在人的发展有两个方向,一是亲密性,二是独立性。母亲的天然优势是培养孩子亲密性,而父亲的天然优势是培养孩子独立性。从发展阶段来看,婴幼儿阶段以母亲为主,小学阶段,父母责任各半;而中学阶段则是以父亲教育为主。

孩子是看着父母的背影长大的。孩子从父母关系观察到,什么是爱情和婚姻;从母亲身上学习做女人和母亲;从父亲身上学会做男人和父亲。

三、问题回答

1.我们现在强调鼓励多,还需要批评吗,如何批评才能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现在中国教育的一大误区是,对孩子缺乏严格的灌输。真正有力的教育在自由和规则之间平衡,批评是需要的。但是批评乃至惩戒孩子时,一定要让孩子有安全感和信任感,越有安全感和信任感,孩子越容易改正错误。 2.孩子上网控制不住怎么办?

国际上有关研究建议,一是9岁之前最好不上网,二是在小学和初中,电脑不要放在孩子房间,要放在客厅或父母房间。因为孩子在这两个地点上网,感觉背后有监督。

孩子沉溺网瘾的根本原因是缺乏支持性的人际关系,亲子关系不好,缺少朋友。

3.中学的孩子不喜欢和父母交流,一放学就往自己房间,怎么办?

千万不要把他叫出来教育。建议,青春期的父母要学会给孩子写信或发短信,因为,再啰嗦的人,写信都不会啰嗦,写信后不要急着告诉孩子说,你好好看。你可以放在他的房间,不要说。他一定会看你的信。也许,他当时不会说,但是10年后,他会告诉你他的感受。孩子教育是,3分教7分等。

教育孩子,首先不是用嘴巴,而是用耳朵。所得越多越容易失败。

4.现在孩子都是老人和保姆带的,父母怎样做些补救措施?

最好的补救措施就是孩子要自己来带,白天交给老人或保姆可以,但是晚上和双休日要坚持自己带,没有人可以代替父母的角色。孩子在12岁之前,特别是6岁之前,能否与父母建立亲密的依恋情感,决定他一生的安全感和依恋感。

上一篇:对水的认识与感悟下一篇:电气检修人员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