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默多克”的成长从校园开始——谈制片管理人才在高校的培养

2022-09-10

一、高校制片管理人才培养方式

(一) 制片管理课程设置的重要性

目前我国高校影视传媒专业对学生的培养重在对艺术理论的培养, 而忽视了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 构建全面的教学体系, 既要能培养出有艺术修养并且有电视电影制作能力的人才, 还要能够培养出有组织管理能力和营销能力的高级管理人才[1]。

一些专业艺术院校入中央戏曲学院、中国传媒大学设立了专门的制片管理专业, 对制片管理人才的培养细致全面。目前我国多数综合性大学都设立了影视传媒专业, 对学生的培养以及师资力量水平参差不齐, 相关课程的设置面面俱到。追求全面, 但是在注重艺术理论的培养的同时, 大多忽视了管理人才的培养, 制片管理人才的培养相对要求更高, 好的制片人不但要有较高的审美素养及艺术鉴赏能力还要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 所以制片管理课程设置在高校影视传媒专业很有必要[2]。

(二) 制片管理课程培养目标

影视传媒专业中制片管理专业的培养应具有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实践能力要求高的特点。除了要具备系统的广播电视专业技能外还要有宽广的文化与科学知识。旨在培养策划、编导与编辑、文化宣传、管理与公关、教学与研究等工作的复合型专业人才[3]。

(三) 制片管理课程的实践——通过校园媒体作为实践平台

校园媒体是传播先进的科技文化知识、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的重要渠道。大学生的文化素质不仅包括科学文化水平, 还应包含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当前, 科学知识既高度分化又高度融合, 为适应这一要求, 校园媒体要引导师生转变以学科为中心的教育思想, 树立整体化的知识教育观念, 要立足于科技前沿, 把握最新学术动态, 及时向学生传递最新知识[4]。

建立校园媒体后, 怎样将校园媒体与实践相结合是重点, 首先要从管理机制入手, 即校园媒体的管理层面应该设置在学校机关管理机制之下, 还是影视传媒专业的管理机制下。

为了更好的建设校园媒体, 集合更多的专业人才在实践的平台上发挥其专业技能, 应该将校园媒体的建立, 建立在影视传媒管理机制下, 从运作采编等一系列的过程由此专业的学生老师共同完成, 这样既能增强校园媒体的专业性, 也为培养影视传媒专业人才提供了一个更好的实践平台, 通过这个平台培养出优秀的管理人才及技术人才。

高等影视艺术教育要突破人才培养模式的瓶颈问题, 除注重教育本身的变革外, 一定要延伸人才培养的视角, 密切关注与之相关的影视产业和社会文化语境, 探讨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影视产业所需要的人才类型, 建立富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高等影视艺术教育在师资队伍、教学方法和条件、实践基地上有其特殊性, 推进产学研一体化是人才培养改革的必要途径。必须以产研带教学让教学更加贴近市场, 实现资源的共享和学校与人才使用单位的双赢。最佳的人才培养模式只是一种视角, 一种方式。作为人才培养单位, 高校关键是服务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满足社会的需要。

二、“学研产”良性教学体系的建构

(一) 学研产

学研产合作创新是当今世界各国科技与经济结合的一条成功经验, 自1992年“学研产工程”实施以来, 我国学研产合作创新发展很快, 但是大多都是以科技成果的商品化和产业化为主, 目前在传媒影视领域, 学研产互动的教学模式处于初步的探索阶段。

对于学、研、产的结合, 许多有识之士提出了一些忧虑, 他们认为, 对大学传统的两项基本职能———教学和科研可能造成事实上的冲击。在一些人的观念中, 学研产结合实际上就是以产业发展为中心, 优先发展“产”, 把“产”凌驾于“学”、“研”之上。从现实情况来看, 这些问题是存在的。如有些高校冒着商业风险, 贷款办公司, 公司失败, 导致学校背上沉重的债务包袱。大学与企业的根本区别在于教学与生产, 大学是以教学方式培养高素质人才。科研和产业发展都是在教学的基础上发展、衍生的。因此, “学”在学研产中居于基础和中心地位。高校的科研一方面对大学的教学有促进作用, 最新的研究成果如果很快地进入课堂, 将大大提高“学”的质量。

但大学又不同于经营机构, 不能为获取最大利润而牺牲教学和科研。因此, 我们认为, 比较符合高校发展的做法, 不应是“产学研一体化”, 而应是“学研产互动结合”。学研产——学, 指的是教学的全面工作, 包括教与学两个方面的全部相关行为和活动;研, 在这里指的是在本专业中的科学研究工作;产, 包含两层意思, 其一指培养出高质量、合格的本专业的人才;其二指的是一部分教学和科研成果转化成商品, 或可以进入交换领域, 转化为可见的物质形态。互动——指的是这三者之间的相互影响、衔接, 动态情形下的彼此关系。

(二) 学研产“与制片管理专业相结合

大学生创业教育就是新形势下的产学合作教育模式。这种模式很好地适应市场经济需要, 又符合知识经济的特点, 是大学生利用自己学到的知识和技术, 参与社会经济建设, 同时通过创业进一步锻炼能力、提高素质的一种教育培养模式。产学合作教育是高校与企业联合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一种教育模式。随着合作教育制度不断推广和传播, 合作教育的内涵也不断拓宽。例如, 产学合作教育的“产”, 最初是指工商企业, 但事实上它包括所有用人单位。另一方面“, 工学交替”是合作教育的最初形式, 到现在合作教育的具体制度呈日益多样化趋势。所以产学合作教育应该是: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能力为重点, 充分利用学校与企业、科研等多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以及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各自优势把以课堂传授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生产、科研实践有机结合于学生的培养过程之中的教育模式, 是高等院校与用人单位共同以多种方式培养和促使人才成长的一种教育制度, 是全社会各行各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有效的教育制度。产学研合作教育作为一种特有的模式, 既是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要求, 又是高等教育贴近社会、适应未来的基本策略

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实施, 使高等学校从封闭走向开放, 通过学校和企业与科研院所之间的有效合作, 一方面为人才的培养创造了更为宽广的领域;另一方面为全面推进高等教育的改革,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大学生在校的几年中, 通过产学研合作教育实践, 参加专业生产实践和不同层次的科研活动, 对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实际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都能收到很好的效果。从人才培养的角度出发, 在实施合作教育的过程中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和社会实践, 既能为大学生的全面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 又能达到培养创新人才的目的。

摘要:纵观世界著名制片人, 他们的成功并非偶然, 然而, 目前在我国影视传媒艺术院校及各高校中, 仅有部分高校设立了制片管理专业的课程, 制片人是一门专业, 他应是一个有专业技能的人, 组织运作时的领导者, 他灵活变通、豁达、善解人意并极善于与人交往。他是一部作品的总责任者。负责拟订选题与拍摄计划, 组织导演、编剧、摄影、录像、录音、演员等摄制人员, 他为影片制作筹措资金, 协调各方人员有效率地工作, 并最终组织销售和发行。所以一个好的制片应从多个角度培养。本文从制片管理课程的设置及实践出发, 论述在高校培养制片管理人才的途径, 在实践的过程中, 学生制片人则是在学校的学习实践活动中的组织者, 他们与专业制片人相同的是具有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和专业素质, 不同的是职业制片人的制作目的是怎样赚钱, 而学生制片人由于客观实际原因考虑更多的是怎样省钱。最后通过实例进行分析对比, 并且结合我校“学研产”良性教学体系的建构分析制片管理人才的培养。

关键词:制片人,制片管理,学生制片,学研产,校园媒体

参考文献

[1] Fredric Jameson.The Seeds of Time[J].New York:Columbia U2 niversity Press, 1994.

[2] 胡四能.国外产学研合作教育的经验与启示[J].高教理论与实践, 2000, (3) :22-24.

[3] 郭文兵.国内外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发展与启示[J].淮南工业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2, 4 (2) :9-11.

[4] [美]迈耳.史雷波曼著, 黄扉译.制片创作大全—独立影视制片人手册[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22.

[5] [美]格里格雷.古德尔著, 高福安, 王雪松, 董悦秋, 杨晓明译..独立制片——从构思到发行的全程指导[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2004.63.

上一篇:同盟会在贵州的组织与发展下一篇:论民族民间舞对培养中职学生和谐审美观的作用