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人生三部曲有感

2024-05-03

读人生三部曲有感(通用8篇)

篇1:读人生三部曲有感

《人生三部曲》是高尔基写的自传体小说,由《童年》、《在人间》以及《我的大学》组成的。

《童年》,这本书是他以自己的童年为基础写的一部自传体小说。他揭露了俄国沙皇时期的黑暗、残暴和非人生活,受尽折磨与欺辱,无论是在精神或是肉体上,都承受巨大的痛苦。但是高尔基却没有对生活失去信心,而是坚强的走了过来。“心想事成”是一个美好的的词语,他是人皆向往而又难以触摸的、人的一生,不如意事十有,人生路上阻碍重重。所谓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如何及时调适自己的心情和状态,克服命运加诸于身的苦难,磨炼自己的意志,化挫折为转折,在看似尽头的道路上学会转弯这也是一种人生的智慧。赶在别人前头,不要停下来,这是竞争者的状态。如果成功也有捷径的话那就是给予他足够的速度。人不能操控时间,但能操控自己把握时间的能力。不能让等待成为你生活的常态,认真对待你手中的每一个机会,将其视做自己的使命,以全力以赴,全速前进的心态让其实践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出佳绩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高尔基在离开外祖父家后,独自一人踏上了社会。他曾在许多地方打过杂,在这期间高尔基饱受欺辱,但他还是熬了过来,因为他被自己坚强不屈与困难的精神与信念一直支撑着。而现在的我们,真是深在福中不知福啊!不愁吃、不愁穿。而高尔基却吃不饱穿不暖,还要挨打受欺辱。悲惨的一幕又一幕,让我们不由得想到:假如我们在俄国沙皇时期又会怎么样?会认为那根本就不是我们人类所生活、居住的美好家园吗?时代在不断进步而人类却越发变得懦弱了,遇到困难就想要退缩、逃避或者走捷径,屠格涅夫说过:“要想得到幸福,你首先要学会吃的起苦”,中国有句俗语:“吃的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美好、幸福的生活,必须要有所付出,才会长久,有所争取才会得到。那么,就从现在开始吧。我们不再奢侈,不再浪费;我们开始为长辈着想,体谅他们;我们更应该开始满足自己的幸福生活。从现在开始,我们要自立起来,遇到困难时别只想着这样退缩,逃避或走捷径,应该对自己有信心,人生中总有事或有人会令你痛苦甚至绝望,但我们应该要想一下作者是怎么样坚持的。这样,你就可以重新再痛苦中寻找快乐,在绝望中寻找希望。

是的,黑暗过去,黎明的曙光总会到来,只要你仍然保持对任何事物都有不灭的信心,懂得珍惜拥有的一切,那么你的光明一定会到来,因为你懂得珍惜。这本书说高尔基为了生活而要在鞋店、东家的房子里和轮船上工作。除了他的外祖母、外祖父、玛尔戈皇后这些有文化、有教养的人以外,在周遭的都是那些低俗、爱吵架、背地里说人坏话的小市民。见识的浅薄,生活圈子的狭小让高尔基周围的人都不懂书籍的好处,总在抑制他看书的欲望。而他就像不屈的小草一样,坚持看书,也有如荷花,不受污泥的沾染。“我来到人间”,仿佛就暗示着这人间的媚俗和可憎可笑的面目;而普希金的诗集、阿克萨夫的《家庭记事》、著名的俄罗斯史诗《在森林中》等书籍构成了高尔基的天堂,这个“人间”里的天堂。我佩服高尔基的毅力和恒心,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仍手不释卷,不理会别人的反对而做自己认为对的事。“真理永远掌握在少数人的手里”,高尔基就是这少数人中的一个,因为他经历了许多,也阅读了许多,包括生活这本难“啃”的书。我羡慕高尔基灵活、流畅的文思,随时随地就能吟出一首小诗来抒发情感。当然,这自然是他的外祖母的功劳。高尔基的勤勉、毅力和恒心,还有他高尚的外祖母、外祖父不也构成了一个天堂吗?天堂与人间只一线之隔,却就大不相同了。有的人家有万卷书,却腹无点墨;有人做乞丐,却也能读好书,学到不少的知识。人间与天堂是人心的两个表现,被凡尘俗世所污染的心就是人间;反之高洁的心灵就如鸡群中的鹤,与众不同,成了天堂。只要肯干,脚踏实地,人间也会变成天堂。

《在人间》是一本不同的小说,不是描写贵族舞会似的生活,而是一本贫民贴心的读物.跟着主人公去经历底层社会的种.种.在无法抗拒的压力下,人们似乎只能选择堕落.每人都有各自的生活经,懂得怎样去敷衍与游戏.在肮脏的环境与低俗的思想里,在狭隘的天地与无聊乏味的日子里,调情与淫荡似乎成了大家唯一有趣的嗜好.“大家都相互欺骗着,这里面没有爱,大家都只是胡闹而已.”爱情已经完全扭曲为一种简单的肉体上的依存,但这又有什么关系,大家不都过的很正常吗?谁叫社会所需要的只是他们能够提供简单的劳力而已.

少年的高尔基在喀山的那段日子里,做过流浪汉,搬运工,面包工人和杂货店伙计。而在如此生活的艰难困苦之中,他依然能够不断地学习,忘我地看书,怎能不令人敬佩?面对一个个好看的电视剧,一个个好耍的游戏,一部部好看的电影……魂都全给了这些琐事,怎么还有时间来博览群书呢?… 当时在沙俄统治的黑暗时代,如果没有知识,没有文化,就根本谈不上救国救民。知识文化是革命胜利的保障啊……不然,就像中国的太平天国运动,由一个个没有知识,没有文化的农民来主持,肯定会失败的!高尔基生活于一个大杂院的那段日子里,就常常看到走狗警察们到这里来找东找西,监视人们的行动。有那么一位老警察还盘问高尔基看过哪些书,并警告他不要看禁书。但对于青年的高尔基来说,那些所谓的禁书却正是他的真正所求因为只有它们能真正让人民清醒,让人民明智,让人民有打倒推翻沙俄的信心。若真有心读书,书是绝对可以看到的。

高尔基的一位朋友就介绍他认识了一个开杂货铺的人,名字叫捷林柯夫。看到他那满密室的藏书,大多都是手抄的珍本和禁书,高尔基说不出的高兴。也因为经常在这里看书,他结识了不少形形色色的人物,让他了解了革命的重要,和自己现在应该做的事情。在高尔基以后的艰苦岁月之中,他努力革命,有很大的成就。 “书”来直接或间接地帮助他获得了如此大的成就,让很多的人民有了好生活可以过……可见而知,书的力量是多么的强大啊!它的确让社会进步了,让人类进步了!

《我的大学》是高尔基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的第三部。小说叙述了饱尝人间辛酸的阿廖沙,抱着进大学读书的理想来到喀山,过了不久就参加了秘密的革命活动。贫苦的生活使他在伏尔加河流浪,和搬运工人、小偷、乞丐生活在一起。后来,他在面包店找到工作,向工人们传播革命理想,参加了大学生的秘密组织,鼓励工人罢工。俄国的腐朽和个人的困境使他自杀未遂而受伤。伤愈后,他带着新生的力量,离开喀山,重新走上流浪的道路。高尔基在他的大学里无情地吸吮着社会发展创造的各种财富。在病态社会里的毒瘤完全没有腐蚀掉他童年岁月里的思考着。高尔基的生平教会我如何从容镇静地去面对人生的危机与挑战;我受到了一次灵魂的洗礼,心灵如雨后的晴空,清新、明净,一片蔚蓝。

这本书告诉我们:做人要坚强,无论你对生活是否失去了信心,也要坚强地活着。

篇2:读人生三部曲有感

明杰出生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成长于思想解放的大环境下,他的诗深受现代诗歌传统的影响。这种影响有时表现为现代诗歌艺术特征的呈现,有时则是内心情感的大胆而热烈的浪漫抒发。在明杰的诗集中可以看到不同风格的诗歌尝试,在那些充满现代意味的诗作中,他注重沉潜的意象,冷静节制的描写,注重词语多义性的生发,融严肃的思考于意象的串联之中。而在那些热烈的抒情作品中,作者又变成了一位童话中的勇士,单纯而热烈,敏感而执着。

明杰的内心敏感而富于批判精神,“路上的行人少了许多自然的激情/时光的平庸让生活面目全非”(《阳台遐想》)。在复杂又空虚的城市生活中,诗人用虚妄谱写了自己的神话,他解构崇高,用如梦似幻的感觉触碰“世纪之外的那个人”,“却是经不住岁月的回头一篙”(《创世纪》),时间创造了一切却又毁灭了一切,“终要远去”的结局和“创世纪”的开端相比之下,反讽的意味不言自明。诗人的冷静与理智让他的笔下满是寒冷、孤独、病态的意象,喜鹊变得“肥硕 孤独 左腿有点残疾”,冰雪则参与了“游戏的圈套”,花草树木“已干枯多时”,在这没有生机的城市,“挣扎 暴虐 无处不在媾和”(《冬日的植物园》)。然而,所有的怀疑与挑战皆因诗人内心对这个世界抱有浓烈的爱,对“现实”的关怀是诗人所有快乐与苦痛的来源。

诗人热爱生命,仿佛气势磅礴的南风“独自横扫宇宙/将僵硬的无趣的诅咒击穿/把尚未熄尽的欲望/重新点燃”(《南风》),言语之中的热情如玫瑰一般绽放于诗句,“南风”、“苞蕾”传递出生命的信号,“点燃”、“唤醒”都是生命力的爆发。与此同时,空间上的景象也引发了作者关于时间的思考,“永不回头”的决绝和残酷使得诗人只能无奈地看着“婉约的叹息”和“逝者的倒影”,虽留恋过去却也阻挡不了前进的脚步。奔放的诗歌语言隐约折射出作者内心“士人”的影子,流露了“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的叹息。

在明杰的诗作中,常见“鸟”的意象。在梅特林克的《青鸟》中,鸟是总也追不到的幸福。在中国的文化系统中,鸟是祥和的图腾。对诗人而言,鸟是精灵般的意象。例如“最后一夜 恋人/大鸟的哭声伴我/最后在你的虚弱里/燃掉言语的影子/一切安息”(《恋人》),这里的鸟是诗人自我的影子;“遥想一场大雨/乘着鸟的翅膀/接近太阳/静听太阳的心路和轰然作响的骨骼”(《遥想一场大雨》),鸟变为串联雨与太阳的天使,是由飞越阴霾投入光明的翅膀;“你的根须从顶端向下蔓延/许多朴素 古老 房屋和树木/品味你的高大与神秘/像一群群祥和的大鸟/使你的这种伫立不是很孤独”(《穿越空间》),此时鸟又成为中国神秘文化的符号。在这些诗中,“鸟”有着不同的象征意味,寄寓着诗人的心灵情感。

在锋利的诗句下,作者的内心是温柔敦厚的“士人”之心。亲人、家庭、师友都在他的心里占有很大的分量。虽然有“现实与理想的幻化”,但诗人明白:“所有的完美都有虫眼/野马的火性开始收缰/耗其一生甘为家的园丁/一生耕耘从不偷懒”(《在朝内大街的思索》)。在缓缓的时间之河里,他时常感念“传递着生生不息的人类文明”的师情与母爱,这样的情感使得“游动的灵魂也是那样安然”,“娓娓落成一段平凡中的辉煌”(《日子》)。深沉的父亲,“一笔一划地教我写字画画”的经历让诗人留下了“温暖”的内心(《温暖》)。“秋雨”、“独居秋水的人”、“蝉鸣”让人仿佛又回到了古典诗意的境界之中,虽是冷,但“暖意的玫瑰色”让冷化为温暖,继而化为“寂静”(《天在变凉》)。正是这种传统的价值观,“自足”的心态使诗人即使在面对“死亡”这个终极命题时也显得气定神闲,游刃有余。面对已逝的岁月,面对如烟的往事,“季节轮回一切都是那么短暂”,但诗人有一份“固执的信念”,面对死亡时他“每时每刻都在准备着空手而去/空手而归”(《岁月随想》)。在经历了磨合中的痛苦和顿悟后的感恩,诗人内心平静如水。

知识分子书写与平民视角的相互融合构成了明杰诗歌的另一个特点。从明杰的许多诗作中可以看出,他出生于一个平凡的工人之家。明杰对煤矿和矿工有着深厚感情。正因为这种深厚的情感和对现实的关怀,他以煤矿为题写出了许多诗歌,如《金黄的井架》、《下井的孩子》、《下井的汉子》、《距离中的煤矿》、《矿工挽歌》、《矿山的男人与女人》等等。诗人从不局限于狭小的自我空间,让煤矿以一种纽带的形式牵起了诗人与外面的世界。他天然具有平民化的写作视角,但他的专业素养又使他脱离了普通情感宣泄的漩涡,能够使用个人化的诗句让隐秘情绪得以表达。作为抵抗的知识分子,这种写作视角可以让诗人“从象牙之塔式的学院系科中回归到公众领域”,明杰也正是用这种方式来干预现实的。

篇3:读人生三部曲有感

关键词:池莉,人生三部曲,温情

池莉的“人生三部曲”以行云流水的笔触真实地反映了日常生活中的种种烦恼——外界环境与个人婚姻爱情生活的角力 (《不谈爱情》) , 新生命的孕育与诞生过程中的艰辛与涅槃 (《太阳出世》) , 平凡生活中因物质匮乏而引起的一连串令人疲于应付的烦恼 (《烦恼人生》) 。然而, 池莉并没有止步于呈现凡俗生活中的种种烦恼, 她要表达的是小说主人公在凡俗生活中的温情的坚守。

一、在《不谈爱情》中寻找婚姻生活与外界环境的平衡点

《不谈爱情》写的是出身高级知识分子家庭的外科医生庄建非和家住花楼街的新华书店售货员吉玲从恋爱到结婚的生活, 展示了因小夫妻间的一次争吵而引起的一场“社会大混战”。这场大混战中双方的父母、双方的单位、双方的同事、章大姐、华如芬、王珞、曾大夫等等一一登场, 最后闹到要离婚的地步。在混战的过程中主人公庄建非深刻地体会到婚姻生活的困惑与烦恼, 深刻认识到家庭生活与社会关系的复杂性。

吉玲出身于“下只脚”的花楼街, 她的母亲是一个“老来变胖的邋遢女人”。[1]吉玲算是花楼街的一个人物, 通过自身的努力当上了新华书店的售货员, 在书店遇上了出身于知识分子家庭, 父亲是研究训诂学的专家, 母亲是当代文学教授的庄建非。他们冲破层层阻碍, 两人自立门户, 终于建立了一个小家庭, 然而却因为一件小事, 导致了两个家庭, 彼此之间单位的大混战, 两人差点离婚。最后终于觉悟到“婚姻不是个人的, 是大家的”, 于是“‘离婚’这个词也成了一句笑谈。他相信往后他就有经验了”。这样一种“经验”就是如何在个人的爱情婚姻生活与外界环境 (包括双方家庭、双方单位、双方的社交圈等等) 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 这样才能过好自由婚姻之后的“小日子”。

二、在《太阳出世》中寻找生命历程的体验与感悟

“人生三部曲”中最具生命意识的作品就是《太阳出世》了, 正如题目中用到了“太阳”这个意象, 而且与“出世”搭配, 就给人一种希望之光。小说所要传达的是在琐屑的、艰难的日常生活中, 我们仍然可以享受到日常的平凡的幸福和快乐。小说讲述了从技校毕业的工人赵胜天和在图书馆工作的李小兰从结婚到孩子出生、满月、周岁这个时期所遇到的种种烦恼:他们自己的婚礼自己却不能做主, 成为赵胜天的哥哥赵胜才显摆的工具, 迎亲途中与其他人发生矛盾, 新郎参与群架, 把对方打进了医院;婚后, 李小兰怀孕, 因为两人工资太少怕无力养活孩子, 准备去人流, 当然蜜月计划也因为怀孕而夭折;进了手术室的李小兰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 最后还是“怀着对八个多月之后哇啦哇啦的小家伙的强烈憧憬, 面泛桃花, 迈着母亲的稳健步态走出了人流室”。[2]接下来就是对婴儿出生的期待, 哺乳期遇到的种种困难, 孩子生病时的惊慌。他们为了孩子的奶粉钱节衣缩食, 不断学习, 希望能让女儿过更好的生活。在孩子的一周岁生日宴上, 惊奇地发现, 那个在婚礼上打架, 浅薄无知的赵胜天不见了, 穿着新娘婚纱骂大街的娇惯的李小兰也不见了, 他们蜕变成了稳重的成年人, 他们学会了爱, 学会了包容, 学会了责任, 在最艰难的生命历程中提升了自己, 在平凡生活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快乐与幸福。

三、在《烦恼人生》中寻找个人栖憩的缝隙与港湾

“早晨是从半夜开始的。”[3]随着儿子滚下床的一生哭叫, 印家厚烦恼的一天开始了, 本想拉开灯却找不到灯绳, 找到灯绳之后用力一扯却断了。起床之后是漫长的洗漱解手排队的等待, 带孩子跑月票公交车上的拥挤争吵, 单位评奖金只评了三等奖却还要处理一系列的接待参观访问的杂事, 岳父的生日礼物也没了着落, 面对雅丽的一往情深却不敢接受, 食堂吃饭吃出青虫还要受气。生活像一地鸡毛一样散在印家厚的面前, 肮脏, 烦乱。一个普通的中年男人的一天都在为生活琐事而担忧, 为柴米油盐而烦恼, 这些生活中的“小事”填满了印家厚的一天, 逼仄的生活环境不断地压缩他仅有的生存空间, 而这或许就是池莉眼中的“为了维持日常生活而必须要做到的事情偏偏做不到”的悲剧。作者并没有让这张无形的生活之网完全把主人公印家厚的生活困住, 在经过烦恼重重的一天回家之后, 吃着老婆煮的简单的晚餐, 逗着可爱的儿子, 往床上一靠, 深吸一口香烟, 又觉得眼前的生活只是一场梦, 梦醒之后一切都会有所改变。印家厚在此找到了生存下去的缝隙, 在短暂的休憩之后, 可能迎来的是日复一日的烦恼, 然而就是在这不断重复的烦恼中, 或许才能找寻到生活中的真实。作者也正是试图以一种冷漠、平静的态度来挖掘琐屑生活中被掩盖的温情。

参考文献

[1][2]池莉.《不谈爱情》[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 1996.第11页, 第53页, 第55页。

篇4:读《我的语文人生》有感

一、感受大道无形

触摸着书中鲜活的文字,我深切地感受到张老师对教育之道的独到见解。

震撼:“宁丢三分,不丢方针”的悲壮

张老师在书中一针见血地指出:“作为教育工作者,如果站在学科本位的角度,去压抑学生的天性与特长,可能我们会暂时获得几个分数的提高,但失去的却是孩子的兴趣和理想,是孩子的快乐童年……”张老师中肯的话语背后是他对教育本质的深刻认识——“让孩子感受读书的美好”“教育是为了促进每个人健康自由地发展”!

如果说李承龙校长在1979年喊出“宁丢三分,不丢方针”的口号需要勇气,那么口号的践行更需要一种定力与魄力!试想,时至今日,面对考试,理论归理论,行动归行动,又有多少校长、教师能真正响应这样的口号呢?

共鸣:“语文就是浓缩的生活,学语文就是为了生活。”

的确,教育只有与生活相融,才能使我们的教育焕发出蓬勃的生机和无限的活力。张老师大胆提倡学生读书阅报,听广播看电视,我想,这不仅是为了增加积累,更重要的是引领学生关注身边时刻变化的城市、国家、世界和未来。对此,我深有同感。我觉得只有这样,学生才是“站起来”读书的。

“应生活的需要而作文是愉悦的,如果只是为了作文而生活将会是痛苦的。”张老师认为学生们所喜欢、感兴趣的生活才是他们最好的学习素材,才能成为他们对生活的一种享受。离开了学生喜欢的、需要的生活去写作,作品必然是苍白无力的。张老师开创了“谈天说地”课,将语文还原成了五彩缤纷的世界,还原成了真实的生活。“写作和生活真实地亲密接触,足以让学生们感到骄傲和振奋!学生对为什么要学语文、为什么要写作文的认识会有质的飞跃。他们会认识到,学习语文不只是为了考试,而是用自己学到的知识去认识社会,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积极地干预生活,更多地为社会服务……”

行走在字里行间,我不禁为张老师对教育真谛的透彻领悟而拍案叫绝!同时,也为自己与张老师的观点产生共鸣而欣喜。

二、感叹大法无痕

教育的最大技巧是无技巧,是妙到不露痕迹,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有位教育家说过:当孩子意识到你是在教育他的时候,教育也就失去了其应有的魅力。捧读师傅的书,我经常感叹师傅的匠心独具、教育无痕。感叹之余,我发现,在这无痕的教育背后是有形的目标,是他对教育目标的高瞻远瞩、准确定位。

目标有形: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带着走的素养

张老师把三维目标形象地比喻成三个同心圆,最核心的圆是情感、态度、价值观。学校应当教育孩子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而不是只为他们的就业做准备。然后是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学生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学会了学习的方法,养成了好的学习习惯。最后是基本的语文知识和基本的语文学习能力。这样的次第、这样的目标序列非常值得我们去反思。

张老师又进一步将语文教学目标浓缩为一句话:语文教学应当培养学生带着走的素养。短短的一句话,没有深奥的理论,却揭示了教育的真谛。这正是一位教育大家40多年无痕教育的观照与皈依。

教育无痕:“把玩进行到底”

亚里士多德说过“休闲是哲学、艺术和科学诞生的基本条件之一”。英国的下午茶喝出了众多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儿童的玩和专家的闲暇有一点是相通的,就是“在思想放松的前提下”,进入无意学习的状态,“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撬动深藏的那根神经”。

反思我们的语文课堂太把课堂当课堂了。其实课堂仅仅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平台之一,教师应当是引领学生在这个广阔的平台上“玩语文”的人。张老师在上《草船借箭》时,学生产生了许多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他让学生们学着30个士兵的样子擂鼓呐喊。开始时,学生边喊边笑。张老师问:“像你们那样擂鼓呐喊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形?”学生们很快就发现,这样喊曹操会发现是一个骗局,是无法“借”到曹操的箭的,而且很可能被曹营的人所伤。他顺着学生的“玩劲”,让学生在玩中有所领悟。

正如张老师写的:在玩中赢得欢乐,在玩中获得乐趣,在玩中探究奥秘,在玩中激活潜能。是的,只有学生喜欢,他们才会学得开心,学得印象深刻。回顾历史,我们中国传统的学习观,赞许的是“苦学”,从“头悬梁,锥刺骨”到“囊萤映雪”,从“板凳得坐十年冷”到“学海无涯苦作舟”,无一不在强调学习是个艰苦乃至痛苦的历程。

我们不得不感叹张老师“把玩进行到底”的睿智与淡定。在玩中得到快乐,在玩中得到发展,何乐而不为呢?

三、感动大爱无边

感动于“每个孩子都是宝”

张老师说:“在生命所有的态度中,只有教育爱才是理性和久远的,也只有教育爱才能真正改变生命。”

美丽的花儿谁都喜欢,我们会毫不吝啬地把爱撒向优等生。然而,在书中,我们看到更多的是张老师对“后进生”的关爱。张老师给“后进生”制造成功的机会,让他们享受成功,享受快乐。让灿烂的阳光照耀每一个孩子,张老师做到了!

“每个孩子都是宝”,读到这样的文字,我想,温暖的不仅仅是我们的眼睛。由此,我还想到了自己。2009年11月25日,正式成为张老师的徒弟之后,我感到从未有过的压力。张老师太“高大”了,师兄师妹们太强大了,在这个团队里,我无疑是“后进生”。我曾一度非常沮丧,甚至想过逃避。难忘2009年12月7日上午,我收到了张老师第一次集中作业的两次通报,张老师的严谨深深地震撼着我,深深触动我的还有张老师的宽容与仁爱!张老师极具教育智慧的“通报艺术”,恰到好处地保护了一位拖欠作业的“后进生”的自尊心。在这严厉与宽容之间,我感受到的是暖暖的爱!正是这爱,鞭策着我,也唤起了我奋起直追的信心与决心!

后来,张老师讲了三个小故事让我们思考三个问题:“我是谁?我想干什么?我能干什么?”我找到了症结所在,原来我们敬爱的师傅,一开始就极有预见性地让我们重新定位,找准方向。

于是,我又想起了每次上课时,抬起头,总能遇上张老师暖暖的目光、暖暖的笑,还有整个冬天,我心里暖暖的幸福味道……

感动于“用好人生的每一张日历”

“人生由昨天、今天和明天构成。再辉煌的昨天也终究是历史……明天又毕竟不好把握。唯一可把握的就是今天,属于自己支配的实实在在的时空。我不奢望明天是什么,但将踏踏实实珍视今天的分分秒秒。尽管我已经没有年轻人的敏捷,中年人的睿智,但是我会善待自己的生命,老老实实地用好人生的每一张日历。”这是我在这本书最后一段话中摘录的。

张老师在语文教学的道路上一路走来,让自己的人生与语文紧紧融合在一起,不停地实践拼搏,不停地自觉反思,不停地超越自我!一直以来,他就是这样认认真真地用好人生每一张日历,爱学生、爱学员、爱家人、爱自己,爱着一生追求的语文。在书中,我们读的是语文,更是人生!

(作者单位:浙江永康市实验学校)

篇5:读《育人三部曲》有感

在这三部名著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这本书以散文般的文笔,夹叙夹议地诉说教育的情感、思想、智慧和美。细细品读,徜徉在大师的教育精髓中,我情不自禁地被这位教育同仁景仰的老人的教育机智和教育灵性所打动。但给我感受最深的还是充盈于字里行间的、那浓浓的——爱。包括他对教育事业执着的爱,对孩子真挚的爱,以及对孩子实施的爱的教育,他对孩子的爱,不仅是一种教育艺术,一种教育策略或技巧,更是从心底散发出来的人性芬芳,让我不禁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有了深刻的反思,同时也受到了很大的启发。

一、爱孩子

作为教师最基本的条件之一就是爱孩子。从书中我感悟到大师对孩子的爱是始终如一的,坚持不懈的,面向全体的。更重要的是,他爱的纯粹、爱得慷慨、爱得真诚、爱得投入,不是施舍,毫不吝啬,不虚情假义,不掺杂功利。正如大师书中所言:“教师不仅要成为一个教导者,而且还要成为学生的朋友,和他们一起克服困难,一起感受欢乐和忧愁,要忘记自己是教师,而这时,孩子才会把一切都告诉他。”大师还说:“我想给孩子们带来快乐,而孩子们的快乐,对于我就是最大的幸福。”正因为这样,他把孩子放在自己的心灵深处怜惜、爱护,走进他们的情感世界,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做他们的知心朋友,和他们一起欢笑,一起忧伤,才赢得孩子们的心,才真正体会到了一个教师所有的幸福和快乐。作为班主任,这点我也深有感触,只有平常多与学生沟通,关心学生的喜怒哀乐,才会走进学生的内心,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从而实施有效的教育。我们班上的李铭尔,也算是个小淘气,每天一到校他准会找到我打小报告,但他上课回答问题积极,对同学热心。课间总喜欢跟在我身后问这问那,我没有嫌他烦,有时表扬他回答问题大胆积极,有时指出他需要改进的不足。上个星期,他郑重的邀请我去他家作客,因为他过生日,想请我去他家品尝蛋糕。孩子的想法是纯真的,但这份情意却是值得珍惜的。能赢得孩子对老师喜爱和信任,这也是一种幸福。

二、尊重孩子

爱孩子就要尊重孩子的自尊心,大师说:“在影响学生的内心世界时,不应挫伤他们心中最敏感的角落——人的自尊心。”“教育的核心,就是爱护并发展孩子的自尊感,让孩子始终体验到自己的尊严感„„”每每读到这样的文字,总使我情不自禁在心底自问:当你指责孩子愚蠢无知时,当你板着脸孔呵斥孩子的无意“冒犯”时,当你压着孩子死做作业时,当你对孩子的懵懂吹胡子瞪眼睛时„„你是否想到过孩子那柔弱的心灵,并细心的呵护、培育它们?你是否想过关心他们,做他们的知心朋友?一次次的自问,换来的是内疚和反思。是大师的话荡涤了我的心灵,使我顿悟过来:尊重是一缕明亮的精神阳光,他可以照亮孩子的心扉,敞开学生的胸怀;尊重是把目光集中在孩子的优点上,它会巩固孩子树立的自信,有助于孩子成长。对孩子个性的尊重,对孩子人格的尊重,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那才是真正的教育。

作者说:“教育的意图应隐蔽在美好的、毫不拘束的氛围中。”教师应化粗暴的批评斥责为关爱与信任,这样才能于无声中收到良好的效果。的确,教师的爱心、赏识是成功教育的原动力。教师发自内心的对学生关心、爱护、尊重、信任、期望、赞赏,当学生感悟到这种师爱后,便会激发出积极向上的热情,从而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课堂上学生表现出色时,给予一个微笑;开小差时,给予一个提醒„„这些就如同滋润心灵的春雨,悄无声息地缩短师生心灵间的差距,达到教育的效果

厚厚的一部书,沉甸甸的爱,只能用四个字——受益匪浅来概括。

篇6:读《激流三部曲》有感

高觉民,出生在富裕的高家公馆。他个性耿直、敢作敢为,具有叛逆精神,对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深恶痛绝。一次四婶嫁祸于他,说他打了她儿子,但觉民是非分明,勇于反驳,不因为别人有威势就服服帖帖;他也很重感情:爷爷给他订婚,但觉民一心爱着琴,极力反对家人给他定的婚事,未果,最后逃婚!可见他对琴的爱多么忠贞不渝!他入报社,办报刊……做别人不敢做、也不可能做的事!他是一个叛逆的人,但他是一个英雄,一个勇于反抗封建社会的英雄!

高觉新,高家的长子。他身为长子,长期受到封建思想的禁锢,是封建社会的牺牲品。他不敢恨,不敢爱,即使心中有喜欢的女孩――梅,也不敢违抗父命,最终和一个素不相识的女子结了婚。从此,他变得沉默寡言,整天面带忧郁。他对家人言听计从,不敢像觉民觉慧一样勇于反抗,甘愿做别人的受气包,家里人怎么训斥他,觉新都默默咽下。他被训怕了,因此一遇到什么抵触旧家庭的事他就会心情烦躁。虽然他很懦弱,但却情深意重。看着心爱的梅承受着病痛的折磨,日益枯槁,他心如刀绞。后来,梅因病去世,他参加了梅的葬礼。望着梅那平静的面容,觉新的心像被什么东西攫住一样,撕心裂肺的疼。此时的觉新可以说是一个失败的人。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经历了一次次的家庭变故,遭受着一次次的心灵撞击,觉新在分馆前最后一次争吵之时,终于不再唯唯诺诺了,他觉醒了!这一点对他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转变。觉新,一个失败的人,最终找回了自己的尊严,也不失为一个男子汉!

合上最后一页,我的思绪还萦绕在故事中,那些纯洁而年轻的心灵让我难以忘怀。巴金的这三部小说为我们展示了封建社会的种种情形:有真情,有虚伪,有嫉妒,有仇恨,它让我们见到了人心的险恶,爱情的忠贞,真诚的温暖……尽管这是虚构的小说,但却生动逼真。在我们的生活中也处处有书中人物的影子。这,难道不正是当前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吗?

篇7:“五个一”读《育人三部曲》有感

---XXX

学习了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育人三部曲》,苏霍姆林斯基作为教育家和教育理论家,他从教三十五年,研究过很多的教育难题,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也为我们留下了深远的教育遗产。其中,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理论及其实际施教模式,对于我国学校的“素质教育”极有借鉴意义。

首先,他把“和谐教育”概念纳入了“全面发展”理论之中。他的所谓“和谐教育”意味着:一是处理好认识世界(即理论学习)与改造世界(即实践活动)这两者的关系,使之处于相互促进的和谐之中;二是处理好各个表现领域的和谐关系,使每个学生在其天赋所在的一切领域中(而不只限于学习中),充分表现自己并且出类超群;三是使学生因某事取得成功而带来的自尊、自信、自豪感,转移到其他事情上去并取得同样的成功。总之,要找到每个学生身上的“金矿脉”、“闪光点”,使他产生一股情感动力,并发生情感转移,让每个学生“抬起头来走路”,确认自己是“大写的我”,以此找到并打开全面发展的突破口,从而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其次,苏霍姆林斯基把“精神生活”范畴补充进了“全面发展”理论之中。他所谓的“精神生活”意味着: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诸多方面积极向上的需求和兴趣,能够在其积极的活动中得以形成、满足和发展,使他特有的天赋才能有机会充分显露和发挥。他认为,学生充实的精神生活和丰富的内心世界是其全面发展的一个极为

重要的标志。在学校里,不能只有听课、作业、考试面没有精神生活,也不能只有纯体力劳动而缺乏智力因素和精神生活。

再次,苏霍姆林斯基用德、智、体、美、劳“相互渗透”说丰富了全面发展理论。他所谓的“相互渗透”,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交织,彼此促进。例如,德育中有智育,智育中有德育,劳动教育中有德、智、体、美各育等等。他认为并证实:渗透式的教育才有利于全面发展并且效率高;单打一的教育不仅效率低,而且导致片面发展。苏霍姆林斯基的这些新颖思想对克服我国学校的“应试教育”的片面性,促进素质教育的全面性,保证“全面发展”的高效性,极有理论借鉴意义。

„„

读苏霍姆林斯基的这部《育人三部曲》,我感觉句句都是经典!所以每次提及都恨不能全篇引用,他不但给最基本的教育者──老师提供了教育的理论指导,也给了家长──这最为天然的教育者,指了一条教育的明路。

篇8:读人生三部曲有感

后进生的转化工作非常艰巨, 有时候很痛苦, 九年义务教育决定, 再后的后进生, 你也得耐心地候着。从这个角度来讲, 班主任的工作是艰巨的。当然, 也就很痛苦。不幸的是, 我就是其中一员, 所以, 在快乐的同时, 我也痛苦, 而且很痛苦。趋乐避苦, 人之常情。我不是佛, 所以也不会怀着救赎灵魂的心忍受这种痛苦。实在是不能用“以苦为乐”来精神胜利。换句话说, 我不愿意受这种苦。把他们开除?谈何容易。哎!干的是给别人“解惑”的活, 自己却困在“惑”里出不来了。

这总是困着也不行, 得想办法解脱, 于是看书。有一位教育家的书对我的启发很大。此人笔名金庸, 原名查良镛。其在《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中显示出其教育理念的独到之处, 尤其是对裘千仞的教育显示出其在后进生转化方面的深厚功力。

一、裘千仞其人

我真的希望各位班主任都看过《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如果您没看过, 那我只好说抱歉了, 可能会浪费您的宝贵时间了, 我只能简单地介绍一下。裘千仞是金庸笔下一位武林高手, 外号“铁掌水上漂”, 可见其轻功了得, 铁砂掌更是独步天下。与天下几大高手东邪西毒南帝北丐等齐名。此人是书中第三大恶人, 用我们衡量学生的标准, 绝对是一个后进生。为在华山论剑中取胜, 将南帝妃子瑛姑的孩子打伤, 以期南帝在救治受伤婴孩时消耗功力。此举不仅致瑛姑疯傻, 婴孩后不治而亡, 而且也是裘千仞一生孽缘。之后, 为达个人目的不择手段, 不惜卖国, 受金国封赏做汉奸。可谓十恶不赦。后经北丐当头棒喝, 人生顿悟, 皈依佛门, 拜一灯大师 (南帝) 为师, 号慈恩。虽经一灯大师点化, 向佛十年, 却恶念难除, 时时经受精神折磨。后历经磨难, 终于悟透禅机, 得精神解脱。

这样一个恶魔是怎样变成天使的呢?

二、裘千仞转变三部曲

在我看来, 金庸是个教育家。所谓教育家, 不是发表了多少文章、提出什么教育理论的人。教育家就是懂得教育规律, 想出教育办法并且办法在实践中经得起检验的人。在这一点上, 金庸无疑配得上教育家的称号, 不然, 在他的笔下也不会出现裘千仞这么个后进生转化成功的活生生的案例。这个转化过程大约可以分三个阶段:一由完全的本我向有自我意识的转变;二是自我与本我的较量;三是自我战胜本我, 最后到达超我。

这里提到了三个词:本我, 自我, 超我。这三个词早在1923年就被弗洛伊德给霸占了, 都搁发霉了也没几个人真懂。这么好的词浪费了怪可惜的。拿过来翻新一下咱们用。本我:做事是以满足本能需求为目的我。是没有准则、没有是非观念的我。自我:是有是非观念的我。知道了好不好、对不对、应不应该的我。超我:即知行合一。本我就好比单身, 为所欲为;有了自我以后, 就好比结婚了, 可两口子总吵架;超我:家庭和睦, 心心相印了。

(一) 由完全的本我向有自我意识的转变

《射雕英雄传》第39回是非善恶。月高风清, 华山顶上几位武林高手相遇, 郭靖、黄蓉、黄药师, 还有裘千仞。几番是非善恶的辩论, 互不服输。九指神丐出场, 在历数裘千仞的罪行后, 裘千仞终于悔过。书中写道:“这番话只把裘千仞听得如痴如呆, 数十年来往事, 一一涌向心头, 想起师父素日的教诲, 后来自己接任铁掌帮帮主, 师父在病榻上传授帮规遗训, 谆谆告诫该当如何爱国为民, 哪知自己年岁渐长, 武功渐强, 越来越与本帮当日忠义报国、杀敌御侮的宗旨相违。陷溺渐深, 帮众流品日滥, 忠义之辈洁身引去, 奸恶之徒螽聚群集, 竟把大好一个铁掌帮变成了藏污纳垢、为非作歹的盗窟邪薮。一抬头, 只见明月在天, 低下头来, 见洪七公一对眸子凛然生威地盯住自己, 猛然间天良发现, 但觉一生行事, 无一而非伤天害理, 不禁全身冷汗如雨, 叹道:‘洪帮主, 你教训得是。’转过身来, 涌身便往崖下跃去。”

至此, 裘千仞开始了从完全的本我状态向有自我意识的过渡。这个开始至关重要, 真金不换。以前的裘千仞是为所欲为的, 是不择手段的。自我意识的唤醒使得他做事不再仅出于本能, 还要考虑道义的评价标准。一个差生转化的第一步就这样顺利地进入了状态。我们的大部分教育行为, 在学生成长中, 都是起到这个作用的。如班会、班级文化建设、谈心、批评, 甚至惩罚。这些教育行为的目的是为了唤醒学生特别是后进生的自我意识。遗憾的是良好的开始往往到此为止, 后续的教育跟不上导致功败垂成。既贻误战机, 又使学生对你的教育脱敏。教育不仅仅是外形的塑造;不仅仅是把面团由圆的捏成扁的, 还需要发酵;不仅仅是把一块金属锤来锤去;我们需要的是核聚变。

(二) 自我与本我的较量

《神雕侠侣》第30回离合无常。莽莽雪原, 孤单小屋。就是在这近乎单调的场景中裘千仞完成了他的精神领域的第二次飞跃。

已皈依佛门法号慈恩的裘千仞在师父的十年教导下, 依然时时承受着精神的折磨。思想中邪恶与正义在较量中所释放的强大能量无时不在冲击着他那脆弱的神经。恰在此时, 丐帮败类彭莹玉施展“摄魂大法”诱使慈恩杀人。十年辛苦经营的精神大堤瞬间决口。一掌打死彭莹玉。并迁怒于师父, 怨师父十年来都在骗他。连劈一灯大师14掌, 致大师口吐鲜血、血染衣襟仍不罢休。若不是旁边的杨过相助, 慈恩将万劫不复, 一灯也会毙命。

与降龙十八掌、独孤九剑的威力相比, 裘千仞的内心中的斗争所释放的杀气毫不逊色。其激烈程度更是惊心动魄。手脚的铁铐 (裘千仞为避免杀人自己自愿带上的) , 跪在地上蜷缩的身体, 口中喘气, 渐喘渐响, 到后来竟如牛吼一般, 吼声更加急促, 直似上气不接下气。口中默念阿弥陀佛数十次, 师徒间无数次禅语对话, 裘千仞自己内心的独白。金庸在此处用墨颇多, 超过2000多字。从表情、动作、语言等方面表现了裘千仞的内心斗争之惨烈。

一个人的成长是心灵演变的过程, 是善我与恶我的斗争、本我与自我较量的过程。只有把受教育者引入这种内心的斗争与较量中, 你才能算是真正的教育者。这时, 你赢得了学生的一半, 学生人格中积极的一半。在一段时间内, 你将和这一半并肩战斗, 敌人是学生原有的消极的另一半。战胜了, 转化成功, 战败了, 学生返回原型。此时就需要“共情”。共情, 你们俩打一个, 不共情, 你一个人打俩, 看起来, 还是共情好, 统一战线啊。我曾经的一个学生, 上课总是说话, 自己明知道不对。可就是改不了。每次到我面前, 总是首先承认错误, 并决心改正。到后来一上自习课就用透明胶将嘴粘上 (这很类似于慈恩为避免杀人将手脚拷上) 。张莹的班去年毕业的学生田某曾为自己的屡教不改而痛扇自己耳光。还是张莹班的学生, 现初二 (5) 班女生高某, 为表达对老师的教育之恩, 同时恨自己不争气, 跪在张莹脚下痛哭忏悔。张爱英老师的学生黄某浑身抽搐着说:张老师, 我可不可以抱一抱您, 我可不可以叫您一声妈。我相信此时的教育触及了心灵。

这一阶段的学生心理有以下特点:首先, 学生已具有一定的是非辨别能力, 但不稳定。冷静时清楚, 冲动时糊涂, 并极易受外界因素影响而波动。其次, 由于过去的不良习惯尚未根除, 其行为水平与认识水平不同步, 知行不统一。

这些特点要求教师认识到以下几点:1.教育者要有耐心。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教育过程是漫长的, 道路是曲折的, 效果是波动的, 甚至是反复的。明朝思想家心学创始人王阳明说“破山中贼易, 破心中贼难”。所以, 学生犯错、认错、检查、保证, 下次再犯。像赵本山小品中说“知错就改, 改了再犯, 千锤百炼”实属学生成长的正常现象。如果你总是因此而生气, 那就是和教育规律过不去。为表现一灯大师的耐心, 金庸让一灯在这段文字中说了14次话, 还挨了14掌。足见耐心之不可少。2.单一的教育力量是有限的, 教育应是全方位的。没有杨过的帮助, 裘千仞很难悬崖勒马。一灯也得为教育事业而捐躯。班主任必须联合一切积极力量, 善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家长、任课教师、同学等, 形成合力。3.尽量避免学生受环境中负面因素的影响。恩怨情仇的纠缠, 以及彭长老的蛊惑, 都是裘千仞进步的敌人。我们的学生也会面临很多负面的诱惑。我们应充分理解学生的处境, 多从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 要帮助学生。千万不要把学生打击成对立面, 错过最佳教育时机。4.教育者是有风险的。有一灯大师吐血为证。从佛学角度看, 一灯大师是用“杀身成佛”的菩萨心肠在超度慈恩。一灯本身就是佛, 佛是不死的, 真被打死, 一灯反而上升到更高的境界。他就成佛的平方了。但从教育的角度来讲, 一灯是可以不挨打的, 他有很多可以选择的教育方式, 满可以灵活处理, 何必把命搭上。这一点我们还真得引以为戒。

(三) 自我战胜本我, 最后达到超我

可怜的慈恩, 看客们只看到了你的狂躁和凶狠。还有人把你和十年前的裘千仞死死地联系在一起, 既没有体谅到这些年来内心所受的痛苦煎熬, 也没有人感受到你正在逐渐远离裘千仞, 正在靠近慈恩, 可能你也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反复) 。 (而我们的学生, 那些后进生是不是也经常有此境遇呢) 。

慈恩, 坚持住, 快熬出头了。

《神雕侠侣》第31回半枚灵丹。绝情谷中, 公孙止、裘千尺、公孙绿萼、黄蓉、郭芙、襁褓中的郭襄、一灯大师、慈恩等。此时, 他正面对艰难的抉择。一方面, 内心的善念告诫着自己不能杀生, 苦海无边, 回头是岸。另一方面, 亲哥哥被人打死, 亲妹妹又被人害成人不像人、鬼不像鬼。同胞之情岂能不念?杀兄害妹之仇岂能不报?而仇人就在眼前, 手里就举着仇人的婴儿, 报仇机会难得, 而此时是易如反掌。选择了前者, 慈恩将彻底超脱;选择了后者, 前功尽弃……

金庸很无情, 他把这么艰难的选择交给了可怜的孤立无援的“半裘千仞半慈恩”。金庸很仁慈, 他让黄蓉出场了。

黄蓉既了解这位迷茫者的孽缘, 又充满智慧。她扯散头发, 扮成疯傻的瑛姑, 用一种独特的方式点醒了慈恩。同时也救了自己。

慈恩面如死灰, 霎时之间大彻大悟, 向一灯合十躬身, 说道:“多谢和尚点化!”一灯还了一礼, 道:“恭喜和尚终证大道!”两人相对一笑, 慈恩扬长而出。裘千尺急叫:“二哥, 二哥, 你回来!”慈恩回过头来, 说道:“你叫我回来, 我却叫你回来呢!”说罢大袖一挥, 飘然出了大厅。

至此, 慈恩孽债已了, 六根剔除。完成了本我与自我的战争, 达到了超我的境界。

慈恩的解脱经历了三个阶段, 充满斗争、波折、痛苦的三个阶段。而我们的后进生的心理成长也有这三个阶段。只不过或隐或显, 或强或弱, 或长或短。越是高级别的后进生, 就越显越强越长。他们在转化的过程中所遭受的痛苦就越大。

从某种角度讲, 人的心灵是脆弱的。长时间的心理斗争对人是一种考验。正义与邪恶也罢, 本我与自我也好, 你们总是这样打来打去的, 总得有个了断吧!要么正义战胜邪恶, 自我战胜本我, 最后修成正果, 灵魂得到升华。要么相反, 退回原型, 万劫不复。从因果的角度, 也许经历了这些劫数, 裘千仞才能修成慈恩。但从教育的角度讲, 对裘千仞的转变起到重要的作用的四种力量到齐后, 这个后进生才能, 且必然转化成先进生。这四种力量分别是:一、一灯之慈悲, 菩萨心肠。舍己度人, 舍己需要牺牲精神, 度人需要菩萨心肠。同样, 缺少爱心的教育是没有生命力的。教师必须用爱点燃学生心中的爱, 使其有勇气、有信心, 有理想、有信念。二、黄蓉之智慧。离了黄蓉, 慈恩就永远甩不掉他的心魔。教育是一门艺术, 是智慧的最高境界。分析学生心理, 研究其现状的成因, 恰当地创设情境, 准确地把握教育契机, 无处不需要教师具有理智的情感、冷静的思维、准确的判断、恰当的方法, 这就是智慧。只有智慧的教育才能使学生荒芜的心田变成绿洲。三、洪七公之道义。洪七公是当之无愧的道义的化身, 所以, 洪七公的说教, 裘千仞信服。为什么?人格魅力。

裘千仞说道:“若论动武, 你们恃众欺寡, 我独个儿不是对手。可是说到是非善恶, 嘿嘿, 裘千仞孤身在此, 哪一位生平没杀过人、没犯过恶行的, 就请上来动手。在下引颈就死, 皱一皱眉头的也不算好汉子。”一灯大师长叹一声, 首先退后, 盘膝低头而坐。众人被裘千仞这句话挤对住了, 分别想到自己一生之中所犯的过失。渔、樵、耕、读四人当年在大理国为大臣时都曾杀过人, 虽说是秉公行事, 但终不免有所差错。周伯通与瑛姑对望一眼, 想起生平恨事, 各自内心有愧。郭靖西征之时战阵中杀人不少, 本就在自恨自咎。黄蓉想起近年来累得父亲担忧, 大是不孝, 至于欺骗作弄别人之事, 更是屈指难数……这些人说服不了裘千仞。洪七公道:“不错。老叫花一生杀过二百三十一人, 这二百三十一人个个都是恶徒, 若非贪官污吏、土豪恶霸, 就是大奸巨恶、负义薄幸之辈。老叫花贪饮贪食, 可是生平从来没杀过一个好人。裘千仞, 你是第二百三十二人!”这番话大义凛然, 裘千仞听了不禁气为之夺。

可见要想用道义教化学生, 首先教师应是道义的担当者、践行者。然后你的道义的传播才会有效。直面后进生的转化工作, 就是教师担当、践行道义的最具体的形式。教育学生永远是教师的天职, 这一天职不是简单的职业要求。而是社会赋予的, 道义赋予教师的。无论什么样的学生, 你都得面对。你必须让学生明道担义。书中道义不仅仅体现在洪七公身上, 一灯的行为同样有道义的成分。苦度十年, 才把裘千仞转变成真正的慈恩, 一灯就是慈恩的菩萨。而我们不也正是那些后进生的菩萨吗, 对于有些人而言, 我们可能是他们唯一的佛。四、杨过的惩罚。爱心有时候很柔弱, 智慧是需要时机的, 大道理有时候是苍白的, 制度规范确是刚性的。当意识错乱的慈恩再次伸出邪恶之手时, 杨过的重剑是最有效的。严明的纪律必须执行, 适当的惩罚是必要的。没有惩罚的教育, 是不完整的。打得过裘千仞的人很多, 但为啥杨过的剑管用, 可见惩罚不是万能的, 惩罚是需要时机和火候的。

当我们用爱心播种时, 当我们用智慧耕耘时, 经过修枝剪叶的学生就会沐浴在道义的阳光下茁壮成长。

上一篇:开学迎新线上推广计划下一篇:乡村基层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