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创新,应对课改

2022-09-11

古人云:授之鱼, 不如授之以渔。前者只能满足一时的需要, 后者则一生受用不尽。学校教育也是同样的道理, 给学生灌输知识, 让学生死读书, 不如教给学生做学问做研究和获取新知识的方法。在我们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 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显得更为重要。是否有创新能力, 已经成为一个民族是否具有竞争力, 是否能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必须首先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这样说过, 创造始于问题。有了问题才有思考, 有了思考才能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才有解决问题的可能。有问题虽然不一定有创造, 但没有问题就一定没有创造。笔者根据这些年在教学中的实践, 就关于在创新教育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谈几点体会。

1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存在的问题

1.1 教师问题意识的缺失

很多教师本身缺乏问题意识, 不能或不善提出有质量的问题, 教学活动中, 他们“人问亦问”或“书问亦问”, 成了教学参考资料的代言人。教师没有了质疑的习惯和能力, 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也就成了无本之木, 无源之水。

1.2 多提问题不等于培养创新能力

在部分教师的观念中, 认为课堂上多提问题, 就是启发式教学。其结果是课堂发问的泛化, 问问答答中充满了大量的是非问和填空问。不少问题根本不需思考, 有的甚至“照本宣科”就能应答自如, 看起来课堂上热热闹闹, 而学生思维的效率极低。所以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教师必须先行一步。

1.3 创新教育的真正内涵

创新教育其目的是培养一种精神和能力, 这种精神和能力的培养, 不是一定要发明出什么东西, 学生每一个合乎情理的新发现, 别出心裁的观察角度都可以作为我们实施创新教育的题材, 帮助他们发掘下去。一个人对于某一问题的解决是否有创新性, 不在于这一问题及其解决是否别人提过, 而关键在于这一问题及其解决对于这个人来说是否新颖。

2 要培养中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创新型教师的培养是基础

教育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 科学需要求真, 艺术需要创造。创新型教师除了具备一般优秀教师的基本特征外, 还必须具备健全的创新型人格和较强的教育创新能里这两个主要特征。

创新型教师的培养要大力改革师范教育, 优化课程结构, 拓宽培养口径, 提高教师的适应能力;要有序开展岗位培训, 开展终身学习, 构建教师多维的立体知识结构和创新教育的基本功;要积极倡导教育科研;要建立有利于培养创新型教师的管理机制, 为教师营造宽松的创新环境。

3 培养中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主渠道——教学

课堂教学是学校实现教育目标, 完成育人任务的最基本途径与方式, 也是当前学校深化教育改革, 全面推进素质教学的主渠道, 作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主要渠道, 教学中教师应该如何改革才能适应培养创新能力的要求呢?

3.1 创设智力上有挑战性的问题情景

教师应把设疑和学生质疑有机地结合起来, 多给学生提问的机会,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从不同的角度多问几个“为什么”。学生在学中疑, 疑中学, 才能有效地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应根据教材的基础知识或基本能力要求创设问题情境, 根据学生的实际知识、可接受水平和心理特征将复杂问题分解, 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与生命科学现象之间的矛盾创设质疑情景, 从而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 产生解决问题的内在需要。

3.2 掌握问题技巧, 提高思维品质

在教学中, 教师还应当教给学生一些提问的技巧, 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首先, 应该让学生明确提问的种类。按照布鲁姆的目标分类法, 提问主要分为低层次思考的提问和高层次思考的提问。低层次思考的提问有利于知识的巩固, 高层次思考的提问有利于创新思维的培养。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多提高层次思考的问题。而且, 在平时的教学中, 教师还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提问加强对学生提问技巧的指导, 帮助学生拓展思维。提高思维品质, 帮助学生整理思绪, 使头脑中的疑问变得具体、清晰。

3.3 教师要营造宽松而又激烈的教学氛围

在教学中, 教师要在一种积极、宽松、民主、平等、合作的氛围下倡导师生之间的相互提问以及同学之间的相互提问。在学生提问时, 教师要注意尊重学生, 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应适当地加以解释、引导, 并找出学生所提问题中的闪光点。

教师还应当适当地引入竞争机制, 建立健康向上的舆论环境, 倡导学生积极提问, 对学生的问题进行及时合理的评价, 对学生发现问题的方法及时给予修正, 激发学生重新去发现新问题, 帮助学生树立发现问题的信心。让问题意识自觉走进学生的头脑, 给学生提供自我思考、自我探讨、自我创新、自我表现和自我实现的实践机会。

教育家布鲁纳指出, 教学不应该“奉送真理”, 而应该“教人发现真理”。在教学中, 有的学生可能会“异想天开”, 此时, 教师应加倍关注那些爱标新立异的学生, 充分挖掘其“异想天开”中的合理因素, 使他们敢想敢说, 就象苏霍姆林斯基讲的要像对待荷叶上露珠一样去呵护学生幼小的创造的心灵。如果学生有兴趣的话, 就要鼓励他们试一试, 学生通过探索过程, 一方面满足了好奇心和求知欲, 另一方面也培养了主体意识和科学思维能力。

摘要:新一轮课程改革实施以来, 给基础教育带来严峻的挑战和不可多得的机遇。如何使学校的教育教学与课改同步呢?又如何对待课程改革呢?这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在实施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 本文从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出发, 在结合有关教学理论和实践基础上, 浅谈中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和教师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关键词:创新精神,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 汪忠.生物新课程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2] 洪明, 王洪礼.课堂教学培养中创新精神策略初探[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 2002 (4) .

[3] 吴伟华.实施“问题解决”策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教育评论, 2002, 4.

上一篇:浅谈电网中谐波的产生、危害及治理下一篇:对高职高专现代信息技术课程资源网平台建设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